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2024-05-16

意见的框架结构及(共8篇)

篇1: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基本框架】

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要达到什么要求);

3、背景与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工作举措——工作要求;

4、背景与现状——必要性或原因理由——工作要求;

5、目的——理由——安排——要求。

篇2: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大纲)、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简言之,即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二、说课的核心理念及思考要点

要全面贯彻高职教育方针,充分体现教育部教高[2006] 16号文件的基本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的指标内涵对接。主要应体现高职教育课程内涵建设的以下特色:

1、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为依据。

2、学院“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4、“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5、“多位一体”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6、“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

三、教师说课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性质与作用

3、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取

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3、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4、教材使用和建设

(三)课程教法学法

1、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课程教学特色

(四)课程教学条件与资源

(五)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四、说课的时间要求:

说课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由专家组规定),说课完成后,专家对说课情况进行简要评价,并与说课教师进行沟通。

五、说课的基本形式

评估说课的教师和课程由专家组根据现行课表研究确定,教师讲授什么课,就说什么课。主要由两块内容组成:

1、“说”所讲授的这门课——阐述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这门课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2、“说”这门课中的一个内容(章节、片段或一个任务)——阐述你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认识、把握和教学设计。这里又分为章节说课和课时说课两种。章节说课要重点分析章节教学目标及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本章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办法;举例说明本章节教学过程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时(或任务)说课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说明本课时(或本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运用教学方法的目的、效果、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本课时(或本任务)的作业、辅导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融知识与技能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等。

无论课程说课、章节说课,还是课时(或任务)说课,说课教师都要准确把握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说教学过程设计、学情、学法、教法、教材、场所设备等。

六、说课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要使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思维过程,不仅要说明对教学过程的设想、设计、编排程序,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编排,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要做出科学的理论阐述。

2、要突出重点,展示说课艺术。教师说课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要说明现代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将自己的教学特长与创新之处讲清、讲透,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将课程教学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充分表达出来,展示说课艺术,增强说课效果。

3、要精心准备好说课稿,较好地体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要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条件,如多媒体课件、教具、图表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和专家把课说清楚。语言简练、准确,仪态自然、大方。

4、说课过程中或说课后,教师应将说课稿、教案、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资料、授课计划、助教助学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具展示给专家和同行。

(课程名称)说课稿

一、课程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

说明如何结合学院服务面向的产业结构和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市场和专业调研的途径、方法、结论,如何校企合作,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进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简要说明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和过程,展示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性质与作用:

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程性质,阐明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的支撑或促进作用,说明本课程能为专业岗位群提供什么样的能力支撑等,以及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及有机衔接。

3、课程目标:

主要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简要说明确立理由。一定要突出能力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用具体、细化和可检验的语言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标准。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取:

说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主要阐述课程内容取舍依据、内容之间的关系,选择的内容对原有知识点的覆盖,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符合度。特别要说明项目或载体与知识点的关系,新旧体系知识对照。

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要阐述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如根据什么原则来构建课程结构、选取课程内容的,通过什么项目或载体来贯穿教学内容,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要突出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引入行业标准,融入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

3、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说明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学习情境如何设计,课程分为哪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应学习哪些内容,并说明各模块采用什么途径(项目、任务、活动、案例),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工作任务、训练与操作内容、结果是什么。说明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所采用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办法,并说明依据,同时要说清课程考核评价要求及如何组织实施考核的,是否引入社会、企业的评价等。整体设计要突出工学结合,有针对性地设置学习性工

作任务,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科学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要抓住16号文中提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突出能力目标要求,课程以项目载体用任务训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4、教材使用和建设:

说明本课程教材选用情况,应选用近年出版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含全国优秀教材、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高水平自编教材)。说明教材的适用性,是否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校企合作进行了开发;对教材内容如何根据课程目标和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重新组合、调整(增减的理由和依据),对教材的不足在教学中如何弥补(包括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课件、案例、习题、项目、学习指南、参考书、报刊文献、网络资源信息等参考资料?如果是自编教材(指公开出版)或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应着重强调教材特色。

三、课程教法学法

1、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地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的目的、实施的过程和实施的效果及其依据。一是说明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如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二是强调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自学辅导、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三是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如何利用板书、板图和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说课中要适当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以及本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的实效。

如果本课程是实践课程,要说明相对于教学内容(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的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教学创新与特点、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训场所、设备和方式)等。实践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能否进行开放式教学,预期效果如何。

2、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课程原有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本课程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说出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与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并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等

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是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二是教师是否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三是教师是否树立因材施教观念,面向个体学生,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课程教学特色:

可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团队、课程评价体系与方式、课程教学资源等方面加以阐述。如果进行了课改,对那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叙述时要进行前后对比,并说明改革的效果以及今后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四、课程教学条件与资源

1、教学团队。主要说明本课程教学团队的组成,双师素质、双师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兼比例等的情况,重点说明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情况和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课程兼职教师。

2、校内校外教学设施。实验(训)项目所需的场地、教学仪器设备,说明与课程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和实习教学条件,是否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是否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否能做到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强化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特别是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实训基地配以图片说明如何使用。

3、图书、网络教学资源与硬件环境:主要是图书资源、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不仅要内容丰富,而且要架构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电子教、试题库、网络资源等。

五、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说清楚一次课或一个任务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和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要让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的依据。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清楚地说明师生双边活动的具体安排及学情依据,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如何有机结合,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使用时机,教学过程的板书设计以及教具的使用。要说清楚教师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说清楚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单元教学说课应注意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融知识与技能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篇3: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如果基础埋置深度较深时, 可以用基础系梁减少底层柱的计算长度, 在±0.00以下设置系梁, 此时系梁宜按一层框架梁进行设计, 同时系梁以下的柱应按短柱处理。

如果工程条件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1条规定, 应设基础系梁。根据抗震要求, 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系梁。基础系梁截面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12~1/15之间。构造基础系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可取上述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 当为构造配筋时, 应满足最小配筋率;当基础系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的荷载时, 应与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叠加计算, 基础系梁截面也应适当增加, 算出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和构造配筋要求。构造基础系梁顶标高通常与基础顶标高相同。为减少基础系梁计算跨度, 可以将基础梁下与独立基础的台阶或锥形斜坡之间的空隙部分用与素砼浇筑至与基础顶面平齐, 再浇筑基础系梁。

如果用基础系梁平衡柱底弯矩, 基础系梁的截面尺寸与配筋应按框架梁设计, 这时, 拉梁正弯矩钢筋应全部拉通, 负弯矩钢筋至少应在1/2跨拉通, 基础系粱的纵筋在框架柱内的锚固、箍筋的加密及其余抗震构造要求应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 且此时拉梁应设置在基础顶部。

综上所述, 如不设置基础系梁, 填充墙可以采用素砼条形基础;如设置基础拉梁, 宜在框架柱之间设置, 对于不在框架柱之间的墙体基础可采用素混凝土基础。

2 框架结构薄弱层的判定与处理

薄弱层是指在强烈地震下, 结构首先屈服并产生较大弹塑性位移的部位, 这些部位的承载力是满足设计地震作用下抗震承载力要求的。只有在地震烈度大于等于7度地区才会出现。

2.1 如何判断薄弱层

对于薄弱层的判断, 有个人指定、计算判定、强制认定三种方式。在PKPM的SATWE软件里, 设计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5.4条规定或个人经验可以直接指定哪一层为薄弱层;软件在计算时, 如果结构的抗侧移刚度不规则, 某层的抗侧移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 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或楼层承载力突变, 满足健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4.2条竖向不规则的规定, 软件自动将该层指定为薄弱层;如果结构存在转换层, 即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那么不管该层刚度与上层或上三层的比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或楼层承载力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必须强制认为该层为薄弱层。

2.2 如何处理薄弱层

薄弱层是对抗震极为不利的结构层, 原则上应避免出现薄弱层。避免出现薄弱层的最基本方法是加大该层的抗侧移刚度, 即加大该层的柱截面或梁截面;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改变该层层高或减少基础埋置深度。但无法避免出现薄弱层时, 在结构计算和出图时必须按照规范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4.3.2条及第5.5.2条~第5.5.5条的规定, 除对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倍的放大系数外, 还应对结构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进行验算。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如果在地震烈度7度~9度地区的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时, 应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符合表5.5.5的规定。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 必须对结构布置进行调整。

3楼板开大洞结构计算注意问题

楼板开洞的结构比较普遍, 如果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 就属于平面不规则了, 计算时必须进行处理。以PKPM软件为例来说, TAT和SAT、ⅣE分别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TAT软件是将无楼板的节点定义为弹性节点, 也就是表明该节点不受刚性楼板假定的限制, 其平动自由度独立 (在这里所指的节点为梁柱交点) ;SATWE软件是将所有楼板定义为弹性膜, 由软件真实的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刚度, 忽略楼板的平面外刚度。

建议如果某层洞口面积大于楼层面积的30%以上时, 应将全楼所有楼板定义为弹性膜比较符合实际, 也可以将该层洞口边缘节点定义为弹性节点 (即不考虑楼板的刚度) ;如果屋面为刚网架时, 应输入一板厚, 定义为弹性膜, 真实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刚度, 比较符合实际。

在正确定义了弹性节点或弹性膜后, 在后续计算中必须采用总刚计算法, 否则侧刚计算法仍按刚性楼板计算结构内力和配筋, 计算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4 框架梁柱偏心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 由于建筑专业需要, 外墙与柱边平齐, 这样框架梁要么设挑耳, 要么与柱偏心, 设计人往往不知选择那种方法。

如果框架梁设挑耳, 可以保证框架梁与框架柱中心对齐, 对梁、柱受力均有利, 但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即填充墙的构造柱下部与上部纵筋不好锚固, 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 如图1所示。

如果将框架梁与框架柱偏心, 在地震作用下, 往往会导致梁柱节点核芯区受剪面积不足, 并对柱带来扭转效应, 并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5条对梁的偏心距做了专门地规定。

因此, 我建议外框架梁宜采用设挑耳的方法解决外填充墙偏心的问题。

5 短柱

在框架结构中, 如果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4或剪跨比≤2, 那么该柱为短柱。

短柱在地震作用下, 容易发生脆性破坏, 因为短柱的受剪承载力及变形能力不足, 会引起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设计上应尽可能的避免。

短柱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是由于楼梯间半休息平台或结构局部错层造成两个框架梁之间的框架柱净高较小引起的, 二是填充墙设置不当, 造成某层的框架柱两侧一部分无填充墙, 一部分有填充墙, 无填充墙的柱的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往往≤4, 形成短柱。

处理短柱主要是增加柱的抗剪承载力及改善其变形能力, 一般采用复合箍筋, 箍筋沿全高加密;保证短柱的纵向钢筋对称布置, 且每侧的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的方式处理, 也可以采用外包钢板、配x形钢筋等方式处理。

6 部分计算参数的合理选用

6.1 梁扭矩的折减

现浇框架结构中, 如果梁两边没有楼板或有弧形梁时, 扭矩折减系数应为1.0;如果梁两侧均有楼板, 应对梁的扭矩进行折减, 折减系数一般为0.4。对于一般工程, 梁的配筋应计算两次, 一次对所有梁的扭矩折减。计算出两侧都有楼板的梁的配筋, 另一次对所有的梁的扭矩不折减。计算出一侧有楼板或两侧都没有楼板的梁的配筋, 这样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这一点设计人应引起重视。

6.2 梁端负弯矩调整系数与梁弯矩放大系数

结构计算时, 框架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梁端负弯矩往往很大, 造成钢筋太密, 无法施工;同时, 由于框架结构一般为超静定结构, 框架梁在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之前, 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因此可以适当降低框架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负弯矩, 通过平衡条件相应增大梁跨中弯矩。注意:这里只是降低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负弯矩, 然后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设计。

而梁弯矩放大系数仅在没有考虑梁的活荷载不利布置时起作用, 并且对梁的正负弯矩均起作用, 且不可与考虑梁的活荷载不利布置同时考虑, 这样会引起梁弯矩增大, 造成材料浪费。

7 应用平法图集须注意的问题

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框架结构一般都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的平法表示梁、柱、剪力墙的配筋, 在使用图集时宜注意以下问题。

框架柱如果采用剖面列表法表示配筋时, 应注意每层楼面标高以下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为框架梁高与规范规定的箍筋加密区长度 (1/6柱净高、柱截面高度、500 mm中的较大值) 之和, 因为PKPM软件出图时加密区长度没有包含梁高, 而施工人员如照图施工时, 往往会造成箍筋加密区高度不够。

另外, 由于一层建筑地面是在主体结构浇筑完毕后才施工的, 如果一层地面为刚性地面,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10.2条规定, 柱箍筋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 mm范围内应加密, 这一点往往被施工单位忽视, 设计人应在设计图纸中有明确交待。

在框架结构中, 井字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外伸长度应交待, 平法图集第68页有专门说明, 设计人应明确指出。此外, 由于梁截面过小或承载力较大时, 框架梁如设三排纵筋, 建议调整梁截面或纵筋直径改为两排, 否则, 第三排纵筋的外伸长度应交待。

8 非结构构件设计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7.1条规定, 非结构构件, 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 应进行抗震设计。比如框架结构中女儿墙构造柱的设置, 尤其注意女儿墙高度大于1.0 m时, 应注意采取结构构造措施, 保证女儿墙的稳定;还有建筑装饰用的砌块柱的稳定性、突出屋面的小构架内力与配筋 (应与主体结构一起输入计算)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l3章对此有专门规定, 设计人遇到类似工程应严格遵守此规定。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的地震作用效应, 宜乘以增大系数3, 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 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计入, 具体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2.4条的规定。框架结构中突出屋面的电梯间、楼梯间、水箱间应采用框架承重, 不应采用砌体承重。

9 结语

以上主要阐述了多层框架结构在设计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当然实际工程可能会遇到更多问题, 在此不再赘述。设计多层框架结构, 设计人应首先判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 对可能碰到的问题, 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并对所有计算结果认真分析、判断, 准确无误后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

参考文献

[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篇4: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关键词:框架机构;加固设计;施工研究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房屋的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而房屋建设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并对施工技术进行相应研究,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加强面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现有的建筑建设之中,能提高建筑结构稳定性的设计,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是较为流行的一种应用方法,并且有非常大的应用范围,各类建筑都可以通过对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进行运用,从而加强建筑结构稳定性。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框架结构加固设计的认知能力,充分理解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原则,并对其建筑框架结构的加固原则加以运用,全面的考虑加固设计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对建筑框架结构加固设计途径的深入思考,最终结合建筑框架机构加固设计的施工研究,从而加强房屋建设过程中,对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进行合理运用,并提升房屋的坚固程度,保障房屋建设的质量安全控制,从而达到房屋建筑结构稳定性的提高。

一、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房屋建设在开工建造之初的主要依据,并作为整个工程的设计模板。因此在进行建筑康佳结构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房屋所处的环境因素,并对房屋的地理位置进行考察,比如是否频发地震,是否防潮、防风。通过对当地环境因素的了解,进行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重点因素,比如雨水较多的地区,需要重点防范雨水渗漏。并且在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过程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主要用途,并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建设,根据国家规定对于房屋建设的标准程度,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从而为房屋的实际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六种:1.房屋在建造过程中构造的合理采用,以及设计的整体性;2.房屋设计的高度限制,以及房屋所能承受的重量;3.对于混凝土和钢筋的相关要求,以及建筑物的坚固耐用程度;4.房屋的耐火性、耐水性和抗压性;5.开工建造的具体实施,以及材料的选用和工队的配合。6.设计过程中对突发情况留有余地。

二、 建筑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原则

2.1建筑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途径

在建筑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中,有许多种加固设计方法可以应用,比如对房屋的砌体结构进行加固改造,或对其所用的高辽进行加固以及对混凝土进行加工等方法。而钢架结构进行加固是目前在建筑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其途径主要包括先将钢料进行加固处理,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起到加固房屋的目的,虽然在某些建造部分对钢料的实用,使得整栋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钢料预算成本的增加,但可以将建筑设计的某些部分用钢料代替其他材料,如将铰链连接变成钢连接,通过对原有材料宽度、长度和受力面的改变,从而加强房屋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

除了对材料方面进行加固,在建筑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之中,还可以通过对建筑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的运用,从而加大建筑的物理载面,从而加强建筑的坚固程度。并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在可利用的范围之内,充分考虑到材料的性能方面,通过对材料的焊接或其他加工处理,加大材料的受力面积,从而避免材料在建筑过程之中出现变形情况。建筑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具有很多途径,而能否对这些途径进行合理运用,是影响建筑框架结构加固设计优劣的重要因素。

2.2建筑框架结构在加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建筑框架结构加固设计作为整个工程的设计末班,并且是开工建造之初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其设计的过程之中,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考虑,对这些因素的充分满足,能放房屋建设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使用标准,并通过对地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充分考虑,能够有效的提升房屋的使用程度以及房屋的耐壓耐水耐火性。而建筑框架够在加固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

(1)对建筑物的支撑方面进行加固

支撑物作为整个建筑物的框架根本,对其的加固能够保住房屋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是对施工进行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对选用材料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进行不同材料的对比,从而加强材料之间的配合利用程度,并通过外包角钢加固等方法,提高支撑物的坚固程度。

(2)对板面进行加固

在对板面加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使用程度,将板面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密度较高、较为厚实的混凝土板,或采用双层的钢筋混凝土板对板面进行有效加固。

(3)细节设计进行加固

在建筑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中应对房屋缝隙处或阳台处更为注意,应充分选用合理材料,从而避免缝隙处或阳台处受到施重力后产生扭曲变形等现象。并且在对地下室的设计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防潮因素,从而对混凝土板进行防水设计,加强建筑的使用程度。

三、 施工技术方面

在对建筑框架的加固设计进行充分准备之后,在正规的实施阶段也需要掌握许多技术要点和施工方法,从而加强房屋的坚固程度。例如对原有旧钢结构进行考察、取样、实验、评定,或对原旧钢结构进行喷砂除锈等,充分保障材料的使用程度,并且在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施工时应尽量减少对原有结构的破坏,充分利用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并在改造过程中加强对加固连接技术的使用。在房屋建筑结构加固的施工期,需要进行认真的检测、调查并对工程设计的相应细节进行合理分析,并与施工单位加以沟通,从而设计出更加安全合理的设计方案,并且应加强对工程的监督检查,加强执行力度,从而确保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促进中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牛鸣非; 张颖. 房屋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 科技创业家, 2014(03):48.

[2]俞才祖. 多层框架结构加固设计与施工研究[J]. 城市建筑, 2012(15):16-20.

篇5: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1.按对象范围分类 按电子商务应用对象范围可以分为四类,即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政府机构、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3.按地理范围分类(1)本地电子商务 通常是指利用本城市内或本地区内的信息网络实现的电子商务活动,电子交易的地域范围较小。

三、电子商务的分类

1.按对象范围分类

按电子商务应用对象范围可以分为四类,即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政府机构、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

(1)企业对消费者(即B2C)的电子商务

商业机构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基本等同于电子零售商业。目前,Internet上已遍布各种类型的商业中心,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2)企业对企业(即B2B)的电子商务

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是指商业机构(或企业、公司)使用Internet或各种商务网络向供应商管理(企业或公司)订货和付款。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发展最快,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特别是通过增值网络上运行EDI,使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扩大和推广。公司之间可能使用网络进行订货和接受订货、合同等单证付款。

(3)企业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

在企业、政府机构方面的电子商务可以覆盖公司与政府组织间的许多事务。目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推行网上采购。

(4)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

政府将会把电子商务扩展到福利费发放和自我估税即个人税收的征收方面。

2.按支付方式分类

按支付方式可分成支付性电子商务和非支付性电子商务两类。

(1)支付性电子商务

即实际进行网上支付和货物运送的电子商务。也就是可以完全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实现和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的交易。显然,这种电子商务中既包含了物质和信息的流动,也包含了资金的流动。

(2)非支付性电子商务

即不进行网上支付和货物运送的电子商务。也就是指无法完全依靠电子商务方式实现和完成完整交易过程的交易,它需要依靠一些外部要素来完成交易。这种电子商务中只存在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没有资金的真实流动。

3.按地理范围分类

(1)本地电子商务

通常是指利用本城市内或本地区内的信息网络实现的电子商务活动,电子交易的地域范围较小。

(2)远程国内电子商务

是指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的网上电子交易活动,其交易的地域范围较大,对软硬件和技术要求较高,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商业电子化、自动化,实现金融电子化,交易各方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等。

(3)全球电子商务

是指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电子交易活动,参加电子交易各方通过网络进行贸易,涉及到有关交易各方的相关系统,如买方国家进出口公司系统、海关系统、银行金融系统、税务系统、运输系统和保险系统等。全球电子商务业务内容繁杂,数据来往频繁,要求电子商务系统严格、准确、安全和可靠,应制定出世界统一的电子商务标准和电子商务协议,使全球电子商务得到顺利发展。

四、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结构

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结构是指实现电子商务从技术到一般服务层所应具备的完整的运作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构成的基本结构。传统的市场交易链是在商品、服务和货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而今,电子商务的应用强化了一个重

要因素——信息,于是就有了信息服务、信息商品和电子货币等等。人们做商品交易的实质并没有变,但在交易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因为所依附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也相应地改变了形式。为了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结构,我们简要地描述一下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主要层面。

第一层,网络基础设施,它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最底层的硬件基础设施,是信息传播系统,包括远程通信网、有线电视网、无线通信网和互联网。这些网络都在不同程度上提供电子商务所需的传输线路,但是大部分的电子商务运作还是基于Internet。

第一层,在网络层提供的信息传输线路上,通过Internet传输信息的内容,如文本、声音、图像等。最常用的信息发布所应用的是WWW,及应用HTML将信息发布在WWW上。

第三层,交易文件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文件传输一般有以下几种交流方式:一种是非格式化的数据交流,如我们用传真、电子邮件传递信息,它主要是面向人的;另一种是格式化的数据交流,如EDI,它的传递和处理过程一般都是自动化的,无需人工干涉,主要是面向机器的,订单、发票、装运单都比较适合格式化的数据交流。

第四层,贸易服务的基础设施。第四层框架被称为基础设施,因为所有企业和个人在做交易时都需要它的服务。主要包括标准的商品目录服务、建立价目表、电子支付工具的开发、保证商业信息安全传送的方法、认证买卖双方合法性的方法等。

第五层,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层。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范围较广,包括供应链管理、电子市场及电子广告、网上购物、网上娱乐、有偿信息服务及网上银行。

篇6: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阶段,是毕业前的综合学习阶段,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和学的重要过程,是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全面总结。

本毕业设计题目为《双流第二中学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在毕业设计前期,我温习了《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知识,并认真阅读了老师给的《抗震规范》、《荷载规范》等规范。在毕业设计中期,我通过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在设计期间,本组在校成员齐心协力、互帮互组,最后大家都圆满完成了各自的设计任务。在设计后期,主要进行设计手稿的电脑输入和施工图纸的绘制,并得到老师的审批和指正,使我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毕业设计的三个月里,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经过资料查阅、设计计算、论文撰写以及外文的翻译,加深了对新规范、规程、手册等相关内容的理解。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内力组合的计算时,进一步了解了Excel。在绘图时熟练掌握了AutoCAD,PKPM等绘图软件,以上所有这些从不同方面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框架结构设计的计算工作量很大,在计算过程中以手算为主,辅以一些计算软件的校正。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和疏忽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二零一三年六月

符号说明

α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γG、γE、γw——作用分项系数;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ζ——计算系数;

η——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增大或调整系数;

λ——构件长细比,比例系数; GGK——永久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SQK——可变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T ——结构自振周期; ea——附加偏心距; ei——初始偏心距; h——截面高度; h0——截面有效高度;

篇7: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过程当中,钢筋工程施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钢筋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过程当中,相关的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钢筋施工的重视。一方面,施工单位需要加强对施工中所用钢筋材料质量的重视,根据实际的施工状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施工钢筋材料,并且相应的施工技术人员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钢筋施工的影响,选择质优价廉的钢筋材料应用到框架剪力墙施工过程当中;另一方面,相关施工技术人员还需要加强对节点钢筋的施工控制,在框架剪力墙结构节点处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密集钢筋安装到位,进而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施工技术人员需要按照相应的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防止节点处的钢筋出现移位的现象,并且施工人员还应当尽可能的掌握好准确实际的施工数据,按照标准规范对每一个施工环节机械能操作。

2.2模板施工技术

在钢筋工程施工完成之后,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在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施工中需要及时的做好模板施工作业。一般来说,在框架剪力墙结构模板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一方面,对于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而言,主要关注的区域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外观墙体以及内部等,施工的重难点就在于梁柱节点的施工,并且在施工中墙体模板材料的选择对于砼施工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混凝土模板施工过程当中,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模板材料,尤其是需要注意,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的等级会高于其他部分。另一方面,对于模板支撑施工技术而言,在实际施工开始之前,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做好施工模拟实验,只有当实验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施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对所用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为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混凝土施工技术

当模板施工完成并验收合格之后,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及时的做好混凝土施工。采用混凝土施工技术之时,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做好混凝土的选择以及配制,在进行选择之时,施工技术人员需要进行试配,当试配合格之后才能够按照特定的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的配置。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人员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混凝土配置。同时,在对大型截面梁进行浇筑之时,可以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保证每一层的厚度都能够保持在500mm左右,尤其是需要注意,沿着梁高区域不能够设置施工缝,严格按照混凝土技术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

2.4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当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相关施工人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其主要包括:其一,选择优质的施工原材料,并不断调整配合比选择最优比例进行混凝土配制;其二,当混凝土浇筑入模的过程当中,需要确保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300℃之内;其三,施工单位还需要安排专业施工人员做好墙体和框架混凝土浇筑厚度的控制等,从而提升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降低裂缝现象出现的几率。

2.5内隔墙施工技术

在内隔墙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人员需要在不对墙体承重造成影响的基础之上,对建筑项目做好相应的美化工作。这就要求施工人员需要做好内隔墙的选材工作,尽可能的选择抗震能力较高且较为经济的空心砌块等,并且由于考虑到内隔墙施工质量的高低以及美观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价格以及业主主观的选择,因此,施工人员在对内隔墙设计之时需要提高对设计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的重视。

3结语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当前的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兼具框架结构以及剪力墙结构的双重优势,被广泛应用到了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因此,在当前背景之下,相关的施工单位需要加强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的重视,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降低施工成本,提升施工的质量,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1 建立体育公共服务重要性

体育公共服务并不是单纯的自身独立的系统, 它与公共行政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可以说, 体育公共服务既是一个社会性质的问题, 同时也是公共性质和经济性质的问题。体育公共服务在我国的整体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因此对其进行分析, 可以为今后的全面创新和发展理论基础起到奠基的作用。

1.1 体育公共服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 人们在满足了温饱的需求之后, 将目光转向对于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方面上来, 对于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一定推进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育公用服务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健康保障, 从统筹角度看来, 满足了我国社会的以人文本的要求, 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可以更好地统筹规划,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适应时代进步的步伐。

1.2 强化了政府的职能

现如今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 体育公共服务的出现更好的适应了这种趋势, 使政府的职能更为丰富, 与责任更为相符合, 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 从某个方面而言就是代表了政府职能的强化, 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结构, 可以带动体育公共服务的更为完善的发展, 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体育公共系统的理论框架

2.1 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想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创新化, 就需要政府强化自身的公共服务智能, 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我国社会发展的模式决定了政府必须站在统筹的地位对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理论的指导。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处在发展阶段, 各项理论制度还尚不完善, 这就要求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基于领导地位, 监督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服务性, 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协助体育公共服务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模式和结构, 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实现对其的管理。

2.2 体育公共服务机制

在实践中强调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可以协调体育公共服务与政府、与社会、与经济的关系。体育公共服务要遵循管理与地域范围一致的原则, 要以体育公共鼓舞的地域作为管理范围而不是通过行政区进行划分。

另外, 体育公共服务也要与公共服务的成本范围相一致。中央对地方提供支持的专项资金, 体育公共服务的管理系统应该直接接受资金, 而不通过中间环节, 这样可以确保管理范围和成本的受益范围相一致。

体育公共服务在发展制定的时候, 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整体统筹规划的原则, 在贯彻基本发展观念的时候更要坚持发挥地方的特色, 综合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注重持续发展, 统筹地域之间的和谐。

2.3 服务管理意识

政府在对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中对其提供理论和资金支持, 政府出资, 体育公共服务利用资金反过来为人们提供服务, 这样的一套体系实现了政府的功能与价值, 同时也体现了体育公共服务自身的意义。体育公共服务既是经济增长的产物, 也是社会生活反思和文明变迁的产物, 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

3 体育公共系统的系统结构

体育公共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系统、体育公共服务规划系统、体育公共服务融资系统、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系统和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系统。

3.1 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整体统筹规划, 在特定的领域和部门建立管理部门和具体服务单位层。体育公共服务系统根据政府体制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态。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系统下属包括了总体统筹规划层、特定领域、部门管理层、具体服务单位层和需求回应性处理层。

总体规划层属于核心决策者, 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和水平进行规划管理, 提供服务的方向和原则。

特定领域和部门管理层是指在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规划中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标准和生产进行安排和分配的部门。

具体服务单位是指例如社区居委会、民间体育组织、地方体育局等具体的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

需求回应性处理层是指对百姓的需求和回应进行处理的平台。

3.2 体育公共服务规划系统

体育公共服务规划系统主要是进行公共服务的环境规划、制定目标、标准规划、进行方法和计划的具体落实, 并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不断改进标准和规划内容, 进一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服务性。

3.3 体育公共服务融资系统

体育公共服务融资系统是指由政府出资、非政府部门进行参与, 共同提供慈善、福利等服务。根据我国的税收体制为地方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相应数目的资金支持, 采用分级供给的体制,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通过以体育公共服务的名义举办活动, 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 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4 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系统

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系统是指在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提供服务生产, 建立供求配置。根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服务间刚出现分权化、市场化和多中心化, 地方政府将在对本地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行管理的基础上, 使其更贴近大众的需求, 以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方式进行运作, 可以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体育公共服务带来的好处。

3.5 体育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系统

这一评估系统主要是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服务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以体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成果作为评估的标准, 强调一定程度上的结果平等, 使服务范围内的每一个人都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

4 总结

体育公共服务是政府在保障公民基本体育权利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符合大众的需求。针对我国现今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行理论框架和系统结构的分析, 可以更好的认识其本质内涵, 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完善过程中, 可以更好的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系统, 从而带动政府、经济、社会的共同提高, 更好的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

摘要:体育公共服务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 随着我国的经济进步、文化水平提高和社会转型, 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职能也随之不断增强, 这其中, 我国的体育公共服务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府的扶持之下,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会朝着法制化、市场化、民主化和多元化发展。本文将针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结构进行分析, 以期为体育公共服务更好的满足大众需求做出参考。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理论框架,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1]王伯超.构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29) .

[2]易剑东.中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体育学刊, 2012, 3 (19) .

上一篇: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下一篇:房地产内勤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