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标分析仪

2024-05-06

酶标分析仪(精选七篇)

酶标分析仪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

①SLT400SF酶标仪;②edp-2自动加样器;③234系列UBA微量加样器;④RA-X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⑤酶标板及0.2ml聚苯乙烯离心管;⑥DG-3022A型酶标仪。

1.2 方法

1.2.1 实验准备

将SLT400SF酶标仪根据要求编制相应的程序,采用程序分吸光度值和测定值进行打印。同时,DG-3022A型酶标仪根据实验测定内容校准波长,做好比色测定[2]。向所选的酶标仪中加入空白试剂在酶标仪上进行比色,打印各个孔的吸光度值。校准edp-2自动加样器和234系列UBA微量加样器,保证加样器准确度误差≤±1%,变异系数<1%。

1.2.2 采血方法

使用的血量甚微,一般只需要在手指、耳垂等末梢部位进行常规方法刺血即可。采用微量吸管吸住血,将其注入0.2ml小离心管中,待血液凝固后进行5min离心,速度为3000rpm。在96孔酶标板A1、A2作为空白对照组,A3-A4作为标准孔,各标准孔均为双控,其余各孔均为测量孔,设置测定总量为300ul,操作相关操作步骤必须严格遵循仪器及试剂盒相关操作进行。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密度测定

为了保证酶标仪在血液检验中测定更具针对性,实验中以梅毒、艾滋病为例,分别取三份血清,采用本法进行批内、批间20次重复实验。其中,批内CV为4.5%、4.9%、4.2%;批间CV为6.9%、5.6%及5.1%。

2.2 线性范围

采用等渗盐水将高活性的梅毒、艾滋病血清作为试验标本测定其线性范围,结果显示:当样本梅毒、艾滋病活性升高到160卡门单位时,检测结果已经不是线性关系,此时可以采用等渗盐水将标本稀释后再进行检测[3,4,5]。

2.3 回收率

在三种已经确定梅毒、艾滋病单位的血清中加入分别加入梅毒、艾滋病,混合后根据梅毒、艾滋病方法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标本回收率为93.4%、97.6%及102.0%,平均回收率为97.6%。

2.4 稳定性试验

采用1份血清测定梅毒、艾滋病生成量,加入浓度为0.4mmol/LNa OHh显色后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比色(5、10、15、30、60、90及120min),结果显示:10~90min内相对比较稳定,显色10min后比色相对比较理想。

3. 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七十年代初在酶联免疫组织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国内血站临床试验中主要的检测技术,由于多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后均需要采用比色测定,使得酶标仪成为酶联免疫吸附中重要的工具[6]。本研究中,根据酶标仪精密的比色系统和仪器软件,配备一些简单的附件,根据检验项目程序并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方法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从而形成了采血、检测到打印结果的工作流程。本研究中,为了保证酶标仪在血液检验中测定更具针对性,实验中以梅毒、艾滋病为例,分别取三份血清,采用本法进行批内、批间20次重复实验。其中,批内CV为4.5%、4.9%、4.2%;批间CV为6.9%、5.6%及5.1%。

酶标仪是临床上梅毒和艾滋病中常用的筛查方法,该方法具备软件功能和精密的光学系统。通过软件功能能控制整机测量及检验程序的处理,并且能显示或打印结果;而通过酶标仪光学系统原理也是根据朗博-比尔定律演变而来,具有较高的精度,并且检测速度较快,能实现批量检测。本研究中,采用等渗盐水将高活性的梅毒、艾滋病血清作为试验标本测定其线性范围,结果显示:当样本梅毒、艾滋病活性升高到160卡门单位时,检测结果已经不是线性关系,此时可以采用等渗盐水将标本稀释后再进行检测[7]。同时,酶标仪检测时不但可以实现酶标仪一机多用,既可以实现免疫学试验,也可以作为多种临床化学检验,具有测试稳定、采血微量、节约试剂等优点。本研究中,在三种已经确定梅毒、艾滋病单位的血清中加入分别加入梅毒、艾滋病,混合后根据梅毒、艾滋病方法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标本回收率为93.4%、97.6%及102.0%,平均回收率为97.6%。但是,临床上采用不同酶标仪作为标板或同一酶标板的不同孔对实验的重复性均具有明显的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不同酶标板底透光度不均一,同一板孔内的液体存在重复性误差,因此,临床上采用酶标仪测定时应该进行酶标板的本底数值,从测定孔吸光度值中去除本底数值,提高检测精度,在疾病筛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实现艾滋病和梅毒的筛查,正确的指导患者治疗。本研究中,采用1份血清测定梅毒、艾滋病生成量,加入浓度为0.4mmol/Na OH显色后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比色(5、10、15、30、60、90及120min),结果显示:10~90min内相对比较稳定,显色10min后比色相对比较理想。

综上所述,血液检验上艾滋病和梅毒预防中采用酶标仪测定效果理想,能准确、稳定、微量、快速、简便的提高效率,降低检验成本,减少消耗,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酶标仪在梅毒、艾滋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结合临床化学检验操作规程,设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建立采血、测定到打印结果超微量化学检验流程,分析酶标仪在血液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以梅毒、艾滋病为例,分别取三份血清,采用本法进行批内、批间20次重复实验。其中,批内CV为4.5%、4.9%、4.2%;批间CV为6.9%、5.6%及5.1%。当样本梅毒、艾滋病活性升高到160卡门单位时,检测结果已经不是线性关系,此时可以采用等渗盐水将标本稀释后再进行检测。在三种已经确定梅毒、艾滋病的血清中加入分别加入一种梅毒、艾滋病,混合后根据梅毒、艾滋病方法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标本回收率为93.4%、97.6%及102.0%,平均回收率为97.6%。稳定性结果显示:10~90min内相对比较稳定,显色10min后比色相对比较理想。结论:血液检验上艾滋病和梅毒预防中采用酶标仪测定效果理想,能准确、稳定、微量、快速、简便的提高效率,降低检验成本,减少消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酶标仪,血液检验,应用效果,检验成本

参考文献

[1]苑瑞琴,兴安,张力,等.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3(2):363-366.

[2]宿振国,周玉明,高梅兰,等.滨州市健康成人静脉血血细胞各项参数参考范围调查[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17(6):249-252.

[3]付增祺,赵荫林,马光湖,等.关于临床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的探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16(1):150-155.

[4]李乃鱼,张录喜,冯凤,等.血液检验室内质控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2,23(15):180-184.

[5]陶敏.影响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的因素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57-57.

[6]张林渊.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7):57-58.

酶标分析仪 篇2

酶联免疫吸附法(简称ELISA)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一种把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检测仪(ELISA Reader)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专用仪器,简称酶标分析仪或酶标仪。酶标分析仪主要用于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反应中的吸光度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食品(乳制品、畜产品及水产品)分析等领域。酶标分析仪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1],尤其在计生领域,测量数据准确性对提高诊治水平,降低母婴发病率,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食品安全领域,测量数据准确性直接影响对被检测物的安全性和品质的判断,进而影响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安全,尤其在食品出口领域,药残、有毒有害物质和添加剂、添加物的测量数据准确性,关乎出口行业的存亡。总之,酶标分析仪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的酶标仪,为了得到准确的测试数据,对使用环境要求苛刻,需要长时间开灯稳定机器,操作时又需要电压保持稳定,否则严重影响仪器的读数准确度。因此研发出一种能在苛刻环境条件下提供准确测试结果的酶标仪,通过采用增加参比信道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对仪器产生的干扰,提高仪器的读数准确度,对于提高我国基层领域的酶免测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原理和结构

1.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基本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基本原理是把抗原或抗体在不损坏其免疫活性的条件下预先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含待测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或抗体复合物;反应终止时,固相载体上酶标抗原或抗体被结合量(免疫复合物)即与标本中待检抗体或抗原的量成一定比例;经洗涤去除反应液中其他物质,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即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最后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

1.2 酶标仪的检测原理

单色光束经过塑料微孔板中的待测标本,被标本吸收掉一部分后,到达光电检测器。光电检测器将投射到其上面的光信号的强弱变成电信号的大小。此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对数放大、模数转换等模拟信号处理后,送入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

1.3 检测单位[2]

光通过被检测物,前后的能量差异即是被检测物吸收掉的能量,特定波长下,同一种被检测物的浓度与被吸收的能量成定量关系。

检测单位用OD(光密度)值表示,表示被检测物吸收掉的光密度,,其中trans为检测物的透光值。根据朗伯-比尔(Lamber-Beer)法则,OD值与光强度成下述关系:,其中I0为在检测物之前的光强度,I为从被检测物出来的光强度。

1.4 目前酶标仪的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图1是目前市场上普遍采用的酶标仪的光路系统。光源发出的光,经过聚光镜、光阑后,到达反射镜,经反射镜作90o反射后,通过滤光片,经过8路光纤垂直通过比色液,最后到达光电管。

标准酶标板是横列标有1至12数字,纵列标有A至H字母,共计96孔的方形板。测试一个酶标板的数据,首先在测试前采集一次8通道的入射光的强度I0,经过仪器数模转换后得到空气空白AD值也称基线值,然后测试每个通道12个(列孔)的被检测物出来的光强度I,经过仪器数模转换后得到样本AD值。所以共需采集8个基线值+8个通道×12列共104个值。实际使用中,电压波动等因素是无法避免的,电源电压的波动必将引起灯泡电气参数的变化,电压上升光强度变强,电压下降光强度变弱。而酶标仪,对于96孔的8路空气空白AD值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反映和消除实时的电压波动影响。仪器为了需要得到较为准确的值,对使用环境要求苛刻,需要长时间开灯稳定机器,操作时又需要电压保持稳定。鉴于我国目前东西部差异已及城乡的差异,显然不利于酶标仪在全国尤其是基层的推广和应用。

1.5 参比信道优化方案

鉴于上述酶标仪光路系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优化的带参比信道的酶标仪光路系统(见图2)。

采用带参比信道结构的酶标仪,采用在测试前采集一次8通道的空气空白AD值和一个参比信道的AD值,测试中采集8个通道,12列96样本AD值和一个参比信道的12列参比信道的AD值。此种情况下,通过计算参比信道13个AD值的变化率,8通道的空气空白AD值作为基值,可以计算得到96孔每空位的空气空白值,通过参比信道可以有效消除电压不稳或灯泡磨损引起的基线漂移,从而有效提高仪器的读数稳定性和准确性。

参比信道的设计相对于没有参比信道设计的酶标仪具有两点优势:第一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电压不稳或灯泡磨损引起的基线漂移,达到了消除噪音的目的,仪器的灵敏度更高,数据的准确性也更高。第二降低成本,节约能源。由于没有参比信道的酶标仪需要尽可能地克服基线漂移的问题,仪器测试前需要长时间地打开灯泡电源,使光源的波动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从而使基线漂移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以牺牲灯泡的寿命来达到提高测试数据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做法,增加了厂家的维护成本和客户的运行成本。

2 实验验证

2.1 参比信道方案的实验论证

本实验采用山东高密彩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GF-3000型酶标仪,实验方案以A行为参比信道数据采集信道,完全透空,主要作用是监控电压或者温度对光源输出光照度的影响。第1列为空气空白数据采集区,8个采集孔完全透过,主要作用是模拟入射光的强度I0(基线)。剩余孔位为测试孔位,测试波长为450nm。

2.1.1 符合厂家使用规定的空白板的实验

符合厂家使用规定的空白板的实验是在仪器开机稳定光源15分钟后(厂家规定10分钟[3]),用空白板做的实验,其测试数据如下

通过长时间开灯稳定后,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工作达到热平衡状态后,测试环境基本接近厂家设计酶标仪的时所需的理想工作状态。以A通道12个数据为例,理论上数值应该完全一致,但实验结果显示以A1为基线值,其他数值误差在正负8以内,还存在细微的环境变化因数(电压)。实验说明了采用固定基线值的酶标仪,测试数据存在误差。

2.1.2 非常规的空白板的实验

非常规的空白板的实验是指在没有按厂家要求规程操作,本实验采用开灯直接测试,主要是通过灯泡在非热平衡状态的变化过程来模拟仪器在电压波动情况下的工作情况。

由图3可见A至H的8个采样信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表2中原始AD值减去第1列假定的空气空白AD值,得到原始基线误差图4。

表3是按朗伯-比尔(Lamber-Beer)定律计算的吸光度值。

An孔的吸光度

从表3可见,仪器在非稳定情况的读数及示值存在误差。

参比信道的作用是找出变化的规律,来消除电压不稳或灯泡磨损或光源自身稳定过程引起的基线漂移,从而达到了噪音的目的。本方案以参比信道的12个值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为ΔA,上述测试数据,ΔA=104,以ΔA为变化的最大范围,单个变化范围为列差,计算示例

第1列的变化率为

第2列的变化率为

第3列的变化率为

以此类推,得到12列的变化率,如表4所示。

由此变化率计算基线的漂移值,基线漂移值计算示例

以此类推得下表5修正后的96孔空气空白值。

下图是原始AD值减去修正AD的误差范围图,显示误差范围40到-40之间

对比图4和图5,显然修正后图9的空气空白值误差范围分布均匀、范围小。

下图是用修正后的基线值为(入射光的强度AD值)和原始值(透射光的强度AD值)代入朗伯-比尔(Lamber-Beer)定律公式A=-LgT,,得到参比信道修正的吸光度值表。

对比表3和表6,空板情况下,仪器的理论读数值应该全部为零,但是由于存在因电压不稳或灯泡磨损引起的基线漂移问题,导致了表6后半部分读数误差。而带参比信道方案的酶标仪则有效地克服了基线漂移问题,从而提高了仪器测试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结论

由于没有参比信道设计的酶标仪存在基线漂移的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是测试前需要长时间的打开灯泡电源,使光源的波动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从而使基线漂移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仍不能真正解决基线漂移的问题。这种以牺牲灯泡的寿命达到提高测试数据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方案,增加了厂家的维护成本和客户的运行成本。而参比信道的设计方案不仅能降低成本,节约能源,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电压不稳或灯泡磨损及灯泡自身稳定过程引起的基线漂移,达到了消除噪音的目的,数据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立森.CF-ZS系列板式酶标仪在市场竞争中发展[J].航天技术与民品,1998(1):11-15.

[2]任明岩.基于AD1674的酶标仪的设计[J].电子产品世界,2007,(增刊):149-150.

酶标分析仪 篇3

1故障现象

我院使用的是TECAN公司生产的SUNRISE酶标仪。一次在计算机上打开酶标仪软件程序后,和酶标仪仪器连机、启动、入板都可以正常运行,而只在“读板”时出现“数据取得分离”的错误提示,造成仪器无法正常使用。

2故障分析与排除

连机和启动都正常,说明酶标仪的软件程序和酶标仪设备应该都没有问题。在“读板”时出现错误,考虑可能是酶标仪的滤光片无法取得吸光度值,造成数据分离。

首先启动酶标仪软件程序,在“参数设置”中选择“滤光片设置”,每个检测项目的双波长或单波长以及波长值设置都正确,如图1所示。

打开酶标仪前盖,可以看到装酶标仪滤光片的黑色滑架的侧面,如果将其强行从酶标仪拽出,容易导致滤光片滑架和酶标仪相连接的卡槽损坏,此时可用如下方法处理。

(1)取出滤光片滑架。打开SUNRISE INSTRUMENTS SETTINGS控制程序,把模式改成:SUNRISE MODE。下一步点击OUT,滤光片滑架会自动从酶标仪弹出,取出滤光片滑架,用镜头纸轻轻擦试滤光片,然后用气球吹干净。4个滤光片擦试完后,将滑架放回酶标仪,点击IN,滤光片滑架会自动退回到酶标仪原处。

(2)滤光片的校验。运行SUNSET程序,在SETUP菜单中选择CONNECT,SELECT SUNRISE点击确定,然后在SETUP菜单中选择LAMP ADJUST,会出现波长数值,如图2,点击每个波长,进行Poti adjust,每个波长都校验完后退出。

(3)改回酶标仪模式。重新运行SUNRISE INSTRUMENTS SETTINGS程序,把模式改回:SPECTRA MODE,完成。

把微孔板放入载物台,启动酶标仪程序,读取数据,OD数值出现,没有错误提示,酶标仪正常运行。

摘要:本文介绍了SUNRISE酶标仪在使用中出现的滤光片故障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酶标仪,滤光片,故障维修

参考文献

[1]张玉海,等.新型医用检验仪器原理与维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柴纪严,等.基础医学实验仪器使用基本操作方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曾俊,张丹桂,王革非,等.酶标仪参数及性能检测[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9):52-53.

酶标仪测定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探究 篇4

关键词:酶标仪,真菌毒素,注意事项

0 引言

粮食中的真菌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素、伏马毒素和展青霉素。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的代谢物,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这些产毒真菌就会在粮食上生长繁殖。产生真菌毒素;真菌毒素也可能因畜禽食用了含真菌毒素的粮食而进入其乳、蛋中从而再次带入食物链。由于真菌毒素会造成人畜的致癌、造成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肾脏等急性和慢性中毒,因此,就必须要尽量避免人畜接触真菌毒素。目前,许多国家依据公共卫生意义和商业目的,都制定了食品和饲料中真菌毒素的限量。因此需要灵敏、精确地对样品进行分析的仪器,以确保其含量低于规定的限量。下面以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实验来说明酶标仪在粮食真菌毒索检测中的应用。

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它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磺胺大75倍,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黄曲霉毒素在30~50ug/kg时为低毒,50~100ug/kg时为中毒,100~1000ug/kg时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巨大危害性,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其中,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为5ug/kg。

1 原理与方法

酶标仪测定的原理是在特定波长下,检测被测物的吸光值。光通过被检测物,前后的能量差异即是被检测物吸收掉的能量,特定波长下,同一种被检测物的浓度与被吸收的能量成定量关系。检测单位用OD值表示,OD是optical delnsity(光密度)的缩写,OD=1og(1/trans),其中trans为检测物的透光值。根据兰伯—比尔定律,OD值与光强度成下述关系:E=OD=logΙ0/Ι,其中:E表示被吸收的光密度;Ι0为在检测物之前的光强度;Ι为从被检测物出来的光强度。

OD值由下述公式计算:E=OD=C×D×E其中:C为检测物的浓度;D为检测物的厚度;E为摩尔因子。

酶标仪:即酶联免疫检测仪(ELISA Reader)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专用仪器。可简单地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两大类,但其工作原理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一个比色计,即用比色法来分析抗原或抗体的含量。ELISA测定一般要求测试液的最终体积在250ul以下,用一般光电比色计无法完成测试。因此对酶标仪中的光电比色计有特殊要求。

ELISA实验原理: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载体,往包被抗体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标本或者标准品、生物素化的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显色。底物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目标蛋白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测定吸光度,计算样品浓度。

方法: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印发小麦粉等5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实旌细则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黄曲霉毒素B1必须检测。在第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报》中发布关于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最新国标:GB/T18979-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18980-2003《乳和乳粉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免疫亲和层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以上两项国标均在2003年8月1日开始实施。粮食行业执行GB/T5009.22-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第二法。

1.1 酶标仪测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仪器、试剂

(1)美国热电MK3型酶标仪;赛多利斯电子天平(感量0.1克);50微升移液器及配套吸头;恒温培养箱(0℃-50℃);冰箱(4℃-8℃);玻璃器皿:锥形瓶,烧杯,分液漏斗,蒸发皿,量筒,具塞试管,滴管,移液管;滤纸等。

(2)黄曲霉毒素Bl酶联免疫定量测试盒;石油醚;甲醇;蒸馏水。

1.2 实验步骤

1.2.1 样品处理方法:

称5.0g样品(已粉碎)于100ml具塞三角瓶中。准确加入25.0ml甲醇水(1+1)溶液,加塞振摇15min,弃去1/4初滤液,收集试样滤液,此液为样品提取液。假设样品不需稀释,此液则为待测样液。

1.2.2 试剂的配制

(1)每瓶C试剂(酶标抗原)中准确加入1.5mlD试剂(酶标抗原稀释液),充分溶解,配成实验用酶标抗原溶液,2℃~8℃保存。

(2)取适量E试剂(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稀释20倍待用。

1.2.3 操作流程:

样品提取,适当稀释,试剂准备,加样,在温度37℃下进行免疫反应30min,然后在37℃下进行显色反应15min,结果判定,计算含量。

2 结果计算

式中:X:黄曲霉毒素B1含量(ng/g);

C:待测样液中黄曲霉毒素Bl含量(ng/m1);

V:样品提取液体积(m1);

M:样品质量(g);

D:样品稀释倍数。

3 酶标仪的使用注意事项

3.1 工作环境

酶标仪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因此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能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还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

(1)仪器应放置在无磁场和干扰电压的位置。

(2)仪器应放置在低于40分贝的环境下。

(3)为延缓光学部件的老化,应避免阳光直射。

(4)操作时环境温度应在15℃-40℃之间,环境湿度在15%-85%之间。

(5)操作电压应保持稳定。

(6)操作环境空气清洁,避免水汽,烟尘。保持干燥、干净、水平的工作台面,以及足够的操作空间。

3.2 操作注意事项

酶标仪的功能是用来读取酶联免疫试剂盒的反应结果,因此要得到准确结果,试剂盒的使用必须规范。在酶标仪的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使用移液器加液,移液头不能混用。(2)洗板要洗干净。如果条件允许,使用洗板机洗板,避免交叉污染。(3)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操作,反应时间准确。(4)请勿将样品或试剂洒到仪器表面或内部,操作完成后请洗手。(5)如果使用的样品或试剂具有污染性、毒性和生物学害,请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说明,以防对操作人员造成损害。(6)不要在测量过程中关闭电源。(7)对于因试剂盒问题造成的测量结果的偏差,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参数,以达到最佳效果。(8)使用后盖好防尘罩。

3.3 阈值可疑范围的设定

一般酶标仪阈值矩阵设定可设定阴性、可疑、阳性3个范围。有经验表明可疑范围的设定要设定为临界上下15%(也称灰色区)为宜;同时阴性范围下限和阳性范围应该充分考虑到影响ELISA结果因素的存在,可疑范围上限必须考虑到双波长情况下出现负吸光度值和超范围报告影响结果的可能性。“灰色区”的结果的真实性是ELISA定性测定中最需要把握的环节,也是实验室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对可疑结果进行复检,最好用两种试剂盒。

3.4 样本名字文件设定

由于部分试验的所测样本不一定是连续,样本命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做到样本名字文件与吸光度值文件保持一致,这样若以后再调出吸光度文件时,样本名字文件可自动同时调出;若大批量样本时应对不同微孔板编号区别(以文件后缀形式)。

3.5 样板程序文件设定

一个实验室同一试验可能使用不同厂家试剂盒,但不同试剂盒规定的设定对照数量、阈值判定标准等均可能不一致,酶标仪所设样板程序也不一致。为了使用方便,可在样板程序文件中用后缀加以区别。

3.6 记录管理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十分重要和必要。原始记录不仅是仪器打印出来的数据,还应记录试剂盒厂家、批号、效期、质控物来源、批号、效期、检测者、复核者等相关内容,同时可用原始记录进行资料分析,更好地开展工作。但要注意的是原始记录不宜保存在电脑内,应打印后装订保存。

参考文献

[1]李岩松,周玉,谭建华.真菌毒素快速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01).

[2]陈丽星.真菌毒素研究进展[J].河北工业科技,2006(02).

酶标分析仪 篇5

故障1开机后无反应

原因电源未接通。应检查电源线是否接好, 保险丝是否烧断。该机保险规格2×3.5A, 5×20mm, 在仪器后部左下侧 (见图1) 。

1.电源开关;2.电源插口;3.保险丝;4.RS-232计算机接口;5.计算机通讯设置拨码开关组;6.并口打印机接口;7.第二接口拨码开关组;8.程序卡插口 (未配置) ;9.通风口。

故障2仪器无法与计算机通讯

现象仪器与计算机相连, 运行软件仪器却不出现“计算机控制”显示。

原因1连线不通。首先检查计算机与仪器接口是否正确, 它应与仪器后部右侧标有RS-232接口相连。因为打印机接口在其左下方可互插入, 会造成接口错误发生。连线不通的另一种原因是连线本身的问题。该仪器与计算机通讯用的串-并联转换线必须使用原厂配备的, 市场卖的串-并转换线是不能用于该机的。另外还应检查计算机设置的串口是否与仪器相连。

原因2:设置问题。仪器与计算机通讯速率有错误。检查仪器通讯的波特率是否与计算机的波特率相匹配即9600bps。仪器波特率的设置是由一组DIL8位开关完成。位置在仪器后部右侧, 见图中位置5处。出厂设置波特率为9600bps其DIL的位置是:。如果不是, 则应改成出厂设置。故障3仪器显示“酶标板错误”

原因卡板。载板架进入测量室后卡住不能移动。这是由于使用活板条的酶标板在放板时没将板条按平, 造成进入测量室后被卡住。

解决方法关机, 拆下测量室绿盖上的两个螺丝, 移开绿盖, 将载板架推出测量室即可。同时检查有无液体溅在下面的透镜上和上部的光接收元件上, 如有应用软纸擦净。

检查载板架上是否有异物造成阻碍发生。与载板架相连的导杆是否干净有无弯曲。可关机后用手推载板架检查, 正常时应能感觉到有阻力但能推动没有卡住情况发生。如推时一点阻力也没有, 则是驱动电机与载板架相连的齿形皮带断了, 应更换。故障4仪器显示“滤光片错误”

原因仪器自检过程中没有接收到滤光片轮位置信号。应首先检查滤光片轮是否正确放在滤光片轮的插槽内。注意滤光片轮在自检过程中是否转动。如不转动, 应拆下仪器左右侧各一固定螺丝, 将机盖掀起, 检查滤光片轮驱动电机的连线是否插紧在电机控制电路板上 (PCB MOTCU-03) 。如果该轮连续转不停止, 则是检测滤光片轮位置的槽形光耦损坏。在自检过程中, 滤光片轮正常转动时应能听到其转动的声音。转动声音是有间断的, 其间断次数与装有滤光片的个数相同。

故障5仪器自检过程中显示“滤光片1没光线”, “滤光片2没光线”…

原因灯不亮。检查:从仪器左侧出风口, 应能看到灯光, 如没有看到则是灯没亮。

关机将灯拆下。用万用表电阻挡测量灯两脚间电阻, 正常阻值应在10Ω以下, 如果是∞, 则是灯丝断了, 应更换。灯的型号:OSRAM 64607, 8V, 50W。国产灯泡有些因亮度不够, 会影响吸收值的测量, 故不可使用。在检测灯时, 应注意灯脚上往往带有黑色的氧化层, 它会造成接触电阻大导电不良情况发生, 应清除干净再测量。

如果灯没问题, 应检查其供电电压是否正常, 正常的电压应在7VDC左右。如没有, 测量电源出口X2、X3, 没有电则是电源损坏;如有, 则是灯的连线问题, 应作相应处理。

这里请注意:因为该仪器没有灯的自休眠功能, 所以应养成在平日使用时“用前才打开, 用完即关闭”的习惯。这样可以大大地延长灯的使用寿命。故障6打印机不打印

原因1连接问题。检查打印机与仪器的接口是否正确。应是图中位置6的接口, 而不是RS232计算机接口。检查打印机的连线是否有问题, 可用替换法试验确定。有时是仪器与打印机接口电路板损坏, 这时仪器往往显示“缺纸”或“打印机故障”。原因2酶标仪的设置问题。检查时先将打印机与仪器的连线拆开, 开机, 按“开始”键, 在载板架从测量室移出时, 正常时应显示“没有并口打印机”。如果没有上述显示, 则是仪器设置错误。这会有2种情况: (1) 只显示“正在传输数据”则是仪器内置打印机没有关闭, 其测量的数据传输至内置打印机接口 (一般不配内置打印机) 。解决办法:按“参数”键, 选择“5”显示“打印机开/关”, 选择“1” (打印机关) , 按“输入”键完成。 (2) 当载板架移出测量室时, 仪器显示无任何反应。这是因为仪器没有设置外置打印机的原因。检查:仪器后部左侧一组DIL8位开关, 见图中位置7, 其中第7位开关应置上其余向下, 正常设定应是。如第7位开关置下, 则仪器没有外置打印机输出。应注意正确的开机顺序是:先开仪器, 后开打印机。原因3打印机方面的故障。如仪器上述显示正常, 则说明问题出在打印机上, 可用替换法试验确定。应注意与仪器配置的打印机应选择输入口为并口的打印机。目前市场卖的打印机以USB接口的为多, 不可直接与仪器相连接, 需配转换器才可使用。推荐的喷墨打印有EPSON C20/C41/C65、Me+, HP Jec 500/550/600/640/950, Canon Bjc 240。有些型号的喷墨打印机与该仪器不兼容。可选的针式打印机有:EPSON MK+, 映美320/330等。绝大部分针式打印机均可使用。

故障7关机后仪器存储的日期和时间丢失。

原因主电路板上的一钮扣电池电压过低所致。检查:正常电池电压为3VDC, 如果低于2.6VDC便会出现上述问题。电池型号:CR2477N3VDC/950m Ah, 可在市场上买到。

故障8调不出已存储的程序

原因没有在相应程序模块下调出。已存储的程序应在相应的程序模块下调出。如在临界值模块下存储的程序, 就必须在临界值模块下调出, 而不能在其它操作模块 (例如基础酶联) 下调出。

故障9仪器测量的吸收值与目测结果相差很大, 偏低。

原因滤光片参数错误。由于测量滤光片没正确的进入光路, 测量光的波长与正确测量光的波长相差大致使结果失真。

由于电源或其它原因, 有时会造成仪器存储的滤光片参数丢失或错误。应进行检查并重置参数:酶标仪出厂标配是4个滤光片, 其每个滤光片的波长分别为 (1) 405nm; (2) 450nm; (3) 492nm; (4) 630nm。重置方法按“参数”键, 选择“6”显示“滤光片轮”, 按“输入”键显示“滤光片1波长?”, 输入第一滤光实际波长数后按“输入”键, 显示“滤光片2波长?”…, 依次输入所有相应滤光片波长数后按“输入”键完成。

提示应养成经常检查滤光片参数的习惯, 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可靠性。

故障10程序模块丢失

现象开机后调不出临界值和曲线定量操作模块。原因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仪器内存储的模块丢失。其恢复的方法如下:

将仪器后部左侧一组DIL8位开关 (见图中位置7) , 将其第5位开关置上成状, 然后开机。这时仪器显示进入测试模块, 按“参数”键, 选择第“11”, 仪器显示“输入程序数”, 按“3”再按“输入”键, 确认后仪器会自动进入程序模块测试 (约2min) , 待测试完成后关机。再将第5位开关置下恢复原状, 开机即可正常使用。

故障11样品测量的吸收值多为负值

原因1.空白或阴性样品在酶标板上的位置错误所致。2.空白孔的吸收值过高, 大于样品的吸收值。因为“最终结果=样品的吸收值-空白样品的吸收值”, 所以就会产生负值。

故障12开机排风扇发出噪音

原因排风扇轴承缺油, 应更换。其参数为24VDC, 两孔间距6cm。

故障13酶标板进出时噪音大

原因载板架与其导杆在相对运动时磨擦产生出噪音。

酶标分析仪 篇6

1.1 分光光度计检测方法

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校所开设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 在进行比色测定时普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作为检测仪器。分光光度计之所以受到广泛的使用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分光光度计检测原理简单, 易于学生理解, 而且是其它自动化分析仪的原理基础; (2) 分光光度计相比其它仪器价格更便宜, 适合在大多数实验室广泛使用; (3) 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相对准确, 能满足大部分教学实验的需要[1]。

1.2 分光光度计检测方法的不足

虽然分光光度计作为教学实验室的常规检测仪器已经使用多年, 然而, 对于现今大部分临床实验室逐步实现半自动化乃至全自动化的趋势, 传统的手工分光光度计检测方法已呈现出落后趋势, 对实验项目进行批量化、快速、准确检测不单是临床实验室的要求, 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的要求。总结而言, 运用手工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检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耗时问题检测前需要对每台分光光度计进行开机预热。检测中, 由于仪器设备不足, 学生需要进行轮流检测, 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等待检测的过程中。另外, 每位学生在进行检测时均需要对比色杯进行清洗, 仪器读数反应慢等问题均导致实验时间拖拉, 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

(2) 耗试剂问题目前, 国内分光光度计所采用的标准玻璃比色杯的光径规格是1cm, 要能够正确进行比色, 比色杯所需添加试剂量约为3ml, 加之检测前的比色杯润洗, 以及检测过程的损耗, 每个检测管所需试剂为4ml左右。部分院校实验室为了节省实际消耗, 采用光径为0.5cm的玻璃比色杯, 即使如此, 每个检测管所需试剂量至少也要3ml, 每次检测一般最少需要测定空白管、标准管、测定管等3支管, 每名学生的实际消耗量至少要9 ml, 若每次实验以200名学生计算, 则需要1800 ml的试剂。而目前医学检验的许多检测项目均是采用标准化试剂盒作为试剂来源, 每盒的容量一般在几十毫升到一百多毫升, 这样算下来, 仅购置试剂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使用更多是实际消耗, 也导致废水处理和污染的压力增加。

(3) 结果稳定性差获得一个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不仅是对课堂有关知识的验证, 往往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 增加其自信力。分光光度计作为医学检验常规使用的检测仪器, 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备受关注, 经过笔者对课堂教学实验观察, 注意到几个方面可以影响分光光度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在用酶法分别测定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几个教学实验中, 有部分学生由于不能按时对样品管进行检测, 导致反应时间不一致而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还有例如在用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的实验中, 学生之间的测定管颜色深浅不一, 由于反应液极易吸附在比色杯壁, 难以用蒸馏水洗干净, 在比色测定时, 实验结果极易受到前一位同学比色杯是否干净的影响, 导致实验结果不稳定。

2 酶标仪法改进医学检验实验教学

2.1 酶标仪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准确度探讨

酶标仪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主要结构和光电比色计基本相同, 近几年来, 多功能酶标仪在国内各高校实验室逐渐推广开来。为了克服分光光度计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上的不足, 笔者以酶标仪比色法分别测定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标准品为例, 使用多功能酶标仪代替分光光度计, 以96微孔板代替比色杯对实验中的标准管进行检测, 探讨酶标仪比色法的可靠性[2]。

2.1.1 酶标仪比色法测定葡萄糖

实验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含量。显色稳定性实验:葡萄糖终浓度为0.055mmol/L的测定管在室温下放置0.5h、1h、1.5h、2h、2.5h、3h后分别用酶标仪比色法进行测定, 并绘制时间-吸光值散点图, 所得y=-0.0096x+0.6496, R2=0.9879, 说明显色稳定, 基本无颜色消退。线性实验:葡萄糖终浓度在0~0.264mmol/L范围内, 用酶标仪比色法测定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放置2.5h时的样品浓度-吸光度作图所得线性关系为:y=5.1612x+0.0822, R2=0.9999。重复性实验:葡萄糖终浓度为0.055mmol/L的测定管, 3h内变异系数为CV=0.016, 说明酶标仪比色法测定葡萄糖的重复性非常好。

2.1.2 酶标仪比色法测定甘油三酯

实验方法: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定甘油三酯含量。显色稳定性实验:甘油三酯终浓度为0.022mmol/L的测定管在室温下放置0.5h、1h、1.5h、2h、2.5h、3h后用酶标仪比色法进行测定, 并绘制时间-吸光值散点图, 所得y=-0.0073x+0.796, R2=0.9932, 说明显色稳定, 基本无颜色消退。线性实验:甘油三酯终浓度在0~0.108mmol/L范围内, 用酶标仪比色法测定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样品浓度-吸光度作图所得线性关系为:y=6.2788x+0.1111, R2=0.9989。重复性实验:甘油三酯终浓度为0.022mmol/L的测定管, 3h内变异系数为CV=0.037, 说明酶标仪比色法测定甘油三酯的重复性非常好。

2.1.3 酶标仪比色法测定胆固醇

实验方法: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胆固醇含量。显色稳定性实验:胆固醇终浓度为0.051mmol/L的测定管在室温下放置0.5h、1h、1.5h、2h、2.5h、3h后用酶标仪比色法进行测定, 并绘制时间-吸光值散点图, 所得y=-0.0059x+0.549, R2=0.9967, 说明显色稳定, 基本无颜色消退。线性实验:胆固醇终浓度在0~0.25mmol/L范围内, 用酶标仪比色法测定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样品浓度-吸光度作图所得线性关系为:y=0.0391x+0.1116, R2=0.9894。重复性实验:胆固醇终浓度为0.051mmol/L的测定管, 3h内变异系数为CV=0.019, 说明酶标仪比色法测定胆固醇的重复性非常好。

2.2 利用酶标仪改进教学实验的优势分析

2.2.1 省时

用酶标仪改进比色法的教学实验具有快速读板的优点, 读板速度 (以96孔板为例) 为11s, 整个测定过程不需要1min, 尤其是96孔板高通量的特点, 一次读数相当于一台普通分光光度计24倍的工作量, 这比起用传统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 可以大大缩短课堂实验时间, 减少学生在实验中由于等待测定而浪费的时间, 为学生进行课堂思考与讨论节省出时间。

2.2.2 省试剂

现今高等医学院校在开设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时, 为了确保实验的可靠性, 大部分已采用正规试剂盒, 而改用酶标仪后, 一次测定所需试剂量由原来的最低3ml减少为最多0.3ml, 相差至少10倍, 可以极大降低试剂成本。

2.2.3 结果准确可靠

手工分光光度计检测重复性较差, 误差较大, 而酶标仪法具有非常好的重复性, 测定结果可靠性是酶标仪法在实验教学应用上的保证, 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酶标仪法检测结果稳定、线性好、重复性好, 2.2.4可以模拟自动化分析仪进行连续监测

值得注意的是, 大部分酶标仪还可以设置温度控制, 这对于酶类反应等需要保温的检测项目非常有利。例如在进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活性测定时, 以往由于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手工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一般不带有恒温装置, 这样就无法进行较为先进的连续监测法而只能使用准确性较差的终点法进行教学, 而连续监测法的准确性高于终点法, 因此在临床上, 具备自动化分析仪的医院实验室基本都是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使用了酶标仪后, 利用其温度控制的功能, 可以较为方便的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 提高教学与临床实际应用的契合度, 使学生学习到更加先进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吴文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其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 2009, 7 (4) :61-63.

酶标分析仪 篇7

PW-960型全自动酶标洗板机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成熟的技术,操作直观简便、可靠性高、洗涤干净,适用多种规格微孔板(96孔板或48孔板)。其最多可存储99个洗板程序,可灵活设置洗板最大值(1~99);浸泡和振动2种清洗方式,时间1~999 s可选;具有可底部冲洗、两点吸液功能,程控调节加液时间,安全阀可调节加液流量;1~12条微孔任意条组合清洗;位置调节功能定义每个洗板程序对应储存一种酶标板位置参数;批量修改洗板程序参数,尤其是位置参数;废液溢出报警,自动暂停洗板动作,排除后可继续执行前面的洗板工作。洗涤液量亦可在50~450μL范围内任意设定。该机具有智能化的待机功能,在性能、易用性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确保使用者的安全、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因误操作而损坏仪器,现将仪器使用中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介绍如下。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打开电源,仪器无显示。

1.2 故障原因分析与排除

(1)电源无电压或电源插座松动。重新将电源插头插到插座中,用万用表AC250挡测量插头线两端电压是否正常。

(2)电源熔断丝熔断。更换熔断丝。

(3)开关电源损坏。检查发现开关电源的绿色指示灯不亮。与生产厂家联系,更换开关电源。

(4)数据线松动。首先将电源开关关掉,拔掉仪器电源插头,打开仪器外壳。打开外壳时,要轻轻拿起,因为外壳上的显示板是通过数据线与底板上的主板连在一起的。拿起外壳后翻转90°放在仪器的左侧,或移至仪器靠后一些,也可以将数据线插头从主板上的插座拔出,将外壳放在别处,再将插头插上,查看电器主板上的各个插头与插座是否松动,逐一将插头与插座检查一遍,并再插一遍。

(5)显示屏的数据线松动。检查并重新安装显示屏数据线。

(6)电路板损坏。与生产厂家联系,更换电路板。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打开电源,LCD有背光显示,但仪器不自检,按键无反应。

2.2 故障原因分析与排除

(1)电动机和光耦连接线故障。检查是否松动或断开。

(2)电路板损坏。与生产厂家联系,更换电路板。

3 故障三

3.1 故障现象

洗板机工作时,清洗头短针不喷或液量少[1]。

3.2 故障原因分析与排除

(1)洗液瓶瓶盖未拧紧,瓶盖密封或硅胶管与瓶盖上接嘴不严密[2]。将硅胶管与瓶盖上的接嘴重新连接。

(2)胶管有裂缝或死褶,管路不畅通。检查枪柄硅胶管是否有裂缝或死褶,若有,理顺死褶,去除有裂缝的部分或换掉部分硅胶管。

(3)仪器后部有一组圆形电磁阀,用于3种洗液的切换,电磁阀切换可能不正常,按键盘上的AB液切换,观察是否有液体进入清洗头,以判断电磁阀是否正常。必要时通知厂家维修。

(4)洗液瓶内的过滤网被所过滤的杂质堵塞。将过滤网上的堵塞物清理掉,使过滤网干净、通畅。

(5)正压及洗液管路系统的硅胶管的内部被污物堵塞,正压无法到达洗液瓶内,导致洗液不能进到清洗头内。检查洗液系统的管道内是否有杂物堵塞,如有,取下该段硅胶管,用精密细长毛刷清洁硅胶管内壁,使管路通畅。

(6)清洗头进液嘴及注液短针有杂质堵塞。检查清洗头进液嘴有无杂质堵塞,若有,用镊子轻轻取出。另外,查看短针是否通畅,若无清洗液喷出,用备件盒里的针头将短针通一通,再将进液嘴与出液嘴的硅胶管对换连接,将清洗头放在洗液槽内,按冲洗管路键,使清洗头反向冲洗数秒钟,将杂质吸至废液瓶内,再复原。

(7)清洗头的长针相对液面位置过低。观察清洗头与液面的相对位置是否合适。洗板时,清洗头长针的位置应高出微孔端口1~2 mm,如果长针的位置在微孔端口以下,则先按位置调节,使菜单项处于“水平”状态,边按“—”键,边观察清洗头长针,使清洗头长针调到高出微孔端口1~2 mm。

(8)电磁阀失灵。洗板机内部有8个或12个圆形电磁阀。开启仪器电源,使仪器处于工作状态,按“返回键+7G”进入硬件检测界面,按键盘上的数字键,观察电磁阀的阀芯动作,当清洗头注液时,电磁阀阀芯向外运动,处于打开状态。

4 故障四

4.1 故障现象

洗板完毕后,微孔板孔内残留量超标。

4.2 故障原因分析与排除

(1)废液瓶及缓冲瓶瓶盖未拧紧,与瓶盖相连的硅胶管有裂缝、死褶或连接不严。先将废液瓶瓶盖拧紧,理顺死褶,重新连接管路。若硅胶管有裂缝,剪掉有裂缝部分,或更换此段硅胶管,若仍不能解决,则打开仪器上盖,检查缓冲瓶连接。

(2)清洗头抽液嘴堵塞,长针不通。检查清洗头抽液嘴是否有杂质堵塞,若有,用小镊子取出;或用针头通一通,将清洗头放在洗液槽中,再按“冲洗管路”键冲洗数秒钟,使杂质吸至废液瓶中。

(3)抽液系统的管路堵塞,使管路不通畅。查看抽液系统的管路是否有杂物堵塞,如有,取下该段硅胶管,用精密细长的毛刷清洁管内壁,将硅胶管内部清洗干净,使管路通畅。

5 故障五

5.1 故障现象

洗板机开机工作以后,仪器后部的排气嘴喷水。

5.2 故障原因分析与排除

(1)经查看,废液瓶及缓冲瓶均已充满,使废液直接吸至负压泵内,再沿着正压管路喷出。立即按“洗板/暂停”键,使仪器暂停工作。然后将废液瓶及缓冲瓶中的废液倒掉,再拔掉连接在仪器后面的硅胶管。另找一段硅胶管,一端接在配有黄色套管的正压嘴上,另一端连在配有红色套管的负压嘴上,开机,空载运行10 min,使负压泵内的废液排干净。(注意,负压泵内不能长时间浸入废液,废液极易将泵内零件腐蚀,导致负压泵报废)。

(2)仪器正、负压管路连接错误,使洗液直接吸至泵内,按照产品说明书,逐一检查管路的连接是否正确。

6 故障六

6.1 故障现象

清洗头与微孔板孔的位置不对,清洗头运动机构及水平运动机构不舒适或有停止现象[2]。

6.2 故障原因分析与排除

(1)水平托盘上或托盘前后有重物阻挡水平机构运动。拿下重物即可。

(2)参照仪器说明书,将水平及垂直的各个位置重新调节一遍。

(3)打开仪器上盖,用脱脂纱布蘸酒精擦拭水平轴,一边推动水平轴、托盘,一边来回擦拭水平轴。擦干净后,将干净的润滑脂均匀涂抹在水平轴上,反复推拉托盘,使水平轴充分润滑,然后用医用凡士林均匀涂在水平导轨上。

(4)垂直机构上的丝杆与丝母之间,垂直轴与丝母之间及垂直轴承与导轨之间有杂质堵塞。打开仪器上盖,用脱脂纱布蘸酒精将垂直丝杆、垂直轴及导轨擦拭干净。擦拭垂直机构时,用一字螺丝刀旋转螺杆顶端或用手拉动垂直机构同步带,使螺母上、下运动几次,使螺杆、垂直轴及垂直导轨表面充分润滑,将医用凡士林均匀涂在螺杆上。

(5)电动机本身转动,而水平、垂直机构不运动,这是由于同步带与同步齿轮松开导致。打开仪器上盖,用螺丝刀松开垂直电动机支架上的螺钉,将垂直电动机往后拉到合适的位置,再将螺钉拧紧。(注意:同步带调得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用手压一压同步带的两边,使其有一定的弹性即可)。然后再将水平运动机构上的从动轮上的2颗螺钉松开,将从动轮支架往左侧移动至水平同步带拉紧为止,再将螺钉固定。同理,水平同步带调节与垂直同步带调节一样松紧。

(6)水平或垂直电动机发生故障,电动机损坏。打开仪器上盖,先测一下板上是否有24 V电压输出。若无电压,请与厂家联系更换主板或元件;若有24 V电压输出,而电动机仍不启动,更换电动机或元件。

参考文献

[1]吴淑梅.1575型洗板机特殊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8):95.

上一篇:中国大地新景观下一篇:人性化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