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序对比

2024-05-07

语序对比(精选四篇)

语序对比 篇1

1. 英汉语序的可比性

汉语与英语可比性建立在人类语言共性 (language universal) 的基础上。对于人类语言共性的研究, 早在17世纪A.Armauld在《普通唯理语法》中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共性可概括为形式共性 (formal universals) 和功能共性 (functional universals) 。语言共性是语际对比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语言共性就没有可比性[2]。正如石毓智所言, 不同的语言之间既存在着强烈的共性, 又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共性往往是由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决定的, 个性则多是受各自语言语法系统特点影响的结果。语序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汉英语序对比分析也应建立在其共性的基础上。寻找它们之间的殊异性 (heterology) 是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 英汉语序的句子结构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往往因其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对同一客观事实有着不同的语言传达顺序。汉语思维方式是:主体→行为标志→行为→行为客体。这一思维习惯反映在语言传达上的模式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以及定语必须前置等。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的线性序列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2]。反映在语言传达模式上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以及较长的定语必须置后[1]。鉴于以上分析, 汉语和英语尽管在思维和语言形态上有同有异, 但在基本语序上大同小异。

2.1 英汉语共同的基本句子结构

汉语与英语在语序上均属主谓宾 (SVO) 语言, 这是一个最明显的事实[4]。虽然汉英语千变万化, 但基本上是由下列5个基本句型扩展而成的。

(1) 主语+不及物动词 (SV)

他们听得很仔细。

They listened carefully.

(2) 主语+系动词 (be) +表语 (SVP)

花闻起来香甜。

The flowers smell sweet and nice.

(3)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SVO)

他们在村里建了一座工厂。

They’ve put up a factory in the village.

(4) 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SVOiOd)

他带给我一支钢笔。

He brought me a pen/a pen to me.

(5)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补 (SVOc)

他发现研究所的大门对他关闭了。

He found the doctor of study closed to him.

实际语言比起这5种句型来要复杂得多, 但都可以看成是它们的扩展、组合、省略和倒装等变式。因此, 基本句型主干序列的一致性对汉英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是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运用成分分析法的基本线索。

2.2 英汉语序的差异性

在研究汉英语的一致性的同时, 语言学家也发现它们的差异性 (不一致性) 。在汉英翻译中主要表现为两对矛盾:一是表现为前置修饰语 (pre-modifiers) 与后置修饰语 (post-modifiers) 的互换。二是表现为自然语序 (natural order) 与倒装语序 (inverted order) 的互换[4]。

Os good指出, 语言中有两种语序:自然语序和特异语序。自然语序依照时间发生顺序叙事, 特异语序不依照时间顺序叙事, 而往往根据说话人的句义重点、兴趣所在及语气轻重等来组句。英语中有16种时态和各种连接词语来表示动作的时间, 其句序可不受实际时序的约束, 因而其时序与句序之间没有什么对应性, 即先发生的动作可以先说, 也可以后说, 这种现象就像拍电影中的剪辑方式一样, 可完全按照作者的语用意图来排列句子成分。从时序与句序的对应性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将英语称为“剪辑式”语言。其语序好像电影导演根据作品构思、剧情发展、表现技巧和个人风格等需要, 将各组镜头按时序或不按时序加以剪辑和组合。因此, 英语是两种语序兼有的语言。汉语中, 往往先发生的动作先说, 后发生的动作后说, 从无到有, 逐步展开, 时序与句序有较强的对应性。这表明汉语的句序结构受现实时间结构的约束。汉语这种表达方法好像对现实生活的临摹。故汉语可称为“绘画式”语言。因此, 汉语主要是自然语序。例如:

(1) He stood up, took the umbrella and went away. (自然语序)

他起身拿起雨伞就走了。 (自然语序)

(2) As soon as the storm commenced, the boat upset. (自然语序)

暴风雨一来, 船就翻了。

(3) Back in her dining-room, she sat in her chair and rocked (自然语序)

她回到餐厅, 坐进摇椅摇了起来。 (自然语序)

在以上例句中, 英汉两种语言的时序与句序相对应, 两种语言都使用了自然语序。

(1) He came to Wuhan from Beijing through Zhengzhou by rain. (特异语序)

她从北京坐火车经过郑州来到武汉。 (自然语序)

以上例子中的英语句子的时序与句序完全不对应, 事情发生顺序与汉语的表达句序刚好相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汉语句子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组句, 而英语却不是按照自然语序组句。

另外, 在英语中, 先表态后叙事, 而汉语则正好相反, 这也是一个时序与句序的对应问题。汉语往往叙事在前, 表态在后。例如:

如蒙早日寄来样品或产品册, 不胜感激。

叙事部分表态部分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samples and or brochure could be

表态部分叙事部分

soon forwarded.

在表示因果关系时, 英语中对“因”的叙述可先可后, 但一般后置情况较多。不强调原因、理由、目的等状语短语或从句时则后置, 强调时可前置。如:as, since表明显的原因, 句义重心在后面的主句上, 属于尾重现象。在汉语中则多用“先因后果”的顺序加以表达。例如:

(1) As the weather w 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前置)

由于天气很好, 我们决定去爬山。 (前置)

(2) S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she w as ill (后置)

因为她病了, 昨天不得不呆在家里。 (前置)

在表示条件 (假设) 与结果的关系时, 英语中条件 (假设) 与结果的顺序也不固定, 条件 (假设) 从句的位置可在表结果的主句之前, 也可在主句之后。汉语中往往是条件 (假设) 在前, 结果在后。例如:

(1) Suppose we can’t get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wha shall we do? (后置)

假若我们弄不到必要的设备, 那怎么办? (前置)

(2) He would be a rash man if he should venture to forecas the results of this event. (后置)

如果他敢预言此事的后果, 那他一定是个鲁莽之徒。 (前置)

3. 结语

因为英汉语序上的这些差异, 所以我们在翻译句子或者文本时, 必须把它们的差异性牢记于心, 这样才能翻译出符合语言习惯和文体特性的作品。然而, 翻译无固定的模式, 将语序合理重组有时全靠译者对语序差异的把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402-414.

[2]丁全国.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3) :15-20.

[3]全积令.汉英词序对比研究[J].外国语, 1998, (1) :28-35.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325-410.

[5]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语序对比 篇2

【关键词】英汉语序 英汉互译策略 翻译质量

一、英汉语序异同点

1.自然语序和凸显语序。语序有两种基本形式,自然语序和凸显语序,这两种基本语序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自然语序先叙述原因、条件、环境、历史、背景、事实等,再点出主要或重要的结果、结论等,与现实的时间和事理逻辑顺序同构,犹如对现实生活经历的描摹。凸显语序是指不依靠时序组句,而是把陈述重要信息的部分习惯性地放在句首,即开门见山,先点出结果、行为、结论、观点、态度等,再追叙一些与此有关的原因、理由等。相比较而言,汉语句子建构常常按照自然语序,而英语则比较偏好凸显语序。

2.语序的固定性和灵活性。英语和汉语在语序的排列组合上既有其固定性,也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其固定性是由于语言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其灵活性是由于语言有丰富多变的句式结构和千变万化的语用需要。王东风、章于炎(1993)认为,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语序相对比较固定;英语则是分析、综合参半的,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本文着重探讨英汉语序的固定性或规约性。

3.语序原则的制约性和相对性。英汉语序均受一定规则的制约,如信息分布和句尾焦点原则、语义连贯原则、凸显性原则、时空序列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对英汉语序具有制约性,体现了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对语序排列的一般性的选择习惯或趋势。但语序原则的制约性不是绝对的。语序原则具有相对性,这是对其制约性的一种颠覆性补充,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手段和效果。本文将对比分析英汉语序皆有的四大制约原则:句尾焦点原则、时间序列原则、空间序列原则和事理逻辑原则。

二、英汉语序主要制约原则对比

1.句尾焦点原则。在表达信息时,常见的做法是按照从已知到新知的顺序来铺排。所以,一个句子里越靠近句末的成分,表达的信息内容就越新。处于语句末尾的成分通常被称作句尾焦点(end focus),也称作无标记焦点。从已知到新知的信息分布原则及由此产生的句尾焦点原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属于自然语序,且对语序产生重要影响。若无特殊情况(如无“成分移位”、无特殊句法结构、句意呈现中性、无强烈感情变化等),英语和汉语里的大多数句子都遵循末尾焦点原则。汉语由于语序相对固定,尾焦倾向更为明显。

2.时间序列原则。时间序列原则指语法成分的相对次序取决于它们所表达的概念领域内的时间顺序。这种语序由于依照自然时间发生顺序叙事,也称自然语序。汉语往往先发生的事先叙述后发生的事后叙述,语序与时序有很高的对应性,属典型的自然语序。比较而言英语的屈折变化比较丰富,可以参照语法范畴排列语序,语序和时序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时序的先后大多服从语法范畴的制约。英汉语句都可按事件的先后顺序安排语序。但在涉及多个行为要素时,英语趋于由近及远的表达先揭示主题而后按时间逆推,回忆式地逐一补叙。汉语则按时间先后排序,有条不紊地顺序交代。

3.空间序列原则。在句子层面,如果牵涉到空间,汉语往往有比较明显的脉络线索,通常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从大到小等。相对而言,英语的空间排序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小而大,而对于上、下方位,英语的空间脉络则显得更加自由。汉语句子的排列顺序以及英语句子的空间顺序,还可以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汉语多是由背景到图形,而英语则是先点出图形,随后点明背景。

4.事理逻辑原则。汉语在表达因果关系时,倾向于先表因后表果、先条件后结果、先假设后可能的结果、先让步后转折、先目的后行为。英语使用连词比汉语频繁,也正是这个原因,英语中因果句的排列顺序就相对灵活些。英语句子中有时是以主-从为主,有的是以从-主为主,有的是两者不分彼此。但在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从-主,表示原因、条件、假设等等的一律在前,表示结果等的一律在后。需注意的是,现代汉语里也允许有类似于英语的主从排列方式,即从句后置,先主句后从句。只有表示原因、条件、让步的句子,偶有“主-从”的情况。然而这类句子无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受到英语的影响;二是表示补充或解释,多用于口语。

三、语序原则指导下的英汉互译策略

英汉互译时,译文与原文的语序对应无外乎三种情况: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完全不对应。其中因素有:语际差异、译者的个体素养、译文评价标准等。这里只讨论语际差异,即所谓的表达习惯不同。英汉语序皆遵循尾焦、时序、空间序列、事理逻辑等原则,但具体倾向不同,如下表所示:

因此,在做英汉、汉英翻译实践时,需要以这些语序原则为指导,调整译文语序。

1.句尾焦点原则与译文语序。句尾焦点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序结构,即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尾。由于信息分布多从已知到未知,所以句首的主语常常表达的是已知或确定的信息。如果主语是新信息,则要改变语序,使其不在句首出现。

2.时间序列原则与译文语序。汉语在建构句子时,喜欢将先发生的先说;而英语语法手段丰富,这使得它不需要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句子成分。所以,汉译英时应该发挥英语的优势,灵活运用时态和连接词等手段确定语序。而英译汉时,如果原文按照时序铺排,则可按原序翻译。如果原文未按时序铺排,可以考虑调整语序。

3.空间序列原则与译文语序。汉语在安排句子成分时,倾向于从大到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背景到前景(图形)的排列顺序;英语与之相反。做英汉翻译时,尤其是翻译长句、复杂句时,可据此安排各句子成分的顺序。

4.事理逻辑原则与译文语序。英语中的事理逻辑关系在主题确立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各种形式手段,如同位语、插入语、介词短语、从句及非谓语等,对事件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等,采取先主后从的语序结构,先提出或表明事情的结果、结论,而后再补叙各种原委。英语主句从句的位置可以颠倒,是因为从连词判断主从句。汉语中虽然也有用“因为……所以……”等连词的情况,但毕竟占少数。汉语中经常省略逻辑关联词。在此情况下,汉语句中的语义逻辑关系更需要通过语序得以辨认。英译时首先需要根据语义分清主次关系,并在必要时添加适当的关联词。

四、结语

本文着重对比分析了制约英汉语序的四个原则,并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在语序原则的指导下调整译文语序,以便译文更加流畅。每个原则对英汉两种语言语序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其间的差别既体现了各自句法结构的语言机制,也为双语转换提供调整的基础。当然,制约语序的原则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予一一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译者不应滥用翻译策略。大量语言材料及研究表明,50%以上的英汉翻译实践是存在语序对应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滥用语序调整。正如常玉田教授(2010)的观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许多时候可以保留原文的句型,沿用原文的词序和语序,几乎无需在结构上做很大的改变。按照原文词序和语序直译的方法十分常用,是翻译时的第一选择”。

参考文献:

[1]常玉田.商务汉英翻译(研究生)[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王东风、章于炎.英汉语序的比较与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36-44.

语序对比 篇3

1.自然语序和凸显语序。语序有两种基本形式,自然语序和凸显语序,这两种基本语序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自然语序先叙述原因、条件、环境、历史、背景、事实等,再点出主要或重要的结果、结论等,与现实的时间和事理逻辑顺序同构,犹如对现实生活经历的描摹。凸显语序是指不依靠时序组句,而是把陈述重要信息的部分习惯性地放在句首,即开门见山,先点出结果、行为、结论、观点、态度等,再追叙一些与此有关的原因、理由等。相比较而言,汉语句子建构常常按照自然语序,而英语则比较偏好凸显语序。

2.语序的固定性和灵活性。英语和汉语在语序的排列组合上既有其固定性,也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其固定性是由于语言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其灵活性是由于语言有丰富多变的句式结构和千变万化的语用需要。王东风、章于炎(1993)认为,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语序相对比较固定;英语则是分析、综合参半的,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本文着重探讨英汉语序的固定性或规约性。

3.语序原则的制约性和相对性。英汉语序均受一定规则的制约,如信息分布和句尾焦点原则、语义连贯原则、凸显性原则、时空序列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对英汉语序具有制约性,体现了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对语序排列的一般性的选择习惯或趋势。但语序原则的制约性不是绝对的。语序原则具有相对性,这是对其制约性的一种颠覆性补充,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手段和效果。本文将对比分析英汉语序皆有的四大制约原则:句尾焦点原则、时间序列原则、空间序列原则和事理逻辑原则。

二、英汉语序主要制约原则对比

1.句尾焦点原则。在表达信息时,常见的做法是按照从已知到新知的顺序来铺排。所以,一个句子里越靠近句末的成分,表达的信息内容就越新。处于语句末尾的成分通常被称作句尾焦点(end focus),也称作无标记焦点。从已知到新知的信息分布原则及由此产生的句尾焦点原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属于自然语序,且对语序产生重要影响。若无特殊情况(如无“成分移位”、无特殊句法结构、句意呈现中性、无强烈感情变化等),英语和汉语里的大多数句子都遵循末尾焦点原则。汉语由于语序相对固定,尾焦倾向更为明显。

2.时间序列原则。时间序列原则指语法成分的相对次序取决于它们所表达的概念领域内的时间顺序。这种语序由于依照自然时间发生顺序叙事,也称自然语序。汉语往往先发生的事先叙述后发生的事后叙述,语序与时序有很高的对应性,属典型的自然语序。比较而言英语的屈折变化比较丰富,可以参照语法范畴排列语序,语序和时序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时序的先后大多服从语法范畴的制约。英汉语句都可按事件的先后顺序安排语序。但在涉及多个行为要素时,英语趋于由近及远的表达先揭示主题而后按时间逆推,回忆式地逐一补叙。汉语则按时间先后排序,有条不紊地顺序交代。

3.空间序列原则。在句子层面,如果牵涉到空间,汉语往往有比较明显的脉络线索,通常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从大到小等。相对而言,英语的空间排序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小而大,而对于上、下方位,英语的空间脉络则显得更加自由。汉语句子的排列顺序以及英语句子的空间顺序,还可以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汉语多是由背景到图形,而英语则是先点出图形,随后点明背景。

4.事理逻辑原则。汉语在表达因果关系时,倾向于先表因后表果、先条件后结果、先假设后可能的结果、先让步后转折、先目的后行为。英语使用连词比汉语频繁,也正是这个原因,英语中因果句的排列顺序就相对灵活些。英语句子中有时是以主-从为主,有的是以从-主为主,有的是两者不分彼此。但在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从-主,表示原因、条件、假设等等的一律在前,表示结果等的一律在后。需注意的是,现代汉语里也允许有类似于英语的主从排列方式,即从句后置,先主句后从句。只有表示原因、条件、让步的句子,偶有“主-从”的情况。然而这类句子无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受到英语的影响;二是表示补充或解释,多用于口语。

三、语序原则指导下的英汉互译策略

英汉互译时,译文与原文的语序对应无外乎三种情况: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完全不对应。其中因素有:语际差异、译者的个体素养、译文评价标准等。这里只讨论语际差异,即所谓的表达习惯不同。英汉语序皆遵循尾焦、时序、空间序列、事理逻辑等原则,但具体倾向不同,如下表所示:

因此,在做英汉、汉英翻译实践时,需要以这些语序原则为指导,调整译文语序。

1.句尾焦点原则与译文语序。句尾焦点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序结构,即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尾。由于信息分布多从已知到未知,所以句首的主语常常表达的是已知或确定的信息。如果主语是新信息,则要改变语序,使其不在句首出现。

2.时间序列原则与译文语序。汉语在建构句子时,喜欢将先发生的先说;而英语语法手段丰富,这使得它不需要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句子成分。所以,汉译英时应该发挥英语的优势,灵活运用时态和连接词等手段确定语序。而英译汉时,如果原文按照时序铺排,则可按原序翻译。如果原文未按时序铺排,可以考虑调整语序。

3.空间序列原则与译文语序。汉语在安排句子成分时,倾向于从大到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背景到前景(图形)的排列顺序;英语与之相反。做英汉翻译时,尤其是翻译长句、复杂句时,可据此安排各句子成分的顺序。

4.事理逻辑原则与译文语序。英语中的事理逻辑关系在主题确立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各种形式手段,如同位语、插入语、介词短语、从句及非谓语等,对事件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等,采取先主后从的语序结构,先提出或表明事情的结果、结论,而后再补叙各种原委。英语主句从句的位置可以颠倒,是因为从连词判断主从句。汉语中虽然也有用“因为……所以……”等连词的情况,但毕竟占少数。汉语中经常省略逻辑关联词。在此情况下,汉语句中的语义逻辑关系更需要通过语序得以辨认。英译时首先需要根据语义分清主次关系,并在必要时添加适当的关联词。

四、结语

本文着重对比分析了制约英汉语序的四个原则,并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在语序原则的指导下调整译文语序,以便译文更加流畅。每个原则对英汉两种语言语序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其间的差别既体现了各自句法结构的语言机制,也为双语转换提供调整的基础。当然,制约语序的原则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予一一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译者不应滥用翻译策略。大量语言材料及研究表明,50%以上的英汉翻译实践是存在语序对应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滥用语序调整。正如常玉田教授(2010)的观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许多时候可以保留原文的句型,沿用原文的词序和语序,几乎无需在结构上做很大的改变。按照原文词序和语序直译的方法十分常用,是翻译时的第一选择”。

摘要:无论在什么语言中,句子的各种成分都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来排列的。本文所探讨的“语序”,指的是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即句子里面分句间的先后排列词序。探索和揭示英汉语序的异同规律,将有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笔者以英汉语序为切入点,探索并实例论证不同语序原则指导下的英汉语序调整。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语序的三对重要概念,掌握语序的普遍规律的同时认识语序的灵活多变。其次,选取了制约英汉语序的四个原则加以分析。最后分析了语序原则指导下的英汉互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序,英汉互译策略,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常玉田.商务汉英翻译(研究生)[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王东风、章于炎.英汉语序的比较与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36-44.

语序对比 篇4

关键词:语序;VO/OV;葡萄牙语;汉语

语言类型学始于语序分类,语序可以体现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葡萄牙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和汉藏语系汉语族。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比研究这两种语言的词序类型,对两种语言原始语言类型的构拟和其发展演变的认识有所帮助。

陈述语中的三个要素,即S(主语),O(宾语),V(动词)的六种相对词序作为语言的基本语序。Dryer(2005b)对1228种语言做的分类统计结果表明,SOV与SVO是明显的优势语序。为更好地涵盖所有语言的词序类型,将其划分为六个小参项,即SV/VS,SO/OS以及VO/OV之间的对立。一般认为,划分语言最基本的参项是动词和宾语的顺序,即VO/OV语序。

一、和“动词-宾语”有关的语序类型

葡萄牙语和汉语基本上都以SVO为基本语序。但由于葡萄牙语的动词有格标记,根据葡萄牙语的谓语动词形式,可以推导出对应主语,根据主语、时态的变化,使用不同的变位形式,因此葡萄牙语中的SVO语序在实际情况中大多表现为VO。略去主语不谈,根据Dryer(1992)列出的15种VO/OV形式,我们分析葡语和汉语在这两种对立中是否支持各参项,支持程度如何。下面采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种意思的方式,验证其表达方式的异同,以VO/OV的顺序排列,P表示葡萄牙语,C表示汉语,"—"则表示不存在相应语序的表达。

1.附置词-名词短语

P:em casa/— C:在家/(在)家里

2.系动词-述谓词

P:Este é o meu pai/— C:这是我的父亲/—

3.Want-动词短语

P: Quero beber água/— C:我想喝水/—

4.时/体助动词-动词短语

P:Eu tenho acabado a tarefa/— C:我已完成任务/—

5.否定助动词-动词短语

P:N?o come/— C:不吃/吃不下

6.标句词-句子

P:Ele diz que……/— C:他说……/—

7.疑问词-句子

P:O que queres?/ Queres o quê? C:什么东西你想要?/你想要什么?

8.副词性从属连词-句子

P:Se tens tempo/— C:如果你有时间/你有时间的话

9.冠词-N

P:algumas pessoas/— C:一些人/—

10.复数词-N

P:muitos carros/— C:车/—

11.名词-领属词

P:a m?e dele/ a minha m?e C: —/我的妈妈

12.名词-关系小句

P:O homen que está a fumar/— C:—/正在抽烟的男人

13.形容词-比较基准

P:Mais alto do que ele/— C:高过他/比他高

14.动词-附置词短语

P:Moro na faculdade/— C:我住在学校/我在学校住

15.动词-方式副词

P:Cresce rápidamente/— C:长得快/很快地长

以上列举中,我们将VO/OV语序基本参项带入到葡萄牙语和汉语中,比较发现:葡萄牙语只有除了参项7和11存在VO/OV两种语序表达外,其余只有VO表达,而汉语则只有参项2、3、4、5、9、10是VO语序表达,参项1、5、7、8、13、14、15则同时存在两种语序表达,参项6、11、12只存在OV语序表达。

可以看出,葡萄牙与的VO语序特征显著,而汉语虽然以VO语序为基本语序,但仍然处于VO/OV语序的模棱两可之间。下面,我们对汉语和葡萄牙语中的六种存在特殊情况小句进一步分析对比。

(一)代词宾语的位置

罗曼语族中代词宾语均倾向于前置(法语中命令式肯定句代词宾语后置)。在某些语言类型研究中,代词宾语前置被看作是原始印欧语系SOV语序的残余表现。有别于其他倾向于附属代名词前置的罗曼语族语言,欧洲葡萄牙语无标记的陈述句中,附属代名词后置,例如“Amo-te(我爱你)”。“te”是“你”的代词形式,“amo”由动词原型“amar”(爱)的第一人称单数形式变位而来。但是在否定句和其他很多情况下,附属代名词需要提前。

1. N?o te digo(我不告诉你).

2. Sabes que te amo(你知道我爱你).

3. Gosto de te ver(我喜欢看你).

在否定句(例1),以“que”引导的从句(例2)和介词“de”后面(例3),所有的附属代名词,比如"te",均需要提前。因此代词宾语前置和后置的情况基本上相等。而在巴西葡萄牙语中,所有的附属代名词全部都是前置的。

先秦古汉语中的否定句和疑问句存在代名词前置于动词的情况,代词宾语总是与否定词连用,不能单独存在,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此后,代词宾语开始后移,一直到南北朝时,代词宾语后置这种语序固定下来。如:“彼,彼主也;王之始征求我,始忍不得我。(郑玄《诗经笺》)”。但在现代汉语中,代词宾语一般都后置,只有在一些有标记的情况下才会前置,比如“把”字句当中,或者在话题前置的OV语序当中。

Greenberg总结的主要跟语序相关的语法现象之一为:如果代词性宾语后置于动词,那么名词性宾语也同样后置。反之,则不一定。汉语中的代词性宾语是倾向于后置的,名词性宾语也同样后置。但是在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中(如诸罗曼语族),名词性宾语有的后置,有的前置。

(二)关系从句和名词

在VO语中,关系从句后置于名词,如葡萄牙语等大多数印欧语系的语言,例4中, “que”引导了名词 “comida”(食物)的从句,从句位于名词后面。汉语则例外,也就是关系从句在名词前面。实际上,关系从句前置的语言除了汉语普通话外,只有粤语、客家话、白语和阿眉斯语,均可能受到汉语普通话的影响。

1. A comida que a m?e cozinhou ontem.(母亲昨天做的饭)

(三)附置词-名词短语

在Dryer(1992)调查中发现,OV语都倾向于用后置词,VO语都倾向于用前置词,葡语中前置词居多,虽然有一些后置词如atrás,如例5,但是这类后置词数量有限,基本上是以前置词为主,和VO语序一致,如例6:

1. Comecei a preparar há muitos meses atrás.(数月前我开始准备。)

2. Ele pulou em cima da plataforma.(他跳上舞台。)

而汉语中则同时存在两种情形:很多前置词从动词虚化而来,如“把”、“在”、“从”、“被”、“到”等;也存在很多名词或副词后置词,如“里”、“上”、“起”、“似的”等。刘丹青(2003)认为汉语中还存在许多框式介词。因此,汉语应该视为前置词与后置词共存的语序,在VO语序中非常特殊。

(四)动词-附置词短语

这组成分的语序与VO/OV语序的关联性最强,附置词短语在OV语序中都倾向于前置于动词,在VO语中都倾向于后置于动词。

葡萄牙语在这一点上则符合典型的VO语序,即动词-附置词短语的语序,如:“Moro no barco.(我住在船上。)”;而汉语存在相反的情况,如“我在船上住”,且两种表达方式皆属常见。事实上,除汉语普通话外,只有粤语和客家话中附置词短语前置于动词。

(五)比较结构

比较结构同样与动词-宾语语序有很强的关联性。VO语中的比较语序为:“形容词—标记—基准”语序,如例7,"mais magra"(更瘦)为形容词,"do que"为标记,"eu "(我)为基准;汉语中的比较句一般表达为“她比我瘦”,语序为“标记—基准—形容词”。

1. Ela é mais magra do que eu.

如果只考虑“标记—基准”的顺序,则汉语比较句与VO语序相符。汉语中还存在受方言的影响的语序,如“她瘦过我”。在古汉语中也有所体现,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总体来说,葡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句都符合VO语序。

(六)动词—方式副词

葡萄牙语中方式副词一般位于动词后面,属于典型的VO语序结构。如例8所示:

1. A.Podes falar mais devegar?

葡萄牙语的方式副词 “mais devegar”(更慢地)只能在动词 “falar”(说) 后面,而汉语的方式副词可以在动词前后变动,即“可以说慢一点吗?”或“可以慢一点说吗?”,可见 VO语序的特征不明显,介于VO和OV语序之间。

二、小结

本文讨论了15种VO/OV语序参项及6种动词相关的小句在葡萄牙语和汉语的表达中的异同。其中葡萄牙语具有显著且稳定的VO语序特征,但在“疑问词-句子”、“名词-领属词”这两个方面具有OV语序的表达,此外,不同地区的葡萄牙语在代词宾语的位置上有所差异,葡萄牙和巴西的葡萄牙语的代词宾语与动词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例。汉语的基本语序虽然是SVO型,但具有多处OV语序的特征,所以汉语普通话属于VO/OV混合型语序。两种语言在共时视角下具有差异性,但从历时角度来看,两种语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总体都符合人类语言的共性。

参考文献:

[1] Dryer,Matthew.S.1992.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J].Language (68):81-138.

[2] Dryer,Matthew.S.2005b.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der of Object and Verb and the Order of Relative Clause and Noun[A].In Martin Haspelmath, Matthew S. Dryer,David Gil,& Bernard Comrie(eds.).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C],Oxford University Press:390-393.

上一篇:水声测量系统下一篇:成本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