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程序商店

2024-05-20

应用程序商店(精选十篇)

应用程序商店 篇1

师夷长技

无论是多么的不情愿, 我们都无法否认应用商店的兴起, 与苹果有着莫大的关系。苹果应用商店下的全新模式, 为3G时代的终端和业务推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构建整合第三方应用的平台, 为客户购买手机应用产品、手机在线应用服务、运营商业务、增值业务等各种手机数字产品及服务提供一站式的交易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 一方面第三方的软件开发商能够更加容易地与最终用户“见面”, 其积极性前所未有地得到了激发;另一方面, 用户的需求, 无论是个性化的, 还是创新性的, 都将随时得到满足, 这就为苹果最终赢得了用户。可以说, 应用商店成为苹果一个成功的“抓手”, 将移动应用乃至整个产业带向了良性发展的通途。

目前, 苹果应用商店已有各类程序15000余个, 而3G的发展正呼唤着海量应用的支撑。

快速学习的特性, 促使整个移动通信产业都加入了一场关于应用商店的战争之中。于是, 我们看到了终端制造商、操作系统提供商乃至作为产业链龙头的移动运营商……

冷静思考, 气势汹汹的i Phone在带给传统的移动通信产业巨大冲击的同时, 也激发了其本能反应——“师夷长技以制夷”。毕竟iPhone是一个新进入者, 并不能在瞬间成为移动通信产业的领导者。这就为传统的移动通信产业赢得了学习并进而展开竞争的时间。

事实上, 竞争的序幕在2009年已经拉开。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个海洋, 而移动世界大会就是这样的一滴水。在2008年的大会上, 许多产品都还只是在尽力模仿iPhone的外观和功能;而仅仅在苹果应用商店出现于i Phone手机之上的7个月后, 2009年的移动世界大会就出现了数个品牌的琳琅满目的应用商店。

战鼓阵阵

在竞争的压力下, 应用商店的战鼓声已经阵阵响起。目前, 数家国内外运营商均推出了各自的应用商店计划, 长长的名单包括了Orange、沃达丰、O2以及中国移动这些世界顶级的移动运营商。其中, 英国O2的用户到2009年年底将能够基于O2的移动网络接入名为“Litmus (石蕊) ”的应用商店;沃达丰的用户也相应能够使用其名为“Widget Manager (装饰品管理器) ”的应用商店;Orange的用户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移动则是从手机操作系统这一最基础、最重要的平台入手, 从而占领移动互联网先机, 打开应用商店的大门。目前, 中国移动正在开发的自有OMS手机操作系统已经接近尾声, 成熟的手机也将很快推出。相信伴随着配备OMS操作系统手机的推出, 中国移动最终将打造出自己的“苹果”。

得益于快速掀起的竞争热潮, 应用商店“百家争鸣”的态势初步呈现, 而且这里所谓的“百家”皆是各个行业的翘楚。互联网巨头Google, 基于其操作平台Android, G1手机将率先配置其应用商店“Android market”, 而后是更多款使用了Android平台的终端设备;电脑操作系统老大微软, 则推出了“Windows Marketplace for Mobile (移动视窗集市) ”, 其基础则是最新版本的Windows Mobile手机操作系统。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区别于苹果采用的“Store (商店) ”一词, 两家来自传统IT行业的厂商均采用了“市场”来表述。在相对于“商店”范畴更大的“市场”背后, 又隐藏着哪些深意呢?第一, 两家公司都是移动应用产业的新进入者, 需要挑战的是拥有垄断优势的传统厂商, “开放”是差异化的路线, 是必然选择。第二, “开放”作为应对竞争的“杀手锏”, 两家公司必然要全力做到极致, 既包括面上的扩展, 又包括深度上的挖掘。因此, “市场”二字反映了开放的广度和力度, 透露出两家厂商的野心。

作为苹果i Phone的直接竞争对手, 传统的手机产业也迅速作出了反应。数年来一直稳坐全球手机业第一名宝座的诺基亚, 迅即推出了Ovi Store, 并且, 诺基亚手机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采用S40和S60操作系统的手机都可以访问Ovi Store。据悉, 数千万部S40和S60手机, 从今年5月开始就可以使用Ovi Store了;第一款集成Ovi Store的手机将是今年6月推出的诺基亚N97。Ovi Store的独到之处是, 可以根据用户所在的位置、时间、原因及下载类似内容的人员来对内容进行定向。为了吸引应用开放者加入Ovi Store, 诺基亚给出了优厚的条件:Ovi Store营收的70%将返还给软件开发人员。在这一条件的刺激下, 相信会有很多的应用开发者成为诺基亚的盟友。此外, 三星电子也推出了“Mobile Applications”, 使用S60以及微软操作系统的三星手机, 都可以接入该应用商店。

安卓应用商店用户调查报告 篇2

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简称BDR)移动用户调研平台《微参与》调查结果显示:360手机助手安装率最高,应用宝和百度手机助手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名;用户手机中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约占2成市场,其中小米应用商店、可可软件商店和华为应用商店表现较好。在四家重点应用商店中,360手机助手在智能手机品牌中分布最均匀,小米应用商店分散性最差。

1、360手机助手用户安装率最高

2、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约占两成市场份额

第三方应用商店在不同品牌手机中的安装率相对均匀。三星手机安装率最高,为19.8%,小米以11.9%位居第二,魅族名列第三,其他七个品牌安装率相差不大。手机厂商应用商店安装集中在小米和华为两个品牌,其中小米手机占近五成份额。

3、360手机助手在智能手机品牌中分布最均匀

应用商店走进黄昏 篇3

在中国,手机应用商店是Google play退出中国市场,移动应用App分发平台出现空白以后出现的继承者。同时,因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商店孕育出和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生态体系,以至于形成了几大势力分庭抗礼的局面。目前,中国的应用市场是三国争霸(百度、腾讯和360),一派群雄割据的模样。

进入2016年,这个行业已显露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下滑首先是从头部开始的,在2014年移动应用市场的格局还非常清晰,百度(百度手机助手)、360(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UC浏览器、小米这几家差不多垄断了中国70%的渠道市场份额。等到了2015年,腾讯的应用宝和以手机厂商为代表的硬核联盟进入第一梯队之后,应用市场第一梯队总的市场份额却在下跌,从70%下跌到50%,甚至更低,可以预计的是,2016年的市场份额还会下降。

除了整体份额下降之外,各家渠道的新增用户也陷入停滞,甚至出现了逆增长和倒退,这一点在360手机助手尤为突出,很多CP(游戏研发商)在进行渠道投放时已经明显感觉到流量引入越来越少,流量越来越呈现分散和扁平的趋势。传统的应用商店正在一步步被瓦解。

流量都去哪儿了?

一方面原因来自于智能手机出货量速度开始放缓: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幅将首次滑落至个位数。今年第一个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出现了6年以来的首次下滑,第一个月出货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手机出货量放缓意味着没有新增用户,这对于惯用通过预装绑定的方式来获取新用户的应用商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另一方面是新兴渠道的崛起,新兴渠道是指区别于传统应用商店的渠道。以游戏为例,这类渠道要么是和游戏关联度大的流量型产品,要么是游戏行业的某个垂直细分领域,理论上,所有有流量的移动互联网产品都是分发渠道,只不过玩家和游戏之间的匹配度导致分发效果的强弱,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新兴渠道的比重越來越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熟,超级App们也正在吞噬用户,比如微信。而其他的超级App,还有陌陌、UC浏览器、猎豹清理大师等,已经开始广告变现和游戏分发,甚至单独成立游戏发行部门,这些超级App某种程度上侵蚀了传统应用商店的市场份额。

最后,友盟对传统应用商店的杀伤,更具破坏力。手机厂商最初是应用商店的盟友,甚至到现在也是,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不断增长,尤其是小米自有的应用商店成功之后,手机厂商也纷纷开始尝试自建应用商店,组成硬核联盟涉足移动应用分发业务。首先普及一下什么是硬核联盟,硬核联盟是六家手机厂商(vivo、OPPO、酷派、联想、金立和华为)在2014年8月1日成立的,这个联盟提供一个SDK同时接入六家手机厂商, 于是这些手机上的应用商店之间全部打通。

根据硬核联盟官方发布的数据,目前硬核联盟总用户量已经达到了2.89亿人,首发游戏1988款,游戏总下载量达到了30.23亿次,总流水超过37.68亿元,仅用短短一年时间,硬核联盟抢占应用市场超过32%的份额,成功跻身应用渠道第一梯队。

今天谈论的应用商店的“黄昏”,更多指的是传统渠道,比如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和UC等。当然,在整个应用市场大盘放缓的过程中,依然有应用宝,硬核联盟等渠道商杀出重围,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些渠道也面临新增用户缓慢、流量减少、收入下降等问题。

事实上,整个应用市场的繁荣是建立在手机这一硬件基础之上,设想一下,假如几年之后,VR虚拟头盔、苹果智能手表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产品,那届时又有一波新的增长红利,新的分发渠道势必兴起。对于传统的应用分发渠道,如果不能把握住新的风口,那恐怕真的离死不远了。

应用商店浮现四大乱象 篇4

乱象1用户隐私保护漏洞频出

2011年9月, 美国媒体曝光, 苹果、三星、HTC、LG、诺基亚、黑霉、AT&T、Sprint、T-Mobile等众多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 将Carrier IQ后门软件安装在数以百万计的手机上。该后门程序可追踪到手机的每一项操作, 包括每一次按键和每一条短信的内容以及用户所处的位置信息, 并将数据源源不断地传递到Carrier IQ公司和运营商那里。

2012年2月, 又有媒体曝光苹果的i OS和Google的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当用户允许一款应用通过上述智能终端获取定位信息后, 该应用便可直接复制用户的整个照片库, 而无需发布进一步的通知或警告。这类应用衍生出的广告也蔚然成风, 借助定位数据发布精准广告逐渐成为趋势, 相关公司很容易搜集浏览器状态、应用使用量和地理位置, 甚至是姓名等信息, 并出售给广告主。

令人担忧的是, 智能手机储存的个人信息很多, 包括私密短信、照片、视频等。而手机平台的开放性再加上网络的无缝对接, 使得手机病毒与个人隐私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应用程序一旦中毒, 个人隐私的泄露就会存在极大风险。

乱象2恶意软件与病毒日益增多

移动应用商店的开放性, 使其成为恶意软件与病毒攻击的新目标。

2011年6月, 谷歌官方的安卓市场发现24款应用被恶意植入病毒代码。受此影响, 全球约12万部安卓设备中毒, 谷歌为此不得不删除被感染的50多个应用程序。但4个月后, 这个病毒又出现了新的变种, 通过包装而重返安卓市场。事实上, 恶意软件已在谷歌的应用商店呈现出泛滥之势。Juniper Networks公布的调研数字显示, 2011年7月至11月, 安卓市场上的恶意软件数量增长高达472%。

中国市场也不例外。2011年2月出现的“安卓吸费王”扣费软件, 至今已累计植入超过500款热门安卓应用之中, 包括手机QQ、365日历、屏幕水雾等, 都成为其伪装对象。其单季感染用户数超过百万, 以每次扣费5元计算, 病毒作者可直接获利达500万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手机银行、手机支付、手机购物等支付类客户端的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这类手机应用进行在线购物和支付。可以预见, 未来针对支付类应用的新型病毒将会日益增多。

乱象3内容侵权与山寨应用频现

内容盗版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2011年10月, 我国作家维权联盟针对苹果应用商店 (App Store) 侵犯中国作家著作权发起诉讼。该诉讼指控苹果App Store销售6位知名畅销作家共计23本作品的盗版内容, 索赔650万元。目前, 苹果应用商店上关于一些畅销书的盗版软件, 总下载量已经多达上百万次。

内容侵权还不仅局限于阅读类应用, 一些不良开发者模仿成功应用程序, 误导消费者, 一时间山寨应用横行。

例如, 《Temple Jump》、《Tiny Birds》和《Numbers With Firends》等, 其实都是模仿《Temple Run》、《Tiny Wings》、《Words With Firends》这些知名游戏的山寨应用, 这些产品通过相似的名称来误导用户进行购买。

根据市场统计数据, 在当前国内手机游戏市场上众多的热门游戏中, 正版仅占1.4%, 而山寨版则高达34.2%。在苹果的i OS平台上, 热门游戏也只占App Store整体游戏数量的1.9%, 其中山寨版就占据了高达21.8%的份额。尽管苹果在2009年就针对这一问题处理过一家开发商发布的1000余款应用程序, 但是问题依旧出现, 甚至有些山寨应用一度登上付费应用程序排行榜的榜首。2012年2月初, 苹果启动反剽窃计划 (plagiarism) , 对山寨应用进行删除。

乱象4“刷排名”滋生恶性竞争

“刷排名”行为是一些第三方营销公司在应用程序推广过程中提供的服务之一。通常的操作手法是为应用积累大量好评, 提升口碑。但有时也会故意给出大量差评, 以帮助客户打压具有竞争关系的应用。除此之外, 这些公司还会自己掏钱购买大量的客户端应用, 人为提升排名。

最近, 国外Touch Arcade移动游戏论坛上爆出, 有营销公司能以5000美元的价格保证应用程序排名前25。而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公司, 可以提供App Store刷排名、刷排行榜、为应用程序评分、撰写好评等服务。国内提供此类服务的公司网站信息显示, 苹果中国区App Store单个应用的起刷量为1万次, 单价为0.7元, 如果想同时获得高评分以及好评价, 则需要另加0.8元。

Win8如何禁止应用商店显示通知 篇5

Win8应用商店是下载Modern应用的官方渠道,默认情况下Win8系统会自动显示来自应用商店的通知,但很多Win8用户并不使用应用商店,那么如何禁止它显示通知呢?

操作方法

1.鼠标移动到屏幕右下角,在应用商店中打开Charm栏,选择设置,

2.在设置中选择权限。

3.将允许此应用显示通知设定为关闭状态。

4.完成操作。

应用商店的“丛林法则” 篇6

合体不到一年的百度91无线俨然成为了国内目前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智能手机服务平台。当然,这不是空穴来风。2013年易观发布的关于Q3移动分发的报告显示,百度91在安卓端占据了40.6%的市场份额,日分发量达到了8000万。CNIT(中国信息技术中心)发布的2013年12月安卓应用第三方移动分发市场监测报告显示,百度91无线在安卓平台的日分发量已经突破了9000万,是360的2倍,更是豌豆荚的10倍,这些数据宣告了百度91无线在中国业内的领先地位。单论91助手加上安卓市场的日分发量就有5000万之多,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百度91无线还是占据着压倒性优势。

反观另一边厢,以应用汇为代表的中小应用商店自然不比大佬们风光。应用汇在2012年至2013年间抓住时机分享了“用户红利”之后,这两年的用户增长速度明显趋于平缓。在巨头时代,中小应用商店只有咬紧牙关才能守住自己的立足之地。

应用商店也要“拼干爹”

巨头下的是一盘大棋,以百度系为例,百度在收购了91无线之后,除了91助手和安卓市场以外,还顺手牵回91熊猫看书、91娱乐等功能性产品,意在移动互联网资源战线上无岗不放哨。百度91无线市场总监李斌告诉《广告主》杂志:“一年前,91无线与应用汇、豌豆荚都是没有‘干爹’的,之所以能在业内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起步比较早,提前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2013年不断出现融资和并购的案例之后,行业的阵营就划分的很明确了。百度虽然起步晚,但在并购了整个91无线之后利用PC端导入巨大流量,实现了从之前的小量市场份额到现在每日4000万应用分发量的徒增态势。”。创业型应用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被挤压得特别狭窄,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是无法与巨头平起平坐的。

每个应用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品牌的产品有庞大的资源在背后撑腰,他们可能想到的是怎样将业务做得更多,将用户的价值叠加得更高。以前出售广告位的会尝试将平台分享给游戏开发商或者视频出品方进而得到分成。对此,应用汇COO袁聪表示非常无奈:“百度、360以及腾讯等巨头的资源面积只能让我们望洋兴叹,我们也没有相应的手段去硬拼,所以只能依靠更精细的深度服务予以回应,在APP的分发上深耕细作。”

困局突围必有奇招

百度91无线遥遥领先的市场地位并不能让自己高枕无忧,面对其他互联网巨头的穷追不舍,百度91无线必须出招应对。李斌说:“我们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保持自身竞争力,首先就要从产品功能和用户运营两个层面进行自我提升”。事实上,91助手的功能一直在丰富和完善。新近推出的“拍图标下应用”的功能让下载体验进入新的模式,这是百度91系应用商店在业内中的首创。用户通过应用商店获取应用的方式已经丰繁多样,通过应用商店推荐、主动搜索、扫描二维码等手段都能简单快捷的下载应用,但是有些应用是用户不知其名也不见其二维码的,所以通过以上方式来下载就显得无从下手,“拍图下载”可以让用户直接拍摄应用的LOGO或者图标,利用图片搜索技术,分析出所拍图片的属性,让用户在下载应用时又多了一个更加便捷的通道。为了不断为用户制造新鲜感,91助手会不定期推出用户活动和积分奖励机制,用户在91助手下载应用后能获得积分换取礼品。这是对用户忠诚度培养的一种激励机制,加强用户对产品的黏性。

应用商店是有媒体属性的,应用汇正在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面向用户的专业媒体。袁聪表示:“它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下载工具,应用汇除了生成下载榜单外还特别设置了内容专栏。我们有自己的专业编辑,针对应用产品写出走心评论和说明。”。对应用商店稍有了解的人都能轻易发现一些明显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榜单同质化特别严重。所有的应用商店排行榜都是千篇一律,而且编辑推荐中充斥着互联网大牌的软硬广告,视觉疲劳带来的体验伤害无疑会导致杀鸡取卵的后果。应用商店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帮助用户找到合适的APP。袁聪介绍:“我们在媒体内容上精耕细作,效果非常出彩。我们也做出了自己的媒体子品牌《汇报》,每周一期为用户推荐最好玩的游戏和新上线的APP,《汇报》推荐的产品下载量不一定惊人,但是一定新鲜有趣。”。这在无意中也迎合了应用汇“新鲜好玩,一触即发”的slog。

大咖草根都求名声在外

连电视节目都出手机游戏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应用商店兴奋的?2013年最火爆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推出同名款手机游戏之后,百度91获得了两周的独家首发权。游戏的首发权并不是全部获利,这对提升百度91的品牌知名度来说似乎更为重要。李斌说:“当获得这种优质的内容资源后,我们会通过公关新闻稿、硬广购买来让用户知道。这也是让用户对品牌印象加深的一个过程。另外,我们还会通过一些行业内的会议或者校园活动来进行地面推广,增强百度91无线的目标受众群体对产品的好感度。”

分发《爸爸去哪儿》手机游戏算是业内一个比较成功的海陆空立体营销的案例,栏目超高的收视率和人气都不用赘述。李斌表示:“因为百度91在移动分发市场的影响力和用户规模足够庞大,所以湖南卫视愿意选择我们作为游戏的第三方首发平台”。百度家族里能够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媒介和产品是非常丰富的,PC端和移动端的搜索、百度贴吧以及百度旗下的爱奇艺和PPS都能为游戏带来用户。网民在百度搜索《爸爸去哪儿》时会得到两个推荐,一个是电视节目,另一个就是同名游戏。爱奇艺购买了湖南卫视2014年多档热门节目的独播权,用户通过爱奇艺观看在网络视频的时候会看到游戏的贴片广告的提示。湖南卫视也在广告时段推广《爸爸去哪儿》游戏时提示观众前往百度手机助手、91助手以及安卓市场进行下载。李斌告诉记者:“我们将这次营销称之为海陆空立体营销不足为过。这款游戏发布首日就突破了100万的下载量,一周下载量超过500万,虽然没有提升用户质量,但是在提升用户活跃度上功不可没”。应用商店其实与所有产品都一样,需要整合传播才能将效果最大化显现,在线上做宣传是一个品牌认知的过程,这要求媒体行程是长期而持久的,线下的预装和广告投放是创造用户与产品接触的机会,也许围绕某一个点的推广就能激发用户对产品的消费行为。

对于没有强大后盾支持也没有巨额预算的应用汇来说,与湖南卫视这样的大咖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广告投放是一个烧钱的风险活,以应用汇目前的实力也不敢多想。袁聪表示:“对我们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不熟悉广告策略。投放广告是一门学问,我们还是谨小慎微保守应对。另一个原因就是广告推广费用是一个无底洞,虽然我们融资了4000万元,但是用在广告上还是经不起烧的。广告投放是一件持续的事情,这对公司的经济是有高要求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应用汇甘于沉默,袁聪透露,2014年也会针对广告推广进行一些尝试,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线上推广比较契合产品属性,线下的平面媒体、公交广告以及楼宇广告都是不错的选择。

下一代应用商店:从虚拟到真实 篇7

目前, 从应用开发群的角度来看, 应用商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终端设备商开发的应用。从本质上说终端设备商都在基于自己的平台上努力提升客户对品牌的黏度, 各谋其政。Apple专注于高端的消费市场, Nokia希望改善用户体验, Google为了争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Microsoft则希望稳固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地位;第二类是运营商开发的应用。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中国移动的MM移动应用商场、中国联通的“沃商店”里都卖着合作开发的应用。虽然突破了平台的限制, 但是又捆绑了很多基于差异化3G制式的服务;第三类则是对应用感兴趣的IT客用开放API自我娱乐的作品。这些作品也许将来有一天会开起专卖店, 开发人员既可以在专卖店中集中展示自己的品牌文化与实力, 也不影响通过其他渠道盈利, 这也许就是每个应用开发者的“苹果梦”吧。

Smart-Mart——下一代应用商店, 将是移动互联与传统行业碰撞产生的产物。这些产物更加智能, 寄生于终端, 与移动互联本身相互借势、借力成势。它低价买入下一代应用商店本身, 将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 给予物联网一个信息承载的平台。众所周知, 物联网将是下一代IT战略增长级领域, 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网络越智能, 说明其物理结构越复杂, 可能需要更加庞大的智能管道来疏通传感器采集的信号, 需要更加合理地接收指令和回传命令。基于各种商业模式和需求的应用商店极好地秉承了“时时处处物联”的精神, 成为众多物联网解决方案中的必备一环。

但凡事无完美, Smart-Mart的发展也会衍生出一些问题:

首要问题便是安全问题。移动平台的漏洞越来越多, 应用被附着恶意攻击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 终端上容纳的保密信息也将处于裸露状态。而在中国, 应用八成以上还是盗版的, 恶意软件会绕过系统固有程序, 修改代码、植入广告。

其次, 是用户付费模式问题。用户每天淹没在应用的海洋里,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删除部分未使用的旧应用, 并下载一些更加时尚、更加吸引人的新应用。就目前来看, 用户已经深深喜欢上各种应用的免费使用 (除去下载的一些流量费) 。越来越多的优质应用并不满足被运营商聚合之后的收益, 再加上受到如内嵌缴费站需要给相应的支付平台付费等多重利益方的压榨, 可能需要提供更加优先、优质的VIP付费服务。交钱的同时, 用户早已对购买某种应用却受限于平台的问题极为恼火。因此, 在放弃收益和开源之间谋求一个平衡点是所有应用商店需要考虑的问题。

应用商店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产品同质化。企业应用发展缓慢, 或者说移动互联对企业价值增长贡献不大。移动应用商店始终停留在娱乐和运营商层面, 而没有真正为企业解决多平台适配、手机系统适配、随时分享办公等问题。Smart-Mart时代将会出现较为高端、专业的应用商店, 或者是商务通用应用商店等独具特色的企业应用。现在, 一些专业公司已经积极准备并尝试了企业应用商店, 而这些始终与移动互联对企业信息化贡献额度紧密相关。

不能说每个应用商店都有价值, 正如市区的商场一样, 有的门庭若市, 有的门前冷落车马稀, 过一段时间就会在市场规则作用下逐渐消亡。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觉察到, Smart-Mart和淘宝B2C的整体感觉越来越像了。二者都采用各种营销手段、设立品牌店铺、考究的店铺陈列学、风格化的界面、虚拟货币支付等。唯一不同的是, Smart-Mart的盈利份额更多地归属于运营商, 尽管应用开发者在这种正向盈利模式中也明显受益。

应用商店:终端的新推动力 篇8

苹果的iPhone以及iPad销售正在以季度为周期持续刷新历史纪录, 不断创出新高。在它最近的一个财季, 即截至3月底的2011年第二财季, 这一新纪录为单季售出1865万部iPhone, 同比增长113%, 其所贡献的营收已占苹果该季总营收的一半;同时还售出469万台iPad。

这样的势头早已推动其他终端厂商开始了同样的尝试。

应用商店, 时代之选

事实上, 应用对于终端的价值, 人们一直很清楚, 但是在手机市场, 多年来只有手机操作系统厂商为了竞争而去尽力推动基于自己系统的应用开发, 手机厂商本身并没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意识, 直到iPhone系列的出现。

一个基础条件需要厘清, 苹果能够利用软件应用销售带动手机硬件销售, 首先也是得益于近年多种相关技术 (处理器、屏显、能耗等) 的到位以及用户需求的逐渐成熟;当然, 是苹果高明地抢先寻找到了商业的突破口。

此前, 打着智能手机、功能手机旗号的手机事实上已经出现不少, 但是无法吸引用户使用始终是老一代智能手机的尴尬, 它们的存在十分“鸡肋”, 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虚有其表、内里空泛, 让用户花了高价却不知“智能”究竟能带来什么。

无论如何, 在终端性能和功能进一步提升的今天, 终端厂商都已经认可, 将丰富应用、内容与终端捆绑, 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从而增加用户粘性, 吸引用户更多使用自己的终端。

不过, 矛盾的是, 如果在手机中统一内置过于浩繁的应用和复杂操作界面, 反而又可能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因此终端厂商不能再按传统做法将所有可以掌握到的应用或软件都内置于终端之中;并且, 随着网络条件的成熟, 终端厂商也没有必要这么去做, 而只需要将应用的来源和入口与终端绑定, 向用户提供即可。这样一来, 既不会在最初阶段就给一台终端造成较大的性能负担, 或形成较高的购买门槛, 同时又能给用户提供灵活选择。

不得不说, 应用商店模式的出现的确是一项创举。更进一步来说, 事实上即使苹果这样级别的角色通过应用商店的盈利也很微薄, 那么敢于以应用商店的微利状态推动终端的高利润实现, 确是一条很精彩的商业逻辑。

也正因此, 循着苹果的足迹, 许多终端厂商都纷纷加入开发推出应用商店的大军。

华为终端的现实业务需求

华为也不例外, 此前, 这家公司已经发布其“智汇云”应用平台。

该平台是一个面向全球同步发布、以精品应用为主的全球化网络平台, 旨在“建设全球最专业、最懂本地消费者的Android应用社区, 为用户提供精品、专业、易用的应用体验, 同时为运营商提供‘终端整合业务’解决方案, 全力支持并推动整个Android产业链持续性和多维度发展”。

对华为而言, 这一做法并非跟风之举, 其业务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它需要做出这样的策略抉择。

从产品层次来说, 华为的终端产品正由低端向高端和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在智能终端发展明显加速。2010年, 华为在全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300万台, 2011年的相应出货目标则锁定为千万级别。同时, 未来三年华为智能手机都预计将保持快速增长, 此外还将逐渐向消费电子领域渗透, 在物联网领域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并且还将力争成为家庭融合终端的领导者。

从市场领域来看, 华为终端业务的国内与海外收入比目前为1:3。华为终端2010年在美国、日本等高价值市场均实现超过100%的增长率, 智能手机也打入包括日本、美国和西欧在内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低档智能终端产品领域对欧美厂商产生了有效的冲击, 未来将向明星级智能终端产品领域拓展。

也就是说, 无论从智能终端品类所面对的用户群体角度出发, 还是以海外市场用户对应用商店的使用习惯与使用需求而言, 华为都需要积极地跟进应用商店的发展大潮, 进行尽快部署, 这样才能及时跟上并较好满足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 推动其终端产品的进一步市场扩展。

“智汇云”初期已具可行性

尽管涉足应用商店不久, 但前期一些类似项目的成功, 也验证了华为操作“内容推动硬件销售”方式的可行性。

就在不到三个月前, 华为刚刚高调推出了一款特殊的手机, 这款手机虽有自己的常规型号, 但却被人们更多地称为HiQQ, 正是因为这是华为与腾讯合作的围绕QQ系列应用、突出社交应用主题的手机。这一深度业务定制的概念获得了不小成功。

虽然这一合作与应用商店模式仍有显著差异, 但其根本理念是一致的, 并且它至少体现出华为能够理解和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 拥有在移动互联网业务内容领域运作的能力。而这, 无疑在应用商店的发展中非常重要。

据记者了解, 目前, 华为的应用商店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 已经取得一些可量化的收获:已拥有超过2000个各类精品应用;累计下载量达1000万次, 月增长率超过40%;拥有超过100万激活用户, 月增长率超过50%, 用户活跃度在30%以上;日均访问量已达30万次, 日均下载量达10万次。

当然, 华为这一“智汇云”应用商店对于其终端销售的实际促进作用, 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在其间华为也需要紧密跟进、适时优化调整。

以全球资源布局吸引生态圈

一家应用商店的成功靠什么?

无疑是强大健康的生态系统, 在开发者和用户两端都拥有大量追随者。

然而, 作为一家在消费电子领域并不算十分知名的厂商, 缺乏“粉丝”的华为终端, 其应用商店何以吸引开发者开发应用, 又何以吸引用户使用, 并进而实现对硬件销售的促进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华为的销售模式思路, 这也是华为应用商店区别于其他的特色之处——多样化:既有面向全球最终用户的自营店形式, 也有面向运营商、帮助运营商建设的应用商店;后者还可进一步根据运营商的类型与规模, 细分为店中店、合营店、代营店等多种形式。这就意味着华为能够直接或间接获得更广阔的用户空间, 有更多的最终消费群体, 当然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下载量。而这些应用商店都会内置于华为智能终端中, 对终端的推动作用或许不言而喻。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 华为并不是一家传统只针对移动终端的厂商, 其终端产品体系和品类中还包括数据卡、行业定制终端、家庭融合类终端等, 未来如果横向拓展用户群体, 也有潜在的广阔空间。

当然, 思路只是理想化的规划。在目前的初级阶段, 华为同其他许多厂商一样, 需要首先从尽力帮助和吸引开发者做起, 一步步培养自己的生态系统。

4月底, 华为启动的智能手机开发者大赛就是培养开发者计划中的一步, 这次大赛, 华为以自身的全球化渠道优势、全球化运营能力和全球化合作伙伴资源为“诱饵”, 在大赛中获奖的开发者不仅会获得华为的丰厚奖金, 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入驻华为“智汇云”应用商店及华为手机全球性深入合作及推广的机会。而事实上, 由于国内移动应用市场尚未真正发展起来, 目前国内的不少应用开发者都是主要为国外市场开发应用, 不过他们在国外应用商店中可获得的收益正越来越低, 此次华为抛出的橄榄枝无疑很有吸引力。

更何况, 由于与苹果等公司处于极其不同的产业地位和角色, 华为并不试图通过应用销售直接获得什么可观收入, 应用商店于华为是同时具备战略性和战术性价值的, 因而华为对于应用商店中应用程序销售收入的分配将更多让利于开发者和运营商。

仍需长期持续投入

不过, 在雄心壮志之下, 值得华为冷静思考的是, 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 帮助开发者,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需要持续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 更可能延续数年之久。而只有坚持做下去, 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在智能终端大发展的背景下, 开发者主要在几方面遇到难题, 需要得到大厂的扶助。

由于智能终端机型的繁多, 加之终端本身功能性能的提升, 手机应用的水准也随之需要提升, 相应给开发者带来的就是开发难度与开发成本的双重提升, 比如手机游戏开发上需要投入更多, 开发速度也由过去1个月1款可能放慢到半年1款。

在这方面, 开发者需要得到技术支撑、资本支持、版权保护、获利保障、人力及融资外包等多个角度的帮助;而事实上, 现在国内应用商店的拥有者们给予开发者的也都是这些方面的支持。

另一方面, 相比这些支撑, 应用开发者更迫切需要终端厂商等强势行业主体的用户数据信息共享以及营销资源支持, 相对来说, 这是他们更加头疼的问题。

对于应用商店拥有者而言, 完整地理解开发者的需求无疑十分重要, 因此需要深入地思考开发者最需要什么。目前看来, 开发者业务的精准定位还需运营商、主流设备厂商的数据支持, 开发者需要强势行业主体能够进一步开放与分享其在用户数据挖掘方面的核心信息, 而在后续应用推广方面, 也需要相关主体的营销资源支持。而像华为这样与全球运营商有着密切合作, 可以通过运营商很好了解全球各地用户的需求和支付意愿的角色, 完全可以将信息与开发者充分共享。此外, 还应根据开发者的不同情况, 提供针对性的具体服务。

实际上, 国内开发者整体的培养, 应该由整体的产业共同努力, 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不过目前理想的产业整体扶持效果并未形成, 产业各方对于应用开发者的支持行为过于零散, 只有将各种支持资源更好地整合, 才能发挥最大的合力作用, 最终为开发者营造良性有序的产业环境。在这点上, 在国内具有绝对行业号召力的华为可以身先士卒, 聚集产业力量协同培养。

最后, 再回到应用商店的服务核心——终端上来, 应用的体验如何最终还要依赖终端的支撑能力, 因此在尝试应用商店软件带动硬件销售新模式的同时, 对于终端设计的不断创新、对质量的不断提升仍是根本。

运营商应用商店何去何从 篇9

然而发展至今, 三大运营商的应用商店市场占有率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根据易观的数据, 截至2014年Q2, 三大运营商的应用商店分发量被归纳“其他”范畴中 (总计为6.1%) , 而根据CNNIC近期的报告, 其相应占比之和也不足10%。

运营商应用商店“起大早, 赶晚集”

笔者认为, 主要有四大问题, 导致了运营商应用商店当前尴尬的发展状况。

首先, 运营商的品牌信任问题。互联网领域需要的品牌形象应是朝阳, 而运营商从来给用户的印象都是落日。以运营商品牌为应用商店品牌做背书, 本来就是逆向的作用, 更何况近年来运营商在互联网领域发展不佳, 加深了用户的这种印象, 使用运营商的应用商店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其次, 运营商的资源投入问题。首先是流量入口。现在市场上称应用分发用X X系, 而非原有的X X商店, 原因是应用分发从单入口 (应用商店) 向多入口 (如QQ空间、搜索引擎) 等进行转变, 现在运营商仍缺乏其他流量入口支持, 而靠定制终端预装, 只能吸引少量新用户, 而大多数老用户, 则千方百计寻求卸载方法。其次是多种新媒体资源问题。行业中应用商店已经从单纯分发应用, 向多种新媒体统一分发转变, 而除了中国移动开始有整合新媒体资源举措外, 联通与电信尚未有相应举措。再次, 互联网公司建设之初走的是资源整合的道路, 而运营商资源的分散在全国各个下属公司中, 即便有充足的资源, 也无法调用。

第三, 运营商的内部运转问题。本来运营商在互联网行业中, 就喜欢采用跟随战略, 但跟的又不紧, 一些好的举措等到运营商采纳时, 市场早已变天了。例如广告平台已经成为应用商店的标配, 而部分运营商仍然处在建设中。此外, 现有的基地运营模式, 既无法调动基地经营的积极性, 又无法让基地有办法调动全国性的资源。

第四, 运营商的合作问题。合作伙伴量少, 且质量不好。究其原因, 首先是管理上仍然习惯把合作伙伴当传统的SP/CP管理, 一些优秀的开发商根本不愿合作;其次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合作资源。对比运营商的开放平台与腾讯、百度的开放平台, 仅开放资源的数量就远不及对手, 更不用说内在的质量;最后是随着分发量的减少, 更加无法吸引合作伙伴。

状况尴尬仍需坚持

尽管运营商应用商店发展欠佳, 尽管Verizon等国外运营商开始放弃应用商店, 但国内三大运营商应用商店还是要继续做下去。首先, 二十年的发展, 运营商很少有因为市场竞争力不行, 就主动放弃的产品, 尤其是这些应用商店目前还能带来不少收入且能保持小规模自我循环发展, 尚未到必须砍掉的时候。其次, 运营商的变革正向着有利于应用商店发展的方向前进, 包括内部改革, 资源整合等。第三, 在多类型新媒体资源统一分发的背景下, 运营商诸多新媒体资源的整合数量依然庞大。

四大策略促运营商应用商店发展

笔者认为, 运营商应用商店若要保持可增长性, 应把握四大关键策略。

首先要形成独立的公司进行运营。虽然有别于互联网公司事业部运营的模式, 但由于运营商资源过于分散, 与其期待长久的整合或者是复杂的资源调配协调, 不如以独立公司和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资源的购买。同时这也有利于内部激励 (包括股权激励) 以及与外部合作 (包括股权合作) 的开展。

其次是推行混合所有制。在内部形成良好的激励, 在外部可以引入其他公司的资源。例如, 直接引入市场上的成熟应用商店, 合作运营, 融合双方的底层资源, 并以多入口的方式, 在市场上进行经营。

再次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目前, 线上分发日益拥挤, 价格上升, 精准性下降, 相反, 线下蓝海的优势却日益显著, 毕竟随着线上价格的走高, 线下价格劣势开始被稀释, 同时线下更为精准, 毕竟经过一个小区门口, 可能10个人中, 有9个是住在这个小区中, 而通过网络方式, 可能只有1个是真正目标用户。运营商恰恰拥有强大的线下能力可供应用商店利用。

应用商店:合作经营成新趋势 篇10

第三方应用商店争夺开发者和用户

目前全球有160多家移动应用商店, 其中有120余家是第三方商店。第三方商店快速增长的态势在2011年终结, 市场趋于饱和, 对开发者的争夺战升级。一方面经营不善者只能选择关闭, 而更多的参与者则选择了加大竞争力度。如Adobe宣布将关闭旗下针对移动与台式机进行应用发布的两个应用商店, 而微软则在Windows 8中内置Windows Store应用程序商店, GetJar发布了免费GetJar Gold服务, 亚马逊为开发者提供亚马逊网络服务兑换券奖励, 诺基亚为Windows Phone应用开发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奖励, 雅虎将于2012年进军日本市场推出名为“雅虎市场”的Android应用商店等。

据Flurry的数据,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移动应用使用国。自2011年1月以来, 中国的移动应用使用量已经增长了870%, 是移动应用使用量排名前100的国家和地区整体增速的4倍。国内第三方应用商店普遍通过优质服务来加强竞争:腾讯发布腾讯应用中心, 初期以接入免费应用为主, 其“应用宝”客户端推出省流量模式、软件升级新版特性、内置浏览器等特色服务, 来提升用户体验;微软应用商店Marketplace对中国应用开发者开放, 并提供一系列支持计划;苹果中国应用商店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 以方便用户支付。

运营商由自主经营转向合作经营

欧美运营商推出应用商店之初, 普遍试图通过自有资源发展用户及吸引开发者, 但在互联网企业及终端厂商应用商店占据优势的情况下, 不得不根据现实情况调整策略, 不再强调独立发展, 而转向与业界领先者合作, 联合提供开发工具、借助已有领先应用商店开设店中店以及通过能力开放 (如代计费代收费) 等方式, 寻求拓展用户的新途径。

例如, Telefonica通过与微软合作提供面向主流开发者的开发工具, 吸引规模庞大的.NET开发者;Orange分别在微软Windows Phone和Nokia Ov Store中开设Orange店中店及提供代计费收费服务, 并向Netvibes购买20万微件来充实自有应用商店内容;Vodafone将Vodafone 360作为客户端发布到Android和苹果两大应用商店, 并为黑莓应用商店提供代计费代收费服务;T-Mobile为Android Market、Ovi应用商店提供代计费代收费服务, 并在Android Market开设店中店。

日韩运营商则展开跨国合作, 日本NTT docomo与韩国电信达成合作协议, 在各自的应用商店上共享对方Android2.1及以上版本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

上一篇:工艺设备特点下一篇:中职学校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