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植保体系

2024-05-12

新型植保体系(精选七篇)

新型植保体系 篇1

1 促进现代植保体系建设之策略

1.1更新观念, 思考植保发展新思路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面对现代农业, 植保工作必须创新理念, 全面树立现代植保理念, 使植保更为科学化、绿化和公共化。

1.2清楚认识病虫防控组织方式的新变化

当下, 病虫防控组织方式已经有了新的变化, 专业化的统防统治已逐步将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防治代替, 其将是未来病虫害防控的主要形式。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控在技术要求上极高, 同时也是人力需求最大, 强度最大的环节。

1.3清楚认识病虫防控主体的新变化

过去的病虫害防控所采用的是人海战术, 防控主体为数量众多的农民。到了现在, 主体已然发生改变, 变为农民企业、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了。这些新的防治主体, 成为病虫防治的主要力量。

2 现代植保体系建设的重点

2.1建立健全植保队伍

建立健全3 大体系 (重大病虫应急防控体系、公共植保服务体系、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 是植保队伍建设的重点。

2.2建立健全公共植保服务体系

健全公共植保队伍。重视植保工作, 确保在编人员在岗。市县级植保站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乡 (镇) 设立植保站, 保证至少有1 个植保技术人员在岗, 使疫情监测防控和植保技术的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基层测报体系。植保工作的好坏与基层测报体系建设关系密切。随着现代农业发展, 测报工作日益紧要, 信息来源的全域性覆盖势在必行。那么就要将培养基层植保信息员列入计划当中, 基层植保信息员可在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药经销商中挑选。被选中的基层植保信息员首先要热爱植保工作、有责任担当, 同时具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要对基层植保信息员进行培训, 免费为之提供技术资料, 使其配备必要的设备用于信息的采集和报送, 同时在项目上给予支持。

2.3建立健全重大病虫应急防控体系

贯彻落实政府主导和属地管理的责任制度。同时, 要求各级都要建立应急防控指挥机构, 以之为主导, 以社会专业防治组织为辅, 将植保应急防治队伍作为主体, 尽快建立健全应急防治体系, 提高重大病虫应急处置和联防联控能力。

2.4建立健全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首先, 要鼓励并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层农技组织、科研单位等) , 建立植保服务组织, 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其次, 要加强管理、规范运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必须纳入植保体系当中加以管理和规范, 如此一来, 才能在需要时起到应有的作用。

3 强化植保基础设施手段建设

3.1植保信息化平台建设

植保工作需要植保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有了该平台, 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将更为及时, 对病虫的诊断和防控也将更加准确。为此, 就要加快构建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病虫诊断与防控指挥系统。要充分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物联网、雷达遥感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手段来构建检疫审批和疫情追溯系统, 使检疫监管等信息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2提高植保装备水平

植保工作需要装备精良的相应设备来提高病虫防控的效果, 为此就要争取来自地方财政的项目资金或接纳来自社会的投资来改善病虫防控作业条件, 升级测报信息采集装备和测报信息发送装备。

要紧跟时代发展, 研究和探索新的测报信息的采集方法, 使现有技术与人工辅助相互融合。

3.3加强区域站和非疫区监测站运行管理

目前, 很多仪器和设备被弃置于仓库, 其作用未得到应有之发挥。因此, 必须加强管理, 开展检查, 使项目投资有所回报, 为现代植保发展提供支撑。

3.4强化科技创新

大力推进植保科技创新与应用, 研发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加大土壤农药残留治理强度, 减少农药用量, 降低虫害防控成本。加强人才的培养, 培育管理和技术指导人才。强化队伍考核管理, 切实提高现代植保的管理服务水平。

总之, 植保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我们要振奋精神, 迎难而上, 加快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建设, 全力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摘要:植物保护是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关键部分和重要环节, 在农业的防灾减灾中也作用极大。怎样将现代植保融于实际生产来建设现代植保体系, 使之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 应对新的变化, 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植保,体系,新型

参考文献

新型植保体系 篇2

1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习惯于传统思维

基本是只重视建设不重视养护。作为绿化主体的植物体是生命体, 不断投入精力进行养护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精心的养护管理, 植物生命体才能生长健壮, 更好地发挥作用, 但是在实践中只重视建设, 不重视管理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在建设施工过程中, 对植物体只注重水, 只是简单的满足其成活, 而很少施基肥, 追肥就更谈不上。

1.2 对一些突发性、暴发性病虫应急反应能力差

病害的发现预防工作不及时, 植保工作比较被动。缺乏科学、完整、高效的应急防治机制。对新的有害生物灾害缺乏成熟的监测和防控技术。植保基础设施落后, 仪器设备欠缺, 严重阻碍了植保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 植保工作人员一人兼多职的现象非常普及, 工作人员大多数缺乏植保知识, 导致病虫害预测预报不到位甚至没有预测预报, 工作显得非常被动。

1.3 植保工作投入不足, 人员结构及资金利用欠合理

目前, 从事植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 进行监测、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资金短缺, 工作难于持续深入, 严重影响了植保工作的有效运作。长期以来, 因为植保部门是按事业单位编制的, 实行政府财政拨款, 导致机构和人员非常庞杂, 造成资金紧张、绿地维护费用非常有限。

1.4 社会各界对植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植物检疫法规实施较差

社会各界都没有把农作物生物灾害当作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一样引起高度重视, 对植保工作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随着国家对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视, 大量绿地被开发出来, 这就需要大量种苗, 如果在引进或输出植物种苗时, 植物检疫关把得不严, 就会对引进区植物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危害。

2 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策略分析

2.1 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绿色植保”理念, 重视养护管理。要把植保工作看成是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元素。植保工作要把人、农作物和病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虑, 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 以确保农业实现良性发展。植保工作不仅包括防病治虫及防治已发生的生物灾害, 还要确保生态及环境的安全, 实现“绿色植保”。要切实转变思想认识, 养护管理要高度重视。植物有其自身的自然生长规律, 在实际植保工作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根据植物特性适量施基肥, 做到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追肥, 增强其植株本身抗病虫害的能力, 实现既做好开发建设又做好养护管理。

2.2 进一步加强对重大、突发性病虫害的监测与控防

强化植物检疫执法职能。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配备和完善预测预报的技术设备, 建立集测报、检疫、抗性监测于一体的综合体系。落实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防治预案, 提高对突发性、暴发性病虫的应急反应能力。重点开展市场检疫, 组织植检执法人员全方位进行检疫检查, 严格执法,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不定期地对植检人员进行培训, 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相关人员的检疫执法意识。对各个地区间之间彼此交流引进的种子、苗木及其他植物产品必须经国家检疫部门检疫合格后才可以进行, 目的是防止繁殖力强、危害性大, 又能随植物材料传播的危险病、虫等传入或传出。

2.3 搞好投入机制建设, 实现专款专用

植保工作是各级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 应该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 保证投入机制的稳定性, 为植保工作提供地方财政预算充足的植保经费。地方财政也要安排一定的应急防治经费, 增强应对病虫发生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财政要把应急防治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增强应急能力, 确保能有效控制重大灾情。对于植保工作的费用必须做到专款专用, 绝对不能挪用、占用植保资金, 以便使植保工作顺利开展。

2.4 以植保科技创新为动力, 实现植保科学发展

要加快建设植保科技创新工作, 重点支持“三诱”技术、生态调控技术。要加强同国内外相关部门开展交流合作, 学习借鉴国内外植保新思维、新技术, 优先开展针对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研发生产急需、简单实用的新型植保技术。以绿色植保为方向, 整合科研、企业力量, 形成各部门有效合作的运行机制, 重点引进或研发植保数字化计算管理软件, 重点建设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和可视化防控指挥平台。积极引进先进仪器设备, 培养分析检测人才,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药分析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现植保科学实力整体推进。

2.5 完善新型植保管理体系, 加强植保的保障能力

农业植保部门要突出公共管理性质, 认真履行专业执法职能, 做好植保机构建设和专业人员配备, 统一承担完成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任务。构建多元化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物保护检疫体系, 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植保信息、防治指导和其他植保技术服务。农作物重大病虫和植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必须要完善健全, 区域性植保实验室也要建立起来, 技术装备要进行必要的改进, 尽快构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监测预警网络, 能做到对病虫害监测进行数据处理、实现汇报的自动化和网络化。

摘要:植保工作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有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就离不开植保工作。在新形势下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植保服务体系统,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陶卫红, 孙积贵, 康发柱, 等.植保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 2010 (Z1) :59-61.

新型植保体系 篇3

1 主要做法

1.1 树立公共服务理念, 找准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的切入点

植保是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作业环节, 技术性强, 专业要求高, 不仅影响作物产量, 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由于农作物病虫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和爆发性等特点, 加上农药经营渠道多, 高效对路药剂得不到保障, 分散防治的效果欠佳。近年来, 两迁害虫和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 因防治失效, 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比比皆是。因此, 需要统一、全面、及时有效的防治方法, 这就决定了植保工作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既是农户自己的事情, 同时也是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2008年, 我们在总结、吸取2005年水稻稻飞虱危害教训的基础上, 对植保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有了更高的认识, 更加重视植保公共职能的履行, 把构建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需要、切实有效的植保服务体系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统分结合”和先易后难、先水稻后经济作物的原则, 积极探索新型的植保服务模式。

1.2 建立组织, 加强领导

目前全市共有植保机动药械8884台, 拥有各种形式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329个, 机防服务面积达到了362.5万亩次, 占防治面积的35.4%。市植保站利用利用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通州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 配备了300台机动喷雾器, 组建了4个村级机防大队。为加强全市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管理, 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市植保站于20 0 8年按照“民营公助、独立核算、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 出台了《通州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方案》, 从管理运行机制、统防目标、农药使用管理制度、收费管理监督及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规范要求。市植保站还分别与十总、刘桥、四安、西亭4机防队签定了机械管理协议, 规定弥雾机产权归市植保站所有, 机手具有使用权。每台机器收取200元押金和100元管理费, 存入村委会专用财务财户, 规定每台机每次防治运动作业量不少于40亩, 未达到服务面积要求的由镇农业服务中心收回器械重新选聘人员。完成任务的机手3年后归还押金;镇农技部门与服务队的机手建立联系制度, 做好机手日常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管理, 并将服务队机手的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布, 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并采取九项措施加强机防队管理:一是成立机防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二是规定植保机防队所拥有的机动喷雾器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三是对机手进行了严格筛选, 要求具有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病虫防治知识, 身体健康, 责任心强的农民组成, 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符合条件人员由本人申请, 村委会推荐, 镇审核确定, 并建立机手档案。五是立卡建档。实行一人一机一卡的登记管理制度。六是签订《植保机防组织服务公约》, 规定了村级植保服务队的服务宗旨、组织方式、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机手安全用药操作规程。并制作广告牌, 在室内外公布。七是防治操作上实行“六统一分”的统分结合的动作模式。即“统一测报、统一开方、统一供药、统一配药、统一管理、分户经营”。八是对机手进行岗前、岗中、岗后培训, 主要培训病虫防治知识, 机械的操作及其维修技术。九是根据当地农民种植投入成本、收入水平、雇工报酬等情况, 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规定每桶水按低于当地市场价20%收取。申请到江苏省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10万元经费, 购买爱苗、吡蚜酮分发到各机防队, 无偿为农民防治水稻后期叶病和灰飞虱, 让利农户, 推动植保专业化防治快速发展。全市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都严格按照《方案》要求, 统一了收费标准, 明确责任, 确保防治质量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制度, 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 对不负责任、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机防人员坚决辞退, 决不迁就。药剂由县植保站统一推荐, 在保证防效的前提下, 农户除缴纳农药成本外, 还须支付45~60元/hm2的劳务费。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极大地提高了统防统治的工作成效。

1.3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探索植保服务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服务模式, 努力实现服务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达到植保服务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推动植保社会化服务健康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今年的实践, 目前我市推行的三种主要服务模式, 基本上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民需求。

一是单纯机械喷药。农户提供药剂, 机防队或机手按要求喷施农药, 由用户支付机械喷药劳务费用。一般每机水收费3.5~5元。目前这种运作方式比例占机防服务面积的80%左右。

二是带药带机防治。机防队和机手按照市植保部门技术要求, 及时向农民传递防治技术信息, 提供防治药剂和机械施药服务, 保证施药质量, 收取合理的药工费用。目前这种运作方式占机防服务面积的1 5%左右。

三是专项承包防治。首先, 机手采用记帐方式, 对外出农户一季作物病虫害承包代治, 作物收获后按实际用药用工费用与农户结算。骑岸镇育民村机防专业户丁士兵配有2台机动弥雾机, 针对本村主要劳力均外出打工, 与村民订立机防承包代治合同, 每一期的病虫防治之前将用药用工费用告知农户, 经农户确认, 一季作物收获后统一结算防治费用 (喷药劳务费4元/桶水、农药按实际使用的市场价计算) , 2008年机防服务面积达160亩。目前这种运作方式占机防服务面积的5%左右。

1.4 大力推进统防统治

建立统防统治示范区, 是促进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我们在面上推行代防代治、承包防治和全程服务三种主要服务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水稻高产示范方和农药减量工程建设, 建立了4个统防统治和“农药减量增效工程”示范区。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 实行统一领导, 统一指挥, 统一供药, 统一喷雾, 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人到示范点上, 全面推广植保“三新”技术 (新农药、新技术、新药械) , 达到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示范作用。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电视专题等多种形式, 向广大的农民们进行宣传。推动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 初步成效

2.1 经济效益巨大

村级植保服务队运行以来, 充分发挥了统防统治的功能, 防治效率和治虫效果都明显提高。据对刘桥新联居、四安庵东村、十总新雁村的调查, 过去用手动喷雾器打药, 每天只能防治3~4亩, 且防治效果差, 现在用机动喷雾器打药, 一台机平均一天可防治30~80亩 (弥雾机30~40亩/天, 担架式机动高压喷雾机60~80亩/天) , 工效是手动喷雾器的10~20倍, 而且防治效果好。例如刘桥新联居机防示范方实收亩产625.1公斤, 比非机防区增产8.4%。机防比非机防亩节省农药成本26.90元, 节省工本18.20元, 增加产值94.52元, 亩合计增收节本139.62元, 机防区共增加经济效益27.92万元, 每台植保药械在一季单季稻可产生效益0.5585万元。

2.2 普及了技术

以服务队为植保技术推广的载体, 并和植保联效集团承包相结合, 明显提高了技术普及的效率, 有效降低了技术普及的成本, 大大提高了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 如一个服务队在一个防治时期就可将技术直接落实到1000~2000亩左右的面积, 同时周边农户也能间接收到植保信息, 这样的带动效应远胜于平时培训、宣传。

2.3 增加了收入

通过服务, 实现了双赢。每个机手在一个防治期可防治面积100~120亩, 按一年防治10次计, 平均每年可防治1000亩次左右, 一亩次收取代治费8~1 0元, 可收取代治费8000~10000元, 除去成本可收入6000~7000元。

2.4 生态效益明显

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专业化防治, 一是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药进入市场, 淘汰了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按时使用对路农药防治, 按防治指标用药, 严格掌握了施药安全间隔期, 避免了滥用农药。仅按指标合理用药、节省防治用药而言, 初步测算:通州市每年重大病虫害防治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量近百吨。三是机手做好自身防护, 合理处置药瓶药袋, 减少了农民自防后随地丢弃药瓶药袋的现象, 使农药的污染问题从源头上得到了控制, 降低了农药残留量, 提高了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水平, 保护了环境和农民的身体健康, 这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巨大的。

2.5 方便了农户

服务队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田打药由植保服务队来实施, 时间短、效果好、收钱少。如今, 在我市的新联、十总等地农村, 到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适期, 植保服务队都会及时出现在田间地头, 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服务, 如农民需要临时性的农作物病虫防治服务, 只要打个电话给服务队, 植保服务队就会准时为其服务。这样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人员能够安心在外, 不用担心家里的庄稼被病虫为害。

2.6 社会效益深远

实施专业化防治, 一是有利于把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从重大病虫防控的组织发动、宣传、督查等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 农业部门病虫防治工作的着力点将转向对机防队员的培训与指导。二是广大农民可从对重大病虫防控的担心、害怕、迷惘和无助中解放出来, 腾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于增加家庭收入。三是将彻底改变年复一年的病虫防治领导担心、技术人员操心、农民不放心的被动局面, 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重大病虫害防控水平, 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 几点思考

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的推广和发展,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 同时要与市场化动作相结合。

3.1 进一步巩固乡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植保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 进一步巩固并构建新型的乡村植保服务组织, 推动植保服务的社会化是植保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是县级以上公益性植保服务体系的延伸, 是实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最重要一环。

3.3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 是农业生产新的报务形式, 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 地方政府要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内容来抓, 才能促进快速发展。

3.4 切实推进土地流转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曾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但目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病残、文化低的人, 接受新的植保技术, 新的防治方法较困难;二是规模种植程度低, 种植面积小而分散, 需要服务的市场小, 阻碍了植保专业化防治的发展。因此,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政府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扩大种植规模、连片种植。这样才能有发展植保专业化防治的要求和提高专业化防治服务层次的条件。

3.5 进一步改进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方法

通过扶持、引导、改造现有的专业化防治组织, 以植保机防队建设为核心, 组织农药经营大户、种田大户及农业科技示范户等社会力量, 构建新型基层植保服务体系, 使其向正规化、规模化、可持续化方面发展。3.4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确立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 农技部门为联系纽带, 政府部门扶持的运行模式, 推动农村社区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工作开展,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田“治虫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先宝, 曹炳宏.五河县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7) .

[2]王开堂.加强植保机防队建设提升病虫专业化防治水平[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3) .

绿色植保技术体系创新措施探析 篇4

关键词:绿色植保技术,创新措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

植物保护领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制高点, 植物保护及涉及的农业昆虫、农业微生物等在国内外都有许多通过技术创新, 最终开拓成为新颖产业的例子, 如香菇等食用菌代料栽培技术蜂王浆生产技术和近几年我国杂交大豆高效繁育制种技术获得成功, 其中突破的技术关键是虫媒昆虫———苜蓿切叶蜂等的养殖成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并通过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 建设现代化的绿色植保体系, 是农业现代化, 特别是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指利用一些农业生产措施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如翻耕、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现代的机收、免耕等技术的应用和冬闲田的扩大, 为水稻螟虫越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相应推广秸秆粉碎、低根茬机收技术, 或进行冬闲田表层浅层旋耕、对稻田表层进行粉碎、耧耙, 使水稻根兜破碎, 易于分解, 或施用秸秆腐熟分解菌等, 可大幅减少水稻根兜、稻草中的越冬螟虫基数。新昌县东茗、镜岭等乡镇, 不少茶园在管理中, 采用春采、夏伐 (仅留20~30 cm根茬) 、秋养梢、冬封园的生产模式, 避免了茶叶病虫为害季节, 茶园基本上可不用农药防治。

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方法控制害虫为害, 一般包括捕杀、引诱、驱除等。如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诱杀害虫, 在绿色植保体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利用银光薄膜覆盖可减少蔬菜蚜虫为害, 用防虫网控制大棚蔬菜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的发生。设施栽培中可以利用高温闷棚对土壤进行加热处理, 减少大棚中和土壤中的病虫源, 减少重茬病虫害。利用黏虫板的黏附性, 防治一些小型的害虫, 在测报和防治上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等利用臭氧消毒和植物残体粉碎 (一体) 处理机使蔬菜地的植物残体实行无害化处理和有机化还田, 有效切断了棚害———病虫传播来源。也可用负气压流吸附害虫, 可以开发出除 (吸) 虫机, 甚至将背负式机动喷雾器稍加改进, 装上负压吸气管, 就可以作为稻田、茶园、菜园、果树、草坪和大棚作物扫 (吸) 虫机, 适用于叶蝉、飞虱、粉虱、叶甲、小型蛾类等的防治。利用负压吸气原理, 还可以开发成田间虫情调查器, 制成遥控机器鸭、航模, 上天、下田调查防治病虫。声音也可用于虫害的调查、防治工作, 例如飞虱通过“鸣”声, 寻找异性, 并有一定的特异性, 可用于田间小区域虫情调查, 大田则可试验用“迷声法”防治, 这种“迷声法”和性诱剂人工干扰“迷向法”防治害虫原理相同, 都是人为干扰昆虫的种群间的信息联系, 是一个全新的防治害虫的思路。

3 生物防治

3.1 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控制害虫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围很广, 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病虫害, 害虫的天敌大量存在茶园、农田及果园[1,2]。因此, 只要适当增加害虫的天敌数量或微生物农药防治效果都会较好。如防治水稻螟虫、松毛虫、小地老虎等可用赤眼峰。应用胡瓜钝绥螨“以螨治螨”。这些生物制品我国均已工厂化生产。果园、茶园通过生草栽培, 建立生态果园、茶园, 并人工释放胡瓜钝绥螨等捕食螨, 建立捕食螨种群, 可获得长期控制害螨发生为害的效果。

3.2 建自然天敌的田间蜂笼、田间繁蛛笼、青蛙增殖场等设施, 增、繁殖天敌

以棉田为例, 田间蜂笼可用普通尼龙纱网制成长60 cm、宽60 cm、高80 cm的网罩在作物上, 在棉花生长期间, 从5月下旬开始, 每隔5 d, 放入1批枯叶蛾、毒蛾、天蛾、螟蛾等雌蛾, 任其在笼内产卵, 再放入已接入赤眼蜂的卵卡, 让赤眼蜂在田间蜂笼繁殖并向外扩散。由于自然繁殖的赤眼蜂健壮, 扩散能力强, 1 hm2棉田只要建15个田间蜂笼, 就可控制全田的棉花棉铃虫等为害, 相当于在棉田建立起自然繁殖赤眼蜂的小工厂。稻田、果园、茶园也可建标准化的田间蜂笼15~30个, 在棉铃虫等发生前在蜂笼中定期放置一定量的人工养殖寄主或灯诱采集的自然虫卵卡、工厂化繁蜂的种蜂和自然寄生种蜂卡。迁飞性害虫突发时, 蜂笼内增放人工蜂卡, 并增加田间放蜂点、增加放蜂量, 就可突击防治害虫作用。田间蜂笼还可以增、繁黑卵蜂。今后要努力实现蜂卡、卵卡工厂化生产、配送 (包括冷链跨区域、跨季节配送) , 这样以蜂治虫、田间蜂笼就能实现常态化应用、大规模推广。田间繁蜘蛛笼和田间蜂笼原理接近, 但体积大许多倍。田间繁蜘蛛笼纱网孔径略大, 只要能罩住人工投喂蜘蛛的食料昆虫就可, 上方也可装诱虫灯。由于蜘蛛种类多、食性杂, 更易增、繁殖。不过由于扩散距离有限, 通常蜘蛛、蜘蛛卵囊要定期人工转移扩散。青蛙养殖场应以本地蛙种保护、增繁殖为主, 可设蛙种保护区、蝌蚪人工高密度养殖场 (1 hm2养殖场可为100~300 hm2大田提供蛙源。育蝌蚪的养殖场当季仍可种水稻) 。人工辅以幼蛙、成蛙散放、助迁, 能使一个区域内水稻田等的青蛙自然控害作用得到发挥。目前蛙类养殖技术已十分成熟, 石蛙、牛蛙、林蛙等都实现了大规模养殖, 稻田养商品虎纹蛙也已在多地获得成功, 相信这种自然、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很快会在绿色植保中获得应用[3,4]。

3.3“生物导弹”技术的应用

“生物导弹”技术结合了寄生蜂和病毒防治技术, 能够有效防治害虫, 由病毒组成弹头, 寄生蜂组成导弹制导系统。据试验, 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与广赤眼蜂组配在一起形成的生物导弹, 1枚生物导弹可释放出36万个病毒。设置75枚/hm2, 防治效果可超过87%。

4 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害虫是指在农田环境中创造出不利于害虫生存而有利于天敌持续发挥控制作用的方法, 如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害虫, 利用作物生长特性、田间小气候环境繁殖害虫病原微生物等, 实现虫病害持续生物防治。

4.1 撒施一定量的自繁、杀虫微生物

田间释放短期自繁、杀虫微生物, 如防治玉米螟, 可考虑采用心叶撒施Bt菌, 拌入少量麸皮、细砂等颗粒剂, Bt菌可在心叶、喇叭口内自行增繁殖一些时间, 并随玉米叶不断长出, 带菌颗粒不断下移其下部叶腋位, 起到扩散作用。水稻田基部湿润、郁蔽, 适宜一些害虫病原菌繁殖、生存, 如蚜霉菌等, 也可以繁殖多粘芽孢杆菌、绿僵菌, 在一定条件下, 还能繁殖杀螟杆菌, 这些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稻虱、叶蝉、蚜虫、二化螟等病虫的微生物。

4.2 生态助长天敌作用

利用陪植植物防治作物害虫就是一种生态防治方法。陪植植物治虫是指用能够毒杀、驱除、引诱害虫或诱集、繁殖天敌的植物在作物的四周、行间, 以防治作物的害虫。

4.2.1 蜜源诱集作用。

许多天敌昆虫需补充营养, 特别是一些大型寄生性天敌, 如姬蜂, 若缺少补充营养, 就会影响卵巢发育, 甚至失去寄生功能;小型寄生蜂, 如有补充营养, 也能延长寿命, 增加产卵量;一些捕食性天敌如瓢虫和螨类, 在缺少捕食对象时, 花粉和花蜜一种过渡食物。因此, 大田边适当种一些蜜源植物, 能够诱引一些天敌。

4.2.2 以害繁益作用。

为克服天敌和害虫发生时间的脱节, 利用陪植植物, 以害繁益可使作物上天敌得到大量补充, 起到与害虫同步发展以益灭害的作用。山东省聊城利用冬油菜春种, 陪植在棉田内, 其上繁殖了大量的蚜虫、菜青虫等, 诱集和繁殖了大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如蜘蛛、草蛉、蚜茧蜂、小花蝽等, 使早期棉田益害比在1∶15以内, 有时甚至天敌超过棉蚜, 不仅对整个苗期蚜虫起到防治作用, 而且对“伏蚜”也有推迟和减轻作用[5,6]。

5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植保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绿色植保技术能在害虫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 但单一技术往往只在某一个时间使用, 有种种条例限制, 防效也不高。但是农业防治、生态控制、物理诱杀、寄生蜂、病原菌和高效低毒农药使用, 这些措施对害虫控制作用可互补, 相辅相成, 能起持续控制害虫的作用, 而且绿色植保技术又有利于农田生境自然天敌效能的发挥, 因此绿色植保技术是一项可持续的综合治理的措施。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可以控制一些突发性害虫, 种子处理或在其他非化学措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才使用, 这样就使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减少。水稻、棉花、蔬菜、水果、茶叶上的主要害虫用绿色植保技术方法, 利用“灯、蜂、菌、药”绿色植保技术, 再加上用生态方法控制害虫, 利用一种或几种陪植植物的生态防治作用, 或忌避、诱杀, 或以害繁益、以益灭害。这些绿色植保技术综合利用, 就可控制这些害虫, 使农作物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的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

不同作物害虫防治有不同的适用绿色植保技术, 要开发出适合不同作物害虫防治、不同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标准化绿色植保组合技术菜单, 如“灯—蜂”“灯—信息素迷向法”“蜂—菌”“灯—菌”“灯、蜂—菌”“菌—药”组合的技术, 适用于多种果树、茶叶、蔬菜、水稻害虫防治。“灯”“蜂”“菌”再加上“药”的组合防治措施, 为现阶段可大面积推广的绿色植保技术, 在保证防效的基础上, 又能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在“灯”“田间蜂笼”等大面积应用, 并成为公共植保和统防统治设施统一管理后, 害虫发生就能到有效控制, 再辅以其他绿色防控措施, 许多作物害虫防治就可不再使用农药。只有在迁飞性、突发性虫害发生时, 才应用“菌”“药”防治。以“灯”“蜂”为基础, “菌”“药”等为补充的技术, 有可能成为今后标准化绿色植保、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多种作物的螨类防治, 可以用建立标准化生态茶、果园, 以生态方法控制, 释放捕食螨, 陪植植物繁殖天敌“以害繁益, 以益灭害”等, 螨害也可用绿色、持续方法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蒲蛰龙.害虫的生物防治和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

[2]中科院动物所.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3]谭济才, 邓欣.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原理和方法[M]//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中国农药工程协会, 等.中国植物保护研究进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57-162.

[4]冯忠民, 忻柏阳.利用太阳能热处理防治保护地土传病害[C]//第二十一届全国农药械“双交会”论文集.长沙:第二十一届全国农药械“双交会, 2005:144-146.

[5]许谓根, 闵慧霓, 童英富, 等.“以螨治螨”生物防控技术在柑橘上的应用[C]//浙江省植物保护学, 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 浙江省昆虫学会.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52-57.

淮阴区植保体系现状及对策 篇5

1植保体系现状

(1) 机构网络不健全, 乡、村2级断层。目前, 淮阴区1级植保机构相对独立稳定, 区农业局均设有属于政府部门机构的植保植检站, 并具有独立的事业法人资格, 基本上能正常开展各项业务工作。而一直被公认为位置重要的乡、村2级推广机构已是“网破、线断、人散”, 过去连贯的农技植保推广网络在乡级明显脱节。全区21个农业乡镇, 专职从事公益性测报工作的人员3人 (均在县 (区) 站的测报网点) 。能够正常开展农技植保推广工作的乡 (镇) 农技站有2个 (指没有创收任务, 工资在公经费由财政统一发放) , 占9.5%, 大多数处于“三有三无”的有名无实状态, 即有单位、有编制、有人员, 无办公场地、无医疗保险、无工作责任。村级农技组织全部解体。

(2) 现有从业人员素质较高, 拥有一支过硬的植保队伍。区级植保植检站现有植保专业技术人员5人, 高级职称1人, 中级职称4人。

(3) 基础设施简陋, 仪器设备陈旧。目前, 区级植保站工作条件、设备大多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有的只有几张桌子、几个人, 没有仪器设备, 工作只能靠人工查报, 对于重大、突然暴发的病虫害没有很好的应急设备设施。区站实验室不能正常运转, 信息化和网络化只是刚刚起步, 目前区级植保站才配备了电脑, 还无法实现区内和省站通过电脑网络交流上报病虫信息。

(4) 工资不足, 没有办公经费, 经济包袱太重。区植保站人员工资由财政拨给, 但没有办公经费, 工资由财政发放60%~70%的单位5家, 工资由财政负担40%的单位1家。有些乡 (镇) 为解决经费问题要求农技站搞创收, 并且有的乡镇领导还左右植保站的职能工作, 下达上交任务、安插过多需要靠自身经营来养活的人员, 造成经济包袱太重。大多数农技站业务人员要通过创收来解决财政没有发全的部分工资、安置人员的工资和必需的办公费用。

2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 能认真履行公益性职能作用。虽然植保体系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 但淮阴区植保系统全体职工能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神, 尽最大努力, 保证担负的各项公益性职能工作正常开展, 如搞好测报工作, 保证病虫预报及时、准确;强化植检工作, 履行执法职责;注重社会责任, 禁用高毒、剧毒农药 (鼠药) ;加强蝗区监测, 严控蝗虫危害;坚持科技进步, 多搞试验试范;配合其他部门, 做好结构调整、绿色食品等工作。

(2) 抓住主要矛盾, 运筹总体防治。近几年来, 淮阴区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和适当调整播栽期等技术, 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螟虫等病虫害。对重大病虫害实施“抓住适期、多害兼顾、综合用药、统防统治”技术, 在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尤其是淮阴区植保系统近年来一直坚持的以植保系统为龙头, “技、政、物”结合, 对大宗农作物稻、麦、油中后期多种病虫害实行总体防治措施, 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3) 重经营轻业务。由于经费不足, 人员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搞经营创收上, 业务工作处于应付状态。

(4) 工作的方法、手段主要采用过去发情报、搞示范 (现场会) 、作培训的方法。这种工作方法的主要对象是乡村干部, 很难将植保技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户手中, 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新形势。

(5) 技术力量不足, 人员精力分散。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病虫发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加入WTO后对绿色、环保、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植保工作已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现有的以大宗农作物为主的植保技术力量在人力知识技术上均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要增加新的技术力量, 而现有的技术人员又有一部分的精力用于帮助主管局创收或是弥补自身经费不足上。目前, 淮阴区植保站共有职工9人, 技术人员5人、从事业务工作人员4人左右, 承担起全区6.47万公顷耕地的植保技术指导工作实属不易。

(6) 推广体系网破线断, 技术不能到位。由于乡、村2级植保队伍削弱 (有的解体) , 病虫情报和防治技术宣传推广不能到位, 农民用错药、误治、防治效果不良现象非常普遍, 加之农药市场放开, 不法商贩以各种手段干扰植保物技服务扩大, 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甚至有的发布假病虫情报和防治信息, 误导坑害农民。

(7) 社会化服务较差, 应急能力不强。过去由政府部门组织的植保机防专业队基本解体, 个体机防服务能力较差, 遇有重发、突发、暴发性病虫害应急能力尤显不足。

(8) 政府安排不上, 领导无法顾上。不少地方政府忙于招商引资等工作, 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是“会议没经费, 领导没时间”, 遇到省市重视的重大病虫害需转发一下文件或传真电报也是例行公事, 更谈不上摆到议事日程。

(9) 技术培训少, 知识老化、更新慢。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植保工作面临了很多的新情况、新要求, 目前区乡农技植保人员的知识结构已很难适应。一是由于工作任务多、学习时间少、经费困难, 使他们很少有技术培训和考察学习的机会, 导致他们信息闭塞、知识老化。二是部分基层植保部门运行方式滞后, 管理方法陈旧, 未形成竞争机制, 工作上缺乏主动性, “等、靠、要”思想严重。

3对策

(1) 加强植保机构建设。首先要稳定和完善植保测报机构。近年来, 生产上病虫灾害事故不断发生的现实充分证明植保工作是当前农业生产上突出的矛盾。因此, 对植保机构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重点要加大对区、乡2级植保机构的建设。区植保站可根据不同的作物种植区域新建一批病虫测报站 (点) , 完善病虫测报网络, 并强化对各站、点的管理, 以解决目前乡级农技推广网络断层的问题。植保植检站是公益性的职能机构, 要与经营性的实体彻底分开, 保证科技人员专心专职从事本职业务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要充实人员和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 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的学习培训机会, 保证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

(2) 增加投入, 改善工作条件。加强植保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办公条件, 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 应用现代植保科技手段来提高植保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如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精确技术、3S (遥控、地现信息、全球定位) 技术、人工智能、专家决策系统等。这些新技术、新成果将为病虫草鼠害防治及预测预报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使病虫防治、预测预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大大提高病虫害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

(3)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植保部门工作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 如果不创新、不发展、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不起到特别的公益性职能作用, 就会失去社会的认可, 也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 要不断创新, 不断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形势的需要。如在目前形势下可通过电视和网络发布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组织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行技术承包、成立植保服务合作社或协会、狠抓示范园区建设、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立技术服务连销网点等。

(4) 大力开展新型植保技术的开发研究, 提倡绿色植保。今后, 传统的防治技术已不能适应植保工作的需要, 植保工作面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发展转基因技术、与环境相溶的生物防治药剂的研制与开发、生态调控技术、病虫抗药性监测治理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 将是今后植保工作的重点。

(5) 强化考核管理, 造就一流的植保队伍。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促进全体人员注重知识更新, 加强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为科技人员开展植保科技创新、多出成果创造有利条件, 努力增加植保科研投入, 鼓励大家开展学术交流, 活跃学习气氛。同时, 要加强政治学习, 弘扬爱岗敬业、自觉奉献、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精神。

(6) 转化乡镇农技站的管理机制, 既要有利于管理, 又要有利于植保工作的专业化领导, 还要有利于基层植保技干责、权、利的明确和运行。

(7) 发展社会化专业防治服务管理 (合作社) 。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技术培训、条块管理, 逐步培养一批植保病虫害科学防治人员和队伍, 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增强对重发、突发病虫的应急能力。这方面的工作还可与统一灭鼠、主体作物统防统治、蝗虫地面防治应急工作站建设结合进行。

(8) 将植保工作, 特别是紧跟形势发展的“绿色江苏”植保行动计划提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把各级植保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工作政绩的一项考核内容。

摘要:介绍了淮阴区植保体系现状, 分析了植保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金沙县植保体系现状及对策 篇6

1 金沙县植保体系现状

1.1 植保人员结构现状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 毕节地区东部。全县国土面积2 528 km2, 全县辖26个乡镇, 230个行政村, 2 763个村民组。总人口6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7.26万人, 耕地面积3.47万hm2, 总播种面积9.52万hm2。全县设县级植保机构1个, 即金沙县植保植检站, 现有在册植保技术人员7人 (实际在岗植保技术人员4人) , 其中大学本科5人、专科1人、中专1人, 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3人, 平均年龄45岁。在县级农技部门中, 无人学植保专业, 在乡镇级农技部门中, 据初步调查, 有3人学植保专业, 但均没有专门从事植保工作。村级没有植保人员。按全县现有农业人口计算, 即每14.315万人农业人口中, 只有1人从事植保工作, 每632 km2国土面积中, 只有1人从事植保工作。按全县耕地面积3.47万hm2计算, 平均1个植保技术人员要负责8 675 hm2耕地面积上多种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与指导防治工作。同时, 县级植保机构还增挂金沙县农药监督管理站牌子, 肩负全县农药市场日常管理工作, 即1套人马、2块牌子。

1.2 病虫监测体系现状和预警能力

金沙县现有农作物病虫测报机构1个, 即金沙县植保植检站, 主要病虫监测设备有虫情测报灯1台 (已老化损坏) 、电脑3台、显微镜1台、电子天平1台 (已损坏) 、冰箱1台, 照相机1台, 病虫监测设备手段相对落后。县级病虫测报机构主要负责开展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中短期预测预报, 并承担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粘虫、小地老虎的系统测报和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茶叶、果树等作物一般病虫的全面监测;同时还负责全县重大病虫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信息传递业务, 年平均发布病虫情报15期以上, 病虫预报综合准确率达85%以上。近年来, 还开展了手机短信和探索病虫电视预报, 提高了病虫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利用率。随着金沙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完成, 可缓解全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手段落后的局面, 使病虫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10个百分点, 预报时效提早1个月以上。

1.3 重大生物灾害防控能力

通过“十一五”期间建设, 金沙县应对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以2008年为例:全县水稻第4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 发生面积1.07万hm2,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共投入行政干部4 575人次, 农技人员2 300人次, 通过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组织宣传发动, 指导农户进行防治, 全县累计防治面积达4.42万hm2次, 防治效果达70%以上, 成功地扑灭了第4代稻纵卷叶螟的暴发成灾危害, 确保了虫口夺粮歼灭战的胜利。在防治过程中, 县、乡、村投入专项资金44.4万元 (其中县财政投入30万元) , 群众自筹资金477万元用于购买农药、器械进行防治, 全县共出动机动喷雾器1 638台次, 农民出动背负式喷雾器178 401台次。体现了公共植保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凸现了植保部门应对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

1.4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

2006—2010年, 金沙县植保植检站在县内的城关、岩孔、西洛、平坝、岚头、清池、禹谟、石场、龙坝9个乡镇的水稻、玉米、高粱、葡萄、梨、大枣、柑桔等作物上示范推广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400盏, 防控面积1 300 hm2, 2010—2011年春季, 在西洛、禹谟、木孔、城关、金沙县梦樵茶业有限公司及金沙县恒源药材发展有限公司的水稻、高梁、茶叶、金银花、辣椒上示范安装太阳能杀虫灯67台, 防控面积达446.7 hm2;2005—2010年在西洛乡申家街村、中心村, 岩孔镇板桥村、云岩社区推广应用杂糯间栽控制稻瘟病示范, 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6.67 hm2;2011年春季, 在金沙县梦樵茶业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上推广应用黄板诱杀蚜虫, 绿板诱杀小绿叶蝉, 性诱剂诱杀茶毛虫, 生物农药印楝素防治茶园害虫的物理、生物防治技术, 累计示范应用面积6.67 hm2, 2008年以来, 在蔬菜、果树、水稻等作物上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福戈、康宽、稻滕、银法利、阿米西达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 000 hm2以上, 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这些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金沙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5 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

2004年以来, 县级植保机构加强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普查与防控力度, 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辣椒、蔬菜、果树、中药材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普查, 同时还开展了危险性有害生物柑桔大、小实蝇的监测与防控治理, 极大地提升了防御抵抗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的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 目前, 金沙县植保体系远不能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植保业务经费缺乏

现阶段县级植保机构财政只保人头工资, 缺乏办公经费、差旅费、培训费、更缺乏购置监测仪器设备, 条件得不到改善, 监测手段落后, 严重影响了业务工作的开展, 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

2.2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频繁, 队伍不稳定, 植保技术推广网络在乡镇严重脱节

县级植保部门职能专一, 但乡镇农技部门工作一把抓, 村组又无人抓, 造成县与乡镇及村组推广机构严重脱节, 植保适用技术不能快速有效地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整个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由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频繁改革, 许多乡镇大量削减农技人员, 将农技人员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 从事非本行业工作, 个别乡镇农技部门已名存实亡 (只有1名农技人员) , 植保网络在乡镇已是“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虽属事业编制, 但由于属县农业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 管事的管不了人, 管人的管不了事, 往往造成都不管和无人管的尴尬局面。加之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致使部分乡镇领导认识偏差, 重视不够, 待遇上实行双重标准, 农技人员地位和待遇低, 工作不安心, 不愿从事农技工作或改行, 更谈不上有人专门从事植保工作。

2.3 植保技术人员素质偏低, 知识老化, 思想保守

县级植保部门技术人员多为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中专生, 部分为农学专业或招进的工人, 年龄结构和知识严重老化, 对植保新技术、新药剂了解不多, 尤其是对新病虫和检疫性有害生物识别能力差。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表现更为突出, 多数农技人员识别病虫能力有限, 对农户咨询的问题无从回答。因此, 植保部门必须创新机制, 改变思维观念, 才能在新形势下生成、发展壮大。

2.4 植保技术人员少, 劳动强度大

金沙县辖26个乡镇, 230个行政村, 2 763个村民组, 就县级植保机构而言, 现有在职植保技术人员4人, 平均1名技术人员要负责6.5个乡镇, 57.5个行政村, 690.75个村民组。而乡镇无专一从事植保工作的技术人员, 单靠县级植保机构4名植保技术人员要负责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指导防治力不从心, 对某些边远乡镇和突发性病虫监测指导防治力度不够, 加之上级业务部门对病虫信息上报要求严格, 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上报实行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和年报, 但由于技术人员少, 劳动强度大, 许多面上病虫害动态调查无法按照测报规范要求执行, 工作中难免出现测报不及时现象, 致使病虫测报数据汇报代表性不强, 错过最佳有效时期指导防治。

2.5 政府领导对植保工作认识不足

植保技术是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 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作, 关系到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整个“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推动农作物重大病虫的防控更加重要。但这个认识仅限于农业行政部门和专业领域, 政府领导对该作用认识不够, 不能从行政方面进行支持帮助, 特别在乡镇表现突出, 在主要病虫发生危害关键时期, 农技人员被行政中心工作牵制, 加之无交通工具和调查工具, 往往上报数据不实, 通常按经验估计上报, 影响了病虫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3 对策

3.1 行政堆动, 充分体现“公共植保”的职能

植物保护是关系到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一项关键性和战略性的农业技术措施和管理工作。新型植保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协调, 领导重视, 增加地方财政补贴, 才能全面提升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 确保金沙县农业生产安全。因此, 植保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主动汇报、撰写专题报告、书面请示等方式, 主动宣传植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公益性, 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 建议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乡镇农技部门中明确1名农技人员专门从事植保工作, 将他们的目标任务纳入县级植保机构统一管理考核。另外, 从县级财政中预算一定的经费设立村级植保员。

3.2 加强自身业务工作, 突出社会公益性职能

植保技术推广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 虽无直接经济效益, 但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贯彻深入, 将会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当前, 植保工作的重心已从传统的粮食作物转移到经济作物上, 由保产为主目标向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拓展, 由产中服务为主转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 由只注重经济效益转为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特别要紧紧围绕政府部门提出的特色农业产业为其服务, 因此, 一方面必须积极宣传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及植保工作的社会公益性, 争取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植保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 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严的要求, 植保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3.3 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现阶段植保部门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改变过去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 增强服务手段。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稳定的基础上, 立足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植保服务体系的工作要转变为对科技资询和技术培训、指导为主。植保服务可以探索开展产前签定服务合同, 产中提供技术指导和农药供应, 产后进行产品营销的一体化服务。植保部门应积极探索新时期植保体系建设的思路, 积极引导扶持以乡镇、村组为单元的植保专业合作组织,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 组建灵活多样的植保专业合作组织, 以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为领头羊组建植保专业机防队, 以农资经营户为桥梁组建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 以产业化经营组织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社, 以植保、农技部门为技术依托组建植保协会, 以村组农资经营点组建农药销售网点, 通过这些植保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有效的植保技术推广网络, 这样才能有利于开展植保技术培训, 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植保疑难问题。

3.4 强化植物检疫, 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性监测与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高度重视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的普查, 狠抓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市场检疫, 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同时, 加强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检验检疫技术和重大疫情控制、处理与技术研究。

3.5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提高现代植保科技水平

为构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持续植保”体系, 提高植保技术创新能力, 紧紧围绕县内特色农业产业服务, 要做到:一是重点研究推广一批以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技术;二是大力开展新材料、新方法的试验、示范, 寻找一批适合金沙县应用、适应形势需要的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三是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沟通, 寻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 积极争取科技项目, 加快植保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提高植保科技贡献率;四是加快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 推进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能力, 把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保障粮经作物生产向安全、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发展, 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徐淑华.青海省植保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7) :191-192.

[2]谢文杰.运城市当前植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 (18) :28-29.

[3]张沛.开封市农业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 2011 (6) :27.

青海省植保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7

1 植保体系现状

1.1 人员及基础设施情况

青海省有8个州(地、市),28个县涉及农业,植保体系是由全省各州、地、市、县农技推广中心(站)及省植保站组成。全省植保人员365人,其中推广研究员8人,高级农艺师37人,农艺师133人,助理农艺师134人。青海省全省现有可利用耕地58.986万hm2,年发生病、虫、草、鼠面积113.33万公顷次左右,年累计防治面积约126.67万公顷次,通过防治年挽回产量损失约28万t。新建省级植保物资储备库及植保培训设施1个和小型植保机械生产基地1个,针对重大危险性、迁飞性病虫害应急防治,购置必要的防治农药、药械,配备先进的电教仪器设备及现代化办公通讯设备,做到培训可视化、网络化,做好州、地、县三级技术干部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教育。

1.2 测报与植物检疫现状

随着农业部植保工程项目的实施,新建省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1个,12个县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县级区域站,在全省建设省、州、(地、市)、县三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预警信息网络体系1个。重点开展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汇总观测数据,发布病虫情报,指导科学防治,监控有害生物疫情,实施重大病虫灾情应急防控,协调应急防治必要的物资调配。严把检疫关,新建1个省级农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心;在格尔木、西宁、民和、互助新建重点植物检疫实验室共4个。2010年完成种子产地检疫面积3.27万hm2;种子调运检疫326批次,10 525 t;苗木检疫8批次,4万株;植物产品检疫129批次,2 637 t。

1.3 病虫害防治与农药安全使用及农残情况

病虫害防治方面,建设了1个远程病虫诊断体系;5个小麦、油菜、马铃薯、青稞、蚕豆等优势农产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示范基地。通过抓防治示范点,召开各种防治现场会,举办广播、电视讲座及各种培训班,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普及植保技术,推动了大面积防治工作及时开展,有效控制了农业病、虫、草、鼠为害。农药安全使用与质量监控和残留检测方面,新建省级农药安全检测评价中心1个,对全省农药进行检测、评价和管理及监控工作;在海东地区和海西州、黄南州、海北州共建4个农药质量与残留检测实验室,主要对辖区县进行农药动态监测和检测工作;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德令哈、西宁市、化隆共建3个农药安全使用示范区。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

大部分县人员编制少,个别县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少或没有,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植保人员知识更新慢,县植保人员大多数还局限于大宗作物病虫害防治,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新产业上的病虫害及新发、突发病虫害还不是很清楚,技术指导也不到位。技术手段和信息传递落后,基础设施仍相当薄弱,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相对较少,技术手段落后,大部分技术人员仅靠“一张嘴、两条腿”从事工作;植保人员工作方式一直没能得到有效改善,工作条件简陋,个别县植保站还没有电脑,有害生物灾害的早期预警和预防能力、应急控制能力、农药对农产品生产安全控制水平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州县地方财政目前处在保工资吃饭的状态,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全省植保体系建设。

2.2 推广体系网破线断,技术不能到位

青海省地域面积大,点多线长、地势垂直落差大,耕地分散,植保的覆盖面大,各地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全省的植保工作难度较大。由于乡、村两级植保队伍削弱,有的已经解体,病虫情报和防治技术宣传推广不能到位,加上有些地方交通、通讯又不便,农民用错药、误治、防治效果不良现象及农民迟打药、乱打药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之农药市场放开,不法商贩以各种手段干扰植保物技服务,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有的发布假病虫情报和防治信息,误导坑害农民。大大地加重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现在的植保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满足农民的需要[1]。

3 发展对策

针对未来我国植保工作“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青海省加快构建新型植保体系。新的植保体系重要一点是植保不再被简单等同于技术推广,而是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政府在其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所谓“绿色植保”就是要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2]。

3.1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

面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大调整和农产品大流通,加强基层植保队伍建设,提高植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已迫在眉睫。一是适当录用一些业务基础较好、有事业心的植保专业人员;二是创造条件,结合工作实际,外派技术干部进修或在当地组织培训;三是通过配置电脑、购买专业书籍和杂志期刊,使技术干部不断了解植保新动态、新技术;四是挤时间组织和开展适用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在实践中提高技术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推广应用新技术,保持植保技术的先进性。

3.2 提高监测手段,加强植物检疫执法力度

利用建立全国重大病虫预警区域站的机会,配备必要的先进病虫检验仪器和控制处理设备,改变病虫测报仅靠手查目测的落后做法以及防治工作的被动局面,提高控制重大病、虫、草害监测预警、应急控制的能力[3]。随着农产品贸易全球化和流通渠道多元化,一些新的有害生物不断传入并迅速扩散。青海省列入检疫性病虫害的种类较少,保住一方净土是对优势特色农业资源的有力保护。因此,要加大检疫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进一步做好产地检疫的基础上,加强市场检疫,把好检疫关,防止危险性病、虫、草的传入和传出。同时,要做好已传入检疫对象的监测和扑灭工作,确保外销农产品质量的信誉。

3.3 增加财政投入,加快植保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为确保业务工作正常开展,要积极向各级政府汇报植保工作,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支持。强化植保工作公益性、服务性职能,改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确保农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4]。依托植保工程和财政项目,建立健全省、县、乡、村植保体系。在条件尚不成熟的地方,可以整合资源,与乡(镇)农技站建在一起,不断地完善自身体系,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绪平.淮阴区植保体系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110-111.

[2]曾娟,史均环,孙泽信,等.沧县基层植保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7):10-12.

[3]弋晓康.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科学,2006(4):72-73.

上一篇:损伤混凝土下一篇:行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