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汤

2024-05-08

清热解毒汤(精选十篇)

清热解毒汤 篇1

关键词:清热解毒活血汤,肺炎,痰热壅盛,风温肺热

痰热壅盛型(风温肺热)肺炎相当于西医中的大叶性肺炎的中期,临床中多采用头孢菌素、喹诺酮类以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自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我们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自制清热解毒活血汤治疗痰热壅盛型肺炎77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经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共77例痰热壅盛型肺炎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治疗组),均为住院病人。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关于“风温肺热病”的诊断标准,辩证属于痰热壅盛型。其中男35例,女42例。平均年为(39.4±8.24)岁,最大75岁,最小16岁。9例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5例曾有肺心病病史。随机选择同一时期在本院住院常规采用西药治疗75例痰热壅盛型肺炎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39例。平均年为(41.8±9.06)岁(17~79岁)。9例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4例曾有肺心病病史。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气促、痰液黏稠、色黄,或痰中带血、高热、口渴、烦躁、多伴有胸闷胸痛表现,舌红,苔厚黄,脉洪或滑数。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401)4.0g/d,静滴,7d为1个疗程。并根据患者症状对于对症治疗。

治疗组除采用以上治疗外另给予自制清热解毒活血汤治疗。方药组成:鱼腥草15g,石膏40g,知母15g,半夏9g,瓜蒌15g,川贝10g,丹皮12g,赤芍10g,桔梗10g,杏仁10g,甘草9g。上药每日1剂,分两次服。

1.3 疗效评价

本研究疗效评价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热病协作组制定的关于风温肺热病治疗标准:治愈——临床如发热、咳嗽、咯痰、气促等症状消失或恢复至发病期标准,生化检查正常,胸部X线检查炎性渗出消失。显效——发热、咳嗽、咯痰、气促等症状明显减轻,生化检查正常,胸部X线检查炎性渗出明显吸收,或虽然虽然临床症状已基本消失,但胸部X线检查炎性渗出吸收不明显。有效——发热、咳嗽、咯痰、气促等症状较前有所好转,生化检查基本正常,胸部X线检查炎性渗出吸收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及胸部X线检查无变化或较前有所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均存入Exell表中,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临床正常消失时间对比

如表1所示,治疗组在高热、咳嗽、咯痰、气促以及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两组对比*P<0.05

2.2 疗效评价

两组治疗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8.7%对照组为97.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为51.9%对照组为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两组对比*P<0.05

3 讨论

中医关于肺炎的病机和治法有所不同[2,3,4],如黄星垣提出:“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毒不除,热不去,变必生。”朱良春的先发治病,早用通利;严苍山的顾护津肠脑,妙用汗下清;董建华的宣畅气机,因势利导;董晓处,叶熙春,万友声等人的寒温统一观,孟澍江的治表机柕,周楣声的热证可灸观等,均值得后人学习。众多学者认为风温肺热的产生,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体内而发热,即所谓“阳盛则热”。以表实热证最为多见。

本研究采用自制清热解毒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风温肺热。清热解毒活血汤主要由石膏,知母,鱼腥草,半夏,瓜蒌,川贝,丹皮,赤芍,桔梗,杏仁,甘草。本方已鱼腥草为君药性寒,味苦,归肺经、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等病。在《滇南本草》中对其主要功效描述如下: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鱼腥草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备解素,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是,合成鱼腥草素可是患者白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明显增强。另外鱼腥草中提的一种黄色油状物,对各种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在本方中为君药,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石膏知母为臣药,这两味药性寒,均有清热作用,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共同辅佐君药鱼腥草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本方中使用半夏、瓜蒌为臣药,半夏性温,味辛,入脾胃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使用半夏可以作用于中焦(生痰之器),从根源上消除痰的来源。瓜蒌性甘苦,味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润肺、化痰、散结功能,可用于痰热咳嗽等病症。《纲目》谓其:“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张仲景治胸痹引心背,咳喘息……皆用瓜蒌,乃曲其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本方中瓜蒌与半夏同用,已祛痰止咳,与清热药共用达到清热化痰的作用。赤芍、丹皮性微寒,入血分,可凉血活血止血,清除血分之热,与清热药鱼腥草共用以治疗肺痈。本方中结构桔梗功用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另外甘草还可调和诸药。以上中药共用可达到清热解毒祛痰活血止血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温肺热、痰热壅盛证。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在高热、咳嗽、咯痰、气促以及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愈率为51.9%对照组为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清热解毒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风温肺热具有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1-82.[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1-82.

[2]万启南,陈晓华,王波,等.清热解毒扶正颗粒治疗老年肺炎59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7):59-60.[2]万启南,陈晓华,王波,等.清热解毒扶正颗粒治疗老年肺炎59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7):59-60.

[3]刘素香.清热化痰口服液治疗肺炎41例[J].陕西中医,2008,29(4):393-394.[3]刘素香.清热化痰口服液治疗肺炎41例[J].陕西中医,2008,29(4):393-394.

清热润喉汤有哪些 篇2

雪梨瘦肉汤:去火、美容、护嗓。

原料:苹果2个,雪梨2个,无花果 3个,南杏38克,北杏38克,瘦肉300克,清水和盐适量。苹果雪梨瘦肉汤可以美容护嗓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净,晾干。

2. 苹果去核,每个切4块;雪梨去核,切半。

3. 瘦肉切4份,洗净,汆烫。

4. 清水煮沸,把所有材料放入煲内,用大火煮20分钟,再用小火熬煮1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文蛤豆腐汤

材料:文蛤200克,豆腐1块,姜1/2块,香葱、盐、胡椒粉适量

做法:

1.文蛤洗净(用水先养着),嫩豆腐一块(用盐水先泡,泡3-5分钟后切丁,姜片、葱花、葱段洗净切后待用;

2.起锅点火,放入清水和姜片,待水烧半开后,丢入文蛤放入锅中;

3.开后放豆腐,煮1分钟,放入料酒、胡椒粉、盐调味,出锅撒上香葱末即可。

南瓜海带汤

材料:南瓜、海带、瘦肉

做法:

1.南瓜老的须去皮、去瓤及籽仁,嫩的不用去皮及其他,只须洗净切件。

2.海带先浸软切段,瘦肉原件洗净,一齐煲三小时,汤清甜,瓜肉香滑。

菠菜银耳汤

材料:菠菜150克,银耳20克,香葱15克,盐、味精、香油各少许

做法:

1.菠菜洗净切段,用开水氽一下。

2.银耳用温水泡软,洗去泥沙,摘成小朵。

3.香葱去根须洗净,切成细末。

4.锅内放入银耳,倒入适量清水

黄豆炖排骨

材料:黄豆50公克,排骨300公克,老姜30公克,水600P,盐1小匙

做法

1.黄豆泡水放隔夜,取出沥干备用。

2.将排骨剁小块,放入滚水汆烫后捞出备用。

3.老姜去皮切片备用。

4.将作法1~3的所有食材、水和调味料,放入电子锅内锅,按下「煮饭」键,煮至开关跳起,掀开锅盖捞出姜片即可。

百合蜜枣汤

材料:猪肺一个、光杏仁、百合、蜜枣六枚。

做法:

1.猪肺买回来后,用水喉套入猪肺气门,放入清水充满整个肺脏,冲水将内脏血液杂物至乾净。

2.将整个猪肺放入瓦煲,加上各药物,煲三至四小时,将猪肺切块,加调味,上碟作菜,汤另饮。

清热解毒汤 篇3

烈日下,辛苦了

上午,回到小院,在爬满绿藤的絲瓜架下,细细品

壶茶,真是件美事。如能在午餐时,再喝碗絲瓜汤,那更是烦躁尽除、神清气爽。

年之中,这样的日子可以从初夏持续到秋后,因为絲瓜的生长期长。在絲瓜成熟之前,尽可以采摘絲瓜叶、絲瓜花、絲瓜藤入药,

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

絲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有清暑凉血、解毒通便、祛风化痰、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调理月经不顺等功效。《陆川本草》中就有絲瓜能“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的记载。此外,由于絲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能细嫩皮肤、消除斑块,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故絲瓜汁有“美人水”之称。

盛夏,从事户外工作的朋友小菁,经常买了絲瓜洗净,刮去蜡质外皮后,榨汁过滤,加上面粉调匀敷脸,不仅看不出日晒的痕迹,连原来的浅褐色斑块也变少了呢。应用推荐:

药用:一、治咽喉炎:经霜絲瓜1条切碎,水煎服。或嫩絲瓜捣汁,每服1汤匙,每日5次。

二、治哮喘:生小絲瓜2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150毫升服,每日3次。

三、催乳:老絲瓜1个,阴干,烧至外部焦黑,里面焦黄,里层部分还能尝出原有的气味,研末,黄酒冲服,每次9克。

食用:一、烧絲瓜:锅烧热,加油,用姜汁烹,再加絲瓜片、水发香菇、料酒、精盐、味精,煮沸至八味,用湿淀粉勾芡,淋八麻油,调匀即成。

二、西红柿絲瓜汤:锅中放八熟猪油烧至六成热,加入鲜汤500毫升烧开,放入絲瓜片、西红柿片,待熟时,加胡椒粉、细盐、味精、葱花,调匀起锅。

硒:微量元素的抗癌明星

见过大骨节病吗?在东北,我就曾见过许多患大骨节病的儿童,他们的十指仝因骨节粗大变了形。医生说,多数是因为缺硒造成的。

硒,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能起到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和降低毒物毒性的作用。科学界发现,一个地区食物和土壤中硒含量的高低与癌症的发病率有直接关系,例如,此地区的食物和土壤中的硒含量高,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低,反之,这个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就高。美国亚利圣那大学癌症中心位教授通过13年临床实验,发现癌症患者每日补硒200微克,癌症死亡率下降50%,说明硒具有明显的防癌抗癌作用。

硒过量会出现指甲变厚、毛发脱落、肢端麻木甚至偏瘫现象,如果不足,则会导致未老先衰,严重者还会引发心肌病及心肌衰竭,发生克山病、骨节病等。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摄入50-250微克硒。可是,我国2/3的地区硒摄入量低于最低推荐值。现在,常把硒作为动物饲料微量添加剂,并在植物肥料中添加微量元素肥,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含硒量。

黄连解毒汤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篇4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净化工作台(蚌埠净化设备厂);DHG-9125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柏欣仪器设备厂);G154DW自动压力蒸汽灭菌器(致微仪器有限公司);AND GH-202电子天平(日本A&D公司);麦氏比浊管(北京天安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药

中药饮片黄连、黄芩、黄柏及栀子(深圳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材加工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培养基(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福氏志贺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及伤寒沙门菌(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微生物室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连解毒汤的制备[2]

分别称取中药饮片黄连、黄芩、黄柏和栀子9、6、6、9 g(质量比为3∶2∶2∶3)混合,加10倍量的纯化水浸泡30 min,煎煮60 min,8层纱布滤过,药渣再加5倍纯化水煎煮60 min,8层纱布滤过,将两次煎煮滤液合并、离心后浓缩为10 m L,即每1 m L浓缩液相当于原生药3 g。将浓缩液作为黄连解毒汤储备液置100℃,20 min饱和蒸汽高压灭菌后,4℃条件下保存,实验时,用营养肉汤稀释至适宜浓度。

2.2 供试菌液的制备[3,4]

将传代纯化的实验菌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培养24 h,菌液用3 m L营养肉汤校正浓度至0.5 cfu,作为供试菌液。

2.3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及结果

采用连续倍比试管稀释法,取营养肉汤培养基按照说明书配制好后,分装于8根试管中并编号,1号试管加入4 m L营养肉汤培养基,2~8号试管每管均加3 m L营养肉汤培养基,于121℃,15 min高压灭菌后备用。吸取黄连解毒汤2 m L加入1号试管中充分摇匀,浓度为1 000 mg/L,从1号试管内吸取3 m L药液置2号试管中,充分混匀,3~6号试管采用该法依次倍比稀释1/4、1/8、1/16、1/32,使1~6号试管药液浓度依次为1 000.0、500.0、250.0、125.0、62.5、31.25 mg/L;然后每根试管加入0.3 m L供试菌液。同时,7号试管加入0.3 m L灭菌营养肉汤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8号试管加入0.3 m L供试菌液作为阳性对照组。将1~8号试管充分摇匀后,置于37℃恒温培养24 h,观察各试管培养液的混浊情况,以未出现混浊即未见供试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黄连解毒汤对该菌株的MIC。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在体外对副溶血弧菌的MIC为62.5 m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5.0 mg/m L;对福氏志贺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及伤寒沙门菌的MIC均>1 000 mg/m L;空白对照组均未见肉眼可见浑浊,阳性对照组均可见浑浊。见表1。

注:“+”表示试管培养液混浊,有细菌生长;“-”表示试管培养液澄清,无细菌生长

2.4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及结果

取营养琼脂培养基按照说明书制备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若干,于121℃,15 min高压灭菌后,吸取MIC终点浓度以上未见生长细菌培养液0.1 m L加至0.9 m L营养肉汤培养液中,混匀使药液浓度稀释为原来的1/10,然后吸取0.1 m L稀释液均匀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同时设置加0.1 m L营养肉汤培养液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加0.1 m L供试菌液组作为阳性对照组,均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观察平板培养基有无细菌生长,培养基中无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黄连解毒汤的MBC。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在体外对副溶血弧菌的MBC为125.0 m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为125.0 mg/m L;空白对照组均未见细菌生长,阳性对照组均可见细菌生长。具体见表2。

注:“-”表示未进行实验

3 讨论

黄连解毒汤是中医清热解毒方中的经典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5,6,7,8,9,10],黄连解毒汤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血栓,调节血糖,抗炎作用及抗菌作用等。本研究旨在初步了解黄连解毒汤的抗菌谱,并进一步探讨其对敏感菌的抗菌活性大小。

本研究按照黄连解毒汤的传统煎煮方法,考虑煎煮时间的影响[2],将煎煮时间规定为60 min。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副溶血弧菌体外较敏感,MIC分别为125.0、62.5 mg/m L,MBC均为125.0 mg/m L;对福氏志贺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及伤寒沙门菌的抑菌作用不明显,MIC均>1 000 mg/m L。实验结果提示,黄连解毒汤对细菌的抗菌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副溶血弧菌的抗菌活性明显强于福氏志贺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及伤寒沙门菌。

清热解毒汤 篇5

【处方】荆芥、赤芍、牛蒡、连翘、元参、桔梗、防风、前胡、木通、归尾、甘草梢、天花粉。

【功能主治】婴儿出疹,有夹痘出者因毒气壮盛,击动脏腑,毒趋百窍,血有余而气不足,不能密护脉络,血遂夹毒外浮,乘势而与痘齐出。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处方】防风、荆芥、炒芩、炒柏、玄参、升麻、牛蒡。

【功能主治】痘夹疹者。

【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

【处方】土茯苓5钱,当归3钱,黄芩3钱,川芎3钱,地黄3钱,荆芥2钱,芍药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杨梅疮已发未发,兼筋骨疼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续名家方选》

清热解毒汤 篇6

方名扁桃解毒汤

组成紫荆皮、玄参、射干各15克,虎杖12克,牛蒡子、黄芩、金果榄(打碎)各10克,黄柏、生蒲黄(布包煎)、甘草各8克,薄荷(后下)6克,马勃(布包煎)4.5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急性、亚急性扁桃体炎。

用法上药加水煎成500毫升,每日分2次温服。汤药必须候温勿热服,太热对炎症的消除不利。见效后次日再煎服1剂,一般3~4天可愈。

说明笔者40余年来用上方治疗急性、亚急性扁桃体炎,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加减扁桃体若见脓性分泌物,加败酱草、蒲公英各20~32克,桔梗12克;小便不畅而黄少,加蓄15~20克,猫须草15克,车前草18克;咽喉部淋巴滤泡较多加夏枯草15~18克,海藻15克(先用清水洗去盐份),山慈菇10克;大便秘结,或1~2天无大便者,上方加大黄(酒洗,后下,只煎3分钟);头痛、头重,加薄荷6克(后下),蔓荆子8克;颈项疼痛,颈部肌肉紧张或如落枕状,加络石藤15~18克,葛根20~32克;妇女正逢月经来潮,加牡丹皮10~15克,赤芍15克,生地黄15~18克。

注意半流质饮食,如稀粥、牛奶、麦片糊等;严禁食用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胡椒粉、五香粉、花椒、咖喱、酒、油炸品、巧克力;大便宜畅通;安静休息,忌多说话或唱歌,使咽喉得到休息,尤为重要;按时作息,早睡;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温开水多次含漱;如服上药未见好转,应及时到医院喉科检查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清热解毒汤 篇7

关键词:解毒活血汤,痤疮,中医药疗法

痤疮中医称为“粉刺”, 其基本病机是素体阳热偏盛, 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 营血偏热, 血热外壅, 气血瘀滞, 蕴阻肌肤。其临床特征为:颜面, 胸背部黑头或者白头粉刺, 丘疹, 脓疮结节, 用手挤后, 有一米粒样白色脂浆排出, 破损或者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瘢痕。本病病程缠绵, 往往此起彼伏, 新疹不断继发, 有的可迁延数年或者十余年。笔者采用自拟解毒活血汤治疗本病, 收效良好,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2年3月—2012年1月在本人门诊就诊的患者, 共216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0例, 男性62例, 女性48例, 年龄在17岁—36岁之间, 平均年龄23.4岁。对照组106例, 男性60例, 女性46例, 年龄在16岁—38岁之间, 平均年龄23.6岁, 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 病情, 病程等比较, 差别均无显著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解毒活血汤治疗, 药物组成:金银花30g, 当归20g, 川芎10g, 栀子10g, 生地15g, 白花蛇舌草15g, 玄参10g, 红花15g, 柴胡10g, 神曲20g, 甘草6g。面部潮红, 有脓疱者, 加连翘, 野菊花, 黑斑明显者加赤芍, 丹参。上药加水适量, 一剂煎两次, 取汁和匀, 每日一剂, 分3~4次口服。10d为一个疗程, 连服一个疗程后停药7d, 再加服一个疗程。对照组选用维生素B6, 罗红霉素, 甲硝唑凝胶。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粉刺消失, 瘢痕消退, 观察半年无复发。好转:患者粉刺明显减轻, 色素瘢痕逐渐消退, 但没有完全消失, 或者完全消失后又有所新发, 继服原药后消失, 需要过段时间后服原药2~3d。无效:服药两个疗程后无明显效果, 或者停药后复发, 继服原药后无效。

2.2 治疗效果

治疗组110例, 治愈45例, 好转56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91.8%。对照组106例, 治愈23例, 好转48例, 无效35例, 总有效率66.9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3 典型病例

王某某, 男, 27岁, 2007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面部, 前胸, 后脊背粉刺6年余, 多方求治, 曾服大量中西药, 效果不佳, 随来门诊诊治。患者面部大量丘疱疹, 有部分黑头, 部分形成斑片, 面部色素沉着明显, 皮肤触之凸凹不平,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容, 胸背部也有大量粉刺, 患者心情焦虑, 情绪低落, 有自卑感。查看患者舌质红, 舌苔厚黄, 口略臭, 脉弦。辨证为湿热凝结, 气滞血瘀, 用自拟解毒活血汤治疗, 处方金银花30g, 当归20g, 川芎10g, 栀子10g, 生地15g, 白花蛇舌草15g, 玄参10g, 红花15g, 柴胡10g, 丹参15g, 赤芍10g, 神曲20g, 甘草6g, 四剂后患者粉刺有所吸收, 无新发, 面部皮肤颜色也逐渐恢复, 继服三剂后粉刺大量吸收, 无新发, 面色明显好转, 休息一周后继服原方7剂, 患者粉刺完全吸收, 面色光洁, 随访3年无复发。

3 讨论

痤疮是青壮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肥甘厚味的摄入明显增加, 活动量的下降, 导致人体特别是青壮年湿热内生, 气机不利, 升降失调, 湿热结于内, 不能下达, 气血瘀滞, 使得痤疮生成。本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 当归, 川芎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 使得机体的毒邪既得到清解, 又不至于气血凝结。栀子, 白花蛇舌草加强清热解毒功效, 生地, 玄参清热解毒兼凉血活血, 起到清热消斑的作用, 红花加强了活血化瘀的功效, 神曲顾护胃气, 防止清热解毒之品损失后天之本, 甘草调和各药的药性, 兼解毒功效。

诸药配合使用, 疗效满意, 值得供同仁们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 (2005版2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邓铁涛.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卷)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4]方和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5]任继学.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6]崔福德主编.药剂学 (第五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7]常忆凌主编.药剂学[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8]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9]William G Troutman, James E Knoben, Philip O Anderson.临床药物手册 (第10版) [M].李永春, 李德爱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清热解毒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3 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6 例, 女40 例, 年龄22 岁~80 岁, 平均年龄 (49.3±11.8) 岁, 病程10 d~14 年, 平均 (18.3±31.9) 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湿疹诊断标准, 且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湿热浸淫型标准。且排除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以及伴随其他重症疾病或精神病患者。本次研究活动均在患者知情且同意的基础上展开。随机将其分为2 组, 2 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内服氯雷他定片 (开瑞坦, 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70410) , 10 mg/ 次, 1 次/d, 疗程为2 个月。

观察组患者使用清热除湿汤进行治疗, 药方组成包含苦参16 g、龙胆16 g、黄芩14 g、生石膏32 g、甘草10 g、马齿苋28 g、车前子16 g、泽泻18 g、丹皮16 g、连翘18 g、金银花14 g、生地28 g、白鲜皮26 g, 1 剂/d, 分早晚2 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观察2 组患者的瘙痒程度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判断患者的瘙痒程度。治疗前后,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 采用计分方法观察中医证候, 0 分:表明无症状;1 分:偶发, 且症状轻微;2 分:频繁出现症状, 病情较为严重;3 分:症状频繁出现, 病情严重;4 分:症状持续性出现, 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评估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皮损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超过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皮损大部分消退, 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超过7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皮损部分消退, 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超过30%;无效:临床症状并未缓解, 甚至有加重趋势, 皮损并无明显消退, 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瘙痒程度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患者瘙痒程度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异具具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 ( (PP<<00..0055) ) , , 见见表表11。。

2.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88.4%) 高于对照组 (62.8%)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在中医范畴中, 湿疹多由禀赋不足, 风、热以及湿阻于肌肤引起[2]。同时患者饮食缺乏规律性, 多食用辛辣动风的食物也容易引发该病。患者嗜酒无度可引起脾虚运化失司, 内生湿热。部分患者平时脾虚湿困, 导致湿热邪积于皮肤, 引发该病。由于湿邪黏滞难以化解, 因此很容易出现反复发作, 病情缠绵难以彻底治愈[3]。临床上西医主要采用抗过敏方法治疗湿疹, 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组胺药, 或是应用西药配合镇静药、激光疗法、放射疗法、液氮冷冻以及生物共振治疗等方法, 来加强抗过敏药物的效果。临床实践表明, 患者采用西医进行治疗, 极易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患者一旦停止服用药物, 病情就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同时由于医疗费用较高,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基于此, 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4]。临床研究表明, 中医药在湿疹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患者应用中医进行治疗, 可调节体质, 有效缓解由于湿疹产生的症状与体征。根据临床诊治过程, 湿疹应当从整体治疗角度出发, 将辩证与辨病相互结合, 强调“辨证论治、审证求因”, 分别从风、热、湿予以治疗, 从而达到调理脏腑, 改善患者内环境, 增强免疫力的目的。中医治疗湿疹, 应当重视不同时期的病情发展特点, 以清热、止痒、利湿为关键。而湿热浸淫型在临床中比较多见, 利用清热除湿法予以治疗, 效果更为显著[5]。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 是从整体观念出发, 在实现治疗目的的同时可改善患者体质。

综上所述, 与常规的治疗方法相比, 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8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换药方法予以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清热除湿汤进行治疗,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88.4%) 高于对照组 (62.8%)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常规的治疗方法相比, 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湿疹,湿热浸淫型,清热除湿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赵宏伟.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疗效观察及对血清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 14 (1) :43-45.

[2]唐红利, 刘拥军.凉血解毒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12, 40 (3) :171-172.

[3]包歆滟, 吴胜利.凉血清热利湿方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89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 16 (6) :56-57.

[4]蔡念宁, 张广中, 李敏, 等.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疹热盛型的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 13 (9) :4445.

清热解毒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例1:患者, 男性, 16岁, 学生, 于2011年夏诊治, 患者随父行至某乡, 途径深山, 长途跋涉, 疲困以极, 倦卧林中, 醒后突然发热, 咽喉痒痛, 随即语声嘶哑, 喉中痰鸣, 咳嗽气喘。去我院检查后, 诊断“急性喉炎”转我科求以中医治疗, 诊视脉象弦数, 舌质红, 舌苔黄少, 咽壁发红, 咽喉部肿胀, 面青唇紫, 呼吸急促, 神志欠清, 周身灼热烫手。此乃山岚瘴气, 居伏膜原, 蕴集肺胃, 火动痰生, 上蒸咽喉。

例2:患者, 男性, 58岁, 于2011年夏诊治患者, 早晨上山晨练, 突然喉间灼热, 瘙痒作痛, 随即声嘶, 胸部紧闭, 心中不适, 急于求治。诊其脉象弦缓, 舌质红, 苔白黄带腻, 咽喉部肿胀发红。

1.2 治疗方法

对例1患者施以在双侧颈部刮痧, 令刮处皮肤呈紫红色为度, 再以达原解毒汤 (该中药处方为生地15g、玄参12g、麦冬10g、浙贝母10g、槟榔10g、白芷10g、丹皮10g、连翘10g、双花10g、怀牛膝30g、山豆根10g、牛蒡子10g、甘草10g、草果仁10g、射干10g。) 水煎服用, 每日1剂。配合用外敷蒜绳膏药;取大蒜10辫, 烂麻绳一寸, 共捣如泥, 推成膏药贴敷于颈中高骨两旁。对例2患者投以达原解毒汤, 患者遵嘱连进3剂。

2 结果

例1患者经过上述方法治疗症状减轻, 转危为安, 随而发热, 喉痛、嘶哑等症状渐次消失, 1周后痊愈。例2患者遵嘱连进3剂, 诸证皆除。

3 结论

急性喉炎为风、寒、热、毒之邪犯于喉, 导致经络不畅, 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其发病机理是为外邪由口鼻而入, 客于肺脏, 壅塞肺气, 肺失宣畅, 肺金不清, 声门开合不利, 加之喉为肺之门户, 受邪首当其冲, 邪毒滞于咽喉, 阻塞脉络而致喉喑[4]。使用达原解毒汤, 开宣肺气而利咽喉;玄参、青黛、赤芍清热解毒散肿;黄芩、浙贝母清热宣肺化痰, 肺郁得宣, 声门开合有利, 喉暗自消。本剂适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壅盛之证, 如属风寒袭肺可随证加减。上述患者, 皆由山岚瘴气袭人至病, 余用达原解毒汤以清瘴毒, 透达膜原, 而诸证悉愈, 其例1患者病热险恶, 危在旦夕, 若不急用重剂, 势必养虎为患, 贻误病机, 故急予以内外合治, 双管齐下, 收之药到病除之验。例2患者湿重于毒, 病毒轻, 仅用以内服药, 即可胜任, 故投以达原解毒汤, 3剂而收全功。

总之, 使用达原解毒汤能够迅速的缓解喉部炎症, 解除喉梗阻, 能够及时患者症状。给药物没有不良反应, 依从性好, 在临床上是可以推广使用的。

参考文献

[1]郑国君, 杨墩.布地奈德物化吸入治疗急性喉炎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08, 26 (9) :46-47.

[2]Hvizdos KM, Jarvis B.Budesonide inhalation suapersion:a reviewof its use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inflammatory espiatorydisorders[J].J Allergy Clin Immund, 2007, 104 (Pt 2) :175-183.

[3]Szefler SJ.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budesonide:a new nebulized corticostemid[J].J Allery Clin Immunol, 2007, 60 (5) :1141-1178.

清热解毒汤 篇10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8年1月选择150例术后放疗的子宫颈癌患者, 其中腺癌6例, 鳞癌142例, 腺鳞癌2例, Ⅱ期112例, Ⅲ期38例, 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2组, 即西药加放疗组和中药加放疗组, 每组75例。年龄25~76岁, 平均年龄53.6岁。

1.2 方法

2组均接受盆腔放射治疗, 外照射总剂量约50Gy, 共22次, 5次/周, 17次后改为局限治疗。西药加放疗组在放疗的同时隔日给予1次西药100mL保留灌肠治疗 (氟美松10mg, 庆大霉素8万单位, 颠茄合剂10mL, 生理盐水90mL) ;中药加放疗组给予清热扶正汤 (槐角12g、地榆12g、三七9g、白及9g、马齿苋50g、黄连6g、黄柏6g、白头翁15g、苦参6g、炒大黄6g、黄芪25g、当归9g、白芍12g, 加水250mL, 文火煎30min) 100mL隔日1次灌肠治疗。比较2组患者放疗过程中便常规、腹泻等情况及6个月后结肠镜检查情况。2组年龄, 疾病分期等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1.0版本, 采用c2检验, P<0.05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例和27例出现近期直肠反应, 分别占10.6%和36%, 实验组腹部不适感、腹泻、大便次数、性状、粘液血便等症状均轻于对照组, 并且症状出现晚。对照组在治疗的第24和31天分别出现了1例大量出血和阴道直肠瘘的并发症, 而实验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个月后结肠镜检, 西药加放疗组直肠镜检查可见典型的放射性直肠炎表现, 肠腔狭窄, 管壁僵硬, 粘膜充血、水肿、弥漫性粘膜糜烂或溃疡, 基底呈黄色, 有分泌物和出血。而实验组结肠镜表现明显轻于对照组, 未见明显的狭窄和僵硬, 粘膜有轻度的充血、水肿, 仅见散在的粘膜糜烂。

直肠急性放射性反应按放射治疗肿瘤学组 (RTOG) /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 (EORTC) 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 (1992年) [1], 生活质量变化根据KPS评分标准[2]评价。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

假定0级相当于0分, 1级相当于1分, 余类推。

3 讨论

放射性直肠损伤是盆腔肿瘤放射疗法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达13.3%[3]。放射性直肠损伤一旦发生, 早期可影响放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降低放疗效果;晚期部分患者可出现放射性肠溃疡、肠瘘,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有些患者因为严重的放射性直肠反应不得不放弃放疗, 这也影响了最终的治疗效果。国内外学者对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研究一直比较关注, 但到目前为止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西药常规治疗多用激素、维生素、抗生素类灌肠, 疗效多不理想[4,5]。

中医认为放射性直肠损伤是由于放射治疗造成患者体内热毒过盛所致[6], 属于“泄泻”、“肠毒”等范畴, 病因病机多为湿热蕴结, 腐败气血, 损伤脉络, 耗伤精气, 治疗当以清利湿热, 凉血止痢, 益气养阴, 涩肠止泻为法。有研究表明大黄、黄芪、苦参还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从而减轻射线造成的过氧化作用[7,8]8]。全方合用具有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软坚散结的作用。通过两组比较发现, 在放射治疗中使用清热扶正汤可以推迟直肠急性放射性反应的发生时间, 减轻各级直肠急性放射性反应的发生率, 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扶正汤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50例采用放射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 随机分为西药加放疗组和中药加放疗组, 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中药加放疗组的症状明显轻于西药加放疗组, 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清热扶正汤对放射性直肠损伤有明确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损伤,中药

参考文献

[1]陈明, 蒋国良, 朱国培, 等.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712~713.

[2]罗建, 孙燕, 周际昌.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59~160.

[3]谷铣之, 殷蔚伯, 刘泰福, 等.肿瘤放射性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638.

[4]王瑗, 王萍, 清红.思蜜达保留灌肠治疗中重度放射性直肠炎[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4, 9 (1) :87.

[5]陈谦, 钱健升, 刘敬.中药保留灌肠对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及治疗[J].陕西中医, 2004, 25 (9) :795~796.

[6]张培雨, 张代钊.中医药防治放化疗副反应的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94~95.

[7]吴迪, 张霞, 陈宁, 等.双黄连对体外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0, 7 (3) :178.

上一篇:阅读并快乐着下一篇:虚拟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