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生长量

2024-05-21

林木生长量(精选五篇)

林木生长量 篇1

1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指应该将树木栽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 如刺槐、马尾松臭椿等树种耐干燥, 适宜栽在瘠薄的土壤上;柳树、枫杨等适宜在低温的地方生长;泡桐、杨树、白榆等树种适于平原生长, 在山地则生育不良。因此, 造林应选择“乡土树种”, 即在本地区分布普遍、生长旺、群众有栽培经验的树种。

2 适季造林

造林时间春季造林宜早, 在土壤化冻后就可以进行。因为早春, 苗木地上部分还未生长, 而根系已开始复苏。所以, 早栽的苗木先发根后发芽, 蒸腾小, 容易成活。

3 造林方法

(1) 对外调苗木, 要在加强苗木检疫和搞好病菌防治的同时, 搞好苗木消毒, 提高成活率。①石硫合剂消毒:用4~5°Be溶液浸苗木10~20分钟, 再用清水冲洗根部。②波尔多液消毒:用1∶1∶100石灰、硫酸铜和水的药液浸苗木20分钟, 再用清水冲洗根部。

(2) 造林时, 苗木根部蘸浆后能使根系保持湿润, 提高成活率, 若再加些肥料, 将会促进苗木更快地生长, 特别是对针叶树来说, 效果更加显著。造林时要尽量采用浆根法。几种泥浆的配制和浸蘸方法是:①磷肥、黄泥浆法:过磷酸钙1.5kg, 水50kg, 黄泥10kg, 混合搅匀后即可蘸根。用这种泥浆浆根后能使新根增多, 扩大幼树吸收养料和水分的范围, 促进树苗成活。②尿液、黄泥浆法:尿1份、黄泥3份、水5份, 混合搅拌成浆。用这种泥浆蘸根后, 要再蘸上一层钙镁磷肥, 每亩用量为1.5~2.0kg。③黄泥、肥料分浆法:分别拌制黄泥浆与钙镁磷肥, 苗根先蘸泥浆, 取出稍干后再蘸钙镁磷肥。④黄泥、肥料混合浆法:钙镁磷肥占60%, 黄泥占40%, 混合搅拌均匀加水制成浓浆, 一次醮根即可。

(3) 种植方法, 在植苗之前先挖好穴, 穴要比苗木的根系大而深。挖穴时, 表土和心土要分开放置。栽的时候, 要把苗木放正, 先填表土, 填到2/3左右, 将苗木轻轻向上一提, 使苗根舒展, 再踩实, 把余土填上, 再踩。浇足定根水, 然后在穴面上盖1层松土, 以防水分蒸发。栽苗成活的关键是穴大根舒、深浅适当、根土密接、不能窝根。

(4) 良种壮苗, 高质量大工程整地。良种壮苗和高质量大工程整地是保证造林成活率和幼树生长的基础。良种壮苗, 是指选择较适生的树种 (包括种源, 地理型、品种等) 的基础上, 选择播种品质优良的种子和符合标准的健壮苗木 (1、2级苗) 是成活生长的个体基础。所谓大工程整地就是适度增大整地破土面、整地深度、集流面。

(5) 采用容器苗雨季造林。容器育苗造林是根据苗木类型选用大、中、小容器, 装入营养土育苗, 在雨季上山造林。容器育苗造林主要是带原土坨上山, 根系不受损、不脱水, 栽植后不出现苗木打蔫的缓苗现象。实现了造林时间与降水时间同步。苗木上山前充分浇水, 埋严踩实即可, 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山造林最好是雨季容器苗造林, 这是保证成活率的最佳办法。雨季容器苗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造林主要措施。

(6) 采用植苗造林为主的抗旱措施。以植苗造林为主的抗旱技术措施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率的关键。荒山绿化一般采取封造结合, 而造林多采取植苗为主, 播种造林为补充。采取一系列以植苗造林为主的抗旱造林配套技术, 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它包括从起苗到定植的一系列苗木保水技术和选择温度、水分最稳定的季节定植等等。要做到栽正扶直, 深浅适宜, 根系适宜, 根系舒展, 先回填表土、浇水, 最后覆一层虚土或用地膜、草桔盖于树穴上。萌芽力强的阔叶树种应截干栽根。造林时同一地块应使用同一等级的Ⅰ级苗和Ⅱ级苗木。总的目的是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 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蓄水保墒, 促进幼树成活, 以保证林木生长整齐。

(7) 采用抗旱造林新技术。采用抗旱造林新技术是不断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内在潜力, 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要不断总结, 创造推广新技术, 不断挖掘造林成活率和生产量的内在潜力。主要包括:

①地面覆盖技术。如植被覆盖、秸秆覆盖、砂砾覆盖、地膜覆盖等, 目的是防止地面水分蒸发, 提墒保墒。今年辽宁省林业技术推广站又推广DJS造林法应用技术。

②化学控制技术。包括使用抑蒸剂、ABT生根粉、根室保湿剂、化学除草剂等。

4加强抚育管理

俗话说:“三分造林, 七分管护”, 成片造林要建立护林专业队, 定人员、定地段、定奖惩, 防止人为及牲畜的破坏, 避免“春栽一大片, 秋季不多见, 来年再重干”现象发生。同时, 要加强林地松土、除草、排灌、施肥等管理措施。加强抚育管理是提高幼树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的重要技术环节。幼林抚育包括除草松土、除萌、修树盘等。其中除草松土能够防止水分无效消耗, 是保证幼树成活和生长的1个重要技术环节。实行技术绿肥、林粮、林油、林草、林药间作, 以耕代抚是1项好经验, 应积极推广。水土流失地区, 因土壤水分亏缺, 造林成活率较低是1个普遍性问题, 应注意选用大龄苗补植。对新造幼林要实行封禁。

5营造灌木林

营造灌木林是水土流失地区特殊立地条件的必要造林措施。在水土流失地区存在着各种立地条件, 在特殊立地条件下, 如极干旱的阳坡、土层很薄的土山坡面等地块除采取灌木造林外, 几乎别无它法。因此选择优良灌木树种, 强化灌木林培育技术, 营造灌木林是保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特殊要求。我地区优良的灌木树种有荆条、柠条、山杏、丁香、紫穗槐、沙棘等。

6营造混交林

营造混交林是林业生态工程有效发挥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措施。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应以混交林为主, 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技术问题。这对于林业生态工程有效地发挥水土保持作用, 改善区域的生态平衡,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要提高城市绿化率, 一个方面需要不断加大造林工作, 另一方面在造林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 否则我们的造林工作无功而返。

浅析森林抚育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篇2

【摘 要】森林抚育是加快林木生长,缩短轮伐期,提高林木质量的重要抚育措施。通过设置27组固定监测样地和对照样地,对森林抚育第3a的林木胸径、材积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抚育样地材积生长量平均高于对照样地0.4295m3,材积生长率平均高于对照样地1.6%。

【关键词】森林抚育;林木;生长

森林抚育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中人类作用于森林的主要措施[1],目的是调整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木材质量和工艺价值,发挥森林多种功能。2009年度,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开展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为科学总结补贴试点工作成效,同时进行了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成效监测工作,通过对森林抚育第1a与第3a监测样地与对照样地林木调查,我们探讨分析森林抚育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地设在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施业区东升、清水河、永青、新兴、黎明、四湖6个林场,2009年度森林抚育小班320个,全部为幼龄林。按照《吉林省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成效监测办法(试行)》的要求,首先根据抚育小班数量、抚育方式、立地条件、林分类型、树种结构,将320个抚育小班划分出8个监测类型,见表1。

表1 监测类型划分一览表

监测类型涵盖了天然林与人工林;抚育方式为透光伐与割灌;林种为一般用材林与水土保持林;树种有落叶松、杨树、桦树、胡桃楸等主要树种,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在监测样地选设过程中,样地的数量达到了同类型小班数量的5%,同一监测类型监测样地数量不小于3块的监测要求。根据监测类型的数量确定出27个监测小班,设置了27个监测样地。在监测小班附近选择相同起源、相近林龄、立地条件和林分优势树种(组)的未抚育小班,作为对照监测林分,设置27个对照样地。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样地设置方法

按监测办法的要求经现地踏查,在监测的抚育小班和对照小班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立监测固定样地,对监测样地进行了编号,样地面积0.06ha。样地边长为24.49m,其1/2对角线长为17.32m,对角线指向正东(西)、和正南(北)的正方形。样地中心点和四个顶点埋设了固定标桩,涂铅油做好标记。在顶点标桩标明对应中心点的方位(即东、西、南、北),样地边线涂铅油明确边界。固定样地设立了标志牌,标明林场、林班、小班、样地号、监测类型、类型代码。在监测样地和对照样地内,用GPS测出样地中心点横、纵坐标,海拔高度。

1.2.2 林木调查方法

从样地北顶点开始对所有样木进行编号,标明胸径位置。在胸径位置以上约10㎝处标明树号。用围尺对样木进行每木检尺,同时调查林木质量,起测径级为5.0cm,凡树干基部落在边界上的树木,按“西取东舍、南取北舍”原则取舍,详细记载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每木检尺记录,绘制样地内调查样木的位置图。第3a对样地内保留木起测径级达到5.0cm,进行样木调查。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27组样地的调查样株进行胸径调查,计算立木材积生长量、材积生长率,森林抚育样地材积生长量平均高于对照样地0.4295m3,材积生长率平均高于对照样地1.6%。

3.结论与讨论

以露水河林业局2009年度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成效监测林木生长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实施森林抚育,第3a抚育样地材积生长量平均高于对照样地0.4295m3,即每公顷蓄积生长量高于对照样地7.2m3,材积生长率平均高于对照样地1.6%。说明森林抚育对促进林木的生长及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

【参考文献】

林木生长量 篇3

1 密度对树木生产的影响

1.1 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同的结论。综合各国试验结果, 可得出以下一些较为统一的认识: (1) 无论处于任何条件下, 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比对其他生长指标的作用要弱, 在相当宽的一个中等密度范围内, 密度对高生长几乎不起作用。 (2) 不同树种因其喜光性、分枝特性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 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只有一些较耐荫的树种以及侧枝粗壮、顶端优势不旺的树种, 才有可能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 表现出密度加大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3) 不同立地条件, 尤其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 可能使树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1.2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

(1) 在一定的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 密度越大, 直径生长越小, 这个作用的程度是很明显的。 (2)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直径分布是研究林木及其树种结构的基础, 在林分生长量、产量测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是密度对产量效应的基础, 另一方面树木直径又是成材规格的重要指标。

1.3 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用

木的单株材积决定于树高、胸高断面积和树干形数3个因子, 密度对这几个因子都有一定的作用。密度对树高的作用是较弱的。密度对于形数的作用, 是形数随密度的加大而加大, 但差数也不大。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作用规律与直径生长的相同, 林分密度越大, 其平均单株材积越小, 而且较平均胸径降低的幅度要大得多, 其原因基本上来自于个体对生活资源的竞争。

1.4 密度对林分干材产量的作用

林分干材产量有两个概念:一是现存量, 也就是蓄积量;另一是总产量, 也就是蓄积量和间伐量 (有时还要算枯损量) 之和。林分的蓄积量是其平均单株材积和株数密度的乘积。这两个因子互为消长, 其乘积值取决于哪个因素居于支配地位。

1.5 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作用

研究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作用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 对于以生物产量为收获目标的薪炭林、短轮伐期纸浆材林等来说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其次, 因生物量是林分净生产力的全面体现, 更能反映林分的光合生产力。如加杨在生长的最初时期里密度与生长无关, 各密度的平均个体重几乎相等, 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个体不断增大, 到一定时间后, 竞争首先从高密度开始, 并逐渐向低密度扩展。

1.6 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

造林密度适当增大, 能使林木的树干饱满 (尖削度小) 、干形通直 (主要对阔叶树而言) 、分枝细小, 有利于自然整枝及减少木材中节疤的数量及大小, 总的来说是有利的。但如果林分过密, 干材过于纤细, 树冠过于狭窄, 既不符合用材要求, 又不符合健康要求, 应当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1.7 密度对根系生长及林分稳定性的作用

密度对林木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材料较少, 从有限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过密会损坏林木根系发育。在密林中不但林木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小, 垂直分布也较浅。在密林中, 生长物质的分配似乎更偏向于供应地上部分生长。

2 光照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很多方面, 其中最大的一个方面是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但很多模型考虑的是光照对树枝生长方向以及树芽存活概率的影响, 很少有模型把光照和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起来。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 树木几何结构的复杂性, 使得一般的光照模型无法胜任, 并且要考虑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照计算的精度要求很高; (2) 植物生长模型本身不够成熟。在de Reffye等人的结构—功能模型提出来之前, 植物学家们建立的植物生长模型通常为功能模型。他们注重的是植物的生理行为, 如光合作用, 植物生物量的产生和分配的问题, 但不重视树木几何方面的信息。而且这些模型运用到很多专业知识, 一般的用户无法使用。而计算机图形学家, 数学家等建立的植物生长模型多为开放式L系统和光照竞争模拟。

结构模型, 注重的是树木的形态, 拓扑结构的信息, 而简化植物生理方面的信息。这类模型不需要专门的植物学知识, 容易使用和推广。结构模型一般只考虑树芽的一些功能, 例如分枝, 而植物的其他器官 (例如树叶) 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也不考虑生物量的产生, 分配, 以及与植物生长速度的关系。实际上, 这种模型只是模拟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的变化规律, 利用这种模型模拟光照的影响, 准确来说, 只是根据光照对植物的拓扑几何信息进行调整。这样的模型对于模拟光照对树枝生长方向以及树芽的存活概率的影响是可行的, 所以这些年来, 模拟光照对树木影响的工作主要都集中在这一块。而要研究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就必须同时注重植物的几何和生理方面的信息。因为要进行光照计算, 需要树木的几何信息, 而一旦求出了叶片上的光照量, 如何用这个光照量去影响树木的生长, 就必须用到树木生理方面的知识, 例如生物量的产生和分配。

但直到近几年, 植物生长模型才发展到相应的高度, 结构和功能得到统一, 出现了AMAPhydro, Lignum, Green Lab模型等。由这些模型生成的树不再只具有拓扑几何方面的信息, 它上面的器官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生物量的生产遵循着一定的规则, 产量受外界条件, 如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的影响;基于植株拓扑结构对生物量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器官形态与器官生物量的积累直接相关, 从而能更精确地模拟植物的生长。

林木生长量 篇4

近些年来, 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 林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契机, 如何抓住这一良好机遇, 加快发展林业迫在眉睫。虽然, 近些年来,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不懈的努力之下, 林业的发展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但是仍然需要继续努力。由此可见, 对于林业发展与树体营养生长调控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 加快发展林业的有效措施

2.1 树立先进的林业产业发展理念

俗语说的好:理念是先知, 也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首先树立了先进的林业产业发展理念,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其良好的发展。发展林业产业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在于满足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迫切需要, 需形成林业产业集群, 提升林业产业发结构与层次。与此同时, 除了传统的优势产业以外, 与森林旅游相配套、相协调、相依存、相促进的森林绿色食品、名贵中药材生产业、花卉苗木培育业、绿色生态果园产业、木竹制品产业、野生动物驯养加工业等以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也应该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所在。

2.2 进一步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这里所说的支持力度主要是针对当地政府而言的。具体来说, 就是当地政府一定不要仅仅局限于短期的经济效益, 而不愿意为其提供支持。事实上, 林业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但是这种经济效益的实现往往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为此, 当地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第一, 加大对当地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 从宏观层面上保证林业产业的发展;

第二, 出面与当地银行等金融部门洽谈、沟通, 着手解决林业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资金问题;

第三, 积极引进林业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专业人才, 为当地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此外, 还要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条件及生活待遇, 革新体制和机制, 加强林业科研人才及管理人才的培养, 建构科技创新平台,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勤政廉政的林业干部队伍。

3 关于林木生长控制技术的探讨和分析

对于林木的生长而言, 整个过程是既完整的、又是不可逆的, 然而我们如果能够采取合理、有效措施的话,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植物体的生长周期, 延缓其衰老, 而树体营养生长的调控无疑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众所周知, 近几年来,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 而为了更好地促进林木的生养与发育, 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有效调控林木树体的营养, 大树营养液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营运而生的。

第一, 对树体营养液的基本介绍

大树输液, 就是给大树打吊瓶, 是一种全新的营养调控技术, 其原理就如同人体输液一样,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营养补充, 以维持树体的正常新陈代谢, 药效能被树体充分吸收, 使用方便、见效快、对环境污染小。营养液含有树木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 可激活大树的细胞活性, 提供大树生长所需的营养, 像多种有益生物菌群、有机肽、硼、锌、镁、铁、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并且有利于给大树补充水分。药液由导管直接输入到树干中心, 树木很容易吸收, 可增强树势, 恢复活力。同时, 可防治大树生理病害的发生, 提高大树抗病, 抗虫等抗逆能力。

第二, 树体营养液的作用

通过给树体输液, 可以达成以下目的:有效刺激树木的受损基因, 加快细胞的流动速度, 超强渗透树木内部, 改善循环, 确保树木对各种养分的全面吸收与利用;加速细胞分裂、促根生根, 调节生理代谢、增强光合作用, 提高树木抗病、抗虫、抗旱、抗冻能力, 促进成活, 并最终达成改进树木品质的目的。

事实上, 树体营养液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对于那些长势衰弱、新移栽种植的树木都是适用的, 只是需要注意的就是根据不同的树木品种来选择不同的营养液。

第三, 关于使用方法的介绍

一般而言, 树木营养液的主要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 可以在植株根颈上面20-30厘米处用刮铲刮去老皮, 以露出新皮为宜。输液洞孔数量的多少应与树体大小相匹配, 大树胸径10厘米至20厘米的刮两块皮, 20厘米至30厘米的刮四块皮, 30厘米以上刮6块皮, 每个相邻的孔上下错开5厘米左右, 即孔在两个水平面上均匀摆开, 这是为了输液时更快更好地吸收。

打孔输液洞孔孔径大小应与输液插头直径相匹配, 在刮去皮的地方用电钻打孔, 钻头斜向下45°角, 深度保持在3~5cm之间, 用电钻把木屑带出。

安装输液装置在所打孔上方1.3m处用锤子钉上钉子, 在钉子上挂上“树生”等大树营养液, 等液体流出时把输液器插入。

输液的过程一袋营养液一般需3~5h输完。有的营养液输得很慢, 要及时用电钻重新打孔, 把输液器换到新孔内。旧孔用已经剪好的小木棍插入, 用喷壶喷上杀菌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 再用杀菌剂溶液和的泥抹在孔口处。

摘除输液装置及封口液体流完后, 拔下输液器, 用小木棍插入孔中, 在孔口处喷上杀菌剂, 再用杀菌剂和的泥抹在孔口处。取下输液袋, 用钳子拔下钉子, 用含杀菌剂的泥抹在钉子眼处, 防止细菌感染。

最后, 要做好输液装置的收集工作, 将之前使用的所有非一次性设备整理好保存, 以备再次利用。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林业的发展越来越为重要, 林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林业需求量的不断提升, 同时可以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 为尽快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如果能尽快实现对林木生长的有效控制, 进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基于此, 文章以“林业的发展和林木的生长控制”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 希望能为进一步促进林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一定要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林业,林木生长,控制

参考文献

[1]李贻铨.林木施肥与营养诊断[J].林业科学, 1991, 27 (4) :435-442.

[2]张敬敏.调控措施对高产杨树的生长代谢及土壤条件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林木生长量 篇5

1 试验地概况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 隶属新乡市, 地处豫北平原, 位于东经114°29'~114°59'、北纬34°59'~35°23', 东靠黄河, 与山东省东明县隔河相望, 西 (北) 邻滑县, 南界封丘, 北依濮阳。黄河大堤纵贯南北, 长达43 km, 以东为黄河滩地, 以西洼地较多。黄河在长垣县境内流域面积达241km2, 河道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耕作的较高滩地, 其面积占河道面积的80%, 滩面宽0.5~8 km不等。放养分两期, 第1期开始放养时间为2009年3月11日, 结束放养的时间为2009年5月25日, 放养75 d;第2期开始放养时间为2009年8月23日, 结束放养的时间为2009年11月7日, 放养75 d。

2 试验方法

试验在2009年3月~11月进行, 在每个样方内随机挖2个典型土壤剖面, 采集0~20 cm (A层) 、20~40 cm (B层) 土层的土壤样本, 现场进行观察记录, 带回实验室对土样进行风干、研细, 通过20号筛后, 收集细土, 用四分法取样, 最后留1 kg左右土装袋、编号, 对土壤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有机质含量、p H值、容重、毛管含水率等指标进行测定[4]。对林木数据采集采用临时标准地方法调查, 临时标准地调查于2006年3月~11月进行。共调查临时标准地7块, 标准地为10 m×10 m, 采用每木检尺测定林木的胸径、树高。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养家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1.1 放养家禽对土壤N、P、K含量的影响

各样地土壤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在实验前后都有不同程度变化, 变化数值如表1、2、3、4所示。其中, 提高最高的是5号样地A层, 全K含量提高83.6%, 对照样地7号的A层速效N含量下降8.3%, 降幅最大。

mg/kg、16.4 mg/kg、19.2 mg/kg、28.8 mg/kg、16.0mg/kg。

实验结束时 (11月7日) , 在0~20 cm土层中, 对照的7号样地土壤全氮含量降低了20 mg/kg, 但六个养鹅样地土壤全氮含量一致增加, 增加量分别为120 mg/kg、160 mg/kg、230 mg/kg、220 mg/kg、340 mg/kg、390 mg/kg。对照样地土壤速效氮含量降低了6.0mg/kg, 其余六个样地土壤速效氮含量一致增加, 增幅为8.6 mg/kg~47.8 mg/kg;在20~40cm土层中, 对照的7号样地土壤全氮含量降低了10mg/kg, 但1~6号样地土壤全氮含量一致增加, 增加量分别为60 mg/kg、140 mg/kg、320 mg/kg、250mg/kg、310 mg/kg、370 mg/kg。对照样地土壤速效氮含量降低了3.6 mg/kg, 其余6个样地土壤速效氮含量一致增加, 增幅分别为3.9 mg/kg、11.1

3.1.2 放养家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 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有较明显变化, 7号样地2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下降0.07%, 其余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增加量为0.175%~0.58%, 其中。如图5~7所示, 在0~20 cm土层, 5号、6号样地有机质含量升幅最大, 达到0.68%、0.61%, 而对照的7号样地升幅仅为0.02%;与0~20cm土层相似, 在20~40 cm土层, 5号、6号样地有机质含量升幅最大, 达到0.46%、0.35%, 对照的7号样地有机质含量下降0.07%。5号、6号样地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是因为其放养密度最大, 而放养密度较低的1~4号样地有机质含量变化相当较小, 这说明放养密度对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3.1.3 放养家禽对土壤p H值的影响

土壤溶液的p H值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 也是影响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存在的状态、转化和有效性。

本实验用的是水浸法测p H值, 实验前测得各样地0~20cm、20~40cm土层p H值结果相差不大, 平均值分别为8.57、8.78, 呈碱性。如表6所示。实验结束后, 1~6号样地土壤p H值都有明显降低, 0~20cm层降幅为0.18~0.46, 20~40cm层降幅为0.04~0.55。

3.2 放养家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1 放养家禽对土壤容重、毛管含水率的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 除7号样地以外, 各样地土壤毛管含水率在0~20 cm均有明显降低, 其中4~6号样地降幅最大, 达到11.9%~22.2%, 而20~40 cm土层土壤毛管含水率的变化并不明显;各样地土壤容重在0~20cm同样发生较明显变化, 2~6号样地的上升幅度最明显, 但是对20~40 cm土层的影响不明显。这说明由于林地内养鹅对土壤的踩踏, 对地表植被的啄食, 会对土壤的结构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这种影响对0~20 cm以下土层的影响并不明显。如表7、8。

3.2.2 土壤容重与毛管含水率相关性分析

由于土层较浅, 各样地土壤容重、毛管含水率在0~20 cm土层均有明显变化, 从土壤容重与土壤毛管含水率相关分析表明 (图1) , 它们呈明显的负相关, 可以得到验证。随着实验的进行, 放养密度林地上层土壤受到的影响开始显现, 容重增加, 毛管含水率下降, 土壤结构变化较为明显。

3.3 放养家禽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 复合林地杨树树高相对于对照林地增加比较明显, 复合林地杨树树高的变化并不规律, 由此可见土壤养分对杨树树高的影响不显著, 例如打枝等杨树的后期管理对于杨树树高的影响不可忽视。由图3可知, 3~6号样地杨树胸径的增长量较1号、2号、7号样地十分显著, 而随着放养密度上升, 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 3~6号样地的胸径变化并不明显。

4 结论与讨论

4.1 由于林下养鹅对林地土壤的踩踏和对地上植被的啄食, 土壤结构受到影响, 造成土壤容重增加, 含水率下降。

4.2 土壤中N、P、K、有机质含量随放养密度的增加不断增加, 有利于林木生长, 特别是林木单作模式向林禽复合模式转变初期, 林木的树高、胸径增长数值较大。

4.3 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等物质含量达到一定量时对于林木生长的作用就会开始变得平缓, 因此对土壤中物质含量临界点的研究对于科学控制施肥量有重要意义。

4.4 通过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比较, 从理论上讲, 建立以林、禽为基础的有机复合生态体系, 通过禽类把有机物转化为动物产品, 林下植被饲喂禽类后再以其粪便形式归还土壤, 可以提高物质利用率和循环效率, 充分发挥光、热、水、气和土地的潜力, 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从生产实践上讲, 建立林业、牧业等产业多位一体的生产体系, 既增加了林地收入, 又减少了化肥及农药投入, 更重要的是保持水土, 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生产出优质高档的禽类产品。

参考文献

[1]向成华.林农复合经营的研究动态[J].四川林业科技.1993, 12 (4) :24-29.

[2]贾渝彬, 谷建才, 屈宇.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5, 9 (3) :275-281.

[3]余晓章.农林复合模式研究与进展[J].四川林勘设计.2003, 9 (3) :7-10.

上一篇:混合式网络下一篇:过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