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落叶松叶蜂

2024-05-15

防治落叶松叶蜂(精选五篇)

防治落叶松叶蜂 篇1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落叶松林主要分布在水沟、叠叠沟、西海子等林场,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前后人工营造的落叶松纯林,分布较为集中,易发生病虫害。原州区落叶松虫害主要为落叶松叶蜂,以幼虫食害叶片,成虫刺伤嫩梢皮层产卵,致使枝梢弯曲枯萎,严重影响树木生长。落叶松叶蜂在原州区每年都不同程度的发生,林业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治。

2 形态特征

落叶松叶蜂,又名落叶松红腹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昆虫。

成虫:成虫体长8~10mm,黑色,有光泽;头黑色,触角茶褐色或黄褐色,唇基黑色,上唇黄色;前胸背板两侧黄褐色;中胸、后胸黑色;翅基片黄色,翅淡黄色,透明,翅痣黑色,C脉黄色,其余脉褐色;足黄色,前足、中足基节、中足胫节端部,后足基节基部、腿节端部、胫节端部、跗节均为黑色。爪褐色。锯鞘黑褐色,尾须和锯鞘约等长。

卵:长1.3mm,宽0.4mm。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暗色。

幼虫:体长12~16mm。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胸足黑褐色。

茧:长12~13mm。初为白色,3~5天后变桔黄色,逐渐变为暗褐色。

蛹:体长9~10mm。初化蛹淡青色,透明,后变黑褐色。

3 发生规律

每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于落叶层下越冬,翌春,当平均气温达0℃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落叶松叶蜂在原州区5月中旬即开始化蛹,5月下旬达到化蛹盛期,蛹期15~40天;成虫羽化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羽化后3~4h产卵,卵期10~20天,6月下旬孵化。幼虫期18~25天、5龄,6月后落地结茧。落叶松叶蜂雌成虫可孤雌生殖。刚羽化的雌成虫先爬行约1h后,喜在强光下飞翔,11~14时为活动高峰期,阴雨天静伏于针叶;卵成纵列集产于落叶松当年生嫩枝1侧的表皮下,落卵部位由于组织受损而枯干、使新梢向1侧弯卷或枯死;每枝卵量2~110粒、平均12.9粒,卵量的多少和新梢长度有关;每雌平均产卵52粒。

4 危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叶片,常将针叶吃光;成虫产卵时刺伤嫩梢皮层,致使枝梢弯曲枯萎,严重影响树木生长。1龄幼虫不善活动,只将针叶咬成大小不同的缺刻,针叶后期干枯变黄;2龄以后将整个针叶吃光,4龄后食量剧增,5龄后分散取食,老熟幼虫下树在落叶层中结茧进入休眠期。幼期持续高温干旱可导致虫口数量明显下降,但在成虫期则能使产卵量增加,纯林比混交林的虫口密度大。据资料显示,日本落叶松对该蜂的抗性>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

5 主要防治措施

进入春季,要加强虫情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5.1 营造混交林

一般来说,混交林的整体抗病虫害能力要大于纯林。因此,在造林时,可人为设计营造混交林,尽量避免营造落叶松纯林,以降低病虫危害的风险,减少损失。通常在落叶松林中混交白蜡、山杨、辽东栎、臭椿等落叶阔叶树种,可混交1种或2种以上树种。混交比例为,落叶松宜在50%~60%之间,其他树种总体为40%~50%。可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采取带状混交或块状混交的方式。

5.2 加强抚育

一是及时疏除树冠下部自然枯萎的枝条,增强树势,提高抗性,减少为害。二是清理林地内的枯枝、落叶,集中焚烧,减少越冬害虫的密度。三是定期进行卫生伐,伐除林中枯死木、病虫木和过于密集的林木,增加林分的透光、通风性能,使林木始终处于健康生长的状态,提高林木的抗病虫能力。

5.3 人工捕捉

叶蜂幼龄幼虫群集叶上时,可人工剪下病虫的枝条,用焚烧、踩踏或者捋捏的方法灭杀。此法适合苗圃地及小面积发生的虫害,当虫害大面积发生时,人工捕捉效果不大。

5.4 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根据国家林业局政府网2013年报道,据宁夏在六盘山组织的落叶松叶蜂天敌调查发现,落叶松叶蜂寄生性天敌生物8种,其中昆虫6种即六盘山翠金小蜂、毛瘤角姬蜂、恩姬蜂、大田猎姬蜂、短翅田猎姬蜂和选择盆地寄蝇,微生物2种即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研究发现,六盘山翠金小蜂属体外复寄生性天敌昆虫,平均自然寄生率为33.3%,对落叶松叶蜂控制能力较强,是一种本土优良天敌寄生蜂。通过人工繁殖释放翠金小蜂防治落叶松叶蜂,第2年春小蜂寄生率达58.47%~84.51%,比自然寄生率提高25.17%~51.21%。另外通过人工培育球孢白僵菌和亿孢子苏云金杆菌,于落叶松叶蜂幼虫期喷洒,有一定防治效果。

5.5 化学防治

一是幼龄幼虫期可喷洒80%敌敌畏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5 000倍液,因林区内山大沟深,不便于药业喷洒,此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用DDV烟剂防治。组织人工于林区内均匀布放DDV“发烟包”,原州区常采用此法,主要是在山区林区内施药容易,防治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商州区飞机防治松扁叶蜂初探 篇2

【摘 要】近年来,商州区松扁叶蜂大量发生,我们采取了人工喷雾、烟剂熏蒸等措施,但因山大沟深,防治难度大,防效不理想,为了遏制松扁叶蜂的危害,今年采取了飞机防治,速度快、防治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飞机防治;噻虫啉;白僵菌;松扁叶蜂

商州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栽植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目前油松林面积达10.9万hm2,松扁叶蜂在该地区发生面积达2.9万hm2,成灾面积0.9万hm2,虫口密度达79头/株。对松扁叶蜂防治多以烟剂进行熏杀防治,对当地环境也造成一定污染。为探索高效低毒无公害的防治方法,于2013年5月10日在商州区开展了首次飞机防治松扁叶蜂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基本情况

1.1商州区地理位置

商州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东经109°31′—110°16′,北纬33°36′—34°12′之间。东西长67.5,南北宽65,总面积26722。全区整体地貌是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1544米,平均海拔高度880m。

1.2商州区自然概况

商州区辖19镇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55万人,财政收入3.31亿元。商州交通便捷,是西北与东南的交通要道,312国道、武银高速、沪陕高速、西商高速、西合铁路贯通全境。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山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4%,境内以秦岭、流岭、蟒岭山系为主,山岭纵横,河谷相间。本次的飞机防治区域位于丹江两侧和高速路沿线。

1.3商州区气候状况

商州区属于北暖温带南沿季风型半湿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3.5℃,1月份平均气温0.4℃,7月份平均气温25℃,≥10℃的有效积温平均为3911℃,无霜期206d,年日照时数2123h左右,年均降水量715mm。

1.4森林状况

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7.67万hm2,占总面积的66%,有林地面积14万hm2,疏林地1.59万hm2,灌木林0.65万hm2,未成林造林地0.33万hm2,森林覆盖率57.8%,油松、华山松纯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面积10.87万hm2,占森林面积的77.6%。松林的平均林龄35a,郁闭度0.7,历年均为松阿扁叶蜂发生区。

1.5松扁叶蜂生活史

松扁叶蜂在商州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下结茧越冬。第二年3月中旬化蛹,4月上旬为化蛹盛期,4月中旬到4月下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4月下旬为产卵盛期,5月上、中旬卵孵化为害油松针叶,5月中、下旬进入危害盛期,6月上旬幼虫开始下树,6月中旬老熟幼虫全部下树入土越夏越冬。

2.准备工作

2.1编制飞机防治作业设计

商州区2013年飞机防治松扁叶蜂的范围以高速路、铁路、国道沿线,经调查区划,设计飞防作业小班13个,面积0.2万hm2,涉及麻池河镇、杨斜镇、闫村镇、杨峪河镇、麻街镇、黑龙口镇、板桥镇、大赵峪街道办、陈塬街道办、城关街道办10个镇办。

2.2飞防作业时间

根据松扁叶蜂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规律,喷药防治应选择在松扁叶蜂成虫羽化高峰后、产卵盛期前进行,此时部分幼虫达到1—3龄,因此,飞防作业时间定于2013年5月10日。

2.3药物选择及药量设计

2.3.1药物选择

本次飞防采用江西省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3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乳剂和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加3%的尿素混合液体进行喷雾防治。

2.3.2药量设计及药物需用量

(1)每公顷用药量。

每公顷松林喷洒用药量: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900g,白僵菌900g,尿素225g,兑水成7500g混合液。

(2)药物需用量。

商州区2013年松扁叶蜂飞防0.2万hm2,共需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1800,白僵菌1800,尿素450,水15000。

3.飞防作业

3.1机型与停机坪

选用天人生态B—7140型直升机作业,临时停机坪设在商州区商鞅广场,广场地势平坦、开阔、无障碍物,便于开展作业。

3.2飞防工作量

完成商州区2013年松扁叶蜂飞防工作任务,共需飞行作业20个架次,每架次载药液750,喷雾的有效幅宽25米,每架次飞行面积100hm2。

3.3飞行作业顺序

按照飞防作业设计图小班编号顺序依次作业。

3.4 飞行作业方式及飞行高度

飞行作业方式:按照飞防作业设计图及飞防作业小班控制点坐标,由飞行员根据当时风向情况自主决定飞行方式。

飞行作业高度:飞机作业时,飞行高度一般要求保持在离树梢10-12米;复杂地形或有高压线的地方飞行作业高度可适当提高。

3.5 导航方法设计

飞防采用GPS导航,实测各飞防作业小班控制点经纬度,或者在地形图上求算小班控制点经纬度。

3.6通讯联络

为保证飞防作业质量和飞行作业安全,停机坪、空中和作业小班要建成一个完整的通讯网,加强通讯联络。

3.7飞防作业技术要求

为确保飞行安全和飞防作业质量,飞行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飞防作业前,飞行人员应深入飞防区域,视擦和熟悉周围地形、地物情况,制定合理的飞行作业方案。

(2)严格按照飞防设计图划定的区域准确飞行,避免漏喷和错喷。飞防作业喷药覆盖度误差要小于5%。

(3)在风速大于6米/秒、能见度小于1500米,大气温度超过35℃或下雨天时,应停止飞行作业。

(4)搞好地空配合,及时传递飞防区域喷药质量信息,以便飞机空中修正因风力、其它因素造成的飞行偏差,确保飞防作业质量。

3.8飞防作业质量检查

3.8.1地面接药检查

飞防作业前,在小班内布设一定数量的荧光纸,待喷洒作业结束后,根据荧光纸上喷洒药物的雾滴密度来判断飞防作业质量。每平方厘米喷药的雾滴数量不少于10个。

3.8.2飞行航迹检查

待一个小班或一个飞行工作日结束后。查看航迹图,根据航迹的均匀程度和连续几个架次的拟合程度来判断是否漏喷或错喷。

4.施工组织

4.1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飞防作业质量和任务如期完成,商州区成立了由政府、林业、飞行、公安、气象、医疗、通信等部门组成临时飞防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飞防工作。

4.2施工人员及车辆安排

根据飞防工作量和工作需要,施工共需工作人员30人,其中飞行部门6人,管理及技术人员9人(停机坪5人、作业小班质量检查人员4人),后勤保障人员12人(包括停机坪及飞机的安全保卫、飞防区天气预报,突发性紧急救护,司机等人员),临时工3人。施工需配备交通汽车3辆。

4.3施工监理

飞防作业由省、市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飞防作业的全过程进行施工监理,包括药品质量、拌药过程、飞行轨迹、飞防质量等环节的监理及咨询。

4.4标志设立

飞防施工开始前,在飞防区域的周围设立宣传牌,以起到宣传和警示作用。

4.5投资概算

概算分直接费用和其他费用进行概算,直接费用包括飞行费、药品费、施工费、停机坪修建费、辅助材料费、设施费等。其他费用包括设计费、飞防药效调查费、施工监理费、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等。

5.防治效果调查及药效特点

5.1药效调查

在杨斜镇林岔河村、麻池河镇峪明村设立两个防区调查,施药后分别于2d、5d、10d、15d逐样树统计松扁叶蜂幼虫死亡数量,并做好记录,详见附表:

5.2药效特点

5.2.1药剂特效

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是新型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对松扁叶蜂有极好的防治效果。白僵菌可使松扁叶蜂孵化幼虫感菌拒食僵硬而死亡。尿素液增加药物悬浮度,可促进松树的长势,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

5.2.2剂型先进、持效期长、省工又省钱

采用国际先进的生物药剂杀虫技术,持续期长,在松扁叶蜂幼虫期可持续防治松扁叶蜂为害,减少了施药次数和用药量,节约了防治成本。

5.2.3安全环保、有好环境

高效低毒、低残留产品,其有效成分在土壤和河水中的半衰期短,对人、家畜、鸟类、鱼、虾及蜜蜂等生物安全,对环境友好,在作物花期也可放心使用。

6.结论

这次飞机防治0.2万hm2,竞需2天时间20架次,速度快,节省人力物力,防治效果达到91%,实践证明飞机防虫是防治松扁叶蜂的有效方法,今后值得大力推广。 [科]

【参考文献】

[1]商州区林业调查设计队.商州区2013年飞机防治松扁叶蜂作业设计[D].2013:1-17.

[2]杨实娃,杨振虎,周永良等.不同药剂对松扁叶蜂防治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

落叶松叶蜂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篇3

落叶松叶蜂危害严重, 采用人工喷雾、施放烟剂的化学措施防治, 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密度, 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化学农药的频繁使用, 杀伤了天敌, 污染了环境, 使松叶蜂产生抗性, 并不能彻底解决叶蜂的危害问题。随着我国森林害虫防治策略的转变, 松叶蜂的生物防治已经受到了普遍重视, 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 利用安全高效的生物制剂进行防治成为研究试验的热点。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多种, 大致可分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以鸟治虫三大类。常见的制剂有真菌杀虫剂、细菌杀虫剂、昆虫病毒杀虫剂、植物源性生物杀虫剂、动物源性生物制剂[3]。广大林业工作者通过研究试验和生产实践, 不断总结出多种落叶松叶蜂生物防治的有效手段。

1 利用微生物防治

1.1 宁夏固原利用便携式撒布器发射

苏云金杆菌 (简称Bt) 、森得保、阿维菌素3种无公害生物灭虫弹, 开展了防治落叶松叶蜂林间试验。用便携式撒布器将灭虫弹发射到试验林冠上空, 弹体爆炸直径不小于40m, 单发弹有效杀虫面积可达到800m以上, 菌粉成活率70%以上, 空爆率90%以上。灭虫弹爆炸产生爆轰波抛撒菌粉形成烟云, 药粉漂浮降落后附着在针叶和虫体上, 达到杀虫的目的。结果表明, 森得保6d后防效达到90%以上, 阿维菌素8d后防效达到90%以上, Bt10d后防效达到80%以上。防治效果和速效性依次为森得保、阿维菌素、Bt;最佳防治期应在4龄幼虫占6.9%以下, 并对非靶性生物影响小[4]。无公害生物灭虫弹及撒布器是一种新研制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 具有效率高、机动灵活、安全可靠等优点, 适用于山区推广。

1.2 张国罗[5]等利用中国林科院森林生

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提供的病原微生物白僵菌粉和粉拟青酶分生孢子进行落叶松叶蜂生物防治试验, 于落叶松叶蜂老熟幼虫期下地结茧越冬时喷雾、喷洒两种制剂, 结果表明白僵菌菌粉防治虫茧和蛹的平均感染率74.0%, 10天后幼虫平均死亡率为83.9%;粉拟青酶防治虫茧和蛹的平均感染率82.0%, 10d后幼虫平均死亡率为92.0%。同时利用异源病毒和极端条件对松叶蜂进行刺激和诱发, 得到了具有典型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死亡症状的落叶松叶蜂幼虫。但尚未见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室内毒力测定结论。

1.3 北京地区在落叶松的松叶蜂防治

中利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室内试验的防治效果达80%~100%[6]。使用Bt的两个亚种 (subso.kurstaki和subsp.dendrolimus) 和白僵菌, 其结果为白僵菌致死率为28%~52%, 而Bt的两个亚种防效稍逊, 分别为20.83%和9.09%,

1.4 欧洲各国及加拿大等国广泛应用

松叶蜂病毒控制欧洲落叶松叶蜂的危害, 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美国已登记注册了两种松叶蜂病毒, 即松黄叶蜂病毒“N e o c h e k-S”和松叶蜂病毒“Lecontvirus (Ne Le NPV) ”[7]。研究表明Lecontvirus对松叶蜂类害虫具有很高的侵染力, 同时害虫在感染该病毒死亡后4~7d, 病毒即可在种群当中传播[1]。

2 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

落叶松叶蜂的天敌有伪叉亚麻蝇、扁尾撵寄蝇、长巢锥腹寄蝇、惊蜀姬蜂、菱室姬蜂、分盾细蜂科的一种、松叶蜂金小蜂、蚂蚁 (2种未定名) 等[8]。其中松叶蜂金小蜂寄生于落叶松赤腹叶蜂茧内、老龄幼虫的体表, 寄生率高达30%以上, 松叶蜂金小蜂属于外寄性天敌昆虫, 寄生于落叶松赤腹叶蜂茧内的越冬幼虫体上, 自然寄生率较高, 世代历期短, 仅为24.36 d, 是一种很有利用前途的优良寄生性天敌。但利用松叶蜂金小蜂防治落叶松叶蜂的效果国内暂未见报道。根据曾春[9]等的报道, 运用昆虫信息化合物可提高松叶蜂金小蜂等寄生蜂的寄生率。室内生测表明, 利它素类昆虫信息化合物可激起寄生蜂强烈的寄主搜索行为;田间试验证明利它素可提高寄生率10%~12%。

3 讨论与结论

生物防治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 以一种或一类有益生物抑制或消灭另一种或另一类有害生物, 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是使用化学药剂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不可比拟的。对多年来一直使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而产生抗性的叶蜂害虫表现出优异的杀虫效果。同时, 所利用的这些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等具有毒性低、污染少、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小的优点,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 对人类不造成安全威胁, 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总目标, 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摘要:落叶松叶蜂是危害我国落叶松林的重要虫害之一, 采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防治呈现显著的杀虫效果, 同时兼具毒性低、污染小的优点, 推广应用前进广阔。本文将国内外落叶松叶蜂生物防治的技术成果及研究进展情况作一总结, 以期为利用生物技术防治落叶松叶蜂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落叶松叶蜂,生物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苗苗, 李孟楼等.松叶蜂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7, 23 (3) :284-289.

[2]李惠成, 王建中, 郭飞.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2, 28 (4) :317-322.

[3]游芳.森林病虫害的物化防治和生物防治[J].农村科技.2009, (07) :52-53.

[4]李永桂, 吴学山, 刘海等.3种无公害生物灭虫弹防治落叶松叶蜂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2008, (02) :67-69.

[5]张国罗, 王兆明.宁夏六盘山林区落叶松红腹叶蜂生物防治试验[J].现代种业.2008, (04) :26-28.

[6]周淑芷, 黄孝运, 张真, 等.林业科学研究[J].1995, 8 (2) :145—151.

[7]Huber J.In:Granados R R, Federici B A, eds.The Biology of Baculoviruses, Vo1.1I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Insect Control[C].Boca Raton Fla:CRC Press, 1986.182-197.

[8]刘家志, 高玉梅, 牟宗海, 刘大鹏等.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征及天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6, 24 (4) :31-36.

防治落叶松叶蜂 篇4

1 发生情况

落叶松叶蜂 (落叶松红腹叶蜂) (Pristiphora erichsoni (Hartig) ) 对原州区六盘山外围人工落叶松林区的危害一直存在, 受气候、自然条件的影响, 叶蜂每年的发生情况也不太相同, 原州区共有落叶松纯林面积1.33万hm2, 2012年受到落叶松叶蜂危害的面积有573.33 hm2, 其中, 轻度危害面积400 hm2, 中度危害面积133.33 hm2, 重度危害面积40 hm2。

2 严重程度

落叶松叶蜂在宁夏六盘山林区1年1代, 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下结茧。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 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 蛹期7~10 d。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2~3 h即可产卵。每虫产卵40~60粒, 一般情况下一个新梢产卵3~30粒不等。卵粒靠吸取嫩梢汁液生长发育。受害梢头呈弯曲状枯死, 严重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和生长点, 轻则翌年只展叶不抽梢, 重则整株或成片死亡。2012年冬季气温偏高, 预计落叶松叶蜂发生面积将增大, 发生面积预测为800 hm2, 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落叶树叶部病虫害失叶率在60%以上, 感病指数50以上, 死亡率3%以上可以界定为成灾。根据此标准预测原州区2013年落叶松叶蜂成灾面积约为306.67 hm2。

3 原因分析

落叶松叶蜂的发生受环境、气候影响较大, 即在春季雨水较多、气候湿润的情况下, 叶蜂的发生会加重;相反, 在干旱气候影响下, 叶蜂受干旱条件制约, 发生会减弱。2012年冬季由于气温偏高, 加之连续2年叶蜂的发生均为小年, 2013年春季气候湿度适宜的情况下, 叶蜂的发生面积有可能增大。

4 防治措施

防治思路:坚持营造混交林, 加强抚育管理, 增强林分自控能力, 尽量少用化学药物, 多用白僵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食蚜蝇、寄生蜂等天敌益虫[1]。

治理原则: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以提高控灾减灾为中心, 以完善防治体系为基础, 全面加强和进一步完善预测预报工作, 提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能力, 确保退耕还林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造林成果, 减少林木病虫鼠害[2]。

4.1 营造混交林, 加强抚育管理

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害发生蔓延的温床, 合理的混交林是稳定的生态系统。实践证明, 原州地区落叶松与沙棘或山桃混交的林分, 抗病虫害优于落叶松纯林[3]。稳定的群体结构本身具有较强的长久的抗病虫害能力, 是防病防虫的基础。

经调查发现, 完整的林分结构, 个体生长健壮, 抗虫能力强;凡林木稀疏, 长势弱的矮林, 虫口密度大, 林木受害严重。因此, 应进行了封山育林, 全面管护, 禁止割草、放牧等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的人为活动, 以维护生态平衡, 达到控制叶蜂虫口密度的目的[4]。

4.2 搞好监测预报工作

监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 可增强森防工作的科学性, 减少防治工作的盲目性[5]。通过多年系统的、网络化的测报, 基本掌握叶蜂种群密度及各虫态在六盘山区的发生规律, 因此能及时准确地预报虫情, 使防治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6]。

4.3 生物防治

通过调查, 已郁蔽的林分中, 叶蜂越冬代幼虫的天敌寄生率达65%以上, 主要是白僵菌、寄生蜂、寄生蝇。同时, 还有蜘蛛类织网捕食成虫;野鸡、獾子刨食结茧幼虫。这些天敌能对叶蜂的繁衍生殖起一定的抑制作用[7]。

4.4 人工防治

落叶松叶蜂以老熟幼虫于7—8月结茧, 在树冠枯枝落叶层下越冬, 越冬时间近10个月。在秋末冬初人工用耙将地表枯枝落叶层耧开, 将茧露出, 茧就会被鸟或野鸡取食、冻死或干死[8]。经调查, 经过耧树盘的林地, 叶蜂死亡率在90%以上。这种方法适宜于杂草较少的林地, 同时招来了益鸟, 增加了森林群落的多样性。

4.5 化学药剂防治

在落叶松叶蜂大面积发生时, 用敌敌畏烟剂进行集中防治, 防治效率达90%以上, 适用于在大面积郁蔽林区的防治[9]。

参考文献

[1]赵艳丽, 梁铁.落叶松叶蜂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办法实践[J].陕西林业, 2009 (6) :13-14.

[2]王功.甘肃兴隆山落叶松叶蜂发生及防治初探[J].甘肃林业科技, 2009, 34 (3) :33-34.

[3]毕华明, 曾兵兵, 张晓丽.落叶松锉叶蜂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国森林病虫, 2008, 27 (4) :19-20.

[4]张敦成.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及防治[J].陕西林业科技, 2005 (1) :23-24.

[5]杨文平.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种业, 2011 (5) :39, 9.

[6]黄华盛, 董鑫.落叶松叶蜂生物学习性和防治技术浅探[J].定西科技, 2008 (3) :33-34.

[7]张立刚, 李连锁.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 2006 (3) :56.

[8]周恩强, 吴彩萍, 周银全, 等.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及防治[J].陕西林业科技, 2005 (1) :19.

小陇山林区落叶松叶蜂的生物学特性 篇5

落叶松是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较早引进的速生用材树种, 抗逆性强, 生长迅速, 在小陇山及周边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 是目前小陇山林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1994年首次在党川林场放马滩营林区发现落叶松叶蜂, 以后在张家、百花、龙门、山门等林场都不同程度地发生, 并且呈逐年增加的势头。2004年百花、党川、山门、张家林场的部分地段严重成灾, 每平方米越冬活茧数达50~500头, 成灾面积约10000亩, 受害林地内平均50cm标准枝虫口密度达47.4~147.3头, 部分树体针叶全部被吃光, 树势衰弱。为了摸清其发生规律, 达到科学防控的目的, 笔者于2009—2011年开展了关于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由于落叶松叶蜂幼虫室内难以饲养, 套袋易死亡。因此, 采用自然种群观察、小群加权平均统计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即在不同立地条件选择树龄10年左右, 易观察的落叶松林分作为固定观察点, 在所选树的不同方向、不同高度选择叶蜂成虫产卵的枝条挂牌标记, 每天上午、下午观察记录2~3次, 记录卵、幼虫虫口数量变动、死亡原因、天敌、幼虫食叶量、行为和形态特征, 直至幼虫下树结茧, 在幼虫结茧后每月观测一次。

8月份采集200头茧仿照自然越冬方式埋在便于标记的位置, 翌年3月中旬取回100头在室内观察、记录化蛹、羽化及其形态特征、习性、成虫孕卵量;野外100头于6月份取回统计老熟幼虫至羽化时的存活率。

根据调查数据确定其发生世代数、各虫态历期、种群数量消长、天敌种类和生活习性等内容。

3 研究结果

3.1 落叶松叶蜂的分类地位及寄主

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 , 又名落叶松红腹叶蜂、红环槌缘叶蜂, 属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idae丝角叶蜂亚科Ne-matinae丝叶蜂族Nematini锉叶蜂属Pristiphora。在小陇山林区危害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和华北落叶松L.prinpis-rupprechtii。

3.2 形态特征

1) 成虫:雌虫体长7.3~10.6mm, 平均8.49mm;翅展13.5~19.4mm, 平均17.2mm;体黑色有光泽。头黑色, 混生白色鳞毛。上唇黄色, 唇基黑色。触角9节, 柄节和梗节较短, 茶褐色。前胸背板后角黄色, 中胸、后胸黑色。翅棕色透明, 翅痣黑色, 明显, 翅基片黄色。足淡黄褐色, 仅前足和中足的基节, 中足胫节端部、后足基节基部、腿节端半部、跗节均为黑色。爪褐色, 内齿小不与外齿平行。腹部背板Ⅰ~Ⅴ、背板Ⅵ的前缘为桔红色, 腹部其他部分均为黑色。锯鞘黑褐色, 尾须和锯鞘约等长;

2) 卵:大小为1.29mm×0.69mm (孵化前) , 初产时黄白色, 孵化前为黄绿色, 枣核形;

3) 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 老熟幼虫体长14.8~15.7mm, 平均15.2mm;头壳宽1.9~2.1mm, 平均2.0mm;头黑色, 胸部、腹部背面灰绿色, 腹板浅灰色。腹足黑褐色, 8对;

4) 蛹:体长7.6~10.1mm, 平均9.3mm;初为乳白色, 羽化前为棕黑色;

5) 茧:10.4mm×4.6mm, 长椭圆形, 棕色至黑褐色, 质地较硬。

3.3 生活史

落叶松叶蜂在小陇山林区1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树冠下的枯枝落叶层越夏越冬。越冬幼虫于第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 蛹期10~14d, 平均12d。6月上旬蛹期结束;4月下旬开始羽化, 成虫期6~15d, 平均10d, 6月中旬结束;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 卵期9~15d, 平均12d, 6月上旬结束。5月上旬卵开始孵化, 幼虫期19~27d, 平均22d, 幼虫于5月下旬开始下树结茧越冬。

3.4 行为与习性

蛹: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开始化蛹, 4月中旬为盛期, 6月上旬结束。蛹期为10~14d, 平均12.3d (见表1) 。预蛹羽化率室内为31.7℅, 室外为27.5℅, 滞育室内2.8%, 室外3.6% (见表2, 3) 。幼虫刚开始化蛹时先是身体收缩变直, 腹部膨大, 静止不动, 以后腹、背正反面颜色逐渐褪去, 头壳破裂, 头部发生明显变化, 出现触角。

成虫: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 5月上旬为高峰, 6月上旬结束, 成虫期6~15d, 平均10d。成虫在9~12时羽化最多, 刚羽化的成虫先在地面上爬行约1h, 排出淡绿色粪便, 待翅渐干展开后做短距离飞行。中午飞行最为活跃, 晚上和雨天静伏不动, 夜间多伏于叶丛或小枝上, 阴天活动明显少于晴天。雌虫羽化后当天就开始产卵, 产卵时, 用产卵器刺入嫩梢表皮下切一长形裂口, 然后将卵成纵列产在切口内, 刚落卵的小枝与其他枝条无明显差异, 很难发现。半日后切口颜色变深, 排列成线状。切口以上针叶略现失水状, 随着卵粒逐渐膨大, 3d后表皮开裂, 卵粒清晰可数。由于枝条逐渐失水, 头部向受害方向慢慢弯曲, 直至干枯呈“钩”状, 此时是调查卵枝的最好时期。卵枝长度0.7~4.6cm, 平均2.01cm。

成虫孕卵量24~61粒, 平均45.5粒;遗腹卵1~5粒, 平均2.53粒, 遗腹卵主要分布在1~3范围内, 约占80%。产卵量19~55粒, 平均43粒。卵以小块状散产, 每小块卵量3~35粒, 平均12.45粒, 7~9粒的概率最高, 占28%;其次为11~13粒, 占22%;16~18粒占13%, 也是一个密集区。

成虫寿命期6~15d, 平均10d, 营孤雌生殖, 经多年对采挖茧进行室内饲养, 累计5000多个体中均未发现雄成虫。

卵:卵于4月下旬开始出现, 卵期9~15d, 平均11.7d。初产时为淡绿色, 到孵化前2~3d颜色明显变深, 并可见几个黑点, 孵化前一天, 卵壳变得薄而透明, 黑点为幼虫的足和复眼, 幼虫孵化时从切口的上部逐步向下。

幼虫:幼虫5月上旬出现, 5月中旬进入高峰。初孵幼虫乳白色, 后逐渐变深, 1h后头壳呈黑色, 胸腹部绿色。初孵幼虫先爬到卵枝下的第一簇针叶上分散取食, 但总体呈群集趋势, 受害叶缘缺口状或失去叶尖。取食中的幼虫受惊后尾部会翘起呈船形, 随着虫龄增大, 取食部位逐渐下移。当一个枝条上的针叶食完后, 它会从下一个枝条的顶部开始。如果取食完树的最下层枝叶, 会在中心干上静伏, 即使树上部还有可食的叶子也不会再去取食。5龄后进入暴食期, 分散取食几天后结茧下树, 幼虫对叶有很强的选择性, 主要表现在C/N中。开始结茧在5月下旬, 7月上旬结束。

3.5 天敌

在调查中发现落叶松叶蜂的天敌茧期主要有白僵菌、寄生蜂、寄生蝇和野鸡;成虫期有蜘蛛和鸟类;卵期有蜘蛛和蚂蚁;幼虫期有蜘蛛、蚂蚁、草蛉和鸟类等。

4 结论

落叶松叶蜂在小陇山林区1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树冠下的枯枝落叶层下越夏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开始化蛹, 蛹期10~14d, 6月上旬蛹期结束;4月下旬开始羽化, 成虫期6~15d, 6月中旬结束;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 卵期9~15d, 6月上旬结束。落叶松叶蜂营孤雌生殖, 成虫孕卵量24~61粒, 平均45.5粒, 产卵量19~55粒, 平均43粒。卵的孵化顺序一般是从上到下依次过渡, 1~4龄幼虫呈群集性, 5龄后分散暴食, 幼虫的取食顺序也是从高级次向低级次过渡, 最后到中心干上静伏, 下树结茧。幼虫对叶有很强的选择性, 主要与叶的C/N有关。幼虫在小陇山林区的滞育率为3.6%。

摘要:笔者通过对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高桥林场2009—2011年日本落叶松叶蜂的长期监测与实地调查, 采用自然种群观察、小群加权平均统计法进行了落叶松叶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为小陇山林区落叶松叶蜂的预防预报及治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上一篇:普通车床教学下一篇:公共体育排球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