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灵魂

2024-05-22

建筑设计灵魂(精选十篇)

建筑设计灵魂 篇1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产品,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与传递。除了构筑生活空间外,还在人类历史中承载着社会发展与转变的叙述作用。而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恰如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D.Lluckhohn)所言:“文化由明确的和含糊的行为模式组成,这些行为模式通过符号来获取并传递。”(《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建筑文化的本源正是人居生活方式以及实际生活本身的外显形式,人居行为模式决定了建筑文化,建筑文化的本质核心由传统建筑思想(即源自历史和由历史选择的人居思想)及其符号、意义组成,在“时间连续统”中形成了传统与历史的观念,而在“空间连续统”中形成了场域与族类的观念。

建筑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合体,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与思维习惯。城市的建筑虽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却象征着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反映着时代的科学发展、技术水准、审美精神、文化特色,记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指向。建筑是生活的舞台,人在一生中总是穿梭于无数的建筑之中,高的、矮的、壮观的、优美的,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无论是哪种建筑空间,已不仅仅作为人居的单一功能存在,同时亦必承载着更多更高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元素,在不经意间传递出文化的意味与感知。换而言之,建筑不只是一个技术空间的架构,也意味着文化空间的延展。建筑在中国从来就不单是一个工具,更作为一种具象的象征性文化符号,承载着社会功用,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从远古的“左祖右社”,到富有威武之势的皇宫宝殿,以及小桥流水式的文人园林,都体现了建筑是人生的艺术空间,是文化演示的舞台。它们能在“润物之间”改变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建筑文化的魅力,也是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适时出现,是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必然选择。

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培养,不仅代表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代表了城市文化新的追求与探索,这必将对建筑创造与民众审美导向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出现将会体现城市建筑之间的文化差距,推动与促进城市建设者清楚自身的情况,使之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而对于与城市建筑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公众而言,则可以获得一个较准确的城市建筑文化之间的比较,将其作为自己投资决策与思维感受的参考依据。

城市建筑文化以其承载的内容与相应的功能,成为城市文化主要的代言者之一。而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信息载体,其承担着记载城市历史渊源、反映城市未来理想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城市建筑文化的确立过程中,务必在地标建筑、居民住宅、公共建筑、遗产保护、风景园林等进行多方面展开,并且必须综合政府观念、建筑创意、民众关注等多方意见,方才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常说某一建筑是某一个城市的窗口,但是城市的建筑文化并不是只要求我们关注极少数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要和与城市肌理共呼吸的居民建筑相联系,去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建筑文化,这也是《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特色与特点之一。

随着经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在当今经济杠杆主导下的社会中,如何让建筑作品体现出城市经济与文化共赢的局面,是目前建设者与管理者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每一个区域内的城市建设,如何传递自身的文化独特性,是《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关注的另一重点。实际上这也是对当代城市建设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将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融,既要延续中国传统城市的建筑文化,同时又要对外来优势文化完成借鉴与吸收;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生搬硬套。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楼并不能体现城市的文明,同样也无法承载这一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杂乱无章的建筑,既会丧失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与延续,又在失去外来文化精髓的抄袭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建筑文化“垃圾”的建造。如近年来国外建筑师主要靠用材料变化以及形体怪异取胜,而属于建筑最本质的东西越来越少,在盲目的跟风和混乱的引进中,造就出如同中央电视台的“大裤衩”建筑的尴尬风波。不是说“现代的”不好,也不是说“世界的”不好,文化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套,需要改良与融合,“洋为中用”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但在“拿来主义”的大潮之中,如何清醒保持自我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在城市建筑文化上,就是如何平衡全球性特征与自身地域特征的表达。

用设计发现社区的灵魂 篇2

由工业时代跨入信息时代,由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呼唤回归的新城市主义,我们处于一个充满变化、不断前进的时代,同时对建设理想家园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西方国家城市郊区化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现象也日渐突出,毫无疑问,研究国外住区建设对我国城市住区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少走些弯路。在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地方风格逐渐丧失的大背景下,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传统邻里社区(TNDs),将社区规模控制在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社区中心布置绿地、混合功能区和“以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等理论,或者能对我们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以某些灵感的启发,坚决拒绝那些长相相似,没有个性的机械化住区产品,建设出有地区特色、有社区归属感、有人性化尺度的住区。

首先需要了解本书的背景,二战后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了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等问题。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以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此外还有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所谓传统邻里社区(TNDs),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区,以便社区内的所有居民到达社区中心的距离都能在5分钟步程内。TND的中心经常容纳有商店和工作的地方,通常还有一个供社区民众集会和娱乐的广场。在许多的TND中,教堂和学校经常布置在社区中心或者临近的地方。TND的目标就是通过把日常活动的必需场所集中布置在离家不远的步行距离范围内,以降低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这些减小了的邻里尺度和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活的回归,唤起了人们逃离高速公路的方格网,回到过去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激动和渴望。该书力求提供一种对正在失去的村镇和城市的成长有效和敏感的框架。场所的品味、社区的个性和本质的核心与灵魂也许只有在设计过程的深思熟虑中才能够获得。

本书的作者肯尼斯?B?霍尔和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都是著名的学者,具有多年从事社区设计的经验,同时也分别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美国设计师协会和新城市主义协会的成员。本书贵在于每一章都介绍了一个真实的社区设计案例,能够带领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社区设计的过程。通过理论、实践应用和实例介绍,为阅读本书的人――无论是专业者还是非专业者,都会为本书的简明扼要而深觉快慰。长篇累牍虽然比较详尽,却也是浪费时间的事。

设计最美的灵魂 篇3

设计师张文辉作品、手稿以及工作室图片

设计师张文辉解读

每一件好的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设计理念的物化。我个人认为,明确自己想要传递的文化理念,并在设计作品中完美体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而表现形式和设计手法则是在不断变化,更新的。

有关我的生活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在中国第一奢侈品牌“上海滩”任职期间,当时的设计总监Joanne Ooi曾说过,任何在当代致力于传统服饰的研发都应该将其设计产品与牛仔裤进行搭配,只有能完美搭配在一起的设计才是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传统服饰。他传递的的内涵是传统服饰应更加生活化。这种理念一直贯穿于我的设计生涯。

在一般人眼中,服装设计师是个光鲜靓丽的职业,其实并非如此。在这里我也不想说从事服装设计行业是多么痛苦的,因为选择一个行业都要为之付出努力。个人觉得不存在什么灵感枯竭的时候,只是如何去梳理它,提取其精华。

我从小就喜欢并学习美术,但学习和从事服装设计行业纯属机缘巧合。如果不做服装设计师,我想我还是会从事相关的艺术行业,例如在本科入学时想报考的是室内装饰专业。

我平时寻找灵感的方式有很多—看许多与服装无关的书籍和杂志,去其他城市市场调研,有时我也会选择放空自己,出去走走,看看书,感受生活,从其他领域摄取更多的灵感。

我最欣赏比利时时装设计师Dries Van Noten的作品,非常简洁干练,具有知性感的服装风格是我设计理念中最欣赏的一种。

有关我的理念

每个设计师都有一个自己一直想要表达传递的理念。我会将“中西合璧”的理念贯穿其中。在设计过程中,我会采用当季国际流行趋势发布的流行色,挖掘符合当季主题的传统纹样,运用中国传统的真丝面料,结合解构、重构等现代设计手法,使纹样更具时尚性、趣味性。

在结构上,大的廓型采用西方简洁干练的H型、有体积感的A型、凌厉的S型,细节上部分采用中式传统服装结构,例如连身袖、中式立领等。

我个人比较喜欢紫禁城之夜中盘金属龙纹的连衣裙。其H型廓型,简洁大方,打破一贯的刺绣等工艺手法,运用极具现代感的金属链条组合出传统的纹路,传递中国文化之余不失时尚摩登。

有关青年设计师

我始终认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需要10%机遇+30%天分+60%努力。

中国年轻设计师的共性在于极具创意。他们年轻而又有冲劲,大胆去构想和幻想,显得前卫和未来感十足,视觉效果也非常丰富,他们的设计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般,值得称赞。

另外,中国文化对国内年轻设计师们的影响也非常大,他们也乐于把这种影响表现在服装上,在细节上对中国元素和中国气质的运用也越来越成熟,和以前相比,国际化的感觉大大加强。

不过,很多中国年轻设计师在创意上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思路不够开阔,很多都是为了迎合主题去设计服饰,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就事论事”,往往忽略了衣服本质的特点以及对人的修饰作用,发散性思维不够,这对于设计师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

有关本季系列

新一季的系列服装主题是“青瓷”。设计灵感源自紫禁城,从黄昏到午夜梦回。上一季秋冬系列服装参展了法新时尚国际机构在时装周举办的China in Paris,受到巴黎最著名的三家Show Room的一致肯定。所以这一季在把握上次总基调的基础上,调整方向,设计更具商业化、市场化。

我这一季设计作品保持着一直以来的设计思想“中西合璧”,将中式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现代服饰风格融为一体的基础上,减少了原有的手工艺的部分,更商业化。

色彩室内设计的灵魂 篇4

一、室内设计中色彩选择与使用者

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和感觉各不相同, 他们对自己居住的空间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 室内设计中色彩的选择应首先尊重空间使用者的品味和个性, 投其所好, 在此基础上提供建议和意见,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色彩的应用与选择应根据居住者的不同、男女老幼的差别分别对待。如:儿童房要照顾儿童的视力发育需要, 不能选择过于强烈的颜色, 在考虑视力需要的同时兼顾喜好, 最好以轻松、明亮、愉悦的色彩为首选。另外, 色彩还可以调节对儿童性格的养成作用, 过于软弱内向的孩子, 在色彩的选择上可对比度稍强些, 以刺激神经的发育;性格过于急躁的儿童, 素雅的颜色可帮助他们塑造平和的心态。中青年人的色彩要求差异很大, 需要针对不同的人来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有些人喜欢古朴传统的, 可运用中国的传统颜色。有些人喜欢时尚简约的风格, 可搭配黑色、灰色等中性色彩, 再配以简约风格的家具, 体现现代感。老年人由于生活经验和审美认知不同, 对色彩的需求也不一样, 大多喜欢安静整洁的家居氛围, 对睡眠要求较高, 采用深浅搭配的暖灰色调可增加睡眠质量, 保持精神上的轻松愉悦。因此对色彩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要因人而异。

二、室内设计中色彩选择与心理需求

生理、心理学表明, 感受器官能把物理刺激能量, 如:光、压力、声和化学物质, 转化为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再传到脑而产生感觉和知觉。有人列举伦敦附近泰晤士河上的黑桥, 跳水自杀者比其他桥多, 改为绿色后自杀者就少了。这些观察实验虽然还不能充分说明不同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 但至少充分证明了色彩刺激对人的身心所起的重要作用。

室内色彩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的情绪, 并影响人的行为活动。例如:黄、红等暖色会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 有温暖热烈的感觉;白、蓝和蓝绿等冷色会让人想起海洋和林荫, 使人感到清凉。色彩既是颜色, 也是信息, 还是一种心理催化剂。高纯度的颜色使用过多, 对比过大, 会让人感到刺激, 易烦躁。反之, 又会使人感到寂寞和空虚。所以, 色彩的使用还应考虑场合和功能的需要, 合理配色调整心理。餐厅, 暖色调会使餐厅充满温暖的氛围, 提高人的食欲;医院, 白色过多容易使人紧张, 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一些柔和的颜色, 如:绿色、蓝色等,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人由疾病引起的烦躁心理。人口少的家庭, 宜选暖色, 人口多的宜用冷色配色。同一套住房, 在色彩上也可区别对待, 卧室暖色, 利于增进夫妻感情和谐;书房淡蓝色或绿色装饰, 能使人安静平和, 利于学习阅读。此外还要考虑环境、气候等因素, 北方冬季寒冷, 室内宜选用暖色;南方炎热, 采用青莲、淡绿、浅蓝等冷色, 感觉上会比较凉爽些。

三、室内设计中色彩选择与空间结构

色彩千千万万, 包含了不同的色相、纯度、明度, 它们可让使用者产生不同的空间感, 体会到大小、前后、进退和凸凹等视错觉。暖色、亮色、纯色, 如:橙、红、黄暖色系, 看起来有逼近之感, 称“前进色”。冷色、暗色、灰色, 如:绿、青、紫冷色系, 有推远之感, 称“后退色”。进退效果在画面上可以造成空间感觉, 是家装设计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色彩的远近感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美妙构想, 使主题得以突出强调。此外, 还可利用色彩的胀缩感。胀缩感是一种错觉, 不同的明度是形成色彩胀缩感的主要因素。法国的三色国旗设计就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胀缩感。其红、白、蓝三色的宽度之比为:白30、红33、蓝37。三色虽不等分, 但在视觉上却造成了等分的效果。合理运用色彩, 可有效改变室内的空间面积或体积感。例如:房间层高过高时, 可用近感色缩短距离;墙面积过大时, 可用收缩色;柱子太细, 可用浅色, 柱子太粗, 可用深色, 减弱笨粗之感。在一个狭长的居室里, 屋顶可使用强烈的暖色调, 两边墙体选用明亮的冷色调, 就会弥补狭长的感觉。小空间要想有单纯、明亮的感觉, 整体色彩要明亮偏浅, 带有重量的色彩 (家具) 应放在地面, 这样在视觉上拉高与天花板距离。光线不够的房间, 需要在颜色上多使用淡色, 尽量使用一些浅色家具, 可使房间显得更宽敞明亮些。

四、室内设计中色彩选择与自然元素

人身处自然, 与自然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 自然而然对自然界的各种元素都有着向往和依恋。大自然给予人类一个绚丽多彩的空间, 人的审美情趣与自然界的色彩很容易产生共鸣。虽然室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但从人的心理来看, 更希望或喜欢贴近自然。其实, 室内和室外环境空间是一个整体, 是密不可分的, 而两个空间的色彩也关系密切, 并非孤立地存在。我们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 多引入一些自然界的色彩, 在房间内营造出自然氛围, 可迎合人类向往自然的心理。草地、花草、树木、石头、水池等都是点缀室内色彩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们的颜色可带给人一种愉快的感受, 将人带入轻松自然的空间之中。有利于舒缓压力, 放松身心。大理石、花岗岩和原木等素材的运用, 就是设计师从动植物的色彩中提取并加以改善和提炼的充分体现, 带给人一种亲切、自然、回归之感。

五、室内设计中色彩选择与不同区域的应用

1. 客厅。

客厅是接待和会客的地方, 也是展示全家的地方。就现代审美眼光来看, 色彩已不局限于书本上规范的冷暖风格的差别, 而是更侧重于主人的品味和个性。色彩可选用反映热情好客的暖色调, 让人进入客厅就感到温和舒服。也可以选择冷色调, 侧重反映主人的冷静和恬静之感。会客的机会毕竟是少数, 所以还是以主人自身的愉悦和喜好为主, 只要做到色彩的搭配和谐, 使用相得益彰即可。客厅还是一套房屋的门脸, 所以, 可在客厅装修设计中要注意“点题”, 你所选择的装修风格, 在客厅要能直观地展现。在色彩上, 由于一般客厅的空间较大, 所需放置的物品又多, 所以客厅的背景色 (地面、墙的颜色) 应选择包容性大的用色, 可方便、容易和完美地与沙发、窗帘、电视墙等配合。

2. 卧室。

作为人们日常休息、睡觉的地方, 卧室整体氛围应该是比较轻松, 闲适的。在卧室颜色的选择上首先重视视觉的舒适度。在卧室的配色中, 最容易犯的两种极端错误:一是配色杂多、混乱, 让人觉得眼花缭乱, 因而无法放松、安静;二是追求个性, 如:张扬、刺激、怪异, 因而缺乏舒适、温馨感。最佳的卧室配色方案, 都应遵守这些原则:色彩宜浅淡不宜深重, 宜素雅不宜艳丽, 宜简单不宜烦琐, 宜温暖不宜冷酷。

3. 书房。

书房的色彩一定要让人觉得静心。轻松的色调有助于人们冷静思考、认真学习。在色彩上以冷色调居多, 有助于人的气血通畅、心境平稳, 避免过强刺激。宜用柔和的无彩色或灰棕色等中性颜色。在较为统一柔和的色调下, 点缀一些局部个别的亮丽颜色, 如:小工艺品, 墙上的装饰画等, 这样还可打破略显单调的环境。

4. 厨房。

厨房色彩要从家具、主人的文化素质和家庭人口等方面考虑。厨房色彩可以左右主人的情绪和食欲, 厨房的色彩要求能够表现出干净、使人愉悦的特点。厨房的颜色通常中性色应用较少, 而明度较高的色彩, 如:白、乳白、淡黄等所占比例较大, 尽可能选用淡雅的中间色调。实验证明, 淡黄色可使人心情平静, 脉搏正常。黄色又代表着某些事物的颜色, 能刺激食欲。针对年轻人比较活泼的性格, 可以使用比较热烈活跃的明度与纯度都较高的色彩, 如:橙色、绿色、红色等。厨房绝对不宜采用不干净或纯度较低、色相较脏的色彩, 也不能使用影响食欲的色彩。

5. 卫生间。

卫生间是净化尘埃、洗涤污垢的地方。在色彩上, 以干净清爽的冷色调或白色为佳, 如:浅灰色的瓷砖、奶白色的洗脸台、浴缸、淡黄色的墙面。也可用清晰单纯的暖色, 如:乳白、玫瑰红或象牙黄, 配备图案简单的地板, 不仅使空间感觉增大、视野开阔、暖意倍增, 而且愈加怡心爽神、清雅洁净。以绿色植物作点缀, 可平添不少生气。注意不要选择绿色做整体色彩, 这样容易造成墙上反射下光线, 使人的面容在镜中呈现出菜色, 从而心情不悦。

六、色彩的选择与整体和谐

“色彩就是思想, 色彩就是个性。”室内设计的艺术表现性离不开美, 美离不开艺术、离不开色彩、离不开和谐。在色彩运用中, 设计师总在追求一种和谐的搭配, 犹如一个指挥家要演奏一个和谐的生活协奏曲。单一的追求局部, 缺乏整体的协调, 就会使家变得杂乱无章。

室内色彩从结构角度讲分为三大部分:首先, 背景色彩。指室内的天花板、墙壁、门窗、地板等这些大面积的色彩。根据面积原理, 这部分色彩宜采用彩度较弱的颜色, 使其充分发挥背景色的烘托作用。其次, 主体色彩。指的是家具和陈设部分。这些才是真正表现主要色彩效果的重要元素, 是整个室内色彩设计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第三, 强调色彩。指的是摆设品部分的小面积色彩。属于最强烈的色彩部分,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室内色彩设计时, 首先要定好主色调。色彩的主色调在室内气氛中起主导、润色、烘托、陪衬的作用。要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 有统一而无变化, 气氛不够活跃;有变化而不统一, 则显得过分杂乱。因此, 要在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化, 这样可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取得统一而又有变化的效果, 大面积的色块不能采用过分鲜艳的颜色, 小面积的色块可适当提高色彩的纯度和明度。此外, 室内色彩设计还要体现稳定感、节奏感和韵律感。注重色彩的规律性, 切忌杂乱无章。

建筑设计灵魂 篇5

■ 罗灵通/文

【引言】:现代马赛克的材质多样、色彩丰富,但是仅有这些还不能够拼贴成一幅形神具备的完美图案,业内人士都知道,马赛克的核心是设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设计是马赛克作品的灵魂”。

经典的马赛克作品出自于优秀设计师的手笔,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师对各种材质及色彩特性的掌握,并能对它们进行灵活搭配。由于现代马赛克彰显的是个性与时尚,是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所以设计师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设计马赛克作品时要懂得围绕流行趋势大胆创新。

设计要注重材质、色彩搭配

作为一位专业的马赛克设计师,再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把造型、色彩变得丰富,从而让生活空间凸显变化之美。多规格、多造型的材质为设计师的想象提供了发挥空间,在设计灵感的指引下,不仅地面、墙面可以用马赛克来点缀,门廊、书房、客厅、卧室也能用马赛克来进行装饰,然而,所有这些都要求设计师拥有更广阔的设计思路,能对丰富多变的马赛克进行随意拼贴。

将马赛克融入家居空间,目的是对家居空间进行点缀,在原本单调的家居背景上画上一重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以往人们习惯在卫浴间地面铺上大片白色或其他单色瓷砖,看似很整洁,但却显得有些平淡乏味,如果采用马赛克拼花方法来进行装饰,则可以激活卫浴间的气息,让它平添几分生气,而且还能起到划分空间的效果,能让整个浴室空间看起来极富立体感。若用马赛克在沙发区拼贴成方形或圆形图案,或用一条马赛克曲线贯穿几个房间,流线型设计给家居空间增添了轻盈的线条之美。

设计师采用马赛克装扮整个家居空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空间氛围的和谐。大面积的使用同一种色调是一种张扬,要灵活使用热烈的红、沉静的蓝、可爱的粉、深沉的黑、纯洁的白等颜色,因为它们能带给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在马赛克的各种拼贴方法中,再没有比多色、多材质混合拼贴更为有创意和个性,无不彰显时尚、混搭、自由的风格,这样的混合拼贴,面积可大可小,看似无意识的组合,却往往呈现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让人回味无穷。总之,马赛克

设计师在创作时要考虑整体效果,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为了创意而“创意”,落得个华而不实。

设计师要敢于创新

金采玛石业有限公司设计师罗晓玲说:“马赛克设计的灵魂在于对人物神态或风景线条的把握,除了充分发挥自身灵感外,设计经验的积累也很关键,要多看、多思考,并勇于创新。”据了解,早在几年前,一位客户要求罗晓玲为其设计一幅人物画,该客户提供的素材是一幅古埃及的人头画,经罗晓玲细心观察发现,人头画头像的眼神及嘴型极不自然,与平时学习、思考的设计路线不相符,但是罗晓玲并没有局限于此,她大胆对人物面部表情进行修改,结果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罗晓玲认为,客户有时候需要引导,他们不一定懂艺术,但是他们都懂得欣赏好的马赛克作品,作为设计师应该把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化、升华。

现代马赛克崇尚自然、时尚、个性,设计风格、图案花样及材质选择可依消费者的性格、趣味来进行搭配,设计师要敢想,要结合市场需求及自身对艺术鉴赏的优势,创作更多深受消费者青睐的马赛克作品。比如,通过设计师的专业设计及大胆创新,将马赛克运用到电视背景墙、浴室、卧室等区域,不仅能点缀了生活空间,更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

创新设计不盲目地走大胆路线,设计师在创作前,首先要与业务员、客户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客户的喜好及需求,然后自己要查阅相关资料,并参考成功案例,要经过多方综合考虑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公司定位,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马赛克产品。很多时候因为工艺的问题也会影响到设计师的创作,比如小块材质表面的加工不到位,颜色调配不当,从而达不到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效果。工艺技术的提升是马赛克设计师都乐于见到的,因为工艺的提升有利于设计师诸多想法付诸实施,也有利于设计创新空间的拓展。

马赛克设计切忌“附庸流行”

由于马赛克设计师的所属民族、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人生阅历、职业习惯等各异,以致他们的审美观也有不同,有的热衷时尚,有的偏爱庄重典雅,有的喜欢浓妆艳抹,有的则偏爱于朴实无华。正因为设计师有着这些兴趣取向的差异,使得他们的设计风格变得多姿多彩,并形成各种设计流派。

佛山市西纳建材厂设计师李亚西坦言,当前我国马赛克设计界存在一种流行模式,从南到北都是新古典主义,比如榉木天花角线、地角线,在门口、窗口,卧室衣柜、厨房吊柜等都是成排做,仅是进行简单的机械加工处理,毫无设计可言,自然也不成风格,更不具有个性。另一种情形恰恰相反,用来装饰家居空间的马赛克材质、色彩看似丰富多样,似乎给人以处处生花的感觉,实质不伦不类,有点哗众取宠,缺乏应有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其实,这种“附庸流行”的设计是马赛克设计界倒退的表现。

马岩松:中国城市建筑缺少灵魂 篇6

马岩松的建筑事务所在北京板桥南巷胡同的一个单位大院里,他租了两层,把室内所有能拆的墙都拆了,“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写字楼,我说我又不写字。在这里每天能感受到城市的生活和变化,这对我来说挺重要的”。算上实习生,他的团队大概有50人,其中一半是外国人,日常交流说英语,像个小联合国。

事务所最近开始在欧洲做项目,一个在罗马市中心,把一个类似博物馆的早期现代建筑改成住宅,另一个在巴黎。“现在我们更想把自己的理念放在全球文化中,探讨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在国内,马岩松选择南京、黄山等地做设计,他管自己的作品叫山水建筑,试图恢复传统建筑中“人跟自然的韵味”。

北京人在耶鲁

马岩松小时候的理想是当画家,长大后又想拍电影。1994年,19岁的他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没考上。考官看他有美术功底,建议他学建筑。结果他真的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毕业时,马岩松不知道自己该去哪。“一看他们设计的那些建筑就不想去设计院,也不知道怎么改变。”他选择了出国读书,一开始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跟在国内差不多。“都是固定的老师,没什么挑战。”后来他去了耶鲁。“耶鲁的老师大部分是从外面请来的建筑师,各学派都有,充满争论,学术课堂很开放。耶鲁的核心精神就是任何想法都不能打压下去。”

耶鲁给了马岩松随意发挥的环境。2002年,全世界的建筑师都在研究世贸大厦的重建。还在读书的马岩松拿出了一个充满悬浮感的“浮游之岛”。他认为,最好的纪念就是发展:原来的双塔是现代派建筑的极致,他就要设计一个未来派的极致;纽约的高楼都像棍子一样竖着,他就来一个横着、漂着的。

从耶鲁毕业后,马岩松在导师的事务所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2004年回国创建了自己的事务所——MAD(英语意为“疯了”)。最初两年,MAD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客户认可他们的创意,但实现起来很困难,因为那些前卫的建筑造价太高。直到2006年,他带领MAD在加拿大一个超高层公寓设计竞赛中中标,成为首个在海外赢得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那幢建筑被他设计出水波纹一样的曲线外观,当地媒体给起了一个名字——梦露大厦。

31岁的马岩松一举成名,也有了更多的建筑话语权。随后几年,MAD相继为国内多个城市设计公寓、博物馆等。

一个城市一定得找到自己的特点

在马岩松看来,西方主流现代派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界的影响很大,中国建筑师现在仍然非常崇拜现代派,而他则把自己称为“反现代派的异教徒”。他解释说,对西方来说,二战后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的,“为解决战后人们没房子住的问题,建筑被设计成简单的方块,成本低、容易复制。后来这个思潮影响到全世界,还发展成一种现代主义美学。”

马岩松认为:“改革开放后,国内建筑大量模仿西方,但由于没有经历过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文化运动,一味抄袭,导致中国当代建筑大都是一些乏善可陈的混合物。”

环球人物杂志:北京二环以外的建筑很现代,看起来跟国外的大都市很像。

马岩松:其实现在二环以内也慢慢被蚕食了,必须到很中心的位置才有那种(老北京的)感觉。如今看来,现代化其实是商业化,它以技术和资本为支撑,而不是以文化为支撑。比如说全世界都可以开快餐连锁店,只要它能给你带来活力,而你又认可这种活力,它就可以把全世界都变得一样。只有当你认为一个城市的精神、价值观和文化是第一重要的,你才能对抗这种蚕食。这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问题。北京这种有历史传统的尚且如此,更别说其它城市了。

环球人物杂志:看上去很有气势的城市建筑算不算成功的建筑,比如CBD的那些高楼?

马岩松:如果是那样,到了纽约就会知道什么是厉害了。一个城市的价值观是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去讨论。事实上,曼哈顿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些建筑是资本和权力的纪念碑。中国建筑应该超越北美模式,这是现在专业人士应该提出来的问题。如果说古典城市是关于神的,现代城市是关于资本的,那么未来城市就是关于人的。关于人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必须有一个想法在先。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一块土地上常集中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比如天安门有故宫、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你怎么看待这种“混搭”的格局?

马岩松:对一个现代城市来说,建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城市布局的问题。不是像现在这样,如同在一片荒地上画格子,然后一块块卖了。每个城市的格局不一样,才让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性格和灵魂。今天中国的城市缺少格局上的东西,更缺少灵魂。

环球人物杂志:国内有没有哪个城市做得比较好?

马岩松:(思考)没有。中国现在的城市分两种,一种是有历史、有文化的,像北京、苏杭,尽管现代建筑发展得很糟糕,但毁不了老城,因为老城毕竟气场强大。另一种是新城市,因为无法成为一个有文化和归属感的地方,也就成不了一个伟大的城市。

我前段时间遇到有人争论巴黎和香港哪个好。巴黎是很多矮建筑、广场,香港都是高楼大厦,密度特别大。我觉得没必要争论,两个城市就是因为不一样才很独特。都有跟别的城市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才是关键的。一个城市一定得找到自己的特点,中国的这些新兴城市还找不到。另外,还要看出发点,就像拉斯维加斯,初衷就是要在沙漠里建一个特别刺激的地方,它不可能是适宜居住或者文化传承的城市。

环球人物杂志:城市建筑密度太大是个问题吗?

马岩松:中国要建一些新城市,这个方向是没问题的,因为能提高效率、集中人口,不可能像欧洲似的有很多小城市、小城镇,所以出现一些人口集中的高密度城市是肯定的。

外国建筑师理解不了中国

在马岩松刚回国的那段时间,中国建筑师正在为失去市场而忧虑,当时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们的试验场,国内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设计权纷纷被国外设计师获得。甚至有的项目在招标中规定,国内设计单位必须和国外设计机构组成联合体,才能参与投标。在马岩松看来,国内设计界的问题技术还是次要的,归根结底,是中国目前的建筑界从理念到市场,“都还没有达到一个愿意付出的阶段,还是在索取,有机会就捞一把”。

环球人物杂志:有些国际著名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也是贬大于褒,比如央视大楼。

马岩松:还是那句话,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央视大楼不能说好不好,只能说适不适合北京。它表现出力量以及横空出世的感觉,很强硬、很有攻击性,但我觉得北京不是这种气质的城市,北京更需要和谐的感觉。

环球人物杂志:国外建筑师的问题出在哪里?

马岩松:他们大多很有水平,但不深入,对中国文化还是难有深入的理解。比如设计央视大楼的库哈斯,可能他对近20年的北京非常了解,但从长期来说还不够。还有一些建筑师选择堆砌中国元素,那是很滑稽的,东拼西凑,没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深层次的认识。

环球人物杂志: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与国际相比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马岩松:从市场层面说,现在中国有利可图,所以国外建筑师都来了。事实上,中国这么多闻名国际的建筑项目,大多数都是中国建筑师帮忙完成的,外国建筑师只是做了一个概念、方案,真要建出来全是中国建筑师配合的。

从技术层面说,国内建筑师的水平也都不差,差距是在思想层面上。中国建筑师太多地被当成工具了,这使得他们会去做各种风格的建筑。因为做什么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是市场决定的。

当然,这样的建筑师在国外也有很多,但国外还同时存在一批把自己当成知识分子的建筑师、理论家、评论家,这正是中国现在缺乏的。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建筑师的角色定位有问题?

马岩松:我觉着这是中国建筑界的一个软肋。首先,建筑师不觉得自己是能对这个社会发挥作用的知识分子;其次,就算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也认为应该出世,躲在角落讨论问题,不愿意接触权力和资本,不去改变社会。这是中国的一个士大夫传统。这就导致或许有一些思想存在,但城市没有被改变。中国所谓的先锋建筑中,有一批是跟市场不一样的,但城市该怎样还怎样,他们的实际作品可能最多只是郊区的一个博物馆,跟大环境的对抗性太小了。

中国建筑师生活在夹缝里,喜欢自己的历史,但又被国际化和商业的力量冲击得不得了。如果谁能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独特价值,我觉得就相当了不起。

既不对抗、也不崇拜历史

2009年,北京北兵马司胡同32号的小院里,出现了一些水滴形状的“胡同泡泡”。这是马岩松为老城区四合院设计的卫生间。对于如何改造老建筑,他的理念是,诚实地表现今天人们的生活,但不能突兀,为了显示不一样而不一样,而是要融合。“这是表达对自我的一种尊重,既不对抗、也不崇拜历史。”

环球人物杂志:你好像很喜欢在一个古老城市的中心建造新建筑?

马岩松:是的。我觉得历史就是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每代人都要往这条河里带进一个价值,河才是流动的。我不觉得历史是过去和现在这种对立的关系,今天的人的价值是一定要体现出来的。

环球人物杂志:近些年一直在讨论怎么保护北京的老胡同。有建议采取居住性保护的手段,但从目前看,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能跟上吗?

马岩松:保护古建筑有什么技术难度吗?根本没有。铺管道、取暖设施都没问题,只是不做。有些区域改造,整体推平了,因为这是有经济价值的。比如前门大栅栏,我觉得那是很失败的一个改造,并不是真的尊重文化。

环球人物杂志:会不会有些建筑大家现在觉得不好、接受不了,过一段时间又觉得好了?

马岩松:“大家”根本就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是大家说不好它就不好,也不是大家都骂才能说明它好,而是要看决策者、专业人士有没有远见。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城市建设未来的挑战在哪里?

马岩松:怎么保护老城是一方面,怎么发展新城市是另一方面。如何延续自己的价值观,让人跟环境、建筑、自然的关系在现代城市中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中国未来城市的真正挑战。肯定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绝,因为西方都已经在自我批判了。现在那些西方大都市的基础是现代主义的资本,是在资本掠夺时期建立起来的,中国在当前应该有更高的理想。

设计教学主线,赋予课堂以“灵魂” 篇7

一、设计课堂教学主线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活动要围绕教学主线展开, 因此教学主线必须贯穿课堂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 且能使每个环节过渡自然, 并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这样, 学生在开展课堂活动时的认知过程才能有所依托。

2. 发展性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设计教学主线, 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与教师共研讨、共探索、共提高、同发展。

3. 民主性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并为学生营造敢于开口、善于开口的氛围 (张勇, 2009) 。因此, 教师要用平等、和谐的心态设计教学主线, 使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的翅膀学习、研究, 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有效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步骤

1. 深入了解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编写思想、教学目标及要求, 提炼“教学主线”。

在透彻分析了教材之后, 教师对于课堂的各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设想, 但是, 教师不应该急于设计课堂活动的各个“子任务”, 而应先提炼教材内容, 教师要抓住能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词或成语、主要句型、中心句、中心话题和语言功能设计课堂教学主线, 使教学内容清晰明确, 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开展有意义的语言交流。

2. 深入了解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 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主线”。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必须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 (顾明远、孟繁华, 2002) 。“教学主线”设计的难度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 不要拔高难度, 不要偏离课程目标。成功教学的最大敌人就是学生的厌烦心理。而主线设置过难或过易, 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情绪甚至厌烦心理。

三、课堂“教学主线”设计实例

在研究如何更好地设置“教学主线”, 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互动活动的同时, 笔者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 对于如何赋予英语课堂以“灵魂”有了更深的理解, 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这个教学设计实例中。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谈论天气与反义疑问句的运用。

教学主线:以“世博会”为载体, 以“Share...with the whole world!———与世界同享欢乐、与世界同享美丽季节、与世界同享美丽声音、与世界同享科技成果之美、与世界同享美丽家园、与世界同享美食”为主线, 层层递进, 注重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 赋予枯燥的语法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同时挖掘本身所存在的美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1. Greetings.

教师进行短暂的寒暄之后, 一开始就把反义疑问句用进课堂用语。通过谈论日期谈到2010年4月8日, 自然地过渡到世博会的倒计时牌, 进行简单的讨论。

2.Share our happiness with the whole world———本课主线中第一个环节“与世界同享欢乐”。

继续以世博会为话题, 以欢迎外国客人为主题, 通过自编chant给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3.Share our beautiful seasons with the whole world———本课主线中第二个环节“与世界同享美丽季节” (a部分) 。

至此, 课堂氛围达到第一个小高潮。上海召开世博会时, 外国客人来到中国, 但他们对于中国的天气知之甚少, 此刻向学生下达一个任务: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天气。显示四幅彩图, 打乱顺序, 先排序, 接着分四大组, 每组选择一幅图片, 分别谈论四个季节, 一个小组内每人可讲一句, 可通过合作方式完成, 并以奖品激励学生, 讲得越好, 得到的奖也越多。

4.Share our different weather with the whole world———本课主线中第二个环节“与世界同享美丽季节” (b部分) 。

“与世界同享美丽季节”这一环节并没有结束, 通过以上环节的铺垫, 再次通过谈论新的关于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图片, 引出本堂课的重点:反义疑问句。通过引导, 从be动词的反义疑问句逐步过渡到助动词do和does的反义疑问句, 引导学生认知反义疑问句的基本构成和原理, 并且附加了情态动词与there be句型的反义疑问句。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

5.Share what we learnt today.

通过再次总结罗列出各种反义疑问句, 分门类归纳出运用规则, 达到本堂课的最终巩固与落实。

这条教学主线, 以语言知识、生活情景为明线, 思想方法为暗线, 不仅赋予了课堂以完整的结构和美妙的布局, 而且组织了有效的小组学习互动活动, 总体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主线”设置的好坏对于小组学习互动活动是否生动有效有直接影响。一堂没有“教学主线”的英语课, 就好比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空洞而没有意义。因此, 我们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 必须努力钻研、积极探索, 寻找新颖的“教学主线”, 赋予英语课堂以“灵魂”, 通过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互动活动, 使每一堂英语课都成为有美感有意义的英语课。只要我们勤于探索, 善于反思, 敢于创新, 精心设计, 灵活运用, 英语课堂必定能折射出更加非凡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毛明亚.农村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过渡探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 (7) :53-57.

[2]张勇.德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8) :38-43.

手工品性给予现代设计以灵魂 篇8

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的主要生产方式, 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造物活动主要依靠人们的双手和简单的手工工具完成。相对于工业文明时代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及机器生产的高效率, 人手的能力极其有限。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而抛弃手工艺传统, 忘却它在历史上曾经的荣光。而手工艺的品性所给予造物制品特有的品质, 是一般工业制品无法比拟的。日本的柳宗悦曾说过:“手与机器根本区别在于, 手总是与心相连, 而机器则是无心的。”[1]在使用工业制品时, 一方面它的丰富、便捷、经济、实用满足了我们的生活之需, 另一方面也常常厌恶它的机械、冷漠、没有人情味, 又让我们怀念起传统手工艺品的温情与雅致。手工制品在如今往往成为“优质品”的代名词, 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著名学者于丹在近期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中, 提到她去台湾的一个经历。逛街时, 她信步走进一家手工陶艺小店, 在小而美的店里被陶艺品吸引得爱不释手, 买下了并不计划要买的东西, 这说明手工艺品时常会唤起我们内心对美的渴望与记忆。

然而, 传统手工艺在滚滚工业化大潮中不再是社会发展的潮流, 而是一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技术手段, 面临着日渐衰落的窘境, 在被人们怀念与感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让手工艺传统和现代工业化相结合, 扬长避短, 制造高品质的现代工业产品, 已成为当今设计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丹麦皇家哥本哈根陶瓷厂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该厂是丹麦最好的瓷器工厂, 产品兼具丹麦手工艺传统和中国的瓷绘风格。每件瓷器都由陶瓷艺术家和工匠合力, 经历30余道工序完成, 高度的艺术涵养和精致典雅的设计, 使之成为瓷器中的珍品而闻名世界。2004 年9 月, 该厂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 工厂开始走向新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继承手工艺传统;一方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围绕工业化生产大方向发展。新工厂新生产办法的实施, 工厂第一年的产量就增加了百分之四十。

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工序环节, 一窥丹麦皇家哥本哈根陶瓷厂是如何利用现代化工业生产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 发展现代企业的。

一、 材料加工。制瓷所用的瓷泥和釉都是由工厂中的泥浆车间用机器生产出来的。

二、 产品成型。瓷器的产品成型又分机器压胚成型和模具成型。机器压胚成型, 基本上是用机器完成相关工序的。模具成型, 把搅拌好的瓷土泥浆注入模具, 待水分流出来后, 泥浆凝固。将泥胚从模具中取出后, 需要经过手工整修, 将器物中不合乎要求的地方进行修整。有些特殊的产品则更为复杂, 如“全花边唐草”瓷盘, 有锯齿状的边缘, 需经过细工透雕镂空, 全部采用手工在黏土还没有干燥之前完成。

三、 烧制。陶瓷通常要通过两次不同温度烧制成型。泥胚在晾干后, 第一次入窑在950℃的低温环境中焙烧, 烧制成瓷素烧胚。之后便可以在素胚上进行手工瓷绘和上釉工序。第二次入窑烧制, 器物表面光洁晶莹。

四、瓷绘。瓷绘分为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其中手工瓷绘是常见绘制方式。特别是一些艺术观赏陶瓷, 绘画名家与工业美术师的合作, 更具观赏性, 如产品限量发行则更具收藏价值。其中釉上彩绘是在釉面上进行的, 绘制好图案后再入窑烧制, 使釉上彩与釉面结合。“丹麦之花”就是非常有名的釉上彩绘瓷品。在经过第二次金色的釉上装饰烧成之后, 看起来没有那种金光闪闪的外表, 需要人工使用玻璃刷或砂进行打磨。有的瓷器还有组合工序的环节, 将装饰部位附加于主体上, 丰富细节, 强化装饰[2]。

从丹麦皇家哥本哈根陶瓷厂新生产体系中, 可以看出手工艺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的轨迹。在整个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 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浪潮剧烈地冲击着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哥本哈根固守传统, 其手工艺精神让哥本哈根的产品充满人文情怀, 在现代工业制品中别具一格。这正是哥本哈根的品牌精神所在。在现代人的观念中, 产品生产早已成了某种技术性的东西, 技术被认为是越先进越好。而实际上, 产品制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 它关联着经济、制度、文化、习俗等因素, 产品也因此带有人文精神。哥本哈根陶瓷厂大量引进新技术, 同时结合优良的手工艺传统, 制作了高品质的现代工业产品。这种手工品性给予了现代设计以灵魂。手工艺与工业化生产的完美融合正是其成功之道, 也必将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设计师喜多俊之的经历也说明了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可以展示出产品的无限魅力。喜多俊之是日本闻名世界的国宝级工业设计师,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他就以意大利米兰为依托展开自己的设计生涯, 将创意领域从日本拓展到了世界现代设计大国意大利。他在探索西方现代设计语言的同时, 寻求国际与本土设计语言的对话。虽然他活跃在国际设计的舞台, 却不忘与日本地方产业接触, 并积极与本土各乡镇的传统工艺者合作, 发展融合传统工艺的现代商品, 取得巨大成功, 获得多项国际设计大奖。他的一些作品被纽约近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国际文博机构永久收藏。其作品获得西班牙“Del ta De Oro”金奖、意大利Compassed oro“金罗盘”国际功勋奖、2012 世界媒体节 (德国汉堡) 公关/ 文化项目金奖等国际设计大奖。喜多俊之主张, 当今工业产品除了需要“技术”之外, 还要能为设计注入灵魂;此时需要的是源于百姓生活与传统工艺的“感性”[3]。没有灵魂, 产品只是材料堆砌而成的体积而已。传统工艺并不只是物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而是心手相印、手物相连。产品在制作过程中, 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木工, 在制作家具构件或漆饰时, 一边听音乐, 一边工作, 经过代代相传至今的工艺方法和造物观念不知不觉地反映到了物品上去。正如罗丹所说, 雕塑是将石头的灵魂解放出来。

喜多俊之躬身实践“思考全球化行动”的设计理念, 将西方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手工艺相结合, 巧妙融合了东西方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喜多俊之邂逅了日本“美浓纸”的手抄匠师古田行三, 并与之一起探索“美浓纸”的透光性能, 尝试以纯天然纤维材料取代化学纸浆来做灯具。以“美浓纸”为素材设计制作了TAKO壁灯、KYO台灯的灯罩, “美浓纸”不会随着使用日期的推移而泛黄变质, 且纸质强韧。这个设计使用的是日本手工纸, 这是在当时塑料全盛时代的一个新奇的尝试, 逆势而上使之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后来, 他与古田合作烧制的HANA瓷器及不锈钢餐具XELA, 都是结合日本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手工业时代, 人与物的关系非常紧密。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从选材到加工, 与材料直接接触, 运用其工艺, 注入其情感, 物化成产品。是人的情感意志驱动的创造力, 使材料和形体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和感觉。“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周礼·考工记》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在设计造物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 在活动中对这几种因素的协调和掌控。产品是手的艺术, 作品中有手留下的痕迹。无论是生产者还是使用者, 通过产品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人工的痕迹和温情。当产品呈现在你面前时, 能促使你想到手艺人在工作时的专注和运用毕生积累的技能创作出满意作品时的情景。透过产品人们感受到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皆因手艺人的饱含深情亲手打制所致。手工艺精神注入产品, 使其具有了灵魂而闪发着造物者的思想灵光。同时, 也通过这根纽带, 拉近了人与物的距离, 让使用者感受到了产品物用功能之外的郁郁情怀。这可能是现代工业社会手工产品显得弥足珍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与现代, 手工艺与现代设计, 看似相去甚远, 但在本质上它们却有诸多内在的联系。喜多俊之的设计作品, 虽然跨越两个世纪已近50 年, 仍历久弥新, 散发着持久的魅力, 原因就是其设计思维永远来自其民族的传统工艺, 是对传统的再设计。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和生活风俗习惯, 经历千百年的岁月演变而积淀下来的生活经验成果, 凝聚着人们的生活智慧。随着时代的变化, 民族的风俗和生活的习惯会相应地变化, 但是, 传统手工艺所凝结的民族精神内核不会改变, 人类生活智慧可以承继。《周礼·考工记》中说:“知者创物, 巧者述之, 守之世, 谓之工。百工之事, 皆圣人之作也。”传统工艺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工艺特征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回归[4]。现代设计需要创意, 但并不能忽视制造, 设计的过程也包括制造的工艺和方法。传统手艺人专注、细腻的操作其实并没有消失, 而是已被更加精密科学的机器生产方式所代替。产品的制造属性确定了手工艺时代留传下来的工匠精神需要设计师承继发扬, 并将设计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工工艺紧密地结合起来, 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创新。

从以上国家或个人的案例中可以得知, 在后工业化社会发展的今天, 要想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我们不仅要依靠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设备性能, 还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手工艺文化传统, 将手工艺精神熔铸入现代设计产品制造之中, 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 中国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胜出。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张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彭赞宾.成器之技:手工艺与工业化生产的融合——皇家哥本哈根新生产体系的确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 , 2010, (06) :86-88.

[3]喜多俊之.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艺术[M].郭宛琪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建筑设计灵魂 篇9

《山水城市》这本书就能告诉你答案, 本书的作者马岩松, 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 也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

从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 他以“梦露大厦”、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山水城市”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2014年, 马岩松赢得芝加哥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权, 成为首位获得海外标志性文化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这是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一部建筑宣言。在积聚了十年的思考、创作与实践之后, 马岩松首度推出“山水城市”的理念。

对于山水城市的概念, 作者理解为: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 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 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 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 或可称其为“山水城市”。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山水城市”构想。针对当时中国城市刚刚出现的大规模的水泥方盒子建筑, 他提出要以中国的山水精神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 让“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但这一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城市设想, 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和发展。马岩松在书中表达了他对这种观点的认同, 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缺乏灵魂的货架城市。他指出现代城市对权力和资本的崇拜, 导致了城市对利益最大化和功利主义的追逐。“城市中的建筑不应该成为居住的机器。再强大的技术和工具也无法赋予城市以灵魂。”

在马岩松看来, 山水不只是自然, 更是人对于世界的感性回应, 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山水城市就是将城市的密度、功能和自然山水意境结合起来, 希望构建以人的精神和情感为核心的未来城市。

作者以极富个人特征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山水城市”, 整本书贯穿着他的老北京童年、青年求学时代、以及作为建筑师周游世界的所感所悟, 还倾注了他在每一件建筑艺术作品中的思考, 在过去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之中发掘出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山水城市》反映的不仅是马岩松的个人道路, 更向世界发出号召, 请大家共同思考城市的未来。“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 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与记忆, 对外部世界的情感体验。”有灵魂的建筑与有归属感的城市, 不再只有冰冷的钢筋水泥, 而是最终以关注人的情感为中心的现代城市。

《山水城市》是一本建筑艺术与平面设计完美结合的惊艳之作, 书中有数十幅堪称艺术创作的建筑摄影作品, 充分表达了马岩松设计作品的思想意境, 是超越语言的视觉呈现。

裴文杰:设计是装饰工程的灵魂 篇10

裴文杰曾荣获中国建筑装饰三十年优秀企业家,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筑巢奖)金奖两项、银奖一项、优秀奖多项;曾担任筑巢奖评审专家、山东省优工程(泰山杯)设计和工程类奖项评审专家;多次被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十几所国内外院校承办的“四校四导师环境设计毕业实践教学”聘请为实践导师;其设计作品和施工主持的项目获得鲁班奖、全国装饰奖、泰山杯等国家和省级奖项十几项。

裴文杰的代表作品有山东临沂中国银行室内设计,青岛胶州市三里河公园景观设计与施工,青岛奥帆博物馆室内装饰与展示工程的深化设计与施工,内蒙达拉特旗博物馆、图书馆建筑外观和室内设计,蚌埠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室内设计,扬州市科技馆公共区室内设计,青岛国际创新园室内设计,海尔洲际酒店大堂水景区改造等大型工程项目。

采访者:德才装饰是中国装饰设计50强机构之一,作为院长,请你谈谈如何做好一个卓越设计团队的管理者?

裴文杰:作为全国领先的装饰设计机构,我们一直重视设计团队的建设、管理和发展。目前我们拥有一支数百人的设计师团队,并在2012年与哈伯·唐尼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的英国伦敦合资成立DC-HD国际设计有限公司,现已拥有以英国设计师为主的国际化建筑设计团队,业务范围拓展至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这种合作要求我们不仅仅设计思维、理念要与国际接轨,管理者也必需突破传统观念和民族文化壁垒,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将国际前沿设计精髓转化为设计实践和设计创新。

谈设计管理是一篇大文章,许多热爱职业的设计师对专业研究十分执着,对管理知之不多,有的甚至刻意回避。这不仅取决于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定位,还取决于企业规模、市场定位、发展目标、团队基础等实际因素。要以市场为背景,在企业、团队、设计师之间寻求解决矛盾统一和解决方案,没有定式可以套用。作为设计管理者肩负和承载的是企业责任和团队信任,要构建团队和设计师目标一致、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工作平台,这要根据企业实际制定配套制度、流程、标准和绩效。设计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我认为最高境界是“不管理”,应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

采访者:你认为一位成功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和业务素质?

裴文杰:成功的设计师总能在设计过程中把握关键。灵活运用经验和专业所长将设计灵感与需求达成一致,将设计构思转化为实际案例和项目成果,这是设计师成功的前提,是具备一定水准职业素养的体现。业务素养要“广博精尖”才能“厚积薄发”,对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要有“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跨越。当然,做一名成功的设计师,前提还要爱岗敬业,对职业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这些是基础。

采访者:“设计是装饰工程的灵魂”,你在设计中坚持的价值是什么?

裴文杰:优秀的设计是有灵魂有生命的,这要读懂建筑语言。将科学、文化、艺术与建筑产生共鸣,构建人与建筑的情感互动和自然和谐,提升建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我在设计工作中一直坚持的价值观。

采访者:在你近期的作品里,最满意的是哪一个?你更多关注了哪些问题?

裴文杰:我最满意的设计不是在近期,应是未来的作品。从事装饰行业多年,业内曾跨界做过“重点项目的项目经理”、“公司副总分管工程管理”、“公司副总分管材料采购”等兼职或专职,这些工作履历丰富了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同时养成了力求完美的工作风格。好的设计作品应贯穿深入到设计各环节和整体施工过程,是在项目工程各环节紧密配合的前提下,不断推敲、否定、肯定、再研究、再创造的实施过程,要有完美的过程才能实现满意的结果。这一点目前由于公务角色转换太快,我还没有条件实现细节管理,但项目设计总体质量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已得到业主肯定和业界认可。

采访者: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业主在环保与新型材料的运用上的认识和接受情况是怎样的?对此,作为设计师,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上一篇:交通流量检测下一篇:中职数学课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