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结构

2024-05-08

框架式结构(精选十篇)

框架式结构 篇1

1 当前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概述

地下结构通常情况, 均会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是, 现阶段来看地震的震害方面一直受到地震的作用, 其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探究地下的结构的形式和动态特征, 能够看出地下的结构具有一定的震动星河地面的结构有一定差异。地下结构抗震方式日显重要, 近几年获取很大的进步。

框架式地下的建筑受到地震方面的作用, 由于建筑的四周有很多的岩土介质, 地下的结构很容易出现与地面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地震方面的反应。地震方面, 一般来讲, 多以地震波的方式进行传播能量。地震波自基岩传播与场地的过程, 地基土壤的介质会受到地震波的作用不断运动, 土壤方面的介质将这种运动的方式传播与框架式的地下结构。若为较小断面的地下结构, 在受到动力荷载的作用地下的结构和土壤的作用方面可给予忽视。框架式地下结构会随着土壤的介质变化做以运动, 因此其动应力比较小。然而, 框架式地下结构具有显著的作用力, 这时建筑结构就会出现变形, 造成地下结构方面的破坏。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 主要途径包括许多的类型, 常见的途径有: (1) 原型观测的方式, 主要是针对原型进行具体的观测。 (2) 模型方面应进行试验, 针对试验操作进行具体的模拟。 (3) 针对数值进行模拟, 这种方式可以和试验模拟有效的区分。因为其存在的问题非常复杂, 现阶段还没有具体的方法可以达到地下结构动力反应的模拟和准确的解释。

2 框架式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分析

2.1 地下结构设计方面的分析

(1) 框架式地下的结构的设计, 其设计的内容体现为:抗震、人防、材料方面的等级, 地基、承载力和活荷载值等方面的内容。地下结构在施工过程的注意事项, 应该选择详图的方式和施工图的方式表现, 以施工的说明表现相关的信息等。

(2) 框架式地下结构的种类包括: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建筑的设计实际应用的年限、建筑抗震的设防方面的分类、防震设防的强度和建筑施工场地、钢筋方面的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的等级, 以及人防工程抗力方面和地基设计方面的等级等。

(3) 框架式的地下结构中地基持力层土层方面的分类和承载力方面的特征, 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液化不良反应和地基的冻结的深度。

(4) 建筑结构的活荷载。

(5) 地下结构在施工过程, 受力钢筋混凝土实际的保护层的厚度。同时应保证办正式工的结构和预先的方案中的方法一致, 结合相关要求和规定进行施工。

(6) 地下建筑物应具有耐火方面的等级。

(7)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应严格对待, 如施工过程后浇带方面的设置、工程完工后的质量方面的验收工作等。

2.2 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方法的分析

(1) 静力方法;即为随着时间的变化, 通过等代方式的静地震荷载计算模型结构的内力。等代方面的静地震的荷载为:结构自身、洞顶上的土柱惯性力、侧向土压力等。

(2) 地基抗力系数方法;即为在相互作用下进行结构横断面地震反应的方式。一般情况下, 适合应用于半埋设以及全埋设方面的地下结构, 通过剪切弹簧及多点压缩弹簧取代地下结构四周的岩土介质, 如梁元素能够模拟结构。具体操作步骤为:四周岩土介质弹簧方面使用常数进行计算、四周岩土地震通过变位进行计算、结构反应进行计算等。其四周的岩土抗力弹簧的常数, 一般会通过静力有限元法进行类似或相近常数方面的计算。侧面和下方边界应做好固定工作, 可结合地震反应进行具体的探析, 从而获取应变幅度弹性方面的常数。其次获取空洞所有方向方面的均衡荷载, 以获取准确的地基抗力方面的系数, 通过抗力方面的系数计算弹簧方面的常数值。

(3) 反应变位的方法;由于共振响应一般不会出现于地下结构中, 因此忽略结构自身震动的惯性力, 对计算方面的最后结构没有过多影响。计算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动力的方程的过程, 应将静计算方面的公式简化。因为这样地下结构的地震效应就会和地下结构的实际位置相联系, 这种方式可以将地震变位和抗力系数具体化。

(5) 有限元的方法;地下结构进行抗震性能方面的分析过程, 需要对其抗震方面的特征和一些特别的部分或突发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建筑地下室分支部分、拐角的位置均适用于这种方法。模型的便捷可通过能量传递边界, 如莱斯默完善的粘性边界、斯密斯改进的迭加边界, 以及廖振鹏设计的透射性边界等, 其使用的效果均为较佳。

2.3 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方面的分析

如果地震产生的过程, 框架式地下结构的框架柱, 因为承受过多土体方面的压力, 就会和四周的土体产生动态的效力。地震波传来, 通过基岩向软土层传到结构的柱梁, 就会产生框架结构的变形, 很多地震波反射于土层, 这时土层就会出现相反的作用。现将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特征进行分析:

(1) 框架式的地下结构震动变形, 主要因为承受过多的地基土壤方面的约束力, 使其受到动力的作用, 呈现出自震的特征。

地下建筑结构对四周地基振动的影响非常小。

(2) 地震波入射的方向会对地下结构震动的方式造成直接的影响, 地下结构出现变形和应力方面明显的变化。

(3) 地下结构震动相位差距非常大, 且各点在振动过程的相位也非常明显。

(4) 地下结构振动过程的应变和地震实际的速度没有过多的联系。

(5) 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和埋深变化很小。

3 框架式地下结构抗争性能的完善策略

现阶段, 我国还缺少对于地下结构抗震方面的设计内容的认识, 特别为抗震施工的设计和处理策略。很多建筑单位的地下结构因为受到底层方面的限制, 进而就会造成一些问题出现。还有一种观点需要结合地下结构的标准进行建筑结构的构造。由此可见, 这两者观点均有一定的偏差, 如地震对于建筑物的损害没有得以重视、将地下结构和地上结构混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也更加严格, 而减震和抗震的设计也应该满足市场和实际的需求, 以防不时之需。为不断将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提升, 就需要认真落实隔震和消能减震方面的抗震工作。因为这方面的抗震工作, 对于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来讲, 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 应结合各个国家地下结构对地震方面的具体分析, 并加强地下架构抗震方面的能力, 通过适宜的方式和措施完善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

(1) 把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在平整度良好的地基位置, 同时要确保远离断层, 防止建筑设置在近山坡的坡面或是地面平整度较差的地域, 尽可能防止设置在饱和砂土方面的地基。

(2) 框架式地下结构在实际施工的过程, 相同的条件应尽可能选择埋深更大的线路, 避免设置于风化岩层的地段。

(3) 如果施工条件允许, 地下建筑应利用暗挖的方式进行施工。

(4) 框架柱和中柱、梁、顶板等节点的位置需要利用具有一定弹性的节点, 禁止使用刚性的节点。

4 总结

当前, 框架式地下建筑的设计、施工的环节为建筑工程中的重点内容。框架式的地下结构能够达到高层建筑对于地下室方面设计的标准。由于框架式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的设计非常关键, 所以应给予建筑结构更多的关注, 给予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更多的重视。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并达到一定的抗震性能。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地下结构抗震研究进行概述, 框架式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对框架式地下结构抗争性能策略进行探究, 亦在完善地下建筑结构的性能, 减少地震所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汉龙.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25-26.

[2]王璐.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 2011.

[3]刘晶波.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的Pushover分析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 2008.

[4]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宁天城际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抗震专项论证报告[R].北京: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南京:江苏省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2012.

框架式技术服务协议 篇2

乙方(服务方):_________

鉴于:公安部《关于加强旅馆业治安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有关旅馆业治安管理和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标准的通知》的要求;乙方拥有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应的硬件支持系统及服务;甲方对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采集及管理的需要。协议双方一致同意:

1.定义

1.1 旅业系统或系统指_________市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后台系统和前台系统。

1.2 后台系统指安装在市局中心系统内的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公安局后台部分,其设备组成详见附件。

1.3 前台系统指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旅店前台部分,其设备组成详见附件。

1.4 软件指_________(企业定义)。

1.5 软件技术资料包括但不限于:a.源程序清单;b.不少于2份载有源程序和目标程序的磁盘;c.系统说明书、技术报告(含功能、编制依据、计算方法、教学模型、框图等);d.用户手册、使用说明;e.测试报告。

1.6 系统联调指_________(企业定义)。

1.7 _________市指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省_________市。

1.8 市局指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省_________局。

1.9 市局中心系统指_________。

2.服务地点

2.1 _________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宾馆、饭店、旅馆和招待所等旅业单位。

2.2 _________市公安局的有关单位。

3.服务内容

3.1 建立旅业系统公安后台系统。

3.2 在_________市范围内的各旅馆业单位建立前台系统,并联入市局网络中心,实现住宿登记信息的定时、实时传输。

3.3 对旅店数据录入人员和参与系统运行管理的公安干警的技术培训。

3.4 对系统进行日常运行维护。

4.费用收取

4.1 前台系统费用

4.1.1 前台系统经费由各旅业单位自筹,甲方代乙方收取款项后统一存入乙方开设的专门帐户。

4.1.2 乙方的收费标准

4.1.2.1 考虑_________市的实际情况,为扩大系统的推广应用,每套全部费用最高限价_________元人民币。

4.1.2.2 每套总价为_________元人民币,包括:a.硬件设备费;b.系统软件费;c.安装调试费等。

4.1.2.3 每一旅业单位录入人员的操作培训费为最高每人不超过_________元人民币。

4.1.2.4 每一旅业单位应支付的维修服务费由乙方与旅业单位商定,但应不低于_________元人民币每月,该维修服务费由甲方代乙方按年一次性收取。

4.1.3 甲方代乙方收取的款项,应存入乙方下列专项帐户:_________。

4.2 后台费用

4.2.1 乙方自行支付市局中心系统设备的费用。

4.2.2 甲方下属各分局和派出所所需设备的费用由甲方支付。

5.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5.1 免费使用本协议第4.2.1条所及由乙方负责建设和投资之后台系统及设备。

5.2 监督乙方与旅业单位签署之合同及其履约情况。

5.3 提出系统需求。

5.4 提供本条下述乙方所需的有关资料:a.甲方现有技术力量和市局中心系统设备配置情况。b.甲方辖区内使用前台系统的数量、安装计划、步骤、安装时间、旅业单位的详细资料(包括名称、地址、电话、联系人、所辖派出所)。

5.5 代乙方收取前述第4.1.1条所及之前台系统经费及第4.1.2.4条所及之维修服务费,并存入乙方开设之专门帐户。

5.6 指派专人协助乙方开展工作,为乙方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5.7 组织干警进行系统应用的技术培训,协助乙方组织旅业单位录入操作人员培训。

5.8 组织系统联调的后台系统部分。

5.9 负责系统验收。

6.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6.1 按照甲方要求建设旅业系统。

6.2 提供已通过公安部检测的全套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前、后台软件。

6.3 保证附件2所列设备的质量符合旅业使用要求。

6.4 按照本协议第4.1.2各款所述之标准与各旅业单位签订《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合同》。

6.5 按照系统的建设进度要求,按时完成前台系统的安装、调试。

6.6 投入本协议第4.2.1所及之系统所需的设备资金。

6.7 先安装部分后台系统设备以保障系统的正常开通。

6.8 有权根据系统应用的发展,逐步添置后台系统设备,但不得影响系统的开通、使用。

6.9 完成后台系统软件的安装,并配合甲方进行系统联调。

6.10 组织并实施前台系统录入操作人员的操作培训。

6.11 提供售后服务。

6.12 按照本协议第4.1条及其它有关约定收取前台系统维护费及培训费。

6.13 组建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培训维护机构,并负责前后台系统的长期维护及后台系统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6.14 系统安装完毕并投入正常运行后,向甲方提供相关的软件技术资料。

7.系统的建设实施进度

7.1 _________,开始前后台系统的实施与建设,具体实施计划由双方另行协商规定。

8.软件技术标准

8.1 软件应按照公安部《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标准的通知》(公通字[1999]100号)文件要求,通过公安部指定检测机构的检测,其功能应符合公安部《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标准的通知》要求的功能。

9.验收标准和方式

9.1 在后台系统安装调试结束、前台系统安装10家、乙方跟踪运行10日后,甲方应派员对系统进行验收。

9.2 验收标准

按本产品的企业标准和软件功能清单验收。

9.3 验收方式

9.3.1 采取随机选点(一般选8-10个具有代表性的旅业单位)的方法,在甲方所在地验收。

9.3.2 对分期实施的地区,只对首批安装的系统进行验收。对首批验收合格后新增的用户,不再进行验收工作,即视为验收合格。

9.4 验收合格后7日内,甲方应签发验收合格证给乙方。如验收不合格,双方应委派代表共同检查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在规定时间内(该时间视具体情形由双方另行商定)由责任方自行解决。

10.售后服务

11.保密条款

11.1 协议双方保证,基于本协议从另一方获得标有秘密或专有标记的信息或在合作过程中从另一方获取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技术、商业或者管理等方面,应当对之保密。在本协议有效期内或本协议履行完毕之后,任何一方不得利用这些知识或信息,不得向他人披露。

11.2 对能以文件证明属下列信息的,不承担保密责任:a.从第三方合法得到的信息;b.在执行本协议时已公开的信息或在不违背本协议规定下公开的信息;c.受让方自行获取或开发的,且没有利用出让方的保密信息;d.经同意可以向第三方披露的信息。

11.3 双方同意,其所属员工和附属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

11.4 双方同意,在本协议终止后,自最后一次信息披露之日起五年以内,上述的保密义务依然有效。

11.5 双方应当视彼此之间的商业关系为机密,未经另一方书面同意,一方不得将这种商业关系披露给第三方。

11.6 法律、司法判决规定的必须披露的信息,不受本协议第11条的限制。

12.不可抗力

就不能或延迟履行本协议之下的义务(支付款项除外),各方对本协议约定的责任或作出的承诺因下列原因而免除:战争、内战、罢工、停工、禁运、联合抵制、军事或颠覆政权、革命、外地入侵、**、国民骚乱、暴徒的暴力或破坏等行为,且双方在此同意本协议中约定的日期或期限进行延长。

不可抗力亦包括超出要求以不可抗力免责一方之合理控制的事件。不可抗力的情形应当是不能预见的,或能预见但经合理的努力后仍不得避免。不可抗力必须是发生在协议签订之后,并阻碍了主张不可抗力一方履行本协议约定的义务。

13.期限或终止

13.1 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后生效。其终止期限为旅业系统建设完毕之时。除第13.2条所做规定外,第10条定义的售后服务,第11条定义的保密责任,将在本协议终止后仍然有效。

13.2 基于重要的原因,任何一方均有权终止本协议。该重要原因为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的实质义务,且在考虑了各种特别情形及双方利益的情况下,其违约程度已使守约方不能指望违约方正常终止履行本协议。

13.3 终止本协议的通知应以挂号邮件送达。如果此通知及时邮寄,则推定为及时送达。

14.其他事项

14.1 对本协议的任何修改补充,附属协议及工作程序之改变,当由双方以书面形式共同制定。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4.2 如果本协议之任何条款的一部分为无效或失去效力或不得履行,则其从本协议中排除。本协议继续有效并在法律的最大范围内得以执行。

14.3 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本协议下的权利及义务整体或部分让与给第三人。

14.4 本协议并不形成双方之间的合伙、代理或合资关系。

14.5 对他方违约或其过错责任追究权利的放弃并不能被认作是放弃对其后续违约行为责任追究权利的放弃,一方延迟行使权利亦不得被视为放弃其权利。

14.6 本协议包括下列的附件构成双方之间的整体协议,并取代所有以前口头或书面的协议以及以前有关本项目的所有备案通讯资料。

14.7 本协议中的条款标题及目录,只为引用上的方便,并不影响条款的解释或组成。

14.8 本协议由以下《附件》补充,后者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_________。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框架式构图 篇3

寻找适合的框架

良好构图的一个诀窍就是寻找适合拍摄主体的框架,比如一棵树或一扇拱门。选择框架式前景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框架内的景物,突出主体。将主体影像包围起来,形成一种框架可营造一种神秘气氛,就好像一个人从藏匿处偷偷窥视某个地方。框架式构图有助于将主体影像与风景融为一体,赋予照片更大的视觉冲击。留心诠释主体影像的不同方式,多花时间观察拍摄主体,绕拍摄主体多走走,当你从不同视角审视拍摄主体时,你会发现可供拍摄的角度很多。

如何适用框架

要牢记保持前景与拍摄主体之间的平衡,勿使照片中的框架太过突兀。使用广角镜头时,不要将主体影像拍得太小,而应向后退,用中变焦镜头轻微地压缩视角,使主体影像自然增大。

本幅图像中,棕榈树被用作包围教堂的一个简单框架。我先选好拍摄角度,然后撤至树后,使教堂巧位于两棵树之间。当时也是灵光一闪,好像棕仙在暗中提示我。

佛罗里达日落时的棕榈树既构成图像的框架,又构成画面的主体。同时将镜头拉近,谨慎进行剪切以突出树的轮廓。将太阳置于树叶后方防止强光毁坏整幅照片。

可以改变景深以突出框架或背景。比如,以一棵树为焦点,采用远摄镜头和大光圈拍摄背景,使树占据画面的主体。或者,聚焦在背景上从而使树偏离焦点,将观众的目光移至画面深处。如果有合适的支撑物,延长曝光时间能使画面更加清晰。

利用电脑增加框架

采用自然框架有助于掩盖丑陋的、分散他人注意力的区域,这些区域很可能会毁坏整幅照片。去除构图中的汽车或天空丝毫不会降低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如果缺乏自然框架可利用AdobePhotoshop或其他软件添加一个框架。

从岩洞中向外拍摄得到这一自然天成的框架。我确信拍摄主体不会因边缘黑暗而模糊。曝光是在进入岩洞前手动设置的,然后在这个读数附近采用包围式曝光。

原来的照片中的拱门是纹理与光线的完美统一体。我去除了门拱内的风景,然后在拱门后加入农庄作为新的图层。

用树在罂粟花旁构筑一个框架。使用远摄镜头和三脚架增强画面锐度。

拍摄者再也不必折断一根树枝将其悬挂在镜头前去掩盖那些难看的东西了,那都是数码相机发明之前的小把戏。

有用的照片应保存下来以备今后之需,许多框架都是在那些看似用处不大的照片中找到的。当然可以利用Photoshop Elements选取框架,将其剪切下来,然后运用到另一张照片中。采用不同焦距、不同角度拍摄多张照片是个相当不错的主意。

框架式结构 篇4

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城市化, 同样,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环境条件的日趋恶化, 交通的拥挤和效率低下成为各大一线城市的心病, 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发展以地下铁道为主要线路的大运量快速地铁系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确实, 在地上交通拥挤问题纷至沓来的时候, 开辟一种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对缓解各种交通拥堵问题极为重要。实践证明, 地铁确实以其快速、高效、清洁的特点, 而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线城市的客运交通中发挥着无可厚非的作用, 比如纽约、莫斯科、北京等。近几年来, 我国的地铁方面的建设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 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地铁的黄金时代。

在此背景下, 地铁工程的安全性开始越来越多得被人们所关注。地铁工程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铁的抗震问题因此成为地铁城市工程抗震有机组成部分。迄今为止, 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对地铁等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 并且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和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然而与之相反的是,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截止到目前, 我国尚且没有独立完整的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纲常。目前的《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GB50157-92) 和新颁布的《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都只是对地铁的抗震设计简单给出了极为笼统的规定, 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工作开展不够, 对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缺乏系统研究。

另外, 我国地处于多地震带的区域, 东部连接太平洋地震带, 而南部邻欧亚地震带, 整体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的活动的频度较高、范围也很广, 算得上是在全球范围内遭受到地震灾害颇为严重的一个国家。由此我们也可知到, 处于地震带上的地下结构中的抗震的问题, 是目前处于地震带上城市建设地下建筑时所应该关注的。

1 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1.1 阪神地震的冲击

一直以来, 地铁结构的抗震设计基本都是按照《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J111-87) 中有关隧道部分的条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并且应用地震系数法进行的。而不得不承认的是, 地下结构抗震计算时如果运用地震系数法时是有明显的缺陷的, 举例来说, 比如按照这种方法, 作用在地下结构的水平惯性力就会呈正相关, 即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追究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不难发现这与人们的自我危机意识不强, 对危机的认识不明确不无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客观地说, 由于地下结构被压制和约束, 再加上地上的诸多优越性, 这样一来, 震害明显低于地上结构。但我们众所周知的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 神户市地铁站和隧道遭到严重破坏, 这一事实给以往的传统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引起了众多地震工作者的极大重视。

阪神地震后, 我国对地铁等地下结构的抗震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仍然缺少实质性进展。为改变目前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落后局面, 需要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工作, 系统地研究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等的地震反应, 以图在抗震分析及设计方法与理论基础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

1.2 研究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途径

目前研究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途径有很多种。以下简单列举几个较为常见的: (1) 原型观测, 顾名思义就是对原型进行观测; (2) 模型试验, 通过模拟现实情况进行试验操作; (3) 数值模拟, 是区别于试验模拟的另外一种新途径。由于问题的极其复杂性, 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手段能够完全实现对地下结构动力反应进行全面而真实的解释和模拟。

1.3 地铁地下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我国目前还缺乏对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统一认识, 尤其是对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等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构件应采用的抗震构造措施。有人认为单建的地下结构由于受到或多或少的地层的约束, 这样会导致一些无法避免的麻烦, 其实在现实构建的过程中, 我们无须特别考虑抗震构造措施。与此相对应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基本可以按照地上建筑的要求来完成地下建筑的构建。比较不难发现,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一种观点基本完全忽视了地震的对建筑 (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 的损害作用;第二种观点又完全把地下结构等同于地上结构。实际上我们应该区别不同的方法, 并且适当的根据地下结构采取抗震措施。

2 建筑抗震设计趋势分析

2.1 以位移为基准的结构抗震

分析我国当下实行的建筑物结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者大多都是把承载力看做基础, 这种设计方法其实也就是用线弹性方法来计算结构在小震情景下的一些问题;用一种组合结构的内力来计算构件截面数值, 并衡量数值是否能让建筑物的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力;通常而言, 建筑物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的标准, 同样也是为了对建筑物非结构的构件加以保护;而抗震结构的延续性和损耗性是通过构造的措施获得的。为了可达到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目标, 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必须要研究简单建筑结构的各种构件变形跟配筋间的关系, 并以此来实现按变形要求进行构件设计;在这一切完成后, 再进一步研究整个结构进入弹塑性后的变形与构件变形的关系。这样计算的话, 就要求除了小震阶段的计算外, 还要加上按大震作用下的变形进行设计这一个环节, 这才是真正实现二阶段抗震设计。

2.2 建筑结构中针对隔震与消震的抗震设计

如果我们想要将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更高的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那么不容忽视的就是隔震与消能减震这一类的抗震工作, 因为这类抗震工作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功能。

我们在这里所提及的隔震, 通俗点讲其实就是隔离地震, 实际操作上其实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结构跟上部结构间加上一层隔震层, 这一隔震层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将房屋跟基础结构相隔离, 除此之外, 还能隔离地面运动能量向建筑物的传递过程, 从而使房屋结构经受的地震作用力变小, 这样一来就使得地震时发生理想化现象, 那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建筑物仅仅轻微发生运动和变形现象, 这种现象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确保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及人生财产安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人类对各种建筑构筑物具有的抗震减震的性能标准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减震和抗震设计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需求。

3 结语

总之, 由于地下建筑的特殊性, 导致地铁隧道结构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框架式地下建筑的抗震性能如果得不到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到地铁运营安全。因此, 从制度层面上去制定一套全面的监测方案, 从现实层面上时刻搞好抗震减震工作是地下建筑结构的当务之急, 对地铁隧道结构进行长期的监测是至关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加安全可靠的交通运输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多, 这就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地下建筑结构的要求和难度不断增高, 形式也愈加复杂, 因而建筑中结构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重要, 抗震性能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我国目前尚且缺少完善的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的分析方法以及专业的地铁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现状, 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地铁等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及设计方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叙述了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或规程的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 吕彦东.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分析的一种直接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 19:15~16.

[2]刘汉龙.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25~26.

框架式结构 篇5

关键词:插件;应用框架;.NET平台;反射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755-02

Plug-In Application Framework Development base on .Net Platform

HE Wen-hai1, XIE Jian-gang2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CNU Zengc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1363, China;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CNU Zengc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1363, China)

Abstract: Application Framework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reuse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currently. It can achieve reusability of coding, designing and analyzing. Meanwhile, Application Framework is also well placed to cope with software changes caused by changes in demand, and makes system being more scalable.

Key words: Plug-In; Application Framework; .NET Platform; Reflection

1 引言

软件的工业化使得软件复用已经从通用类库进化到了面向领域的应用框架。应用框架强调的是软件的设计重用性和系统的可扩充性,以缩短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提高开发质量。Gartner Group认为:到2007年,至少70%的新应用将主要建立在如软件中间件和应用框架这类“构造块”之上;应用开发的未来就在于提供一开放体系结构,以方便中间件的选择、组装和集成。应用框架的重用已成为软件开发生产中最有效的重用方式之一。

2 应用框架

应用框架是实现了某个应用领域通用完备功能的底层服务。使用这种应用框架的开发人员可以在一个通用功能已经实现的基础上开始具体的应用系统开发。框架提供了所有应用期望的默认行为的类集合。具体的应用系统通过重写子类或组装对象来支持应用专用的行为。应用与应用框架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与应用框架的关系概括

对于应用框架的开发,关键是要识别出通用点和扩展点。通用点是框架中不大变化的部分,它代表具体应用中反复出现的通用主题;[1]扩展点是框架中频繁变化的部分[2],在应用框架中表现为“占位符”的作用,使用应用框架时发人员必须在扩展点处提供特定的业务逻辑。

基于以上的原则,对于开发插件式应用框架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并提取出框架中的通用点,并设计为应用框架的基础服务;(2)分析并提取出框架中的扩展点,并封装为独立的程序集(插件);(3)在应用框架的扩展点处根据系统配置信息动态加载实际需要的程序集,并调用其中的方法或属性,实现应用服务。

3 实现原理

在.NET平台下实现插件式应用框架,其基本原理是利用.NET平台的反射技术。反射可定义为由一个编程系统提供的一种功能,此功能使程序员可以在无需提前了解其标识或正式结构的情况下检查和操作代码实体(一般是程序集)。以反射为中心的任务分为两类:检查和操作。[3]

(1)检查:分析对象和类型,以收集有关其定义和行为的结构化信息。

(2)操作:利用通过检查收集到的信息动态地调用代码,创建已发现类型的新实例,或者甚至可以轻松地动态重新结构化类型和对象。

在.NET平台中,反射技术的使用是通过System.Reflection命名空间中的类集合来提供的。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对象模型使得我们可以使用Assembly 定义和加载程序集,加载在程序集清单中列出的模块,以及从此程序集中查找需要的类型并创建该类型的实例,将类型绑定到现有对象,或从现有对象获取类型并调用其方法或访问其字段和属性。

通过这个技术,我们可以将应用框架中的扩展点以插件式程序集的方式来动态加载、构建,从而实现可动态扩展的应用程序。

在插件式应用框架的实际开发中,应用动态加载程序集方法的基本原则有两点:(1)封装变化点,把可能变化的部分独立出来形成扩展点,封装成一个个独立的程序集;(2)动态加载程序集,在软件运行时,根据配置文件中的参数,动态加载适当的程序集并调用其中的方法,来完成用户的功能需求。当用户需要增加新的功能,也只需要提供新的程序集,同时更改配置文件即可。

4 框架设计开发

下面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上机操作题的批改程序的应用框架开发为例来说明如何基于.NET平台开发插件式应用框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上机操作题指的是学生上机实践时,根据要求对各种文档对象进行各种操作后保存的文档。比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上机实践时,学生根据要求,对Word文档进行各种指定的操作(如格式设置等),而后保存操作结果。这些保存了学生操作结果的文档就是我们的试题批改程序的批改对象。即,通过试题批改程序判断学生做的这些操作是否正确。

4.1 用例情景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需要实现对上机试题结果的自动批改,而这些上机操作题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Word的操作题,也可能是Excel的操作题,也可能是PowerPoint的操作题,等等。不同类型的操作题,其批改方法、需要的资源或对象都可能完全不同。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操作题,在整个批改流程是一样的(如图2所示):获取题型信息的方法是一样的,生成的批改结果信息是一样的,保存或输出批改结果的操作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整个批改流程的各个步骤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有其中的步骤2中采用的具体批改方法不同,不同题型的批改方法的逻辑和使用到的各种资源都是不同的。

图2 批改流程

4.2 框架设计

由以上用例情景可知,我们可以将应用的整个批改流程中不变的部分作为应用框架的通用点;而将每一种类型的题型的批改方法作为应用框架的扩展点,封装成一个个独立的程序集。如图3所示。

图3 试题批改应用框架与应用的关系

针对上面的分析,我们构建三个独立的程序集:WordOP.dll、ExcelOP.dll和PowerPointOP.dll,分别对应批改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和PowerPoint操作题。根据面向对象“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4]原则,让这些程序集都实现IOPCorrector 接口,接口中有一个方法Correct,实现批改操作题并返回批改结果。设计如下:

public interface IOPCorrector {

//批改试题,并返回批改结果(ResultInfo为自定义类,用于存储批改结果信息)

public ResutlInfo Correct(); }

接下来,我们将通用点构建为应用框架的基本服务。对于读取题型信息、生成批改结果信息和保存或输出批改结果信息部分的设计实现,我们这里就省略了,主要看一下扩展点部分的设计实现。为了系统在运行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操作题正确调用相应的批改程序集的中的批改方法,我们要把批改程序集的一些配置信息写入到一个配置文件中,在这里我们以XML文件示例:

WordOP

WordOP.dll

ExcelOP

ExcelOP.dll

……

配置好文件以后,应用框架的扩展点处的主体调用代码为:

//获取题型信息

……

//根据操作题类型,从配置文件中查找处理这类操作题的程序集。

assemblyFile=GetAssembly(opType);

//根据程序集文件名称,加载程序集

Assembly asm = Assembly.LoadFrom(assemblyFile);

Type[] types = asm.GetTypes();

//遍历程序集中的所有类型

foreach (Type t in types) {

//查找实现了接口IOPCorrector的类型

if (t.GetInterface("IOPCorrector", true)) {

//生成类型的实例

IOPCorrector corrector = Activator.CreateInstance(t);

//调用该实例中的Correct方法

ResultInfo ri = corrector.Correct();

//保存批改结果信息

ri.Save(filePath);

…… } }

做好如上设计后,当需要再增加新的功能时,比如要增加对Access操作题的批改功能,我们就只需作一个Access操作题的批改程序集,放入到特定的目录,然后在配置文件中加入这种文件的配置即可,而整个框架的其他部分不需要作任何的改变。

使用这种插件式应用框架的开发,主要有以下两点好处:(1)可动态更新扩展点所依赖的程序集组件。只要保证新的程序集组件的接口不变,程序集组件就能被正确地动态加载到系统中;(2)可动态增加新的功能,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新的程序集组件;(3)各程序集组件之间相互独立,互不依赖,可以在运行时动态插拨、更换。

5 结束语

插件式应用框架能够为应用程序的功能扩展和更改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应用于应对软件的变化,特别是应对系统扩展的这种变化。但必需明确的是,当需求变化时,框架作相应的变化是必然的。只是,插件式应用框架可以把程序需要做的改动降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从而使系统有更强的、更灵活的扩展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系统设计之初,设计人员需要分析并提取出框架的扩展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把这些扩展点独立出来,封装成一个个独立的程序集;但是有时,提取出扩展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当系统设计之后,又发现了新的扩展点,可以通过重构的方式逐步把变化频繁的部分提取出来,形成新的扩展点。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反射会导致程序性能降低。由于反射的动态特性,因此这个取舍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Xin Chen.应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NET平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

[2] Xin Chen.应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NET平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

[3] Mike Repass反射之反思. http://msdn.microsoft.com/msdnmag/issues/07/06/CLRInsideOut/default.aspx?loc=zh.

[4] Erich Gamma Richard Helm, 等.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9.

滑坡治理中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设计 篇6

松散堆积层滑坡的坡面承载力较低, 采用锚杆结构进行加固, 极易由于锚杆的张拉力较大, 破坏坡面, 而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是锚杆和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复合结构, 在不进行大规模开挖的前提下, 就能有效治理滑坡。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锚杆将坡体滑推力传到山体内部的基岩中, 由于格构梁柱和坡面的接触面积较大, 有利于降低坡面反力, 同时, 由于格构梁柱的刚度较大, 使得坡面的受力和变形较为均匀。因此, 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对于坡面为松散堆积层的滑坡治理是极为有效的。

2 工程概况

下文仅以某滑坡区治理中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进行分析:

2.1 工程地质特征

该滑坡区的山顶高程为763m, 地形陡峭, 中上部的坡度约40~50°, 山坡上多呈台阶状环形陡坎, 且坎的平均高度为1~3m, 最高高度为8m, 山坡上的乔灌木从发育较为良好, 山下即为商业街、政府机关、居民小区, 根据滑坡的范围和规模, 可将滑坡分为滑坡子区和高陡斜坡子区。

(1) 滑坡子区:该子区位于山脚下某旅馆的东面, 总长度为125m, 平均宽度为35m, 滑坡斜坡地形呈现上部分陡峭、下部分较缓的特点, 平均坡度为35~40°, 在子区内, 多件不连续陡坎, 主要是山体局部滑落导致的。滑坡的后缘高程为740m、剪出口高程为646m。滑坡子区主要由碎石土及强风化千枚岩组成的, 呈现蠕滑的状态。滑体厚度呈现中间薄, 两边厚的特点, 平均厚度为15m, 滑体的总方量为65600m3。

(2) 高陡斜坡子区:该子区位于山东面某超市的后部, 长度、宽度分别为150m、60m, 后缘是一些不连续陡坎, 这些陡坎的高度为1~3m, 前缘高程为657~660m, 斜坡的坡度为40~50°, 斜坡上大多是不连续陡坎, 坎高约1~2m, 植被发育良好。该子区具有较厚的残坡积碎石土层集中在前缘, 规模小, 基本是稳定的。在中上部陡坡, 松散碎石土及破碎千枚岩层较薄, 总厚度约为1~3m, 再加上地层倾向和坡向是相反的, 坡体整体上较为稳定的状态。

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无法保障表层松散堆积物在强降水的条件下形成坡面泥石流及高陡斜坡松散堆积层的稳定性。

2.2 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

虽然滑坡治理工程区的斜坡高度<15m, 但山下是商业街、居民小区等人为活动较集中的地带, 若失事, 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对以上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 决定将本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确定为二级。

3 滑坡治理方案选择

根据该滑坡区开挖的现场来看, 滑坡的滑动面特征不是很明显, 下伏基岩面外倾, 上覆碎石土, 处于高陡斜破, 很难保持长期的稳定性, 因此, 在该地不适合削坡, 只能采取支挡措施。另外, 该处边坡的地形陡峭、场地狭窄, 坡高8~9m, 因此, 可选用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进行支挡。

4 滑坡治理中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设计

4.1 确定设计荷载

4.1.1 计算参数的取值

根据实验的相关资料, 并参考相关经验进行分析, 再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决定将滑坡体计算强度指标选取为:容重γ=19.5k N/m3, 内摩擦角采用似摩擦角准=35°, 粘聚力c=0。

4.1.2 计算方法的选取

只有在强降水条件下, 该滑坡体才能形成破面泥流及存在高陡斜破的稳定性问题, 对滑坡推力的计算成果和该滑坡区内一些不详地质的特征, 决定选用静止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之和的一半作为设计计算所使用的荷载, 并满足在强降水条件下滑坡体稳定性的相关要求。

4.1.3 计算公式及荷载大小

静止土压力:E0=0.5γH2K0+q1HK0

主动土压力:Ea=0.5γH2Ka

设计荷载:E=0.5 (E0+Ea)

梁柱上荷载的分布:q=1.15Eb/0.875H

式中:H为计算高度;b为格构梁柱的间距;K0为静止土压力系数;Ka是主动土压力系数, 根据相关资料, 选取K0=0.5, Ka=0.518, 将H和b的值代入后, 可计算得出E=961k N/m;q=318k N/m。

4.2 格构式锚杆框架的设计计算

4.2.1 建立计算模型

在格构梁柱的作用下, 破面的受力及变形较为均匀, 因此, 可根据井字梁体系对结构内力进行考虑, 计算过程中, 将锚杆和格构连接处按刚性支点进行考虑。传给支承梁柱的荷载可用以下方法予以确定:将每一方格的四角作对角线, 将方格分为4个板块, 每个板块的荷载传至相邻的支承梁柱, 因此, 作用在支承梁柱荷载的分布不是很均匀, 而是呈三角形分布, 如图1所示。

4.2.2 格构式锚杆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

格构式锚杆框架梁柱的弯矩和支座反力所采用的三弯矩方、方程进行计算如下:

式中:bn表示第n跨格构梁柱的间距;Mn表示第n跨格构梁柱的弯矩;Bnp和APn+1则和支承情况、荷载的分布情况相关, 将相应数值代入可得出:

支座处的最大弯矩为:Mmax=81k N/m

跨中最大弯矩:Mmax=56.3k N/m

最大支座反力:Rmax=258k N

4.2.3 框架梁柱设计

根据相关经验, 选取梁柱的截面为35cm×40cm, 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为6cm, 并根据相关要求, 可根据以下公式对梁柱配筋进行计算。

受拉力纵向钢筋的截面积为:

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As/bh0, 将入弯矩和支座反力代入计算后, 得出纵向钢筋为4准18和4准14, 箍筋为准8@200, 在经过校核后, 可有效满足配筋率的相关要求, 见图2。

4.2.4 锚杆设计

根据相关规定, 通过Rmax=258k N, 在根据公式进行锚杆设计。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Nak=Rmax/cosα;锚杆的轴向拉力设计值为:Na=γQNak;锚杆钢筋的截面面积:As≥γ0Na/ξ2fy;锚杆锚固体的锚固长度:La≥Nak/ξ1πDfrb;其中:锚杆的倾角α=15°, 锚固体的直径D=14cm;γQ、γ0是重要性系数;ξ1、ξ2为工作条件的系数;fy、frb为相应的强度值, 以上这些都可以根据相关的规范规定进行选值。经过计算, 锚杆的锚固长度最小为5m, 锚杆拉筋为3准28, 砂井保护层的厚度为2.5cm。

4.2.5 框架间板的设计

根据间板依据构造的相关原则进行设计, 具体施工工序为首先喷射5cm后的细石混凝土, 并铺设准8@200的钢筋网, 最后再铺设5cm厚的细石混凝土;用长4m、直径为准20的短锚杆固定在钢筋网中间。

4.2.6 格构式锚杆框架的布设及相应工程量

格构式锚杆框架的横间距和竖间距为3m, 整个滑坡区总共布设了长、短锚杆分别为123根锚杆, 共39t的钢筋总量, C30混凝土为73.4m3、C20混凝土47m3, 整个滑坡质量工程的预算约130万, 为超过工程预算。

4.2.7 施工要求

(1) 锚杆在施工过程中, 其自由段长度可根据基岩出露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但应保证锚固段大于等于5m; (2) 做好锚杆的除锈防锈工作, 可将定位器安置在锚杆上, 间距约为1.5m, 锚头螺帽应用100N·m的扭矩进行拧紧; (3) 在锚杆工程开始施工前, 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锚杆的基本试验, 试验的基本内容为将锚固体和岩土层见的粘结强度特征值有效确定下来, 若试验得出的特征值和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参数具有较大差异时, 可根据试验所取得的特征值对锚杆的锚固长度进行修改。在施工结束后, 应按照相关规定对锚杆的验收进行试验。

5 实施效果

该工程施工已经通过专家组验收, 由此可得出结论为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对于松散堆积层滑坡的治理是极为有效的。在治理松散堆积滑坡时, 格构锚杆结构比较适合采用间距小、吨位小的锚索和连续格构梁, 与此同时, 还应保证梁端悬臂具有一定的长度, 以此来确保格构梁受力的均匀性, 从而提高基土的承载能力, 有利于保证深层的抗滑性。

6 结束语

依靠土体自身的承载能力, 将格构锚杆作为支挡措施广泛应用于滑坡防治工程中, 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支挡加固措施, 将格构锚杆应用到覆盖层构成的滑坡或者不稳定的边坡治理加固中,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支撑性。针对滑坡治理加固工程的实际情况, 需对其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计算, 做好格构锚杆框架结构设计, 保证滑坡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妮娜, 刘聪, 李寻昌, 等.滑坡治理中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设计[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 26 (04) :46~48.

[2]李鹏, 李波, 黄霞.格构锚固技术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初探[J].地球, 2014 (7) :59.

框架式结构 篇7

关键词:时枝诚记,语言过程说,“词”“辞”论,套匣式结构,语言过程说

时枝诚记是20世纪日本最具影响力的、最富独创性的语法学家。语言过程说是时枝诚记从江户时期的国语学者语言理论中得到启示, 并把他和西欧的语言理论及日本的传统语言学理论相比较而提出的一种对语言本质的根本看法。以语言过程学为理论基础创立的时枝语法既有传统语言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又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针锋相对。

时枝在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国语学原论》中, 提出了语言过程说的主要精神, 并从理论上阐明了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除了废除形容动词、将副词、连体词看作体言中的范畴之一、将接续词、感动词与助词、助动词一起定为“辞”等以外, 其中贯穿整个语法体系的, 并能典型地表现他的语言过程说的就是“词辞分类论”。所谓“词”是指“将思想内容或所表达的事件客体化、概念化后由声音、文字所表达的东西”, 是客观的。而“辞”是指“不将主观上情意客观化、概念化而原封不动地直接表达的词语”。所以, 时枝说的“辞”是主观的。时枝诚记详细分析了表达具体事物或表象的“词”和表达语言主体的判断、情绪、欲求、命令、禁止等的“辞”的过程性结构。这两种表达式的过程性结构的明显区别就是在“辞”的过程性结构中缺乏概念这一过程。在“词”“辞”联结体中, “辞”具有统合包容“词”的功能, 并且日语的“辞”一般位于被统合的“词”之后。

时枝诚纪认为“语言是将说话者的思想内容表达为声音或文字的精神过程的一种形式。”“更严密地论证此观点的话, 一个单词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过程性的结构, 因此, 我们的话语或我们的文章, 就是通过这种精神过程的反复所实现的连续。所谓句子必须是这种反复的连续过程中能够切取出来的某种东西。”时枝诚记一再强调语言是一种过程, 而且这种过程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物理过程的精神过程, 它与语言主体的心理无法分开。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 是将表象或概念以文字或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时枝诚记认为, 当我们说“山、川、月、花、行く、鈯る”这些话时, 仅仅表达了意识中的客体, 但不能说这些就是有意义的思想表达形式, 即我们说这些具体事物或观念中的某一具体对象, 而不表达客观事态或思想, 只有我们在说“山だ。”、“川だ。”、“月だ。”、“花だ。”这些表达形式时, 才开始从中看出具有表达语言主体的感情或判断的表达形式, 这时我们才能说说话人表达了事态或思想。现实中的思想表达往往是在意识中具有客体性表象或概念的同时, 对其做出判断, 或对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欲求、愿望等, 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够成为思想的表达, 即只有表达客观事物的表达式和表达说话人主观感情的表达式结合起来才能表达思想。如词典上记载的“火事”这个词, 仅仅是给我们以“火灾”这一表象时, 它只是一个单词而已, 但是, 在看到发生了火灾这一事实所喊出的“火事!”这一话语中, 除了具有表达表象的语言形式以外, 还表达了语言主体对表象的判断、感情等, 只有到了这种主客合一的境界, 才能认为“火事!”是表达了思想。“火事”这一单词可以独自成句的根据也在于此。例如, “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中, 不仅表达了思想的客体“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 还表达了主体性感情的“かも”这一表达式, “かも”与被对象化客体化的表达事物表象的语言表达式“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具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也必须从本质区别看待这两种语言表达式。时枝将“かも”这样的单词称为“辞”, 它是与语言主体的心理有关的表达形式, 同时他将经过概念过程的单词称为“词”。“词”与“辞”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个表达的是客观事物或观念中的对象, 一个表达的是语言主体的感情、判断等。因此, 时枝认为如果说句子是思想的表达, 思想是一种客体与主体相结合的体验的话, 那么, 也可以说句子是在“词”和“辞”的结合中得以表达的。这样以来, 像“花か。”“花よ。”、“花なり。”、“花だ。”、“花。”、“花らしい。”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句子。所不同的是在“花。”这一句子的句尾不含有像“か”、“よ”、“なり”、“だ”、“らしい”这样的显性地表达语言主体的感情或判断的表达式。时枝认为这样的隐性表达形式也是思想表达的一部分, 它同时表达了表达者即语言主体对某种事态的态度, 如若没有它, 思想的表达就是不完整的。这种不含显性的表达说话人感情、态度的表达式的形式, 他用符号“”表示, 并将之称为“零符号”, 零符号的提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时枝诚记以“火事”和“火事。”为例, 合理地解释了作为单词的表达式与作为句子的表达式的本质不同, 二者的差异可以图示如下:

作为辞典上的词汇的表达式:

作为思想的表达形式也即句子:

零符号的提出能够合理地说明单词与句子的区别, 是时枝语法的构句原理的图解、方法———套匣式构造的必然结果, 是对“词辞论”逻辑上的缺陷的补白, 同时也是对桥本的“句节说”的有力批判。

时枝诚记将单词区分为“词”和“辞”, 并进一步对像“火事!”“火事”这样的独词句与单个单词的区别进行分析, 从而探究日语句子的结构。以此为起点, 时枝诚记指出了桥本进吉将句节看作是句子的直接构成成分的日语句子分析法的不足之处, 尤其对日语单句进行了周全的分析和研究。例如, 在“匂の高い花が咲いた。”这样一个日语句子中, 首先是“匂”这个词与“の”这个“辞”相结合形成一个“词”“辞”联结体, 然后这个“词”“辞”联结体与“高い”形成一个“词”, 再与零符号“?”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词”“辞”联合体, 这一新的“词”“辞”联合体作为“花”的定语, 与“花”一起结合成为一个相当于“词”的词组, 再与“咲い”组成相当于“词”的主谓结构, 最后与助动词“た”组成另一个新的“词”“辞”联合体, 并在句号的作用下成为一个句子。通过这样的分析, 时枝诚记将日语的句子结构抽象为以下形式:

时枝诚记把这种图示称为是“入れ子型構造”, 即套匣式结构。其理论依据仍然是语言过程说, 正是因为时枝诚记将语言看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理解过程, 或者说将语言看作表达与理解的行为本身这样一种独特的根本观点使得他自然而然地将思想的基本表达单位———句子———的线性结构分析为“词”和“辞”的联合的结合体, 因为无论是表达过程还是理解过程, 都是客观事态和语言主体对该客观事态的态度结合过程, 也就是语言主体如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这种“词”“辞”联结体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平行的结构, 而是“词”“辞”之间相辅相成, 每一个“词”“辞”联结体又相互关联, 在句子的最后由“辞”或零符号来实现句子的终结性和统一性。

时枝诚记提出的套匣式结构分析法, 克服了桥本进吉倡导的将句子切分为“句节”的所谓句节分析法的缺点。而且在套匣式结构分析法中, 各个“句”具有层次关系, 是一层套一层的关系, 而在句节分析法的视野里, 各句节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并不存在层层相套的递进关系。可见时枝诚记的套匣式对日语的分析更接近日语的语言事实, 也更科学。

时枝诚记通过对日语句子结构进行的套匣式分析, 表达了他关于句子的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想:首先是日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形式是“词”“辞”联结体, “辞”具有包容统合“词”的功能, 并且位于“词”之后;其次是另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句子是由表达客观事态的表达式和表达语言主体对该客观事态的态度的表达式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如果说“词”“辞”联结体是句子的基本结构形式即日语的基本表达式在形式上表现为“词”“辞”联结这一看法完全是基于日语的语言事实而形成的话, 那么, 我们认为, 时枝诚记认为日语句子由表达客观事态和表达语言主体对该客观事态的感情、态度的表达式构成即“句子=客观事态箑语言主体态度”的思想不仅是当代日语将日语句子分为命题和情态两大部分来进行分析研究的萌芽, 并且对其他任何语言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安田敏朗.植民地のなかの「国語学」—時枝誠记と京城帝国大学をめぐって—[M].东京:三元社, 1997.

[2]小泉保.言外の言語学日本語語用论[M].东京:三省堂, 1990.

“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研究 篇8

关键词:进洞方法,“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锚杆框架,斜向套拱

1 前言

新时期公路建设强调环保和景观, 公路隧道建设也是如此。隧道是一个隐蔽性很强的工程, 洞口是其唯一外露的部分。如何保护隧道洞口周边自然环境和对洞口进行景观美化也就成为隧道设计的一个重点。隧道洞口开挖方法和进洞方式会影响洞口附近的自然环境和植被情况。比如有些隧道洞口大填大挖, 留下了永久性痕迹, 无法恢复, 极大地破坏了山体植被和周边环境。当隧道轴线与坡面斜交、边仰坡开挖较高时尤为明显。因此, 隧道进洞应选择较好的开挖方式。本文介绍的“临时框架式洞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进洞工法。

2 “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简介

2.1 主要施工工艺

本文提出的一种“隧道零开挖进洞”工法主要就是为了保护隧道洞口围岩和环境, 在隧道进洞时采用“临时框架式洞门”。所谓“临时框架式洞门”, 就是灌注一个隧道实体与地面相贴的斜向套拱直接与山体相连, 将洞口附近山体保护起来, 施工人员通过斜向套拱开挖进入山体内部, 实现“悄悄”进洞。这种进洞方式与传统隧道进洞方式不同的是套拱不是竖直的, 而是一种斜向套拱, 与地面相贴。按照常规设计思路, 隧道进洞要挖掉衬砌拱顶以上约2~3m高的山体才能实现暗挖进洞, 而现在只需对山体进行微开挖或者几乎不需要开挖就可以实现了, 也就是说“零开挖进洞”。采用临时框架式洞门技术, 遵循了隧道“早进洞, 晚出洞”的原则, 达到了保护环境和周边地形、地物的作用, 符合新时期公路隧道建设的新理念。施工结束后, 还可以对洞口生态景观进行修复和美化, 让隧道洞口与山体更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2 主要施工工序

“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施工工序如下:

(1) 隧道洞口岩体开挖前, 先清除山体仰坡上的浮土、危石, 做好仰坡的施工排水设施, 以防地表水冲刷山体, 造成洞口仰坡失稳。

(2) 精确测量放样, 在山坡上标出锚杆框架与山体接触的位置。将锚杆框架及其以内的表层土清除并整平, 喷射10cm厚C25素混凝土将锚杆框架坑槽进行封闭。

(3) 在锚杆框架区坑槽内钻孔、打设锚杆, 内环锚杆的间距为40cm, 外环锚杆径向对应布置, 锚杆采用Φ25螺纹钢筋。

(4) 将锚杆外漏部位用与地表平行的钢筋环向焊接, 内外两层锚杆用箍筋连接;在锚杆框架内放置2榀环向I14工字钢, 工字钢上预埋Φ127×5mm的导向钢管, 环向间距40cm, 以利于长管棚定位、定向。在相应位置浇筑锚杆框架混凝土结构, 厚度100cm。

(5) 打设长管棚, 在锚杆框架和管棚的保护下, 开挖隧道洞口范围内的岩土。具体可以采用分部开挖法或先拉大中槽再跳马口槽开挖侧壁的方法;为了保护洞口附近围岩, 根据现场围岩实际情况, 锚杆框架附近一段范围内岩体可采用以机械逐层开挖为主, 辅以人力风镐进行整修的施工方案, 以及采用预裂爆破或弱爆破等小控制爆破施工方案, 尽量减少对开挖线外周边围岩的扰动。

(6) 开挖时应短进尺, 边开挖边对开挖侧面进行锚、喷、网支护, 具体参数可根据洞口附近地质情况确定。

(7) 隧道洞口临时框架在洞门衬砌施作完成后进行拆除, 并在洞顶一定范围内进行山体修复和绿化。

3 “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稳定性分析

有限元模型计算范围在水平方向单侧取3.5倍隧道跨度, 竖直方向自拱底向下取为3倍高度, 向上取至地表, 沿隧道纵向取200m。有限元模型的边界除前侧路面以上部分和顶部为自由边界、右侧为对称边界外, 其他侧面与底面均为法向约束边界。初始应力场按自重应力场考虑。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围岩按均质弹塑性材料考虑, 采用德鲁克-普拉格 (D-P) 屈服准则进行分析, 支护结构按弹性材料考虑。采用梁单元模拟框架混凝土, 采用壳单元模拟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 实体单元模拟围岩。


通过计算分析, 最终状态下围岩位移分布见图4。由图4可知, 最大水平位移、拱顶沉降和纵向位移分别为0.87mm、3.07mm、2.77 mm。围岩位移相对模型尺寸很小, 可知施工过程中围岩是稳定的。

最终状态下围岩应力分布见图5。由图5可知, 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为0.1MPa和2.06MPa, 均远小于围岩抗拉强度2.0MPa和抗压强度40MPa。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施工过程中围岩是稳定的。



4 施工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 必须确保框架基础的稳定, 应经常加强观测, 锚杆框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得产生过大的变形。具体措施可在洞门结构段纵向适当的位置设置I20a环向钢拱架, 支顶锚杆框架, 每榀钢拱架间距500mm, 数量为3~5榀, 确保锚杆框架的稳定。

5 环境保护

一般情况下, 隧道进洞要进行山体边、仰坡开挖, 总要或多或少地开挖山体, 破坏周边植被。采用“临时框架式洞门”技术可以实现直接进洞, 是一种“隧道零开挖进洞”方法, 可以大大减少山体开挖和回填土石方。当隧道洞口附近山体树木茂盛, 植被发育时采用“临时框架式洞门”技术, 可以起到保护山体植被和洞口附近生态景观的作用;当隧道洞顶有特殊地形、地物不宜进行破坏或动迁时, 采用“临时框架式洞门”技术, 可以提前进行暗挖进洞, 起到保护地形、地物的作用。

6 工程应用

鹤大高速公路辽吉界 (新开岭) 至丹东 (古城子) 段青山沟一号隧道位于辽宁省东部的宽甸县青山沟乡, 为中低山区, 属长白山脉东南部余脉, 走向南西240°左右。隧道丹东端洞口附近山体植被茂盛, 地表碎石土层较薄, 洞口边坡及仰坡相对稳定, 围岩较完整, 较稳定。属陡坡地貌, 地形坡角达45°左右, 隧道测设线与地形等高线近于正交。地表覆盖层为残坡积碎石土:灰黑色、灰黄色、稍湿、中密—密实, 成分为混合花岗岩。该层普通混角砾土, 含量30%~40%左右。下部以弱风化混合花岗岩为主, 灰白色, 下部浅肉红色, 节理发育, 岩体破碎~较破碎, 呈碎裂结构~镶嵌碎裂结构。

本工程被列为国家北部寒冷地区高速公路典型示范工程, 同时被交通部确定为景观路、生态路、旅游路示范工程, 对环保和景观要求较高。经过对隧道洞口附近的地形和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坚持“早进洞、晚出洞”的施工方案, 隧道进洞时采取“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的施工方案。经与传统开挖方式进洞进行比较, 采用“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 可以实现减少土石方开挖750m3, 减少土石方回填 420m3 , 减少破坏山体植被300m2,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场施工完成后, 效果十分明显, 见图6。

7 适用范围

“临时框架式洞门”适用的范围特别广, 无论是地形坡度较陡还是较缓均可适用。斜向套拱的纵向坡比可根据实际地形做适当调整。当地形坡度较陡时, 斜向套拱坡比可放陡;当地形坡度较缓时, 斜向套拱坡比可放缓;一般情况下, 隧道暗挖进洞工作面采用锚、喷、网支护, 坡比有1∶0.3、1∶0.5等, 坡度较陡。在地质较差或者施工控制不好, 容易引起山体出现裂缝或山体失稳, 严重时导致山体出现滑坡、坍塌现象。采用“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施工时, 可以避免出现此类现象, 安全性较高, 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8 结语

采用“临时框架式洞门”实现直接进洞能够体现“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 隧道进洞方式的选择应根据隧道洞口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比较, 在条件具备时, 采用“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直接进洞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本文对“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进行了概略介绍, 以期为在广大隧道建设工作者在隧道洞口选择较好的进洞开挖方法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内河框架式码头施工技术分析 篇9

1. 框架式码头施工技术

1.1 桩基施工工艺

1.1.1 桩基施工流程

桩基施工工序:施工平台回填→钢护筒的制作与埋设→成孔→终孔验收、清孔→钢筋笼制作与安放→二次清孔、水下砼的浇筑→桩基检测。

考虑到抢枯水季节、场地条件及工期情况,安排16台钻机同时进行施工。由于用电量大,现场除现有园区提供的800k VA供电外,另配备1台1000KW发电机组及配套的25.5m3空压机。

1.1.2 成孔施工

钻机使用冲击钻机,采用泵吸反循环进行钻孔。开孔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开孔的孔位必须准确,并保证钻杆的垂直度,护筒内为块石时,用冲抓锥予以清除。

1.1.3 钢筋笼制作和安装

钢筋笼制作在陆上临时加工平台同时分节加工。将长10m的[22槽口朝上平放在地上。然后按2m间距将设有“十”字的加劲圈点焊在槽钢上,根据设计要求将主筋与加劲圈进行焊接,主筋要求与加劲圈垂直。主筋加工完毕后,将钢筋笼与槽钢割离开,按设计要求绑扎箍筋,及挂穿心式圆形砂浆垫块。根据《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钢筋笼制作偏差如表所示。

吊放钢筋笼时先将第一段吊放至孔内,在外露护孔筒1.5m左右时,用两节短钢管横穿到钢筋笼的加强筋下放置于护筒顶上,然后松钩,将下一段钢筋笼垂直吊起与第一节联接,钢筋联接采用单面焊,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钢筋笼在陆上加工好后运至施工现场接长下放,钢筋笼下放前应将“十”字撑由下而上割掉,钢筋笼最后一个加劲圈降至操作平台时,用长3m的[22作为扁担横穿钢筋笼加劲圈,将其担在施工平台上,吊装下一节钢筋笼与之对接,如此循环直到最后一节钢筋笼接完,钢筋笼下放时应尽量垂直,缓慢下放,防止与孔壁碰撞造成塌孔。

1.1.4 水下砼灌注

施工时,水下砼由砼输送泵泵送到现场,首先将5m3集料斗装满,然后将砼泵送软管放在漏斗边,将砼泵送至漏斗内,当漏斗即将装满时,开始将球塞拔起,同时将集料斗内的砼放入漏斗内。首批砼封底完成后连续灌注,在灌注过程中经常测定砼面标高,掌握导管埋设深度,便于提开导管,导管在砼内的埋置深度不得大于6m。在灌注末期应保证漏斗底口高出孔口水面4~6m。

1.2 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使用木模板,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刚度,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并能够保证施工出的成品或混凝土构件的质量,符合现行钢筋混凝土质量标准。

(2)对于个别部位使用非系列的模板工程,需技术人员计算方可使用。

(3)拼装和安装过程要选用好的原材料和合格的配件,保证模板本身的使用可靠性。

(4)完成拼装和安装模板后,首先要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5)模板采用专用模板脱模剂,以保证混凝土表面光洁。每次拆模后要对模板表面进行清理,安装前涂刷脱模剂。

(6)模板拆除时间要达到规范要求的混凝土强度,并实行模板拆模令制度。

1.3 钢筋工程

1.3.1 柱钢筋绑扎

立柱钢筋施工前,先对承台或下层立柱的竖向钢筋进行清理、调整,然后将立柱钢筋与预埋钢筋相连接,连接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按要求相互错开,焊接长度应满足要求。柱的箍筋与主筋绑扎牢固,箍筋的接头交错布置,扎丝弯向内侧。钢筋绑扎完成后,在封模前,将保护层垫块绑扎在主筋上。

1.3.2 联系梁钢筋绑扎

梁的主筋有两排时,其间用直径大于25mm的短钢筋分开,确保主筋间距,确保没有浮筋,梁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在主筋两侧。主次梁相交时主梁钢筋在上。对于悬挑的梁,在其上排钢筋下面增加支撑钢筋,严格控制受力钢筋位置。

1.3.3 主梁、面板钢筋绑扎

主梁主筋在地面对焊、加工结束后,吊运至工作面进行绑扎,绑扎接头应放在受压区或受拉较小的区域,梁的主筋有两排时,其间用直径大于25mm的短钢筋分开,确保主筋间距,确保没有浮筋,梁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在主筋两侧。主次梁相交时主梁钢筋在上。对于悬挑的梁,在其上排钢筋下面增加支撑钢筋,严格控制受力钢筋位置。

1.4 混凝土工程

1.4.1 立柱砼浇筑

立柱砼采取水平分层浇筑,为了保证不烂根,要求在浇筑竖向砼结构前,先铺一层比砼高一标号的水泥浆打底。浇筑砼时,先将振捣棒插入根部,使其振动,再灌入砼,边下料边振捣,并在模板外用木棒敲击侧模板,连续作业浇筑到顶或施工缝位置。浇注高度大于2米,须加串筒。

分段浇筑时,上下两段必须在同一轴线上,连接处不准错位,联系撑与立柱一次现浇,立柱分段浇筑位置一般设置在联系撑、横梁等底面约30cm部位,确保新老砼的连接质量,连接处箍筋加密。

1.4.2 梁、面板砼浇筑

(1)梁、面板砼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砼一起浇注,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振捣密实。

(2)梁节点钢筋较密,浇筑此处砼时,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

(3)面板砼分段、分段浇筑,随打随压光,砼浇筑方向平行于次梁方向推进。施工时,设马凳及人行通道和操作平台,严禁直接踏踩钢筋,通道随打随拆。大面积面板砼浇筑时,用水准仪抄平,保证面板平整度。

(4)浇筑面板砼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插入式振捣棒顺浇筑方向振捣,并根据事先测定在柱筋上的标高拉线检查砼厚度,后用长木抹子抹平,接缝平顺,压纹均匀一致,不得出现空鼓、裂缝、石子外露、浮浆、脱皮和起砂等缺陷(施工程序:振捣——砸夯——长枋压实找平——木抹抹平)。为提高面层砼的抗滑性能,面层进行刻痕处理,刻痕深度不小于0.6mm。

(5)施工缝留设:面板一次性浇筑至结构缝。施工缝应留置在排水坡度适当位置范围内,施工缝的表面应与梁轴线垂直,不得留斜槎,施工缝宜用木板或钢丝网档牢。

(6)施工缝处已浇筑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在继续浇筑前,施工缝砼表面应凿毛,剔除石子,并用水冲洗干净后,先浇一层水泥浆,然后继续浇筑砼,应细致操作振实,使新旧砼紧密结合。

1.4.3 砼养护

砼浇筑完毕后,应在12小时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以保持砼有足够的潮湿状态为准,养护期一般不小于14昼夜。

2. 工程进度控制

为了抢工期,保证在汛期来临之前完成工程,我们项目部采取如下措施进行进度控制:

(1)进场道路非常泥泞,项目部加大投入建设一条宽4米,厚度30cm的水泥临时道路,道路的正常通行和畅通保证了材料和混凝土的正常供应;

(2)现场需用的所有模板、护筒等全部在当地模板厂加工、运送至现场直接使用,保证了材料的及时供应;

(3)工程所需钢筋运至现场加工,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为主,在商品混凝土因客观情况供应不及时或供应量不足时,则采用自行拌制的混凝土作为备用;

(4)本工程的抢水位作业为桩基施工乃至整个工程施工是否能够按进度完成的关键,项目部配备三台塔吊和16台钻孔机同时作业,终于在洪水来临前完成本项目,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结语

框架式结构 篇10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英语轭式搭配 习得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13

一、引言

从本人的前期研究成果(张传雪 2011)可知:认知语言学认为,英语轭式搭配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概念化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英语轭式搭配背后蕴含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整合性的思维方式,其意义构建模型涉及四个心理空间,即背景区空间,两个基本的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在背景区的作用下,英语轭式搭配的输入空间(分别在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下建立)中的结构和成分经过选择性投射到达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通过轭式搭配使用者的自我协商、自我核定、自我允准的心理认知过程,最后形成英语轭式搭配的新显结构。

在此基础上,本文把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我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轭式搭配习得的实证研究。旨在探讨教师向学习者分析英语轭式搭配的认知理据能否使他们更容易、更有效地习得英语轭式搭配。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假设

学习者了解英语轭式搭配的认知理据能使他们更容易、有效地习得轭式搭配。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受试是浙江省宁波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共70名,其中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9至21岁之间。他们的教育背景基本相同,在学习和认知能力上大致相当。他们在实验之前平均已经进行了7至9年的英语学习。

(三)实验工具

实验工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填空,此题目旨在测试受试找出英语轭式搭配中两空间(即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之间共享概念的能力。第二部分的形式与第一部分相同,但测试目的不同。此部分主要测试受试者寻找同一概念的不同语义侧面的能力。第三部分是一段文字,题目要求看完这段文字后用一句话来总结该段的段落大意。本题更深一步的测试受试者应用轭式搭配的能力和意识。笔者在设计研究工具尽量使用典型的轭式表达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反映受试习得轭式搭配的情况。

(四)实验程序

为确保实验的信度和效度,本实验从始至终由笔者亲自操作。本实验在正式的上课时间进行,而且是在新学期开学三周后进行的, 所以受试没有太多的课程压力,能更自然更真实的反映实验效果。本实验包括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后测使用同样的实验工具。

前测实验中,笔者把测试试题发给受试,要求受试在15分钟之内完成并提交,并且不允许有空白试卷。15分钟后,笔者把70份答题纸收上来,并要求写上姓名和班级。接下来是30分钟的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是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英语轭式搭配的意义构建过程。课间10分钟过后,用与前测相同的试题内容来检测授课后受试对英语轭式搭配的理解和掌握。后测的时间同样为15分钟。测试结束后将答题纸收上来。

三、结果与讨论

试验后笔者对受试的前测和后测试卷进行评定。两次测试均是随堂进行,在测试过程中有随时监控,所有测试试卷全部有效。评分标准为:第一部分的两个空必须是同一个单词,且这个单词必须能呈现出符合两部分语境的共享特征。答案都正确得10分,其中错一个就是0分;第二部分的两个空必须是前面支配词所反映出的不同语义侧面。其中要求一个是表示具体概念的词汇,一个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汇。得分标准同第一部分。最后一部分要看受试运用轭式搭配的意识和能不能造出一个正确的轭式搭配的句子。句子正确即得10分,错误不得分。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检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轭式搭配习得的影响,笔者对受试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

四、结语

本研究发现:学习者了解英语轭式搭配的认知机制,即意义构建过程,能促进学习者更容易、更有效的习得英语轭式搭配,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1. 英语轭式搭配不仅是一种修辞,它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背后隐藏一定的认知规律。学习者不能把它特殊化,怪异化,它是一种正常认知思维在语言上的表现。2. 教师在讲授英语轭式搭配的时候,不能单纯使用过去传统的方法让学习者了解它的形式与特点,而要把其背后的意义构建机制给学习者深入讲解和分析,这样学习者不仅了解一种语言方式,而且能促使学习者创造性的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正光.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与质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 汪少华.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构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3] 张法科,王顺玲.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外语界,2010,6.

上一篇:侦查价值下一篇:救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