专业检测

2024-04-30

专业检测(精选十篇)

专业检测 篇1

在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中, 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训是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系统, 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项目的开展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点。通过调研, 食品工程系建立了乳品加工与检测专业教学团队, 聘请乳品企业的生产、检测、管理方面的专家共同来参与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由校企共同制订出校内、校外和顶岗实训的内容及教学目标。

1 把课堂教学改为车间工作,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为了创造真实的工作任务环境, 食品工程系组建了一个可生产20 kg/h液态消毒乳、10 kg/h浓缩、5 kg/h喷粉及酸奶和冰淇淋的乳品生产车间, 将课堂设置在实训室和车间, 将必备的专业知识教学融于现场教学之中。如学生在学习巴氏消毒乳加工这项工作任务时, 要制订生产方案, 确定最佳生产工艺, 还要学会使用均质设备、换热器、包装机, 并能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使学生在生产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实训室或车间里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 按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 必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 删除过时课程, 增开新技术应用课程, 综合相近课程, 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乳品加工与检测专业在课程设计上, 把原有的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动物产品理化检验课程中的乳及乳制品检验的内容提取出来, 整合为一门课程, 即乳及乳制品检测技术。整合后的课程与乳及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工作过程完全吻合, 再以项目驱动为切入点,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如原料乳的酒精检验、酸度检验、比重测定、乳脂肪含量测定、蛋白质测定、三聚氰胺测定、掺碱检验、抗生素检验等。使教学与生产保持高度一致, 为将来能够从事乳与乳制品检测工作奠定基础。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粉笔+黑板, 由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叙述或描绘所讲内容。在实践性教学现场, 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 老师按学生的差异将其分成6~8个工作小组, 每个小组5~8人, 学习任务完成后, 要展示各小组的产品, 每个小组组长扮演质检员, 进行质量检验和评价, 教师做出综合点评, 评出最佳质检员, 培养学生依法检验的职业素质, 生产产品按国家标准检验合格后进入市场, 让教学质量置于社会的监督与检验之下。对于生产中不合格的产品,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让学生分析, 从原辅料选择、工艺流程、生产参数控制等方面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

4 学生实习实训与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

学生实训的课堂设置在实训室和车间, 身处真实的工作任务环境之中, 学生完全按生产工艺的操作规程生产, 产品按国家标准进行检验, 教师对学生的每个操作步骤做出正确的评价, 使教学任务与职业岗位相对应。如乳品生产技术员、乳品品质控制员、乳品检验员、鲜奶验收员等职业岗位, 考核合格后即可发给相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证书。

5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良好的实训教学设计离不开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室和合格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让企业走进校园,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让学校走进企业, 就是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已与黑龙江省内外20多家大中型乳品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利用教师的理论和技术优势, 为企业开展定向培养、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服务。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和改变以前科研、教育、企业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现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要转变办学思想, 以服务求发展, 建成融教学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科学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生产性实训室。

6 加强实践性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与课堂讲授不同, 直观性、操作性和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及创造性是实践教学的特色。为保证食品工程系乳品加工与检测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 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富有成效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实践性教学管理上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实践性教学管理小组, 由系部教学主任担任组长, 2~3名专业教师和乳品企业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班主任担当实习联络管理员, 以此保证学生顶岗实习顺利、有效地完成, 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学有所获。②发挥督导机构的职能作用。学院设有专门的督导机构, 为了充分发挥该部门督促、检查、引导的教学职能作用, 学生在进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训期间, 该部门派相关人员进行督导、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及时解决, 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的深入和更富成效。③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学生在进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训期间, 要设立多元化的考核办法, 其中包括项目的拟定、方案设计、工作路线、成果报告、组内评分、专家或教师评定等, 结合实际操作逐项考核, 记入个人实践考核档案。④做好实践性教学总结。学生在完成每项任务时, 对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做及时正确的反思总结, 肯定优点, 查找不足, 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咨询指导教师或生产技术人员,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检测产品专业简历 篇2

目前所在: 湖南 年 龄: 24

户口所在: 湖南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5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7 kg

◆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软件, 通信技术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一个月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深圳,江苏

◆ 工作经历

湘潭爱铭数码电子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11 ~ -01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担任职位: 检测产品

工作描述: 看产品外观,看看是否破损,导线歪了,用错了等,用仪器检测产品,测试是否有断路等情况

离职原因: 实习的

东保利电业(深圳)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7 ~ 2010-08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贸易/消费/制造/营运

担任职位: 检测产品

工作描述: 看产品外观,看看是否破损,产品是否有痕迹,磨砂不好等,用仪器检测产品,测试是否有接触不良等情

离职原因: 回校上课

毕业院校: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13-06

专 业 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精通

◆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我是一个有责任心,能吃苦,有团结精神的`人,能好好的学习新的东西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实力。性格内中带外能很好的和他人沟通,协作。

12月 获得电工作业证

医学检测服务外包,做最专业的 篇3

据专业统计,2006年美国医学检测市场为450亿美元,其中医学独立实验室占了近1/3的份额。而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医疗市场,其中医学诊断收入约为900亿元,但独立实验室的份额不到1%,还有很大的空间可拓展。

迪安医疗大部分的潜在客户是二级以下医院或社区医院,这类合作单位在全国大约有3000多家。其中,有一些医院没有足够的检测设备,对很多疾病的诊断开展起来不方便,而对于另一些小型医院来讲,需要检测的标本量如果太小,每天开动机器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还会无形之中提高检测成本,因此,有些医院会选择把好几天的标本积攒起来,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开机器进行检测,但这可能又会影响检测的效果,而迪安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个城市中,迪安通常会跟很多家医院有合作关系,每天定时上门取件,把所有医院的标本集中在一起,统一检测,这样不但降低了医院的成本,还提高了检测的速度和效果。

另外,对于二级以上的医院,迪安也有很多机会。比如一般的三甲医院可以完成500多项检测项目,而迪安的可检测项目却可以多达1000多项,精确而细致的检测服务可以满足更多的医学要求。

与同一领域的竞争对手相比,迪安的优势首先在于可以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迪安不但做医学检测,还同时是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罗氏在中国的代理商,可以提供罗氏设备和试剂,并提供多样化的配套服务。比如医院检验科开展初期,只有零星一些标本量时,迪安提供检测外包服务;当医院业务量上来后,迪安提供设备投放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帮助医院开展业务;业务量更大时,他们则直接向医院提供设备和试剂。迪安连锁实验室是罗氏在大中国区唯一的示范实验室,所有罗氏最新的技术,迪安都可以第一个在国内应用。目前,医学检测占迪安营业额60%左右,设备代理则占40%左右。

其次,迪安和国内各医学院合作,特别是和温州医学院、重庆医学院等学校有密切的关系,这两个学校是国内仅有的拥有检验医学博士点的高校,同时又有良好的医院资源,培养的很多学生都分布于各大医院检验科,这些资源对迪安的渠道拓展很有好处。

再者,迪安在成本控制上也有很大优势。一是因为跟罗氏的合作,二是规模效应,迪安单个实验室规模和业务量平均比竞争对手大一倍。

2009年9月,软银中国和复星医药共同向迪安注资近亿元人民币,这是迪安的首轮融资。据资料显示,复星医药自身有诊断试剂业务,与迪安形成了上下游产业关系,迪安的采购成本将因此下降3%~5%。

专业检测 篇4

我们在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广泛听取院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湖南省食品检验专业委员会等专家意见, 结合近两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对2005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课程体系改革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改革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 做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进行全面素质培养, 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织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培养目标, 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 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整合、调整。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课内课外相结合。

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改革2005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思路是适应市场变化, 适度调整部分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 不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改革中, 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 加强应用技术能力的锻炼, 并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 优化课程结构, 实施有机整合, 剔除重复内容, 进行内容重组, 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在培养方案中设立了人文素质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等多种类型与层次的课程。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了人文素质课, 共556学时, 占总学时的21.1%。人文素质课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演讲与口才、大学体育、公共关系、普通话、音乐欣赏等课程组成, 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英语应用能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体育知识等。人文素质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爱岗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 体现在教学之中, 构建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适应行业需求的素质教育体系, 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专业理论课程862学时, 占总学时的32.8%。专业基础课主要由仪器分析、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原料基础、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感官分析、食品毒理学、有机食品认证等课程组成,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实践 (验) 1 212学时, 占46.1%, 开设实验课的课程有14门, 另外还开设了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训周、食品生物化学实训周、食品加工设计实训周、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周、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鉴定培训、营养配餐员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等各1周的实训、培训内容。

选修课程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学生的个人爱好, 起到补充、微调教学内容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包括人文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各64学时。

课程调整情况见表1。

表1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04~2005年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本专业课程结构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模块:必修课旨在使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掌握科学实践必需的基本技能;选修课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本专业知识背景的把握;专业实践课是全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 也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所在。

3 课程学时数改革

在调整课程设置的同时, 每门课程的学时也根据需要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着“必需, 够用”的原则, 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的课时分别由2004年的68、64、64课时减少到50、48、48课时;食品贮藏与加工原理由68课时增加到96课时, 理论课由68课时减少到32课时, 增加实验课到64课时;食品微生物检验由48课时 (理论课32课时、实验课16课时) 增加到75课时 (理论课45课时、实验课30课时) , 增加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训周30课时;食品质量安全由48课时增加到64课时, 增加了16课时。

学时的调整说明系里高度重视实践操作课程、技能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 围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来设置和调整课程体系。

4 课程体系改革的特点

4.1 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人文素质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营养配餐员、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素质为目标。

4.2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 (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检测等) , 实践和实训相结合 (如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等) , 邀请食品企业和相关行业专家讲学等。

4.4 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 进行必需的课程整合

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我们对2005级学生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总体思路是适应市场变化, 适度调整部分专业课程, 强化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5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双证书”教育

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 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 积极开展“双证书”教学。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 还要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如食品检验工、营养配餐员等资格证书) , 并将取证培训及考核过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

4.6 制订完善的考核标准, 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理论课程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 考试形式主要有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程报告等形式;实验、实训课程考核以仪器操作、口试、实验成果及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综合评定;综合实践训练课程考核有一套技能考核标准, 主要采用技能测试、综合评议和实习表现等考核形式进行综合评定。如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实验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 在考试中都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如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成绩组成为平时成绩、作业占20%, 实验、实训考核占20%, 考试成绩占60%。

参考文献

[1]林康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1 (4) :92~93.

[2]胡旭晖, 万启常.在高等职业教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7 (5) :137~139.

[3]谭穗枫.深化教学改革, 培育高职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6:536.

汽车检测专业简历 篇5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7年1月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 20xx年7月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学院: 扬州大学

所修专业: 汽车检测 工商管理

居 住 地: 江苏省 扬州市 邗江区

籍 贯: 江苏省 泰州市 兴化市

求职概况 /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5000-6000元

期望地点: 江苏省 苏州市 ,江苏省 南京市 ,

期望职位: 站长

意向概述: 检测设备是我的好兄弟,大家很熟悉

教育经历

时间 院校 专业 学历

20xx年9月 - 20xx年6月 扬州大学 汽车检测+工商管理 本科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 工作单位 职务

20xx年6月 - 20xx年1月 环保尾气检测 技术、质量负责人

校内奖励

获得时间 获得奖项 学校

20xx年9月 基本有 扬州工业

校内职务

担任时间 职务名称 学校

20xx年9月 - 20xx年6月 团支书 扬州工业

自我评价

你让我注册吧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 机:

专业检测 篇6

摘 要:《电子测量与仪器》是无损检测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宗旨,结合现代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教学标准进行了探讨并制定了适合于无损检测技术专业《电子测量与仪器》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电子测量与仪器;无损检测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标准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调研收集和分析无损检测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无损检测学科和行业的需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探索。

《电子测量与仪器》作为无损检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宗旨,结合现代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损检测技术专业的《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1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修订构想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无损检测技术专业沿用的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跟我们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学习和专研教材可知,该课程主要介绍了测量误差分析与计算,信号发生器、运算放大器、衰减器、示波器等电子测量设备,电流、电压、电感等物理参数的测量仪表,电子测量与仪表设备的发展等知识。这些知识是我们后续的核心专业课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核心专业课程学习课时有限,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知识可能讲解的会较少。

因此,在《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制定时,必须重视与专业课程的有效接轨。

2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修订

2.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是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对无损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解和对工作中常见的检测设备原理、结构进行分析。

2.2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及學时安排见表1。

3 实施建议

①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

②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③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④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程综合模块考核。

各任务模块可参照下表2进行评价:

说明:

考核方案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具体考核内容分配如下:

①形成性考核

课堂考勤10%;课堂表现10%;课堂作业20%。

②终结性考核

期末笔试(60%):基本理论储备,培养职业人员的理论素养。

其他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高职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3年制)。

4 结论

专业检测 篇7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的专业, 我省许多高职院校都设有此专业, 如金陵科技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 各院校都有各自的专业办学特点。

我院自2003年起设置食品检测、农产品检测类专业, 至2005年,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设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 着重培养学生食品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的通用专业技能,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并于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明确定义:公共营养师是从事公众膳食营养状况的评价与指导、营养与食品知识传播, 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从业基本要求中明确了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包括医学基础知识、营养学基础知识、人群营养基础知识、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知识、食品卫生基础知识、膳食营养指导、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这为高职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施“双证制”开辟了一条特色途径。

公共营养师的工作任务分析

在国家职业标准中, 公共营养师共分四个等级, 分别为公共营养师四级、公共营养师三级、公共营养师二级、公共营养师一级, 等级要求依次提高。“标准”明确规定“具有医学或食品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者可以申报公共营养师三级。因此, 公共营养师三级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比较适宜的职业证书设计目标, 以下的分析均以公共营养师三级标准为基础。

根据目前的政策要求和实际情况调研, 公共营养师职业的工作岗位包括:大规模公共配餐业的营养师岗位;学校、托幼机构等食堂的营养管理岗位;私人营养顾问;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工作岗位;社区营养顾问;社会机构中从事公共营养及营养咨询的岗位;保健食品营销等工作岗位。

国家职业标准明确了公共营养师三级的职业功能, 包括膳食营养调查和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营养咨询和宣教、膳食指导和评估、食品营养评价、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等六个方面。同时也明确了具体的工作内容, 对应于具体的工作内容, 明确了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因此, 其工作任务分析可用图1表示。

职业素质分析

人才素质结构分析公共营养师职业标准说明了该职业的能力特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分析、归纳和判断的能力, 正常的色、味、嗅辨别能力, 体现了作为公共营养师的基本职业素质要求。根据公共营养师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进一步分析其素质结构, 包括四大模块:一是“对职业和社会的敬畏感”, 其素质核心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意识、科学求实”;二是“与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素质核心为“善于交流、踏实做事、敏于合作”;三是“健康的身心”, 素质核心为“具有保障工作开展的健康体魄, 良好的心态, 吃苦耐劳的精神”;四是“不断学习与创新的意识”, 素质核心为“工作中具有设问与解问的探究精神, 自学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人才能力结构分析根据公共营养师职业标准 (三级) 分析人才的能力结构, 包括核心能力与专门能力。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专门能力包括膳食营养调查和评价的能力、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的能力、营养咨询和宣教的能力、膳食指导和评价的能力、食品营养评价的能力、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的能力”, 在专门能力中,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的能力、营养咨询和宣教的能力、膳食指导和评价的能力在“标准”中所占比重较大。

人才知识结构分析根据公共营养师职业标准 (三级) 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 包括八大知识模块, 分别为医学基础知识、营养学基础知识、人群营养基础知识、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知识、食品卫生基础知识、膳食营养指导、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医学基础知识模块、营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模块是各种专门能力的基础。 (1) 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基础知识、食物消化吸收基础知识和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基础知识; (2) 营养学基础知识包括营养与健康概论和营养学发展史、能量与宏量营养素知识和微量营养素知识; (3)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模块包括《食品安全法》的相关知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相关知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的相关知识等。 (4) 人群营养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孕妇乳母营养、婴幼儿营养、儿童青少年营养和老年人营养等知识, 与“膳食营养调查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营养咨询和宣教, 膳食指导和评价”等专门能力相关; (5) 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知识模块包括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的营养, 调味品等其他食品的营养, 营养强化与保健食品, 常见的食品加工方法等知识内涵, 与“食品营养评价、营养咨询和宣教、膳食指导和评价”等专门能力相关; (6) 食品卫生基础知识模块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各类食品的卫生、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与“膳食营养调查和评价, 营养咨询和宣教, 膳食指导和评价, 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等专门能力相关; (7) 膳食营养指导知识模块包括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概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应用、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膳食与营养素缺乏病指南、膳食与慢性病预防等内容, 与“膳食营养调查和评价, 营养咨询和宣教, 膳食指导和评价, 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等专门能力相关; (8) 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基础知识模块的内容包括营养教育、社区营养计划和管理等, 与“营养咨询和宣教, 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等专门能力相关。

融通公共营养师 (三级) 国家职业标准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 融通公共营养师职业标准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核心能力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两大模块。

核心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敬业、勤业的精神和习惯, 服务意识及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锻炼健康的身心, 培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行为意识和实际能力。

考虑到高职教育是某一专业的学历教育和食品检验知识与技能对于公共营养师职业的实际有效性, 专业能力可分为两个子模块:一是食品检验通用技能, 二是公共营养工作能力。食品检验通用技能以食品卫生检验及理化检验基础能力为主;公共营养工作能力为核心专业能力, 包括膳食营养调查和评价能力、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能力、营养咨询和宣教能力、膳食指导评估能力、食品营养评价能力、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能力。以此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见图2。

结语

构建“双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的目的是改革高职教育中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两张皮”现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础, 课程标准是重点, 教师素质是核心, 实训基地是保障, 因此,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学、做”一体化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基本途径, 应该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和实践。

摘要:通过对国家职业标准中公共营养师的职业素质及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提出了高职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融通公共营养师 (三级) 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 突出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质性融合。

专业检测 篇8

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 存在着这样几种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 还有就是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和理实一体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合作。

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就是以企业的名称开办订单班, 在专业课中专门针对这个企业开设一些量身定做的课程, 有的企业还提供一些实训设备和大二时期的实习岗位,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顶岗实习、毕业后就业都以该企业为主。这种合作现在松散型的居多, 不过在汽车类专业中, 近些年出现了紧密型合作的订单班, 比如有些高职院校的宝马班、奔驰班、通用班。这些品牌企业在合作中还是很严格的执行运作, 先是要求合作院校提供6-10名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培训, 取得该品牌的培训师资格后, 在合作院校提供的专属实训建筑中安装一些专用设备, 并提供几台市场常见的主力车型。订单班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校内学习课程结束后, 需要在大三进行一整年的顶岗实习, 这时候企业会组织周边地区和附近省份的4S店经销商到学校进行招聘面试, 基本上每年一次的类似活动会把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都能录用到销售服务企业中。

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学期是六个, 每年两个学期, 一般都是四个学期在校内学习, 两个学期在校外顶岗实习, 也就是说在大二结束的学期学生就要去企业实习工作了。培养方式采取2+1培养模式, 即前2年完成专业基础、技能知识学习, 第3年完成实践教学、实训及实习。多数要去的企业由学校负责联系提供, 并尽量组织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集中的招聘挑选, 也有部分学生自己找的实习工作企业。这种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经过几年的沟通和磨合, 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且学生的表现和未来发展前景是合作的核心和基础。此外, 顶岗实习又和就业密切相关, 很多学生大三毕业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候, 常常直接和实习的企业直接签定了工作协议或合同, 并直接转正。

有的校企合作比较深入的, 常常把企业员工培训委托给合作学校, 由高校的教师来给员工进行安全、上岗、新技能和继续再教育的培训, 不仅仅是国有企业, 合资和民营企业也有这样的需求。学校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 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 根据企业的要求, 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

在上述合作的基础上, 有的学校和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立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而共同开发教材, 共同组建教师队伍。

现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其中的实践内容一定要和企业合作才有意义, 实践课程要从实践中来, 贴近和符合实际工作的过程。这是一种新兴的课程类型, 现在教材和授课形式正在摸索和形成阶段, 而且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更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

从这个角度出发, 在校企合作中有这样的几点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要加强

个别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简单走过场, 为了有这个名称而虚与应付。有的只是为了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而联系几家企业, 合作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常常被个人关系和人情所掩盖。还有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针对性上没有下功夫, 企业对来工作的学生只得从头再来, 从零开始重新培养。

建议建立企业评价反馈制度, 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核心专业课一定要采取理实一体化形式, 校企合作质量如何, 用最近若干年的多家企业反馈评价来衡量, 用若干年后有多少学生成为企业的骨干来衡量。

二、校企合作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说是永远的主题, 形式要创新, 内容要创新, 随着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要随之更新。

在这里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行业特点, 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这个行业的历史成因, 学生在顶岗实习或毕业初期都是以学徒工、小工的身份工作的, 汽修行业的小工起薪点非常低, 常常是几百元。又不像是其他专业的学生那样在大型国企工作, 虽然可能同样拿着几百元的实习工资, 但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可以让其暂时接受这个现实。常常是没有过多久, 学生的忍耐力就出了问题, 开始频繁跳槽, 一年后拿毕业证时, 从事本专业的所剩无几。高职院校培养的汽修类专业的学生能否走出这个惯性, 需要和企业在合作中慢慢探索。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的起薪, 不与社会上初中毕业就进入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小工工资看齐, 校企合作也就有了真正的成效。

三、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完善

校企合作的提出已经很多年, 可是建立卓有成效的机制还相去甚远。虽然很多学校从高层到中层的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可是最后落到实处、具体去执行的还是一线的授课教师。所以概念的提出和条件的创造要从上而下, 可是实际操作和制度的制订还需要从实际工作中产生, 需要直接的激励和支持。有个设想, 可以将每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具体到和企业挂钩, 并且在学校内设立课改或科研课题, 划拨一定的经费, 专人负责, 这样可能用不了几年, 核心专业课都会有质的变化。

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依靠, 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 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校企联合办学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 而且对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形成高职办学特色等起到十分了重要作用。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本文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出发, 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并提出了提升和加强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汽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张雅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培训, 2010 (03) .

[2]邓志新.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继续教育, 2012 (1) .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 篇9

一、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针对专业的实际情况, 重新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要体现以下内容。

1.人才规格培养的改革

(1) 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政策和法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崇尚诚信, 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 具有终身学习和受教育的自觉意识和基本能力。

(2) 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途径:

政治理论教育、军事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汽车英语课程、体育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科技讲座等。

2.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1) 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①具有对汽车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岗位工作项目或任务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熟悉汽车构造, 能够独立完成实训报告, 编写简单的汽车维修工艺文件, 做一些简单的汽车实训指导。

②具有对汽车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岗位工作项目或任务的执行能力, 熟悉汽车维修工艺, 能够使用工、夹、量具, 仪器仪表及检修设备进行汽车维护、修理和调试, 独立完成汽车二级维护和一般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③具有一定的对汽车维修和技术服务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2)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职业支撑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延展课程、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3.辅助职业能力的培养

辅助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

(1) 具有对汽车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项目或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和评价能力, 能写主要项目和任务的技术鉴定与评估报告、技术工作总结等。

(2) 具有在完成汽车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项目或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 师资队伍的改革

从发展历程看, 以前对教师的要求, 主要偏重于进行理论教学模式的培养。经改革后, 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变, 也对教学效果的好转带来了巨大的效果。改革的方式主要体现以下内容。

1.理论教学型教师

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 学校出资将老师下放到不同的汽车维修厂进行学习进修和锻炼。这样使得以前只停留在理论教学的教师能够在学习期间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能够做到“理实一体”, 不仅加深了对原来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能提升实际操作水平。经过几年的坚持锻炼, 所有的理论老师基本上都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2.实践教学的实训教师

虽然他们具备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很好的操作能力, 但是理论文化水平较低。学院鼓励和奖励他们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邀请专家和教授来校开办知识学习班等方面, 这样实训教学的教师不仅能够实际操作, 还能从理论上为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原理分析。

3.聘请企业的专家或者技术人员为教师, 给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三) 实训场地的改革

许多院校的实训场中心, 由实训中心统一进行调配, 这样的结果是实训和理论不能有机的结合, 造成实训与理论脱节严重, 不能真正起到实训场所的真正作用。

结合实践经验, 学校对实训场地的归属进行了重新的安排和调配, 将各个实训车间调配给各个系部进行统一管理, 这样, 系部和实训车间之间的搭配得到了很好的改观, 为真正做到工学结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 许多院校在实训场地和实训课堂的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通过几年的改革, 这些院校的实训场地和实训培养方面得到了突破性的改善, 主要表现如下:

1.将汽车进行模块化实训

即将汽车的实训划为电控发动机拆装检修实训室、电控底盘检修实训室、空调检修实训室、自动变速器检修实训室等, 进行模块化的训练。

2.探索工学交替的“校中厂”的办学路子

开办了学院汽车修理厂4S店, 将学生带到修理车间进行实战的教学和修理, 让学生能够在实战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同时积累实战的经验, 做到毕业时能够零距离上岗。

(四) 教材的改革

要想真正做到高职高专教育, 在教材的选择和编订上, 和普通的高等教育比较也是有很大的不同。许多院校以前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往往是以教务处或者教务科为主, 将要开设的课程的书籍买回来作为教材来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是造成了以小本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没有很好的按照工学结合或者是项目驱动的方法展开教学。现在许多院校的课程的教材主要由下面这些来构成:

1.以“十一五”或“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为学生用的教材

因为这些教材多数都是严格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高专的指导思想进行编排, 效果比较理想。

2.各系部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适合于本专业发展与开发的教材编写, 以作为学生的教材来用

比如许多院校汽车工程系就自己编订了一些教材并使用, 如《轿车维护与检修》等, 将常见的轿车进行模块化编写, 同时进行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及形成性考核表的编制, 作为最终的一个大课程来教学, 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汽车理论和实操教学的综合训练与培训,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操作能力。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 此书已经作为汽车工程系的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之一, 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得到了同行和相应的汽车企业用人单位的好评。

3.组织骨干教师编写职业能力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报告

有的放矢。可操作性强, 作为教材使用。

以上的教材改革, 使得许多院校的高职高专教育真正得到了工学结合、模块化学习的发展, 也使得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技术。

(五) 教学手段的改革

许多院校以前的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 实训为辅, 彻底的违背了高职高专的教学大纲要求。后来经过专家的点评, 许多院校领导终于认清了高职高专的教育宗旨, 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力度也相当大, 效果也很显著。主要表现如下:

1.提高实操所占课时

以前的实操课时占总课时大概20%左右, 经改革后, 几乎所有的专业的实操课时的比重都占到了60% 以上, 有些课程的实操占到了总课时的100%。以许多院校汽车工程系为例, 《轿车维护与检修》这一职业能力课程, 所有的授课任务都是在实训车间和学院汽车维修店以及4S店里面完成。教师首先进行示范和讲解, 然后将同学分组进行培训, 教师作为辅导人员在旁边进行指导, 做到了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在课堂上, 主讲教师都会进行相应的形成性考核, 将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纠正和点评;同时课堂上还要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实训报告的填写作为每次课堂的作业, 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实训扎堆现象的出现。另外, 这门课程的考试也是纯实操考试, 改变了以往用试卷进行考核的方式。对于这门课程, 汽车工程系的教师根据该门课程的22个教学项目进行编排, 让同学在考试时候随机抽签进行随机考核, 学生当场考试, 教师当场进行评价, 考试完毕成绩也跟着出来。这样的随机抽考既可以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端正学习态度。

2.课后作业及辅导的改革

传统的课后作业与辅导, 一般都是以课后习题为主导进行。经改革后, 现在的课后作业及辅导都是以实训报告进行, 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作业模式, 更能体现职业高职高专的特色, 也为学生对维修技术及工作流程的熟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 一般是学期末采用理论考核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此种考核评价实际已经与职业高职高专的办学目的偏离。许多院校汽车工程系率先采用实操考核作为学生期末考核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期考核。以《轿车维护与检修》这门职业能力课程为例, 本课程总共22个教学模块, 在学期期末的时候, 采用抽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操考核, 实操考核的同时监考教师提问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相应的考核。这样, 一次考核就可以从理论和实操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核评价。此外, 在计算期末成绩的时候, 实操所占的比率为50%, 平时成绩 (实训报告+形成性考核) 成绩占50%, 合计起来作为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通过理论和实操同时进行考核的方法, 不仅较全面的评价了学生的学习, 也为较为懒散的同学敲响了警钟, 促使学生都能正确面对每一次的上课教学,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六)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学校要想能够办好, 办出特色, 校企合作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也是国家教育部明文要求的一个方面。如某院校汽车工程系与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合作, 定向培养重庆力帆公司在西班牙语国家力帆工厂所需要的能够从事汽车制造、汽车售后服务、汽车商务等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与珠海市珠光汽车有限公司合作, 定向培养珠光汽车销售、机电维修和钣喷维修人员。院系与企业共同制修订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审核职业能力课程标准和校内实训室建设方案, 共同编写教材, 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企业派技术和管理骨干来校上课, 企业提供学生生产性实习场地, 提供教师实践性进修的合适岗位。

(七) 服务社会

以前许多院校汽车工程系主要以教学为主, 服务社会方面做得较少。为了满足社会汽车职业行业的需求和回报社会, 同时也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以及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许多院校汽车工程系已经连续几年都开展了服务社会的一系列活动, 具体如下:

1.应某公司邀请, 为该公司员工进行了一系列的汽车知识的培训。

2.为社会劳动人员进行职业等级证书培训及汽车驾驶培训等。

二、小结与展望

专业检测 篇10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门基础课程, 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汽车制造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汽车产量逐年提升;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汽车作为家庭生活的代步工具开始大规模地进入普通家庭, 这使整个社会对于专业汽修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因此汽修专业的学生生源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面对这样的现实, 如何结合我国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 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渐在汽修专业教学上被应用。

所谓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是结合汽修专业的特点开设的教学流程, 学校的汽修专业一般有三部分课程内容构成, 即“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和“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三个主要方面的专业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这三门主要课程一般是独立设计安排进行教学活动, 主要就表现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分离, 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导致教学效果往往表现为教师教的很辛苦, 但是学生收获的却很少, 如何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们的实际进行积极有效的一体化教学, 是我们很多职业技术学校都在探讨的问题,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我自己对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认识。

一、关注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

新时期我国教育的要求是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目的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从我们学生的实际来看, 虽然受社会需求的影响专业招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学生的文化基础还是比较薄弱, 一般的学生入学成绩都相对较低, 学习能力较弱,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困难较多。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下, 理论知识课和实践操作课是分开进行的, 这就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因为理解能力较弱而无法实现对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不能真正地掌握理论知识;而到了实践教学课, 虽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直观, 但是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 这也导致他们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教学的时效性。

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 实行一体化教学, 合理地设计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活动, 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做法就是, 在理论课教师讲解理论的同时, 把学生带到实践的现场, 把理论和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 学生在听的同时通过看会降低对知识理解的难度,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影响;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在学生直接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及时和学生一起总结, 使直观的感受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学生自然会加深对与书本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学生觉得知识的学习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就会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 练好基本功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对于师生关系有着明确的阐述, 即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核心、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一要求在规定学生地位的同时, 也明确了教师的角色, 这一要求有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改下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但实则不然, 恰恰相反, 他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在上演教师版的“独角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全面主宰课堂教学, 学生被动听的状态几乎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只需要把教材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就可以了, 至于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如何, 这往往是被忽略的。

实行一体化教学, 事实上是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要求, 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者, 也是实践课的示范者, 这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需要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同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既要关注自己怎么教, 更要关注学生们怎么才能学会, 怎样才能学得更好, 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更高要求, 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练好自己的基本功。

三、采用小班现场教学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主要采用现场教学形式, 这种形式替代了过去由不同教师、不同部门承担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的分离式授课方式。采取边理论边实践一条龙的形式,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学生将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 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

教学中, 每个班级将分成4个模块学习小组, 分别由4位教师授课和指导。上课时向学生发放“五单”。学生的学习内容分课上和课下两部分。其中, 学习资料单介绍学生在每个子模块中应知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单则介绍每个子模块学生应会实践项目的训练要点, 以上两单分别作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信息单则介绍一些相关的专业拓展知识和新技术, 作为课外补充知识;为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学生课下应完成每个子模块对应布置的作业单;考核单是用于考核及评价学生对每个子模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用试卷库。

四、执行严格的学习评价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评价采用“限低不限高”的原则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点考核 (30%) , 实践技能考核 (60%) 和学习态度考核 (10%) 。无论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 均实施教考分离。只有构成模块课程的各子模块的成绩均通过, 该模块课程才能通过。不及格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进行补偿训练, 直到考评合格为止。这是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力图达到100%通过率的目标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冠心病绞痛下一篇: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