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现状

2024-05-21

中日贸易现状(精选十篇)

中日贸易现状 篇1

关键词:中日韩贸易,贸易结合度,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比较

一、引言

中日韩是亚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双边贸易的迅猛增长, 对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现状及贸易潜力的研究很多。如王澎涛、寇相如 (2011) 在分析中日贸易竞争优势基础上, 对中日间的贸易潜力进行研究;郑燕、张吉国、丁存振 (2014) 考察了中日的贸易现状, 进而分析中日贸易潜力及相关影响因素;周念利 (2010) 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和对外贸易差额的分析, 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及出口潜力进行了测算研究。李亚波 (2013) 通过对中国-智利双边贸易流量的现状分析, 测度了双边贸易的潜力。随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针对我国如何在与日韩磋商时把握主动性、发掘潜力更大的国家, 本文基于此, 对中日、中韩的贸易潜力进行比较研究。

二、贸易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指数 (TCD) 指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比重, 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在世界总进口中的比重之比。反映了贸易伙伴国作为该国出口市场的重要程度, 数值越大, 两国家间的贸易联系越紧密。计算公式:

TCDab= (Xab/Xa) / (Mb/Mw)

其中, TCDab是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 Xab是a国对b国的出口额, Xa表示a国的出口总额, Mb表示b国的进口额, Mw表示世界的进口总额。TCD值越大, 两国贸易联系越密切。本文分别计算对中日、中韩贸易结合度, 结果如下表。

表1表明, 中日、中韩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 说明日韩均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 出口贸易联系紧密;TCDCJ>TCDCK, 说明现有贸易中, 日本对我国的出口重要程度略大于韩国;2008年, 两值均有下降, 体现了经济危机对双边贸易的负面影响。之后, 贸易逐渐恢复, 贸易结合度指数也稳步上升。

三、引力模型及贸易潜力比较研究

1. 变量选取及模型

(1) 模型引入变量人均GDP (p GDP) :反映一国发展水平及消费能力, 对于出口国, 值越大, 贸易供给的能力越高, 促进贸易发生, 对于进口国, 值越大, 发生国际贸易的可能性越高,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贸易组织 (选取APEC) :是虚拟变量, 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会取消或降低关税, 从而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间距离反映了运输成本, 距离越大贸易成本越高, 阻碍双边贸易的发展, 数据来源于距离统计网站http://www.indo.com;发生经济危机时, 一国对外贸易行业受到消极影响, 会降低国家间的贸易规模, 是虚拟变量。

(2) 本文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

式中, lnij为中国与25个贸易伙伴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 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 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立陶宛、越南、加拿大、荷兰、泰国等国家, 考虑这些国家与中国贸易量很大, 经济、文化、消费习惯等方面不同, 代表性很强。uij为随机误差项。

2. 实证结果及双边贸易潜力估算

(1) 实证结果

本文利用2005年-2014年10年的贸易数据, 采取Stata12.0对包含5个解释变量的模型进行了OLS回归, 结果如下:

可看到, 人均GDP、APEC与贸易正相关, 距离、经济危机与贸易负相关, 调整大于0.9, 该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双边贸易流量。由模型检验, 最终选择普通最小二乘法结果进行经济意义解释。方程如下:

进出口国人均GDP每增加1%, 双边贸易增加0.503%、0.485%;APEC对成员国贸易的促进比非成员国家高52.95%;双边距离每增加1%, 双边贸易会减少0.105%;经济危机会导致双边贸易减少14.45%, 其中APEC对贸易促进作用最大。

(2) 双边贸易潜力比较

将实际双边贸易额与模拟贸易额相比, 对双边贸易潜力进行估算。比值小于0.8为潜力巨大型, 比值介于0.8-1.2为贸易开拓型, 比值大于1.2为潜力再造型。

上表可以看出, 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我国与日韩的贸易潜力均有消极影响;中日贸易潜力由开拓型进入再造型, 中日双边贸易发展趋于成熟, 中韩双边贸易处于开拓阶段,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结论及建议

1. 影响双边贸易的因素中, APEC积极影响最大, 因此, 要进一步发展中日韩的双边经贸合作, 应努力推进中日韩FTA的建设。从贸易潜力的结果来看, 中韩双边贸易有更大的潜力, 因此应主要推进与韩国的自贸区建设;对于日本, 应挖掘新的贸易增长点。同时应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 削减贸易壁垒。

2. 国家间距离、经济危机导致双边贸易的减少, 应该积极推进区域合作, 将距离的消极影响最小化, 另外, 要大力发展高增加值行业, 提升贸易发展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王澎涛, 寇相如.中日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4) .

[2]郑燕, 张吉国, 丁存振.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J].新疆农垦经济, 2014 (6) .

[3]周念利.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12) .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篇2

姓名:曹博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电商120

1学号:201217050108

论文名称: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曹博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电商1201班)

摘 要: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09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62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居世界第六;2012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8667.6亿美元,其中,出口20489.3亿美元,进口18178.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12年的时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加了7--8倍,从第六位跃居世界第一,发展之快令世界侧目,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 农产品

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特征是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要了解国际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通常都要查看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原油、电子管半导体、机械设备、煤炭、合金钢和高碳钢、电气仪器、纸张、棉花、玉米等。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汽车、电子元件、家用电器、机构设备、办公机械. 船舶、服装、鞋类、化工产品、人造长纤维织品、钢铁、加工食品、鱼类及活动玩具等。须指出的是,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国贸易强弱的重要标志。中国出口中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少,低端产品

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出口厂商存在恶性竞争现象等。在中国庞大的对外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到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初级产品、一般工业制成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品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根据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其中仅在2010年一年,中国共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6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当年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针对中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反倾销的最大靶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自然跟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国内贸易政策或企业行为失当有关。

二、我国对外贸易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

从各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流向的总体特征是集中化的,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市场都呈现出高度的集中化。但近年来出口流向的集中化程度在逐渐减弱,而进口的集中化程度则稍有增强的趋势。

1、我国的对外贸易流向集中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地区统计数据表明在贸易总额上,亚洲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洲和欧洲,而且这些区域与中国的贸易额在近期内一直呈积极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亚洲,主要是对香港、日本和韩国出口,对香港的出口主要是转口贸易 ;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对北美地区的进出口都主要集中在美国。而对欧洲的贸易则相对分散一些。

2.在区域分布范畴上,我国的贸易相对集中在本地区或距离较近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可见运输成本也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比较多,市场需求的相似性比较大,企业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和维护也更加容易些。

3.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如下表所示,我国对大洋洲的出口在总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到2000

年才开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与美洲、欧洲两大贸易对象区域的出口总额一直稳步增长。我国在与处于更低阶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贸易中,主要是劳务输出如工程建设,而这些国家市场需求有限,因此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不大。此外,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经营经验和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产业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1991-2009年世界各大洲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

单位:%

三、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

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的关键是政府如何进行引导,采取何种贸易政策,做好宏观调控。这是转变的基础,是进行转变的整体框架。在宏观政策确定的基础上,我国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

1、改进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目前出口产品大多是规模大价格低,是中低档产品的出口,只赚取其中的加工费用。出口商品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使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因为价格,而是因为质量。

2、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

中国无形商品贸易额占出口总额的10%不到,可见无形商品与有形商品的比重极不平衡,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不单意味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还包括无形商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善,而且后者的意义愈来愈大。

3大力调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积极地创造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

调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在不放弃甚至要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同时,积极地创造和形成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我国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涉及到两个层次:一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着重发展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出口;二是以高新技术和新生代重化工业产品为主,比如光纤通讯、生物工程、遗传工程、航空航天、汽车、计算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的出口。

【参考文献】

1、马广烁汪静田艳霞《浅谈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2、胡乃武 殷献民《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 第2期 8-13页

南南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篇3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南南合作 全球化 贸易壁垒 贸易结构

一、 南南贸易的现状

在全球化挑战面前,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有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因而,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开始实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南南合作”。现如今,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已不再仅仅是农产品和资源的传统出口国,而逐渐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重要参与者。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被称为第二代新兴工业国的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不仅经济规模大,发展势头强,发展潜力和市场潜力巨大,而且参与国际分工的态度积极,为世界经济贸易前景增加了新的希望,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因素和稳定因素。

二、南南贸易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发展不平衡,最不发达国家在南南贸易中处于劣势。南南贸易存在着严重的贸易转移效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很低,在大多数产品上都不具有成本优势而是处于劣势。因此,在“南北贸易”转向“南南贸易”后,由于存在严重的贸易转移效应而受到损害。而发展中国家一般技术水平都很低,缺乏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各国间无法通过发展贸易而达到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合作中受益不均,产生“马太效应”,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就发展中国家整体来看,发展中国家内部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和分化在不断加剧。

2.南南贸易制度不健全,区域贸易安排无序,限制了南方经济体之间相互交流。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难以形成紧密的分工关系。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产品和工艺、技术同构性强,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般成本递增快,合理经济规模小,也无法形成旨在分享规模效益的协议分工。这样,发展中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对其他成员国的产品必然不会产生大的需求,贸易创造效应小,也难以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加之在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一体化政策往往执行不力,从而阻礙了南南贸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选择的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往往产生矛盾,阻碍发展进程。此外,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由之间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而且贸易政策、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也很大,从而阻碍了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协调。

以最不发达国家最多的非洲地区为例,全球贸易体系不利于非洲国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国际社会对低成本的纺织品、棉花和农产品实行限制性市场准入政策,来自高度补贴的工业经济出口部门的竞争也阻碍了非洲经济的增长。同时,非洲没有形成交易成本低的贸易体系。地区贸易安排既分散又复杂,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之间地区性贸易安排有许多重复和不一致,这些都限制了非洲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交流。

3.南南贸易存在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对最不发达国家施加较高关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狭小,难以大量吸纳其他国家的商品。对于一般发中国家来说,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国内产业不发达,最终需求和派生需求都很小,很难为其他发中国家的商品提供较广阔的市场。如朝鲜2006年人均GDP为84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0.2%。因而,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商品的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贸易壁垒”效应来促进工业化。然而,在“贸易壁垒”的作用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没有发展起来,远不如预期的那样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三、南南贸易的对策及发展前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清楚的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极化”或者“美国化”,而是“多极化”和“民族化”。因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中国家间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1.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和改善。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应重点考虑发展那些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品。传统出口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其收入弹性是比较小的,也就是说当国民收入增加时,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不会同比例增加,这些产品也就不能支持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只有那些收入弹性比较大的产品才能保证出口的高速增长。因为收入弹性大就意味着当国民收入增长时,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会大大高于收入增长率。

2.消除贸易壁垒,加强沟通与合作。南南贸易的发展需要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加强各国间的沟通与合作。国内方面,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尤其是贸易体制的改革, 建立高效的协调服务机制, 消除过度的内部竞争, 减少因此引起的倾销、补贴等贸易纠纷的发生。鼓励科技技术的研究开发, 促进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强竞争能力。国外方面,加强政府间的对话, 建立政府间的合作机构,通过集体的力量在国际问题上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并制定可行的工业协调计划。如APEC会议的召开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区域贸易的发展。

随着经济交往增多,贸易壁垒的消除,以及更多有利于南南贸易的双边多边协议的达成,南南贸易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圳:南南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决策建议.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6期

[2]联合国电台:《贸发会议报告》,2006年10月16日

[3]扬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全球FDI持续高增长—世界对外投资三大趋势展望》

中日贸易现状 篇4

1 TBT整体数量持续增长

1995~2013年,WTO各成员在TBT委员会历次会议上提起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共计394项。表1为历年WTO特贸关注议题数量。可以发现,特别贸易关注议题的数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而自2006年以来,特别贸易关注的增长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

实际上,上述情况恰好与历年来技术性措施的数量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根据WTO在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各成员发布的TBT措施在2005年之前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水平。2005~2013,各成员发布的TBT措施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报告分析指出,这是由于2008~2009年发生的次贷危机给世界贸易带来的重大影响所造成的。由于全球经济经历了低潮,导致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来加强对国际贸易的监察力度,从而设法保护本国企业,减少外来产品的冲击,期望维持本国的就业水平。在关税减让承诺的约束下,世界各国纷纷采取WTO框架所允许的非关税措施以实现上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作为具有极强的正当性的TBT措施自然成为世界各国所青睐的贸易措施之一。相较于两反两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而言,TBT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主要目标,使得其遭受质疑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TBT措施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这使得科技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的国家更加难以应对。正是由于上述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TBT措施在国际贸易措施中的应用频率有了较大提升。而TBT措施的逐渐增多也使得历年来TBT委员会上所提及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日益增多。因此,笔者认为,世界贸易近年来所遭遇的低谷是近年来特别贸易关注议题数量显著增加的首要原因。

2 发达国家主导,议题的参与方日益多元化

1995年WTO成立伊始,TBT措施的发布与实施似乎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观察WTO争端解决机制早期的案例可以发现,与TBT措施相关的争端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之间或是发展中国家就发达国家所实施的TBT措施向争端解决机构递交申请要求磋商的案例。由此可见,在WTO成立初期,发达国家是TBT措施的主要发起者,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基本上属于TBT措施的受用者。从总体上看来,“南北矛盾”与“北北矛盾”能够恰当地被用于描述WTO成立初期的国际TBT贸易争端形势。作为TBT措施协调机制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自然也就成了发达国家主导的机制,发展中国家就发达国家发布的技术性措施进行咨询,而发达国家予以答辩是该机制的常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贸易地位得到了有效提升,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技术性措施话语权的情势正发生转变,特别贸易关注的议题内容和参与方则日益多元化。表2反映的是WTO成立以来各成员实施的TBT措施被质询的次数情况。

可见,除欧盟与美国两个世界贸易巨头之外,“金砖国家”的TBT措施受到关注的频率也十分之高。这是由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各类TBT措施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些措施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更为重大的影响。同时,观察近年来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可以发现,TBT措施争端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是TBT措施的受用者。在特别贸易关注机制中,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TBT措施所发起的提案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加。观察2013年特别贸易关注议题的情况可以发现,在2013年特别贸易关注框架下,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所发布的贸易措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些措施被提出讨论的频率与欧盟、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所发布的贸易措施被讨论的频率相比几乎是对等的。

尽管如此,当前国际TBT措施的主导力量仍来自于发达国家。观察WTO发布的2013年特贸关注议题可以发现,大会上最受关注的3项TBT措施是欧盟REACH法规、印度机动车气动轮胎和印度钢铁产品强制性认证法规,这3项法规分别受到了34、4、5个WTO成员国的质询,被质询次数分别为33、22、13次。可见上述技术性法规的出台给WTO各成员国都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近年来特别贸易关注议题呈现出一种全新趋势,即“南南合作”的格局有所转变,“南南对抗”日益凸显。观察2013年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发布的技术法规对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某些领域中,这些由发展中国家设置的TBT措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影响甚至会大于这些贸易壁垒对发达国家所造成的影响,如巴西发布的健康产品法规,共有6个WTO成员国对其表示了关注,除欧盟外,其他表达关注的成员分别是俄罗斯、智利、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土耳其和墨西哥。

3 以人类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技术性法规最受关注

1995年以来所有贸易特别关注议题中,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以及保护环境为目标的技术性措施受到的关注频率最高。如表3所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由于各国均重视保护本国核心安全利益。人类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正牵涉各国的核心利益,而TBT所涉及的其他目标,如防止欺诈、消费者知情权、质量要求、标准的一致性等事项与国家核心利益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诸如国家安全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这类事项,由于与其相关联的产品种类较少,因此这些事项与人类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相比,重要程度较低。这就不难理解在特别贸易关注框架下,最受成员国关注的TBT措施多半是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技术法规。前文提到的2013年最受关注的3项技术性法规——欧盟的REACH法规、印度的机动车气动轮胎和印度的钢铁产品强制性认证法规就都是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作为法规宗旨的。

4 特别贸易关注的议题主题分布较为平均

在历年来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中,被提及最多的主题是“要求通报方就通报法规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其次则是“避免为贸易设定不必要的障碍”,再次是“缺乏透明性”等。尽管如此,其他主题类型的议题被提及的次数也较为可观,以“法规合理性”、“国际标准采纳问题”、“造成歧视”为主题的议题被关注的次数也在百余次左右。因此,从整体上看,特别贸易关注议案的主题类型分布是较为平均的。此外,各国所提出的议题中实体性主题占多数。观察表4可以发现,诸如要求“提供进一步信息与进行进一步分类”、“给贸易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国际标准问题”等都属于实体性议题,而“透明性”、“适用期限”等议题则属于程序性议题。下面将就几项较为重要的主题进行分析。

4.1 法规内容或信息不完整

在特别贸易框架机制中被提出的议题主题多半是要求通报方“提供进一步信息与进行进一步分类”。如表4所示。

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如下:

首先,由于各国没有统一的TBT协调组织和制修订标准,事实上也难以设立这样的一个组织或设定一项制修订标准。因此世界各国在发布与实施TBT时,措施的完整性参差不齐。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水准较高,所发布TBT措施较为科学、全面;但发展中国家在发布和实施TBT时,受限于各种条件,所实施TBT的科学性较差。

此外,与所有的规范性文件一样,TBT措施中所含条款具备一定的不确定性。世界各国在制定TBT措施时有意或无意地扩大了自身的裁量权。TBT措施中的某些条款所做规定并不清晰,使其具有可解释的空间。这也是这类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单纯是由于立法技术问题导致的信息缺失完全可以通过通报评议与答复的程序予以解决,而较少地会在特别贸易关注会议上被提出。但某些国家却时常倾向于规定具备较大弹性的法规。如中国代表在2011年度的特别贸易关注会议上就欧盟G/TBT/N/EEC/362号通报提出关注,要求对方在法规中对带逆变器与不带逆变器的空调的能耗计算方法和能效要求进行区分;同时中方代表还要求欧盟就噪声限制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实例中可以发现,该议题之所以被提出是由于欧方在通报法规中没有提及上述两项信息,而这无疑将使得欧盟在实施该法规时拥有更大的裁量权。但要解决这类问题十分困难,因为这并不属于立法技术上的失误,而是WTO成员有意通过规避或巧妙地利用TBT协定的规定为自身利益服务。

4.2 避免为贸易设定不必要的障碍与透明度问题

TBT的实施会造成贸易壁垒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是WTO各成员国签订TBT协定的主要原因,而协定也将“确保合格评估程序以及技术性措施和标准不会给国际贸易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列为其宗旨之一,而设立特别贸易关注机制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协定的宗旨与目标。因此,“避免为贸易设定不必要的障碍”与“透明度问题”毫无疑问地会在特别贸易关注机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TBT的实施对进口国会产生各种影响,如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但对于出口国而言,技术性措施的设立与实施所造成的主要影响就是给出口国设置贸易壁垒。技术性法规对产品的质量设立标准,会增加生产商的质量管理成本、产品制造成本,还会增加出口商预防产品扣留和应对技术性措施的成本,有时还会增加争议方解决贸易争端的成本;合格评定程序又会增加生产商和出口商的检验检测成本。因此,技术性措施本身及其实施都会对贸易产生极大的影响。

5特别贸易关注议题的解决情况

历年特别贸易关注议题持续递增,旧有议题经过磋商可能得到解决,而新的TBT出台又会带来新的议题。表1显示了每年度议题的解决和增加情况,原有议题栏是上一年度遗留下来的议题数量,新增议题栏是该年度新增议题的数量,因此每年度解决的议题数量就是上一年度议题的总数减去次年遗留议题的数量得出的差。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每年度解决的议题数量都能够达到上一年度议题总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以证明特别贸易关注机制为WTO各成员国建立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对解决贸易争端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6结束语

近十年来,TBT措施在实施频率、范围、效果上都有一定的增强,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因受TBT措施影响而受损的直接损失额年均超600亿美元。为此,研究技术壁垒国际谈判磋商方法、救济措施等内容,对于我国提高抵御出口风险能力、维护经济利益具有积极意义。作为TBT领域的国际多边磋商制度,“特别贸易关注”机制不但能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直面发达国家展开磋商提供渠道,而且世界各国在该机制下开展工作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又可为我国构架和完善国内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以及提高出口应对TBT影响能力提供借鉴。

摘要:对近年来WTO层面TBT多边磋商的现状开展分析,总结了特别贸易关注显现出的发展趋势,对趋势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简要分析了特别贸易关注议题的解决情况,以期为探寻我国未来采用TBT措施维护进出口贸易利益的途径和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现状,趋势研究

参考文献

中日贸易现状 篇5

【摘要】玉米作为动物的主要饲料来源、人类的重要工业原料、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作物。随着栽培经验的积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玉米产量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在世界谷物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消费量约占球玉米产量和消费量的20%左右。通过对近年来中国玉米生产和贸易发展历程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所贡献。

【关键词】中国玉米国际贸易

1.中国玉米生产、进出口贸易现状

1.1.玉米的历年生产情况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从1961年来是呈上升趋势,以平均年增长率1.45%的速度增长,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最快。200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714万公顷,是1961年的1.78倍,单产也从559公斤/公顷提高到4455公斤/公顷。90年代以来,随着新型高产杂交种的培育种植、新技术的应用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据统计,我过生全世界播种面积和单产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由于播种面积和单产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玉米的总产量的不断增长。1961年-2006年,玉米总产量从1803万吨提高到14563万吨,年均增长5.2%。预计今年国内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将提高了6.3%,播种面积增长了1%,再加上雨水充足,天气情况良好,非常适合玉米的生长。据总部设在日内瓦的SGS机构预计,今年中国玉米产量可能达到1.5456亿吨。

1.2.玉米种植增长特征

玉米自16 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以来,已有400 多年的种植历史,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从中国的玉米生产发展历程来看,各个时期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前,玉米生产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增长缓慢;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玉米生产迅速发展;90 年代初,玉米生产出现了徘徊局面,此后玉米生产又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总之,建国以来,玉米的增长趋势非常明显,但历程是不平坦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四大特征:

1.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玉米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中国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玉米在中国粮食生产系统中的地

位逐步上升,由建国初期的10%左右,一直上升到现在的接近30%。

2.播种面积、总产量在频繁波动中上升

从播种面积来看,中国玉米生产虽然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有一定的波动。新中国刚成立,玉米播种面积有过小幅的下降,但随即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6 年玉米播种面积有了新的历史突破,达到26 971 千公顷,比1949 年增加14 056 千公顷,增幅108.83%,年平均递增1.91%。从总产量来看,中国玉米总产量变化趋势与单产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可以看出玉米总产量的增加是单产增加和播种面积增加双重作用的结果。

3.单产稳步上升

随着农民自有生产资金的增加,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农业机械的高效使用,再加上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玉米的单产日益提高。1949 年单产为962 公斤/ 公顷,2006 年单产达到5 394 公斤/ 公顷,是1949 年的5.6 倍。单产的增长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小幅的波动,但是总体上增长势头十分明显。

4.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

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调整,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加剧,逐渐形成了既分散又集中,但以集中为主的生产布局。目前,中国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从东北到西南狭长的半山丘陵地带,即东北、华北、黄淮、西北、西南五大生态类型区,形成中国的“玉米带”。玉米带中的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共同建起了一条“黄金玉米带”,可与美国玉米带相媲美。

1.2.玉米的进出口贸易

二、中国玉米贸易的变化及现状

中国玉米贸易在世界玉米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003 年玉米出口达到历史最高(1 639 万吨)水平,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玉米出口国。20 年来,中国玉米出口7 000 多万吨,约占全部粮食出口的59%,玉米出口不仅关系到玉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进国际间的联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玉米进出口业务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初,由于当时国内食物十分短缺,所以中国玉米表现为净进口;80 年代,中国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玉米产量增加,中国玉米大部分转供饲料,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玉米出口量逐步增加。1984—1994 年,中国成为玉米净出口国,并于1993 年达到玉米出口的一个高峰,出口量增长到1 639 万吨,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量的16.17%,成为世界主要的玉米出口国之一。1995 年和1996 年中国玉米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1997 年至今,玉米一直净出口。2003 年中国玉米出口总量为1 638.9 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0.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4 年国家从宏观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对进出口政策作出调整,限制玉米出口,减少玉米出口配额,同时取消了对玉米的出口补贴,2004 年中国累计出口玉米232.4 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85.86%。2005 年在国内玉米大幅增产的背景下,国家再次出台新政策

鼓励出口。2006 年中国玉米出口又大幅下降,比上年减少554.3 万吨。从20 多年的玉米出口贸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玉米出口一度占据世界玉米出口的重要地位,呈现出贸易量大、贸易波动明显的显著特征。

与出口相比,中国玉米的进口数量相对较少。除1983 年之前的几年和1995 年、1996 年之外,其他年份均进口量小于出口量。但是自2003 年开始,中国玉米进口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 年的进口量是2003 年的65 倍。虽然目前中国还是玉米净出口国,出口量远远高于进口量,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玉米进出口贸易逆转可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国外玉米的大量进口,必然会造成国内资金外流,国内玉米供应相应增多,从而使国内南方销区本来就有限的市场份额更多的被争抢,导致竞争更为激烈。第二,由于国内玉米增加,必然会压低国内玉米价格,造成国内生产者收益的减少,从而打击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最终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开始减少。第三,出口的控制也使一些国内出口企业刚刚占领的国际市场份额因此而丧失。

从历年的进口情况看,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国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阿根廷、缅甸等少数几个国家。从出口地区结构来看,中国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周边地区,主要流向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占中国玉米出口量的90%以上。

2.玉米的世界供求情况分析

三、中国玉米生产与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年来,中国玉米生产和贸易虽然发展较快,为保证城镇居民口粮供应和饲养业、加工业用粮、增加外汇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农业生产和贸易的诸多变化,一些新的问题正在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品种单一,质量较低

目前,中国玉米产量虽高,但基本上都是普通玉米,而市场需求较大,经济效益较高,适合食品加工和工业加工的特用玉米较少。中国玉米专用化选育和加工利用方面刚刚起步,食用玉米品质较差,广大农村普遍用玉米原粮做饲料,深加工玉米比例不到10%,造成极大的浪费。

2.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项目中,劳动力成本比重最大,平均占总成本的40%左右,肥料约占20%,其次是燃料费、电力费、畜力费、机械作业费、排灌费、农膜费等,而发达国家生产成本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土地机会成本、机械折旧、肥料和种子。可以看出,中国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中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生产规模小,整体效益差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落后农业经济,导致中国玉米生产经营方式和手段普遍落后,商品率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表现为粗放、分散、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方式。现阶段中国玉米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为主,由于中国人多地少,每个农业

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06 亩,在玉米产区,平均每个农户只能提供1 吨左右商品玉米;而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播种玉米面积2 600 多亩,收获玉米达1 500 吨。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玉米生产明显缺乏规模效应。

4.国际贸易竞争力不强

贸易竞争指数(TC)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额与该类产品总贸易额的比率。贸易竞争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0 时,说明该国某产品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一致;当TC>0 时,说明该国某产品出口大于进口,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且指数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当TC<0 时,说明该国某产品出口小于进口,出口竞争力较弱。如果TC=1,说明该国某产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如果TC=-1,说明该国某产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1997—2005 年,美国、阿根廷、法国和南非的TC 指数均大于0,说明这些国家玉米的出口竞争力都很强,2000 年以前巴西的TC 指数小于0,从2000年开始,巴西的TC 指数都大于0,而且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在所研究的玉米主要出口国中,中国玉米的TC 指数极不稳定,TC 指数大于0 和小于0 的情况几乎交替进行,可见,中国玉米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前景不容乐观。

四、政策建议

1.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成本是构成价格的主要因素,近几年中国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因此降低化肥等价格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应该科学种田,节约生产资料的使用;重视生产过程中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其次,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水利、供电、交通等状况,加大农机、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投入,以此来增强中国玉米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玉米成本。

2.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国际知名玉米品牌

充分发挥部分玉米主产区的绿色资源优势,对那些没有潜力或潜力很小的地区和投入成本过高的地区,要坚决退出玉米主产区范围,以此实现规模效益;发展绿色玉米和有机玉米生产,利用无转基因玉米区位优势,打造主产区的国际知名玉米品牌,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逐步变大量出口商品玉米为技术出口或转化产品出口,加强优质甜玉米、糯玉米、笋玉米及玉米油、玉米芽、玉米饼等附加值较高的玉米及产品出口。同时,政府应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有关部门要密切跟踪监测和及时通报国内外市场供需、政策法规和疫病疫情、检验检疫标准等动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3.重视科技和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科技在中国粮食增产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要千方百计地抓好农村教育,对农民进行再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广新技术,培育玉米新品种,改良传统品种,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加大玉米科研投入,推动玉米生产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晓娟.中国玉米对外贸易及其走势[J].世界农业,2005,(6).[2] 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

(2).[3] 程国强.构建风险转移防范机制———重视国际玉米市场风险防范与管理

中日动漫的差距及现状 篇6

[本文系2015年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慧萌卡漫工作室》(吉林省教育厅)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中国动漫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日本动漫强盛的原因,两国动漫产业现状。

关键词:差距;政策;原创;观念;做工

提到动漫,最容易使人想到的便是日本的动漫产业文化,日本的动漫已经发展为社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当然,中国本土动漫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受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影响,能够创作出各种各样的新颖题材。那么现在我们所谈的中日动漫风格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帮助我们分析中国动漫所欠缺的地方,以及怎样更好地把日本动漫精华吸取乃至融合到我们的动漫产业中来。

一、中国动漫的现阶段问题

在当下中国动漫产业有着巨大的不足。中国动漫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并且定位低龄,基本上所有的动漫只能够称之为动画片,只适合12岁以下的儿童观看,这点是中国动漫产业的落后于日本的主要因素——面向人群选择错误。

(一)低龄化

打开电视,满眼都是喜羊羊、熊出没。这种低龄的动画片充斥了整个荧幕。导致这种 现象的原因多是“动画片都是小孩子看的”落后观念。动漫是一种影视表达形式,简而言之就是“画出来的电视剧”。在美国,多表现为全领动画(漫画)比如漫威,DC等便是如此,日本主要面对年轻人(不是儿童,而是年龄在32岁以下的人),而中国则主要是学龄期的儿童,并没有考虑到更大年龄人的感受。

(二)非原创化

抄袭,已经在中国动画里屡见不鲜。高铁侠(火车侠)、金甲战士(奥特曼)、晶码战士(数码宝贝)便是例子。最近又看到一部抄袭刀剑神域的。不仅是抄袭,而且在抄袭(模仿)之后质量又和原作相差甚远!这算是对原作的侮辱了。然而,动画厂商为了利益不惜“开动脑筋”随手模仿一下他国优秀动画,并贴上“国产优秀动画”的标签加以推广,不知真相的观众极易被厂商误导。3、非人化。

虽然动画的主角选样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任何事物。但在中国,主角往往是动物们。即便国产神作虹猫蓝兔、蓝猫。也是动物为主角这种原因多来自于“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思想。因为相对人而言,动物更容易被儿童所喜。

(三)政策影响

国家规定禁止在黄金时段播放外国动画片的命令,这点也是让中国动画片落后于日本美国的重要因素,因为不引进外国动画片,中国动画片只有和中国动画片之间比,缺乏了竞争力,想要看到外国动漫,智能够在网上看到,但是在儿童时期基本靠电视看动画片,所以对外国的动画片了解很少,都以国产动画片为主要观看对象。由于动画市场被国产动画所垄断,也就是说无论好坏都是国产动画,长久以来,动画质量只会越来越差,没有外界的刺激,是不会有所进步的。一味靠逃避市场竞争而制作出的动画就是低级动画。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大多数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长久不能接触到高端、系统的动漫产品,那么在以后制作的过程中也会很严重的缺乏对动漫的创新。

(四)播放平台的限制(政府因素)

众所周知,中国的电视动画是不景气的。但是网络动画基本都是优秀作品(尸兄,我叫MT、十万个冷笑话以及最近新出的端脑),但至少不会差。因为网络和电视不同,电视是全年龄化的东西(在本文是低龄化)。小孩们会上网的不多,只能通过电视这种渠道来观看,电视上的动画对于分辨能力还不成熟的他们来说基本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有句话说”妇女和儿童的钱是最好赚的“。然而网络动画不同。因为他们的观赏者大多是中学生到青年人这个阶段。他们的分辨能力比较强,对于动画作品来说就像是商店的顾客,好的就看,不好的就不看。为了尽可能获得利益,网络动画的制作者们基本都是用全力来做动画的。可是就连网络动画都不放过,广电总局近段时间又在电视上批评了网络动画。

二、日本动漫强盛的原因

(一)研发观念先进;主导地位领先

日本动漫之所以这么流行,原因在于日本动漫在推动日本社会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本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同时,日本动漫也随之变化,并渐渐形成了日本动漫自身的特点。从国家到家庭,无一不是日本动漫发扬强大的支撑力。其次是日本人的那种一丝不苟的性格也深深的影响着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这种影响就体现在日本动漫中那些无数的细微之处,这也成为日本动漫的一大特质。

(二)制作功底雄厚;表现方式细腻

日本动漫的另一特点就是细腻。同日本人一样,无论做任何一件事都会做到一丝不苟,这点主要体现在日本动漫能够发现动漫中特殊的地方,并且结合不同的文化创造出日本独有的特色。他们对动画角色的二维处理,多少反映了对于国画技巧的承袭:要的就是那样的意境!日本动漫细腻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创作人员能够细微的发现动漫中角色的特点,然后赋予这些角色鲜活的生命力。日本动画人物的心理刻画上是非常细腻的。但在人物造型上以作者的个人风格作为明显的外部特征。这点也是中国动漫差距较远的地方,中国动漫想要发展起来,必须要解决的就是风格特色,不能所有的角色特征都是动物,没有自身的特征,不能够贴近生活,所以使人看上去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

(三)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种类繁多,色彩各异

日本动漫也有许许多多细微的特色,其中在造型方面日本动画追求唯美完美无缺,男主角的大部分都是身材魁梧高大,很帅;女主角则一头长发,瓜子脸,极度夸张的一双大眼睛和同样极度夸张的一个小鼻子,身材非常好。在人物设计方面,日本多以突出团体为主,日本表现动作则是为了表现剧情,不过这也促成了日本动画能够在画面上有超越动作神态本身的更佳表现,因此,对内心世界的刻意描摹,是日本动画的一大特色。在场景方面,日本画得非常仔细,绘画非常细腻。在选材方面,日本属于现实主义,选材贴近生活,内容多元化,在取向方面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类比较突显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主题,会以个人奋斗为线索以达到一个很高的目标。而另外一类呢,则表达了成年人对于社会压力的抗争,希望回到为所欲为的小时侯,动画题材包罗万象、层出不穷。有冒险、神化类型,亦有校园生活类型,亦有悬疑推理类型,亦有以欧洲为背景的类型.也由于这样的原因,日本动画的年龄分差很大,有各种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各人性格特点的动画。在叙述结构方面日本属于小说型,多以系列片为主,故事是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很强的剧情性。在制作方面,从日本来看,基本上都是采用二维制作,成本较低,多以电视动画为主。

【参考文献】

[1]张之益.现代动漫技术与“大动漫”[N].中国文化报,2010(04).

[2]鲁虹.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M].深圳:雅昌艺术网,2006(03).

[3]李铁,张海力.——动画角色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云南边境贸易现状与发展 篇7

一、云南边境贸易问题

近些年来,云南边境贸易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 边境贸易基础设施滞后。

云南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大多比较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城市综合服务跟不上严重制约了边境贸易的发展。随着边贸规模的不断壮大,基础设施落后于边贸发展的需要。公路等级低,运输成本高,原来的二级柏油路面,经过长期的超负荷运载已经是坑凹不平,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还在建设之中。滇越铁路还是原来的老铁路,严重老化,所能承载的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口岸建设和管护资金严重不足,口岸建设和管护无稳定的专项资金,资金缺口大。红河州口岸开放较晚,使河口失去了发展的良好机遇。红河航运开发滞后,红河航运历史悠久,但目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红河航运的低成本运输效应未能发挥,红河航运开发利用尚处在研究、协调阶段。

2.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云南边境地州的边境贸易主要是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加工贸易等贸易形式所占比重较小。在边境贸易出口方面,由于缺乏技术和资本优势,出口的商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和农副土特产、工业原材料和半制成品等加工或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出口创汇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导致边境贸易出口商品档次低、规模小、形式单一。在边境贸易进口的产品中,很多不是本地企业使用,出口产品绝大部分也不是本地或云南生产,而是来自省外企业,贸易产品对外依存度过大,没有利用自有的丰富资源形成自有的优势产业。

3. 边贸企业缺乏竞争力。

边贸企业是边境贸易的主体,边贸企业的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关系到边境贸易发展的全局。云南目前800户边贸企业大部分是民营的贸易流通企业,小部分为加工贸易企业,总体实力弱,人才缺乏,组织化、集团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也对边贸企业的贷款意愿提出更多的苛刻条件,甚至认为边贸企业只能小打小闹,难成气候,把招商引资、放贷的兴趣放在大贸和工业生产上。政府也有一种担忧,认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边境贸易的优惠生存条件会消失,从而降低了对边境贸易及边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因此,政府的扶持“门槛”过高,扶持范围窄,让很多边贸企业可望而不可及。这种不太宽松的发展环境让众多边贸企业观望思想严重,只能处于小规模、浅层次、低水平发展的阶段,难以做大做强。

4. 高素质的人才缺乏。

边境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但由于云南地处边陲和山区,经济和文化环境远不如沿海地区发达和优越,尤其是边境城市多数条件艰苦,尽管各级政府近些年来为吸引高素质及创新型人才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但还是十分缺乏擅长边境贸易发展的经济、贸易、旅游、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5. 边境贸易政策滞后。

一是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合理,商务人员出入境极不便利。由于中越、中缅、中老边境易贸有不同的特点,三国边贸发育程度和管理方法、规范化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出入境政策一刀切。另外,我国于2004年对边境旅游、边境贸易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入出境通行证》作了新的规定,但执行的结果是办证难、手续繁杂、收费高,商务人员出入境不便利。二是配套政策不健全且扶持力度弱。自外经贸部、海关总署于1998年11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文件后,国家再没有新的边贸管理政策出台。由于没有新的政策出台,目前仍按此文件规定执行,原有的许多规定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此外,国家对边境贸易优惠政策逐渐弱化,如进口环节减征的增值税在国内销售时被补征回来,出口退税政策逐步取消等,边贸企业实际上很少享受到税收优惠。对进口资源性产品没有优惠政策支持,对互市贸易的品种、数量、经营主体、经营区规定过窄。

二、云南边境贸易发展对策

边境贸易是毗邻国家在边境地区开展经贸合作的特殊贸易形式,对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为促进边境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边疆稳定和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省级要加大边境贸易的扶持力度,在以下方面给予扶持。

1. 加大基础实施建设。

良好、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是边贸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走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并举之路,硬件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加强水、电、路、通讯和市政建设的力度,人、财、物要向经济合作园区和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园区倾斜,并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一流目标迈进;软件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坚强和改善人居环境、教育环境、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和科技信息社会的服务环境。尽快改善交通条件,力争形成以铁路为主干、公路为基础、航运为辅助、水运为补充的集多种运输方式并举并进的交通枢纽,努力构建昆河经济走廊及其便利快捷立体式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2. 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只有在实践与探索、探索与实践中才能不断前进和发展。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和建设产业群体支柱。进一步做大做强锡工业、烟草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和生物工业等五大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拓展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加快建设工业园区、经济合作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的建设力度,推进新型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努力形成“以贸促工、以工推贸”的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加快对原有企业的更新改造工作,加快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企业的管理系统,促进社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共享,进一步促进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管理制度与体制的创新,从而真正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跨越式的发展目标。

3. 加快培育边贸龙头企业。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边境贸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就没有贸易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通过合作、合营、合资等多种形式从事边贸业务,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边贸企业。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鼓励有条件的边贸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重组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实施大集团带动战略,选择一批具有现代理念、管理规范化、业务规模强、信息系统基础好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4.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增加人才的优惠,培养、吸引和使用好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以大科技项目为载体,采取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引进的方式,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所需要的高层人才,以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云南企业在边境贸易往来中所处的竞争优势地位。

5. 给予边境贸易相应的优惠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浅析 篇8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24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5%。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服务贸易逆差88亿美元,下降66%;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84%。其中直接投资顺差603亿美元,下降11%,证券投资逆差676亿美元,增长12.7倍;其它投资顺差133亿美元,上年为逆差40亿美元。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由统计结果来看,经常项目顺差在大幅增加,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则在大幅下降,并且经常项目贸易占了贸易总额的绝大部分。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外贸顺差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按目前发展趋势,预计2007年全年贸易顺差为2500-3000亿美元。通过海关2007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贸易方式看

加工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一季度,加工贸易顺差544.7亿美元,同比增加179.9亿美元,增长49.3%;一般贸易顺差165.1亿美元,同比增加93.4亿美元,增长1.3倍。加工贸易顺差为一般贸易顺差的3.3倍,为全部贸易顺差的1.17倍。

(二)从产品结构看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工纺织产品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3月,机电产品顺差为396.7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85.4%,同比增加188.3亿美元,增长90.4%;高新技术产品顺差123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26.5%,同比增加67.6亿美元,增长1.2倍;1-2月轻工产品贸易顺差347.7亿美元,相当顺差总额的74.9%,同比增加97.2亿美元,增长38.8%。1-2月纺织产品贸易顺差209.7亿美元,相当顺差总额的45.2%,同比增加53.4亿美元,增长34.2%。

(三)从贸易伙伴看

美欧等是我国贸易顺差国主要来源地。一季度,对美国贸易顺差346.8亿美元,占顺差总额74.7%,同比增加60.8亿美元,增长21.3%;对欧盟顺差276.9亿美元,占顺差总额59.6%,同比增加95.4亿美元,增长52.6%。对香港顺差362.2亿美元,占顺差总额78%,同比增加79.8亿美元,增长28.3%。对香港特区出口大部分转移到美国。对日本逆差63.8亿美元;对韩国逆差110.6亿美元,对台湾地区逆差159.5亿美元。

二、如何看待贸易顺差

(一)从积极的方面看

1、顺差扩大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是我国经济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重要标志。顺差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使我国摆脱了长期困绕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压力,使我国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2、顺差扩大反映了出口对GDP的贡献增加,消化了我国部分产能过剩及通货膨胀的压力。

3、持续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维护了金融稳定。07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13326.25亿美元,相当于一年零五个月的进口用汇量,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近几年国际信用机构对我国的信用评级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发展海外投资。国家手中握有较多的外汇,也有利于在银行体系中保持金融的稳定。

(二)矛盾和问题

1、流动性过剩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发展,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当前的外汇管制体制下,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被动购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同时也相应地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造成外汇占款猛增。这种流动性过剩同时也造成了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全局影和稳定

2、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出口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我国发展最快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酸雨面积扩大,河流污染严重,各种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3、国际经贸矛盾激化。美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贸易顺差来源。巨额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突出矛盾,成为美国对我国施压和迫使人民币升值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重要口实。

4、随着我国贸易顺差不断的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且人民币升值呈现加快的趋势。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贸易顺差的继续大规模增长已经不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形势的发展。目前国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平衡。

三、造成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

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2004年贸易顺差321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020亿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775亿美元。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仍有加快的趋势。贸易顺差扩大,既有国际大背景,也有国内产业发展、政策激励等原因。

(一)国际大背景

1、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2006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44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917亿美元。

2、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强劲。近年来,全球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主要发达国家内需旺盛、投资活跃,带动全球经济较快回升。美国07年一季度经济增长5.3%,创两年来最快的纪录。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日本经济走出通缩,步入新的景气周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继续取得高增长。

(二)国内综合优势集中释放

1、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工人守纪律,能吃苦耐劳,劳资纠纷少,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2、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改革开放初期,加工贸易料件完全依赖进口。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业的产业链伸延迅速,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统计,2006年该省加工贸易出口2083.9亿美元,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超过3000亿人民币。

3、要素价格低。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价格、供水价格、环保收费明显偏低。现行的汽油价格比美、欧、日分别低20.9%、67.7%和37.2%,柴油价格分别比美、欧低21.6%和58.9%。工业用电价格和居民用电价格分别比OECD国家低0.05元和0.4元;供水价格比美、日低66.7%和90%。各项环保费用规定标准低,且征收不到位。为了吸引投资,很多土地无偿或廉价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明显偏低。

4、“奖出限入”政策和体制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试验区,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出口创汇,鼓励增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除上述两个长期因素外,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也与下面3个短期因素有较大关系:

一是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近两年,国家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相继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企业往往根据政策调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击出口。

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比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将会带来好处,而对以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则会带来冲击。为了减小或避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加快出口步伐,而对进口采购则持观望态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由于近年来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部分成本。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打击出口骗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守法自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企业出口骗税违法行为逐步减少;导致出口价格总体水平提升的直接因素是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总体上升。因此,从海关统计角度分析,所谓“大量出口高报价格以骗取出口退税、导致巨额虚假贸易顺差”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四、对策建议

贸易顺差的迅猛扩大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我国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办法,确保经济健康发展。为了减小我国贸易顺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普遍下调所有产品出口退税率进行总量调整

2006年以前实施的大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还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为扩大出口而有意调高的出口退税率。当时对出口退税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支持与扶植企业出口创汇,增加外汇收入,发展贸易。但是这种政策目前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了,目前,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相对于当前我国的竞争优势而言仍显得偏高。政府可以适当考虑将所有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普遍下调2%左右,以抑制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二)、通过改变对外贸易政策取向进行结构调整

改变出口导向行对外贸易战略,适当调整相关贸易政策,可以使对外贸易结构趋于合理,并能够通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带动效应,倒逼国内产业结构尽快优化升级,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变。

(三)通过完善国内要素价格体系,进行价格调整

完善价格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贸易结构转变的客观要求。只有深化资源、能源产品价格改革,让它们的价格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反映其稀缺程度,才能真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商品的生产与出口,结束以国内廉价资源、能源、环境要素补贴其他国家的现状,使我国出口在赚取外汇的同时,也真正能够为国民带来福利,这需要调高能源价格,逐步调整煤、天然气、水、电价格,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等等。

总之,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问题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张唯实.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发展, 2007, [02]

[2]、姜宁川, 杨毅.中国外贸顺差问题[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1]

[3]、李播溪.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J].治金经济与管理, 2007, [01]

[4]、陈冬梅.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论坛, 2007, [12]

[5]、鲁胜.浅析我国外贸顺差问题[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7, [15]

[6]、秦玄.浅议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07]中国统计局.统计分析, 2007, [07]

[7]、巫才林.中国对外贸易巨额顺差的负面效应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07, [07]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浅析 篇9

关键词:服务贸易,内涵,特点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 改善服务贸易结构, 是提高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能力的新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要由2005年的1582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000亿美元, 年均增长20%以上。本文就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作简单分析。

服务贸易的基本内涵

“服务贸易” (trade in services) 这一概念国内并不陌生,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过程中谈的最多和谈的最艰苦的就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问题, 中国加入WTO承诺最多的就是服务贸易减让表。概括起来服务贸易的概念应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和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实现的服务贸易两种。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服务出口或服务输出, 购买他人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或服务输入。国内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概念都是在境内的角度来看待的, 都是境内发生的服务, 其范围和领域与服务贸易大体相同, 但前者是境内服务, 后者指的是跨境服务。服务贸易的领域与国内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并不完全一致, 按WTO的分类有12个大部门 (商业服务, 通讯服务, 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 分销, 教育, 环境, 金融, 与健康相关的服务, 旅游和旅行相关服务, 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 运输服务, 其他) 160多个分部门。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 服务贸易起步晚, 增速快, 规模小

1982年,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只有46亿美元, 到2003年,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达到1020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九大服务贸易国。2005年, 中国国际收支项下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582亿美元, 比2004年增长18%。1982—2005年, 出口额增长近29倍, 年均增长15.9%, 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P增湈速的2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8%和20.9%, 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分别为11.1%和18%。21世纪前五年,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19.8%, 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为10.1%, 约为中国的一半。应该说,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

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发展较快, 但相比货物贸易而言, 仍然差距很大。2006年,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7610亿美元,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920亿美元, , 两者比例为9.2:1, 而世界平均水平两者比例为4.5:1, 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远远低于世界水平。1982—2005 P年泿,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 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服务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额的比重1982年为9.4%, 2005年为8.9%, 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占本国总出口的比重全球为18.9%, 其中美国为28.1%, 英国为32.7%, 印度为42.9%。

2. 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体, 整体缺乏竞争优势, 长期逆差

受体制、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制约, 中国服务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且附加值较低的项目, 如运输和旅游服务出口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一半以上。而占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 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国际竞争力低, 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近年来, 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势头, 旅游服务出口比重略有下降。2005年, 运输服务、旅游出口154亿美元、293亿美元, 分别是1997年的5.2倍、2.4倍。运输服务占比上升到20.7%, 比1997年增加了8.3个百分点;旅游服务出口占比为39.4%, 比1997年下降了9.7个百分点。二者合计占出口的60.3%。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 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由于中国服务贸易项目结构单一, 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 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 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 即生产性服务贸易增长很快, 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因此, 尽管中国服务贸易收支增长态势良好, 但项目结构非常不平衡。

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1982—1991年,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一直保持小额顺差。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后, 除个别年度 (1994年) 外, 中国服务贸易一直是逆差。尤其是近年来,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2004年逆差达到108亿美元。虽然2005年逆差比2004年略有减少, 但仍高达94亿美元, 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2.1%, 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3个出现逆差的国家之一。

2005年, 中国旅游、其他商业服务顺差额分别为75.4亿美元、75.0亿美元, 是最大的顺差来源。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是最大逆差来源。2005年, 运输服务逆差额130.2亿美元, 大大超过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 约为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1.4倍。

近年来, 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 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比重有所下降。1990—2005年, 世界服务贸易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从37.5%逐步增长到47.8%。运输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 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餪到28.9%。

3. 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 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其中, 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 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相对比较落后, 相关的宏观管理机构、部门协调机制、政策环境、法律体系、统计制度等均亟待建立、健全。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 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完全一致, 使得统计数据尚有一定差距。在服务贸易统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缺少全面准确的数据的情况下, 政府很难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和对外谈判方案。

根据服务贸易所呈现的以上特点, 我国与时俱进, 审势度势, 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来发展我国服务贸易, 使服务贸易发展结构日趋合理, 管理更加完善, 速度平稳前进。

参考文献

[1]金锐.中国服务贸易新发展[J].中国经贸, 2006年, 第6期.

[2]薛荣久, 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年版.

中国影视贸易现状及策略分析 篇10

一、中国影视贸易的现状

中国的文化产业建设起步较晚,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影视业由于政府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得影视文化产品绝大多数成为宣传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很少发挥自身的商业属性。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影视业才开始转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体制,但总的来说仍缺乏相应的产业运作要素和经验。随着我国政府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了发展影视业的重要性,国家对影视业的发展在宏观上不断给予大力支持。政府继在2009年7月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在2010年的1月再次针对电影行业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总的来说,我国的影视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经由一个影视贸易逆差国转为顺差国,影视产品出口额在2007年更是达到了世界第四位。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我国2007年的电影、音像制品的进口额为1.54亿美元,出口额为3.16亿美元,实现顺差1.62亿美元。而在2004年时,电影、音像制品的进口额为1.76亿美元,出口额为0.41亿美元,逆差高达1.35亿美元。

从影片生产上看,自2002年开始,我国电影产量便以超过2 0%的增幅保持着高速增长,在2008年出现一次减缓后,2009年再次以比2008年增加12.3%的速度增加,2009年的电影产量达到456部。从票房市场上看,在200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60亿元,比2008年的43.41元增加了4 3%。从院线发展和影院建设上看,2009年全年有14条院线票房过亿,比2008年增加了4条。全国院线范围内新增影院142家,总数达到1687家。全年新增银幕626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4723块。

虽然我国影视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我国影视业还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和不足,这使得我国影视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

我国的影视贸易呈现了顺差的趋势,但我国电影音像进出口占整个服务贸易的比重还很小,进出口总贸易额更是远远小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根据WTO统计数据,美国2007年影视产业贸易出口额150.43亿美元,进口额14.40亿美元,实现顺差136亿美元。欧盟2007年影视产业出口额99.62亿美元,进口额138.93亿美元。同时,我国影视产品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且类型单调。从2006年度数据来看,中国内地电影、音像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美国和中国香港,进口市场仍然集中在香港,美国,欧盟和东盟,而电影、音像顺差主要来自美国和韩国。而出口的影视作品主要为古装历史片和武打动作片。

二、影响中国影视贸易发展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影视业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并没有处于优势地位,其原因更是多方面的。

(1)缺乏工业化产业生产模式和产业集团

我国影视业是在80年代后期开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进行有限的产业化改造后才发展起来的,缺乏产业运作的经验和产业经营的意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模式和机制。目前我国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电影制片厂30多个,众多的发行机构,但实质上仍采用一种小工业生产方式,不少影视产品的制作和发行严重分离,缺乏完善全面的发行网络。由于跨行业跨地区限制造成了封闭性,各主体既没有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又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各机构不仅没有形成龙头影视产业集团,反而争先恐后地抢夺市场,造成了目前市场分散,观众分散的局面,严重限制了规模的扩大,影响了整个产业技术的升级创新。反观美国,各大影视企业纷纷采取了多层次的发展战略,以加快资本的积聚集中,加快资本市场和高新技术的融合速度,不仅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也使得竞争力飞快的增加。

(2)缺乏专业化销售运作模式

中国影视产业主要是依靠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内资源的供给而发展起来的,体制观念落后,没有按照产业化方式运作电影业。首先,对于市场的需求不够重视,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理念创作影视作品,更谈不上对国际市场进行调查和研究。其次,主体的竞争意识还不强,不重视产品的宣传和包装。此外,缺乏完善的国际营销中介,没有完整的海外销售渠道。

反观美国的好莱坞,在国家和商业体制的支持下,不仅克服了电影输出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种种障碍,积累了开拓国际电影市场的经验,建立了全球的市场营销网络,更形成了一种适应海外市场特殊性的良性自我调节机制。

(3)缺乏满足市场需求的影视文化产品

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必然来自于某种文化,因而文化产品对于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的或者对这种文化比较熟悉的人群吸引力强,而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度的不同,对其他人的吸引力大大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文化折扣的概念是由希尔曼·埃格伯特首次使用的,霍斯金斯和米卢斯在1988年将文化折扣的概念用于影视节目的研究。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审美预期、语言、字幕甚至口音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多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产品,并不能为国外的消费者所接受,而我国的影视产品往往过于强调民族的东西,导致文化折扣过大,难以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同,造成了影视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三、中国影视贸易发展的建议

中国影视业的发展面临了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市场开放的双向性意味着影视业面临着更大更广阔的市场。开放的市场经济就是影视文化产品试金石。中国影视贸易发展的策略有如五个方面。

(1)加强政府的作用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影视业的产业机制尚不健全,因而影视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家政府的力量。

首先,政府要积极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政府要不断推进产业化改革的进程,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并发挥其权威性对影视行业加强管理,完善影视产业的投资融资制度。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以资助和扶植影视业的发展,如拓宽影视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影视企业的融资能力。

其次,中国影视业正处于成长阶段,政府应对影视业给予政策优惠并加以保护。在政策优惠上,在国际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影视产业的补贴,对出口的影视产品实行减免税政策。在加强保护上,政府要加强对进口的限额控制,加强对涉足影视业的外国公司、机构等的监督和管理。

(2)加快产业化转型,实现产业集团化发展

中国影视业要发展壮大,增强竞争力,就必须进行产业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要在产业机制上,另一方面要在产业规模上。

首先,中国影视业长期被当做政治宣传的工具,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影视产品作为一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文化性得到了提高,但仍是受到严格的公共性限制。政府将影视业视为宣传工具,运用行政力量对影视产品在生产、发行、放映层面的干预仍然存在,这就使影视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开放性的观念、形态和风格,弱化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应当将对影视业的管理同其他产业一样,按照市场原则、国际规则、产业自身规律来运作。同时,敦促和促进电影的产业化改造,在各个环节中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

其次,影视业具有较强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因而中国影视业发展必须要走一条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组建具有规模的影视产业集团的道路。各主体应该抓住市场进一步开放、体制进一步转变、国家加大力度扶持的这样一个机遇,改变传统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充分利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行业公司整合,推动建立从制作到发行一体化组合的龙头企业,将影视业做大做精,实现影视业的产业化、规模化。

(3)建立专业化销售运作模式

要加强中国影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的专业的销售运作模式。首先,要加强对市场的销售调查工作,对于不同细分的市场,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明确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定位。其次,要加大对影视产品的国际营销力度,加大对文化产品在宣传包装方面的投入。同时,要理顺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发行网络,建立具有高新高信誉的中介机构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盟海外中介以推动中国影视产品的海外推广。

(4)降低文化折扣,加强交流合作。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这为中国影视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诚然,在影视产品创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对民族资源的开发,但这种过于注重民族性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也往往造成了中国的影视产品文化折扣多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中国的影视业的发展应采取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策略。以本土传统文化为原点,但又在利用上有所甄别,利用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打入国外市场。同时淡化和减少出口影视产品中过多意识形态性的东西,接纳国际化的诸多因素沟通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创造具有国际化胸怀的民族影视产品。国际合作是降低影视产品文化折扣的重要手段,影视业的发展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首先,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的先进文化资源,向合作方学习先进的机制和观念,先进的技术和制作、发行、管理经验。其次,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利用对方的已有的发行网络等,方便影视产品更顺利地打入其市场,得到对方的接受和认可。此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同世界交流的平台,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底蕴。

(5)利用优势,开发多层次市场。

市场是一个产业发展的生命。中国影视业要想发展,必须在利用其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的开发。而这种市场的开发不仅仅是对国际市场的开发,更是对本土市场的开发。

首先,本土市场开发是加快中国影视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影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基础。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自身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这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影视业的重要优势。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共同的价值理念,使得国外的影视产品不可能对本土产品加以替代。对于广大本土观众来说,确实需要像好莱坞电影等国际影片给人们带来梦幻想象和心理刺激,但人们更需要通过电影这面镜子来反映心灵的变迁,与同时代的人共享情绪。因而本土影视产品比国外的影视产品更直接地连通观众感情,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喜爱。目前进行国内市场的开发,不仅要注重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模式,更要注重改善当前观众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环境包括改善剧场的环境、影院周边环境、价格环境等。就剧场环境而言,我国虽然影院众多,但设施设备与技术手段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电影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对电影放映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改善剧场环境应注重剧场的舒适度和科技含量。就影院周边环境而言,要注重周边交通建设,相关娱乐设施的建设。就价格环境而言,我国电影的价格尚缺乏层次性和选择性,应采用相应的折扣制度等吸引消费者,培养潜在的电影观众。

其次,在国际市场的开发中,要瞄准文化接近市场,即重点关注亚洲影视市场。文化亲缘性被用来描述受众对地方产品的偏好,以及某一节目吸引国际受众的潜力。对于广大的亚洲国家来说,尤其是东亚和南亚的国家来说,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文化折扣较低。因而从地域和文化传统上来看,泛华文化地区,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影视产品的交流空间。我们要利用文化亲缘性的优势,发挥影视产品地区性影响。也只有在赢得了这个市场后,中国的影视产品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欧美主流市场。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尤其是影视贸易在贸易中的作用逐步加强。近几年来,中国在影视贸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自身还存在着制约影视贸易深层次发展的严重问题。本文通过对影视贸易现状的概括和对影响影视贸易发展原因的分析,旨在提出促进中国影视贸易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视产品,影视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倪震.加入WTO和中国电影生产力的再定位[J].当代电影.2002(1)

[2]、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 (4)

上一篇:促进农民增收对策研究下一篇:专家聚焦分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