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习性

2024-05-22

繁殖习性(精选四篇)

繁殖习性 篇1

一、习性

1. 生活习性

泥鳅属于底层鱼类, 常沉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 尤其喜欢在中性或弱酸性的底质处栖息, 常出没于水底淤泥中。

泥鳅是温水性鱼类, 生活水温为10~30℃, 最适水温为24~27℃。在夏季水温超过30℃时, 泥鳅潜入泥中渡夏。冬季水温降到5℃以下时, 钻入泥中20~30厘米深处造一个洞穴, 卷曲着身体冬眠, 待翌年水温升到10℃以上后, 才外出活动。

泥鳅对低氧环境适应力较强, 这是因为它除了能利用腮进行呼吸外, 还能利用皮肤进行呼吸。当水中缺氧时, 它会跃出吞吸空气, 空气在肠中进行气体交换, 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肛门排出, 这种肠呼吸作用常占泥鳅全部呼吸量得1/3以上。在冬季水体干涸情况下, 泥鳅钻入泥中依靠少量水分湿润皮肤, 靠皮肤和肠呼吸维持生命。泥鳅的眼睛很小, 视觉很差, 但其触觉、味觉极为灵敏, 借此选择饵料。

2. 食性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幼鱼阶段取食动物性饵料, 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蚯蚓等底栖生物。当其体长约为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 可投喂人工配置的颗粒饵料。泥鳅摄食强度与水温密切相关, 水温10℃时开始摄食, 1 5℃时摄食量增加;2 4~2 7℃时食欲旺盛;水温超过30℃时食欲减退, 直至停食。在天然水体中, 泥鳅多在夜间觅食。但生殖期间由于性腺发育对营养需求量大, 泥鳅白天也常外出觅食。

3. 繁殖习性

泥鳅一般两冬龄后性成熟。雌鱼的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体长10厘米的雌鳅怀卵约7000粒, 体长12厘米时能怀卵12000~14000粒, 体长15厘米的雌鱼怀卵15000~18000粒, 体长20厘米则怀卵24000粒。卵径1.2~1.5毫米, 卵黄色半透明。

泥鳅产卵期为4~9月, 其中5~7月为繁殖盛期, 具体时间随各地区气候、水温不同而有差异。当水温达到18~20℃时, 成熟的泥鳅开始自然繁殖。雌鳅产卵时间多在清晨, 产卵地点通常选择在水田、池沼、沟渠有清净流水, 水草丛生的浅水处。

泥鳅一次产卵3 0 0粒左右, 须反复多次才能产完。产出的粒遇水既有粘性, 受精卵附着于水草上, 因受精卵粘性弱, 易于沉落在产卵处的泥中而难以成活, 水温在20℃以上时发情, 受精卵大约在2天内即可孵出仔鱼。泥鳅产卵方式奇特, 常常是数尾雄追逐一尾待产雌鱼, 雄鱼不断用口吸吻雌鱼头和胸部两侧。发情达到高潮时, 一尾雄鱼紧缠雌鱼躯干, 雌鳅受挤压、刺激迅速产卵, 雄鱼同时排精, 从而完成受精过程。由于雄鱼胸鳍基部有一骨质薄片, 因而产过卵的雌鳅, 在腹鳍的上方体侧部留下了一个白班状伤痕印记。

二、人工繁殖技术

1. 亲鱼来源

一是靠自然收捕, 在春季水温达到15℃以上时开始收购, 然后进行暂养, 水温达到18℃以上开始人工繁殖。二是在秋末收购2冬龄以上规格15厘米以上的成鳅进行越冬, 越冬亲鱼数量根据苗种生产计划来确定。

2. 雌雄鉴别

达到性成熟年龄的雄性泥鳅胸鳍大而窄长, 末端尖而翘起。胸鳍第二鳍条长于第三鳍条, 第二鳍条的内侧基部有长而薄的骨质板, 在生殖季节, 胸鳍上有珠星。背鳍后方两侧有肉质隆起。雌鱼胸鳍短小而宽, 末端钝圆, 胸鳍第二鳍条和第三鳍条长度基本相等, 无骨质薄片和珠星。

3. 亲鱼选择

选择亲鱼标准:鱼龄最好3龄以上, 无病、无伤、体质健壮、体色鲜艳正常。雌鱼体长最好在15厘米以上, 体重30~50克, 腹部膨大, 松软且富有弹性, 卵巢轮廓明显。雄鱼体长10厘米以上。体重15克以上, 游动灵活, 轻挤压腹部, 有精液从生殖孔流出。注意把腹鳍侧上方有白色斑块的, 腹部狭小空瘪已产过的雌鱼剔除, 雌雄比例按1∶2。

4. 亲鱼产前强化培育

亲鱼收集后放入池内进行强化培育, 亩放亲鱼5000尾左右, 池水深60厘米左右, 要保持池水清新, 溶氧充沛。日投饵2次, 投喂人工配制动植物性饵料, 不添加生长素, 投饵量按鱼总体重的2%~3%。

5. 催情产卵

采用人工催产可使亲鱼产卵集中, 产卵率高, 适合泥鳅人工繁殖批量生产。催产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苗种培育池要进行彻底清塘, 然后施肥, 繁殖轮虫, 确保鱼苗下塘时有足够的生物饵料。催产前要观察天气, 选择晴天, 随时检测水温变化, 当水温达到19℃以上时即可进行。人工催产药物选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公斤雌鱼用量2000国际单位+类似物 (2号) 每公斤雌鱼用量10微克+地欧酮每公斤雌鱼5毫克;雄鱼减半。注射催产剂在下午4:00时进行。亲鱼催产结束后放入产卵池网箱内, 等待明天清晨产卵。

6. 人工孵化

繁殖习性 篇2

结合实验室研究和室外调查等方式,对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长繁殖习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作 者:雷晓青 肖鸣鹤 胡火庚 蓝岚  作者单位:雷晓青,肖鸣鹤,蓝岚(南昌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胡火庚(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繁殖习性 篇3

关键词:细鳞鱼;花羔红点鲑;自然;人工养殖

细鳞鱼 Brachymystax Lenok(Pallas),又名细鳞鲑、秦岭细鳞鲑,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是产于我国的大型名贵冷水性珍稀鱼类,在中国淡水鱼类区系分类中属北方山地类群,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Ⅱ级。花羔红点鲑(Salvelinus malma),又名多丽鲑,是世界上著名的五大鲑鱼之一,在中国淡水鱼类区系分类中属北极淡水类群,已被列入《中国东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目前2种鱼野生资源已近枯竭,急需加以繁育与保护。我国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开始研究细鳞鱼和花羔红点鲑的繁殖习性,同时逐步辅以人工手段进行试验,目前均已实现了全人工养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3年,吉林省出台了《细鳞鱼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标志着我省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细鳞鱼养殖、繁育等方面有了统一的操作规范,极大促进了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开发;而花羔红点鲑方面,虽然研究相对较少,但其在我省养殖面积也达到2 500多平方米,年产苗种23万尾,成鱼4万吨,发展潜力较大。笔者自2005年至今,一直在吉林省东部山区从事细鳞鱼和花羔红点鲑的人工养殖工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列出了2种鱼分别在自然和人工条件下,在繁殖方面的比较情况,供参考。

1性成熟年龄

自然条件下,细鳞鱼初次性成熟年龄:雌性4龄,体重0.5 kg以上;雄性2龄,体重0.2 kg以上,生殖群体年龄组成为3~7龄。花羔红点鲑初次性成熟年龄:雌性2龄,体重0.15 kg以上;雄性2龄,体重0.1 kg以上,部分个体为1龄。

人工养殖条件下,细鳞鱼初次性成熟年龄:雌性3龄,体重0.2 kg以上;雄性2龄,体重0.1 kg以上。最佳繁殖年龄:雌性5~8龄,雄性4~7龄;花羔红点鲑初次性成熟年龄:雌性3龄,体重0.2 kg以上;雄性2龄,体重0.05 kg以上,最佳繁殖年龄:雌性4~7龄,雄性3~6龄。

2繁殖时间

自然条件下,细鳞鱼繁殖时间为4月中旬-5月末;花羔红点鲑繁殖时间为10月中旬-11月下旬。

人工条件下,细鳞鱼繁殖时间为4月末-6月上旬;花羔红点鲑繁殖时间为10月下旬-12月上旬。

细鳞鱼和花羔红点鲑繁殖时间在人工养殖下较自然状态晚7~10 d,分析原因主要为生存和繁衍环境的改变,导致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其性腺发育所需积温的时间延长,从而表现出日期的不一致性。

3绝对怀卵量与产卵量

自然状态下,细鳞鱼绝对怀卵量1 500~7 500粒,花羔红点鲑绝对怀卵量为200~1 000粒,2种鱼产卵率均为100%。

人工养殖状态下,同等规格细鳞鱼绝对怀卵量为1 350~7 150粒;花羔红点鲑绝对怀卵量230~1 500粒。细鳞鱼产卵量为1 200~6 600粒,花羔红点鲑产卵量为180~1 360粒。

对比发现,细鳞鱼绝对怀卵量在自然状态下较多,而花羔红点鲑却相对较少,这可能与鱼类的生存环境、生长特性、摄取食物种类、摄食强度、排卵方式等因素有关,需进一步进行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2种鱼产卵率均较自然状态下低,这也与人工操作方法、操作熟练程度、亲本成熟度的鉴别准确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4生殖条件和行为

自然条件下,2种鱼的产卵场均为石砾或砂砾底质,其中细鳞鱼产卵场水深30~80 cm,水流1.5~2.0 m/s;花羔红点鲑产卵场水深30~60 cm,水流0.2~0.5 m/s。在生殖季节,2种鱼进入产卵期后均不摄食,雌雄鱼常集群,在水体底部互相追逐,雌雄配比例通常为1∶1~1∶2。2种鱼均有筑巢行为,雌鱼把卵产在石砾间自掘的小坑窝内,雄鱼同时释放出精液,受精后在卵上面覆盖一层1~4 cm的砂砾,产卵后的雌性不死亡,直到仔鱼破膜而出后才离开。

人工养殖条件下,细鳞鱼和花羔红点鲑在水中活动区域较分散,大部分聚集在进水口处,或跳跃出水面,或常常急游。细鳞鱼临近产卵期2个月应对其进行流水刺激,水流速1.0~1.95 m/s,水深在0.6~0.8 m,人工繁殖前降低水位至0.3~0.4 m,进入产卵期后不摄食。花羔红点鲑只需微流水刺激即可性成熟,进入产卵期后也可摄食少量食物,但有“吐食”现象。根据鱼体大小适当搭配雌雄比例,一般为1∶2~4∶1。细鳞鱼卵径大小为2.5~3.5 mm,花羔红点鲑卵径为2.8~5.0 mm,且均为沉性卵。

5胚胎发育

自然条件下,细鳞鱼和花羔红点鲑孵化水温均在5~8 ℃之间。细鳞鱼受精卵累积温度110~128 ℃·d时卵发眼,184~201 ℃·d时仔鱼破膜孵出;花羔红点鲑受精卵累积温度214~226 ℃·d时卵发眼,496~504 ℃·d时仔鱼破膜孵出,见表1。

人工养殖条件下,细鳞鱼孵化水温在6.5~8.5 ℃,花羔红点鲑孵化水温6~8 ℃。细鳞鱼受精卵累积温度130~143 ℃·d时卵发眼,196~211 ℃·d时仔鱼破膜孵出;花羔红点鲑受精卵累积温度195~210 ℃·d时卵发眼,405~426 ℃·d时仔鱼破膜孵出。

金翅雀繁殖习性调查研究 篇4

关键词:金翅雀,繁殖习性,管头林场,吕梁山,国有林

金翅雀 (Carduelis sinica)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在山西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为留鸟[1]。2010—2011年笔者在山西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该鸟的繁殖习性进行初步观察[2], 以期为鸟类资源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工作区自然概况及工作方法

山西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位于吕梁山脉南端, 西南与乡宁县相邻, 西北与吉县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11°00′19″, 北纬36°02′38″。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最高处为高天山, 海拔1 802 m, 鄂河自高天山南麓发源向西流入黄河。场境地貌为中起伏侵蚀中山和中起伏黄土覆盖中山。土壤为褐土, 局部粗骨土。主要乔木以油松 (Pimus tabulaeformis) 为主, 其次有白皮松 (Pinus bungeana) 、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 、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华北落叶松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人工林) ;灌木以沙棘 (Hippophae rhamaicles) 、刺梨 (Ribes nurejensa) 、绣线菊 (Spiraea spp) 、黄刺玫 (Rosa xanthina) 为主。林场辖区内年平均气温8~10℃, 无霜期150~220 d。年平均降水量550 mm。境内森林繁茂, 灌木丛生, 水源充沛, 植被覆盖度44.5%。

根据管头林场地形、植被分布情况及多年来对该鸟分布习性的观察, 选择该区的3个工作区作为观察点, 分别是:林场机关周围海拔1 200~1 400 m的居民区、闫庄—柳林沟海拔1 400~1 600 m靠近河流村庄的低山灌丛带、高天山海拔1 600~1 800 m的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等混交林带。采取路线统计法, 于每年繁殖前 (3月) 和繁殖后 (9月) , 在每月上、中、下旬各选择一天, 于8:00—10:00观察, 每小时行程2 km, 左右跨度各50 m, 借助望远镜观察, 听其鸣声, 调查各样区遇见金翅雀的个数, 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本月金翅雀在此样区内的种群数量, 据此确定金翅雀的种群密度;采用样地统计法, 于每年3—6月, 分别在以上3个观察点的3种植被类型样区内各选择调查面积3 hm2, 搜寻金翅雀当年所筑的繁殖巢, 取2年的平均值作为该样地金翅雀的营巢数量, 确定其营巢密度。通过对一固定繁殖巢全天 (6:00—18:30) 的详细观察, 得出该地区金翅雀的繁殖资料[3,4]。2年来的工作人员基本一致。

2 观察结果

2.1 种群数量

2010—2011年对上述3个样区金翅雀在本区的种群数量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在该区金翅雀在海拔1 400~1 600 m靠近河流村庄的低山灌丛带种群数量最高, 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3.1只/km, 繁殖后种群遇见率为5.2只/km;在海拔1 600~1 800 m的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疏林带最少, 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1.3只/km, 繁殖后种群遇见率为2.9只/km。总体来讲, 该鸟在该区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2.3只/km, 繁殖后为4.0只/km, 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遇见率增长73.9%。

2.2 繁殖习性

2.2.1 求偶。

金翅雀在该区的求偶期最早从4月上旬开始, 此时, 雄鸟鸣声增多, 却婉转多变, 常似“jiu-diu-ji、jiu-diuji”的声调, 雌雄鸟相互追逐、嬉戏, 上窜下跳, 尾羽不停翘动, 雌雄鸟对视, 继而慢慢变为成对活动。活动一段时间后, 雌雄鸟选定巢区, 建立巢址开始营巢。

2.2.2 营巢。

2年来, 在上述3个样区内共观察到金翅雀的繁殖巢6个, 在林场附近的侧柏树侧枝上1个, 巢距地面高度分别为2.5 m;在距林场机关约500 m的山坡山杨树侧枝上1个, 白皮松树侧枝上1个, 巢距地面高度分别为6.0、4.8 m;在闫庄—柳林沟低山灌丛靠近河流村庄样带的山刺玫灌丛中1个, 巢距地面高2.5 m;在高天山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疏林带样地内的油松幼树上2个, 巢距地面高分别为4.2、5.0 m。巢呈杯形, 结构紧密, 先以草根、秸秆为基础, 缠绕棉、麻、羽毛等细材, 内垫毛发、细羽毛等。巢密度见表2。可以看出, 在本区金翅雀的巢在海拔1 200~1 400 m的林场机关周围居民区植被环境下密度最高, 为1.0个/hm2, 其次是海拔1 600~1 800 m的高天山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疏林带的油松幼树上, 为0.7个/hm2, 巢密度最小为海拔1 400~1 600 m的靠近河流村庄的低山灌丛带环境, 为0.3个/hm2。据对2010、2011年6个巢的测量, 巢平均重10.6g (7.0~12.8 g) , 平均外径 (长径×短径) 为9.0 cm (8.5~10.5cm) ×8.2 cm (7.3~9.0 cm) , 平均内径 (长径×短径) 为6.5 cm (6.0~7.5 cm) ×5.8 cm (5.0~7.0 cm) , 巢平均高7.6 cm (6.5~8.7cm) , 巢平均深4.0 cm (3.5~5.0 cm) 。营巢时间最早为4月19日。观察1号巢 (林场机关院侧柏树上) 、6号巢 (高天山油松幼树上) 营巢情况, 营巢期8~9 d, 雌雄鸟共同承担。

2.2.3 产卵及孵化。

金翅雀巢筑好后1~2 d开始产卵, 日产1枚, 窝卵数3~5枚, 卵多在7:30以前产出, 卵呈椭圆形, 白绿色布有褐色斑点, 钝端斑点较多。

据对2窝 (1号、6号) 9枚卵的测量, 卵平均重1.6 g (1.5~1.7 g) , 长径×短径为22.0 mm (18.0~23.0 mm) ×14.5 mm (12.5~15.5 mm) 。产完卵后的第2天由雌鸟开始孵卵, 雄鸟担任保卫工作。孵卵期为12~13 d。经对1、6号巢在孵卵过程中卵重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测量, 取其平均值, 具体见图1。

由图1可知, 金翅雀在孵卵过程中, 第1~2天孵重量基本没有变化, 到第4天, 卵重减轻0.1 g, 第6天减轻0.3 g, 第8天卵重减轻0.5 g, 第10天卵重减轻0.6 g, 第12天卵重不再减轻, 保持在1.0 g左右。说明金翅雀在孵化过程中卵的重量在第4~10天变化明显。

对6窝金翅雀的繁殖情况进行观察统计, 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 金翅雀在该地区最早产卵期为4月26日, 持续时间较长。6窝26枚卵中未受精卵占11.6%, 平均孵化率为88.5%, 巢内育雏13~14 d, 巢外育雏10~11 d, 平均离巢率96.6%。

2.2.4 育雏与幼雏生长。

2011年对林场机关院内1号巢中的4只刚出壳的雏鸟的育雏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和测量, 刚出壳的雏鸟全身肉红色, 头大颈细, 双目紧闭, 耳孔外露, 腹部如球, 不能站立, 只发出“si-si-si”的叫声。此时, 亲鸟并没有立即离巢衔食喂雏, 而是十分小心谨慎地抱雏保温;第2天, 雌雄鸟共同衔食喂雏, 雏鸟刚出壳的前5 d, 亲鸟取食的范围离巢区很近, 衔食喂育雏鸟的频次也较少, 全天喂食仅8~9次;之后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 亲鸟衔食喂育雏鸟的次数逐渐增多, 7日龄, 雌雄鸟全天共同衔食喂育雏鸟多达13次;幼鸟出巢的前1 d, 喂食次数大幅减少, 全天喂食4次。为了不影响金翅雀的繁殖成活率, 笔者只对1号巢中4只雏鸟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测量, 结果见表4。

亲鸟在巢内育雏13~14 d后, 带领幼鸟离巢, 刚离巢的幼鸟生活不能自理, 只在巢区附近约100 m的范围内生活, 需亲鸟在巢外育雏10~11 d后, 幼鸟逐步离开巢区, 自由生活。

3 结论

2010—2011年, 在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6窝金翅雀的繁殖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金翅雀在该区低山灌丛和河流村庄带的种群数量最高, 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3.1只/km, 繁殖后种群遇见率为5.2只/km;在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疏林带最少, 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1.3只/km, 繁殖后种群遇见率为2.9只/km。总体来讲, 金翅雀在该区繁殖前 (3月) 种群平均遇见率为2.3只/km, 繁殖后 (9月) 为4.0只/km, 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73.9%。金翅雀在该区的最早求偶期为4月上旬, 最早营巢期为4月19日, 营巢期8~9 d, 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在林场机关周围居民区植被环境下密度最高, 为1.0个/hm2, 其次是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疏林带, 为0.7个/hm2, 巢密度最小的是靠近河流村庄的低山灌丛带环境, 为0.3个/hm2。最早产卵于4月26日, 日产1枚, 窝卵数3~5枚, 孵卵期12~13 d, 6窝26枚卵中未受精卵占11.6%, 平均孵化率为88.5%, 平均离巢率96.6%, 雏鸟晚成性, 巢内育雏13~14 d, 巢外育雏10~11 d[5,6]。

参考文献

[1]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 雀形目[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10-812.

[2]郎彩琴, 张军, 赵晋龙, 等.历山自然保护区金翅雀的生态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 1998 (1) :28-31.

[3]王建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J].野生动物, 2010 (4) :188-191.

[4]王建萍, 郭建荣, 吴丽荣, 等.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鹪鹩繁殖生态观察[J].野生动物, 2005, 26 (3) :53-56.

[5]赵益善, 田随味.蟒河自然保护区金翅雀的繁殖生态学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3 (2) :168-171.

上一篇:会计信息的失真分析下一篇:档案文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