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内容的理解

2024-05-08

《千字文》内容的理解(精选九篇)

《千字文》内容的理解 篇1

老师们的分析引导, 是有道理的。但是细细品味, 过铁路、爬月台, 为儿子买橘子这样的事是任何一个父亲都能做到的, 它不值得朱自清为此而流泪, 也不值得我们为此而感动。试想, 如果一个胖子吃力地攀爬月台的背影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可能不会感动, 反而觉得滑稽可笑, 觉得这个胖子表达父爱的方式有点费解。

那么这个背影为何使朱自清几次流泪, 使得我们感动呢?

“背影”的感人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背影》一文蕴含着怎样一种复杂情感呢?

我们认为, 这是一个特定背景、特定情境下的背影。如果忽略这个“特定的”背景, “背影”还不至于如此的动人动情;如果忽略这个“特定的”背景, 这只不过是一篇单纯平常的表达“父爱”的文章。

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就说过:“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很显然, 这封信不仅激发了“我”内心的波澜, 也唤起了无数读者共鸣。父亲写这封信时, 已是老境颓唐, 心情郁闷, 孤独无依。而且, “我”和父亲的隔膜由来已久, 父子间向来缺乏沟通。文中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等词句, 则是作者不理解当年父亲的郁结于心之情感的注脚。文章结尾“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等文字, 则隐晦地说出了他们父子原先关系很僵, 矛盾很深。但现在, 父亲却“惦记着我, 惦记着我的儿子”, 主动写了一封信给“我”。可来信的内容竟然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怎能不让“我”动容?

一封无助无奈的家信, 一下子拨动了他的心弦。于是, 记忆中“车站分别”的一幕, 便在脑海中苏生;那时的一举一动、那时的一言一语, 便在作者心中重现。作者忆起了“望父买橘”时父亲的背影, 不禁潸然泪下。由此, 从情绪上说, “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 寄寓着“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和复杂情感, 寄托着“我” 的惭愧内 疚 , 寄托着“我”的感动和对父亲的怜惜。

那么, 作者为什么单单会对“车站分别”的一幕记忆犹新呢?换句话说, 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是发生在怎样的特殊情境之中呢?

从文中可看出, 这个背影是在一个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的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祖母去世, 满院狼藉, 变卖典质, 父亲失业。失去亲人, 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 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 父亲并不怨天尤人, 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 还宽慰儿子, 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 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 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 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 什么灾祸, 什么劳累, 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 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于是, 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像火山一样喷发, 千言万语便凝结成一句话:“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很显然, 在作者的眼里, 这“背影”浓缩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这背影是浸透“我”对父亲的理解、尊敬、感激和怀念的。

我想, 这才是背影的动人之处。因为那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独特的背影。

基于此, 执教《背影》时, 我认为, 对学生很容易读出的“父爱”, 大可不必过多地渲染, 而应该着重探究“我”的情感变化的历程 (即“我”对“父亲”、对“父爱”的理解上) , 着重理解“背影”出现的特定的情境。只有这样, 才能深刻理解“背影”所蕴含的父爱, 才能深刻领悟“背影”的感动之处。

无独有偶, 初中阶段有篇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一些老师在教学时, 往往把重点放在文中藤野先生和鲁迅直接交往的四五件事情上, 据此来理解藤野先生教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探索等等形象品质。笔者认为, 这是有所偏颇的。文中的几件事情, 确实能体现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藤野先生的品质。但, 这几件事情不能全部体现藤野先生的品质, 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他的高尚伟大。因为, 像藤野先生这样的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热情关心的老师, 在一般学校里在学生周围, 好像很普遍。从一个老师关心学生的角度看, 这种关心这种品质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那么鲁迅为什么会对藤野先生的关心刻骨铭心呢?为什么会认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原来, 鲁迅在东京在仙台遭遇了某种特殊的情境,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发生在特定的背景之下的。鲁迅在东京极度失望, 去仙台时的情绪是又失落又苦闷, 他感觉自己的、国家的前途十分渺茫。到了仙台,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又深深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可喜的是, 在那种情况下, 他遇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就在那样一种氛围情境之中关心着鲁迅。

在日本学生这个群体歧视中国人歧视鲁迅先生的大环境下, 藤野先生却能满腔热情地关怀着鲁迅。可见, 对处在异国的一个“失望、苦闷”的中国学生鲁迅来说, 藤野的关心是足够“重量”的!从社会背景看, 日本人在歧视中国人;从人物自身情绪看, 当时的鲁迅失望苦闷颓唐失落;而藤野先生胸怀博大, 没有民族偏见, 对来自弱国的学生鲁迅施以更多的关怀。在这种情况下, 这种关怀, 就显得极不平常, 就显得难能可贵!

基于此, 教学《藤野先生》, 要着重分析鲁迅到仙台的情绪状态, 要着重分析藤野对鲁迅的关心是在怎样的背景和情形之下的。这样, 藤野先生不偏见不歧视、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就呼之欲出, 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

在你吃过饭后, 人家给你一块面包, 你不屑一顾;在你饥肠咕噜时, 人家给你一块面包, 你千恩万谢!背影是普通的, 藤野的关心是平常的, 但在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情境中就有着非凡的不一般的内涵意味。同样, 在《呼兰河传》里, 萧红的童年后花园因为特殊情境而特别珍贵;在《享受生活》里, 海伦凯勒的言行举动因为特殊的遭遇而特别令人肃然起敬。

课程内容的心理语言学理解 篇2

课程内容的心理语言学理解

课程内容心理语言学理解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课程内容进行人际沟通,探索用课程内容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理解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课程内容理解为系列符号系统,课程内容服务于社会交际.

作 者:刘伟洋 赵会芝 马春兴 苏晓丽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7)分类号:H0关键词:课程内容 心理语言 学理解

《千字文》内容的理解 篇3

一、认真审视题目

我们常说:“赏诗先观题。”可见, 一首诗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一首诗歌的标题, 有的概括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有的揭示了诗歌的故事线索, 有的奠定了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可以说, 审视好诗歌的标题, 就能为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打开一扇“窗口”。所以说, 在诗歌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指导学生时, 只有从诗歌的题目入手, 进行科学审视分析, 就能基本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大致情感和基本主旨。

二、深刻了解作者

所谓“诗言志”, 说的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者诗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联系紧密。要想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诗词风格, 以及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熟悉了作者, 学习诗歌时就能准确把握好诗歌所表达的主旨。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一生坚持抗金复国, 因不受重用而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大多抒发的是恢复国家统一的满腔豪情, 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读懂、读通注释

许多诗歌在原诗之后大多都附有注释, 这些注释能帮助读者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情况, 有些注释还解释了一些难懂的词、地名等。学习诗词时, 我们不能忽略这些注释, 或仅把它当成注释, 而应仔细阅读。要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读懂读通这些注释,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内容主旨。

四、理解诗歌“诗眼”

学习这些诗词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诗词中找准这些“诗眼”, 这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所谓“诗眼”的词语或句子, 最能传神, 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观点、思想情感, 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情趣性的特点。从许多“诗眼”来看, 它们大多是动词或形容词, 或者是议论性、抒情性的句子。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李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诗眼”, 它所抒发的就是李白对当时自己所处的社会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懑和坚决不向权势妥协的坚定信念。

五、找准关键词

所谓诗歌中的关键词, 如“孤”“空”“闲”“独”“悲”“愁”“自”“枯”“寒”“凉”“老”“瘦”等, 理解了这些用来修饰意象的词, 一般就能正确思考和体会“象”中之“意”, 进而把握好诗歌的思想内容。如《临江仙》中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淡”“孤”“残”的词语, 都与诗人哀愁的离情有关。

党思想内容理解 篇4

我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不能拿着新教材,却用老方法,不能常用“拿来主义”,不去创新。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

2.备课本,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特别是新教师,如果不对课本知识有很好的了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讲课时就没有办法生动、有趣。记得刚做美术老师时,由于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我的美术欣赏课上的很不顺利。有一次学生说:“老师你怎么在上历史课啊”,这个问题深深的让我知道,我的美术欣赏课太注重对理论的讲解,太依赖课本知识,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欣赏。于是认真研究了课本,平时注重综合知识的学习,结合生活去讲解美术作品,让我的美术欣赏课真正成为学生欣赏水平提高的一个平台。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每节美术课后,我都认真总结每节课的优缺点,观察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以及各种环境下学生的参与度是多少,在不断不总结中不断进步。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个人总结,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走进抽象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相应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描述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始终尊重学生的体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思考的乐趣,体察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在艺术中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创作。

二、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抽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美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赏析抽象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艺术特点(分析性)以及如何赏析抽象艺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把一滴墨水滴入一个盛满清水的透明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墨水滴在清水中的形态和运动的过程。

问题1:

同学们能用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和你感受到的吗?(学生普遍采用的词汇有:轻灵,飘动、柔美、„„)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抽象同样的形象可以给人艺术的享受和情绪情感的体验,用形容词是因为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学做铺为本节课的教垫。

(二)讲授新知:

1、什么是抽象艺术? 由前一体验引出本课课题。

欣赏抽象艺术作品:《红、黄、蓝构成》和《即兴之问题

31》

1:从上面两幅抽象作品中你们读懂什么了呢?(学生会觉得很茫然,看不懂,不明白画家画的是什么,觉得一点艺术性也没有。)

设计意图:如果他们不能从画布上得到明确的信息,他们既会认为这样的绘画是无意义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体验,事实上每一个事物至于眼前的时候都会引起相应的感觉,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是在进行艺术赏析了,在此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这些,只是让学生对抽象艺术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而已,至于如何解读抽象艺术将会在以后的环节突破。

问题2:什么是抽象艺术呢?(学生普遍的说法是:什么都不是,谁也看不明白的就是抽象艺术)

师总结:肯定学生的理解并告诉学生抽象艺术自始至终也没有一个确切定义,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不表现任何客观形象的艺术统称为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是怎么诞生的? 问题1: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这些“说不清是什么”的画,画上究竟要表达什么?(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学生从最初的茫然,接下来自然会产生疑惑,此时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即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出示一组图片:《少女的脸》《水果》、《带露珠的小草》、《一池湖水》

问题2:这四幅图片,分别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用语言对每一张画面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池湖水》让人觉得宁静、清爽、觉得心情很舒畅„„教师分别把学生对四幅图片描述的词汇写在黑板上,)

问题呢? 3:如果用形容词提炼四幅画面的共同美感特征,你会用哪一个

(从黑板上提炼出的词汇,学生很容易发现他们共同的美感特征:清新或相类似的词语。)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由具体事物概括、抽离出主观感受的过程,目的是为理解“抽象艺术的,目的是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作铺垫。

问题4:

从不同的事物我们都可以体验到“清新”的美感,那么是不是“清新”就是少女的脸、就是一池碧水或是其它的什么呢?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他们会发现“清新”显然不是一个苹果或是其它具体的什么,这是不可逆的,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

因为不可逆的,于是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此时的教学内容已经在解决本课p26页的教学难点:抽象艺术的特点——分析性。5:如何理解抽象艺术大师马列维奇“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完全隔离的。”这句话呢?(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学生尝试理解大师的话,并用语言解读这段话的含义。)

设计意图:解读大师的语言,让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清晰,理解透彻,从而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观点。

问题6:

不能还原成具体的事物,那该怎样表现“清新”这样的主题呢?(具体的事物是行不通的,如果学生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基本的语言元素进行创作,而语言元素是在第二课的教学中学过的,例如:用颜色表现清新„„。)

师总结:

因为具体的形象不足以准确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这些“说不清是什么”的作品,以及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当然抽象艺术的诞生也不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有些抽象艺术的灵感是偶然间获得的,(简述康定斯基偶然“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结合美国波洛克的“滴洒艺术”加以说明)但是

在经历最初的偶然之后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然后进行有意的艺术创作了。同时照相机发明挑战了艺术家具象艺术创作的极限,于是促进艺术家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导致艺术内容的地位逐步降低了,除此以外音乐也给抽象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听爵士乐,结合《百老汇的爵士乐》加以说明。学生了解促成抽象艺术诞生的几个条件和因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带领学生再次欣赏两幅作品《红、黄、蓝构成》和《即兴之

31》(只出示作品,不出示题目,以避免因题目产生的联想,干扰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欣赏抽象作品,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赏析的过程中,抽象艺术本身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切忌把关于作品的资料一股脑的强加给学生,从而削弱学生的主动性,这样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红、黄、蓝构成》为例,学生可能会说:“没什么感觉。”其实这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状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没什么感觉是不是一种感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体察到:原来没什么感觉即意味着内心的平静、祥和、理性、单纯。当学生体验到这些的时候,教师把蒙德里安的一句话告诉学生:“我试图表达那种浩瀚辽阔、宁静和谐、协调统一„„”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感觉是多么敏锐,情感是多么丰富。)

设计意图:观念上的澄清已经使学生逐步摆脱中国人“叙述性”的审美定势,开始关注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了。师总结:可见我们不是不能欣赏抽象艺术,而是我们误以为只有看的出来具体是什么才是看得懂了。

两种抽象艺术类型

冷抽象和热抽象的概念在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已经介绍,在此不作过多解释。(学生进一步理解冷抽象:理性、冷静、科学的,热抽象是感性、情绪和运动的。)

谁都可以创作抽象艺术吗? 问题1:抽象艺术看上去如此的单纯和随意,是不是谁都可以创作抽象艺术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让学生参与活动):

师总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作抽象艺术能:一是因为具有偶然性,例如:泼洒在白纸上的颜料。二是因为抽象艺术更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感觉和意识,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念的愿望,我们当然也可以用艺术语言表达这些情感和观念了。不能:一是虽然有偶然性,但是后还是经历了艺术家思考和总结,最终以一种理性的方式

表达出来。(结合蒙德里安的“树的演变”加以说明)。二是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感觉和意识,但很难用恰当的形式把它准确的表达出来。

5、抽象艺术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

1、抽象艺术的创作有哪些规律?首先我们要了解艺术基本的语言元素和形式手段本身有哪些特点及美感。

1、线的形态:

(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一组直线和一组曲线,让学生感受线条本身使人产生的情感体验)

直线:理性、冷静、严肃、单纯,硬的 曲线:活泼、灵动、柔软、运动。欣赏冷抽象与热抽象艺术作品

2、色彩

红色:热情、饱满、冲动、不安全 黄色:闪烁、明亮、尖锐、娇气。

欣赏《1954》(作者克里福特·斯蒂尔)和《群猫》(作者冈察洛娃)。

3、构图

疏:简约、理性、宽松 密:紧张、压抑、局促

欣赏《白底上的黑色方块》(作者马列维奇)和《作品

36号》(作者波洛克)。

4、肌理

粗糙:朴实、稳定、笨重 细密:华丽、轻快、润滑

雕塑《击鼓说唱俑》和《和平少女》 师总结:

抽象艺术的美是借助艺术语言和形式手段自身的特性得以传达的,我们只有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逐步建立起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恰当的运用点、线、面、色及形式手段,才能实现最初的创作目的。当然,实际的艺术创作要复杂的多,抽象艺术的美体现在:形式与色彩、构图与笔触、材料与肌理、空间与透视,是各种因素的协调配合,正是由

《千字文》内容的理解 篇5

一、基础知识

语文学习如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 也有其自身的规范性, 尤其是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学习。然而, 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首先需要掌握的是语文基础知识, 可是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却有许多是一些汉语言知识, 而不是我们真正要求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也不是必须学习这些汉语言知识才能学好语文的。因此, 在现代语文的教学中, 我们必须要对语文的基础知识作重新的认识, 对那些牵涉到多而繁杂的汉语言知识的内容如语法、文章学等可以大胆舍弃, 而对于那些只要求死记硬背知识要领的知识内容, 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重点放在语言运用上, 力求避免死记硬背, 尽量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掌握语言的运用规范。当然, 还有些知识不作过多、过细要求, 只要让学生知道就达到目的了。因此, 在现代教学的评价中, 应该把重点定在关注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有效落实, 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处理语文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关注如何提供语言环境、规范语言知识以及语用语言知识等方面。

二、文章阅读

在文章阅读方面, 以往的教学都在关注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上, 我们不否认语文教学需要课文分析与理解, 但理解只能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一种手段, 要想学生能够真正对所学课文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就必须让学生把握语言的规律, 通过阅读感悟课文的思想, 感受文章的魅力, 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体验审美情趣, 且在思想与道德情操等方面也有所提高, 文化积淀也获得逐步提升。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如何去处理教材, 并能把握阅读的重点, 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 进而在阅读中针对实际情况看是否需要把阅读内容进行拓展等。关于拓展性阅读, 我们常常会看到, 一节课中为了分析一篇文章, 阅读的容量大大缩水, 有时候一节课连一篇文章都没有阅读完, 这样的阅读教学肯定难以保证教学的效果, 尤其对高年级学生来说, 如果还是让他们停留在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分析与讲解以及句式的判断等内容上, 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在枯燥的程序性学习中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所学课文的基础上拓展相关学习资料, 包括文章产生的背景、相关文章的评论资料、作者的文学风格等。这样的教学, 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同时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文化熏陶。

三、作文

“命题—讲解方法—讲评”是过去作文教学的三个步骤, 它强调教学的程序性和知识性, 忽视了作文教学的生活感受性, 因而也就失去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体验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 作文教学应着眼于生活,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 表达对它们的认识,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作文教学只是命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去写作, 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写作是一个复杂感情的信息加工与外化的过程, 首先需要学生收集信息来源, 而这些信息来源恰恰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所闻所见, 与其已有的精神世界相融合, 并经过信息加工, 然后才能形成具有情感性的语言外显出来。所以说, 真正的作文教学, 应该让学生写一些生活中他们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 这样才能让他们真实地去思考并借用有关资料辨析问题、认识问题。

至于作文的方法与技巧, 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但问题是教学应该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开展?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把写作的框架和概念传授给学生,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讲解的写作框架进行模仿。实际上, 这样的教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 违背了他们的认知特点。他们只有经过生活和语言的积淀, 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后, 才能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丰富情感。所以说, 对作文方法与技巧的教学, 应建立在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语言的积累上, 并经过一定的写作实践后再进行。

作文讲评同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应改变只有教师独白的主观意见, 让作文讲评课成为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形式, 进而引导学生探讨生活经验, 相互交流思想认识, 当然也可以探讨作文中语言表达是否符合文意,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层次。作文指导切不可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 比如说用文学创作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 要求层次深奥、立意高、标新立异、语言生动等, 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无疑是难以达到的要求, 只要学生能选取真实的生活材料, 真诚地表达出生活情感, 语言能够通畅流利, 文章的结构完整, 就值得肯定和表扬。

《千字文》内容的理解 篇6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 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 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一个领导着12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的大党, 是一个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 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

一、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1980年, 陈云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我们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突出问题, 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 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 永远搞。”这一重要论断, 深刻揭示了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对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 党越是长期执政, 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 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 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我们一定要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切实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努力提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能力, 以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 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加强党风建设

新世纪新阶段,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给我们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能否实现, 党的执政能力能否提高, 都有赖于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抓紧解决党的组织和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始终保持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 始终保持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把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 作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全党同志要居安思为危, 增强忧患意识,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能否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是能否做好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从反面讲, 如果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就会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 理论就会与现实脱节, 我们的决策就会发生失误, 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就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甚至失败。

(二) 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 是我党最重要的工作作风, 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充分发动群众, 充分依靠群众”, 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 是党的宗旨、任务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讲, 群众路线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立场和观点, 它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坚持紧密联系群众, 核心问题是群众观点即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 落脚点是群众利益, 为人民谋利益, 维护群众利益, 并充分调动和凝聚群众的力量, 是各项工作的政治保证, 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众, 高高在上, 不仅会一事无成, 而且是极为危险的。

(三) 批评与自我批评

开展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 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斗争、提高自身修养, 加强自身建设, 维护党组织的统一和团结, 保持和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和思想武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是“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团结——批评——团结”,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这也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所要求的。只有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才能使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使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 才能使党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产生党内不正之风的主要根源

党内产生不正之风其根源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一是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 封建残余的影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是成功的, 彻底的。但是, 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 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没有能够完成。”这种封建残余影响必然渗透到一些党组织中来, 败坏我们的党风, 成为党风不正的重要原因。如家长制现象, 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官僚主义现象, 封建迷信, 哥们义气等, 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

二是法制不健全, 政策不配套, 调节机制不完善。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转变过程中, 一些规章制度不健全, 难免存在一些漏洞, 容易产生不正之风。比如, 权力过分集中, 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等。

三是少数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差, 理想信念动摇, 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追求名利。

四是有些党组织涣散软弱, 对错误倾向过分容忍, 姑息迁就, 是某些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纠正的重要原因。有的处理老朋友、老乡、老同学、老战友、老部下的问题, 怕伤情面;有的处理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问题, 怕受到打击报复;有的处理蛮横不讲理的人的问题, 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招来不幸;有的自身不干净, 怕处理别人问题牵连到自己。

四、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建议

(一) 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作风纯正既是检验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试金石, 也是一个党员是否先进的显著标志。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可以说, 加强作风建设, 既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也是我们必须长期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更是我们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央政治局制定加强作风建设的“八项规定”, 就是要告诫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 加强作风建设决不只是个人思想道德层面的小节问题, 而是重大的党性问题;决不是小是小非问题, 而是大是大非问题;决不是非原则问题, 而是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 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 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 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

好的作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 造就坚强的战斗力。回顾过去,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励精图治的优良作风。实践证明, 只要矢志不渝、孜孜求索, 保持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不论身处什么环境, 不论什么艰难困苦, 都能攻坚克难, 勇往直前。要贯彻落实十八大部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只有加强作风建设, 才能提高领导干部提高协调兼顾、总揽全局的能力, 提高多谋善断、民主议事的能力, 提高强化操作、狠抓落实的能力, 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 提高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能力, 拒腐防变、规避风险的能力, 从而完成好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 不负人民重托。

(三) 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密切党群干群联系的应有之义

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感情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 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主要靠广大干部来实现。干部作风好, 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 党群干群关系就密切, 执政基础就稳固。否则, 就会脱离群众, 执政基础就会动摇甚至瓦解。历史的教训启示我们,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群众制度,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 创新联系群众方式, 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 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 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 了解群众疾苦, 倾听群众呼声, 帮助解决困难。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 不扰民, 不搞层层陪同, 不组织群众迎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 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 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五、结论

党的作风, 既是党的性质、品格的体现, 也是党的追求和行为准则的体现, 是我们判断一个党是否有吸引力、有无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 因此党风问题是我们要认识、了解我们党, 换言之, 是我们决定是否决定加入党组织和为之风斗的一个的必须把握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管理, 有利于党要管党原则和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执行, 可以对党员和党员干部更加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参考文献

[1]苏利娅.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思考[J].党建与人才, 1998 (2)

[2]胡伟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树立改革创新精神[J].当代陕西 (党建版) , 2009 (21)

[3]怎样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07

《千字文》内容的理解 篇7

1.线性规划在新教材中的位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中的第4小节介绍了简单线性规划的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文科和理科的学生要求一样, 要求学生掌握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二元线性规划并加以解决.整个不等式章节的教学约16课时, 简单线性规划这节内容需要3~4个课时.在学习简单线性规划问题之前, 先学习了不等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基本不等式等内容, 让学生感觉学习线性规划问题不会那么突兀和难以接受.

2.比较新旧教材的区别

对于不等式, 以往的课程比较关注不等式的解法, 只是告诉学生如何去解不等式, 机械地练习, 而学生并不能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以及用途, 新的课程中强调不等式是刻画和描述现实世界中事物在量上的区别的一种工具, 是描述、刻画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增加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 让学生了解了不等式的应用及其几何意义, 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本质、体会优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为什么要增加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

1.线性规划与函数

解决线性规划问题, 可以归结为以下步骤: (1) 确定目标函数. (2) 确定目标函数的可行域. (3) 确定目标函数在可行域内的最值.

线性规划问题是最优化问题的一部分, 从函数的角度来看, 首先, 确定目标函数, 用目标函数来刻画题目中的“好”与“坏”, “大”与“小”, 实际上目标函数就是二元函数 (在中学教材中) , 学生很容易理解目标函数这个概念.其次, 确定目标函数的可行域, 就是由约束条件确定目标函数的定义域, 学生可以通过画出图形很直观地看出可行域的范围.最后, 确定目标函数在可行域内的最值, 就是通过目标函数在可行域中移动, 确定在约束条件下的定义域所对应的目标函数的值域的最值.可以看出, 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与函数的联系极为密切, 而函数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因此, 在高中教材中引入高等数学中的线性规划问题便不足为怪了.

2.线性规划与数形结合

由于线性规划问题可以划归为目标函数求最值问题, 而目标函数在某个区域上的最值问题又可以通过直线的平移加以解决, 因此正确地画出不等式 (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 平移直线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这就用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画出所求目标函数的可行域, 直观地解决线性规划的问题.作为高等数学中的内容的线性规划与中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数形结合思想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 将其引入高中课程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3.线性规划的应用价值

《标准》中列举了10项指导数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其中一项就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是衡量学好数学的一个标准, 很多时候学生甚至教师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开来看, 这对于我们学好数学是非常不利的.而线性规划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工具, 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平时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抽象成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例如《标准》中的案例3是一个投入产出模型, 北师大版教材上的例9是关于为病人配营养餐的问题, 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 让学生感觉到用自己学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么多实际的问题, 会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新教材中引入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符合《标准》中提出的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的课程目标, 并能很好地联系实际,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问题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意识.因此引入这部分内容有着其现实意义.

三、有关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的几点教学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发展其应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简单地只讲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 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才反复训练解题能力, 应当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善于将所学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发现更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比如, 有这样一个题:某人有楼房一幢, 室内面积共计180 m2, 可以住游客5名, 每名游客每天住宿费40元, 小房间每间面积15 m2, 可以住游客3名, 每名游客每天住宿费50元, 装修大房间每间需要1000元, 装修小房间每间需要600元, 如果只能筹款8000元用于装修, 且游客能住满客房, 他应隔出大房间和小房间各多少间, 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老师可以在讲解了有关基本步骤内容以及课本上的例题后, 给出学生这个问题.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需要办这么一家旅社, 考虑它的装修问题, 这会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激发学生探讨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此题的解决实际就是按照线性规划的三个基本步骤进行的, 确定目标函数、确定目标函数的可行域、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 但老师可以借此向学生举一反三, 给出若干其他例子, 也可以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借以体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从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抽象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扎实基础, 学好有关不等式的基本内容, 为更好地理解线性规划奠定基础

线性规划的解决是建立在不等式的基础上的, 首先要学好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理解不等式的意义及其几何意义, 才能更好地理解线性规划的含义.新教材的编写也是根据这样的规律, 首先介绍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然后顺其自然地引入线性规划.老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需随时复习前面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比如从实际情景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了解基本不等式且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等基本内容, 只有扎实基础, 才能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更好地理解线性规划.

3.渗透数学的优化思想以及应用

优化思想是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和重要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为了提高效益,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优化问题.人们做事总要有目标, 从数学的角度考虑, 希望对目标加以量化, 量化的目标才有好坏之分.线性规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优化工具, 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向学生渗透数学的优化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简洁美, 体会数学的美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三平.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千字文》内容的理解 篇8

三上《找骆驼》:几天后, 商人再次碰到了老人, 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呢?

五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想象一下, 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呢, 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六下《卖火柴的小女孩》:读了下面这首诗, 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 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

分析以上几个课堂练笔, 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内容几乎毫无差别, 都是要求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或是代表文中的人物写一写感想, 没有体现出不同年段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不同要求, 更没有体现出它们所属课文特有的语言形式、特点、风格的学习和运用。简而言之, 这些课堂练笔的设计披着语言文字运用的“皮”, 却没有语言文字运用的“骨”、“血”, 造成了练笔效果单一、低下。真正高效的课堂练笔应该是在学习了课文的语言文字, 对文本的语用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将语用技能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为了说明这与前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我们不妨来看六上《穷人》一课中两位老师对于写西蒙的心理活动的练笔要求:

其中一位:西蒙在临终前, 没想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她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张祖庆老师:西蒙在临终前, 没想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请你模仿文中描写桑娜矛盾心理的写法, 试着写出西蒙的愁肠百结。

对比以上两个教学片段, 两次相同内容的练笔具体要求明显不同, 这恰恰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理念。第一位老师对怎么写, 用怎样的言语方式来表达, 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 学生的表达也只能是泛泛而谈, 导致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极其有限;而张祖庆老师明确要求学生模仿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写法写一写西蒙复杂心理活动, 将在本课中学习到的特殊的言语形式进行实践运用, 把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应用到情感表达的实践中去, 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语用技巧内化为自身的语用技能, 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样一对比, 两个片段、两次练笔的效果高低立现。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如何才能避免单纯指向“内容理解”的课堂练笔, 设计出更适合学生语用能力提高的课堂练笔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课文的特殊句式, 设计课堂练笔

在小学中、低段的语文学习中, 学生的语用水平较低, 处于起步阶段, 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最简单的词、句开始。在中低段的语文教材中, 很多课文中都融入了一些特殊的句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句式, 并有意识地设计课堂练笔,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言语能力。比如三年级上册的《狮子和鹿》一课, 很多老师把课堂练笔的重心放在寓意的理解上, 一般都会让学生写一写:读了这则寓言故事, 你想对鹿说些什么?很明显, 这个练笔是指向内容理解的。仔细分析这篇课文不难发现本文最大的言语特点是语气词的运用, 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学习文中三个带有语气词的句子。通过朗读、想象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语气词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特殊效果;然后引导学生积累表达不同情感的一些语气词, 了解不同的语气词表达了不同的情绪, 不同的情感应该选择恰当的语气词来表达;最后, 借助第六小节“狮口逃生”这一情境, 设计了如下练笔让学生完成:

在练笔中, 学生走进鹿的内心世界, 结合当时的情境, 恰当地选择了合适的语气词来表达鹿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心情, 并且在第三次鹿的语言中, 很多学生写道:

呼!原来难看的腿在关键时刻作用这么大啊!

唉!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我不应该抱怨我的腿难看, 它多有用啊!

啊!我明白了, 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 而应该看它有没有用。

从练笔中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掌握了故事的寓意, 理解了内容, 明白了道理,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 本课最大的言语特点——语气词的运用也已被学生掌握,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同一个课堂练笔中, 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了统一, 两者可谓相得益彰。同理, 在很多课文中都可以紧扣句式特点进行课堂练笔。比如四年级上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 文中有这样一个很特别的句式:

大峡谷的水, 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 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 真是千姿百态。

大峡谷的山, 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雪山, 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笔者在教学中, 紧扣“从……到……”这个特殊句式, 通过想象、朗读、说话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山水形态万千, 而用上“从……到……”的句式之后使语言简练, 内容上又包罗万象。这篇课文的第4自然段中介绍大峡谷的垂直自然带和生物的多样性非常简单, 这是一个练笔的好契机, 于是笔者在补充相关资料之后, 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练笔:

通过这样的练习, 一来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而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学会了一种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的方法, 相信对他们今后的习作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紧扣文本的文体特点, 设计课堂练笔

学生在小学阶段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体, 这些不同的文体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样板。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教材的文体特征,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 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组织教学, 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尝试这种文体的实践机会, 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五下的《普罗米修斯》一课,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 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中语言夸张、离奇的特点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写话:

在练笔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采用离奇的幻想、夸张的语言来表达。通过练笔, 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模仿、运用神话语言的夸张性, 同时他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折磨, 文本的内涵因此变得更为丰富, 人物形象的把握更为准确、深刻。

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议论文, 著名特级教师林莘老师在执教时, 从文体特征出发,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感悟引用、对比、举例三种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表达观点的作用, 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 从文中选一句自己觉得最有道理的话, 用上引用、对比或举例的方法畅写感言。同样是写阅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林莘老师的练笔设计紧紧抓住“议论”这一文体特征, 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一点从她教学片段中练笔前的要求 (“联系你的生活, 也来写一写吧, 可以试着用上今天我们学到的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 及点评时的标准 (“刚才他的这段话中, 有没有引经据典?有没有举例子?”) 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说的:“由表达范式入手确定教学目标, 是把读、写统一起来, 并实现读、写互动的好办法。”在这个片段中, 学生的写话实践是基础, 而教师的指向语言表达范式的要求和评价则是本次练笔画龙点睛的秘妙所在。

三、紧扣作者的语言风格, 设计课堂练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同一作者的文章并不多见, 不同作者会有不同的行文用语风格, 因此教材中的文章才会精彩纷呈。在这些风格迥异的课文中, 有不少名家名篇, 这其中的语言风格, 非常值得教师关注, 学生学习。学习掌握这些文章、作者的语言风格, 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 从而在今后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比如六下的《匆匆》一课, 朱自清先生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 用简明朴实的语言将时间的流逝有形化、具体化,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这种语言风格, 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写时间的流逝。六上的《山雨》一课大量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进行描绘山雨, 使得散文的语言更为诗意, 教师也可以在学习、实践反复手法上下功夫, 设计恰当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练笔。再比如四年级上册的《金钱的魔力》一课, 作者马克·吐温的语言以幽默、夸张、犀利著称, 他的这种语言风格在《金钱的魔力》一课中有非常充分的体现。教学中, 教师可以紧扣这一语言风格, 组织学生学习, 并进行相应的练笔实践:

面对如此热情的老板, 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就买这一件好了, 我一个流浪汉也穿不了这么多衣服, 而且我也买不起。这百万英镑不是我的, 是别人借我的。”

通过练笔, 学生尝试了新的言语表达方式, 学习采用夸张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而在样的语言实践中, 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上得到了提升, 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文中“老板”见钱眼开的丑陋内心,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样的练笔既重视了学生表情达意的需要, 更强化了对文本特有语言风格的学习和运用, 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 紧扣文本的特殊句式、文体特点、语言风格, 设计课堂练笔, 避免单纯地只注重内容理解, 追求的是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当然, 在强调课堂练笔语用学习和实践功能的同时, 也不能脱离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情感的体验, 走向另一个极端, 练笔情境的创设尽量不要“另起炉灶”, 而是应该立足于课文本身的语境进行练笔设计, 要兼顾内容理解和言语运用。这样的练笔设计, 需要教师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善于从文本中发掘有益于学生语用能力提高的训练点, 同时又需要教师善于开发教材内容的留白之处, 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练笔资源和实践机会。只有情感表达和语用指导两者紧密结合, 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课堂练笔在学生语文学习上的作用, 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纵观现行教材、配套练习、课堂教学, 很多课堂练笔依然单纯指向内容理解, 而忽视了语言表达形式的指导。语文教学必须告别单纯指向“内容理解”的课堂练笔, 追求内容理解和语言运用相融合的语文实践。教师可以从课文的特殊句式、文体特征、语言风格入手, 立足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从而设计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堂练笔。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笔,语言文字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

《千字文》内容的理解 篇9

由于科技查新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而查新机构中的查新员数量有限,因此,要求查新员在保证查新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查新工作效率,以尽量加快科技查新的速度。

科技查新报告质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查新者对所查新内容的了解是否全面,对查新点专业知识是否精通以及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查新报告的内容包括: (1) 审核了解查新项目工作(委托)单中的查新要点及创新点,通过委托人(单位)提供的申报资料并查找有关的信息以理解查新项目的内容; (2) 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确定相应的关键词、检索式; (3) 通过查新检索,找出有关的相关文献; (4) 根据相关文献及查新要点的对比分析,进行综述,作出结论,完成初步的查新报告。

因此,第一步要把握的是对项目内容的理解,然后才能了解课题的创新点,也即是查新点。现在各种学科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得查新人员未必能通晓本专业所有的领域。例如,机械专业按功能可分为动力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粉碎机械等;按服务的产业可分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医疗机械等;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热力机械、流体机械、仿生机械等;任何现代产业和工程领域都需要应用机械,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各种机械了,如汽车、自行车、钟表、照相机、洗衣机、冰箱、空调机、吸尘器,等等。另外,有些查新员接触的是非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就更需要查新员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查新员对查新课题内容的了解是保证查新质量的第一步。只有尽可能多的理解所查课题的内容,才能更好地选择关键词和检索路径。

但是,查新课题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简单有复杂,如果是查新员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就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知识结构比较深广、知识面宽阔的人则能善于理解。对于那些较复杂难懂的课题,如何尽快搞懂课题的内容,掌握查新课题的基本概念,对于有效地领会委托人的创新思路,提高查新的质量和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

(1) 认真审查委托人提供的申报资料,包括技术项目总结(或任务工作总结)。往往委托人会在总结中将该项目的技术要点(特点)在国际、国内的发展背景及目前自己的创新之处,比较完整的阐述出来。通过项目的主题词,在数据库或网上找到有关的综述性资料、论文,来了解该查新项目的背景、成熟程度、技术内容、工艺流程等。

(2) 有些查新项目由于并非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或专业,仅凭上面这些来了解其内容是不够的。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网站进一步搜索。在网页上输入关键词、主题词,通过其网站就可以了解到其通俗含义、概念进行契入,然后进一步来理解它的内容。

(3) 有些创新项目只靠文字资料叙述较难领会,要看到其图片形象才能理解。例如在医学类查新中,往往涉及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内部组织、眼耳鼻舌五官及骨骼等身体解剖结构,因此,需要借助有关的图片来帮助查新员理解。

(4) 通过与查新委托人当面交流,理解项目创新的思路。实际上当面交谈,对项目的快速、完整地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些在文字上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通过直接当面交流,就很容易搞清楚了;有些可以让其画出示意图、结构草图来帮助理解。例如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变化与门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研究”的查新项目中,仅仅通过有关资料和静脉、脾胃等静脉的图片,很难搞懂门静脉与其他有关静脉的相对位置,但通过与委托人的当面交谈沟通,并画图示意后就能了解它的结构位置。又如“一种铁路车辆双向牵引装置”项目,其计划项目申报材料中虽然比较详细介绍了创新装置中的转换机构特点、研究试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但是仍然没有完全理解其创新思路,后来请委托人画草图讲解后才了解了其创新点。

(5) 有些课题还需要通过现场的运作场景方可领悟。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搜集相关的视频来帮助理解。例如,一个农业机械的查新项目“1GZN-220型深松起垄机”,由于其作用“适用于旱地的旋耕、深松、起垄作业”,为了弄懂旋耕、深松、起垄的真实含义,分别在相关网站搜寻到旋耕机、深松机、起垄机的有关视频,看到了它们在农田上的实际运作,才理解了其各自含义。

又例如一市内新技术引进立项的医学类查新项目“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其查新要点是这样叙述的:“研究对直接穿刺困难的患者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改良的塞丁格技术采用了8#头皮钢针,具体的技术操作为:先对患者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拆开塞丁格穿刺术套件,1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接头皮针,扎止血带,穿刺者右手持头皮针柄穿刺目标血管,见回血后,左手食指压住针尖处血管,右手将头皮针近心端靠针尾尼龙软管剪掉,由针尾将导丝送入约15cm,不应超过20cm,拔除头皮针,局部压迫止血,抽取肝素盐水预冲洗PICC导管、接头、肝素帽,用0.5ml 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皮肤做局部浸润麻醉,片刻后右手持刀片由穿刺点向上向前做一皮肤切口,扩大穿刺点,将扩张器/可撕裂鞘从导丝尾端穿入,沿导丝方向稍用力推送扩张器/可撕裂鞘,送入时手感滑,不反弹说明安全置入静脉血管内,轻轻旋转套管柄90°,缓慢退出导丝及扩张器,从鞘口置入PICC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可撕裂鞘并分离,回抽见血后接20ml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确定管路通畅,用安尔碘纱布局部消毒,安装固定思乐扣,取一块纱布三折三后覆盖穿刺点,用3M无菌敷贴固定,注明插入长度、日期。局部按压10~15min, X线定位。”对其PICC置管操作技术的方法,感到难以想象。在约请了项目委托人当面交流解释后,仍没有搞清楚。后来通过百度网站寻找到某医院制作的“经外周静脉放置深静脉导管(PICC)的操作”视频,就比较容易地了解了其操作方法。同时也对恶性肿瘤患者采取穿刺、化疗的治疗方法有了真正地了解。

摘要:现代科技高速发展, 创新项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给科技查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文章通过具体的查新案例, 结合具体的查新案例, 对如何审查科技查新项目资料, 如何与委托人沟通, 如何利用相关网站并结合现代的电脑网络快速理解项目内容, 提出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科技查新,项目内容,快速理解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千字文》内容的理解】相关文章:

《千字文》的创作背景04-30

千字文的创作背景05-18

智永千字文04-07

千字文介绍04-12

千字文读解范文05-21

千字文解析范文05-21

中华成语千字文07-28

《千字文》教学反思04-25

国学 千字文教案04-25

千字文修身篇05-13

上一篇:如何上好化学习题课下一篇:职教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