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2024-05-06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精选十篇)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篇1

1 强化学生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德育教育是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育内容, 特别是高校学生,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古语云:“天行健, 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而对于大学生进行德育, 与高中学生相比较有着特殊的要求, 其内容必须强调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道德判定、道德认知等, 丰富学生的的与修养,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以高尚的德育修养、崇高的人生境界行为处事。另外,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社会行为及其行为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育, 对于学生的成才教育, 及其专业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务必重视和渗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育,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并能以优秀的学者、科学家、伟人为榜样, 树立远大的目标, 勇于奋进, 积极进取, 实现自己的理想。

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的文化教育活动, 着重培养学生爱国教育, 以饱满的热情与远大的志向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

高校是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担负着人才培养与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高校中的教育文化活动较多,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文化活动, 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爱国教育、思想教育据用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院派出十名优秀大学生和一名带队教师, 参加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通过人文相见-韩中青年论坛”, 奔赴韩国, 与中韩两国的专家学者、大学生们进行交流, 同样的文化熏陶下, 却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表达, 从而造就了差别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善于运用文化的韩国借鉴经验, 汲取营养, 传承中国文化, 启发学生爱国热情, 积极投入到学习讨论中来,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再如我校为更好增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提升校园文明品质, 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观念, 积极开展“爱我校园清洁校园”活动;我校学生志愿者参加咸阳市“文明城市齐创建, 团员青年当先锋”志愿者文明交通劝导启动仪式;2013级新生军训汇报表演大会;校201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活动也正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感受活动带来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重心灵深处得到启发与教育。从而影响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勇于开拓创新的人生志向, 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社会建设的大潮中, 为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突出高校教育特色, 有利于高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社会适应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也是高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创新战略的重要保障。对于我们学校来说, 积极利用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投身到活动之中, 感受活动带来的感召与教育, 并实施开展学生教育专题活动, 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 学校还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介,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 利用校园网及时报道思政教育活动, 宣传思政教育成果, 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自己的思政教育, 促进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 积极加强党课教学, 充分利用各系党支部建设, 发挥党支部的积极作用,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觉悟, 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能力提高。从而有利于国家高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社会适应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8szqh/index.htm)

[2]王戈.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创新[J]华章2012年09期

[3]李兴才.大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浅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篇2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30日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总结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研究部署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权威解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一座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10月23日闭幕,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中央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掀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

总目标与五大体系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全会提出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这是一个全新的表述,是对依法治国理论的完善和升华。

“如果说法律体系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主要是从法律制度建设的角度、从立法的层面谈,那么法治体系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完整的系统性的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实现了从制度到制度实践的飞跃。”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封丽霞告诉记者。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治体系的提出是从全流程来抓实施,来保障法律的实施。

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马怀德特别注意到,全会强调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他认为,这说明我们党充分意识到,依法治国从党自身做起。将党内法规体系视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五大体系之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尤其对保证依法执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执政党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确立一个明确的坐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表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实现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甄小英表示,现代政党的执政方式一定是要依法执政,治国理政一定是要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领导现代社会的政党,也必须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克服人治,实现法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会强调,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能不能够守法,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关系能不能处理好,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拓展空间和能达到的高度。”封丽霞说,全会坚定地表述,一方面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同时也要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不可偏废。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全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怀德说,应该明确的是,推进依法治国将加强党的领导,不是削弱党的领导。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受访专家表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推进,是依法治国更深入、更透彻的体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而且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这是此次全会的一大亮点。

全会强调,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甄小英表示,过去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里没有法治建设成效这个指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了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助力,必将极大地加速依法治国的进程。

六大任务的实施亮点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封丽霞说,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是全会的亮点之一。这抓住了依宪治国的关键。

封丽霞告诉记者,如果宪法监督制度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会危害宪法的权威,保证依宪执政很大程度上会流于形式。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全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马怀德说,全会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党的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一制度应该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封丽霞认为,这个制度不但有针对性也有可操作性,是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保障。她说,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言压法,以权压法。

“现在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问题,只有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才能让群众在司法过程中感到公平正义。”马怀德说。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会提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甄小英表示,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就是要全民守法,全会对全民守法的强调就是要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杜绝选择性守法。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的表述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以前没有提到过的。”封丽霞说,强化规则教育、法治教育从娃娃开始抓,从学校、家庭、单位,全方位推进,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人民群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國的改革走进了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前景,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将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从国家繁荣强大看人民群众受益

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始终以不屈不饶的精神,不断奋起抗争。在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挣脱了几千年苦难深重的枷锁,开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初步繁荣昌盛,全国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繁荣强大的最大受益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是中华儿女几代人前赴后继奋斗的梦想,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追求。祖国的强大与否,与每个中国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中国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老百姓都盼望国家好,因为只有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保证了我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使我国的发展沿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轨道前进,从而让老百姓放心,使全国人民群众更加受益。

二、从社会经济发展看人民群众受益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前进的,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社会才能前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将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做出的正确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适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必将推动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也必将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将欣喜地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广大人民群众必将享受到深化改革带来的美好成果。

三、从关注民生看人民群众受益

全面深化改革十分关注民意、关注民生,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全国人民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执政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时,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深化改革的奋斗目标,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惠及人民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受益,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深化改革的落脚点和目标。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民群众是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就是为人民群众着想,让群众过上期望中的美好生活,让群众有干劲,有希望,有奔头,最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篇4

10月29日, 集团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交流学习体会。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张平主持会议, 会议要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热潮, 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自觉,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部署上来, 奋力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会议集体学习了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及区市两级党委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安排部署。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张平在会上指出, 集团党委中心组将引导集团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部署上来, 深刻领会把握六中全会精神,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精准把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精神, 做到以上率下, 切实增强党性修养, 全力提升实践能力。

随后, 党委中心组成员围绕学习主题, 结合自身实际和分管工作, 交流分享了学习成果和体会。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篇5

——学习依法治国知识体会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运行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性质和社会属性,一个国家对于国家的定位和公民权利义务的范围,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灵魂与核心,是不能代替并且不容小觑的。一个国家的性质是什么,社会属性是怎样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怎么规定的,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权力机关和其他机关是怎样运行的,都在宪法里可以找见,没有宪法的法律体系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不能长久存活下去。

宪法和其他的法律是母法和子法的关系,就像母子一样,子法必须遵守母法,在母法的基础上扩展深化,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子法和母法的统一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健康的表现,也是国家法律制度健全必须要有的一个方面。我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宪法,直到清末才产生了《钦定宪法大纲》,可惜草草收场,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纲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也是短暂存在,然后就是民国初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惜没有实行下去,到了新中国建立之时,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过渡时期我们国家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务,也修订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就是五四宪法,后来又有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八二宪法,历经坎坷走大今天。现在的宪法还在不断改进与完善,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宪法的施行上还存在着一些不令人满意之处。

最明显的就是宪法与宪法精神容易被忽视,从许多法律条文中可以看到对于宪法原则的不尊重,其中表现在行政上的不合理运用。宪法是母,其他法律是子,而现在的问题是子不听母的话了,出现了一些法律与宪法相违背的现象,尤其是地方上的法规的制定不考虑宪法的基本原则,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现在宪法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修正,然而在修正之前还必须遵守,几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他的行为是和宪法有一些不符的,他们说宪法规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说中国的一部分可以实行其他的制度。这种说有有一定道理,虽然一国两制对于港澳的回归和台湾问题的处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他也提醒我们对于宪法的修订是必须的。现在从一些政府行为也看出对于宪法的不够尊重。

另一个问题就是宪法受到冷落,行政部门和政党不受宪法的制约。宪法本应该是约束政府和政党的根本标准,然而我国的宪法在许多方面还是不足的,宪法成为党和政府推行政策的工具,这样是不符合基本原则的,宪法是约束他们的,不是他们的工具。孟德斯鸠说过,任何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所以权利必须进行制衡。现在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党政机关的一些官员的腐败现象,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权利的不受制约,自己监督自己的方法是难以行得通的,只有宪法来制约权力,而宪法不能说话,拥有最大权力的广大人民群众又没有充分可行的渠道来行使自己的权利,这就是宪法实施的一大阻力。

今年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近期也决定十二月四日为我国的宪法日,可见党和政府对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的重视,人民也逐渐认识到宪法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相信对于宪法的修订与完善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话题,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将会更加健全,不仅孩子会听母亲的话,而且母子会齐心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促进我国的发展与前进。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篇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计了宏伟蓝图,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毋庸置疑,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教”意义重大,它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法律关系日趋复杂化的有效路径,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贯彻全会精神,强化法治意识,确保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在法治的轨道中运行,如何用法治的思维管理教育工作和学校事务,教师如何做到依法执教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身体力行。

从本期开始,《依法治教纵横谈》专栏与读者见面了。在第一期本刊特别约请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从推进全省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高度,就“依法治教”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与全面的实践指导。今后,我们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围绕“依法治教”陆续刊发相关文章,欢迎广大读者关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仅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户,教育治理方式与学校管理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密切相关。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提高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和规律特点,按照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找准着力点和薄弱环节,明确攻坚方向,坚定法治理念,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一、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知法懂法是依法治教的前提,树立法治观念是依法治教的先导。全面推进依法治教,首先是要加强法治教育,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良好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指导行政行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领导干部学法不仅是工作需要,而且是依法履职的必然要求。只有领导带头学法,严格依法办事,才有利于树立法治的权威,有利于在广大师生中树立法治观念,促进法律意识的形成。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学法、用法,逐步养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努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关键在自觉,制度是保证。要建立健全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举办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制度以及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等,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素养、法治观念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抓好对广大行政工作人员和教师的法治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教育行政执法的主体,很多具体的执法工作由他们来实施。他们的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使他们熟练掌握并履行与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工作的操作程序,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育学生学法守法,教师自己首先要学法、守法,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他们爱岗敬业,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把法律知识作为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首先,要转变机关职能,不断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事权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管到什么程度,都应科学定位,而且要有法律法规依据。“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着力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公平竞争的条件上来,将职能从过去的管理型“全能”机关向服务型“有限”机关转变,由“随意型”机关向“法治型”机关转变,由“公婆型”机关向“公仆型”机关转变。要做好职能转变工作,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对各自的管理项目进行再清理,能精简的尽量精简;能下放给基层和学校的,一定下放;能取消的坚决取消,尽可能地方便学校、学生和群众。近年来,省教育厅先后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各地对有关方面已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坚决不折不扣地执行,绝不能搞变通执行。对于那些早已过时的文件和规定,要及时废止和清除,要严防将部门利益权力化。同时,对于过去属于审批项目现在转为内部管理的,要突出加强制度建设。

其次,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执法监督,实施“阳光工程”。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对重大事项的决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保证基层和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要时举行讨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避免决策的不当和失误。要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加强对决策权、许可权等重要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强化对重大事项、重要岗位的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将权力与责任挂钩,严肃查处违法乱纪、渎职失职行为。

最后,要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落实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法是靠人执行的,不树立起为基层、为学校、为学生和群众的服务意识,不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不能有效地执行,甚至形同虚设。转变作风的核心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群众观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摆正自己与基层、学校、师生的位置,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切工作都应从方便基层、方便学校和学生出发,特别是对于职责范围之内,又有条件办的事,要不推不拖,及时办理。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耐心解释,说明原因。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和听取基层学校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掌握真实情况,积极研究对策,拿出解决办法。

三、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的目标是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章制度建设、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总体上讲,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责不够明晰、决策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现在,随着行政机关职能的转变和权力的下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已越来越大。在这种变化的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促使学校正确使用办学自主权,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并把章程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保证学校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对外签订的民事合同等符合法律的规定;完善学校的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法人财产。对不适用和过时的学校管理制度及规定,要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

其次,要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

最后,要完善机制,依法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加强对学生、教师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从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加快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和教材的科学化建设,不断改进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法治教育效果更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特别注重宪法教育,强化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教育,将依法治国的理论、原则作为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法治教育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形式,运用网络等手段加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质。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篇7

这里, 我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 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第一,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 再有30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 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 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辅相成,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实际上,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 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 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 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 不断探索这个问题, 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 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 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 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相比人民群众期待, 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还是要靠制度, 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 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 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 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 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 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 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 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 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 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 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 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 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 暗流汹涌也不行。

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 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当前,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 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 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 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第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0多年来, 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 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 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 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 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 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 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 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 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次全会决定强调,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 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 改革就失去意义, 也不可能持续。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 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思想认识的人, 不同阶层的人,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 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 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把“蛋糕”做大, 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这样讲, 并不是说就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 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 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蛋糕”不断做大了, 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 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 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 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 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 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 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 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六,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 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 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 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 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 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 大鹏冲天飞翔, 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 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 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篇8

一、人才培养应适应行业特点

《决定》提出, 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学教育都面临着新的问题: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 医学正在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也在变化……因此, 医学人才培养要围绕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和现实需求进行, 最终目的是使医疗卫生服务让人民满意。

当前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 医学院校和医院在人才培养上的配合还不够默契。医生的培养需要医学院校和医院接力进行, 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不是医生, 而是医学生, 还需要医院的后续培养, 并进行终身教育。

有些国家的学生只有在综合大学理工科毕业后才能学医学, 就是因为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 因此人才培养应该从高等教育改革入手去思考这些问题, 包括医学生的遴选, 到底是从中学开始选拔还是大学后期进行分化?一些学校盲目扩招, 原有的附属医院不能满足后续人才培养的需要, 很多医学生毕业后被派到非教学性附属医院继续培养, 一些用人单位希望从医学院校招聘来的毕业生能马上在临床上使用, 这不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

应认识和尊重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目前正在推行的‘5+3’、‘3+2’等模式表明, 我们已经有了规范和改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随着这些制度的逐步落实, 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步建立。医学教育既要“顶天”, 也要“立地”, 既要培养研究型的、专注于解决医学前沿问题和疑难杂症的人才, 也要培养满足社会基本医疗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医学院校不可能都面向大城市三甲医院培养医生, 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紧缺的问题, 也要有人来做。

二、薪酬改革离不开绩效评价

长期以来, 我国医疗物价严重扭曲, 老百姓对于医务人员的付出也不认可。实际上, 医生是一个高体力、高脑力、高风险的投入, 如果专家和普通医生、医生和护士、临床和行政的收入差距拉不开, 医疗骨干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医学生的成长周期和培养周期都比较长, 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也比较高, 理应考虑对这样既有高技术又跟生命攸关的服务怎么进行回报。从全球来看, 不同行业工资水平有差异规律, 总的来说, 医务人员的收入相对高一些, 在一些国家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倍-5倍。

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这确确实实很重要, 它关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关乎医院的发展。要建立医疗绩效评价系统, 最关键的就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 有了比较清晰的清产核资, 再有科学的成本核算, 政府的预算拨款就可以量体裁衣。

三、基层分配机制亟待理顺

经过4年医改, 大型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依然在试点, 基层绩效工资改革的相关政策虽已比较明确, 但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据统计, 2012年,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人均年工资收入仅有3.6万元。

目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实行总额控制, 这对于业务量不足的机构可以起到保障人员收入的作用, 却无法体现医务人员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其次, 绩效工资改革和绩效评价机制紧密相连, 但现行绩效考核办法、方式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还比较欠缺。第三,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过多、过频, 一家医疗机构往往要接受卫生、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的考评和监督, 很多要求往往不统一, 让基层在绩效管理方面感到无所适从。

由于现行绩效工资政策的一些缺陷, 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积极性受挫, 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自2010年开始, 农村住院病人上流的现象明显, 导致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社会医疗消费快速上涨, 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医患矛盾。虽然这一现象的出现, 与基层服务能力有限等多种原因有关, 但医务人员干不干活差别不大的薪酬制度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要真正实现医改的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配机制还要进一步理顺、绩效工资政策尚需进一步调整, 其中关键性的改变就是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额应适当浮动。根据相关医改政策, 各医疗机构可以探索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 但在总额控制方面还没有突破。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办法, 允许医疗机构在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的情况下, 从结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事业基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各地的人事、财政部门还要核定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额, 这就导致如果医疗机构平时的人力支出已达到绩效工资总额, 即使在年底的结余中提取奖励基金也不能再发放, 这也是绩效工资政策和财务制度相冲突的地方。

摘要:本文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论述了医疗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篇9

党组同志一致表示,坚决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坚决拥护全会作出的决策部署,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

党组同志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明确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统一起来,协调推进,适应新形势要求,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目标的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出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先后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党中央就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境界。

党组同志表示,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领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任务,深入理解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扶贫系统将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把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全会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转化为推进扶贫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2017年春节前,按照落实中央要求、分层次分专题、体现扶贫特点的基本考虑,在办系统迅速掀起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从办党组做起,采取中心组专题学习、支部集中学习、举办专题辅导、组织骨干培训班、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学习先进典型等方式,不断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

党组同志一致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开发作出全面系统的深刻阐述,形成了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六中全会上又对脱贫攻坚提出明确要求。做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体现到切实建设一支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相适应的脱贫攻坚党员干部队伍,树立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主动意识、主体意识、主业意识、主责意识,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十三五”脱贫攻坚正处在开局阶段,中央决策部署已经明确,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上上下下都已行动起来,关键在于狠抓工作落实。按照中央《决定》和一系列文件精神,着力抓好脱贫攻坚责任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和资金投入体系的落实落地。一是抓严督查巡查。坚持目标导向,加大推动工作落实力度,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形式主义、不严不实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保证脱贫攻坚进程,保证脱贫攻坚质量。二是抓实考核评估。完善动态调整和贫困监测机制,精心组织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开展第三方评估。三是抓细工作指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进村入户掌握一线情况,面对面倾听基层和贫困群众的意见和想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是抓好前瞻性重要问题研究。深入开展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基层扶贫改革创新实践经验,着手研究消除绝对贫困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基本思路。五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廉洁扶贫阳光扶贫。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的重要指示批示,会同有关部门从严管理扶贫资金和各类扶贫资源,健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机制,开展集中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行动,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扶贫项目实施、扶贫工作推进始终在群众参与和监督下进行,在阳光下运行。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纪检监督、审计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多种监督机制作用,对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实行“零容忍”,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坚决反对、坚决杜绝。

(来源:国扶办网站)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篇10

马列书记在动员讲话中, 深入阐述了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着重从5个方面就专题教育的组织实施作出了安排:一是要通过开展领导上党课、集中学习研讨、组织理论辅导、进行典型教育、研读学习材料、撰写学习体会、查找和解决存在问题等方式, 分三个专题深入推进学习教育;二是要突出问题导向, 准确把握自查自纠这个关键, 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 从严查找突出问题;三是要贯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 深入开展“六查六看”和“三对照三检查”, 从实进行党性分析, 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四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苦功夫, 持续深化专项整治, 强化政风肃纪, 使作风建设各项要求真正在建材系统落地生根;五是要从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入手, 从职工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 切实解决存在问题, 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让职工群众满意。

省委第十二巡回督导组组长白光福同志在指导讲话中, 对省建材协会专题教育准备阶段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认为省建材协会党组高度重视、认识到位、措施有力, 专题教育实施方案既体现了中央、省委有关精神和要求, 又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对做好下一步的工作, 白组长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指导要求, 并着重提出了当前的三项主要工作任务:一是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中央、省委关于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 解决好对专题教育的思想认识和态度问题;二是组织好下属单位专题教育的准备和动员部署工作;三是要按“三个专题七个一”的总体要求细化和制定学习阶段的工作计划。

省委第十二巡回督导组联络员、省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官管理处副处长黎克同志, 组员、省委党校机关党委副书记王四清同志, 组员、省国资委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副调研员杨树平同志到会指导。省建材协会党组领导班子成员、近期退出领导班子的老同志、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所属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一般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本刊讯二2014年12月18日, 云南省建材工业行业协会在昆明举办全省建材行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

此次讲座邀请省委讲师团成员、省政府法制办党组书记、主任张宪伟同志讲授题为《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的专题报告。报告由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决定》的总体思路、《决定》的主要精神三个章节组成, 深刻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张宪伟主任结合省建材行业近年来改革发展的实际, 既有法治理论的分析, 又有生动活泼的案例讲解, 深入浅出又全面细致地诠释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精彩的授课赢得了全场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听完辅导讲座, 与会同志纷纷表示, 一定要按照省建材协会马列书记在10月28日党组 (扩大) 会议上对全系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深刻领会全会的重要意义和精神实质,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来, 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全力以赴抓好年末岁初的各项工作, 确保顺利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齐心协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自主性思考下一篇:收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