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和发展

2024-05-09

生产技术和发展(精选十篇)

生产技术和发展 篇1

1 我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

1.1 我国玉米产量变化的特点

不同年代玉米种植面积不尽相同, 1949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为1 291.5万hm2, 产量为961.5 kg/hm2。2007年, 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1 947.8万hm2, 产量为5 166.6 kg/hm2。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玉米种植产量也在显著增加[1]。20世纪60年代开始, 我国开始推行单交种与双交种, 玉米产量增加显著, 尤其是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后, 增加了玉米总产量。

1.2 我国玉米增产的原因

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不仅改良了玉米品种, 也变革了种植技术, 从政策宏观调控角度不断更新技术特征, 确定与之相符的增产机理。20世纪50年代, 我国玉米生产主要是从经验总结角度进行耕作、施肥, 玉米整体生产水平较低, 也有不健全的技术推广体系。20世纪60年代, 玉米产量增加, 也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主要是推广了双交种技术, 与此同时也提出了精细整地政策, 土壤得到改良, 肥力逐步提升, 农田条件进一步改善, 并改进了栽培技术。尤其是有机肥的应用、推广, 极大地促进了玉米产量的增加[2]。20世纪70年代, 玉米发展出现了大变革, 玉米杂交种的出现推动了单交种的发展, 在墨西哥矮秆玉米的影响下, 我国各地也培育出了登攀1号、南矮1号等品种;控制病害虫后也成功选育出丹玉13号、中单2号等品种;大规模农田建设与政策导向作用, 增加了玉米产量。1998年后, 玉米产量增产步入低谷阶段, 玉米产量持续降低, 农民缺乏种植积极性, 也疏于投入和管理, 这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而农业机械设备的出现, 虽从机械角度实现了玉米的大量播种, 但很难掌握玉米生产规律。随着玉米生产技术的成熟,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的出现, 才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 进一步改善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我国玉米生产增产对策

为促进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 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要培养育种骨干人才, 不断创新育种技术, 从玉米新品种发展方向出发, 提高培育后品种的耐密植性、抗病虫性、抗倒伏性。未来关于我国玉米生产技术的研究, 可从不同耕作制度下秸秆还田角度, 从机械化与标准化栽培角度完善关键技术, 从不同区域角度出发, 构建不同区域的栽培技术体系, 提高抗逆稳产技术的区域特色。任何作物的生产, 都要做好病害虫的预测, 也要从病虫害培育角度研究一些安全高效的除草剂, 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 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做好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工作。做好因土平衡施肥与分层施肥管理工作, 从节水灌溉技术角度出发, 构建肥水高效的技术体系。从现代化科技发展角度加强农机农艺的生产, 及时协调当前种植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逐步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才能做好农业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此外, 要加大农业机械补贴力度, 促进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发展。从技术推广角度做好专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 及时解决农田作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并逐步提高玉米生产的产量与品质。

总之, 我国玉米增产技术的演变经过了筛选推广、品种间杂交、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几个阶段。现阶段, 农产品种植要从耕作栽培管理角度出发, 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环成, 丁玉红, 刘静静, 等.部分控释玉米专用肥生产技术[J].化肥工业, 2016 (2) :21-22, 30.

国际玻纤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和动向 篇2

国际玻纤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和动向

玻璃纤维自上世纪30年代投入商品化生产以来,经过不断的工艺和产品创新,现已成为全球约400~500万t/a的复合材料增强材料市场.美国<复合材料技术>杂志近期发表了<玻璃纤维的制造>一文,概述了玻璃纤维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水平.现摘其要点综合整理如下.

作 者:叶鼎铨 作者单位:刊 名:玻璃纤维英文刊名:FIBER GLASS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电力技术发展和电力生产的安全 篇3

1、电力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短缺,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因此发电一般不再利用石油来进行。而我国只有较低的水电可发容量,不到4亿千瓦,那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利用煤炭来发电,而煤炭生产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1.2无法根本性解决电力供需矛盾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电力有着更高的需求,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人均GDP直接关系着人均能耗,如果想在预期内达到先进水平,就需要提升人均用电水平。根据国家的规划要求,到了2050年,我国发电装机需要在15亿千瓦以上,如果采取现在的发展模式,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就亟需找到新的发展途径。

1.3环境治理问题比较严峻

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环境问题,我国主要依赖于煤炭生产电力,占据电力生产能源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我们以240千瓦的火电站为例,每小时会产生7吨到12吨左右的二氧化硫,产生七八十吨的灰尘和一百吨左右的废水,并且很多城市还会出现酸雨问题。酸雨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和影响,如水变质、土壤退化等,还会在较大程度上破坏农作物。

2、我国电力技术的发展前景

2.1太阳能发电技术

非常典型的一种可再生资源是太阳能,其利用量十分巨大,纬度的不同,太阳会有差异化的辐射,最大太阳能在每平方米3400KWh以上。研究表明,只能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应用太阳能电池,每年每平方米可以提供5500KWh以上;对于普通家庭的太阳能使用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太阳能发电技术,分别是热发电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是太阳能发电技术。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研究发现,如今世界上光伏发电的规模还比较小,因此,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有着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2.2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燃料电池近些年来开始出现,这种新兴技术可以用电能直接转换燃料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化学能。实践研究表明,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通过联合循环使用高温燃料电池,可以产生85%以上的发电效率。并且燃料电池没有较大的负荷,发电效率不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燃料电池规模的影响,同时可以及时跟踪负荷变化情况,调峰能力较高。因为其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零排放得到了实现,水资源得到了节约,与节能环保的理念十分契合,水资源紧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此外,在其他方面,燃料电池也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在分布式供电中也可以采用燃料电池,电力输送方面不需要较大的投资成本等。

2.3交流输电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大力建设大型互联电网,其输电距离较长,容量较大,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对FACTS装置大力研发,以便促使功能应用需求得到满足。FACTS技术可以兼容于输电系统的并行发展要求,不需要改动现有的设备,就可以将电网输电潜力有效地发挥出来。

3、电力生产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大电网技术设备投入,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和技术监督

很多电网事故都是由自然因素或者电力设备缺陷引发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将更加先进的电力设备运用过来;积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管理继电保护装置,日常运行中,积极维护装置,借助于检查,来更好地监督继电技术;电力部门需要对电气设备与继电装置定期经常地检验和检测,通过对比检测结果以及设备技术标准要求,来对设备装置的使用状态科学判断,特别是需要重点维护、检查主变、母差、线路保护等重点部位,保证与相关的质量要求标准所符合。要重点管理二次回路,同时大力培训电力人员,促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新技术,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将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教育深入开展下去,增强其安全意识。

3.2对电力安全制度进行完善,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安全保护,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和重视,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首先,对安全机制科学构建,以便从制度层面促使电网安全和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证。企业构建了规范的运转机制,方可以规范安全的生产,促使电网更加安全地运行。电力企业将安全机制构建和完善之后,需要用机制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促使员工的利益得到保证。

其次,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的推动作用,其实施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对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就需要大力建设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职工具备了较强的安全意识,就能够采取规范的操作行为,如果不慎有电力事故出现,能够沉着冷静,对事故的发生及时规避。同时,企业需要给予职工足够的尊重,对其安全健康状态积极关注,促使其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此外,在具体实践中,电力企业需要大力培训员工,总结过去事故的教训,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规范地操作。

最后,对职工的安全技术行为进行规范。电力企业职工在一切工作开展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自身安全得到保障。因此,就需要严格要求电力工作人员,促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将电力企业的生产规定严格执行下去,制定自身生产技术科学规范,避免出现安全隐患。可以将《安全目标责任书》、《互保责任书》等进行逐级签订,以便促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充分考虑安全要求,时时刻刻敲响警钟。

4、结语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受到电力技术的影响,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电力技术日趋成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依然会有诸多的安全问题出现,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影响,还威胁到电力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重视电力生产安全,积极运用先进的设备,促使其更加可靠稳定地运行。同时,增强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其操作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

生产技术和发展 篇4

谢少锋司长指出,区块链作为新型的底层信息技术,凭借着数据公开透明、信息安全程度高、可追溯性强等诸多优势,有望改变传统的依赖中心节点的信息验证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互联网治理模式和现有的商业规则,推动互联网成为新型的信用基础设施,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加速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他强调,区块链的发展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区块链技术是具有普适性的底层技术框架,将改变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方式,也将带动软件开发环境、软件连接方式和数据应用模式的创新。但总体看来,区块链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其深入推广应用仍需要一段整合和发展的过程,需要业界各方的共同努力。他提出,为推动我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将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形成区块链应用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加速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三是加快推动区块链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

戴红主任指出,当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大力推动区块链标准化工作,区块链标准化工作将助推区块链的发展,有助于统一认识、指导区块链技术应用、促进解决区块链关键技术问题。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国内区块链标准化工作,争取建立我国在区块链标准化方面的优势地位和主导地位;二是着眼全局,大力加强区块链标准化的国际合作,满足中国产业国际化需求的同时,为国际标准化贡献中国智慧;三是突出重点,积极推动区块链标准化的全面应用试点先行,对于条件成熟的标准,选择具备条件的省市和行业开展标准应用推广试点工作。

区块链论坛由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理事会组成。指导委员会由工信部、国家标准委、人民银行,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领导组成;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梅宏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中国工程院柴洪峰院士,以及在区块链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赵波院长担任理事长,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王永利、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肖风等六人任副理事长。区块链论坛秘书处挂靠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为推进区块链技术及应用,论坛将成立总体组、标准研制组、开源推进组、案例开发组和应用推广组五个工作组。

生产技术和发展 篇5

电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日趋迅速。同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电力生产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普遍的关注,部分电力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更快的发展,忽视了生产安全,容易出现事故,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就需要充分重视电力生产的安全。

1、电力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短缺,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因此发电一般不再利用石油来进行。而我国只有较低的水电可发容量,不到4亿千瓦,那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利用煤炭来发电,而煤炭生产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1.2无法根本性解决电力供需矛盾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电力有着更高的需求,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人均GDP直接关系着人均能耗,如果想在预期内达到先进水平,就需要提升人均用电水平。根据国家的规划要求,到了2050年,我国发电装机需要在15亿千瓦以上,如果采取现在的发展模式,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就亟需找到新的发展途径。

1.3环境治理问题比较严峻

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环境问题,我国主要依赖于煤炭生产电力,占据电力生产能源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我们以240千瓦的火电站为例,每小时会产生7吨到12吨左右的二氧化硫,产生七八十吨的灰尘和一百吨左右的废水,并且很多城市还会出现酸雨问题。酸雨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和影响,如水变质、土壤退化等,还会在较大程度上破坏农作物。

2、我国电力技术的发展前景

2.1太阳能发电技术

非常典型的一种可再生资源是太阳能,其利用量十分巨大,纬度的不同,太阳会有差异化的辐射,最大太阳能在每平方米3400KWh以上。研究表明,只能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应用太阳能电池,每年每平方米可以提供5500KWh以上;对于普通家庭的太阳能使用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太阳能发电技术,分别是热发电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是太阳能发电技术。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研究发现,如今世界上光伏发电的规模还比较小,因此,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有着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2.2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燃料电池近些年来开始出现,这种新兴技术可以用电能直接转换燃料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化学能。实践研究表明,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通过联合循环使用高温燃料电池,可以产生85%以上的发电效率。并且燃料电池没有较大的负荷,发电效率不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燃料电池规模的影响,同时可以及时跟踪负荷变化情况,调峰能力较高。因为其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零排放得到了实现,水资源得到了节约,与节能环保的理念十分契合,水资源紧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此外,在其他方面,燃料电池也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在分布式供电中也可以采用燃料电池,电力输送方面不需要较大的投资成本等。

2.3交流输电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大力建设大型互联电网,其输朱静电距离较长,容量较大,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对FACTS装置大力研发,以便促使功能应用需求得到满足。FACTS技术可以兼容于输电系统的并行发展要求,不需要改动现有的设备,就可以将电网输电潜力有效地发挥出来。

3、电力生产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大电网技术设备投入,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和技术监督

很多电网事故都是由自然因素或者电力设备缺陷引发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将更加先进的电力设备运用过来;积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管理继电保护装置,日常运行中,积极维护装置,借助于检查,来更好地监督继电技术;电力部门需要对电气设备与继电装置定期经常地检验和检测,通过对比检测结果以及设备技术标准要求,来对设备装置的使用状态科学判断,特别是需要重点维护、检查主变、母差、线路保护等重点部位,保证与相关的质量要求标准所符合。要重点管理二次回路,同时大力培训电力人员,促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新技术,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将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教育深入开展下去,增强其安全意识。

3.2对电力安全制度进行完善,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安全保护,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和重视,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首先,对安全机制科学构建,以便从制度层面促使电网安全和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证。企业构建了规范的运转机制,方可以规范安全的生产,促使电网更加安全地运行。电力企业将安全机制构建和完善之后,需要用机制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促使员工的利益得到保证。其次,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的推动作用,其实施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对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就需要大力建设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职工具备了较强的安全意识,就能够采取规范的操作行为,如果不慎有电力事故出现,能够沉着冷静,对事故的发生及时规避。同时,企业需要给予职工足够的尊重,对其安全健康状态积极关注,促使其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此外,在具体实践中,电力企业需要大力培训员工,总结过去事故的教训,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规范地操作。最后,对职工的安全技术行为进行规范。电力企业职工在一切工作开展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自身安全得到保障。因此,就需要严格要求电力工作人员,促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将电力企业的生产规定严格执行下去,制定自身生产技术科学规范,避免出现安全隐患。可以将《安全目标责任书》、《互保责任书》等进行逐级签订,以便促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充分考虑安全要求,时时刻刻敲响警钟。

4、结语

浅析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篇6

关键词:现代教学技术;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3-01

现代是高科技时代是网络革新的21世纪,对于现时代教师已逐步摆脱粉笔走上电子式讲台。人人都在普及和证明现代教学技术如何实用如何便捷。的确,我们也感受到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及3G课堂和远程教学为我们带来的直观且灵动地课堂氛围,可是,这些教学方法教学工具都是为教学所服务的辅助形式,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滥用于各门学科,不是说会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会制作精美动画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怎样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才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一、 认识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从 1989 年开始,曾花了五年的时间,组织了上百名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进行调研,对教育技术学给予了新的定义。其内容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是一个通用的概念,而“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特定的概念。[1]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回顾其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以下阶段: 起步阶段:19 世纪 90 年代幻灯开始用于教学,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揭开了现代教育技术序幕。20 世纪 20 年代,无声电影和唱片开始在教学中应用。无线电广播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称为视觉教育和播音教育。 初期发展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初,有声电影被用于教育和教学。幻灯、电影、广播、录音等现代手段得利逐步发展。称为视听教育。[1]

自 20 世纪 30 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的探讨教育技术,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在这之前,“教育技术”被称为 “电化教育”,经过几年的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两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学理论方法去控制教育过程,取得最佳期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1]

二、 盲目追从新观念新技术的误区

“`复制范式’是一种史无前例的认识方式,因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复制’的精确程度第一次成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根本标准,进而也成为人类价值观念的基本准则。教学改革是有针对性的改革,不是针对所有院校和所有科目按照一定规格的改革。[2]前些年普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形式的课程改革,于是所有院校开始复制这个模版对所有课程进行改革。尤其在高职院校很奉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对于某些工科专业课程作用甚是显著,但不一定适合于各门学科,比如数学就不太容易套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需根据自身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培养目标来制定适宜地教学改革方案。近些年,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也引进了许多现代教学技术,比如:大学城空间教学、微课、mooc、及我所在院校推行的3G实景课堂教学等。学院主导新思想新技术的引用,盲目地推崇科目迅速改革,使有些老师迷失了对知识点的教学初衷。过度地追求吸引眼球的华丽课件和视频效果,使本该用传统教学就能陈述清楚的专业知识点,反倒弄得糊涂失了章法。专家一听课,颇为精彩绚烂,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又是别一样风景。教师可以说是演员但又不同于演员,她的表演的精彩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吸引眼球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一门传统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绘图技巧。对于这样的一门课程,粉笔、尺、圆规更易表达绘图过程和绘图技巧。显然这种形式会延伸课时量。那如何在不影响课时量的基础上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合理地融合。对于学生无法想象的空间实体零件,可以利用3D动画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绘图部分则还需采用传统教学地配合。因此,我建议在现如今的高职院校仍需部分保留黑板地存在。现在很多院校习惯过份地复制现代化建设模式,引用全无尘白板和多媒体课堂一体化,殊不知这种模式是否真正实用于各科教学。白板教学不仅不利于绘图,更不利于语言文字艺术地展示。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中,言语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性质之一。叶圣陶也早就指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说与写的艺术。因此,语文老师都练就了一手好字。粉笔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更能体现文字艺术更适合用于表达语言。自从进入21世纪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以来,不乏出现有一批高学历的半文盲。很多场合会闹出不该出现的文字笑话,比如:读错怪僻字、写错相近字、字体过于潦草导致阅读人误解耽误工作等事情发生。究其原因是,现代不仅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及论文创作、文件整理都过多的依耐电子设备,以致忽略了最初最基础的文字艺术。事实证明:现代教学技术只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完全替代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需合理恰当,过于地复制别人的先进教学模版,只能弄巧成拙。

三、 现代教学技术优势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资源能以秒为单位获得共享,于是乎成立了大学城空间,这样强有力的知识共享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教师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网上批改,遇到问题可以在网上及时讲解答疑。距离时间都不再成为师生间的障碍。教师同样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的强化难点,完善教学效果。因此,互联网是搭建师生间的桥梁,增进师生间的友情,课后教师走下3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能听到学生的心声。

影像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真实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触。主要应用于理工科的实践性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弥补学校实训设备的不足,了解学科在现场领域的价值并熟悉工作流程。传统的影像技术就是拍摄现场视频。比如:我所在院校的车辆检修,车体构造等。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完全建构在实践基础之上,它不同于数学的逻辑思维,数学的提升主要以做题为主,而这类课程需先了解车辆的真实构造,再进行理论分析。因此,每堂课前需放影像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对所学知识点有个直观认识。课后还需去实训工厂操练,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为此,高职院校中常常同一科目连上四节。录像是传统的影像教学技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我所在学院引进了一门新的影像技术——3D实景教学。这门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影像技术的不足,这门技术可以于现场专家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和思想交流。除了可以熟悉现场的真实工作坏境工作流程以外,学生边看视频还可以边提问,专家也能根据学生所提出的疑惑给予及时地解答。借助于3D教育技术能更加省时、省力和直观,也更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互动,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

微课是现代比较流行的一种以视频为载体,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教学录像形式。微课的特点是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而少。学生随时拿来自学或复习,根据人的正常注意力为25min的生理原理。可以高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弥补课堂中集中教学45min的不足。通过微课在互联网上的转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容量小易下载的特点。便于存放手机存放U盘,不局限于固定的课堂或固定的网络电脑。

四、 结束语

现代教学技术,以多媒体、影音、影像、软件、网络的形式正实现大跨步的发展。它是知识的纽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力武器,是未来芊芊学子的福音。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主线,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娄小永

锅炉制造和焊接技术发展 篇7

一、现阶段我国的锅炉使用情况

众所周知,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 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或电能。随着锅炉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 而锅炉是火力电站的三大主机设备之一;再如我国大部分城市、农村至今仍然沿用传统的锅炉集中供暖或独立供暖的取暖方式。锅炉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必须从锅炉制造技术与锅炉焊接技术着手, 确保锅炉有着良好的使用性能, 推动锅炉制造业的发展。

二、锅炉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在过去一段时间, 我国锅炉制造技术都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科学技术与锅炉制造技术有机融合后, 实现了锅炉制造技术方面上的飞跃发展, 越来越多高质量、高效率、性能优异的锅炉被引进或制造出来, 形成了锅炉制造业特色化发展的局面。以下是对锅炉制造技术发展现状的具体分析。

1超临界锅炉发展迅速

所谓的超临界锅炉是指锅炉内工质的压力在临界点以上的锅炉, 通常来讲, 锅炉内工质为水, 可以说, 超临界锅炉是指工质压力在22.115MPa以上的锅炉。超临界锅炉最早起源于欧洲, 煤耗低、环保性能好、技术含量高, 是最为先进的锅炉设备。超临界锅炉引入我国后, 广受认可, 并在2002年将开发超临界锅炉列为国家863重大项目攻关计划, 自那之后, 超临界锅炉得到了全面发展及应用,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煤矿资源, 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2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良好

循环流化床锅炉广泛应用于生产用汽、供热、热电联产、电站锅炉等, 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可在流化床内直接脱硫, 实现低氮、低碳、低硫排放, 更利于实现灰渣综合利用, 相比于一般锅炉, 性价比非常之高。可以说, 现阶段,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我国最为安全、环保的锅炉。

3锅炉制造材料的发展应用

以往的锅炉制造材料主要以钢材为主, 有些钢材绝热性过差, 导致锅炉正常运作时, 会有一部分的热量传递到钢材所制的炉壁上, 造成热量的损失, 大大减少了能量利用率,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燃料资源损耗。现阶段, 随着人们对锅炉的认知不断的提高, 更多优质钢材被开发利用, 绝热性相对较好, 减少了部分能量损耗, 提高锅炉工作效率, 有着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综上, 锅炉制造技术在逐步发展, 锅炉的结构以及性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善, 一些具有独特结构以及优异性能的锅炉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锅炉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锅炉焊接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锅炉焊接时锅炉制造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锅炉焊接技术直接决定焊接质量, 而锅炉的焊接质量直接影响应用质量, 故而高水平的锅炉焊接技术对锅炉制造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对锅炉焊接技术发展现状的具体分析。

1焊接材料的发展应用

近年来, 锅炉焊接材料不断的更新完善, 在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体保护焊焊丝质量提升较快, 焊丝直径更加均匀、氩弧焊焊丝的包装更加合理, 焊丝镀铜质量和送线性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开发药芯焊丝方面成绩显著, 开发出性能优越的碳钢焊丝,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E811-B2、B3等新型药芯焊丝;埋弧焊丝的盘装和镀铜大大方便了生产、有效提升了焊接质量。焊接材料发展越来越国际化, 更多的优质焊接材料被开发利用, 未来的焊接材料将更适用于锅炉焊接, 改善锅炉焊接质量, 全面推动锅炉制造业的发展。

2计算机控制焊接过程

21世纪初, 计算机商用软件平台就开始走入锅炉生产企业, 被运用到焊接材料的管理和验收、焊接工艺规程管理和自动编程等方面, 焊工管理网络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让异地焊工管理成为可能。可以说, 计算机与锅炉焊接技术结合是锅炉焊接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逐渐向着焊接自动化方向发展, 未来几年内可以相继实现机器人焊接锅炉, 大幅度提升焊接质量;管道、集箱以及汽水分离部件环缝的焊接方法将逐步被窄间隙热丝TIG或者该焊接方法加埋弧焊取代;集箱大小管座的自动焊接在设备和技术上将得到突破, 立体马鞍焊缝的焊缝和自动排道跟踪问题将得到解决;自动焊接设备的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3焊接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的焊接环境较为恶劣, 仅有的焊接方法无法实现环保焊接, 在焊接过程中产生很多烟尘, 并且没有有效的烟尘处理设备, 加之现阶段的锅炉焊接均以人力为主, 故而对焊接人员来说, 无疑是一种损害。不仅如此, 这些烟尘排放到大气中,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气污染,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所以必须要重视起锅炉焊接环境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通过优化焊接方法、引进有效烟尘处理设备等, 切实维护好锅炉焊接环境。现阶段焊接技术的发展除了以上几种情况之外, 还存在着其他的发展情况。就焊接方式而言, 气体保护焊接较传统的焊接方式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现已广泛应用于汽包附件、膜式壁、集箱大管座等的焊接中, 具有焊接效率高、焊接质量好等特点, 未来将会应用到更多构件的焊接上, 自动气体保护焊和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结语

综上所述, 锅炉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锅炉焊接技术影响锅炉质量, 而锅炉质量又影响着锅炉制造业的发展, 如此一来, 环环相扣, 只有应用好锅炉焊接技术与锅炉制造技术, 才能确保更多高质量、性能优良的锅炉被制造、利用, 更好的服务民生, 促进经济发展。

摘要:锅炉制造技术与焊接技术是锅炉制造业发展的核心, 本文着重探讨了锅炉制造和焊接技术发展情况。

关键词:锅炉,制造,焊接,技术,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勉, 王相鹏.浅谈工业锅炉企业的焊接工艺管理[J].工业锅炉, 2004 (04) .

[2]唐亮萍.锅炉制造监督检验常见问题分析与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13) .

生产技术和发展 篇8

随着LTE技术的快速演进以及智慧城市、无线城市的规划发展需要, 通信运营商将会面临高密度基站站址资源的需求, 如何通过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运营建设主体、以及外部协同建设单位一起从规划方案、产品设计、功能使用等方面共同推进基础设施资源整合, 以达到在实现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目标要求的同时兼顾运营商通信基础资源的满足。本文主要将道路灯杆资源作为运营商基站复用载体研究对象, 结合无线技术发展趋势, 分析灯杆基站复用现状, 统筹市政规划、灯杆厂家、设备厂家等资源, 探讨一条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美观协调、资源共享的灯杆基站设计方向。

一、 无线技术发展

1、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一世纪20年代, 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不断的演进与发展过程中历经了从模拟到数字, 从第一代通信系统到目前的LTE ( Long Term Evolution) 的高速发展历程。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与3G采用的CDMA技术不同, LTE以OFDM (正交频分多址) 和MIMO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 技术为基础, 频谱效率是3G增强技术的2~3倍, 下行速率可以达到100M以上, 通过双载波聚合可以实现下行300M, 上行50M的接入速率。

2、频谱分配及覆盖半径要求

当前三大运营商在LTE网络制式包含FDD和TDD两种制式。

在频段分配上主要以高频段为主, 其中FDD-LTE主流频段为1.8G/2.1/2.6G/及低频段700MHz、 800MHz, TD-LTE主流频段为2.6G/2.3GHz。

根据无线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频率越高, 波长越短, 绕射 (衍射效果) 能力越弱, 但穿透能力 (不变方向) 越强, 信号穿透会损失很大能量, 所以传输距离就可能越近, 频率越高在传播过程的损耗越大。按照移动通信连续组网条件, 在相同覆盖面积内, 以800MHz为基准, 1.8GHz需2~3倍数量基站, 2.1GHz需5~6倍数量基站。由此可见频段对于基站的数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从表1中国电信无线网的发展历程和演进路线可以看出, 随着LTE技术的发展和演进以及高频段频谱资源的使用, 在保证上下行速率的同时对基站站址的密度和覆盖半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灯杆基站现状

通信基站是无线通信实现的载体, 随着无线技术的蓬勃发展, 特别是未来4G+、5G的相继到来, 建站密度要求加大, 基站选址难度大大增加, 传统的建站方案已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需求, 必须采用多种方案解决建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而灯杆因数量多、覆盖广、建站灵活、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成为基站建设中较好的解决方案之一。

基站主要设备包括天线、RRU、BBU, 其中BBU位置可以靠近杆体, 也可选择拉远技术远离杆体, 取决于现场条件;天线和RRU在不同的技术下有不同的安装方式。

1、 旧式灯杆基站

旧式灯杆基站使用较多的设计为天线和RRU分开, 天线固定于杆体上, RRU可以位于杆体上也可位于机柜中, 如图1所示, 其中图1a所示为为普通天线+mini机柜+RRU塔上安装, 图1b所示为普通天线+MINI机柜 (直流RRU放于MINI机柜中) 。

实际应用如图2所示。

2、 现用灯杆基站

2015年, 通信设备商研发出AAU产品, AAU产品集合天线与RRU于一体, 使天线和RRU安装一步完成, 模块安装数量减半, 并免去繁琐的射频跳线安装, 使站点更加简洁, 安装时间更短。并对外形进行美化, 如图3所示。

普遍的安装方式为交流AAU固定于杆体上, 如图4所示。

实际应用如图5所示。

AAU的出现, 使得灯杆基站在结构上更好简洁, 模块需要的空间更小, 基站对灯杆的影响更小, 有利于灯杆基站的广泛使用。

3、 管线现状

现有灯杆下方大多不会铺设光纤管道, 当确定了需要架设基站的灯杆后, 会通过破坏路面的方式铺设管道, 此方式即破环城市公共资源, 又影响交通, 如图6所示。

三、灯杆基站一体化

原有的灯杆基站形式模块众多, 需要的空间大, 往往用在人口密集地区, 作为一个补充方案应对大规模的通信需求, 随着AAU的诞生, 在外观和模块数量上均有了长足的改进, 结合未来无线技术的发展对基站密度要求越来越高, 大规模的建设基站杆体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和市政规划压力, 能否利用现有灯杆, 实现一杆多用, 资源共享, 灯杆基站可以从补充方案逐步变成主流方案之一吗?以下从外观、管线规划、杆体结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灯杆基站外观优化

众所周知, 灯杆在城市建设中已不仅仅提供照明功能, 更重要的是城市的一张名片, 向外地客人展示城市形象, 灯杆基站需要考虑美观的要求。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可以在灯杆外观设计时就考虑到与基站的复用, 以下为考虑到AAU外形类似于灯源, 设计的一种类型, 如图7所示。灯杆基站复用的设计多种多样, 各地均可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外形。

2、 灯杆基站管线优化

未来的无线技术要求基站密度很高, 为避免以后安装灯杆基站时对路面的破环, 有必要在道路新建时考虑管道预埋, 并预设管道引上孔, 特别是人口易聚集区域, 如十字路口、步行街等宜多设引上孔, 考虑5G基站覆盖半径100米, 道路上建议100米预设一个引上孔。当未来5G技术来临时, 管道预埋将大大减少技术实现的阻力。

3、 杆体结构

灯杆基站一体化之后, 由于基站的融入, 无论采用哪种设计, 对杆体结构都会造成一定影响。每个基站重量约15kg, 一个灯杆上常用两个基站共30kg, 为实现一体化及保证安全, 杆体及基础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承重的要求, 建议承建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院设计杆体及基础, 设计图纸由设计人员签字, 并加盖设计单位出图章。通过此种方式整体加强杆体承重强度, 为实现一杆多用、保证安全打下基础。

四、 结论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 基站密度将越来越高, 大规模的建设基站杆体从成本和规划上考虑难度较大, 利用现有灯杆, 实现一杆多用、资源共享, 意义重大, 既能实现未来的无线技术, 又不会增加太多成本, 最终可推进无线技术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伟.移动通信建设中路灯杆基站的结构设计研究.

平板显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9

根据平板显示器件单元的驱动方式和发光类型,可将平板显示器分为存储-自发光型、存储-非自发光型、无存储-自发光型、无存储-非自发光型四种显示类别。表1为近年各种平板显示技术的分类。

图1~图4介绍了目前几种主流平板显示屏结构。图1为TFT-LCD屏结构示意图;图2为TFT-OLED屏结构示意图;图3为PDP屏结构示意图;图4为DMD屏结构示意图。

2 主流产品现状和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平板显示技术日趋成熟,主流产品性能优良,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表2是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显示产品性能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液晶显示技术已完全进入大屏幕电视领域,与等离子体显示器展开竞争,各类显示器的功耗都有明显降低。OLED响应速度领先于其他两种显示。

表3是主流显示技术的综合比较,☆为好,◎为良,○为一般,目前的几种主流显示屏已经不存在视角问题。LCD通过对背光源的控制改善了对比度,分辨率最佳。但对于大尺寸显示屏幕而言,各种显示屏均能满足高清显示的要求。平板电视的实际使用功耗一直缺乏合适的标准来衡量,不过各类显示技术在功耗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步。TFT-OLED的使用寿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显示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液晶显示偏振光对人的影响正在开展研究。

3 市场前景

从全球市场看,TFT-LCDTV需求量和销售额都逐年走高,预计2010年达到1.28亿台。与此同时,价格逐年降低,如图5所示[1]。图6为全球PDP的需求,与LCD相比,主要应用在大屏幕电视,所以数量较少,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图7为全球OLED需求[2],预计2010年有源OLED将超过无源OLED成为主流。图8为全球背投电视需求,液晶投影电视将

逐渐减少。图9为有机EL全球2006年市场分析[3],有机EL 2006年销售额为610亿日元,主要用于手机主、副显示屏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但未来市场前景可观。

4 技术发展

4.1 LCD技术发展

LCD生产技术成熟,目前已有多条5~8代生产线。成品率超过90%,生产技术采用4次光刻, 滴下式灌晶等。通过改进MVA技术,已经实现视角改善,光利用率大幅提高。为改善运动图像边缘模糊问题,提高液晶响应速度和扫描频率,引入了背光扫描等措施,并根据显示图像控制CCFL、LED背光源和γ曲线,实现了显示屏的高对比度、低功耗、薄型化。LCD用玻璃基板的尺寸从1999年4代线的680 mm×880 mm发展到2006年8代线的2 200 mm×2 400 mm。

在LCD技术开发方面,日本夏普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开发的4 096×2 160像素的64英寸液晶显示器,对比度为2 000∶1,确立了LCD超高分辨率的制高点;108英寸 LCDTV,向PDP挑战;厚度为2.88 mm的12英寸TFT液晶面板,对比度为2 000∶1,响应时间为8 ms,像素为1 280×800,背光采用LED,向OLED挑战;并准备建10代生产线,目标是40英寸产品。

4.2 PDP技术发展

PDP生产技术较为成熟,通过实现多面裁切技术,降低生产耗电,降低生产成本,现已实现8面取42英寸面板的生产。其中日本松下公司已经开始准备销售全球最大的103英寸等离子电视。近年来,PDP通过改进显示单元结构、荧光材料、驱动电路,提高显示屏发光效率,降低整机功耗;通过专用集成电路开发,降低材料生产成本,促进了工艺的进一步成熟。

PDP成本主要由工艺、电源系统、驱动电路及显示屏构成,其中工艺和驱动电路成本占了80%。所以,加强工艺改进和驱动电路的设计是降低PDP成本的主要途径。

在PDP技术开发方面,日本先锋公司开发了0.36 mm像素的高精细PDP,在“CEATEC JAPAN 2006”展出了18英寸、1 150×580像素、亮度为580 cd/m2样机,改进了放电材料及电极结构,提高了放电效率,开发短余辉荧光粉和精细障壁,提高了分辨率。利用此像素可以实现31英寸、1 920×1 080高清电视;松下计划投资建设月产100万片、10面取42英寸或8面取50英寸PDP生产线。日本公司计划应用PDP开发中心新一代技术成果,在42英寸产品中实现70 W的低功耗,采用胶印工艺,用于8面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

4.3OLED技术发展

OLED生产技术初步形成,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尺寸电视显示屏开始量产,SONY公司11英寸OLEDTV即将上市;

2.大多数产品的使用寿命尚偏低,限于MP3、汽车显示等;

3.目前彩色方案采用比较成熟的三基色发光法,但需要高水平的蒸镀技术和定位技术;

4.以出光兴产和UDC公司为代表的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和寿命都有较好的进展。

OLED技术处于不断开发新技术阶段:日本SONY公司开发了27英寸全高清(分辨率1 920×1 080)电视样机,为了能应用于电视,产品的寿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OLED还需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节拍时间,提高产率。PLED技术的成熟将有助于成本的降低。此外,OLED产品的性能还有赖a-Si TFT、LTPS TFT、OTFT 技术的开发和提高。

4.4 主流显示产业综合评价

TFT-LCD、PDP、OLED/PLED几种主流显示产业各有所长,他们的主要特点见表4。

5 其它技术

微型显示(MD)包括DMD、LCoS和硅基OLED。DMD是光MEMS器件,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已广泛应用在投影设备上;LCoS是微电子技术和液晶器件技术的结合,有潜在的成本优势;硅基OLED非常适合应用于近眼显示,尤其是军用。微型显示在背投电视应用空间有限,在前投和近眼显示方面会有较大的应用市场;

SED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但是参与企业太少,规模生产不成熟,面临LCD、PDP的巨大竞争压力;

TDEL具有潜在的价格优势,技术尚未成熟。

6 新技术展望

6.1 立体显示

6.1.1 体视显示技术

视差三维显示技术包括体视显示系统和自体视显示系统。自体视显示系统由平板显示器件、光学板、图形处理软件构成。目前自体视显示系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开发产生更加逼真、更加精确深度的图形处理软件和研究自体视显示系统对人的生理影响,消除眼疲劳问题。

6.1.2 体三维显示技术

体三维显示包括发光介质三维显示、旋转屏或移动屏或叠合屏+高速显示器。美国Actuality Systems公司研究的体三维显示系统[4],可以在直径25 cm的空间产生近亿个体素的三维显示;日本国立先进工业科技学院利用红外线激光器创建小的等离子体使其聚焦于一点,然后再利用这些等离子体创建真实的3D图像[5]。几种不同的体三维显示见图10。

体显示技术难以显示不透明的三维物体,难以控制光线的传播方向。

6.1.3 全息立体显示技术

目前的主要发展是利用微显示的小平板显示器组合构成高像素的全息图,然后利用光学系统压缩形成大场景的全息图像显示。大场景视频全息显示,其信息量之大,对空间光调制器,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存储容量和传输带宽的要求之高,都是目前软、硬件技术所无法实现的。

德国SeeReal Technologies公司另辟蹊径,通过采用跟踪视角技术和亚全息图技术(Sub-hologram technique) 研制出20英寸单色三维全息立体显示器,如图11所示。该技术可以采用较大的像素间距,如用于显示电视图像,像素间距为25~50 μm,这样就可以利用现有的LCD工艺技术。该公司的三维全息成像显示如图12所示,对应观看的三维图像,其观看点的尺寸和形状所相应的全息图的数据量较小,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就能胜任全息图的数据处理。另外,利用LED、OLED或其它非相干光源的背照灯,得到散斑较小的立体图像。这一技术的开发成功,再经过进一步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立体显示有望进入实用阶段。

6.2电子纸(柔性FPD)

柔性FPD指由薄型柔性衬底构成的FPD,能被弯曲或卷成直径几厘米的圆筒而不损坏功能。柔性显示器技术包括E-ink、Microcup电泳显示、 Ch-LCD液晶显示、有机EL显示,电子粉流显示等。柔性FPD的发展见表5。

据Displaybank预测,2008年以前市面上的柔性显示器为7英寸以下的电子纸,主要用于电子书籍。之后上市的柔性显示器画面将加大;电子纸方面,预计到2013年有可能出现50英寸以上的电子纸。

DisplaySearch预测,2007年全球柔性显示屏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300至500万美元,比740多亿美元的大尺寸显示屏市场要小得多。但是,到2010年,柔性显示屏市场的销售收入将飞速增长到7.66亿美元。

柔性FPD产品方面:荷兰Polymer Vision的卷轴式电子纸“Readius”, 将于2008年中期上市[8]。台湾元太公司生产单色E-ink产品,在扬州有中后道生产线。

FOLED的技术开发:Sony开发的可弯曲OLED屏幕尺寸2.4英寸,分辨率为160×120,对比度超过1 000∶1。

Ch-LCD、EPD卷曲屏技术开发:飞利浦电子开发的卷轴型电子纸样品,由有机TFT的塑料基板与电泳显示材料( E-Ink的微胶囊、 SiPix的微杯)构成,屏幕5英寸,像素QVGA,塑料TFT基板厚25 μm,卷成曲率半径2 cm以下;Plastic logic公司开发出150 ppi SVGA电子纸;Kent公司和富士通公司开发的柔性Ch-LCD样品。据报导,台湾工研院实现 “单层彩色”CH-LCD电子书。

柔性FPD今后的发展重点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这包括:

1.开发低成本、高分辨率、合适对比度的器件及其生产技术;

2.进一步提高彩色显示性能;

3.有机EL要突破基板的气密性和封装技术;

4.液晶显示要解决基板弯曲对液晶分子排列的影响;

5.开发适用于柔性基板OTFT技术。

7 结 语

在未来二十年内,平板显示统治地位不会动摇;十年内,TFT-LCD的主流地位不会改变。我国平板显示技术产业必须成体系地发展TFT技术,同时支持其它有发展前途的显示技术(如PDP、OLED等)突破关键技术。重视发展电子书技术和产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推广应用。

*按照国际惯例,本文显示器对角线尺寸均以英寸为单位。1英寸=2.54 cm

摘要:对目前的平板显示技术进行了概述。介绍和评价了平板显示的主流产品及其现状和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了平板显示新技术,并对该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平板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显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立体显示,柔性显示

参考文献

[1]Display Search Offices.Display Search 2007年1季度报告[S].Austin,Texas,USA,2007.

[2]iSuppli Corporation.iSuppli/Standford Resource2005年5月报[S].Cal,USA,2007.

[3]#12

[4]Actuality Corp.[EB/OL].[2007/10/01].http://www.actu-ality-systems.com.

[5]eNet硅谷动力.空中飘浮的等离子点最新3D显示技术[EB/OL].[2008/01/18].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6/0213/A20060213500297.shtml.

[6]Schwerdtner A,Leister N,H¨a ussler R.A new approach toelectro-holography for TV and projection displays[C]//SID 07DIGEST,San Jose,CA.USA.2007:1 224-1 227.

[7]Junichi Ooshita.SeeReal Technologies exhibits holographic3D video display,targeting market debutin 2009[EB/OL].[2008/01/18].http:∥techon.nikkeibp.co.jp/english/NEWS-EN/20071025/141312/.

EPON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篇10

1.1 EPON技术

EPO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 无源光网络 (PON) 的概念由来已久, 它具有节省光纤资源、对网络协议透明的特点, 在光接入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 以太网 (Ethernet) 技术经过20年的发展, 以其简便实用, 价格低廉的特性, 几乎已经完全统治了局域网, 并在事实上被证明是承载IP数据包的最佳载体。随着IP业务在城域和干线传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 以太网也在通过传输速率、可管理性等方面的改进, 逐渐向接入、城域甚至骨干网上渗透。而以太网与PON的结合, 便产生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EPON) 。它同时具备了以太网和PON的优点, 正成为光接入网领域中的热门技术。

EPON就是一种新兴的宽带接入技术, 它通过一个单一oltodn-onu的光纤接入系统, 实现数据、语音及视频的综合业务接入, 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FTTH是宽带接入的最终解决方式, 而EPON也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主流宽带接入技术。由于EPON网络结构的特点, 宽带入户的特殊优越性, 以及与计算机网络天然的有机结合, 使得全世界的专家都一致认为, 无源光网络是实现“三网合一”和解决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最佳传输媒介。

随着epon技术的普及应用, 并不断完善, epon正日益成为宽带, 语音, 视频接入的主流设备。

2 EPON设备

2.1 OLT:epon光网络的业务汇聚设备

OLT:optical line terminal (光缆终端设备) , 用于连接光纤干线的终端设备。

OLT功能:

1) 向ONU以广播方式发送以太网数据;

2) 发起并控制测距过程, 并记录测距信息;

3) 为ONU分配带宽;即控制ONU发送数据的起始时间和发送窗口大小。

EPON无源光网络系统中的局端设备 (OLT) , 是一个多业务提供平台, 同时支持IP业务和传统的TDM业务。放置在城域网边缘或社区接入网出口, 收敛接入业务并分别传递到IP网。

EPON无源光网络系统组网灵活, 下联半径20公里范围内处于业务接入点的多个终端, 构成EPON系统网络。该系统可支持多种业务模式, 适应多种工作环境, 为用户提供FTTx系列解决方案。

OLT除了提供业务汇聚的功能外, 还是集中网络管理平台。在OLT上可以实现基于设备的网元管理和基于业务的安全管理和配置管理。不仅可以监测、管理设备及端口, 还可以进行业务开通和用户状态监测, 而且还能够针对不同用户的Qo S/SLA要求进行带宽分配。

OLT路由功能测试方法可用CDRouter进行全自动测试

2.2 分光器:epon技术的核心技术应用的基础

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光配线网络是基于PON设备的FTTH光缆网络。其作用是为OLT和ONU之间提供光传输通道。从功能上分, ODN从局端到用户端可分为馈线光揽子系统, 配线光揽子系统, 入户线光缆子系统和光纤终端子系统四个部分。

分光器是组建EPON网络的一个组件, 是一个连接OLT和ONU的无源设备, 采用单纤波分复用技术 (下行1490nm, 上行1310nm) , 它的功能是分发下行数据, 并集中上行数据。分光器带有一个上行光接口, 若干下行光接口。从上行光接口过来的光信号被分配到所有的下行光接口传输出去, 从下行光接口过来的光信号被分配到唯一的上行光接口传输出去。只是光信号从上行光接口转到下行光接口的时候, 光信号强度/光功率将下降, 从下行光接口转到上行光接口的时候, 同样如此。各个下行光接口出来的光信号强度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2.3 Onu:epon接入终端

ONU (Optical Network Unit) 光节点。

一般把装有包括光接收机、上行光发射机、多个桥接放大器网络监控的设备叫做光节点。通过唯一的MAC地址实现在汇聚层olt的自动注册。可以接入拨号用户和专网用户。接入方式可以是电缆, 网线和光纤。

ONU功能:

1) 选择接收OLT发送的广播数据;

2) 响应OLT发出的测距及功率控制命令;并作相应的调整;

3) 对用户的以太网数据进行缓存, 并在OLT分配的发送窗口中向上行方向发送。

3 EPON应用

3.1 光分路器原理及参数详解

与同轴电缆传输系统一样, 光网络系统也需要将光信号进行耦合、分支、分配, 这就需要光分路器来实现。光分路器又称分光器, 是光纤链路中最重要的无源器件之一, 是具有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的光纤汇接器件, 常用M×N来表示一个分路器有M个输入端和N个输出端。在光纤CATV系统中使用的光分路器一般都是1×2、1×3以及由它们组成的1×N光分路器。

3.2 光分路器的分光原理

光分路器按原理可以分为熔融拉锥型和平面波导型两种, 熔融拉锥型产品是将两根或多根光纤进行侧面熔接而成;平面波导型是微光学元件型产品, 采用光刻技术, 在介质或半导体基板上形成光波导, 实现分支分配功能。这两种型式的分光原理类似, 它们通过改变光纤间的消逝场相互耦合 (耦合度, 耦合长度) 以及改变光纤纤半径来实现不同大小分支量, 反之也可以将多路光信号合为一路信号叫做合成器。熔锥型光纤耦合器因制作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容易与外部光纤连接成为一整体, 而且可以耐孚机械振动和温度变化等优点, 目前成为市场的主流制造技术。

熔融拉锥法就是将两根 (或两根以上) 除去涂覆层的光纤以一定的方法靠扰, 在高温加热下熔融, 同时向两侧拉伸, 最终在加热区形成双锥体形式的特殊波导结构, 通过控制光纤扭转的角度和拉伸的长度, 可得到不同的分光比例。最后把拉锥区用固化胶固化在石英基片上插入不锈铜管内, 这就是光分路器。这种生产工艺因固化胶的热膨胀系数与石英基片、不锈钢管的不一致, 在环境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的程度就不一致, 此种情况容易导致光分路器损坏, 尤其把光分路放在野外的情况更甚, 这也是光分路容易损坏得最主要原因。对于更多路数的分路器生产可以用多个二分路器组成。

3.3 光分路器的常用技术指标

3.3.1 插入损耗

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是指每一路输出相对于输入光损失的d B数, 其数学表达式为:Ai=-10lg Pouti/Pin, 其中Ai是指第i个输出口的插入损耗;Pouti是第i个输出端口的光功率;Pin是输入端的光功率值。

3.3.2 附加损耗

附加损耗定义为所有输出端口的光功率总和相对于输入光功率损失的DB数。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光纤耦合器, 附加损耗是体现器件制造工艺质量的指标, 反映的是器件制作过程的固有损耗, 这个损耗越小越好, 是制作质量优劣的考核指标。而插入损耗则仅表示各个输出端口的输出功率状况, 不仅有固有损耗的因素, 更考虑了分光比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光纤耦合器之间, 插入损耗的差异并不能反映器件制作质量的优劣。对于1*N单模标准型光分路器附加损耗如下表所示:

分路数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6

附加损耗DB 0.2 0.3 0.4 0.45 0.5 0.55 0.6 0.7 0.8 0.9 1.0 1.2

3.3.3 分光比

分光比定义为光分路器各输出端口的输出功率比值, 在系统应用中, 分光比的确是根据实际系统光节点所需的光功率的多少, 确定合适的分光比 (平均分配的除外) , 光分路器的分光比与传输光的波长有关, 例如一个光分路在传输1.31微米的光时两个输出端的分光比为50:50;在传输1.5μm的光时, 则变为70:30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光分路器都有一定的带宽, 即分光比基本不变时所传输光信号的频带宽度) 。所以在订做光分路器时一定要注明波长。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计算分光造成的的衰减:Ai=-10lg K (K为分光比)

当使用1:32的分光器时, 单路光衰Ai=-10lg K=-10lg32=-50lg2=-50×0.3=-15dbm

注:这是维护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以此计算光信号可以覆盖的范围。

3.3.4 隔离度

隔离度是指光分路器的某一光路对其他光路中的光信号的隔离能力。在以上各指标中, 隔离度对于光分路器的意义更为重大, 在实际系统应用中往往需要隔离度达到40d B以上的器件, 否则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另外光分路器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所谓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温度变化, 其它器件的工作状态变化时, 光分路器的分光比和其它性能指标都应基本保持不变, 实际上光分路器的稳定性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家的工艺水平, 不同厂家的产品, 质量悬殊相当大。在实际应用中, 本人也确实碰到很多质量低劣的光分路器, 不仅性能指标劣化快, 而且损坏率相当高, 作于光纤干线的重要器件, 在选购时一定加以注意, 不能光看价格, 工艺水平低的光分路价格肯定低。

上一篇:治理雾霾的高招下一篇:调度控制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