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未知的自己

2024-05-15

认识未知的自己(精选七篇)

认识未知的自己 篇1

他们, 我校的高一新生;他们, 因中考失利, 分数够不上普高, 来到我们学校, 为此他们感到很失落, 很悲观。

我, 比他们早来学校半个月的新老师;我, 大学本科毕业, 在大家拼命辛苦找工作时, 较为顺利的找到了大家理想中的工作, 来到了这所职业学校, 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和他们有着很明显的共同点, 那就是我们都是“新人”, 然而当我们走进这所学校时, 我们的心情又是截然不同的。他们, 充满了失落、悲伤、甚至还有些愤恨;而我则充满了喜悦、兴奋、还有些许紧张。

对于一个新的环境, 每个人都有一段适应的时期, 或许是因为我不比他们大多少,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 我是“80”后, 他们是“90”后, 我们占尽了好时代、好资源的光, 我们有五花八门的交流方式, 即使我们之间有代沟, 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要我们双方努力一下就可以将它填平。于是, 他们找到了我, 用微信和我聊起了天。

学生:老师老师, 在不在?在干什么呢? (学生对老师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老师:在的, 没忙什么, 在看电视的。 (我用了最真实最简单的方式回答了他。)

学生:哎~~~~好无聊呀, 一点意思也没有 (学生常常会这样抱怨) 。

老师:那你觉得什么有意思呢? (我的预设答案是打游戏、打球、K歌或是刷微博等之类。)

学生:我也不知道, 以前特别喜欢打游戏, 恨不得没日没夜的玩, 可是现在我觉得打游戏也没神马意思, 挺无聊的。 (这个回答让我有些意外, 看来他已经“升级”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了。)

老师:那就找点书来看看吧 (我尝试给他一些建议) 。

学生:我在看书呀, 我在看××××和××× (说实话, 我很吃惊, 这两本书不是闲书, 是两本非他所学专业的专业书)

老师:你好像不是学得这个专业吧? (我想让他告诉我一个理由)

学生:恩, 我对这些感兴趣, 就借来看看 (当时我想, 这个学生还满不简单的呢) 。

老师:既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那就好好看书呀。

学生:老师, 你原来就是想当老师的么?

老师:这个……很复杂 (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

学生:老师, 你夸张了吧, 呵呵。

老师:才没有, 是真的, 现在回想起当初, 任何一个决定改变, 可能我们现在的聊天就不存在了哦。

学生:想想也是哦~~~~~我不就是么 (我知道, 可能说到他的痛处了, 本应该回避的, 既然说了, 就和他谈谈吧, 总避着对他也不好) 。

老师:有么? (我想让他自己说出这个问题, 希望他能有小河样的勇气)

学生:我中考失败, 来到这里, 我以后的人生就不一样了 (到底他还是说出来了, 至少他有面对的勇气) 。

老师:是不一样了, 但怎么走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呀 (我想我必须要承认进入高中和进入职业学校时有区别的, 但这样的区别是绝没有好坏之分的) 。

学生:那还不都一样, 和我以前的同学比起来差远了, 以前我们常一起玩, 现在我都怕见到他们了 (这是很多学生都会有的想法) 。

老师:怎么能一样呢, 即使你失去了上重点高中的机会, 你依旧可以参加高考, 上大学……来到学校后, 路还是要你自己来走的。

学生:也是哦 (或许是这样的话提醒了他) 。

老师:当然, 正如每天早上你醒来, 你不能改变时间的分秒飞逝, 但你可以选择笑或是哭着走出家门。

学生:恩, 我肯定选择笑, 每天都哭丧着多难受啊。

老师:其实你也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现在的你是一个全新的还未开发的自己, 你想想呢?

学生:好像也是哦, 看来我要好好想想了。

老师:好的, 那就不打扰你思考了哦~~~~~~

反思和分析:

这是学生和我短信聊天的对话, 最后他说他要好好想想了, 我也仔细地想了想。

在我们每个人都还很小的时候, 老师家长就让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然后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好好学习, 奋斗奋斗再奋斗, 有些人坚持了初衷, 完成了当初的目标, 大家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告诉我们, 他们成功了。然而那些没有坚持初衷走下去的人, 就没有成功的么?就如我们学校的学生一样, 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中考这场赛事的“失意者”, 但谁又能说, 他们今后不会成功, 生活不会幸福?谁也不能也不会做这样的保证。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只不过每个人找到目标的时间不同, 显然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走向幸福。

在学校我也遇到过类似给我发信息的学生, 他们在与我的交谈中, 每次必谈“以前我很优秀的, 我……”之类的话, 当我告诉他们“现在的你也很优秀”时, 他们多数会还我以惊异的表情, 然后告诉我“以前和我差不多的一个同学, 人家现在在重点高中……”。说实话, 听到这样的我开始担忧, 他们是还没认识“新的自己”, 时间长了, 对他们是有害处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 有些人他们一开始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目标, 这条路就会越走越清楚, 对自己的了解也越来越深;而有些人, 就如这些学生, 他们的目标变了, 但他们的评价标准却没变, 所以他们怎么和人家比, 都有矮人一截的感觉, 越是这样越是要比, 越比越没有自信, 人也就越消极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也有过这样的遭遇, 上大学前, 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高考的志愿我报的是医学, 最后却阴差阳错的上了师范专业。我有过抱怨, 差点把自己变成“祥林嫂”见人就说自己的悲凉, 后来, 当我意识到抱怨只会让自己更加消极后, 我停止了, 我开始反思, 或许这是上天为我打开的另外一扇门,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很快就融入了新的大学生活, 现在已然成为一名快乐的教师。

遇见未知的自己, 请不要害怕;面对未知的自己, 请你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回避, 尝试去了解认识自己, 去挖掘自己无限的潜能。

新老师遇到新学生, 用短信进行一番交流后, 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人生的道路上, 任何事情的发生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一切都由我们认识自己的态度来决定。

参考文献

[1]蒋家平.论现代大学的价值观建设[J].教育与现代化.2001 (04)

遇见未知的自己 篇2

关键词:身心灵爱喜悦和平第一次读灵修类书籍心里既欢喜又害怕,好在真的全情投入以后,我很快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遇见未知的自己》,从始至终都在讲述这个道理: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何为外面?就是包裹住真我、让你感到沮丧、灰心、失望、痛苦甚至焦虑的事情。

为什么会有负面情绪?

因为“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用悲伤易怒的情绪模式生活,即使快乐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也会视而不见,因为潜意识里你需要的是“痛苦”,就象吸毒者毒瘾发作需要毒品来补给一样。检测自己潜意识里的人生模式的公式:人生模式= 性格倾向 X 外在环境 X 各种教育 X 生活事件 X 前世业力(如果你相信的话)

我是谁?!

你是谁?你问过自己吗?

有人说:我出生在XX家庭...有人说:我天资聪明,美丽可爱...有人说:我毕业于XX大学...有人说:我丈夫是XXX...有人说:我供职于XX名下,月薪...有人说:我资产过X,我住在...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我们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着,陪着我们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着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而每个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爱、喜悦、和平!1

如何找回真正的自己 自出生后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因为小我是如此的虚幻、脆弱,所以它需要更多的抓取、获得,才能延续它软弱的生命。于是身体就这样让我们与真我分开了,于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里多少都有些晦暗的颜色。我们能做的不是驱除这些黑暗,因为它已经客观存在了,我们能做的是用我们的觉知之光去照亮它们、用我们的智慧之火去点燃它们,而我们首先要做的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跟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自己身体的讯息!具体来说:“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你与自己的身体重新联结,所以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况。所以无论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瑜珈,只要你能够专心地关照自己的身体,这些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我们的脑袋不是惦记着过去就是憧憬着未来,可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呼吸永远都活在当下!不论你有多忙,请记得抽时间关照一下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呼吸,“若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啦!”

如何对付负面情绪 我们要知道,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我们管不了、他人的事我们不该干涉,所以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要知道所有的情绪都有能量,负面情绪也一样,我们不该把不好的负面能量给身边的人!比如生活中的我们:你要按时吃饭啊,不然....小孩子不能走太远啊,不然....你赶紧穿衣服啊,不然....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自己无法承担可能会失去他们的危险,于是我们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他们身上!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对方做某事的出发点其实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自己。所以对身边的人我们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为自己而且还自以为有权力管对方,认为我们可以介入他人的领域、促使别人改变,这种做法不但白费力气,还会造成彼此关系紧张!对付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它!认同它!然后用灿烂的阳光照亮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痛苦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自己对事情的解释。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其中A永远是中立的,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比如男朋友看见我时脸色不太好(A),如果我认为他是对我发脾气(B1),我会很生气(C1);如果我认为他是心情不好(B2),我会很心疼(C2);如果我认为他是身体出了问题(B3),我会想立刻带他去医院(C3)。同样的A,因为我们自己的判断不一样,所以得出不同的B和C,也影响着我们和当事人的关系。

活在当下的力量——关于臣服: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时,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很多强迫性的念头盘旋在我们的脑海里无从消减,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从控制,我们只能把自己注意力及时地拉回当下。“看到我们思想的同时,你就切断了与它的认同,如果你进而检视它的真实性,你会发现,我们90%的思想几乎都是不正确的。当你不再盲目地听从脑袋里的声音时就是它可以止息的时候了”。

当然,要立刻做到发现真我、让我与真我相脱离、让真我迎风飞扬似乎有些难。但千万别望而却步,好的习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当你洗碗的时候,你就认真感受水的温度,感受皮肤和碗接触时的变化,碗从油腻变到干净,你的手指触摸体会它的变化,这些可以阻止你胡思乱想;当你坐车或等待的时候,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体里,去体验当时你身体的各个部分的感受,或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因为你知道吗,我们的思想总在过去和未来,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永远都活在当下!

心想事成的秘密: 记住,所有的事情都是能量的振动,两个相同振动频率的东西会互相吸引。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东西。宇宙并不知道你正在散发的振动频率是因为你观察到的或是实际经历的事物,还是你记得或者是想象的事物。它只是接收到了你振动的频率,然后用和它相配的事物做出响应。所以最大的秘诀就是:我们用视觉的观想和自己的感受所发出的振动频率是最强的!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们吸引过来。同样的,要是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常有倒霉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了!当然,外在的努力也非常重要!只是知道了心想事成的秘密之后我们采取行动的过程该是毫不费力而又充满喜悦的,这样不但效果好,而且我们也乐得轻松呢!

最后: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只要我们勇敢地改变自己,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心境,所有外在,包括人和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让我们一起记住:

在未知的旅途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篇3

不知何时,被人贴上了文艺青年的标签。

或许是因为喜欢旅行,或许是因为喜欢穿棉布裤子粗布衬衣,也或许是因为喜欢听陈绮贞、听曹方。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青睐逛夜市吃煎饼果子多于西餐厅,喜欢听刘若英梁静茹也多于陈绮贞与曹方。

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无故事少年,生于普通家庭,成绩中规中矩,会为了得高分通宵达旦,也会有每个学生都有的升学压力。

但是我喜欢编故事。

我想写很多很多让别人流泪的感人故事,也想写很多很多别人看完后会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更想写很多很多能够温暖人心的治愈系故事。

梦想不会投怀送抱,为了这些目标,我一直在努力。

★二、接地气

2013年,有一个词儿很火:接地气。

很多人喜欢用这个词语来评论某部电影贴近生活。或许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对一些文艺小清新的电影产生了疲惫,所以《泰囧》这类的喜剧电影才会大放异彩。

2013年上映的好片很多,而我却对《北京遇上西雅图》情有独钟。

我喜欢电影中那个不知天高地厚没有文化满嘴脏话还喜欢炫富的拜金孕妇小三文佳佳,这个角色也是无比的接地气,她有大部分女人都会有的小心眼儿,也有少部分国人的崇洋媚外,女神汤唯着实将这个角色演绎得酣畅淋漓。

这部电影不仅角色接地气,台词也是非常地接地气,“我有的是包,我生日有包,圣诞节有包,情人节有包,三八节有包,我六一儿童节也有个包……”当我看到文佳佳在圣诞节没有等到老钟,失望地说出这一段话的时候,笑出了眼泪。

我想,一部成功的影片一定会有它的闪光点。

★三、造梦者

2012年开始给小博写稿,直到2013年初才成为了作者团中的一员。

在这里,我认识了00后励志女姚莹,认识了喜欢光头平安的蒋一初,认识了文章中的主角永远都是年又又和许然的蓝格子,认识了一直不放弃自己文字梦想的沐子眠,认识了字写得很好看的江南才女莫小扬,还认识了很有灵气的左海和晞微。

请允许我叫你们造梦者。

你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你们有不一样的文风,你们的明眸也闪烁着不同的光芒,但是你们都和我一样,有着共同的文字梦想。

想写出被人认可的文字,编织出别人喜欢的故事。

★四、时光机

2013年小博9B上刊登了我的小说《何以时光陌》,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文中出现的奶茶店sunshine却是有原型的。

红木门、老式窗户、暖黄色的亮光、常年飘着迷迭香的味道,它位于武汉昙华林,一个文艺青年集聚地。2010年的冬天,作为艺考生的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美妙的秋冬,或许,这也将成为我永远的财富。

高二那年,我学了播音主持,这成为了我的一个转折点。

我不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还是错,但是不管怎样,我都会尊重自己当初的选择,努力地走好将来的每一步。

我不会忘记在昙华林度过的那几个月,不会忘记在那里认识的每一个你们。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最想回到的就是和你们在一起追逐梦想的日子。虽然我们现在散落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学,但是我们却拥有同样的记忆。

多好。

★五、遇见另一个自己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失去的是人生……”播放器里的张悬在反复。

这些年来,我也总是在问自己:你拥有了些什么?又失去了些什么?只是,这个答案总是在改变。

唯一不变的就是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能在小博上写稿子给你们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能一直得到父母的关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一直有好朋友陪在身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不开心时摸摸口袋还有彩虹糖可以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你看,我们多么的幸福。

不是吗?

认识未知的自己 篇4

每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 李玉刚也不例外, 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穷小子能够“破茧成蝶”, 除了外在的包装和自身的演技之外, 我想他的成功与背后追随他的观众是分不开的, 李玉刚的演唱火遍全球, 深入人心, 我认为李玉刚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一种普遍的大众心理, 弗洛伊德说过“当我们在别人身上感受到某种情感的征象时, 毫无疑问的在我们身上已经存在了某种东西, 它使我们卷入同样的情绪之中”。而支配人们思想甚至是行为的这种力量常常是不被人们察觉的, 荣格把产生这种心理的源泉称之为“集体无意识”。显现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主要是原型, 艺术家只要表现了原型, 就会引起比一般形式更加强大的震撼力。在荣格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就是以原型唤起接受者的集体无意识——生命的原始体验, 以补救人在生存斗争被异化了的生命感受”。观众观看表演的过程即是一种生命与情绪的狂欢化过程, 那是一种生命纵情欢乐的集体心理经验, 因而有了艺术家们身后的追随者和粉丝们。李玉刚文化现象之所以渐渐的站稳了脚跟, 就是因为它适合于现存的原型模式, 即人格面具原型。

2006年, 他获央视《星光大道》年度季军, 以超高人气成为“无冕之王”。2007年, 他的《凡花无界》北京演唱会反响空前。2009年, 他在悉尼歌剧院的《盛世霓裳》演唱会受世界瞩目, 并获悉尼市政府颁发的“南十字星”文化金奖。2010年, 他的《镜花水月》演唱会全球巡演11场, 盛况空前, 其中, 日本东京站和中国人民大会堂的演出更为轰动。很多人看来李玉刚已然取得杰出的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 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深深的陷入了破旧的失修状态之中, 所以当人们承受着因精神失落而产生的苦痛时, 李玉刚迷失在了“我是谁?”的困惑中, 带着这样的迷惘, 2011年他带领自己的艺术团队走进了国家歌剧院的舞台, 上演了在自己艺术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大型歌舞诗剧《四美图》, 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寻找迷失的自己。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就是要启发人们做出这样的思考“我是谁?谁是我?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所以他在《四美图》的幕前诗《美之叹》道:

在茫茫人海里,

我们每个人在寻找另一个自己。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向哪里去?

到哪里找到属于我的那份美丽?

是我在饰演别人还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模糊了我自己?

人生无情, 流水有意, 在万古流淌的溪水中, 我一低头, 照见了一个不同的自己。

首先, 水是原型司空见惯的象征, 它起到和镜子一样的作用, 镜子是最真实的, 只有把人放在镜子面前, 才能深入的找出人的原型和灵魂来。在镜子般的水面上, 发生的是灵与肉的碰撞。诚然, 无论是谁往水面上看, 他都会首先看到自己的脸, 无论是谁亲自去看, 他都会有与自己对峙的危险。因为我们盖之以人格面具, 即镜子不会阿谀奉承, 它忠实的显现映照其上的一切;换言之, 映照出我们从未向世人展示过的那张脸, 即演员的面具。但镜子位于面具之后, 映照出那张真实的脸。面对镜中的自己, 李玉刚迷茫了, 他的迷失不是个人的迷失, 而是集体的大众的迷失。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人们必须以与自己真实相对的一面存在, 必须在不同的场合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因此人们常常处于不愿意带上而最终带上人格面具的尴尬境地之中。在荣格看来, 人在这个时候, 就失去了人的本性, 人被他的面具所同化, 失去了自我。当李玉刚面对镜中的自己时, 他感到熟悉而又陌生, 那是真实的自我, 一个摘下面具的自己。人们愿意并且喜欢这样男扮女的表演形式, 和李玉刚一起走进《四美图》唯美的世界, 追忆美好的爱情故事, 因为, 在镜花水月之中展现的是人的最真实的一面, 在那里, 人们不必带着面具生活, “人是怎样容易的逃出严酷的现实世界而躲入他的愿望做主的幻想世界”摘下面具, 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四美图》讲述的是一个现代男子穿越古代, 和在中国历史上的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这四大美人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诗剧中李玉刚不仅通过高超的戏曲与演唱技艺, 一人饰演古代的四大美女, 而且本身作为一名刚劲帅气的男子, 同样把现代男子对于古代四位绝世美人的爱慕之情, 现代人穿越古代感受四位美人所传递出来的真、情、爱之后, 更对于她们经历的惋惜之痛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这将近2个小时的歌舞诗剧当中, 李玉刚穿梭在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变换中, 诉说着他与四位美人的爱情故事。并且伴随着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让各位观众随着诗剧的进展, 仿佛置身于其中, 自己就是那个诗剧中的男子, 穿越时空在与美人们进行着对话与交流, 倾听着美人的诉说, 感受着交流中爱与美的真情的流露。

但是在美轮美奂的时空错觉中, 随着一个一个场景依次下来, 我们没有体验到美人应该有的幸福, 体验到的是眼泪或无穷的懊悔。剧中的男子他既感念于她们的美丽, 也唏嘘于她们的遭际。于是他褪去红装, 回归男儿身, 从画幅所渲染的“梦境”中出来。李玉刚离开了, 画幅中的美人也渐渐淡去, 成了四条白练, 从高空落下, 一切皆为虚无。

为了不忘记自己是谁, 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和自己对峙的危险境地之中, 在镜中寻找真实的自己。人生存的最大困难就是遭遇自己, 回到现实, 转身的刹那, 我们还是要带上人格的面具, 面对千万只眼睛的对视、猜疑和审查。人们愿意与艺术家们一起进行精神与灵魂的狂欢, 在那梦般的境界里寻找暂时的欢愉, 艺术家也正是通过创造原型才使人们重返精神的家园, 回归生命的本真。但是现实终归为现实, 无能为力和软弱是人类永久经验与永恒问题。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真实的自我之中, 不得不带上人格面具回归自然, 所以“我”不迷恋扮演, 不沉醉舞台, 没有凋谢也就没有美丽, 在人们眼中, 我们做回了现实中“真实的”自己。因此有了最后一部分“合”中:

在那一刻相忘于江湖的凶险,

我对美人是一种扮演还是一种迷恋?

如果不迷恋我为何扮演?

如果真迷恋, 我又不能永远沉醉于舞台上的幻觉。

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到哪里寻找永不凋谢的美丽?

其实, 不凋谢, 也就没有美丽, 正因为不能永恒, 所以今天才如此值得珍惜, 抛却所有的脂粉, 我一回头, 在你的眼里, 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完美的人生就是一个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而我们最想做的真我就是圆心, 从里到外的大圈圈就是我们要戴的面具, 它包括角色扮演、身份认同, 社会地位等等, 而我们永远也无法突破外面的层层阻碍到达圆心。生活中的男儿郎, 舞台上的女娇娥,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在镜面一样的水中, 我找到了自己, 那是一个不用带着面具生活的女人, 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美丽女人, 人们喜爱着她迷恋着她;可是我们不能永远沉沦, 想摆脱束缚却又无能为力, 在现实人们的眼中, 我又看到了带着人格面具的自己, 一位现代的美男子, 带着人格面具的男儿郎。我是谁?谁是我?《四美图》带领观众寻找未知的自己, 宣泄真实与面具之间的无奈, 唤起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激发人格面具原型, 回归生命本真。

摘要:2006年从星光大道一炮走红的李玉刚作为70后的年轻演员, 以表演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形成的李玉刚文化现象渐渐产生了影响, 他的反串化表演受到了欢迎, 是因为它适合于一种原型模式。本文主要以李玉刚表演的大型歌舞剧《四美图》为例, 试图用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理论对《四美图》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李玉刚,《四美图》,集体无意识,原型

参考文献

[1]杨朴, 著.文学批评方法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

[2]弗洛伊德.论文明[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3]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 篇5

一本讲述都市人如何进行身心灵修炼的充满哲理的故事书。

在此刻纷杂事物仍然缠身,内心仍有小我在挣扎和不甘的情况下翻阅此书,豁然开朗。

连老公都说这两天自己的脾气特别好,很温和。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我(虚假面具的自己)和一个真我同时存在。

真我,是我们在妈妈的子宫里时最快乐的自己。

无忧无虑,随意享受子宫提供的温暖和养分,而不必管什么别人的评价、论断或者苛求。直到我们出生和长大,我们开始接受这个世界无情冷漠法则的约束和规矩教导。

从此,真我开始掩藏,而我们的小我开始膨胀。

因为失去单纯快乐的真我,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自己的不快乐,试图通过抓取身边的一切东西来满足自己与真我失去联系后的空虚与恐惧。

我们追求金钱、权力、荣誉、光环、赞美、健康甚至爱。

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身外之物,面对危机甚至死亡时,他们都会随风而逝。

而那时候剩下的我们其实只有沮丧的情绪、纷乱的思想和受伤的身心。

我们有多久没有倾听我们身体的自白了?

我们有多久不带任何情绪的生活了?

我们有多久不受他人的思维影响而真正活自己了?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一个手指头指向别人,而其他几根指向的其实就是自己!

当我们带着怒气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其实并不被我们自己掌控,它被狭隘的小我支配,只选择它看到的所谓事实来接受,从而我们让自己在那一刻化身为受害者或者别的身份识别,欺骗自己说别人都是错的,发生的事情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自己。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每个人其实都是有自己的能量场的。

你会发现,我们带着什么样的一贯态度和情绪去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

我们带着内心的平静和爱去看待事物,而事物会因为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质变也要靠量变的积累一样,也许它不会在一瞬间就改变,但是如果你从现在开始试着改变,你就会吸引美好的人和事物来到你的身边。

就如同俄罗斯的一个小女孩希望普京送她一条连衣裙的愿望一样,会真的实现!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我们抱怨人生不公平的时候,懊恼自己总是最倒霉的时候,其实问题更多的出在自己身上。

我们让虚伪的小我不停的变换面具来适应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得外在的需求满足自己,从而让自己离最纯真、平和而快乐的真我离自己越来越远。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一些恶劣的情绪的来临和遭遇,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需要那样的悲惨来喂养我们的虚伪。

如同辛苦惯了一旦舒服下来反而不习惯一样。

烦恼从心而生而非由别人而生。

别人有别人的轨迹,发生改变是因为你去主动干预而已。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事情有发生就会有幻灭,情绪有来就会有去。

淡然看待自己的不足,接纳这些烦恼和既成事实,臣服当下,然后选择抛弃。

我无法在当下超越自我的局限,但我觉得觉醒就是最好的开始。

身边的一切,家庭、爱人、孩子、事业,看起来都?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他们并不是属于我的占有物。

正因为他们不是我的“财产”,所以对于他们的到来甚至离去,我都应该始终抱着感恩的心。感谢曾经有过,感谢曾经爱过,感谢曾经拼过!

只有当你认为这些东西都不是应该的,你的内心才能放得下,你才不会执着,你才能以更轻松甚至更发自内心喜悦的态度去接纳去包容去爱!

唯有这样,才能爱好、做好、生活好!

你自己美好了,你的周围的一切也会随着美好。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世界没有救世主,你首先要学会救自己。

多关爱自己的身体,因为它的健康存在是你获得一切的基础;

多关注和淡化自己的情绪,因为某种情绪久了会对恶劣的事物产生依赖;

多平和自己的思想,用静想来实现与内心真我的沟通,多弱化自己的身份识别,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来来去去而已。

你所未知的自己 篇6

这是近两个月在社交网络中被广泛传播的一段话。 能被大量转发,说明一定是有太多的人看完之后有感触。

“听从内心的声音”,“做真实的自己”也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励志口号。但是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时候,我们都活在别人的眼睛里,也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名人皈依佛门,我们唏嘘,觉得这是对未来不负责任;老夫少妻,我们感慨,认为背后一定有金钱的交换。我们从不愿意去正面理解。也许,有些人,遁入空门真是因为他找到心灵最好的归属;有些婚姻,真是寻觅多年终于遇到真爱。

我们妄自揣测别人,又怕别人胡乱揣测自己。在奔忙中,你是否有想过,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人性的陷阱

主持人:你对别人的目光在意吗?一个人要为别人的看法而活吗?

邵东亚:以前比较在意。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总希望别人也认为我是好人。特别是对别人有所帮助的时候,我总想得到反馈,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一句谢谢,或者一个微笑。我想大部分人跟我的想法一样。

但我们帮助别人到底是发自内心,还是寻找“救世主”的满足感?

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阿底峡,对人性有一个很棒的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意指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希望受到赞美;不希望受到批评;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希望声名远播;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但恰恰这些就是产生痛苦的根源。

如果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但自己活得很累,还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从而偏离初心。所以人要去掉精神上的执著,这比去掉名利上的执著更难。

柏燕谊: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群体性的状态,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幸福快乐,更多的是源于自己是否会被别人接纳、喜爱和认同。所以,所谓的别人评价和眼光,更多说的是社会评价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然而这个评价并不是会对所有人产生一样的感受。越自信越可能忽略别人的目光,对自己不自信的人,越会被别人的看法而左右情绪、思想和行为选择。

主持人:如何看待金钱和名利?

邵东亚:从现实的角度讲,物质手段是人生存的需要。我会用积极的方式创造价值,但不会执著于此。如果一个人过于执著于金钱和名利,所有的快乐都来源于创造财富的本身,那就是走上了一条痛苦的不归路。

柏燕谊:金钱和名利表面上是我们获得良好的生活状态、尊重和自我认可的标志,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我们获得人类高级需求的一些必要的外在形式。过于重视金钱和名利的人,其实是没有其他可以炫耀和表现自我价值的东西。这样状态的人是有价值,但很虚弱。

能够达到自我价值需求的人,需要很高的悟性和修炼,当到了那个层面的时候,就会去掉外在华丽的修饰。但悟性低一些的人把目光定位在名利金钱上也不足为怪。

主持人:需要牺牲自我的责任感和需要背负自私之名的自我追求,哪个更重要?

邵东亚:有责任感总比没责任感好。但这种责任感如果是迫于情面,肯定不可持续。自我追求也要看目的和最后的影响,如果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完成自我追求,我觉得是好事。所谓的自我牺牲或者自私之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初心是什么。

柏燕谊:对于这个问题重要与否的选择,不来源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下,更多来源于每个人内心的价值排序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价值排序也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状态。

在这两个问题较量的时候,弄明白什么是自己最重视的,最不能缺少的,那就尊重自己的选择,否则未必有好的结果。

信仰真实存在

主持人:现实与理想,你更倾向于选择哪个 ?

邵东亚:我会选择理想。理想和现实有冲突时,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最后,我还是无法压抑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开始学习在不放弃原则的情况下坚持理想。

柏燕谊:我选择理想更重要,也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这样认为。让一个没有馒头吃的人不要在意生存的艰难而去追寻理想,除非这个人内心有更强大的支撑,否则就是虚无缥缈的空话。

自我价值追求层面的人会觉得理想是最美的钻石,一个需要养家糊口、承担生活重负的人觉得钱就是最美的钻石。这两个钻石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真实的,没有哪颗比哪颗更高尚。

主持人: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未知的力量存在吗?比如某些信仰。

邵东亚:我曾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而且自以为是地相信可以靠内心力量解决困惑与焦虑。但是后来才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的强大,在宇宙面前人很渺小,对未知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充满敬畏心。所以我选择有信仰。

现在,我也确实感觉到有信仰的好处。比如无助、焦虑的时候越来越少,以前怒火中烧的事情很容易化解。也学会更积极、更正面地去思考问题。

柏燕谊:所谓的信仰,就是一种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精神支撑。我当然相信这样一种力量的重要性,它是真实存在的。当我们的目标或者信仰是积极、阳光充满爱和希望,它就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神奇的力量,我们也会为了坚守信仰而创造很多奇迹。

在别处遇见未知的自己 篇7

六七岁时曾跟妈妈去过宁夏沙湖,印象不深了。记得当时骑骆驼,很谨慎地听导游讲注意事项,骑上去之后还是害怕摔下来。尤其在骆驼趴卧下去的时候。还有滑沙,可能因为当时个子不高也挺轻,总是担心往下冲的时候会飞出去。现在忆及竟还有点心慌。原来从小时候起我就是个玩起激烈游戏便容易担惊受怕的人。

后来跟爸妈一起去日照和连云港游玩,我第一次对坐火车和住宾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坐火车容易理解,因为沿途能看到山川田野的风光,也能认识对面的旅客。分享到他们从陌生地方带来的风尘和故事。而喜欢住宾馆是我现在都颇感奇异的,可能是突然发现了一个五脏俱全的“新家”,抑或是觉得玩了一天特别累,能立刻扑到床上是件很爽的事情吧。

2011年首次去北京,借着参加少年作家班面授活动的机会,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在一起谈论喜欢做的事,偶尔开玩笑互损。盛夏的北京很热,每天都出很多汗,但还是扯着嗓子聊天说话。在结营仪式前一天的傍晚,去附近的夜市吃烤肉、买零食、轧马路,回到酒店之后大伙儿都聚到一个房间,依依不舍,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少年作家班的暑期活动我参加了几次,一直觉得不同城市的那些时光都是每年夏天最有磁性的召唤。

最近一次去到别处是去年和好友疯在上海。我们很幸运,住在思南路上的酒店,周围交通方便,就算不走远,思南公馆、田子坊、淮海中路上的各类书店也能充分满足我这类人的需求。酒店对面是打浦桥地铁站,地铁站出入口连着一个很大的购物广场,美食很多。那几天,每顿晚饭都是和好友在那里解决的,先是在商场里畅游够了再决定吃什么,每次吃完都幸福得走不动路,终于明白熊小源所说的“人能吃,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啊”是怎样的感觉。

淮海中路上的书店都格调十足,有一家藏在巷子里的书店,曾是张国荣在世时经常光顾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唱片机立在书架旁,能瞬间把人拽入老上海的风情里去。后来还去了虹口区的犹太难民纪念馆,那是座不容易被发现的红白色建筑,却包含了一段专属于上海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珍贵记忆。

离开上海之后,好友去另一个城市开始高中生活,我还在西安,但也开始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学习。再次和她在微信上聊起在上海的日子,还会怀念无比,不过强调最多的还是:“当时为什么没有把那个广场里所有好吃的都尝一遍呢?”

别处的故事还会继续。很多神往中的地方会一个一个地被我短暂“占领”,而那留有遗憾的别处,谁又能断定哪一天我不会去“再续前缘”呢?记忆,生活在别处,而你我,渴望遇见未知的自己。

从上海回程的火车上,对面是一对来自法国的老年夫妇。听说我是西安人,住在大雁塔旁,两人两眼放光:那你岂不是可以天天看到高入云端的大雁塔?真是。太羡慕你啦!

去远方看你,或者在西安等你,记忆就这样丰满起来。

编辑/梁宇清 张婷

上一篇:中小学规模校园网下一篇:BP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