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2024-05-01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精选九篇)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篇1

1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培养目标的改革与设计

目前无论是中职、高职、本科甚至研究生院校物流专业均开设了现代物流概论课, 对于这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定位, 不同学校有不同观点,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因为如此, 关于该课程职业院校应如何定位没有标准, 这样, 对于物流专业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更不利于物流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去伪存真、求真务实, 从而为后来者提供参考。

1.1 课程定位分析

有不少院校将该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建设, 而现代物流表现出跨学科、跨行业、实践性强等特点, 其活动复杂, 功能繁多, 在进行物流专业建设时, 尚且要考虑分很多方向, 不能将现代物流概论作为一门精品课程来建设, 该课程只能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或入门课程来定位。如果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 现代物流概论可以考虑作为一门精品课程来建设。

1.2 设定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一门必修课, 其培养目标主要来自于职业素养方面的, 即通过这门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物流、物流有哪些岗位、各岗位人才的要求是怎样的, 告诉学生应如何来学习物流知识、提高技能, 应注意什么事项, 同时让学生观察生活, 将物流与生活链接, 让学生喜欢上物流这个行业。这是该课程主要的培养目标。

2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内容的改革与设计

针对传统的建筑在学科体系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教学, 职业教育改革鲜明地提出了“行动导向”的全新教学观。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 在动手中获取职业技能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2.1 优化课程结构

在第一学期第一周安排“专业教育讲座”, 在课程初期安排学生到百润发等商贸流通企业、伟创利等制造企业物流部门、得尔达物流公司等不同类型物流公司去生产见习, 在课程中期邀请锦海捷亚国际物流公司徐总来开讲座“如何学习物流管理专业”。

2.2 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材的内容应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的基础知识。针对教材教学内容庞杂、理论多的情况, 考虑学生今后发展、择业的需要, 结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遵循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对教材进行内容上的改革。

(1) “删”一方面就是删去内容较深、难并且在后面课程又会出现的一些内容。如:物流系统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要素, 在该课程中只须讲述其概念, 举一些例子, 让学生知道这些物流活动即可, 而不必讲更深入的知识。同样删去物流技术中有关仓储、运输、配送等技术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删去与其他课程交叉的内容, 国际物流结点内容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中重点讲述, 因此删去该内容。

(2) “增”就是增加知识点, 本着基础性、实用性、系统性的原则, 增加一些物流专业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如国际物流模块增加国际贸易术语内容, 而在外贸实务中就不再讲述该内容, 在物流技术模块中增加RFID等现代物流技术, 在供应物流中增加采购的有关知识。在企业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几个模块中增加案例应用内容, 增强学生对以上内容的感性认识。

(3) “强” 就是强化一些内容。因有些内容在日后物流专业分培养方向后课程中不会再出现, 因此在考虑基础性、系统性基础上, 强化一些内容, 让学生透彻、系统地掌握物流的方方面面。如:强化物流分类、流通加工、包装、客户服务、装卸搬运等物流要素的内容, 强化第三方物流、物流质量管理、物流标准化、供应链管理等内容。

(4) “调”一方面调整授课的先后顺序。如物流系统内容放在运输、仓储等功能完后再安排。另一方面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如将物流系统各要素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合理化内容安排在物流成本模块, 这样符合学习知识的科学规律。将物流技术有关包装技术、集装化技术安排在物流系统及其要素模块包装内容。将现代物流特征安排在现代物流技术模块。将物流标准化、物流质量安排在物流系统后。

2.3 “案例导入+内容+案例应用”三段式课程内容安排

即每个模块的开始都有业务案例导入, 每个模块后都有案例应用分析, 每个模块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

该课程总共80课时, 实验课24课时, 生产见习4课时, 讲座2课时, 机动4课时。

3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陶行知老先生有句话:“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教学方法最贴切的描述。对于该课程, 全面、积极推广应用“以学生为主、以培养能力为主、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原则的教学方式方法, 极大地提高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尝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3.1 业务案例导入

鉴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智力特征, 如何将抽象的逻辑建构的知识体系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和职业化, 提高学生的兴趣, 是至关重要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 选择物流行业中的实际的工作案例, 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从物流业务的实际工作案例导入, 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如在讲述第三方物流内容时用宝供物流的例子, 让学生在熟悉宝供物流的同时掌握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类型、特点。

3.2 大量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的中介物, 如用于教学或培训的设备、仪器、工具和记载教学材料的教科书、录像带等。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施设备, 为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条件。如在讲述什么是流通加工时, 将老师结婚发的各种包装样式的喜糖给学生看, 告诉他们, 这就是流通加工的一种。同时带学生去机房, 让学生上网收集第三方物流公司资料, 要求学生制作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宣传片, 学生在制作宣传片的同时掌握了第三方物流的内容, 也提高了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制作课件等能力。

3.3 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适应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从业素质。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先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 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导学式教学法等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应调整“教”与“学”的方位, 以教师引导为主线,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思考、学生质疑、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要环节, 进而使教师站在核心知识的高度,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思考内容、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与岗位工作发展动态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

4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应提倡新的评价体系, 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以质性评价为主导手段, 以形成性评价为实施过程, 突出的是改进和激励的功能。

4.1 注重学生学习态度

课堂是学生学习态度集中体现的舞台, 是学生各种能力得以训练的场所, 也是各种能力展现的处所。举一例子, 如果某位学生上课总是睡觉, 这门课的知识他 (她) 定是没掌握, 更别说能力提高。反之, 如果某生总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勤于思考, 自然他 (她) 的态度肯定是好的, 各种能力也相应地得以提高。因此, 抓住课堂是对某门课程成绩评价的关键所在, 也是正确、全面评价一个学生最核心之所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知识点多, 老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 要求学生课下要利用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 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是方法, 更多的是学生要学会老师教授的方法自主地学习。

4.2 “应用型作业任务”

即结合每一模块教学内容, 将作业设计成一个个应用型的任务。比如:模块一:物流如何分类, 你将来的物流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模块四:第三方物流, 可以出一题——“如何来介绍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 通过这样的题将每一模块的知识整合起来,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既易下手, 又感兴趣, 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4.3 “以非知识内容考核为主的命题”

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性, 给学生想象力等的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环境;考试还要测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的问题所在, 以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思维的指导与训练。考试内容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 只要答案能自圆其说就是正确的, 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 考试内容的视界将变得更加开阔灵活, 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同发展。

4.4 考核评价方案

摘要: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但是该课程在职业学校的实践当中有很多误区, 本文从分析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目标定位入手, 结合学校实际, 大胆地、全方位地对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设计与改革, 最后, 创造性地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关键词:职业院校,现代物流概论课程,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傅锡原.现代物流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胜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探索[J].科学咨询导报, 2007 (2) :236-237.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I——解剖学总结 篇2

一、名次解释:

1.椎间盘:相邻两椎体间借椎间盘牢固相连。椎间盘由内部的髓核和外部的纤维环构成。纤维环为呈环形排列的纤维软骨,前宽后窄,围绕在髓核的周围,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体,位于椎间盘的中部稍偏后方,有抗冲击的作用。)

2.黄斑:在视神经盘的外侧约3.5mm处的一黄色小区,黄斑的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

3.动脉:是引导血液离开心的管道,动脉起自心室,在行程中逐渐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愈分愈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有弹性。4.肝门:肝下面中部为肝门,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5.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6.胸骨角:胸骨柄、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可在体表摸到,平行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7.咽峡:是口腔通咽腔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舌根组成。

8.颈动脉窦:是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的部分。壁内有特殊的感觉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的变化。

9.前庭器:椭圆囊斑,球囊斑和三个壶腹嵴合称为前庭器,与前庭神经相连。(感受位置器)

10.反射弧: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称为反射。完成发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二、简答题:

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形态和构造如何?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骨的形态:(1)长骨(2)短骨(3)扁骨(4)不规则骨

骨的构造:(1)骨质(2)骨髓(3)骨膜(都有有神经和血管分布)2.人体上肢骨和下肢骨的名称及数量?

上肢骨: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自由上肢骨借上肢带骨连于躯干骨。共64块(1)上肢带骨:包括锁骨(2)和肩胛骨(2)。

(2)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2)、桡骨(2)、尺骨(2)和手骨54(腕骨

8、掌骨

5、指骨14)

下肢骨: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自由上肢骨借上肢带骨连于躯干骨。共62块(1)下肢带骨:每侧各有1块髋骨(2)。

(2)自由下肢骨:股骨(2)、髌骨(2)、胫骨(2)、腓骨(2)和足骨52(跗骨

7、跖骨5块、趾骨14块)

3.肘关节和膝关节的组成及运动如何?主要由什么肌肉来支配?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构成。特点是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则有韧带增强。肘关节主要可作屈、伸运动。桡尺间关节同时参与前臂旋前、旋后运动。上臂肌主要运动肘关节,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主要有肱二头肌、肱肌;后群为伸肌,主要有肱三头肌。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以及前方的髌骨共同构成。其特点是①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前方有髌韧带,它自髌骨下缘至胫骨粗隆,是股四头肌腱的延续,临床上检查膝跳反射,即叩击此韧带。②关节腔内有连接股骨和胫骨的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两者相互交叉排列。③在胫骨上端的上面有纤维软骨性的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半月板加深了关节窝的深度,从而加强了膝关节的稳固性,同时在跳跃和剧烈运动时可起缓冲作用。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作屈、伸运动。

4.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组成如何?阑尾根部、胆囊底部及肺炎的体表投影位置位于何处?(可能会有判断)消化系统:

(1)消化管:1)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2)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职场、肛管)

(2)消化腺:1)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和胰;2)小消化腺:食管腺、胃腺、肠线

呼吸系统: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和肺

阑尾根部:通常以脐和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为标志。临床上称麦克勃尼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胆囊底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叉点。肺炎:

5.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成如何?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生殖系统:(1)男性: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前列腺、精囊;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2)女性: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外生殖器: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

6.心的各腔、传导系统组成及营养心的动脉名称?主动脉主要的分支、人体上下肢主要浅静脉的名称是什么?

心的各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传导系统组成: 营养心的动脉:左、右冠状动脉

主动脉主要的分支: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人体上下肢主要浅静脉:(1)上肢主要浅静脉:

包括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在皮下沿前臂和臂的外侧上行,经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穿深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经脉、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在皮下沿前臂和臂内侧上行,至臂中部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肘正中经脉:位于腋窝处的皮下,从头静脉起向上内方行,汇于贵要静脉。临床上常在此进行输液、抽血或注射药物。

(2)下肢主要浅静脉:足背的皮下有足背静脉弓,由弓的两端向上延续成两条浅静

脉。即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7.何谓内分泌腺,人体有哪些内分泌器官?

内分泌腺:无排泄管,又称无管腺,其分泌物成为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然后运送到全身。根据内分泌腺存在的形式分为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

内分泌器官:形态结构独立存在,肉眼可见,如: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胸腺、松果体。

8.眼球壁的构造,眼球的内容物及耳的构造如何?

眼球壁构造:(1)纤维膜:1)角膜、2)巩膜;(2)血管膜:1)虹膜、2)睫状体、3)脉络膜;(3)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1)房水、(2)晶状体、(3)玻璃体

耳的构造:(1)外耳:耳郭、外耳道、鼓膜;(2)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3)内耳:骨迷路(前庭、骨半规管、耳蜗)、膜迷路(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蜗管)

9.脊髓的位置及节段如何,脊神经的数目,颈丛,臂丛,腰丛,骶丛主要的分支有哪些?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在成人圆锥下端一般平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3腰椎。脊髓分31个节段:即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颈丛:膈神经;臂丛:(1)尺神经和正中神经(2)肌皮神经(3)桡神经(4)腋神经;腰丛:股神经;骶丛:(1)胫神经(2)腓总神经 10.脑分为那几个部分,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11.脑神经的名称和数目?

共12对脑神经,用罗马字码表示次序。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记十二对脑神经歌诀:

一嗅二时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12.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 篇3

1变革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始终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培养能复制某些知识材料,具有从事某些规定的智力活动的技能,并且能够复制教师思想的学生,本质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因此,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探索创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1]。基础医学概论涵盖范围广、涉及的教学内容多、学科知识衔接较困难,因此,更需要教师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独立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2改革课程设置,合理分配学时

我校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属于考查课,72学时,在大学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对学生进行集中授课,每周6个学时,一学期结束授课。相比医学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来说,基础医学概论的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学科知识,涵盖的信息量大,需要掌握的内容多。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整合,使内容衔接紧密,减少不同学科之间重复内容的讲授,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进行了课程整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分配学时,远远满足不了授课需要,因此,我们在整合各门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学时,适当增加重点难点内容的学时,将较为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设为自学内容,同时增加课堂专题讨论学时,比如设置血糖与糖尿病的讨论课2学时、血型奥秘的讨论课2学时等。

3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所创,它是一种利用直观的图形或图示将复杂的信息转变为容易理解和方便记忆的信息的思维模式[2],目前已经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厘清知识思路、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具有重要价值。基础医学概论的内容较为繁杂,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逐一灌输给学生,会造成学生掌握困难。而思维导图可以让教师通过简单概括路线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在接触相关内容之初就对本章节有整体的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逐一做出归纳和梳理,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知道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重要内容。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进行课后整理,按照自己的理解,形成独特的针对自身学习记忆的思维导图。

4优化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交流

基础医学概论涉及多门学科的内容,需要各个学科根据安排的教学时数进行授课。因此,如果各学科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融合,势必会造成整个教学过程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连贯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3]。我们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给任课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阶段性梳理优化课程内容,还能够使教师之间互相了解相关的学科内容,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回顾其他学科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另外,这种定期的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互相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适用的教学手段。同时,我们还安排教学督导员和同行专家参与集体备课,评价教学质量,反馈教学信息,与教师共同研究非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心得体会。

5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1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模式是提供一个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学习[4]。我们的解剖学教学在标本室进行,通过直接对某些人体标本的讲解,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入临床案例,如疯牛病、糖尿病等,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病例相联系,达到了增加教学趣味性、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等多重教学效果。

5.2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以上课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法[5]。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参考书、网络等资源获取答案。比如依据“人体胚胎的发育过程”这一专题设置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胚胎发育是如何进行的、先天畸形的发生、如何优生优育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由教师提出案例或问题,课后学生查找资料,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6]。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按照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分组,组员依据讨论专题轮换,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启发,但是不主动干预学生的讨论。如“血型专题讨论”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进行血型案例的汇报、分组陈述观点、集体讨论、主持人总结、教师点评几个环节。通过对某些医学基础知识的讨论,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更有利于拓展教材的知识。

6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实现公平原则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涵盖的学科较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给予最终成绩。我们按照平时成绩和专业考核总分制进行评分。平时成绩依照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课堂讨论、章节总结和习题作业进行综合评定;专业考核成绩是课程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题型设置基本为选择题、名词解释和主观题。我们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向考核模式为主、平时表现为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7],既能够督促学生在平时集中精力学习,还可以真实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已经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时代的飞速变革,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模式要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摸索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不仅传授学生基本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正成为服务医疗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基础医学概论是医学院校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将基础医学多门学科的内容进行融合,从而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优化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非医学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锐,沈映梅,邓敏.高校教育改革尝试:从教学理念到教师教学行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0):5-6.

[2]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7):258-259.

[3]张潜,王曜晖,颜彦,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67-1068.

[4]张秋雁,唐群,雷久士,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19-20.

[5]钱茂伟.“话题+问题”双向沟通式教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1):73-79.

[6]袁学文,张爱玲.以专题讨论方式开展生命科学概论的遗传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10):176-177.

《医学信息学概论》医学信息学 篇4

2、病案编号、方式(P39):病案号是根据病案管理的需求,以编码的方式制定的、有规则的患者身份标识码,人工管理病案阶段的标识码,是一种 ID。(病案的唯一标志。收集患者身份证明资料及分配病案号是对每位就诊或者住院的患者做的第一步工作,也是以后获得患者身份证明子资料的唯一途径。)

病案编号系统:系列编号(每次就诊给一个新号)、单一编号(在该院内始终一个编号)、系列单一编号(每次给一个号,但每次最后都将旧号归并到新号中)

病案编号的类型:直接数字、字母&数字、关系编号 例如 1992 01 01 1 09 2(年月日 性别 顺序号 地区码)、社会安全编号(美国)、家庭编号、冠年编号

病案编号的分派:集中分派、分散分派 3、目前采用的疾病分类方法(P206):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

特点: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手术操作分类方法(266):ICD-9-CM-3

4、病案管理的含义(P2):病案管理是指对病案物理性质的管理,即对病案资料的回收、整理、装订、编号、归档和提供等工作程序。

5、病案管理人员建立患者姓名索引流程(35):1、患者信息采集 2、核对患者身份证明材料 3、填写姓名索引卡 4、患者姓名索引的保存 6、病案复印要求(51)(不可复印主观资料)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 7、PDCA(139)(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Plan(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2、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 3、找出主要原因 4、措施)Do(5、具体实施)

Check(6、检查执行情况)

Action(7、巩固措施 8、对不能标准化处理的问题新处理)

8、病床使用率(163)= 报告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 100% 9、病案信息的作用(6)1、医疗作用 2、临床研究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作用 3、教学作用 4、医院管理作用 5、医疗付款作用 10、疾病编码的查找方法(220)1、主导词选择 2、在第三卷索引中查找编码 3、在第一卷中核对编码 4、病案编码的操作程序

疾病分类的方法(204):疾病和手术标准命名法、医学系统命名法、最新操作命名、11、EMR[148]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电子媒介为载体,记录患者疾病和诊疗过程的病历资料,并能进行检索、管理的信息存储库。包含首页、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优势:1、正确性与完整性(代替手写)2、形式多样 3、共享性 4、安全性 5、结构化 设计原则:1、以病人为中心 2、以问题为核心 3、以时间为顺序 4、以病历书写规范为新式 12、X 线成像[187] 二维 ; 核磁共振 三维(哪些是 X 线哪些不是而是其他什么)

对图像来说可分解的最小组成 :

像素 13、(PACS)医学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189);传感器、信号预处理和采集系统、计算机系统、人机交互系统、能量发射系统、其他(机械传动、定位、管路等辅助设备及系统)

14、LIS 发展阶段[208)] 1、仪器应用阶段(1950)2、单机应用阶段(1970)3、网络应用阶段(1980)4、全面自动化阶段(1990)

LIS 信息特点:(检验信息特点)1、关联性 2、间接性 3、时效性 4、共享性

接口:与检验仪器的接口 1、单向通信 2、双向通信 3、主机询问

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接口分类 1、紧密连接(动态连接库)2、松散连接

(表单申请)

数据挖掘所面对的数据特点:大量、不完全、有噪声、随机。(例如:以门诊就诊人数为例,从中找出分时段就诊人数的分部规律,结合 HIS)

简而言之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批的数据中发掘有价值的潜在信息 15、远程医疗系统组成 [224]提供方

申请方

媒介

多媒体通信技术组成:终端设备(视频 I/O、视频编码解码器、音频 I/O、音频编码解码器、多路复用/分接设备)、传输信道(光纤、电缆、微波、卫星)、多点控制单元(多点控制器、多点处理器)

16、具备什么职称的医疗技术人员可以提供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副主任医师及以上)

17、医院信息系统的定义[105]: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中各阶段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和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18、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106(HMIS)

针对医院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经济管理和医疗事务管理(具体包括病人出入院管理、费用管理、药品物资管理、医务人员管理等)

19、临床信息系统 106(CIS)

针对患者本身的临床医疗护理管理(PACS、LIS、EMR等)

20、HIS 功能(109)

1、信息采集(最早、一次性)2、信息存储(门诊病历 15 年 住院 30 年)3、信息处理(录入-输出)4、信息传输(各部门信息交换)5、信息提供和获取(打印、led 显示)

21、HIS 各系统模块(112 了解)

门诊:门急诊导医、挂号、排队叫好、收费 住院:转入转出、床位管理、住院费用管理 药品:药库、门诊药房、住院药房、制剂、药品会计、药事管理 病案:编目、流通、质控 财务:会计财务、经济核算 后勤:物资资料、后勤事务、基建管理 固定资产及设备:资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人事、工资 行政: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 医疗质控、情报 22、IHIS(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架构:1、医院信息系统(经济管理和医疗事务管理)2、临床信息系统(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管理)3、支持与维护系统 4、外部接口 23、HIS 体系结构[116]

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C/S/S(客户端/中间层/数据库)

24、门诊、住院流程 门诊:挂号、分诊、就诊、收费划价、做检查(或取药)、离开。

住院:住院登记、预交款、护士站安排床位、检查治疗手术、护士站出院证明、住院处结算、离开医院 25、医生排班表按一个星期轮转。

26、门诊医生站主要做什么、功能、任务 是协助门诊医生完成日常医疗工作、主要任务是处理门诊记录、诊断、处方、检查、检验、治疗处置、手术申请、查看检验检查结果、住院申请等信息 护士站功能:床位管理;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核对提交;电子检查检验申请单核对提交;对病区医嘱项目收费进行记费确认;对病区的耗材、药品进行管理;对病人提供费用

每日清单 27、门诊、药房、收费流程图(流程图参考一下 PPT,强调的较多)

28、长期临时遗嘱的区分

长期医嘱:指执行两次以上的定期医嘱,有效时间在 24h 以上,当医生注明停止时间后失效。

临时医嘱:指一次完成的医嘱,诊断性的一次检查、处置、临时用药,有效时间在 24 小时内。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篇5

1 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必要性

医疗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 熟悉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卫生法律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能在文教、卫生、社会保障、保险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基础医学知识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及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受学时的限制以及对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要求较临床医学专业不同, 不适于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单独授课, 基础医学概论便应运而生。将基础医学知识放在一本书中介绍, 即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既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最基础的医学知识, 又有利于将各门学科进行较好的融合, 便于学生学习。医疗保险岗位需要“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高级复合性、实践性人才, 其中保险技能与管理能力在医学类或非医学类的院校都能培养, 但是医学知识只有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院校才能培养, 所以在培养医疗保险类人才方面, 医学院校具有不可替代性。

2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开设情况

学时安排。我校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共设120个学时, 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 即在学生大一的第二学期和大二的第一学期完成。

教材选择。目前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高校选用的教材包括樊小力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医学概论》, 张德兴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医学概论》等, 我校采用的是刘利兵、朱大年和汪华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医学概论》, 该教材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 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 融合多学科课程的内容, 从整体浓缩了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知识, 可供医科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学习。

任课教师。有的学校由一名教师承担基础医学概论所有课程, 有的学校由一个教研室承担所有课程, 有的学校则由几个相关课程的教研室共同承担课程。我校则是成立了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 教研室的老师由生理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教研室的教师兼任。每周教研室主任会组织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并及时调整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

3 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 教学内容较多而授课学时有限

基础医学概论包括11门基础学科的内容, 涵盖知识非常广泛, 但学生在四年之中还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 所以安排给基础医学概论的学时非常有限, 如循环生理部分的内容给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15个学时, 而给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只安排5个学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内容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安排70个学时, 而对于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只安排6个学时。学时的相对不足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困难。

针对学时有限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制定一个适合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大纲, 让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既能了解医学全貌, 又能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做到掌握、熟悉、了解层次分明, 掌握的内容一定是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是各学科最重要的知识点, 不宜过多, 不宜面面俱到, 尤其要掌握向临床过渡的知识点, 比如循环生理部分的动脉血压、心力衰竭、血栓等。教学内容上要合理取舍, 该删除的内容就删除[1]。做到“求精不求泛”。②授课过程重点突出, 具有专业针对性。因学时不足, 医疗保险专业的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更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以适应专业特点为原则[2]。基础医学教学中判断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的重要标准是在符合医疗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前提下, 看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该专业所需要的后续课程, 将来能否有效地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医学问题。医疗保险专业医学方面的后续课程是临床医学概论, 因此授课过程中就应重点突出与临床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例如在讲授神经系统牵涉痛概念时可列举发生牵涉痛的常见疾病及其体表痛部位;讲授呼吸系统胸膜腔内压时可介绍气胸的产生;讲授消化系统胃液成分时可介绍胃溃疡的发生与用药、胃病与贫血的关系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讲授泌尿系统肾小球滤过功能时介绍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讲授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时介绍甲亢的临床表现;讲授病原微生物时介绍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 等等。这些都是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有关疾病知识。③按系统进行讲授。授课上按照运动、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各系统的解剖、组胚、生理、病理、病理生理、药理内容进行讲解, 既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又避免了各学科分开讲解造成的重复授课现象, 可以节约学时。

3.2 学生专业基础较差, 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重视不够

医疗保险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的, 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 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不高。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今后拿的是管理学的学位, 不是当医生, 认为只要学好管理学相关课程就行, 对基础医学的学习很不重视, 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都造成了学习基础医学概论的困难。

我们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取得了一些进步:①精简授课内容。教师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授课内容, 切忌满堂灌, 该省略的内容就省略不讲, 该简单讲就简单讲, 保证讲授的内容学生都能理解吸收, 学生觉得学懂了兴趣也就有了。比如静脉回流和微循环及肺、脑、冠脉循环的特点是了解的内容, 课堂上就不要讲授了。②编写复习指导供学生使用。在学习期间能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主要是做练习题, 每位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相应内容的习题, 由课程教学秘书汇总编辑一本复习指导印发给学生, 学生在课下通过做题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并且巩固重点知识内容, 期末考试时也有了复习纲要,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兴趣。③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经常通过座谈等形式与学生多交流,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通过实例说明基础医学知识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如2008年7月家住上海宝山区的李闯因药物过敏致死, 其家长找保险公司理赔, 作为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 如果不懂得超敏反应这一知识点则很难处理好这件事情。从而, 要求其具有自然科学素养, 以一名准医务工作人员对疾病和病人作出医学分析, 具有把医学、经济学、保险学融合一体, 进行医疗保险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3.3 授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

随着大学各专业的扩招, 教学任务繁重, 各授课教师还同时承担医学本专科各专业的其他教学任务, 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很少, 有时可能造成知识的脱节或重复, 相应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就尤其重要[3]。集体备课是一种比较好的沟通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才能, 促进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 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特别是新开课程, 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 提高业务认识, 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好教案;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从而整体性提高对新课程的熟练程度。

摘要:基础医学概论是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学内容较多而授课学时有限;学生专业基础较差, 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重视不够;授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授课注意专业针对性、按系统进行讲授、精简授课内容、编写复习指导供学生使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集体备课。

关键词:医疗保险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

参考文献

[1]沈耿, 万文成, 覃星奎, 等.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5) :82-83.

[2]陈莉, 佘永华, 代小思.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8) :156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篇6

另外, 有些非临床医学专业是文理兼收的, 如医学信息学专业。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 特别是文科生对机理方面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的积极性较差, 这对教师的授课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情感是一种心理过程,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教学不是方法, 而是教学, 与认知教学相提并论, 都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来看,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 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1]。人的情感在学习中发挥着一种能动作用, 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可以克服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从而使基础医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本人将结合实际教学浅谈一下如何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发现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程的积极主动性较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并不是当医生, 学习基础医学知识不必要, 因此不重视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同学们明确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 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体现专业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情感。特别是在第一次课绪论的讲解中强调这门课与学生专业的关系, 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关系, 然后在各个章节具体内容的讲解时渗透知识点与今后工作的具体关系。在授课时可以利用一定的学时与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讨论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与他们今后从事工作的关系。可以先请学生谈谈他们毕业的意向是什么部门, 什么工作, 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对他们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医院的医疗保险办公室工作, 主要负责对医保、社保、大病统筹、工伤、失业人员的参保身份审查及住院账务审核。医保办工作人员只有对疾病的诊疗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准确审核住院产生的账务。基础医学的知识是学习临床知识的基础, 因此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是否能学好关系到毕业以后是否能胜任工作。从强调专业的角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习的动力。为基础医学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的执著的追求、坚忍的意志、高尚的品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诺贝尔小故事”是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讲授生殖系统内容时可以介绍体外受精技术 (俗称试管婴儿技术)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医学统计显示, 世界上每十对夫妇中就有一对有生育问题, 而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生儿育女梦。自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呱呱坠地, 全球已有400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 可见, 罗伯特·爱德华兹的研究成果为全世界无法生育的家庭带来了福音。在讲授消化系统内容时可以介绍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过程。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由于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1982年的发现, 使得原本慢性的、经常无药可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药物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最让人感动的是两位科学家为了科学研究自己服下了幽门螺杆菌以验证研究结果。相信这些经典的科学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情感教育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的授课对象是大一的新生, 这些学生刚从高中到大学, 对大学教师的授课有一个适应的阶段, 再加上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内容比较广泛, 学生学习这门课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因此学生就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通过学生座谈会已经证实了这个问题, 有些学生一开始学习遇到了困难就产生了不良的情绪, 这种情绪使其学习兴趣减弱, 继而影响了后面知识的学习, 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有的同学甚至打算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授课教师应想尽办法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能高高在上, 而应成为良好的引导者, 能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或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及时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影响其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价,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的认识基础之上。

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情感教学

备课环节直接关系到授课的效果, 教师应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热爱所教的学科, 热爱自己的学生, 对学生负责任, 只有具备这样全面的情感才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把课备好, 才能以良好的情绪和状态投入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能够充分体现情感教学的过程。情感的触发与一定的情境有关, 某种情境引起人的联想, 产生结合着情感的想象, 就是生情, 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2]。如在讲解肾小球滤过功能时可以先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2008年世界肾脏日的主题是:令人惊奇的肾脏, 每天清洁200升血液。清洁是什么意思?人体全身的血量只有5升左右, 200升这么巨大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学生就会产生急迫想了解肾脏滤过功能的需求情感。除教学内容外, 教师的语言和表情也要具有感染力, 健康、有时代感、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可感, 声像并茂、动静结合, 让学生接受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 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 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 利用情感因素的处理方法, 挖掘教学潜力,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轶.情感体验式教学在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0) .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篇7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1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班学生48人作为教改班, 1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班学生47人作为普通班, 两班学生人数、知识背景、生源素质相当。

2.选用教材:

教改班和普通班均选用《基础医学概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杨朝晔、钱春野主编, 2010年, 第一版) 作为教材。

3.教学实施:

普通班: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改班采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学案”又称为“导学案”, 是教师精心编制设计,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和载体。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 学案编制。编制学案时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案的项目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预习提示、教师点评、评价考核、回顾反思、提高拓展等项目; (2) 学案导学。教师对照知识目标概括、归纳主干知识的样本或线索, 学生参照大纲, 阅读自学, 提炼重点难点, 提出问题, 总结归纳。以“神经系统-脑神经”内容为例, 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三叉神经的连脑部位、走形情况、重要分支、分支分布情况等知识点, 最后列表归纳, 而其余11对脑神经则留给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表格; (3) 评价反馈。待学生完成了学案中全部项目后, 教师检测学习效果, 记录学生反馈的各种问题。 (4) 拓展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师对重要知识点梳理归纳, 同时设计与知识点相关的应用拓展问题, 如:“视交叉损伤后患者视野缺损的情况?三叉神经痛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的表现?”等, 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

(1) 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 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期末课程结束后, 试题库随机抽题考试, 统计考试成绩; (3) 跟踪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情况。

二、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教改班学生问卷调查中, 学生始终能够保持较高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并且由最初的不太适应至中、后期逐渐适应, 并喜爱此教学模式。普通班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适应, 但学习兴趣偏低。

2.课程考核结果。成绩分布情况按分数划分为4等, 优秀:85分以上;良好:70-84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59分以下。优秀及良好两等级总人数:教改班为40人, 普通班为17人;合格和不合格两等级人数:教改班为8人, 普通班为30;考试平均成绩:教改班为81.24分, 普通班为69.75分。

3.后续跟踪结果教改班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影像解剖学》和《影像诊断学》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均高于普通班3~4分。

三、讨论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打破了以往教师讲授为重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本研究中, 通过“学案”的编制和项目导向作用, 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思考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案”的编制及教学过程的把握对教师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 吃透课程内容和目标, 才能编制出符合学生能力要求的项目, 从这个角度上讲“学案导学法”充分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本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该方法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有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及时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为教师后续知识内容的设计提供了良好借鉴和参考。对与该课程相关的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跟踪调查结果提示:应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甚至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徐春江.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27 (6) :1-3.

[2]许红梅.学案导学法助推中职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17) :74-75.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篇8

专业课程具有专业技术性, 在内容编排上没必要面面俱到, 太多太杂反而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 学习压抑, 有时还舍本求末, 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从基础抓起, 突出专业重点, 理论性的东西不能介绍的太深, 能清晰的分析出一般工作原理, 让学生既容易掌握又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努力为学生打造出一个既能轻松学习又能掌握知识技术的学习环境。

根据以上要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信系统概述、电话通信、无线电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首先对通信专业的理论进行介绍, 让学生心中对此有个初步概念, 再通过日常生活常见的公共电话通信与GSM系统向学生介绍电话通信与移动通信的原理及实际运用, 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 学生也提起了学习的兴趣, 再由浅入深介绍无线电通信、光纤通信的技术知识。

二、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跟不上实际运用的变化速度。

当代社会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通信专业技术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更新。《现代通信概论》在内容上多以多以基础性的东西为主, 概念性强, 对于外界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同步更新, 老师在教学时如果仅以书本知识来教导学生, 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不能与实际通信技术完美的结合。

2、实验手段相对单一。

很多学校由于教学设施没有达到一定标准, 在进行光电通信实验时, 并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 表现在实验单元单一, 不能系统的结合起来, 现实验证意义不强甚至有些关键实验还不能开设, 学生只能凭空想象, 增加了学习难度与知识运用。

3、教学模式单一。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任何人要想在某个专业方面有所建树, 首先就是对此专业产生兴趣, 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有无限的动力去学习钻研。对于学习那些专业性强, 理论知识枯燥的学术来说, 兴趣更显得重要。而在现实很多教学课堂中, 老师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动力优势, 在讲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时一刀切, 没有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 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现代通信概论》教学改进

1、授课方式由易到难。

老师在授课时, 应先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最根本的知识入门, 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对所学专业有系统的认知, 夯实基础, 每一点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 而不能囫囵吞枣。授课的时候, 讲解语言也要通俗易懂, 尽量做到将抽象性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具体, 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风趣有感情色彩的生动语言,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集中上课的注意力, 又能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 有效掌握。

2、课堂设置悬念。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多提出问题, 而有些问题可以为学生解决, 某些问题则不解决,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一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质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通信概论》的内容有很多是抽象的, 需要靠想象去理解, 我们在上课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这些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既容易理解, 又能保持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

4、优化、精简授课内容。

通信技术是包括通信与计算机两方面的专业技术, 专业性很强, 没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很难有效掌握。而且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大多不是来自通信与计算机专业, 对通信专业的知识基础掌握的不多, 为了让这些刚接触该学科的学生能有所收获, 对教学内容一定要综合考虑, 精心选择, 做到既传授专业知识, 也能让同学们有效掌握,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非凡的通信技术为我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人们对于通信专业知识的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增加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各大高校针对性的增加了通信专业的课程, 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为国家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修富.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2年论文集[C].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 2012:3

[2]吴柏钦.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通信业务知识的渗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5:84-89+96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篇9

《农学概论》是农业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与其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介绍农业工程技术所涉及到的土壤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农业科学有关的原理与方法, 了解现代我国农业生产的概况、特点及生产过程, 掌握农机与农艺之间的辩证关系, 解决农业机械化生产及科研中的现实问题。展望农机化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向着高速、宽幅联合作业, 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方向;遥感, 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日益广泛应用的方向发展。

现代《农学概论》主要研究现代农艺技术及高产、高效措施的课程, 本课程的核心议题是围绕农艺与农机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农机与农艺之间是辩证统一体, 农机是载体, 是潜在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只有通过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 才能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当然转化的最优选择就是使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要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化、安全化、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化, 必须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

农业机械只有满足生产的要求才能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地应用与发展。新农业机械的出现将会促进农艺技术的改革, 推动农业生产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所以, 农艺是农机设计的前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农学概论课程是一门通论课程, 具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等优点, 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授课教师不仅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系统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雄厚的生产实践经验和高深造诣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抓住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 掌握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科研新动态、生产新需求, 并把这些思想灵活地渗透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掌握学生的需求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 养成善于分析及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能够开阔视野, 勇于创新。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的授课时间,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及课外实践的效果, 把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相结合, 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应该是我们全体教师努力搞好教学研究的方向与永恒追求的发展目标。

二、灵活多样教学手段的运用, 有助于改善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多媒体幻灯片、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节约教师大量的板书和绘图时间, 也有利于学生专注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述。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丰富并扩充教学信息量, 才能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 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应该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传统教学法教师主要以板书为主, 辅以挂图进行课堂讲授, 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课堂讲授信息量严重不足, 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所以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内容, 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的运用, 教师的广博见闻与科研生产实践素材的积累, 渊博的科学知识, 善于表达的口才, 引人入胜、生动的课堂讲解, 一定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地提高, 也会带动相关学科课程的融合发展。

三、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讲解不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本主义”, 应该时刻铭记授课的对象是“第4~5学期的大学本科生”, 要分析并掌握他们的成长特点, 抓住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特征,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启发他们创新性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热情;不但要注重课堂互动环节, 还要不断地关注学生评教和信息反馈建议, 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 尽快进入最优教学状态。

通过对课后反馈信息调查, 发现学生对新知识与实践课程的需求的迫切性, 因此, 应该及时改版 (每3~4年更新一版) 教学大纲, 不断地填充新知识, 更新教学新内容。例如:在本课程改版教学大纲过程中, 2013版教学大纲增加了作物生产现代化研究进展一章。本章主要对作物生产机械化、作物生产智能化、作物生产设施化、作物生产标准化、作物生产安全化进行专题研讨。这一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讨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填充与更新了教学内容。如在作物的营养与施肥一章, 结合施肥新技术进行专题训练:如空间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涉及到GIS、GPS、RS技术的应用实例) ;遥感技术 (RS)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人工智能技术 (AD)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讲授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一章, 添加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讨内容。对原地膜覆盖技术一章也进行综合与扩展, 改编成设施农业技术涉及到的温室栽培知识及工厂化育苗等相关内容, 综合习题涉及“温室中CO2施肥技术的应用的综述”。在作物种植制度与生产模式一章对生态农业的新型模式“四位一体, 五位一体”的特点及原理进行扩充。

教学改革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授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理论, 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发挥知识的主导作用。学生应该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不断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加强教学教师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专业水平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研究室具有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是4人, 3名博士, (其中1教授, 2名博士讲师) , 1名农学本科 (早年毕业生) 实验员, 分工明确, 互相协作配合。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 课程教学组教师队伍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地提高, 并着重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与专业训练。

首先, 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合理的课程团队, 对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课教组成员在正常授课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和教研及参与教学管理等任务, 这就为“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着重添加10学时实践课内容 (详见大纲) , 配置高素质的教授授课, 做到精英学生与精英教师合理配置。同时, 有一定科研造诣的教师还应该辅助指导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大学生创行性团队, 这对学生参与社会、参与科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发挥了这门课程在科教研究中的主导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多年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大多数选课的学生强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定学时的实习、实践环节, 以增强其对农艺学知识的理解。农艺学与农业机械化学是农业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的两门骨干课程, 是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 所以, 其教学离不开实践环节, 努力增加实践环节,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理念, 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 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因此, 建议:加强开设实践应用课程。今后应适当考虑带领学生到校内外试验田参观实习, 使学生真正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的特点与一般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的科教项目, 使学生完成对农艺学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飞跃, 不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真正发挥该课程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造福于社会, 造福于人类。 (待续)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并通过开展教学研究进行相关分析, 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 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启发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课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是适应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上一篇:系统固件下一篇:安全隐患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