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电视专题片

2024-05-11

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精选十篇)

人物类电视专题片 篇1

简单来说,专题片就是通过纪实手法,从现在或过去对社会中某一方面的事情进行深入、集中、详细的报道,其内容专一、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展现想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文化、意识形态等。而人物专题片,就是将实际人物作为拍摄主体,可以是伟人领袖,也可以是普通百姓,通过影片展现其人生轨迹、生活故事、思想情感等。人物专题片不仅需要从表面树立人物的外在形象,还需要从内部对人物进行深层次挖掘,通过真实事例和制作技巧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 我国人物专题片现状

我国人物专题片发展历史尚短,最早出现的专题片主要是风光类专题片和事件类专题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才出现了专题这一词汇,专题片的拍摄也是在我国电视事业逐步发展起来之后才逐步出现的一种电视类型。早期的专题片都是使用胶片拍摄的,采用线性编辑,后期制作具有很大不便。随着非线性编辑技术出现,专题片才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我国早期的人物专题片中,主要是伟人或领袖的专题片,诸如《毛泽东》《邓小平》等,这些人物专题片都传达了我国主流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进步,现在的人物专题片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加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疾苦,着重反映社会现实。比如关注农村改革的专题片《村民的选择》,关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现状的《颍州的孩子》。

人物专题片的变化,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据《中国电视论纲》的叙述,人物专题片可以分为纪实型、写意型和政论型三大类。这种分类方式主要是从专题片的风格以及表现手法进行分类。

3 人物类专题片的制作技巧

3.1 不同类型人物专题片的制作技巧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物专题片,其制作基础也是不同的。

3.1.1颂扬类的人物专题片,主要是对人物生平事迹进行讴歌,着重表现人物身上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旨在弘扬宣传正能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制作这类专题片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人物进行采访,或是旁白,或是自述的方式来表达出人物思想和内心变化。这类专题片背景音乐应该大气开阔、解说应该由慢速低音男声进行,减少后期调整,字幕大方简洁。

3.1.2励志类的人物专题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实际事例和精神思想,传达出关于坚定信念和意志力的观点,对观众产生积极正面的刺激作用。这类专题片可以通过解说词和同期声相配合的模式进行制作,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人物独白,处理手法一般使用自述+旁白+同期声的模式。

3.1.3感怀类人物专题片主要是以缅怀过去的人物为主,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主要可以通过人物自述进行。这类人物专题片可以使用富有煽情色彩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影片主线以回忆为主,可以使用对比、复现、平行、交叉等蒙太奇手法进行制作。

3.1.4警示类人物专题片可以说是一种反面教材的专题片,这类专题片主要是以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人物为主进行拍摄的。这类专题片制作时,需要征得拍摄对象的同意,然后才能进行制作。专题片可以使用冷色调作为色彩基调,对不同阶段准备不同的背景音乐,使其符合情节变化。

3.2 人物类专题片的制作流程

根据实际情况而言,人物类专题片的制作流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调研、设计制作、拍摄制作、软件制作。调研环节是对整体拍摄计划进行规划,对主题人物、观众群体以及播出位置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设计制作环节主要是进行文字制作,按照拍摄主题,确定文字制作流程,完成分镜头剧本。拍摄制作环节需要和专题人物进行深入交流沟通,对拍摄素材进行筛选分析,补充完善分镜头剧本。

3.3 人物专题片制作实例

《选择》这部专题片制作过程中,其调研步骤就是先进行主题人物调研,即全面了解主题人物。其次是对线索人物进行调研,即对能够充分展现主题人物的相关人物进行调研。在《选择》中线索人物达到了11个。设计制作阶段,首先确立了专题片的主体,即反映人物作为学院院长在基建工作、师资建设以及学科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处理手法根据纪实类人物专题片进行布置,即主要采用“解说+自述+同期声”的模式。

拍摄制作阶段,主要以采访为主,可以在专题任务的办公室进行采访,然后在不同场所对线索人物展开采访。在线索人物的采访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校园风光作为画面切换的衔接。软件制作阶段需要将线索人物的采访进行合理剪辑编辑,突出采访主体,理顺专题片结构与顺序。

摘要:本文对人物类专题片的基本含义和研究现状做了简单介绍,深入分析了创作技巧,以期对人物类专题片的制作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人物,专题片,制作技巧

参考文献

[1]王丽.浅析人物传记型纪录宣传片的策划及制作技巧——以自创作品《恩怨书记》为例[J].电影评介,2012,(20).

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篇2

来源: 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6

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补充和扩大画面内涵的作用外,还是专题片向观众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人物类专题片的解说词,其发挥出的链条作用更是刻画人物不可或缺的要素。问题是,要把握住人物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进而达到绝佳的表达效果,却并非易事。笔者认为,人物专题片解说词必须做到语言平实可信、构思新颖巧妙、结构有起有落,才能将人物表现得既艺术化又生活化。

感情求真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能够打动观众的根本,在于以情动人。这里的“情”指的是真情实感.而非矫揉造作的假情假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太多的撰稿者喜欢用堆砌华丽辞藻的方式来论释拍摄对象。而过度的渲染就会使人物本身脱离真实,就会使观众与人物产生距离感。

作为写作者,怎样才能通过文字更真切地刻画人物呢?笔者认为,写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写作对象的背景故事,不断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找到积极的创作情绪;其次,就是要在了解到的内容里,深入挖掘人物的动情点,这也是解说词真正能够触动观众心弦的要素。

笔者曾经参与过一部反映山区司法干部的专题片创作,由于片子要配合表彰大会播放,所以制作时间很紧张。但为了把解说词写好,撰稿人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首先深入到了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同典型人物一起翻山越岭的过程中,作者真切地体验到了写作对象所要面临的种种艰辛和不易。在被写作对象深深打动的同时,写作欲望自然变得强烈起来。因此,才有了这样感情至深的描述:“甘熙光,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孟河区西鼓镇山区人民的儿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年人的拐杖’、‘青少年的守护神’、‘山里人的法律专家’、‘百姓的贴心人’。他在西鼓镇担任司法助理员一干就是17 年。他靠一辆自行车,踏遍了西鼓镇的山山水水,走访了家家户户„„”而出于解说词整体节奏的考虑,作者结合着画面添加了多处类似饱含深情的讲述,很好地用语言拉近了主人公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让观众在这样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一个司法助理员的无私情怀。

文字求实

在撰写人物专题片解说词时,一些写作者除了愿意使用华丽辞藻和半文半白的书面语外,还经常为吊足观众胃口而使用一些生僻词语。这些做法都是极为错误的。既然解说词要做到感情求真,那么文字的具体运用也一定要务实。实际上,大众化的语言是最鲜活的,也是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如果解说词能建立在大众语言基础上来写,并充分展开联想,就可能收到许多平中见奇的效果。

为了说明文字应该如何求实,我们可以作个简单的对比。譬如:用文字表现一位边防战士的父母想念儿子的一个情节。如果解说词这么写——“二老则每天夜里凝视儿子的书信,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就会给观众带来很别扭的感觉,其中“二老”、“则”、“凝视”等书面语的运用,让本该生活化的动人场景,变成了文绉绉的散文诗。反之,假如是这么处理——“在父母的手中,这信上还带着孩子笔尖传来的温度”,效果就会好很多——不仅语言简单明了,而且隐含深意:笔尖的温度从遥远的边疆传来,是传到父母心里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气息扑面而来。做父母的听了容易引起共鸣,做子女的听了也会深受感动。

立意求深

专题片解说词是配合画面的一种文体,但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配合画面表达出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还须写出“弦外之音”和“画外之景”,达到提炼内容、开掘思想、升华主题的目的。也就是说.立意要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理、情是人物类专题片的三个要素。“事”是片子所要反映的对象、表达的客体,它常常讲述的是一个人的经历,发生的故事,反映的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理”是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它往往需要提炼和升华;“情”是写作者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抒发,它最终是通过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完成的。立意深刻了,就可以在叙述的基础上反映出一种人生感悟,这种感悟才能乘着理性之舟,直抵观众内心世界,启发人们思索。

在纪录片 《 邓小平》 中,解说词的开篇用了小平同志自己说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开篇词,这一句话就为整部片子确立了主题,而且在片子立意上,令观众很容易感受到集合在伟人身上的那种力量和精神。其实,为典型人物拍摄专题片,不只是为了彰显先进,更重要的是要让观者从先进人物身上学到什么。因此,解说词创作过程中,从立意上尽可能地挖掘、提炼出一种深邃的思想和精神,才显得格外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在赞叹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之余,切实体会到一种精神的鼓舞。

解说求活

这里所说的“活”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文字处理要更灵活。因为专题片的解说词主要是配合画面来表达,而画面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文字处理得过于死板,那么解说词就很难和画面对位。例如一部讲述农村老干部事迹的人物片,片子一开始拍摄了老干部在山间行走的画面。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山间小路上,行色匆匆的老人叫xxx,坚实的脚步、挺直的脊梁„„而画面上的老干部却在山路上慢悠悠踱着步子,由于年岁老迈,老干部的脊梁也是弯着的,片子刚开始就和观众开了个“玩笑”。这就是按照典型套路拍摄出来的片子,撰稿人凭着对老干部的一点印象,发挥了一点想象就这么写了下来,交给拍摄员去拍摄,成片自然是声画“两张皮”。我们都知道,专题片的画面和解说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画面也是多义性语言,但它需要文字给其一个定向。而在片子进入到剪辑阶段,撰稿者也需要根据画面对文字进行更合适的处理。这样才能避免画面游离于文字确定的主题之外。

其次是语言运用要更鲜活。也就是说,解说词在具体表现上要更贴近生活。因为要做到解说词既语言优美又不空泛,需要写作者准确地把握尺度。一方面是要让解说词的语言避免成为公式化、简单化、充满数字和议论的干巴巴公文;另一方面就是要多采用生活化语言,再配以适当的遣词造句和语法修辞,这样才能把人物表现得更鲜活,同时也能使编导在阅读文稿时有一种表现欲,愿意拿出自己的热情去诠释它。

在人物类专题片的叙述中,画面与文字的合理搭配,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一般来说,编导的个人意志决定了画面和文字在片中孰轻孰重——文字工作出身的编导更注重字面意义的表达和挖掘;而摄像出身的编导则喜欢用画面来刻画人物形象,每一个镜头都力求唯真、唯美。作为写作者,只有“活”用文字,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解说词的创作还应注意结构上的章法。有很多人认为解说词只要配合画面就可以了,可事实并非如此。配合画面是对解说词最基本的要求,一味地追求配合画面,会使解说词的结构受到限制,显得缩手缩脚。总体上讲,解说词的结构要规整。这个规整是指在一条主线的贯穿下,各个片段之间的关系要协调,不管整体上采取总分、分总或其他什么形式,片段之间的街接一定要有设计匠心在其中。写作者只有抓住这些写作特点,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電視專題片解說詞的寫作特點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人:admin 收 藏

解說詞,是在電視屏幕上運用有聲語言,反映社會生活,表明創作意圖,闡明創作思想,並最終作用於觀眾聽覺的一種重要語言形態。與純文字作品不同,電視解說詞最終要與電視畫面結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語言與觀眾見面。因此,電視解說詞的寫作有它不同於其他文學創作的特點。

一、解說詞離不開畫面,二者相輔相成

電視作品中,聲與畫孰輕孰重,近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有觀點認為通過視覺獲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畫面具有直接可觀、可感性,畫面的出現就帶來形象的確切性,因此畫面本身的衝擊力就能調動欣賞者的情緒,引發聯想想象,產生藝術感染力。也有專家認為畫面所包含的內容並不完整,不能帶給觀眾准確的信息,單靠畫面難以將作品的主題表達出來,不能達到完整的藝術效果。必須利用語言作為補充、襯托,纔能克服僅靠畫面表達的局限,以及由此產生的欣賞中的差異,從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達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成為可能。所以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纔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筆者通過多年的創作實踐,對這個問題也有一些體會。事實上,一部電視專題片是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的綜合體,二者相輔相成。人們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沒有什麼主次之分,聲畫結合的心理學基礎,原本是人們觀察、審視、辨析事物的方式。畫面和解說詞的關系,也是這個道理。有些題材內容的節目,畫面顯得更為重要,這時候解說詞也許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經典的專題片因其優美的解說詞而讓人們記住,比如《話說長江》、《長白山四季》《西藏的誘惑》等等。《話說長江》第一回《源遠流長》的開篇解說詞是這樣寫的:

你可能以為,這是大海,這是汪洋吧?不,這是崇明島之外的長江!

俯矙三峽長江水。你可能會聯想的到長長的飄帶,潔白的哈達,是啊,多麼美麗,這也是長江。

當屏幕上出現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說詞這樣說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兩滴、三滴,無窮滴水珠,源源不斷地向著東方跳躍,一路跳躍,一路結伴,越結越多,終於匯成一條洶湧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顯然,帶給觀眾心靈震撼和審美滿足的是解說和畫面的完美結合,在這裡如果沒有解說,觀眾也許根本不能確定自己看到的是長江還是別的江河,而脫離了畫面,解說詞也就不會有這麼強的感染力了。所以,應該說畫面和解說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至於哪一個處在更重的位置,視具體題材而定。至於作品的語言配置使用何種風格,或兼而有之,應由作品的審美意向來決定,力求達到二者和諧統一,珠聯璧合。

又如貴陽電視臺的系列專題片《飛越貴陽》,該片獲2000貴州新聞一等獎。在這部以航拍為主要手段的專題片中,解說詞優美流暢,成為片子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以森林篇《林城秀色》為例,在介紹了以人工林為主的環城林帶之後,畫面出現了以秀麗的自然山水聞名的花溪公園,解說詞這樣寫道:

環城林帶延伸到了貴陽南郊花溪,略嫌單調的綠色驟然生動起來。綠色林帶本來只是一串項鏈,現在加上花溪青翠奇巧的山和蜿蜒秀麗的水,仿佛項鏈上鑲嵌了幾個光彩熠熠的玉墜。人的手和大自然的手就這樣和諧地握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優美畫卷。

在多數情況下畫面和解說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進行解說詞創作的時候必須要充分考慮畫面的存在,不能讓解說詞“包打天下”。如果一篇電視解說詞首尾完整,不需畫面就能完全將作者的意圖展示出來,這部電視片也就失去了電視這種特殊媒體的根本優勢。

此外,語言風格與內容不貼切,或含混不清,模棱兩可,張冠李戴也是大忌。創作者除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確把握,還應有 駕馭語言的能力。

二、解說詞是畫面的補充

對純文字的創作,景物的描寫、環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對電視而言,畫面已經一目了然,看圖說話式的解說詞只能是畫蛇添足。因此在寫解說詞之前應該先把畫面裝在胸中。事實上什麼類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畫面,有可能拍攝到什麼鏡頭,編導應該心中有數。如果畫面已經提供了的信息,解說詞就沒有必要再加以贅述了。解說詞應該是畫面的補充,它運行在畫面的流動中,與畫面同時構成審美對象作用於欣賞者。畫面難於表達,表達不深的東西,如人物的內心活動,或人的味覺嗅覺等感受,通過語言就得到更好地詮釋。還有如人文地理淵源、常識背景等也非語言補充纔能使作品表達完整。例如《林城秀色》開篇,畫面是航拍孟關林場郁郁蔥蔥的森林,解說詞則給與了具體的描述和說明:

群山莽莽,綠濤似海。貴陽環城林帶長達70公裡的林海令人心曠神怡。然而這座巨大的綠色寶庫並非天賜,而是幾代貴陽人汗水和智慧的結晶。20世紀50年代初,造林者扛著鋤頭走向荒山,開始了建國後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這裡,解說詞告知觀眾看到的是貴陽的環城林帶,並對林帶的規模、由來等做了具體明確的交待。

作為對畫面的必要說明,解說詞還要具備准確性。即以事實為依據,真實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說明,務要把需說明的東西交待清楚。

貴陽電視臺近年推出的文化片《南明水長》獲2006貴州文藝獎一等獎。這部6集系列片以貴陽的母親河南明河為主線,對貴陽的歷史文化做了一次梳理。其中牽涉到很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了追求准確性,攝制組特意聘請了貴陽市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家作為片子的顧問。在第4集《山仁水智》中,講到貴陽的文人風骨,提到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事件“公車上書”,解說詞十分精到、准確:

在歷史風雲變幻之際,南明河的兒女又一次勇敢地承擔起了自己的“匹夫之責”。近代史上震動中外的“百日維新”運動中,康有為發起了“公車上書”,簽名舉子始為1300人,後因來自各方的壓力,退出簽名700多人,最後實際簽名者605人,這605人中貴州佔95人,比此次簽名第一大省99人的廣西僅少4人,名列第二,其中貴陽有40人!這一段解說詞對“公車上書”的具體情況,和貴陽舉人的關系等的介紹准確無誤,讓貴陽文人的大山風骨真實清晰地凸顯在觀眾面前,增強了作品的知識性和可信性。

三、解說詞提煉和

更深地表現主題、營造意境

電視紀實作品創作,最後能否產生藝術的整體感,構成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檢驗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創造出了統一而又獨特的意境。因此,意境的創造也就構成了電視紀實作品創作的重要思維方式。意境是一部電視作品帶給觀眾的總體藝術感受。一幅畫面,一段音樂都能將觀眾帶入某種意境,但僅僅靠畫面和音樂難以讓觀眾明白更深層次的東西,這種時候,畫龍點睛的解說詞能起到提煉主題,更直接地表達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導觀眾朝著作者希望的方向發揮想象力。

在《林城秀色》中,畫面盡情展示了花溪公園尤其是花溪河的美麗,解說詞則充滿了想象:花溪河美就美在她獨特的自然氣質,她溫柔多姿,又歡快跳躍,她不華麗鋪張,帶著鄉間甜美的野性,仿佛高原多民族融合的美少女,花溪河——有沒有人叫你麗人河呢?碧水依青山生輝,亭閣隱綠蔭增色,徜徉在花溪河畔,仿佛挽著一位麗人的手在漫步„„

顯而易見,解說詞幫助觀眾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藝術想象,使畫面的張力擴展,達到意蘊無窮的效果。值得創作者注意的是,在這裡,配合畫面的語言和人的感覺知覺相聯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緒相聯系,語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這種意境,反之就破壞這種聯系。在這裡語言的繁簡得當很重要,有些場景畫面已充分表達思想內容,此時語言應收縮,讓位給畫面,達到“無聲勝有聲”,而不應喧賓奪主,畫蛇添足。總之,語言繁簡適當,配制合理,和諧有序,必能使聲畫相得益彰,大有補益。

四、精彩的解說詞充分張揚

作者的個性,展示作者的纔華

著名紀錄片人臧樹清的《長白山四季》,將華麗的辭藻、飛揚的文采和精彩的畫面融為一體,使所有看過片子的觀眾都為之折服。的確,精彩的解說詞能充分張揚作者的個性,展現作者的纔華。同時,優美、有文采的解說詞還能為後期的配樂、編輯等創作環節注入激情,創造更多藝術想象的空間,使作品更加完美。

在《長白山四季》中,臧樹清描繪天池周圍環湖而立的奇峰:

像頂天立地的漢,伸出一雙雙巨手,將天池捧上兩千多米的高空,供天下人欣賞美。

一個“捧”字形象而輕巧地寫出了天池與周圍環境的位置關系,使觀眾如身臨其境,擴大了電視畫面的表現空間,為畫面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表現領域。

由於畫面已經向觀眾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說詞不需要也不能獨立成篇,它必須依附畫面。如果把一部電視專題片的解說詞單獨拿出來看,它一定是斷斷續續、不完整的,思維一定是跳躍的。跟文學創作相比較,電視解說詞應該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會詩歌、小說、音樂、繪畫等多種表現技法,從而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來,並通過優美、凝練、和諧的語言來點染這一幅幅交織著情感與散文意境的畫面。

編導們往往把具有生命體驗與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種畫面交織起來,從而構成一個能夠打動觀眾、感染觀眾的有意味的藝術空間。電視解說詞意境化的手法是豐富多樣的,並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種手法的交錯並行使用。但無論是情景交融,或是緣情放言,還是緣情敘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實與獨特表現纔是電視解說詞創作與意境營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摘 要:主要针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进行分析。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政论片;风情片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题的一种见解和情感。它不同于广播专题片和电视新闻片,不仅有长篇幅的画面,还包括解说、音乐、音效、同期声和字幕六大创作要素。

画面图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础,有其自身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解说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音乐是为配合图像与解说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它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表现人的情绪,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价值。同期声是拍摄现场的自然声响和人物语言。字幕用来代替说明性解说,起提示、补充作用。以上六大创作要素,分别隶属于视听两大语言,共同形成电视语言。它们表面独立,却又相互依附。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诸元素中,解说只是创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现仅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着重分析。1 政论片解说词

1.1政论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前

从大量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1.2解说词可以补充片子欠缺的信息

《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配合这段解说词,我们不仅了解到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那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是一位瓷器研究者。在画面中针对被解说对象的缺失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增加,从而使观众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1.3解说词可以扩大延伸片子的信息量

然而解说词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它还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了解到片中内容以外的信息与知识。比如片中曾展现了一个瓶颈细长,瓶身为灯笼状的象牙白色瓷瓶,字幕标为“唐,越窑,青釉八棱瓶,故宫博物院藏”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只能是对它的颜色、外观、名字和背景略知一二,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画面的解说词,看看从解说词中还能获取哪些信息点。“它是温润的玉,它是晶莹的冰,它是山水之间的青翠。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这种瓷器的赞美。它就是秘色瓷。这是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为皇宫专用的瓷器。”怎么样,是不是从略知皮毛到内涵延伸了呢?解说的作用主要是补充画面不足,交代画面难以表达、尚未表达或表达不充分的内容。这段解说就是对被解说对象的潜在深层的思想文化内涵做了必要补充,扩大了片子的信息量。2 风情片解说词

2.1风情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后,起解释说明作用 风情片恰恰相反,因为风情片的主体是画面,为的是让观众好好的欣赏画面,所以解说词的位置感要靠后撤一些,比如《中国金丝猴》中的一段解说词,“1879年,著名动物学家米勒·爱得华兹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这种采自中国的灵长类标本时,被它惊人的美丽所吸引。尤其是金丝猴淡蓝色的面颊上向上仰起的鼻孔,使他联想起了11世纪十字军司令漂亮的翘鼻子夫人洛克安娜,由此,他把这种动物命名为R·洛克安娜。川金丝猴学名便由此而来。”画面上呈现的则是一片树林远景,有几只可爱的小猴子在跳跃,三只猴子在树上,一只背对大树,另外两只在理毛。画面结构合理,风景宜人,再加上几只可爱的小猴子,让人有种恨不得身至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的小猴子们一同嬉戏玩耍的冲动。所以解说词不宜过多,只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以免影响观众欣赏片子的雅兴,喧宾夺主。

2.2风情片解说词的风格

何谓风格?即某一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不同的艺术创作者由于个性、思想、自身经历、艺术素质等不同,在驾驭题材和体裁、采用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特色。讲求风格,是作家、作品成熟的重要标志。在风情片的解说中,用“讲”的方式比较合适,语速较慢、语言平稳、情感恬淡、断连适当、主次分明、解释性强,这些不仅是为了让人听的清楚,也是为了让观众听的舒服,配合着画面更好的欣赏片中的宜人风光。2.3风情片解说词的解说方式

在风情片解说中,常常会用到一些修辞手法,以达到建立表意圆熟、个性鲜明的语言环境,为主题服务的目的,给观众留下联想的空间。在风情片中,主体是画面,解说词的作用是点缀主体,为画面增色,位置感要靠后,不可喧宾夺主。3 解说词的位置

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技巧 篇3

从有电视新闻专题片开始,对于其中人物呈现技巧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众所周知,一部好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无论是在拍摄前的策划,还是在期间的采访以及后期的剪辑,其制作过程中人物呈现的技巧是特别关键的所在,也是提升电视新闻专题片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专题人物片有着其他新闻节目所没有的独特性,具备客观真实的特征,他会以片中人物的思想、个性以及事件作为素材,通过视听的结合的方法,将人物更生动丰满、更立体客观真实的呈现出来。

一、现在所存在的电视新闻专题片的两种定义

针对电视新闻专题片各界学者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大致上来说有着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在新闻传播学里来看,电视新闻专题片是属于电视新闻的一种;其二,从历史渊源来说,电视新闻专题片仅是电视专题片的一种。

前者说的是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形式,他具有其他电视新闻所没有的深度报道,是更系统全面深入的电视新闻报道;而后者是一种手法,通过过去时和现在时的手法对新闻进行纪实,并进行相关领域更深层次集中的报道。

二、呈现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的技巧

前期策划的呈现技巧

所谓的前期策划也就是选题、拍摄采访以及后期剪辑的策划,而在进行电视新闻专题片选题时,一般选取那种受众普遍关心的、必须解决的题材,并对题材分类管理,选出报道价值高的进行报道。在针对那些既定的题材及人物时,务必要考虑人物的配合度及背景资料,确定人物是否可以接受采访拍摄,和观众对这类人物的兴趣度如何。而拍摄采访以及后期剪辑的策划,要注重在拍摄采访前,不要对相关人员及被采访对象露底,防止相关人员及被采访对象过分注重着装仪容,而失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采访的时间地点一定要及早定下来,避免到时候的各种突发事件。此外,在后期剪辑时一定要对人物进行相应的分析介绍,以及在音视频的处理上,要尽可能的真实,比如:对于那些不需要进行隐私保护的音频资料,要保持与拍摄时的音频一致。

自我呈现技巧

主持人的自我呈现技巧。其中最需要的是主持人的自我呈现技巧,因为他们有着串联主题和内容的作用。一般主持人是发起话题,并引领评论员和嘉宾对新闻加以评论阐述,以及与观众进行观点讨论交流的人。所以主持人要有符合新闻主题风格等的气质和性格,要默契的配合评论员,控制主题讨论的方向,并注重和观众进行双向交流,一起去分析剖析新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的同时做好串联工作。另一方面,主持人要随时对发生的新闻进行深入剖析,多关注社会各界对新闻的评价,经由更理性的分析,进而成为引导舆论的力量。

现场记者自我呈现技巧。现场记者的外在自我呈现技巧:一定要注意现场的气氛,在对现场的环境以及被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主题进行匹配,切记和现场格格不入,并根据现场的氛围进行相应的面部表情控制,尽量让观众在进行观看时更亲切自然。尤为重要的是控制肢体动作的端庄自然,千万不要出现挠头、托腮等现象发生,尽可能的控制自身时常的小动作。最后就是对语言的控制,一定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性对观众的关注点进行解说传递,让观众在视听觉上都加深对新闻的认知。特别是那些有宽裕时间的现场记者,可以进行事前预演,和摄像师沟通大体的走位等,使得呈现的形式和内容更完美。

场记者修养自我呈现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倾听的技巧,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要注重心态的端正,与被采访对象打成一片,使得他们更愿意诉说自己的心声和感受;其二,对被采访对象引导的技巧,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采访,避免答非所问的现象出现,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引导,争取在短时间内采访更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杜绝被采访对象故意周旋、隐瞒新闻事实;其三,对新闻的高度敏锐感,在进行现场采访时,注意新闻中的任何线索,并向观众呈现这些线索,让观众更了解新闻的真相,也是现场记者所必备的责任和智慧。

被采访者自我呈现技巧。被采访者一定要注意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要和记者进行眼神的对视交流,不要出现眼神散漫,四处打探的现象,以及在采访中,尽可能的避免工作人员对话筒、摄像机等设备的操作,避免这些微小细节影响到被采访者的呈现。

人物拍摄呈现的技巧

由于对人物拍摄的方向、高度、景别以及布光、镜头等方面来讲:注意正、侧、斜侧以及背面的方向,针对不同的采访活动进行不同的拍摄;注意平、俯、仰拍等的高度,针对人眼的不同观察视线选取不同的拍摄高度,但这其中摄像师一定要注意身高差距,以及仰和俯拍的区别,避免影响人物形象的呈现效果;注意远、近、中、全景等的景别,针对不同的景别务必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景色,比如特写就要求摄像师对某一局部进行有意识的强调突出,便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等;注意推、拉、摇等镜头的选取,让观众加深镜头感,使得人物呈现更具鲜活度;注意色彩比重等的布光,通过这些因素刻画出人物原本的性格以及创造环境氛围,表现出新闻既定的主题思想。

后期编辑的呈现技巧

后期编辑是对字幕、画面剪辑等方面的运用,所以在画面上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筛选,按照新闻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相关语法规律来进行呈现,并注意配合解说词,使画面的内容与解说词更融合,确保观众的视听效果。而在字幕方面,要注意交代清楚记者、被采访者以及所有出境人员的姓名、职业等,逐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记忆,让观众更了解其内容所在。最后也就是解说词了,其实解说词就是对抽象的信息加以说明,让观众更了解现场的状况,并强调出人物重点的细节,进而深化专题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综上所述,新闻工作者对前期策划、中期拍摄以及后期编辑的呈现技巧,就是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的技巧。

人物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技巧研究 篇4

1 确定人物选题

人物选题的确定一般有创作者自己的灵感发挥和创作者接到了上级领导或上级单位所布置的任务这两种情况。而选题分别可以从人物先入为主和主题先入为主这两个角度切入。但是,根据创作者切入的角度不同,会导致往后工作的效果也不同。直接关注一些典型人物的就是人物先入为主形式,也是创作者产生创作动机的主要形式。创作者在渐渐了解和熟悉这些人物的过程中,不停的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脑海里也逐步浮现出了创作的形式和主题。因此,能使创作者怀有很大的创作热情的选题形式就是这种人物先入为主的选题形式,人物先入为主的选题形式极有利于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人物专题片。比如,人物专题片《焦裕禄》就是创作者选择了人物先入为主的选题形式,全篇内容紧紧围绕着人物叙述,塑造出一个血肉鲜明的焦裕禄形象。

2 前期的拍摄和采访

在确定了人物选题之后,创作者前期的采访和拍摄就可以开始了。人物发生过的典型故事和他的社会关系、生活经历、家庭情况都是创作者前期所要采访的内容。描绘一个情感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人物专题片的最终目的,所以在一系列的采访中,创作者一定要关注人物的实际典型事件和生活中的细节,并且要围绕着选题对内容进行有重点的采访。另外,在实际的创作中,因为创作者的选题和创作习惯不尽相同,所以会导致前期拍摄、采访顺序以及形式有所区别。一般在前期过程中,采访和调查是相辅相成且共同进步的。那是因为,无论是在对人物的采访中还是在对事件的采访中,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精彩的、不可再现的细节。这个时候,及时抓牢这些细节,或许能对片子的整体效果有一定的帮助。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前期有效的采访和拍摄呢?首先,片子创作者在工作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知道一些有关被采访对象的信息。这样一来,在片子创作者的脑子里就能浮现出基本的轮廓。其次,创作者根据创作的主题,确定相关的提问,以此了解所期望了解得相关信息。最后,在拍摄人物专题片的过程中,要对同期声做到有意识的拾取,关于同期声长短方面,不少人会有所争议。但就事实来说,同期声的利用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要是观众对这段采访的内容非常感兴趣。那么,采用同期声来交代事情,往往还比解说词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因此对同期声的选取,要选择那些有实际内容的、最精彩的和最有用的部分,因为人物自述是抒发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有助于体现专题片主体思想。

3 确定片子的结构和撰写解说词

一个合理的专题片结构有助于一部人物专题片塑造更加直观、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更好的主题突出。利用前期搜索和采访到的资料,有助于片子创作者对采访对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对采访到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删减、分类以及整理,以确定片子的最终结构。一般一个人物电视专题片是由几个实际的事件组成的,也是通过描述这些实际的事件来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所以在专题片中把这些实际的事件以什么位置来安排、以及采用多少比例,这都是非常关键的。首先,创作者要确定一个能够引起观众兴趣的开头;其次,要确定怎样展开片子的内容;最后,要注意专题片的流畅性。另外,在阐述每一个具体事件时,尽可能要以较快的节奏来展开,然后用连续的场景变化和渐增的高潮来构架整部专题片,而且结尾要果断。这样片子清晰明了的结构就得到了保证,使得片子自然、流畅。此外,人物专题片解说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其能对电视画面做相应的补充,使内容更全面、丰富。因此,创作者在确立好片子的结构之后,应将重点放在解说词的创作上。

4 在叙事创作中把握细节

一般人们都通过一些小的细节来认识事物,所以创作者在创作中可以着重把握一部分细节。通过人物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使得人物的性格得以体现。例如,在专题片表达人物情感时,相比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利用缜密的细节进行叙述表达,能使观众更容易感动。并且在专题片表现人物时,注重运用具体感人的细节塑造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另外,根据人物专题片所表达的情感氛围,创作者可以加入一些被采访者幽默搞笑的生活细节,用实际生活中这些有幽默的细节进行叙述创作,可以使人物专题片更具有生活性和观赏性。使片子的内容更加丰富。

人物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艺术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电视的独特产物。创作者应注重确定人物选题、全面地做好采访与拍摄等前期工作,为片子确定科学合理的结构以及撰写生动形象的解说词,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人物电视专题片。

摘要: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人物电视专题片、将现实生活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成情感丰富、血肉饱满的电视人物形象等问题,是当前很多人物电视专题片创作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从“人物选题”“前期的采访和拍摄”“确定片子的结构和撰写解说词”以及“把握细节”四个部分简要阐述了人物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技巧,以期对相关的专题片创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物电视专题片,创作技巧,策略

我最喜欢的电视人物作文 篇5

我喜欢看很多电视节目,如:《变形金刚》、《三国演义》、《神厨小富贵》等等,其中我最爱看《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个个武功高强、计谋过人,而且每一个人物都非常有个性、特点。论武功高强的要算吕布、赵云、马超,聪明过人的则非诸葛亮莫属了,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赵云。因为赵云不仅有勇有谋,胆识过人,而且还有侠义心肠,属于智勇双全的人。

赵云单枪匹马大战长坂坡,面对曹操千军万马毫无惧色;他六进六出曹营,他左持枪,右拿剑,连连击退曹军,杀了曹操五十多元大将,救出甘夫人和小阿斗。曹操在山顶上观战,见赵云在千军万马之中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心中十分赞叹,便下令不许放冷箭伤害他,只需活捉!赵云趁机冲出重围,这一战曹军损失不小。

我了解了赵云的英雄事迹后,感悟很深。我们也要学习他永不放弃,不灰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学习他赤胆忠心,一心为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人物类电视专题片 篇6

一、情感的发掘

情感的特点,在于它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反应,也就是说,它反映了创作者对表现对象所持有的态度、倾向和评价。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又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由此可见,情感的发掘主要表现为创作者的情感体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在观察、比较、分析、研究表现对象时,总是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去体味人物。

《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的创作者陈晓卿感言,“与其说我想拍别人,倒不如说我想拍自己,想拍我的心。”有人问《我们的留学生活》的编导张丽玲,拍摄的时候什么最重要?她说:“其实,我谈不出什么经验。只能说我也曾经是一名留学生,对拍摄对象的心情和处境比较熟悉,因此,也更加关注他们的命运”。在“首届山东省纪录片学术奖颁奖暨学术研讨会”上,谈到作品《空山》,编导彭辉不无感慨的说,“在空山我们看到了为生存而奋斗的农民的生活原生态,我们被他们那种质朴、坚韧、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所感动。我觉得作为一个纪实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镜头表现这一人群的生活状态和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上诸多纪实编导的拍摄感言充分表明,对与创作者而言,对情感的发掘是相当重要的,对情感的体验要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只有被拍摄的人物先感动创作者自己,“他”才能真正地感动观众。

二、情感的表达手段

由于人的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抽象性,所以,发掘并体验到情感之后,创作者就必须将这种情感物化,并通过适当的手段表达出来,才能为观众所接受。用以情动人的手法来表现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形象有多种手段。

情节。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进行情感积累,是表现纪实人物的一种常用手段。这种手段注重情感的铺垫和积累,避免了情感高潮的突兀,在情节的慢慢推进中将人物的内在世界呈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深刻丰满,感人至深。《神鹿呀,我们的神鹿》通过发生在柳芭身上的一件件小事——初恋男友自杀、离开山林、回归山林、嫁人、神鹿死去……来展现急剧变化的时代与自我文化身份的矛盾,主人公的困惑与孤独、无助与忧伤的情感呼之欲出。

细节。细节是醒目而直接的,它首先冲击的是受众的视觉,它可以使生活中许多平常的、不易察觉的细枝末节变得一下子清楚了、鲜活了。细微的东西由于摄像和编辑的处理,获得了极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日本纪录片《望儿五岁》中:哭喊着的望儿在街上追赶上妈妈之后,双目失明的妈妈抱起女儿,娴熟地为女儿拉扯掉下的袜子。这一细节,通过摄像机的放大,占据了整个画面,母爱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写。特写是“放大”,它除了突出表现人物的局部特征之外,还可以通过“放大”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说:“特写流露出一种难以宣言的渴望,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微末节的亲切关怀和火一般的感情。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比如《搬家》中一连串教授脚的特写:或走向教室、或漫步校园、或登宿舍楼、或与人讨价还价……这些脚的特写,既是老教授一生岁月的浓缩,同时也是他一生艰苦奔波的映照,将这些特写并列,达到了一种情感积累的效果,令老教授的形象更加感人。

空镜头。几乎所有与表现主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我们都可以赋予它情感的因素,使人物情感得以延伸,使主体得以升华。电视专题片《方荣翔》的开篇是一个剧场舞台的空镜头,画外是方荣翔的唱腔、观众的掌声、喝彩声。这个空镜头表现了观众对方荣翔的热爱、呼唤,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将方荣翔呼之欲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颇有一种“无人胜有人,人去情依旧”的意境。

慢镜头与定格画面。有人将慢镜头与定格画面称为“时间的特写”,慢镜头将时间延长,定格画面将时间静止,二者都是通过打破物理时间来延长心理时间,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方荣翔》中方荣翔带病演出终于病倒,这时有两个慢动作加定格画面——观众身子前倾欲起,突出强调了观众的惊异、焦虑和担心,从另一方面也衬托出方荣翔以观众为第一的敬业精神。另外,《壁画后面的故事》中也有不少的慢镜头,给人一种留恋生命的感觉,表现出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与留恋。

音乐。音乐是调动观众情感的有效手段,在情感高潮点加上适当的音乐就会令情感更上一层楼。如《雕刻家刘焕章》中激扬的主旋律,深刻地表现出主人公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女特警雷敏》结尾部分雷敏深情的歌声:在我参军的那一天/ 妈妈来送我/ 静悄悄地拉着我的手/ 深情地对我说/ 孩子到了部队上/ 千万不要胡思乱想/ 不要想家乡/ 不要想爹娘/ 更不要想郎/ 站在戈壁滩上/ 举目望四方/ 望不见黄河水/ 后浪推前浪/ 更望不见娘。这饱含深情的演唱不仅表达了人物情感,还将雷敏柔软的内心展现给了观众,令观众回味无穷。

浅谈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 篇7

一、着墨见真情, 不求华丽

许多创作者喜欢制造噱头, 用大量堆砌的词藻来突出人物, 但这并不可取, 人物专题片不同于广告或炒作片的性质, 片中的人物只有真实、自然、亲近, 才会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过度的渲染反会使人物本身脱离真实, 使观众产生距离感。因此, 在文字处理上不能只做表面功夫, 要善于以情动人, 做到既语言优美又不苍白空洞。

一是词语尽量平实, 通俗易懂。书面语、生僻词、文言文等是日常使用率很低的表达方式, 对于转瞬即逝的电视语言来说更是不合适。大众化的语言最为鲜活, 以此为基础来写解说词, 再配以适当的遣词造句, 会收到平中见情、平中见奇的效果。例如, 讲述一位农民的故事:“眼看着几十亩庄稼被沙尘暴糟蹋得不成样子, 老刘心里犯难了:这可咋办?”这样以农民的口吻写出老刘当时的心情, 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 也使观众感同身受。

二是句式尽量简单, 短小精炼。不难想象, 当观众吃力地想听清、弄懂一个冗长的句子时, 大半的电视情节已经从眼前闪过了, 因此要使每个句子所包含的信息不要太多, 如有三四个信息点的长句, 可以将其拆分成包含一个信息的短句来表达, 让人能在第一时间听得懂、抓得住, 这样更加符合大众的表达习惯, 做到读起来上口, 听起来入耳。

三是表述尽量灵活, 符合情境。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 因此在语言的表述上, 要针对不同的情节和环境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把事件的情状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恰当地展现出来, 灵活的表述也能使配音人员在阅读文稿时有一种表现欲, 愿意拿出自己的热情去诠释它。

二、着力求精巧, 力避冗繁

相比其他专题片, 人物片的解说词要更精炼、更巧妙, 也更加注重与画面、音乐、同期声等要素的契合, 除非是特意强调, 否则画面已经表达出来的意思没有必要再用解说词重复出来了。换句话说, 要善于画龙点睛, 不要画蛇添足。

一是抓住人物特质的动情点。情感力是人物片区别于其他题材的最大特点, 也是其张力所在, 这就要求创作者要选准关键点、深入挖掘人物的动情点, 成功营造情境和意境, 触动观众的心弦。例如, 在乒乓球选手马琳的专题片中选取了这样一个片段:“世锦赛决赛开始前, 主教练刘国梁给马琳指导, 马琳不经意间发现教练头上有一根白发, 于是边听指导边帮教练拔去了白发。”同时穿插了刘国梁的同期声。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却体现出马琳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沉着冷静, 观众也被两代国球手间的惺惺相惜而打动。

二是处理好声画要素的融合度。解说词一方面要结合画面, 不能“两张皮”, 同时又不能像看图说话似的完全依附于画面。一组画面可以让观众产生一千种思考, 而能否让观众按照创作者的思路去思考, 则决定于恰当的解说词。例如, 在写一位农民绿化荒山的专题片中有这么一段———画面上是美丽的青山远景, 相配的解说词为:“看着这绿树、这青山, 你是否会想到, 这是一位普通的西北农民用三十年的心血创造的奇迹?”这里解说词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使画面内容得到了扩展和升华。

三是把握好文字起伏的节奏感。解说词的节奏要有快有慢、有断有续, 切忌平铺直叙、滔滔不绝, 可以适当“留白”, 用音乐或干脆是无声的画面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候, “留白”还是关键时点睛的一笔, 会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电视新闻专题片人物的成功塑造 篇8

一、专题片中人物采写中常见的通病

在人物塑造时, 更应该注意人物在新闻中发挥的作用。然而, 在很多片中, 由于作者对人物事迹、生活、语言和环境等多方面没有掌握到位, 所以, 在采写和制作节目时, 就容易导致人物缺乏生动、鲜活和感人的效果。

1. 人物事迹的平凡及选取是影响人物成功的关键

制作的人物新闻专题是一个地方人物精神风貌的缩影。然而面对各类人物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状况, 一些电视台受到来自某些方面的压力和记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经常出现报道人物内容空洞, 事迹平平, 没有鲜活的人物事例, 这样在观看人物报道中就无法走进人物, 甚至产生了逆反情绪。这样的报道在各地都不少见, 主要集中在评选先进典型人物中。

2. 人物语言的单调和行为的单一使人物缺乏鲜活性

一个人物要有灵魂和个性, 必须人物要活起来。在观看片子中, 觉得索然无味的很多, 就像一个石子落在水中, 不能够产生涟漪一样, 乏味无奇。为什么呢?主要还是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这个个性体现在语言和行为等多方面, 语言的贫乏和苍白导致人物感染力欠缺, 不能深入人心, 而行为上的单一容易局限人物精神品质的提升。

3. 特定环境中, 人们对人物的期望值没有达到预期

在有些人物的专题片中, 由于报道只关注人物的自身行动, 而没有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结果导致人物内在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 令人遗憾。

二、做好人物专题片不可或缺的四大特性

人物专题片有自身形成的特性, 无论怎么报道, 都不可或缺以下几大特性。

1. 人物的真实性

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人物, 只有真实的人物才能作为新闻报道人物。那些凭空捏造的人物是不能够在新闻报道中立足的。

2. 人物的故事性

故事是一个人物基本的事迹, 事迹平平就不能够打动人, 而故事性是能够引人入胜的关键。故事的变化和悬念能够带动观众深入人物的生活, 故事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物的成功。

3. 人物的思想性

思想是一个人物的灵魂, 无论怎样报道, 都不可能人物没有灵魂、没有主导。思想在整个片子中, 对于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引擎和舵手的作用。

4. 人物的鲜活性

鲜活是一部人物专题片的血肉之躯的组合。有了鲜活能够令人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鲜活就是片子的润滑剂、就是开启人物智慧的金钥匙。

三、做好人物专题成功的策略

人物是不相同的个体, 每个人物有每个人物的不同特点。在报道中, 不能够千篇一律, 只有做到不同人物不同对待, 不同人物抓住各自特性, 才能够把人物报道得生动、感人。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好人物的成功塑造呢?笔者以为要做好人物的四大特性统一是至关重要的。

1. 人物故事的典型性和生动性统一

人物一定要有故事。首先要看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人生经历, 这个经历中有着怎样不同的曲折故事。例如, 2013年大庆电视台报道的大庆工商系统人物典型于雪梅, 该专题片获得了中组部一等奖。这个片子就是选取了于雪梅在从事工商登记工作中, 以服务油田企业、服务个体业户和服务政府中心工作为出发点, 在每个服务中, 都选出具体生动的事例, 每个事例都做到了典型性。如服务个体业户中, 她能够在做完手术半个月后, 为了一家企业的股权出资, 她提出了一套理论方案, 并到省工商局汇报, 使得该方案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份可供参考应用的股权出资登记方案, 为企业节省了100多万元的资金。

生动是报道的旋律。一部人物片子, 如果没有生动, 就像大海没有浪花。例如, 在于雪梅的片子中, 于雪梅总是忙于工作, 而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 以至于孩子生病时, 她那种内心的纠结让人心动。正是由于好的故事和生动的处理, 二者相协调统一, 才达到了感人的效果, 把人物树立起来。

2. 人物的思想性和真实性统一

真实来源于生活, 思想出自于灵魂。在人物片子里, 真实是必须要看到的, 而思想更是直接牵引人的线。跟着人物一起行动, 顺着他的思想脉络, 触摸到他的内心灵魂, 感受着一个真实的自我, 一个血肉丰满的灵魂。例如, 张丽莉老师就是一个真实与思想的典型结合。张丽莉是一位真实的人民教师, 她教书和育人, 在一个晚自习后的夜晚, 她为了救学生, 自己的双腿却被碾压在车轮之下。面对着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 丽莉老师却始终显出了一位人民教师的崇高品德。

3. 人物鲜活性和理性统一

人物来源于生活, 对于人物也提出了一定的苛刻要求:人物必须要有鲜活性, 不能够是一潭死水。要尊重人物事实, 不能胡乱编造, 一定要讲究理性, 讲究人物的生活规律。例如:报道大庆眼科医院俄罗斯眼科专家丽丽娅, 她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她以眼病患者为中心, 树立了白求恩式的国际友人形象, 她深入病区, 与患者一起吃饭, 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因此, 在患者中间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所以, 她的事迹不仅感人、生动, 而且鲜活地把她与患者之间的情感表达出来, 真正做好不夸张、不虚拟、不神话。

电视新闻人物灯光探讨 篇9

电视灯光设计人员在演播厅布光通常使用数盏不同的灯光品种替人物主体照明, 根据不同的情节要求配制不同的灯光效果, 长期以来灯光工作者习惯将常用的一些基本灯位光称呼为:1.背景灯 (帮助主体和背景间的色调分离, 层次分离) 2.主光灯 (为主体提供基本照度, 为人物造型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般放置在摄像机左右并照射主体) 3.逆光 (作为人物增加肩、发亮度而必配的造型灯光, 除表现人物头发细节、层次外, 还起着隔离主体与背景的作用, 它所放置的位置很多, 但应尽可能避免照射在人物面部。) 4.辅助光 (是一种质感照明特点是被摄人物有明显缺陷或阴影时, 通过补助光软化人物表面, 同时也能起到突出人物细微部分, 当其位置的不同, 也可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 运用这些光不是绝对不变的, 而是需要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协调布置。

新闻演播厅内灯光的实际运用, 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和想象空间, 除注意掌握一些技术特性外, 更需注重人物造型的准确性。重要的是表现人物脸形动态表情, 要想强调被摄人物完美, 还要根据人物具体内外表来布置用光。

下面对一些新闻主持人常见的特殊脸型、缺陷, 通过灯光、化妆进行矫正供参考。

(1) 体型宽大——采用低色调光, 尽可能使主光位高度降低, 从人物侧面脸一边布光。逆光避免偏斜, 同时主光应使用柔光纸或柔光纱软化主光源。双肩轮廓光需暗化, 在服装方面选择深色布料, 吸光效果较好的面料制作服装, 使身躯背景色调相融合, 采用侧面位拍摄。在服装选择上注意吸光效果, 发型注意收缩, 拉长, 景深加大。

(2) 身材瘦弱——应用双边轮廓光, 在某些场合减低光调反差, 着中性服装, 摄像机位适当降低, 尽量采用软主光, 全正面位进行拍摄。服装着中性或暖色调, 根据主持人特征、节目要求因人而宜。

(3) 眼镜——稍抬起镜架, 使眼镜向下, 升高主光并使其光位偏斜于人物, 突出其他特征, 调整侧面补光灯位, 使人物主体抬高或放底下巴, 被摄人物仰头或低头, 避免近的广角镜头。镜片采用树脂镜片或不用镜片。

(4) 脸宽——提高摄象机位置, 把脸部转到四分之三位置一边布光, 避开软主光, 增加光调反差, 回避使用交叉逆光, 使其阴暗, 使用局部灯纱柔光。化妆使用阴影, 穿肩不太宽的深色服装。

(5) 脸窄——放低主光, 脸有皱纹用散光, 从摄像机位侧顺一边布光, 注意鼻影突出, 加灯纱或柔光纸降低照度, 使其阴暗。服装、化妆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6) 头发暗——增加逆光照度, 增强光调反差, 同时注意服装款式色彩, 平衡两肩照度。通过头发锔油, 提升反光。

(7) 头发稀——突出其他特征, 减低光调反差, 减少逆光, 使其阴暗, 使用局部灯纱, 尽可能使用较低的摄象角度。着深色吸光效果好的服装。

(8) 头秃——降低摄像机位置, 减低主光, 不建议采用双边轮廓光, 同时避免偏斜方式的逆光, 形成阴暗, 使头顶与背景色调相混。注意长时间主持, 出汗反光, 化妆粉饰稍淡。

(9) 额头突出——下巴上仰, 放低摄象机位。降低主光, 回避双边轮廓光以及偏斜的逆光, 突出其它特征, 使突出部位阴暗。避免近的广角镜头使用。化妆底色收缩, 通过发型修饰。

(10) 额宽——主光应偏斜, 从四分之三处侧后布光, 回避软主光, 增大光调反差, 不建议使用双边轮廓光以及偏斜角度的逆光。使额阴暗。同时降低摄象机角度, 人物仰头。改变发型、服装, 扬长避短。

(11) 额窄——采用较正面的主光, 从侧顺的一边布光, 使用柔光效果作为主光源, 注意鼻影突出, 减少双轮廓光照度, 减少低光调反差, 主光高度适当降低, 摄像机角度需抬高。通过改变发型, 加大受光面。

(12) 眼睛鼓出——人物低头, 避免广角镜头, 突出其他特征, 使其阴暗。眼腈突出可通过眼影改变。

(13) 眼睛深陷——降低主光用较低光率, 避免硬主光源, 可适当使用某些软低光, 建议使用眼神光。化妆应以提亮眼窝为主。

(14) 鼻大——采用正面脸位置, 降低并且较正面布置主光, 在四分之三侧面布置顺一边布光, 回避较硬主光, 减低光调反差以及偏斜逆光, 突出其他特征, 注意鼻影突出。化妆应提高鼻梁, 收鼻翼两侧。

(15) 鼻小——提高光位, 从偏斜侧一边布光, 主光较硬一些, 增加光调反差。

(16) 鼻塌、鼻长、鼻弯——下巴上仰, 放低主光, 放低摄像机高度, 采用较正前方布置正面光, 避免硬主光, 注意鼻影突出。通过化妆改变。

(17) 鼻子尖削——面部转向摄像机即可改善。

(18) 面部、颈部多皱纹——降低主光高度, 减少光调反差, 采用某些柔光突出其他部位, 隐藏阴影, 用较正较低布置主光位并加柔光纱。通过化妆使肤底细致。

(19) 物造型不明显——升高主光, 从侧逆偏斜一边布光, 光效较硬, 强调反差, 应用双边轮廓光, 使局部明暗对比显著。

(20) 颈粗——用较正面光, 避免双边轮廓光, 偏斜逆光, 低头, 使用较高摄像角度, 隐藏阴影。注意服装领口变化, 不穿园领、高领口上衣。

(21) 耳大——采用偏斜主光, 不适用双边轮廓光和偏斜的逆光, 突出人物其他特征, 使其阴暗, 融入背景, 局部采用灯纱。利用发型着挡。

(22) 双下颏——升高主光, 减少低光调反差, 避免硬主光, 突出其他部位, 隐藏阴影。化妆用深侧影打, 起收缩作用。

(23) 下颏小、尖——升高主光, 避免软主光, 增加光反差, 使用某些软低光, 双边轮廓光。化妆用深颜色收短, 提亮三角肌两侧。

(24) 下颏大——较正面主光, 软主光, 低反差, 回避偏斜以及双边轮廓光, 突出其他部位特征, 采用柔光。通过侧影收缩。

(25) 嘴大——采用正面布光, 避免较硬主光, 注意鼻影突出, 适当突出其他部位特征, 局部使用灯纱, 降低主光照度。化妆主要修饰唇线, 重画嘴唇。

(26) 嘴小——升高主光位, 主光适当偏斜, 增加光调反差。化妆用唇线笔扩大嘴唇。

结束语:经验告诉我们, 表达主持人的目的是将人物予以现实化, 理想化。对人物修饰与刻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灯光、化妆、道具、色彩的设计和排布。布光的方法不同, 所产生的光照要求和所需达到的目的各不一样。由此可见, 电视照明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并非是一门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学问。通过电视照明想要描绘出光的图画也绝非是朝夕之功。我们只有在人物照明、去环境照明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 才有可能创作出满意、完美的艺术作品。

摘要:根据电视新闻口播实际拍摄中经常遇到的布光矫正难点, 针对主持人灯光设置, 化妆配合进行分析、调整。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强调光影效果,探讨人物形象,提高画面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电视人物短片创作札记 篇10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 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 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 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简单地说主题就是作者提炼出的思想结晶。

三问: (1) 有没有一个能吸引人的主题? (2) 用哪些手段来渲染和升华主题? (3) 表达是否简洁?

如果把一部短片比作一列火车的话, 每格画面就像每节火车车厢一样, 我们要把画面按秩序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如果我们拍摄的一系列镜头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 就等于这些车厢不能朝着同一个方向行驶。所以, 在开始拍摄或者做其他前期工作之前, 最重要的是需要把思路理清楚。最初的主题创作和案头工作一定要做仔细。比如, 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我们就以“劳动”为主题拍摄了5个人物小故事。在具体表现到每一个人的时候, 又因人而异赋予了每一个人更为鲜明的主题色彩:环卫工人李长顺, 长满老茧的“手”;为农民工维权的王晓荣, 跑遍全国的“铁脚板”;“最美护林员”景祥俊, 植树和开山的“锄头”;“拐杖支书”杨彬, 永远站立的“拐杖”。这几个不同小主题的选择, 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又能更好地阐释和表现“劳动”这个宏达的主题思想。

寻找“主题”就是一个寻找“题眼”和“新闻眼”的过程, 也是一个创意的过程。有了一个好主题, 就好比找到了一把世界上唯一无二的钥匙, 然后, 我们就轻而易举地去打开门。

关于简洁, 简言之就是删繁就简。主题的展现, 使短片从头到尾都处于我们有效的控制之下。在确定了创意主题之后, 我们要收集并组织那些用于突出或者集中展现主题的所有必要的细节。然后, 要将那些与主题无关, 无助于将情节推向高潮的画面细节统统删去, 要用最直接、最简洁、最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现主题。

2 关键词:讲好故事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 较适于口头讲述。

三问: (1) 为什么爱情故事百听不厌? (2) 为什么动作片层出不穷? (3) 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成为影片经典?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所以, 从中国的梁祝到丹麦的的灰姑娘, 爱情的魅力总是无穷。而我们对警匪战争动作片感兴趣的原因, 其实源于我们本身生活的平凡和所碎, 但内心却渴望有刺激的冲动。当然不是所有故事都能成为经典, 真正的经典是可以跨越国界、跨越语言, 也跨越了岁月的鸿沟。

讲好故事有三个“好”字决, 第一要有一个“好角色”。这个“角色”就是主人公, 怎样才能让他“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这个“他”要让观众在感情上产生连接。但是, 这里不是说让观众喜欢, 而是建立一种连接。就是说要让观众对他产生感情。喜欢或者同情甚至厌恶……什么感情不重要, 但要有感情。观众可以找到一种类似共鸣的东西,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产生一种代入感。比如我们在拍摄3分钟短片《最美村官张雪梅》的时候, 我们就要思考这种“共鸣点”, 用不停的工作和忙碌来与病魔作斗争。为什么不把她拍的很高大上呢?因为, 张雪梅说过一句话, 反正癌症也治不好了, 但是我只有工作起来才可以减轻和忘记痛苦。

第二, 要有一个“好情节”。白岩松说:“一个好故事, 从内容层面上看, 有了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 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细节。好的细节, 会在聆听者产生倦怠的时候, 将他再次带入故事。被细节牵引着的人, 聆听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在拍摄驻村第一书记方某某的时候, 我们抓了一个细节, 那就是煮饭。在贫困村里, 方书记一日三餐基本都是自己煮饭吃, 而不是像其他驻村书记去村民家搭伙食, 这个细节表明了他与贫困村的感情。同样, 在《村医孙良雁》中, 我们在用来出诊的三轮车上找细节、找故事, 有一个细节说是2013年8月28日平昌县特大暴雨, 他们夫妻开三轮去来凤山接一个孕妇, 没想到在半路就要生产了, 于是夫妻二人就在车上接生。这真还不是假新闻, 我们是通过当事人回忆来还原的:雨, 一直在下;车, 跛起多高, 医生啊, 不行了娃儿要出来了, 快, 去扯篷布;快, 把药箱打开, 不要慌哈, 深呼吸......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雨生”。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 就是从这一点点细节着手, 最终让你被故事打动, 你往往以为自己哭, 自己怒, 自己压抑仅仅是因为故事。其实, 打入你内心深处牵动你情感的恰是这些不经意的细节。

第三, 要有一个好品相。故事的品相是由编导的姿态、境界、个性以及审美追求等所决定的。好品相从编导各自的叙述风格中体现出来。如反映“巴中好人”代云花的作品《代云花:索玛花开了》, 我们是用大写意来表现大凉山彝族姑娘扎根异乡的。短片开头是字幕:“一个女子的轻盈滋润了一方水土万花丛中最奔放的一朵她叫索玛。”而在表现“创业之星”的作品《三兄弟一座山》中, 我们则是以一种粗粝的叙述方式来拍摄, 因为正好可以表现三兄弟男子汉的创业艰难和社会担当, 也与粗狂的大山环境相吻合。

3 关键词:要有景深

如何把一部人物短片拍成像电影质感一样的好作品, 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景深”, 景深在画面中代表着纵深空间。电影银幕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 就是画面中空间带给人的想象;我们是同创作者一道, 随着摄影机的狭小角度置身于故事、人物、情绪所在的空间的。因而银幕所展现出的纵深空间就尤为重要, 它是电影带着观众走入梦想世界的跳板。有人说景深对画面的影响, 就是“大光圈浅景深”就有了“电影质感”, 其实, 这是一种浅薄。对此, 我们可从这几点建议入手:

首先, 离墙面远一点。在人物拍摄中, 最好就是不要把拍摄的对象放在墙面前。不只是在打光时候不会有强烈的反光差异, 而且你也会立马得到更好的角度和深度。其次, 就是拍摄的时候对着墙角。这是一个常见的简单小技巧, 对着房间的对角线拍摄会增加空间的深度。把你的机器移到墙壁的对角线, 或者至少能看见墙壁的角落, 让你的画面看起来立马高大起来。第三, 把外景带进来。如果你拍摄的地方有窗户, 那么增加室内的照明让大家能看见室外。甚至你可以用绿屏拍摄去假装一个室外。很多时候新手往往喜欢把窗户挡起来, 或者把窗户过曝, 但是如果你能把窗户外的景色带进画面, 往往你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外景强烈暗示着环境, 让画面非常漂亮地打开, 画面的深度戏剧化地增加;最后, 有地标性建筑。如果你在室外拍摄, 尝试取一些带有地标性的建筑物让观众知道你在哪里, 当然, 这个所谓地标性建筑物一定是要交代主人公的身份或者做事的环境。如果你在原野上, 你可以把房子或者拖拉机放在背景里。如果你在城市里, 让观众看见主人公背后三条街道风貌。这些在背景里的东西不需要在焦上, 可以被虚化, 但这些元素一定要在。

4 关键词:少用长镜头

从技术本质上而言, 视频是由摄像机 (录音机) 记录下拍摄对象。经过后期处理之后形成的视听时间艺术。所以, 在视频创作的过程中有三个元件:摄像机、被摄对象、后期处理。

如果对拍摄技巧不是特别熟, 尽量不用长镜。长镜是神仙水, 没那个功底不要乱喝, 片子会差出人命的。没那个底子, 宁可多机位多拍几遍, 剪得细碎最多是乱, 至少能练练手, 还能在各种拼贴中发掘乐趣。而且人物短片, 不是一气呵成去拍一部叙事史诗, 而是要在短短一两分钟中完成。所以基本是零零碎碎去剪辑而成的。比如在“巴中好人”《陈喜朝:欢快唱老来乐》中, 我们选择了几个唱歌的场景: (1) 红军山洞博物馆; (2) 开满山花的田野; (3) 村里土戏台。都是多机位, 不同景别画面剪辑而成。

5 关键词:少用旁白

说到底, 人物短片也是纪实题材, 能用画面解释的事情, 尽量不用旁白, 如果只是起到简单叙事的作用, 果断弃用, 用其他方法代替。在短片《代云花:索玛花开了》中, 我们没用一句旁白, 全部是通过女主人公的歌声和现场同期声中来表现角色的心路历程。在揭示代云花离开家乡却又不被婆家理解的苦闷时, 短片用了一面小镜子作道具, 女主人公对镜中的自己说:代云花, 你倒下了吗?绝不, 大凉山姑娘一定要坚强。在她终于创业成功也收获了爱情的时候, 伴随着“祝酒歌”从这面小镜子的女子描眉徐徐拉开, 再到女主人崭新的彝族大摆裙, 再摇院坝乡亲大全景结尾。

6 关键词:打乱顺序

人物短片要有特色, 关键还在叙事的功夫上。所以, 审视一下你的剧本。天下故事大同小异, 如果你的故事独特性并不是特别强, 尝试切割为各个小部分, 打乱顺序, 组合拼贴, 看看讲起来是不是会更有意思一些。很多经典电影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讲什么样的故事, 而在于故事怎样去讲。说蒙太奇不是老生常谈, 我们可以打破常规叙事的空间和时间顺序, 这样一个短片才能显得与众不同, 吸引眼球。

7 关键词:捣腾机位

拍摄角度决定着视角的方向, 同时也辅助画面空间、景深的构造。尝试一些非常规的拍摄角度。比如室内对话, 大全正反打这种是多么无趣的设计啊, 琢磨出有没有什么不那么寻常的机位。试试看吧, 就算拍出来效果不好, 至少你也能总结出经验。

比如《霸王别姬》影片第一个镜头, 霸王和虞姬走入体育馆通道, 镜头向后拉。而且很细腻地选择了低角度, 略带斜侧。这种沉重感与传奇感, 视点贴地、露出屋顶, 不用低角度根本展示不出来。

8 关键词:交给后期

短片视频, 如果靠前期的拍摄实在搞不定的, 那么只有交给后期制作, 有些事情确实是交给后期来做要比前期更好一些, 通过软件的使用或者特技, 比如调色上大胆一点, 在镜头剪辑上捣弄一番,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剪辑师门的任务就是用独特的视角赋予镜头以新鲜感,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供给精确的场记板, 另外一个就是不断沟通。

摘要:电视人物短片创作几乎贯穿于每一个电视台的全年工作的始终, 这是一种主题鲜明、真实感强, 以特定人物为典型代表, 通过影片反射人物内心世界, 并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表现方式。同时, 短片创作也是一项个性化的影视创作工作, 每部短片都是以创意为起点, 以故事为主体, 以拍摄为实施手段和后期剪辑来完成的。

上一篇:初中记叙文的写作下一篇:船舶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