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共同体

2024-05-21

欧洲经济共同体(精选十篇)

欧洲经济共同体 篇1

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

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初期, 其是为了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壁垒, 从而使各国之间能够自由的进行人员和商品等的自由交易, 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关税标准, 使各国在对外进行经济发展时能够具有一致的标准,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保证自身在当今时代的经济地位。通过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能够相互平衡, 最终提高整体的经济实力, 保证各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经济地位。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欧洲经济的一体化, 政治的一体化政策, 这样就能够建立一个可以和世界大国相匹敌的经济共同体。在共同体建立的初期阶段, 其主要是保证成员国之间顺利发展, 且在这一阶段, 由于建立了统一的关税标准, 使各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壁垒被打破, 保证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内部市场被快速开发, 各国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 各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也有了巨大的进展, 出口贸易总额有了巨大的增长。这一时期被称为共同经济体的大发展时期, 且由于当时刚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各国都需要经济复苏, 这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紧紧抓住了当时的市场, 这和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 当时的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固定资本更新,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内部市场开拓, 且当时欧洲的国家领土面积较小, 单独一个国家很难满足整个世界市场的需要, 这就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第二阶段,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一个平缓的时期, 这一阶段世界各国发展逐渐平稳, 但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 导致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因此, 经常出现内部的不和与斗争。但这一阶段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还是占据世界出口较大的集团, 但同其成立的最终目的相比, 仅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 而人员和劳务等方面, 基本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 近些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尽管已经实行了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动, 但是失业率仍然高居不下, 很多的自由流动人员并不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 从而使劳务的自由流动失去了其最初的目的。而对于资本流动来说, 共同体各国之间没有对货币和投资政策进行统一, 从而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尤其是不少成员国存在着多年的经济负增长, 导致很多的成员国出现频繁的汇率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 各国为了保证自身的资本不会外流而影响自身的发展, 采取了一系列的资本流通限制措施, 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增加了更多的人为困难。

二、欧洲经济共同体遭遇的经济困难

1. 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各国出现贸易保护, 其中比较著名的则是关税同盟, 这是影响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代, 像各个时期的经济危机, 各个成员国之间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发展, 争夺更多的市场出口份额, 纷纷增加了许多的非关税壁垒, 这些方法导致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共同发展逐渐变为经济竞争, 这种经济现象在农产品销售中是最明显的, 各国为了增加自身的出口, 大力打击其他成员国的产品出口, 导致共同体内的产品失去了其最初的自由流动原则。

而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 欧洲经济共同体中的超国家对各成员国的调节能力经常性失灵。像对钢铁的生产,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钢铁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这就导致各成员国之间必须削减自身的钢铁出口, 保证共同体的整体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超国家的调节能力降低, 导致各成员国对超国家的相关决议不再听从, 最终导致部分国家的国内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 其国内出现严重的工人失业现象。

2. 市场的萎缩

随着市场空间的萎缩, 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对于内部市场的投资兴趣越来越低, 在加上各个成员国的政府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发展, 降低通货膨胀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剧了市场萎缩情况的恶化。而固定投资的不稳定, 导致新技术的开发受到严重的制约, 这严重制约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当前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一直处于一种逆差状态, 尤其是最近几年, 国际收支的赤字更是大大增加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危机。除此之外, 美国的高税率也是促使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这些情况可以知道, 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经济是很难实现好转的, 这一情况将会对欧洲货币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

欧洲货币经济体系的建立, 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有效联盟, 其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系统。对于一个地区经济体系来说, 统一的货币体系是实现整体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 才能保证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等统一进行管理。但目前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对于这一方面的进展很小, 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主权转移问题, 也就是各成员国需要将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货币的发行权等全部统一进行管理, 这一措施目前很难做到。当前只有少数的几个成员国经济是增长的, 大多数存在着很多的国际收支逆差, 在这种情况下, 想要将整个经济共同体的储备进行统一管理是非常困难的。

3. 各国之间存在的经济发展差距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实现各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共同发展, 消除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从而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但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 导致共同体之间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的成员国无法实现经济的正常增长, 这样导致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矛盾也越来越多。在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增加的基础上, 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导致共同体之间在执行各项经济政策时无法实现统一化。

三、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问题出现的原因

根据对当前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 其发展既有有利因素, 同时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 有利的因素:首先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 使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金融行业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而保证了经济危机过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复苏。然后是重新对财政进行稳固, 通过相关法律的设立, 使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财政契约逐渐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应对机构, 像银监局和证券监局等, 通过这些措施, 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私债逐渐变为主权债, 这样能够大大增强欧洲经济共同体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最后, 宏观调控机构的建立, 为各成员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制定了一个统一的依据,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行, 能够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各成员国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保证各国之间均衡发展。

消极因素则是:第一, 现行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的架构存在着较大的道德制约的风险, 像欧盟公约中的赤字和公共债务, 这种情况对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非常严重的损害, 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国债国无法还清债务, 影响本国的发展, 且对核心国家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 往往会实行财政紧缩的政策, 很难放开自身的市场, 为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提供自身的帮助。另一个则是一些外围的成员国, 其由于自身的经济本身存在较大的债务,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经济周期较长, 导致其和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影响整个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发展。最后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认同感越来越少, 特别是债务危机的影响, 使各国中的下层民众越来越不认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作用, 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 像一些欧洲国家在进行执政党选择时, 一些反欧和疑欧的政党逐渐获得国家的领导权, 这种情况使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阻碍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导致核心国家的民众反对财政转移解决处于危机中的成员国, 而成员国对核心国家的反感越来越严重, 逐渐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

四、欧洲经济前景和建议

通过近些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将会持续在反复的弱势复苏中, 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对于这种情况,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 根据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差异以及各国的群众情绪差异, 还有世界各国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导致欧盟各国之间的竞争力增长需要较长的时间, 且一些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各国的发展作用微乎其微。第二是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统一的, 甚至一些核心国家也存在着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重点。像经济发展较慢的德国, 其国内存在着较高的经济顺差, 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欧盟制定的不平衡现象, 这些外围的国家经常性的依赖经济顺差发展导致其经常被人指责, 而新兴的一些政策, 像降低社会福利和最低工资政策的制定, 也会使德国的低成本优势受到较大程度的重创。对于这些情况, 比较好的应对措施是制定一些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 像LTRO等, 这些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欧盟的经济问题, 但其未来的发展情况不能很好的确定。

五、总结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问题由来已久, 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欧盟在应对世界市场的同时, 还需要解决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 这对欧盟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 欧盟需要根据具体的世界经济情况制定合适的方针政策, 促进各成员国的发展, 减少经济赤字。

参考文献

[1]赵从显.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问题及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 1985, 05:55-60, 69.

[2]陈涛.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工业发展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 1987, 01:50-52.

欧洲经济共同体 篇2

宝洁公司开发一次性尿布的决策是在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科学且严密的市场调研后,从而把握到顾客和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而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宝洁公司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到顾客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选择合适而正确的开发市场以及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对产品进行改进,使之更满足顾客需求,另外,宝洁公司设法通过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以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终使宝洁一次性尿布在与其他品牌的尿布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个决策和开发过程,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的过程。现代市场营销是以消费需求为中心,在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又追求企业的长期合理利润的基本精神,其强调面向市场、注重满足顾客需求。而宝洁一次性尿布的这个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精神。

市场经济中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篇3

一、实体经济及其特点

实体经济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以精神产品与各种服务类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补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也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艺术、体育等精神类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部门。

实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升。其概念决定了其三大基本特点:

有形性。任何实体经济都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能为人们切实地感知和触摸。

主导性。实体经济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证,它主导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趋降性。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在所有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会趋于下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总量有的已经降到50%以下。

二、虚拟经济及其特点

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拓展了经济的覆盖范围,产生了生息资本,并且促成了利息这一经济范畴的独立化,同时形成并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收入的资本化”,人们因此就可以通过收入的资本化,定期得到一定的收入,形成了以股票,国/债券等为主要形式的虚拟资本,而且通过人类自身也创造了各类衍生品,促成了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在现代经济运作中,虚拟经济就是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各种信贷体系为依托,以各类金融衍生品为补充的一切经济运作形式,其特点表现为:

无形性。虚拟经济是一种虚拟的,以钱生钱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运作方式,会逐渐脱离实物依托,只通过资本的不断流转,而扩大其规模。

复杂性。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创新,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主观性的无实物积淀或假托实物基础的创新。有着复杂变换的一面:(1)运作方式的复杂化。通过各种创新与衍生,造成运作方式的相对复杂,再加上人为因素,导致运作方式的更加复杂与不透明。(2)组成的多样性。包括各类有价证券,信用凭证等,而且随着衍生品的出现与增多,还会有更多的新的组成方式。(3)内部联系的多头性。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实体经济等等之间,以及自身内部都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与影响,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与形式的多样化,各种联系会以乘数倍扩张而更趋复杂。(4)不稳定性。在虚拟经济的运作过程中,信用是其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各投资者,借贷者等之间及内部的联系与影响都以层层叠叠的各种信用,契约等为纽带,一旦其中一个环节脱节,就会导致整个经济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整体瘫痪。

扩张性。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多。而且经济体越发达,虚拟经济所占比重越大。

投机性。西方经济学中假定人都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但因为信息等的不对称与不完全,尤其在对虚拟经济的运作中,人的投机本性会增多。就造成马克思所说的经济虚假繁荣。

回归性。因繁荣的虚假,只要整体运作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通过经济危机的方式实现回归。2008年爆发的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明证。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运作组成了市场经济的运作,它们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通过相互间的作用达到彼此的平衡。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程度决定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

(1)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2)虚拟经济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3)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归根到底是虚拟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虚拟经济不能过分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

(二)虚拟经济有相当的独立性

虚拟经济以股票,国,债券等为代表。国/债券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代表实体经济的成长与壮大;股票,若是新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则能反映实体经济状况,而股市上大部分股票价格的上涨与下跌,只能是股市上人们对于某公司的行情的判断,并不能完全代表此公司的实际情况。故在很大程度上,虚拟经济的状况会脱离实体经济的真正状况,表现出一种虚构的需求。

(三)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但一定时候,又会影响甚至严重阻碍实体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相适应时,虚拟经济便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适度繁荣时,企业便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市场,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能增加那些拥有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的消费者的财富拥有量,促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信心去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以此促进了收入一消费一投资的良性循环。当虚拟经济规模不适合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时,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时,会造成经济衰退。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会因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的脱节而造成危机,造成资金外逃,股市、房市、汇市、衍生品市场缩水,从而发生金融危机及实体经济危机;造成消费力下降,劳动市场失业率上升,使整个国民经济衰退。

因此可知,市场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的矛盾统一体。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式发展。首先应重视市场经济的根本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的作用,利用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更加繁荣与发展;再次,要对虚拟经济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监管,其规模不能太过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规模而无限度放大;最后,还要注意国内与国外总的经济中的实体与虚拟的平衡发展,注意监管整个世界市场的虚拟经济,保证国与国之间,虚拟与实体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欧洲经济共同体 篇4

一、来源及含义

(一)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 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 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 (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 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 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 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 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 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 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 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 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 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 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 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 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 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 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4]、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 2004.

[6]、陈建国.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7) .

欧洲经济共同体 篇5

内容摘要:忙碌一年,环球经济终于迎来复苏的迹象,全球股市触底反弹:美股弹60%,香港反弹超过1倍,内地反弹80%。可以看出,股市复苏的热度显然比宏观经济复苏的热度要高出许多,在宏观经济还没有走出低迷的情况下,股市已经达到3000点之上,比最低点位时大涨千点之多,也让去年低位入市的投资者大获全胜,社保基金的股市投资已经开始扭亏为盈。人民币将于年内剩余时间维持平稳,但会于加速升值,以对抗届时可能发生的通胀。预计今年第4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水平。全年经济增长将实现略高于8%的预期目标,将维持在8.5%左右,而明年一季度可能更高。今年中国第4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左右。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回暖;GDP增长;股市反弹

股票的价格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风险预期以及由此形成的估值水平决定的,股价是针对未来企业表现的情绪反映。1500多只股票的价格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投资者对未来宏观经济表现的总体情绪。所以,股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宏观经济。即: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价反映的是投资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因而其表现必定领先于经济的实际表现.

在经济衰退至尾声时,绝大多数投资者已远离证券市场,每日成交量很小.此时一部分有眼光且不断搜集和分析有关经济形势并作出合理判断的投资者开始吸纳股票,股价开始慢慢上升。

美国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进口大幅度减少,虽然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起作用,但由于美国资产在这轮风暴的大幅缩水,其购买力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而美国失业率不断刷新(10月份为10.2%)更加剧了其消费压力。这对于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虽然国内GDP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是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投资而非消费,如果经济趋于平稳,国家政策一旦收缩,经济是否继续高速增长便成为未知。同时,因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而对于政府出钱.这存在很大风险。钱从政府和中央银行来,投放量超过一定限度,股市跟楼市就会出现泡沫,如果不收紧,泡沫一旦破裂,后果严重。

众所周知,香港的楼房泡沫爆破后,近才可恢复。但是此时如果收紧,刚刚有点起色的经济可能会掉头下滑,功亏一篑。

所以虽然各国明白泡沫破裂的危害,但因为经济增长仍未稳固,各地政府短期内仍不大可能会收紧,即使调整,也不会加息,最多回收一点资金。从目前各国的动作来看,除了澳大利亚连续两次加息外,其他各国继续保持低利率政策。

由于受益于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消费的实际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工业生产稳步回升等4方面因素,支撑中国经济明显复苏,预计今年第4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水平。全年经济增长将实现略高于8%的预期目标,将维持在8.5%左右。

所以现在的市场,不论是政策面、资金面、投资者信心层面、以及上市公司今年的业绩成长预期,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为主,预期向好占据主流。这样的市场背景,即使大盘出现反复,也不会构成太大的下调压力。何况大盘在近期的连续上行过程中,本身就很谨慎,大盘上涨持续时间较长,但上涨幅度有限,一些技术性调整需求,大多已在大盘反复与震荡中同步进行。

表现在盘面,每天盘中股票有涨有跌,热点轮换节奏较快,一些短线涨幅较大的品种,大多会在盘中顺势震荡调整,以消除获利筹码带来的压力.在年第二季度之前,政府不会正式实施紧缩政策。

预计受益于出口稳步回升、消费全面复苏以及个人住房投资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将于2010年后期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其中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预期将由的-2.3个百分点增至2010年的0.3个百分点。因为中国股市的表现一般较潜在的经济增长期领先2-3个季度,因此预计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将于2010年第二季度反弹,也即市场开始消化中国经济2010年将持续强劲复苏这一预期时。

股价变动与经济周期之间呈现出大致相似的波动形状。个人认为,大盘多半会选择继续强势。近期A股呈现一方面是金融地产股的疲软,另一方面则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预期强烈的品种有着较为乐观的表现,尤其是农业股、水泥股、有色金属股等品种。这其实折射出市场对通胀预期渐趋强烈背景下的思路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关注起产品价格上涨的主线。

正由于此,业内人士认为A股市场的.涨升空间依然乐观,因为金融地产股其实也是典型的通胀预期受益概念股,只不过目前市场的资金面尚未达到支撑金融地产股走主升浪的程度。这也印证不同行业受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摆脱经济衰退而进入发展阶段初期时,最先复苏的以致股价上扬的有地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化工业等。

而目前我们正处与经济危机下经济复苏增长的初期,所以应多留意此类股票。我们应看到国民经济增长的大趋势,树立投资信心,同时,也应注意经济周期的波动图,弄清国民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段,以作正确投资。

人民币方面,人民币将于年内剩余时间维持平稳,在2010年会加速升值,以对抗届时可能发生的通胀。尽管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总体上好于去年,但仍需面对来自7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即:房地产业能否保持稳定发展,消费需求增速下降,投资大幅度增长产生的金融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压力,美元贬值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陈永新.证券投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 篇6

从理念来看,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都来源于社会意义上的自由和民主。大家都知道,“自由”是一个富有战斗性但含义十分模糊的词。洛克曾说生命、财产、自由三者,均为人所不能放弃的权利;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期间曾揭示“四大自由”。就个人而言,自由乃是一种“选择的权力”,这一权力的大小,以其可以选择的范围来加以衡量,或者说,以其在“想做”的事情中所“能做”的事情的多少来衡量。现代意义上的经济自由是对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组织和自然人而言的,具有两个特性:一是排他性,即某人在行使某种权利时,不容许别人也行使同样的权利。比如某人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车辆,而不容许他人未得许可而任意使用;二是相对性,即某人可以在公共道路上行使车辆,但不能以此妨碍他人的交通。为了避免个人行使自由权的冲突,政府必须在法律上加以种种约束或规定,例如财产权、契约权、继承权等。一方面对个人拥有某种权利加以适当保护,以排除他人的侵犯;另一方面也对拥有这些权利的人加以适当的限制,以免损害他人的利益。比如,人们有经营商业的自由,但不得贩卖违禁物品;人们可以有出版、结社的自由,但不得藉此从事破坏性的活动等。另外国家还采取法律以外的途径来保护经济弱者的自由,如加强劳动市场管理,保护工人就业自由;扶植中小企业,促进市场自由竞争等。

显然,经济自由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福利的增加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经济的自由,没有微观主体分散决策的自由,没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自由,就不可能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福利的增加。然而,经济自由作为一个良好的理念,在实际实行中却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关系复杂。经济自由包含一切活动的经济自由在内,而这些活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甚至也与经济以外的自由发生密切关系。其次是难以衡量。自由只是一种个人(含经济人)可以“选择的权力”或是可以“活动的范围”,这一权力或范围是很难以数量来加以计量的。最后是不便于比较。即使某人的自由受限制,导致另一人的自由扩张,但我们仍无法对二人享受的经济福利加以比较。所以,米瑟斯在其自由主义的政策讨论中,他极力回避了这些难题,而只强调一种不客观的决定自由,好像整个世界的资源都是极其丰富的,因而不存在也不会有矛盾和冲突;如果有,就只好让古老的丛林规则来解决,从而破坏了自由主义的基础——价值的源泉在于社会所有个人的价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确定的个人价值是无法得到的,所以,较为现实的方法是用某种方法和程序来求得一个近似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发现先验的理论只有结果,而不能确知如何去实现结果。

和“自由”一样,“民主”也是充满美好感情的字眼,但民主更多的是一种运行机制和程序,所以,不能只把它当作一种投票规则和选择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社会公正和平等),是一种真正对个人价值和自由的肯定。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一书中认为,“为真正民主理论提供基础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把个人看作价值的唯一来源。假使存在或根据推测存在非个人主义的价值来源,民主政治程序最多只成为探明此种独立价值的一组可能有用的工具,不比其他几个可供选择的工具更有效率。”所以,起源于政治民主的“经济民主”并没有否定作为经济自由基石的个人价值,而是更为丰富了其内涵。从宏观层次上看,我们可以将它视为社会给予个人或经济组织以平等的机会和创造这种平等的过程和规则,如社会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反垄断法规等。很显然,这些做法为自然人和经济人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使他们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能自由地发表其见解、维护自身权益,而不必害怕得罪某一利益集团或个人而失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那么微观层次上的经济民主是什么呢?主要体现为经济组织内部——企业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参与和权益分享,以及在特定的所有权依存状态下利益相关人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在管理思想上表现为后福特主义、再造工程、团队合作精神和鞍钢宪法等。崔之元在《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一文中认为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与后福特主义、团队合作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所强调的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是鞍钢宪法所代表的一种思想。从经济学上分析,鞍钢宪法与团队合作精神一样,它们都只注重于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民主与合作,实际上相当于委托人对原来经理、主管等天然代理人权力的一种削弱,将这部分权力让更多的人(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等)分享,以求得更好的经营管理方法,制约经理人员权力过分扩张所可能产生的败德行为;而后福特主义则包含更为深刻的内涵,对企业所有权的改革,即让工人拥有一定的股权(更确切地说是剩余索取权),以求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更好地对称,降低股东(实际上是大股东)的监督费用。当然,这种剩余索取权的来源或许就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承认。另外,崔之元还谈到了生产线上的改革,汪丁丁认为是对技术分工的否定,而崔之元试图用社会分工和技术分工的区别来解释。我们认为,社会分工和技术分工是一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就以环岛装配或在同一个部件的生产组里不再强调按斯密传统的专业固定的工序分工为例,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而工人和技术人员只有了解这一产品或部件的全部生产环节或所有性能才能做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虽然有些环节。确实不属于一种技术,但从知识角度分析,大多数是类似的或易于掌握的其他技术,它们属于该组生产者的共同知识。因此,这种对局限于生产某个产品或零部件范围内专业技术分工的突破,我们以为叫做“知识分工”更为合适。

欧洲经济共同体 篇7

1 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经济运行

目前世界上还处于经济危机影响的后期阶段,很多国家的经济还处于复苏时期,其经济运行还不是非常的稳定,而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之间的竞争因素,也有内部国家制定的各个政策因素,可以说国内与国外的任何一个重大的动态都会影响到本国的经济运行,本文只是单纯地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角度来探讨经济运行。

经济增长是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标志,各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经济长期有效的增长,但是如果简单地从经济增长数据来看待经济运行则又是偏颇,因为某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潜藏着非常大的危机,而处理不善,所有的经济增长都会变成泡沫,因此经济增长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目前世界经济环境都处于经济萧条的后阶段,在经济全面复苏到来之前,有很多的投资者都转移目标,不再将重心放在证券市场中,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比较有远见的人将目标放在股票市场上,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与经济发展形势的研究,认为股票市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比较有发展,也正是如此,股票市场与证券市场相比更加的繁荣。

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之后,国外的大多数国家开始重视出口,而降低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因为经济危机十分严重,几乎每个国家都采取同样的政策,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其本国人民的购买力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其失业率也在不断地攀升,这种现象使得本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越来越低,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外国国家的政策,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打击。

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国内经济依然达到了预期,虽然这是值得兴奋的消息,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国内经济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的投资,促进国内人们的消费,如果经济增长趋势逐渐平缓,而国家投资基本结束,则需要采取收缩的政策,那么我国的国内经济是否依然能够达到预期并且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则是未知。再加之,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而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但是政府投资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投放量过大,会容易产生通货膨胀,反而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提高警惕,国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我国应该引以为鉴。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发展中,但是政府也要预先做好预防措施,及时调整政策,以此保证我国的经济不会出现严重的下滑现象。

2 从经济周期理论来看经济运行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特征: 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不同于前些年,2015 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下降至6. 9% ,外贸出口份额也已经降至2. 8% 。基于此,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担心,而实际上,依据经济周期理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另一个阶段,即工业化中后期,增长速度出现回落属于正常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国经济发展不再单纯地依靠速度,而是更加注重质量。

在经济发展大气候背景下,无论是国家制定的政策层面,还是投资者资金投资方面,都趋向于理性。2015 年大盘完全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年初大盘涨势强劲,甚至达到了疯牛的程度,而后又接连发生了股灾,此时监管当局出手挽救了股市,但是人民币却因此遭遇了贬值的风险。经过一系列措施的运用以及相关技术性调整,大盘在反反复复以及振荡中前行。面对着股市的风云变幻,中国政府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运行发展,已经初步确定了2016 年我国经济宏观政基调,即在满足需求侧的前提下,着重对供给侧进行科学有序的结构性改革。重点改革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去产能、库存; 降低经济发展成本、着力发展短板。采取的财政政策依然是积极政策,依据2106 年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情况,再进行适度调整。

虽然2015 年我国出口份额下降,但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控后,中国经济在2016 年依然会稳步增长,增长率不会跌破6. 5%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整体趋势不再只看重速度,而是质量。近几年,我国一直着重于产业结构转型,旧产业结构与新产业结构交替过程中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影响。所以待到我国产业结构逐渐更新换代完成,股市发展会更加稳定,对经济稳定运行会产生更加明显的优势。

股价变动与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换言之,股价变动能够直接反映出我国经济所处的周期,而中国经济所处的这个周期直接对股价产生影响。很多专家都认为,进入新一年后,大盘会逐渐走出低迷恢复到常态。近期A股呈现一方面是金融地产股的疲软,另一方面则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预期强烈的品种有着较为乐观的表现,尤其是农业股、水泥股、有色金属股等品种。这其实折射出市场对通胀预期渐趋强烈背景下的思路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关注起产品价格上涨的主线。

正由于此,业内人士认为A股市场的涨升空间依然乐观,因为金融地产股其实也是典型的通胀预期受益概念股,只不过目前市场的资金面尚未达到支撑金融地产股进入主升浪的程度。这也印证不同行业受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摆脱经济衰退而进入发展阶段初期时,最先复苏的以致股价上扬的有地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化工业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来看待经济运行很有必要,因为这两点对经济运行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之这几个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更具价值,对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是笔者多年经济运行研究经验的总结,仅以此提供借鉴。

摘要:经济运行可以从很多方面了解到,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都能够从某一方面看出经济的运行情况,但是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周期理念,对经济运行的解决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不是单纯的正比例关系或者是反比例关系,因此需要研究人员从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从更科学的角度利用经济周期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希望能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借鉴。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2005(3).

[2]刘金全,李庆华,刘志刚.经济周期波动中均值水平与条件波动性的状态划分及相关性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3]吕光明,齐鹰飞.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化事实:一个基于CF滤波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7).

欧洲经济共同体 篇8

就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 如何能够根据我国的国情需要, 在保障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有序前进, 在保障增长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协调作用, 在目前的经济体系之中, 经济稳定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对于经济发展前景而言, 如何能够根据稳定与增长的关系, 切实保障经济有所发展, 这是目前的社会问题, 是任何社会条件下, 以及社会制度下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

对于一个社会形态而言, 要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就必须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经济条件平稳发展, 对于经济因素具有可操作性。虽然就目前的经济增长形势而言, 要保障经济稳定以及经济平稳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仅仅应用经济的不断增长就想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这在一定情况下, 是会造成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及对于政治方面的稳定产生一定冲击的。所以对于经济的增长情况而言, 也要做好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作用。而目前就国内的经济形势而言, 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在经济增长数值方面的变化, 社会认同经济增长就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这是不正确的, 也是不具有科学性的, 这是对于经济的发展中很多必要的要素有所忽视, 同时也减少了社会经济生活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 甚至可能长生一定的社会矛盾, 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同时也可能对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形成距离, 造成社会中一部分人比较富裕, 另一部分人又比较贫穷, 在社会的发展条件以及在经济建设中形成不稳定的经济因素, 制约着经济发展, 造成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 所以, 必须对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增长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之间内在区别与联系有一个很好地认识。

一、目前的经济形势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区别

虽然增长与发展在表面看来是具有一定联系的, 但是在经济社会之中, 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 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增长的结果是一定会形成发展的,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一定会造成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会得到保障, 并认为这就是经济发展, 尤其是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而言, 在经济发展形势中是围绕着经济增长为重心的发展形势, 在国际范围内也形成了增长才是衡量经济社会的唯一标准, 只要支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保障资金的稳步增长, 就一定能够带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 同时保障社会经济的稳步前进。很多经济学家都有这样的理论体系, 在增长与发展在词语运用上可以相互替代, 甚至在很多公众的体系论述中可以把两个词语结合在一起使用, 但是就目前的经济状态而言, 增长与发展是有区别的, 不仅需要区分两个词义, 同时也需要在变革方面实现区分与联系的运用, 经济的增长是体现在经济上的胜算, 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增长变化, 这能够体现的是在经济生产以及在经济在分配的过程之中, 在社会经济变革状态下, 对于经济方式的有一种体现, 这种增长方式是产出大于投入的, 是经济效率的增长, 是生产这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经济利益的获得, 而在经济发展之中, 对于产品的经济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利益的获得上的, 而且能够体现出在经济结构上的转变, 是内部经济因素共同协调作用的一种转变, 这是经济结构上的优化重组, 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 而是如何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以及方法, 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获得渠道以及内部运作系统都有体现。

二、就经济体系而言,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 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 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 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 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 在现代社会中, 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 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 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经济发展的稳定必备的条件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2]。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 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 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 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

四、结束语

就目前社会经济的稳定而言, 不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以及经济的稳定, 同时也是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 能够协调各种经济因素发展, 在促进经济发荣的基础之上, 对于社会的经济稳定有所促进,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 这才能够体现出来社会的发展, 实现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就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 如何能够根据我国的国情需要, 在保障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有序前进, 在保障增长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协调作用, 在目前的经济体系之中, 经济稳定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对于经济发展前景而言, 处理好经济社会中稳定与增长的关系, 才能够切实保障经济有所发展。

摘要: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 如何能够在保障有序的发展中, 形成快速的经济增长, 在协调发展与平稳之间的关系的状态之中, 依据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 保障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清楚目前在经济发展中的条件协调, 适应社会经济体制变革,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作为经济建设中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论述关系,稳定发展,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欧洲经济共同体 篇9

首先, 最热门的一个经济词汇, 也可以说是一个新信息词汇, “注意力经济”, 出现在了历史的大舞台上。而把这个词汇推上前台的是一位美国学者Michael H.Goldhaber, 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杂志《Hot Wired》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 (Attention Shoppers!) 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 目前有关信息经济的提法是不妥当的, 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 其研究的主要课题应该是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 而互联网的出现, 加快了这一进程, 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 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 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他进而指出, 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 在这种经济形态中, 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 也不是信息本身, 而是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相对于无限的信息来说是稀缺的, 因此, 在互联网上人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位哲人说过, 绝对的光明与绝对的黑暗, 对于一个人来说, 结果是一样的——什么也看不见。同样没有信息与拥有无限多的信息结果也是一样的, 在无限多的信息中, 你将无法或很难找到对你真正有用的东西, 那么在信息时代真正恒缺的资源是什么呢?它就是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 在注意力经济的指导下, 作为一种媒体的网站创造了市场的奇迹, SINA.com SOHU.com NETEASE.com为纳斯达克所催生, 张朝阳, 王志东, 丁磊等人在国内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可以看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至少在IT界获得了成功,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 个人的注意力相对信息来说是一种极其有限的商业资源, 成为企业激烈竞争的焦点。

“注意力经济”目前还不是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通用概念, 但这一概念在描述一些经济现象时有相当的解释力, 理论上的可分析前景良好。迄今, 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为深化对“注意力经济”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实证基础。以创新为支撑的新经济发展趋势方兴未艾, 每年的增幅都比传统产业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 这种情况使人们不能不联想起近代工业对古代农业的超越。整体看, 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既与信息产业紧密相关, 也与现有市场机制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

然而, 在传媒产业中, 这一概念似乎并不完全行得通, 它缺乏成为一个产业发展基石的特质。

对于注意力经济, 喻国明教授在《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的本质》一文中曾经指出, 这种所谓“出售”受众的行为到底“出售”的是什么呢?对此, 麦克卢汉的回答是: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换言之, 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譬如, 他在分析免费电视的经济回报时指出, 电视台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好的节目来吸引观众的关注, 观众的付出不是金钱, 而是排他选择后的关注———这是一种隐性的收费, 而当社会上的注意力资源越有限, 这种能够将这种稀缺资源凝聚起来的“注意力产品”的价值就越高。如果问题的答案仅止于此, 那么, 衡量传媒之市场价值大小的标准和尺度无疑就是传媒所凝聚起来的受众注意力的数量和规模 (它可以通过收视率指标或发行量指标来加以标示) 。但是, 问题恰恰在于, 在传媒市场的实际评估中, 那些最受广告商 (其实也包括政治宣传者) 青睐, 最具广告 (或市场) 投资价值的传媒常常并非是那些收视率或发行量最大的传媒。这是关于传媒的“注意力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网络经济是一种泡沫经济, 网站2001年末和2002年初在经济上全线雪崩, 整个网络市场一片低迷, 几乎没有能够盈利的网站, 能盈利几元钱就将是一条瞩目的巨大的新闻, 网站兼并、收购风潮盛极一时。

《经济日报社》发展部曹鹏博士将网站在市场的垮台归咎于注意力经济的误导。他在《影响力经济与媒体赢利模式》一文中谈到:“网络普及一个新名词:注意力经济。网络企业大多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格外迷信注意力。所以, 网站在圈来钱后烧钱时就格外的大方, 造神运动, 炒作, 无所不用其极, 可以说, 刷新了宣传广告的纪录。网站甚至在两年前成为电视、报纸等媒介广告额剧增的主要驱动力。现在网站在市场上垮掉了, 它们的失败基本上都是没有找到赢利模式。而之所以没有找到赢利模式, 是因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误导。注意力经济在媒介经济学领域是不成立的, 注意力是个传播学概念, 而不是经济学概念。”

因此, 所谓的“注意力经济”说受到了质疑, 它对于传媒经济的作用似乎是负面的。

二、影响力经济

喻国明教授在《影响力经济》一文中谈到:传媒之于市场的价值大小关键在于它通过其受众所产生的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可以说, “影响力经济”是从流行多时的“注意力经济”衍生而来的, 是对注意力经济学说的升级提高。

“传媒影响力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为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渠道烙印’传媒影响力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我认为, 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这种‘渠道烙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传媒的物质技术属性 (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作为不同类型的传播渠道在传播资讯时所打上的各自的物质技术烙印, 并由此产生的对于人们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是传媒的社会能动属性 (如传媒通过其对资讯的选择、处理、解读及整合分析等等, 在传播资讯时所打上的各自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 并由此产生的对于人们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这段话不仅点出了传媒影响力的本质特征, 也是影响力经济这一概念提出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 影响力经济更适合作为传媒营销理论的基础, 正如曹鹏博士所说的:“影响力经济和注意力经济, 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区别, 但是应该说, 影响力经济是一个营销学概念, 已经不再是传播学概念了, 它是基于传播学理论的营销概念。”

他谈到, “如果说注意力经济突出的是受众对媒介发布信息的注意, 那么影响力经济实际上解决的是一个互动关系。在信息发布者, 媒介或者是信息企业和它的消费者之间, 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注意, 不是作为一个企业其产品或服务为尽可能多的人所注意, 而是还要影响了足够多的人。也就是说, 媒介企业在市场里的收益和经济效益如何, 不取决于注意力资源得到了多少, 而取决于它的影响力的大小。”

通过对广告的分析更能看出影响力经济之于传媒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广告是一个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影响力经济实际上所解释的是媒介进行广告销售的一个盈利模式和机制问题。媒介要想在广告领域里生存盈利, 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介, 广告额和广告收费标准的多少, 取决于它对多少、什么样的受众有多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力, 而仅仅是受众注意到了, 那实际上等于是无效广告。

受众不仅仅要“注意”还要真正地受“影响”。“注意力经济”说解释了广告商付出广告费所购买的并不是报纸的版面或电视的时段, 因为人们注意到, 没有什么人看的报纸或电视, 其版面或时段是没有价值的。只有通过报纸的内容或电视的节目凝聚起了足够多的受众, 这样的版面或时段才是有价值的。但是, 传媒的市场价值又并不仅仅是由于它所凝聚的人群数量简单决定的。人们在关于传媒经济的进一步研究中注意到, 人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能力以及他们的决策力、消费力或“话语权”是有差异的, 有时这种差异还是相当巨大的。传媒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在于, 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所凝聚的那群具有某种社会行动能力的人们了解社会、判断社会乃至做出决策、付诸实践的信息来源和资讯“支点”。换言之, 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 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 并且这种对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 影响社会决策, 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因此, 喻国明教授所论述的核心问题就是, 影响力经济是传媒经济的本质。

三、两者并不对立

我们这里可以不把这二者看成某一“说”, 就单单把他们看成是传媒经济中的两个因素。

许多传媒都聚焦于“注意力”上, 旨在吸引更多的眼球, 这并不是坏事, 但并不是受众都注意到了就一定会形成真正的购买欲, 正如爱多VCD铺天盖地的广告带来的还是企业的破产, 因此, 影响力经济更有利于形成受众对商品和媒体的忠诚度, 更能为媒体带来持久的利益。

但是也不能完全忽略注意力经济的层次, 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并不矛盾, 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媒体要形成对受众的影响力除了媒体本身的威望, 还有依靠争取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但不一定非要以“注意力”为主导, 应该以形成“影响力”为目的。这样传媒产业才能在整个市场中健康地发展, 媒体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否则又有可能出现昙花一现的状况。

因此, 可以说两者并不对立, 注意力有利于增强传媒的影响力, 而影响力又不得不大量地表现为传媒所受到的“注意”, 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以注意力来衡量媒体的影响力, 如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报纸的发行和销售量, 这些也都不能忽略在外。

两者的相互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循环:更多注意力有利于增强媒体影响力, 媒体影响力的增强则带来更多的受众, 更多的注意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注意力经济更多是从传播的方式方法上来谈的, 媒体除了要有自身的影响力, 在传播的手段上要更加地采用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的方式, 所谓“眼球经济”也正是因为其有效程度而被大家誉之为一种“经济”。谁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谁就能创造更多的效益, 这其实是表面的, 媒体之间竞争的本质实际上则是媒体影响力的竞争。

四、传媒的“影响力”和“注意力”与媒体的经营

我们已经知道, 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因此, 媒体谋求发展, 谋求经济效益, 依靠的是自身的影响力, 甚至可以说是自身的“品牌价值”, 是受众对媒体的心理依赖程度。

打造品牌是传媒经营的重要任务, 这是有识之士深思熟虑后的真知灼见, 也有无数事实证明这一见解是很有远见、很有道理的。

一个产品一旦品牌树起来了, 口碑好了, 品牌就成为了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 会为生产厂家和商家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据说世界著名品牌“可口可乐”的老板曾经表示:宁可失去一切, 也不愿失去“可口可乐”这一品牌。即使失去全部金钱, 但只要还拥有“可口可乐”的品牌, 就会很快赚回来, 不愁没财富。由此可见, 好品牌是何等重要。

作为媒体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通过对报纸媒体的简单分析来看看传媒的影响力发生在哪些方面?可以从三方面来考察这个问题:

第一, 促成受众接触传媒、造成影响力的环节有两个, 一个是传媒的规模, 规模大, 进入某一传媒市场的门槛高, 挡住了别人, 自己的影响力才会相对大;二是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竞争资源所带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二, 要保持影响力。影响力除了表现为较高的阅听率 (阅读和收视率) 外, 主要表现在受众对报纸一种长久的心理依赖, 要使媒体成为受众日常依赖的工具、向导, 才是影响力的最大表现。不仅可读, 而且必读, 使传媒成为受众对社会判断的支点, 产生情感忠诚和行为忠诚。传媒的品牌效应就这样产生了, 而且有可持续性。

第三, 接触传媒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最大的普遍问题是受众对传媒的接触一般化, 仅仅是通信息或消遣。这种影响力是有限的, 竞争中有可能被对手拉走。受众接触传媒达到一定深度, 必须提升、选择读者人群, 这就是主流人群。掌握了主流人群, 再进一步发展才有广度, 保持住影响力。比如报纸, 社会上仍然需要有满足广大市民的一般社会新闻需求的发行量很大的报纸, 但这类报纸不会是主流报纸, 另一类报纸也许发行量不很大, 但是影响力很大, 因为它的读者是稳定的主流人群。

比如《南方都市报》就走过了从以普通市民为读者对象转而逐渐成为以主流人群为读者对象的过程。开始是这份报纸可看, 但无法依赖, 当内容重心侧重主流人群后, 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回报率显著提高。

因此, 媒体自身通过对内容的把握和发行的手段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在受众心中形成持久认同性。上面曾经提到, 媒介要想在广告领域里生存盈利, 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介, 广告额和广告收费标准的多少, 取决于它对多少、什么样的受众有多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力, 而仅仅是受众注意到了, 那实际上等于是无效广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商家清醒地认识到通过传媒宣传品牌的重要性, 增强了这方面的意识, 主动与传媒联系, 加强沟通, 共商宣传品牌大计。

广告主在选择媒体投放的时候无疑会瞄准并定位于全国或地方主流正规传媒的影响力。相信只要产品质量过硬, 又有对路得当的宣传方式, 终能把自己的品牌打响, 让它深深植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心中。这里广告主就是利用了媒体在受众心中的认同度和巨大的影响力, 同时传播的方式也要能够带来更多“注意力”, 除了对产品的销售打开局面, 同时也增强了媒体的影响力和认同度, 这正是实现了上面提到的良性循环。也就是所谓的“双赢”。

因此, 影响力经济和注意力经济是相互作用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不应该简单地将二者划分开来, 将二者放在一起分析、研究、探讨更加有利于传媒经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在此只是抛砖引玉, 希望更多的学者来探讨和研究二者的关系。

摘要:随着网络和新媒体以及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 原有的传统经济理论似乎已经无法满足媒体经营发展的需要, 进而新的经济理论也应运而生, 众媒体力求寻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这些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否都正确仍然值得商榷。在传媒逐渐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 目前较受关注的是这么两个概念:“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针对这两个概念国内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文章从两方面论述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传媒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传媒经济,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

参考文献

[1].金冠军, 郑涵主编.全球化视野:传媒产业经济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

[2].曹鹏.影响力经济与媒体赢利模式.新闻与写作, 2001 (12)

欧洲经济共同体 篇10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都是我国城乡经济转接口,承担着国民经济战略基石地位。县域经济在我国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封闭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开展全部依靠政府指令,甚至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是随着“市场”而变,在这个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动力属于单一结构。

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是逐步开放时期。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和资本黏合作用强化,居民需求被企业逐步纳入生产经营规划过程中,同时,县域政府则由独断型政府转向竞争性政府,由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企业和县域政府双轮驱动的结构。

二十一世纪初,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是开放时期。尽管竞争性政府在一段时期内作用进一步强化,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步放大,2012年中共十八大尤其是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向市场决定的企业主导型驱动结构转变。

2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2.1市场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在原先地方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下,恶性竞争思维非常常见。但多年发展经验表明,这种做法极大的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当前县域经济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克服恶性竞争,强化产品质量意识,突出市场导向。

2.2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

在有限放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人口规模与经济投资结构的变化同其吸纳承载人才能力呈正比关系。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惯性,我国大多县域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吸纳能力偏弱,产业发展不健全。由此引发问题也非常多,例如县域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功能不健全,优质教育、医疗、科研资源缺乏,欠缺足够承载力,很难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还容易导致大量人口外流,从而导致乡镇经济发展疲弱,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由此形成不良循环。

2.3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

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早期,“广投放、缺监管、弱环保”的问题一直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县域承接了城市产业链中附加值低、污染高、耗能高的一环,加之对环保状况缺乏关心,使得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居民幸福指数上只能起一时之效。

2.4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开放合作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竞赛性”政绩考核制度在短期内对于促进就业、强化自身投资能力大有裨益,但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角度看,其相对封闭性、盲目性和缺乏合作的问题也暴露无遗。一方面,在经济布局空间上,由于产业投资各自为政,县域间缺乏产业各个环节的分工协作,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又导致了同类产业区的同质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区域之间缺乏联动机制,中心城市辐射效应难以向县域扩展。所以,县域在使用中心城市人才、技术和资金上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又导致了产业创新的难题,最后伴随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艰难维持和县域环境恶化。

3对策建议

3.1做大做强工业

从国家层面上看,截至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实现工业化后并不意味着工业基础性地位的下降。从佩蒂克拉克定理中我们也可得知,工业化是产业整体成熟合理的标志之一。工业化后期,工业核心功能发生了偏移,工业主功能不再是集聚资本和创造就业,而是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并创造出更多高质量工作岗位。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好“双创”环境,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断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扩大县域企业入库税收,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切实问题,鼓励企业走在创新发展前列。

3.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市场化发展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强化建基地、深加工、创品牌等环节,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使得其市场力量增强,他们可以通过平等谈判在产业链上分享更多经济利益。但是,农户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必须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并且不同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也是不同的。

3.3培育壮大服务业

坚持因地制宜,将完善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改造产销、科技、信息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建立健全县域服务业配套设施与服务网络,进一步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加方便服务。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某种意义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泵,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既面对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浅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实践与文献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欧洲经济共同体】相关文章:

欧洲经济论文范文05-14

欧洲经济论文提纲11-15

欧洲创意经济考察报告04-22

欧洲经验05-05

欧洲体育05-21

欧洲退税范文05-17

用欧洲造句04-19

迷醉欧洲作文04-26

欧洲绘画教案05-14

欧洲国家英文06-08

上一篇:干部离任审计下一篇:热介质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