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血瘀证

2024-05-07

肾虚血瘀证(精选八篇)

肾虚血瘀证 篇1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补肾化瘀,骨吸收标志物,相关性

骨质疏松症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中医学认为此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肾虚,肝郁脾虚,血虚及血瘀等,但以肾虚血瘀证尤为多见。近年来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很多,对其骨代谢标志物的研究已相当广泛与深入。中医学研究本病的临床报导较多,但缺乏对其客观指标的量化的科学研究。笔者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进行了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骨吸收标志物的相关性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研究期间共选择了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的患者30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32例,年龄在51~60岁之间。

1.2 研究方法

依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共分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肝血不足、肾虚血瘀4型;并检测全部患者的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C端肽及骨密度、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等,按不同性别,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各证型的比较。

2 结果

300例患者中,辨证属脾胃虚弱者59例,属肝郁脾虚者40例,属肝血不足者72例,属肾虚血瘀者129例。

2.1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1)男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型26例,占38.23%,脾胃虚弱型18例,占26.47%,肝血不足型14例,占20.59%,肝郁脾虚型10例,占14.71%。(2)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型103例,占44.40%,肝血不足型58例,占25.00%,脾胃虚弱型41例,占17.67%,肝郁脾虚型30例,占12.93%。

2.2 男性各证型检测指标比较

2.2.1 男性各证型骨密度检测值比较:不同证候之间骨密度的差异

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肾虚血瘀证的骨密度较其他证型低(表1)。

2.2.2 男性各证型Ⅰ型胶原C端肽、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检测值比较:

Ⅰ型胶原C端肽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25羟维生素D3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睾酮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肝血不足型<肝郁脾虚型;雌二醇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肝血不足型(表2)。

2.3 女性各证型检测指标比较

2.3.1 女性各证型骨密度检测值比较:不同证候之间骨密度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肾虚血瘀证的骨密度较其他证型低(表3)。

2.3.2 女性各证型Ⅰ型胶原C端肽、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检测值比较:Ⅰ型胶原C端肽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25羟维生素D3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肝血不足型;睾酮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肝血不足型;雌二醇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表4)。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痿”、“骨蚀”、“骨痹”等范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亦主骨生髓。若肾虚、肾精不足,不得滋养骨髓,可致骨质变脆、变弱,发为骨痿,出现腰酸、腰背痛及胫酸膝软等症状。可见肾虚不能滋养骨髓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关键。瘀血的存在与骨质疏松同样存在密切的关系。血瘀可致气血流通障碍,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周身以濡养脏腑,从而加重肾虚,骨髓不得充润,使“骨痿”病情加重。现代研究亦证明如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细胞与体液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交换,从而引起钙、磷及一些有机物吸收不良,出现骨质疏松症[3]。

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C端肽及骨密度、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等是目前骨质疏松研究的热点。骨代谢的微环境是骨基质,其有机成分90%为Ⅰ型胶原蛋白,胶原结构、含量及稳定性异常,致使骨转换加快。1型胶原降解短肽片段入血,显示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1)含量增高,标志骨吸收。当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即可导致骨质疏松,故Ⅰ型胶原C端肽是很重要的骨吸收标志物,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的骨吸收标志物。雌激素缺乏也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当雌激素缺乏时,可引起1,25(OH)2D3的生成与活性降低,致使肠道对食物中钙质吸收减少;雌激素缺乏增强骨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使骨吸收增多,亦可能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使骨形成不足,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室外活动减少,光照少,加之肾功能减退,血中1,25(OH)2D3浓度降低,小肠钙吸收降低,血钙水平下降,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TH分泌增加,骨吸收增加而至骨量减少。睾酮缺乏可引起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减少降钙素的分泌,并使合成1,25(OH)2D3受损[4]。本研究即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引入客观指标,使其更具有科学性,体现了中医学的现代化、辨证微观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3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男性68例,占22.67%,女性232例,占77.33%,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考虑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有关。证型分布规律方面,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随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肝血不足、肾虚血瘀依次下降,而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随肝郁脾虚、肝血不足、脾胃虚弱、肾虚血瘀依次下降,但无论是男性患者还是女性患者,肾虚血瘀型患者的骨密度较其他三型均显著下降(P<0.01)。

Ⅰ型胶原C端肽各证型之间比较结果表明,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Ⅰ型胶原C端肽检测值最高,提示骨转换加快,骨吸收超过骨形成。男性25羟维生素D3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女性25羟维生素D3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肝血不足型。结果显示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25羟维生素D3检测值最低。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衰老关系密切,而骨质疏松亦与年龄老化有关,故此,性激素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现代研究亦表明肾虚的病理含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减退[5,6]。本研究结果,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睾酮值随肝郁脾虚、肝血不足、脾胃虚弱、肾虚血瘀依次降低,雌二醇值随肝血不足、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肾虚血瘀依次降低,其中肾虚血瘀型均较其他型显著降低(P<0.05)。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睾酮值随肝血不足、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肾虚血瘀依次升高,而雌二醇值随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肝血不足、肾虚血瘀依次降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C端肽及骨密度、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等检测值呈一定的相关性,且肾虚血瘀型与其他型各检测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肾虚血瘀是骨质疏松症很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制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06.

[3]郭秋菊,眭承志.血瘀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9,2(2):306.

[4]陈灏珠,林果为,姚君厘,等.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61-2763.

[5]叶日乔,刘道兵,贾经汉,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性激素水平与肾虚证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5,17(2):3-5.

肾虚血瘀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内科住院部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30例。华法林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72±11.44)岁;中西医结合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72.62±10.8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西医诊断学》[2]心房颤动的诊断制定: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形态、间距绝对不规则的f波(频率在350~600次/min)及绝对不规律的心室激动。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修订:入选的患者在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症状的患者:

(1)临床表现:主症: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兼症: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神倦懒言等;

(2)脉象:散、涩、解索等脉;

(3)视病情不同,心悸可为阵发,数日1次,或1日数次,或为持续性发作。

1.2.3 中医辨证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修订:

血瘀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兼次症: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或兼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兼形寒肢冷;或兼两胁肋痛,善太息。舌脉: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1.3 纳入标准

(1)同时符合中西医疾病诊断标准,且能门诊长期规律随诊并复查相关理化指标(≥3个月),在观察的最初3个月内未发生出血事件或血栓事件的患者。

(2)18岁≤年龄≤85岁。

1.4 排除标准

(1)凡不符合纳入标准。

(2)妊娠或哺乳妇女;严重心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休克;以急性脑梗塞或脑出血就诊的.房颤患者;在观察期最初3个月内死亡的患者。

(3)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伴有出血倾向;活动性消化性淸疡;其他出血性疾病;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精神病、肿瘤或艾滋病。

(4)患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

(5)病历资料记录欠完整。

1.5 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根据中医症候积分法判定。中医症候总疗效:疗效指数=(观察前积分-观察后积分)/观察前积分。

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30%。

④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症候积分减少<0。

(2)抗栓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性评价标准参考《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纤颤管理指南》修订。

①安全性评价标准:对肝肾功能(ALT、AST)、血液系统(RBC、HGB)等理化指标无明显影响;不增加出血事件或者能减少出血事件。

②疗效性评价标准:观察期满3个月后,在观察期内,患者的INR值达到2.0~3.0(华法林参与使用时);不增加血栓事件或能减少血栓事件。

1.6 治疗方法

华法林组初始口服2.5 mg,服药3天后,检测INR,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华法林用量,检测1次/周,使INR处于2.0~3.0。服药4周后,检测改为1次/月。中西医结合组在服用华法林的基础上,加用桃仁红花煎加减,常规煎煮,2次/d。疗程为3个月。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CREA、UREA、RBC、HGB、PLT、FIB及INR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ALT、AST、CREA、UREA、RBC、HGB、PLT、FIB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IN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出血事件的比较

华法林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皮肤瘀斑1例,消化道出血1例及新发脑血栓1例,共4例;中西医结合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肉眼血尿1例,消化道出血1例及新发脑出血1例,共4例。经检验,两组总体出血事件及血栓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的比较 华法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为(14.34±4.72)分,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为(14.34±4.72)分,经检验观察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为(11.36±3.12)分,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为(7.65±3.11)分,经检验观察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中医整体证候疗效的比较

华法林组显效0例,有效1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36.7%;中西医结合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经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 论

AF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分为四类:初发房颤,首次发现,不管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率;阵发性房颤,一般<48 h,持续<7天,大多为自限行;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常不能自行复率,常需电复率;永久性房颤,复率失败或复率后24 h内又复发的房颤。亦可将AF分为两类,一为发作在72 h以内,称急性房颤;二为发作>72 h,称慢性房颤。导致AF的原因很多,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和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脏术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感染等[5]。近来,AF的预防及治疗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最新提出的AF防治管理中提出了三大策略:心率控制、节律控制以及血栓预防。华法林是抗栓的经典传统用药[6]。

中医学并无与AF相对应的病名,但AF的临床表现常见于心悸、眩晕、怔忡、晕厥、胸痹等病中。《内经》中有“心中瞻瞻大动”、“心怵惕”等的记载。由于AF患者大多存在心悸不适,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通过讨论将AF命名为“心悸”。其病位在心,主要症状为心悸,脉结或代,常伴有头晕、胸闷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气虚,标实主要在血瘀。主要证型有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及痰火扰心证。随着近年来对心悸病的研究,瘀阻心脉的血瘀证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经过古今医家多年的经验积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功效的桃仁红花煎对血瘀型心悸病有良好的疗效。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当归、生地养血活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功。若气滞血瘀,加柴胡、枳壳;兼气虚加何首乌、枸杞子;兼阴虚加麦冬、玉竹、女贞子;兼阳虚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兼痰浊,苔浊腻,加瓜蒌、半夏;胸痛甚,加乳香、蒲黄、三

七等[7]。

本研究结果显示,桃仁红花煎联合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瘀证时,对患者总体出血事件、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指标等均无明显影响,而且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由此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瘀证具有优势,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从肾虚血瘀浅谈黄褐斑 篇3

1 古代医学著作对黄褐斑病机的认识

《素问·上古天真论》[2]曰:“五七, 阳明脉衰, 面始焦, 发始堕;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 发始白。”《素问·风论》[2]认为:“肾风之状……, 诊在肌上, 其色黑。”《灵枢·五阅五使》[3]亦日:“肾病者, 颧与颜黑。”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十二经病》[4]曰:“水色黑, 阴邪色见于面, 故如漆;肾藏精, 精哀则枯, 故如柴。”以上认为肾精亏损, 阴损及阳, 肾之本色 (黑色) 外泛于面可引发此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5]曰:“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 目青面黑。”认为酒疸误下, 湿热内陷, 邪入血分, 久久熏蒸, 血液瘀滞而为面黑。《太平圣惠方·卷第七·治肾虚补肾诸方》[6]记载:“面色黧黑, 两耳虚鸣, 肌骨干枯, 小便滑数, 诊其脉浮细而数者, 是肾虚之候也。”正如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十一·女人面生黧黑斑》[7]所说:“黧黑斑者, 水亏不能制火, 血弱不能华肉, 以致火燥结成斑黑, 色枯不泽。”此处认为面黧黑与肾精亏虚及肝郁气滞血瘀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 肾虚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肝郁气滞, 气滞则血瘀, 气血瘀阻, 运行不畅, 凝滞于面;或肾精亏虚, 精血同源, 肝血不足, 血海空虚, 不能上荣于面;或肾精亏损, 阴损及阳, 肾之本色 (黑色) 外泛于面均可发为本病。

2 黄褐斑以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的分型[8]

2.1 肾虚肝郁型

肾属水, 肝属木, 水木相生, 精血同源。肾精充盈, 肝体得养则疏泄正常, 若肾水亏虚, 则肝阴失养, 疏泄失职, 血液枯涩则运行不畅, 不能上荣头面而出现黄褐斑。此型患者常伴见形体偏瘦, 多伴腰膝酸软、月经量少、心烦易怒、夜寐多梦;舌质红、苔少, 脉弦细。治法上以补肾活血为主, 辅以疏肝。

2.2 肝肾两虚型

肾藏精, 肝藏血。精血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包括皮肤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精亏损, 肝血不足, 精血俱虚, 甚则肝肾阴虚, 精血不能上荣, 虚火循经薰灼, 面部肌肤失却濡润, 以致火燥结成黄褐斑。此类患者常伴见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盗汗、男子精少不育、妇女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治法上以补肾活血为主, 辅以补肝养血。

2.3 肾阳亏虚型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 为一身阳气之本, 对推动气血运行周身, 荣润颜面有重要作用。肾阳亏虚, 不能温养经脉, 寒凝血滞, 颜面失养而致黄褐斑。同时, 肾阳极度虚弱, 蒸腾气化无权, 浊阴弥漫颜面肌肤, 则见面色黧黑无泽, 此类患者常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 脉沉弱, 女子月经后期量少色淡, 或男子阳痿等症。治法上以温肾活血为主。

3 经典案例举隅

杨某, 女, 43岁, 初诊时间:2014年11月11日。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因人工流产后面部出现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 以两颧部为主, 无伴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现为求淡化色斑, 遂来就诊。刻诊:面部长褐色斑, 以两颧部为主, Lmp:1/11~3/11, 月经量少, 色黯, 白带 (-) , 平素面色萎黄, 肌肤干燥, 神疲乏力, 腰膝酸软, 纳眠可, 小便可, 大便干燥, 舌紫苔白, 脉沉细。辨证:肾虚血瘀, 治法:补肾活血。

处方:肉苁蓉30g、杜仲30g、川断30g、川牛膝30g、丹皮30g、百合40g、白晒参20g、麦冬30g、北五味子15g、川芎15g、白芷30g、党参30g、陈皮30g、槟榔30g、茯苓30g、地榆20g。3剂, 2日1剂。煎药3次, 均水煎30min后泌出。3次药液混匀后分2天喝, 每次200mL, 1日3次, 饭后1h温服。

藏红花1g约20~30根泡水100mL, 1天1次, 注意经期、外感及肠胃不适等时不喝。 (服用期间配合使用) 嘱少食肥甘厚味, 多食紫色、黑色食物, 注意保暖和休息。

二诊:2014年11月18日:面部长褐色斑, 以两颧部为主, 较前无明显变化。面色较前红润, 乏力较前改善, 仍腰膝酸软, 白带量多, 色白, 无异味, 无伴外阴瘙痒。纳眠可, 二便调, 舌偏紫苔白, 脉细缓。处方:白晒参20g、肉苁蓉30g、杜仲30g、川断30g、川牛膝30g、丹皮40g、百合40g、连翘40g、白芷30g、茯苓30g、苡仁30g、仙茅30g、桃仁30g、生石膏40g、知母30g、淮山药30g、生麦芽30g。3剂, 2日1剂, 熬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4年11月25日:面部长褐色斑, 以两颧部为主。颜色较前变淡, 面色红润, 无神疲乏力, 腰膝酸软较前改善, 白带 (-) 。纳眠可, 二便调, 舌红苔白, 脉细缓。处方:白晒参20g、肉苁蓉30g、杜仲30g、川断30g、川牛膝30g、丹皮40g、百合40g、连翘40g、白芷30g、党参30g、地榆30g、槐花30g、刘寄奴30g、王不留行30g、三棱30g、莪术20g、神曲30g、仙茅30g、生石膏40g。3剂, 2日1剂, 熬煎服法同前。

四诊:2014年12月2日:面部色斑较前变淡, Lmp:1/12至今, 月经量较前明显增多, 色红, 无伴腹痛及腰痛。纳眠可, 二便调, 舌红苔白, 脉细滑。处方:肉苁蓉30g、杜仲30g、川断30g、川牛膝30g、丹皮40g、百合40g、白芷30g、党参30g、地榆30g、槐花30g、刘寄奴30g、王不留行30g、三棱30g、莪术20g、普通红参片15g。3剂, 2日1剂, 熬煎服法同前。

后续治疗皆以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 随证加减, 如此往复。2015年3月15日末诊:面部褐斑消失, Lmp:1/3~5/3, 月经量正常, 色红, 无血块。白带 (-) 。无伴腰膝酸软、乏力。嘱患者防晒, 多食紫色及黑色食物。

4 结语

黄褐斑多见于生育期年龄的女性, 该年龄段女性多虚多瘀。根据“有诸内, 必形诸外”理论, 笔者认为肾虚血瘀是该病的基本病机, 治法上应该以补肾活血为主。根据不同的类型辅以不同的治法。而该疾病为慢性疾病, 贵在坚持。常选肉苁蓉、杜仲、川牛膝、王不留行、莪术、桃仁 (15~30g) 等药, 治疗期间应注意情志舒畅, 避免疲劳日晒等。

摘要:中医称黄褐斑为“面皯”“蝴蝶斑”“肝斑”等。根据古代中医文献、其临床表现及笔者临床跟师心得, 将黄褐斑的基本病机定为肾虚血瘀。就黄褐斑基本病机进行论述, 提供临床治疗黄褐斑的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黄褐斑,肾虚血瘀,中医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 (2003年修订稿) [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 (7) , 440.

[2]任廷革校.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

[3]任廷革校.黄帝内经·灵枢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96.

[4]明·张介宾.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240.

[5]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

肾虚血瘀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确诊为肾虚血瘀型EMs、近6个月内未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63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 年龄30岁~50岁, 平均年龄 (38.56±2.8) 岁, 其中痛经16例, 月经失调10例, 不孕5例;对照组32例, 年龄31岁~51岁, 平均年龄 (38.78±1.8) 岁, 其中痛经15例, 月经失调12例, 不孕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采用补肾活血汤治疗 (黄芪40 g、三七30 g、丹参25 g、赤芍25 g、杜仲15 g、赤芍15 g、五灵脂15 g、桃仁9 g、香附12 g、莪术10 g、竹叶柴胡8 g、牡丹皮12 g、甘草6 g) 。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分服, 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②对照组: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达那唑, 200 mg/次, 每日3次, 共600 mg。2组治疗疗程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第3天抽血检测血清催乳素 (PRL) 、雌二醇 (E2) 、促卵泡生成素 (FSH) 、孕酮 (P) 及促黄体生成素 (LH) , 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 (试剂由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 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 治疗后阳性体征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减少60%以上或症状程度下降2个等级, 体征评分下降30%以上或评分下降1个等级;有效:症状减轻,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减少30%以上, 体征评分无增加;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减少小于30%或评分增加。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殖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12周后, 治疗组血清E2、FSH及P含量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祖国医学典籍中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记载, 属“痛经”、“月经不调”、“不孕”、“崩漏”和“癥瘕”等范畴[3]。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 是现代医学的病名, 现认为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4]。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12周后, 治疗组血清E2、FSH及P含量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补肾活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EMs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能较好地调节患者E2、FSH及P的分泌。其原因可能是补肾活血汤可针对EMs患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证, 辨证施治, 从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病因入手, 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从整体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现代医学认为, 补肾法可调节垂体、肾上腺的功能, 对生殖内分泌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补肾化瘀药能双向调节内分泌功能促使排卵, 提高卵巢功能[5,6]。补肾活血汤能有效地降低E2、P含量水平, 增强机体对异位内膜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抑制新病灶的形成, 促使异位灶的吸收、消散而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推测补肾活血汤治疗EMs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患者紊乱的内分泌, 恢复机体正常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 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7]。

摘要: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汤对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 患者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 63例肾虚血瘀型EMs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1例, 口服补肾活血汤治疗;对照组32例, 口服达那唑治疗, 2组治疗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检测外周血催乳素 (PRL) 、促卵泡生成素 (FSH) 、雌二醇 (E) 2、孕酮 (P) 及促黄体生成素 (LH) 含量水平。结果 治疗12周后, 治疗组血清E2、FSH及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补肾活血汤能有效调节肾虚血瘀型EMs患者生殖激素水平。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补肾活血汤,达那唑,生殖激素

参考文献

[1]赵苏萍, 韦艳萍, 李远珺, 等.香莪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33) :5149-51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267-271.

[3]林棠英.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0, 16 (5) :578-580.

[4]Kitawaki J, Kado N, Ishihara H, et al.Endometriosis:the pathophysiologyas an estrogen dependent disease[J].Steroid Biochem Mole Biol, 2002:83 (1~5) :149-155.

[5]王咏梅.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患者体内其他自身抗体出现率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3 (24) :347.

[6]罗颂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罗元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234-235.

肾虚血瘀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3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不育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年龄21~39(27.9±0.7)岁;病程2~7(5.4±0.8)年;对照组年龄23~38(28.3±0.6)岁;病程3~7(5.2±1.1)年。2组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有两年以上婚龄,生殖器官发育正常,且其配偶均身体正常。

1.2 方法

2组患者接受相同医疗水平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接受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2.5mg/片;国药准字H20050395)1片口服,每天1次,以6个月为1个治疗疗程。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助中药汤剂进行中西药联合治疗。中药汤剂组方:鹿角霜、墨悍莲、枸杞子、熟地黄、女贞子、陈皮、白芍、砂仁、当归、山药各10g,菟丝子、何首乌各5g[3],以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对比2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1年内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体征完全消失,患者1年内成功受孕为治愈;患者1年内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体征显著改善,但仍受孕困难为有效;患者临床体征无任何好转,严重者甚至有病情加重风险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肾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肾虚是中医理论不孕之根,血瘀为中医理论不孕之标[4]”,因此补肾活血是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腹腔内镜手术是现代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临床方案,该疗法疗效显著,且创伤性小,临床安全性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传统西医疗法辅助治疗不良反应较大,为提高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将中西药联合疗法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临床治疗经验表明中西药联合疗法不仅显著提高了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了患者临床治疗疗程,而且有效降低了西药对患者的毒副作用[5,6,7,8,9,10]。

本研究通过设计对照试验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不孕不育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中西药联合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不孕不育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2组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予米非司酮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不孕不育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肾虚血瘀型,不孕不育,中西药联合

参考文献

[1]刘新军,张振卿,郜青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1(9):65-66.

[2]武姝祯.中西医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9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686.

[3]丁蕾.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不孕128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86-87.

[4]陈彦辛,曹立幸.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1):1580-1584.

[5]常青芸.补肾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6]陈禹华,刘玉珍.醋酸甲羟孕酮联合行气逐瘀止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易位症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36(3):467-469.

[7]李雅男,王丹波,陈英汉,等.不同类型子宫内膜易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1):34-36.

[8]贾瑞敏.中西药联合治疗子宫内膜易位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中药,2011,9(6):284-285.

[9]张红,郑砚秋,黄秀茹,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术后中西药联合治疗临床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4):356-357.

肾虚血瘀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肾虚痰阻血瘀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参照的中医药学院教材《中医内科学》“肺胀”、“咳嗽”、“喘证”等章节[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防喘方试验组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对照组。试验组75例,男37例,女38例;年龄45~72岁,平均(65.51±6.8)岁;病程5~22年,平均(14.6±6.53)年。对照组75例,男36例,女39例;年龄44~73岁,平均(64.23±6.9)岁;病程8~20年,平均(15.9±4.03)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应用补肾防喘方(笔者经验方,主要药物为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党参20 g,黄芪15 g,陈皮12 g,枳壳10 g,半夏10 g,云苓15 g,桔梗10 g,葶苈子10 g,丹参15 g,当归12 g,紫菀10 g,炙甘草6 g。上述14味药物加水1000 m L,浸泡1 h,水煎至300 m L,分早晚两次温服。对照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4.5),1吸bid。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的观察按照参照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分而具体化为症状、体征按四级记分法记录[3],然后观察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积分值差的变化。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单项疗效值=100%;显效:单项疗效值≥60%;有效:30%≤单项疗效值<60%;无效:单项疗效值<30%。

1.4观察指标

总疗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每周定时记录1次,据单项症状和体征记分,积分标准进行记录、积分。肺功能、CAT评分、复发例数及复发时间、血流变、6分钟步行距离及前后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其中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测试前血氧饱和度-测试中平均血氧饱和度)/测试前血氧饱和度×100%。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分组资料采用Ridit分析等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处理。

2 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治疗前后CAT评分分别为(26.3±5.8)分、(19.0±5.0)分,对照组分别为(26.5±5.1)分、(22.2±7.2)分。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单项症状、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治疗组FEV1%,PEFR改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试验组复发10例(13.33%),复发时间(25.29±12.99)d,对照组复发23例(30.67%),复发时间(20.11±9.13)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于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粘度,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0.05,△P<0.01,与治疗前比较

3 讨论

近些年对于人们对慢阻肺的认识经历了由“气道阻塞”到“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再到“持续性的气流受限”的过程。早期的“气道阻塞”表示说明对慢阻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解剖学的层次,但慢阻肺的早期多没有解剖学改变,这不利于慢阻肺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气流受限”时,从功能上认识慢阻肺,这更能揭示了慢阻肺的本质。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一者是要区别支气管哮喘的气流受限可逆性,二者说明一部分慢阻肺的患者气流受限的可逆性。至“持续性气流受限”时,虽然某些慢阻肺患者气流受限会在某个时期出现可逆,但总体上还是不可逆的、进行性加重的。这提示不要被气流受限可逆迷惑。慢阻肺诊治指南自2001年发布以来几次修改,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对慢阻肺认识还远远不够。

在治疗方面,支气管舒张剂是慢阻肺治疗的首选药物,这其中吸入药物优于口服药物,近些年研究,在各种支气管舒张剂中,以M胆碱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噻托溴铵”)为首选,并推荐与β2受体激动剂联用可以有更明显的获益。林江涛[4]通过对223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研究发现,规律吸入噻托溴铵粉雾剂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张秀伟等[5]联合应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与噻托溴铵3种药物,对慢阻肺患者具有更强的支气管扩张作用,能够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在2013版指南中加入了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茚达特罗”)。蔡柏蔷[6]认为茚达特罗作为一种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其作用时间持续24 h、1次/d吸入,其支气管扩张作用显著高于福莫特罗和沙美特罗,同噻托溴铵相似(证据A),并且对患者呼吸困难、健康状况和急性加重具有显著作用(证据B)。茚达特罗已在包括美国、欧盟等60多个国家批准用于慢阻肺的治疗,其有助于支气道周围平滑肌保持舒张状态,疗效显著。其副作用同安慰剂相同。对于激素的应用,应掌握好适应证,不推荐对慢阻肺患者采用长期口服激素及单一吸入激素治疗。钱朝霞[7]通过研究92例AECPD患者发现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能明显改善AECOPD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与泼尼松龙一致,但全身副作用较轻;布地奈德6 mg组较布地奈德3 mg组症状及肺功能改善更快更好。虽然吸入类糖皮质激素与全身应用激素安全性大大提高,但有些报道称长期吸入糖皮质类激素是有可能会引起肺炎及结核复发。

祖国医学中未有慢阻肺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其可归属于中医“喘证”、“肺胀”病范畴。早在《内经》中,就对本病有所认识,《灵枢·胀论》指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有具体的描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圣济总录·肺胀》中记载:“其证气胀满,膨膨而咳喘”。《证治汇补·咳嗽》中“肺胀者,动着喘满,气急息重,或左或右,不得眠者是也”。《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对于本病的病机,《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病源流》曰“盖肺不伤则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其大较也”。此不仅指出肺、脾、肾三脏是咳嗽的主要病变所在,并指出咳嗽累及的脏腑是随着病情的加重,由肺及脾、由脾及肾。

鉴于慢阻肺发病率、致死率高,严重危害公众的身心健康,而现代医学在这方面可能遇到了瓶颈,未能取得较大的突破。由此,部分医务工作者转而通过中医药的相关理论,做出了一些尝试。庞厚安[8]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认为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则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肺失肃降则大肠的传导功能受到影响,腑气不通则肺气势必壅滞,从而产生胸满、喘咳等证,运用清肺泄浊益气法,自拟清肺平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与氨茶碱组对照,疗效肯定。沈涛[9]根据“肺主宣降”从而提出肺失宣降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病机,进而以宣降肺气作为基本治法,以西药加自拟宣降并调方作为试验组,西药组作为对照组,经对照发现,试验组治疗效果由于对照组。罗洪涛[10]运用小柴胡汤加减,以和解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率达91.7%。林育华[11]认为慢阻肺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久病必瘀”,所以无论在急性发作期或稳定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血见证,故活血化瘀应为治疗本病的一个主要治则。其应用活血化瘀法(当归、川芎、红花、地龙各10 g,桃仁、赤芍各15 g,随证加减)治疗本病95例,总有效率为90.5%。

笔者认为“虚、痰、瘀”概括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病理要点。其中慢阻肺标在肺、本在肾,痰浊瘀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各种病理因素相兼为病。肾虚血瘀痰阻是慢阻肺稳定期的基本病机,虚、瘀、痰贯穿慢阻肺始终。

在治疗上,笔者以补肾纳气、化痰止咳、活血化瘀为法,自拟补肾防喘方,本方系笔者多年临床工作总结所得,用于临床确有良效。本方主要由女贞子、旱莲草、党参、黄芪、陈皮、枳壳、半夏、云苓、桔梗、葶苈子、丹参、当归、紫菀、炙甘草组成。它是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虚痰阻血瘀型的基本病机肾气不足、痰浊瘀血内停而设。由于肾阴亏虚,气虚浮于上,故以二至女贞子、墨旱莲为君药,二药性皆平和,补益肝肾,滋而不腻,使虚浮之气得降、喘的平。又以补气之党参、黄芪为臣药,党参与黄芪二药相合,黄芪固卫气,擅长补肺,党参补中气,长于益脾。党参偏于阴而补中,黄芪偏于阳而实表。一里一表,一阴一阳,相互为用,其功益彰。由于其病之标痰浊是造成正虚和血瘀的最初原因,故方中用云苓、陈皮、半夏、葶苈子、桔梗、枳壳、紫菀理气化痰组及丹参、当归活血化瘀组为佐药,共奏祛痰行气化瘀之功。炙甘草既能助君药以补脾益气,又助臣药以润肺止咳化痰,还可缓和药性,一药而有三用,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女贞子具有抗非特异性炎症、抗变态反应性炎症、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墨旱莲抗缺氧作用、抗炎、抗肿瘤作用、抗氧化与抗衰老作用补肾防喘方可能与其抗炎作用、祛痰作用、平喘作用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关[12,13]。与本研究相类似的,刘伟[14]以补肾、补肺、活血法,自拟舒肺止咳汤,治疗慢阻肺效果显著。张进[15]以益气活血通络法,在西药基础上加用固本化瘀汤证明其效果肯定。

方中党参、陈皮、半夏、桔梗、枳壳、葶苈子、云苓、紫菀、甘草均有极好的止咳、化痰、平喘作用。通过理气化痰减少了气道分泌物的阻塞。补肾防喘方治疗75例患者,中医症状显效率为80.00%,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慢阻肺患者急性发作期,由于感染、呼吸道炎症加重,支气管腺体肥大,分泌物显著增加,气管黏膜纤毛活动减弱,痰液清除功能减弱,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通过补肾纳气的办法,使肺气得降,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吸气的困难。试验组肺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更加客观的说明了这一点。

慢阻肺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并成正相关,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这种变化趋于明显。这些因素导致了慢阻肺血液流变学存在“黏”、“浓”、“聚”的特点。而补肾防喘方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具有“流通血脉”的作用。

综上所述,补肾防喘方确实可以用于防治肾虚痰阻血瘀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补肾防喘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作用。方法:将150例慢阻肺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应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4.5),1吸bid。试验组组7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补肾防喘方。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结果:试验组总疗效率及主症、兼症、肺功能、急性加重次数、血流变、6分钟步行试验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防喘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肾虚血瘀证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34岁,平均(26±9)岁,病程1~6年,平均(2.1±1.1)个月;观察组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26±9)岁,病程1~7年,平均(2.2±1.0)个月。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①症状:不孕,月经异常,伴有痤疮、肥胖等;②生化参数:睾酮>2.9μmol/L或血清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2;③B型超声检查显示包膜回声加强,卵巢体积加大,直径为2~8 mm,卵巢卵泡数在10个以上,间质部回声加强。中医诊断标准:主症表现为闭经或婚后不孕,月经色暗、量少,腰脊刺痛或腰膝酸软;次症表现为脉细涩、舌淡紫、头晕耳鸣。

1.3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符合PCOS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未使用其他治疗药物。排除标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垂体微腺瘤、库欣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高雄激素症状;子宫肌瘤、输卵管粘连、输卵管狭窄、卵巢肿瘤、卵巢囊肿等子宫器质性疾病以及双侧附件器质性疾病;肾衰竭、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全身性疾病;观察治疗期间,无法遵医嘱治疗。

1.4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批号:1307081)进行治疗,黄体酮撤退性出血或自然月经第5天,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1颗/d,持续21 d,停药7 d后重复上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调经汤治疗,组方:紫石英、仙灵脾各30 g,续断15 g,菟丝子、枸杞子、白芍、鸡血藤、香附各12 g,当归、熟地黄、莪术各9 g,川椒3 g。水煎300 ml,每日1剂,分2次口服,经期停止用药,持续治疗3个月。

1.5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睾酮(T)水平、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值、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卵巢体积。

1.6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已妊娠或月经排卵均恢复正常,激素处于正常水平,相关症状消失,B型超声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好转:有月经来潮,但并不规则,且未恢复排卵,患者临床症状、激素水平、B型超声检查结果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激素水平以及月经周期有所改善,但B型超声检查结果无变化[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T水平、LH/FSH值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水平、LH/FS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水平、LH/FSH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629,*P<0.05

2.3治疗前后卵巢体积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卵巢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卵巢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PCOS是由于复杂代谢以及内分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好发于生育期妇女,是较为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目前,PCOS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胰岛素过度分泌、FSH/LH值较大、血清T水平以及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关。通过上述分析发现,PCOS的西医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西医认为,PCOS病机为卵巢中高浓度的雄激素可抑制卵泡成熟,无法产生优势卵泡,同时卵泡壁增生过度,无法破裂,造成卵泡闭锁,所以未发生排卵,月经周期延长,导致不孕或闭经。对于PCOS伴高雄激素血症患者,主要治疗目标为促排卵、恢复月经、降低雄激素水平。目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是治疗PCOS的首选药物。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能通过提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活性,降低睾酮(TSTO)水平,可抑制卵泡膜细胞分泌雄激素及垂体、下丘脑分泌LH,恢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正常功能。相关研究发现,PCOS局限于周期用药,大部分患者停止用药后无法巩固临床疗效[6,7]。

中医认为,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所以,在治疗月经、生殖方面疾病时,主要从肾着手[8,9]。PCOS临床以不孕、闭经为主要表现,主要病机为肾虚,治疗本病方法为补肾。肾气亏虚、推动无力,脉道涩滞,血瘀,故久病致瘀,形成肾虚血瘀证。本研究中补肾活血调经汤,方中仙灵脾、紫石英为君药,可起到补肾壮阳作用;当归、菟丝子、续断为臣药,当归可补血活血,菟丝子、续断可补肾固精,共起到补肾养血作用;鸡血藤、香附、莪术、白芍、熟地黄、枸杞子为佐药,香附、鸡血藤可养血理气,莪术可活血化瘀,白芍、熟地黄、枸杞子可补血养阴,配合臣药、君药,起到调经、活血、补肾作用;川椒为使药,入督脉,温肾补火;诸药联合使用,可起到理气调经、补肾活血的功效,在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补肾活血调经汤能对受体水平以及激素水平起到调节作用,有利于局部卵巢微环境改善,促进卵泡发育。同时提升患者卵细胞质量,促进排卵,利于妊娠。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水平、LH/FSH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卵巢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采用补肾活血调经汤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临床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激素水平,缩小卵巢体积,促进排卵,与陈丽萍等[10]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联合补肾活血调经汤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效果显著,可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优势。

摘要: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调经汤联合西药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德州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70例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肾活血调经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睾酮(T)水平、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值、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卵巢体积。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水平、LH/FSH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卵巢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补肾活血调经汤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临床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激素水平,缩小卵巢体积,促进排卵。

关键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血瘀型,补肾活血调经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钟高堂.补肾活血汤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中的疗效[J].医学综述,2012,18(2):306-307.

[2]郑小平.补肾活血调经汤治疗4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6,8(2):111-113.

[3]茅春燕.补肾活血调经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2(7):112-113.

[4]潘文,王晓萍,王贵霞.补肾活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1(12):1508-1510.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5-386.

[6]黄晓桃.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西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4,2(3):318-320.

[7]梅菊丽,王建霞.补肾活血方联合达英-35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5,11(12):99-102.

[8]章伟红.不同剂量来曲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诱导排卵的临床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2(3):62-65.

[9]周阁,谈勇.补肾活血方联合来曲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肾虚血瘀型患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1(12):139-142.

肾血瘀证“七侠行义” 篇8

1“七侠”与肾血瘀证

1.1“七侠”相关记载

活血化瘀药是一类具有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除瘀血功效, 适用于各种血瘀证的药物。早在《内经》中即已提出“血凝”“恶血”“脉不通”及“血脉凝结”等相关血瘀的名称, 并记载其治疗方法及相关方药。《神农本草经》依据其性能功效, 将川芎、丹参、益母草、牛膝归为上品, 当归为中品, 桃仁为下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将活血化瘀药灵活运用在血瘀证中, 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典范。朱丹溪提出血郁之证, 并用桃仁、红花、川芎等以治之。王清任治疗诸病活血化瘀而不忘扶正, 创立22首化瘀方, 遣方用药别具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的为五逐瘀汤, 多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为基础药物。

1.2 肾血瘀证及临床兼夹证

血液运行不畅、郁滞或不循脉道, 妄行于脉外, 或形成瘀血。血瘀停留于心即心血瘀证, 停留于肺即肺血瘀证, 停留于脾即脾血瘀证, 停留于肾即肾血瘀证, 停留于肝即肝血瘀证, 可见五脏均可有血瘀证。然而血瘀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致病因素, 如果长期处于血瘀状态, 则会使病情复杂化, 所以临床中血瘀证不单独存在。在肾系疾病中, 血瘀证多相兼出现: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行则血行, 气结则血凝, 气虚则血脱, 气滞则血瘀, 血瘀气亦滞。肾之命门为元气之所系, 肾虚则元气生化不足, 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肾阳失去温煦, 寒凝则血不流, 发为血瘀。包括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血证论》中指出“血与水本不相离, 病血者未尝不病水, 病水者未尝不病血”, 瘀与水相结;另外, 瘀久则化热, 瘀与热相结合;瘀阻脉络可致出血, 瘀与血并见等。为了减少并发症和缩短病程, 应合理及时应用活血化瘀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疏其血气, 令其调达”, 瘀去则气血运行通畅, 疾病得解。

1.3“七侠”在肾血瘀证中的基本作用

一切疾病的产生均因阴阳失调, 生理平衡消失, 而治病之本则本于阴阳。肾血瘀证中“七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调节肾的阴阳平衡, 恢复肾主精、肾主水以及肾主纳气的生理功能。现代医学将其作用具体化, 即: (1) 改善肾血流“浓、黏、凝、聚”的倾向; (2) 抵抗肾血管中血栓的形成, 防止局部坏死; (3) 改善肾中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4) 抑制肾中炎症的发生; (5)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6) 镇痛等。

2“七侠”的功效

2.1 从归经论功效

《本草纲目》指出牛膝入“少阴”, 《本草正》论丹参为“肾血分之药”。另外, 《本草再新》提出了益母草、红花可入肾经, 可见牛膝、丹参、益母草、红花均可入肾经, 直接作用于肾, 行化瘀之功, 去肾中之血瘀;还可作为引经药, 引其他三药于肾, 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当归、川芎、桃仁虽未明确指出可入肾经, 但其入肝经, 肾为肝之母, 肝为肾之子, 母病必及子, 若肝木不疏, 则气机逆乱, 气乱则血不循经。“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从肝肾二经同治肾血瘀证, 驱肾之疾, 解人之苦。

2.2 从性味谈功效

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味辛, 辛能散、能行, 气行则血行, 可用于气滞血液运行不畅之肾血瘀证;丹参、桃仁、益母草、牛膝味苦, 苦能泄、能燥、能坚, 可用于血瘀夹热, 血瘀夹湿之肾血瘀证;当归、桃仁、牛膝味甘, 甘能补、能和、能缓, 可用于肾虚致瘀者, 并可减轻血液不通、不荣所致之疼痛;当归、川芎、红花温而不热, 温能散寒, 血得温则行, 得寒则凝, 可用于寒凝血瘀者;丹参、益母草微寒, 微寒而非大寒, 可用于热迫血行, 因热致瘀者。

2.3 从证候品功效

肾血瘀证在瘀血方面的证候特征为痛如针刺, 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 肌肤甲错或有瘀点瘀斑。表现在肾系的主要症状特点为水肿久治不愈、尿血、固定腰痛等[1]。《本草求真·血剂》曰:“益母草, 消水行血, 去瘀生新。”《本草再新》谓红花能“利水消肿”, 二者均可用于肾血瘀证之水肿;《日华子本草》谓川芎可治“溺血”, 《本草汇言》:“丹参, ……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瘟疫论》用桃仁治热邪干于血分, 溺血蓄血者。《本草备要·草部》言牛膝“治……淋痛尿血。”《本草正义》:“归身主守, 补固有功, 归尾主通, 逐瘀自验, 而归头秉上行之性, 便血溺血, 崩中淋带等之阴随阳陷者。”尿血者, 川芎、丹参、牛膝、当归、桃仁之属可用之, 活血以止血, 止血而不留瘀;《名医别录·上品》谓牛膝可“填骨髓, 除脑中痛腰脊痛”, 另外《食医心镜》中单用桃仁一升治腰痛。腰为肾之门户, 治腰痛者, 牛膝和桃仁皆宜。

3 肾血瘀证“七侠”的临床应用

3.1 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 是以肾虚为基础, 加上邪热、气滞血瘀为促进因素发展而成。牛膝利尿, 能加强输尿管平滑肌的蠕动, 促进尿石的排出。朱丽芳[2]以牛膝30g为君药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上, 除了用牛膝治疗泌尿系结石外, 有热者, 可用益母草、丹参;兼气滞者, 可用川芎行气活血。

3.2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炎症, 有尿血、腰痛、水肿、乏力等临床表现, 有急性、急进性、慢性、隐匿性之分, 属中医“水肿”“腰痛”“虚劳”范畴。大多医家认为其有瘀, 应活血化瘀。其中, 单用益母草鲜品全草每日60~80g, 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3];红花注射液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4];丹参注射液[5]和川芎素[6]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临床上, 根据血瘀程度的不同, 配合使用活血化瘀药, 可达不同的治疗效果。

3.3 慢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的共同表现, 属中医“水肿”“虚劳”范畴。内因主要为肾气不足, 加上各种外因导致的瘀, 病情复杂。临床上治以益肾化瘀泻浊, 用益母草、丹参各15g, 川芎10g, 养血活血, 通络而不伤血, 另加黄芪、党参、制黄精等益肾之品。血瘀证严重者可加桃仁、红花等, 加强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效[7]。另外, 丹参[8]和川芎[9]能够有效减少尿蛋白含量, 改善肾功能;红花能有效减缓肾小球硬化发展, 延缓肾纤维化, 阻止慢性肾功能不全者肾功能进一步恶化[10]。

3.4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肾功能毁损, 机体排泄代谢产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方面异常的临床综合征。有急、慢性之分, 属中医“关格”“腰痛”等范畴。益母草20g, 川芎、牛膝各15g, 当归12g, 配伍补肾排毒药[11]或丹参、益母草各24g, 配伍益气养阴、清络解毒之品[12], 可用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且疗效都在83%以上。另外, 红花注射液20mL, 1次/天, 用药12天,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3]和用红花注射液20mL, 1次/天, 14天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糖尿病肾病肾衰竭2个疗程[14], 疗效显著。可见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牛膝均可用于肾衰, 起到活血化瘀、减毒增效的作用。

3.5 肾移植

肾移植术后, 移植肾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 释放血栓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血小板聚集, 血液黏度增高, 移植肾微循环内形成血栓, 严重影响肾脏功能, 而肾功能能否及时恢复直接影响肾移植的效果。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5]和丹参注射液[16]可以通过扩张移植肾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移植肾尿量、改善移植肾功能。

4 结语

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牛膝都是肾血瘀证中常用的化瘀药, 其功能像侠士一般:能攻, 攻而不伤;能守, 守而能防;能护, 护而能安。临床上, “七侠”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结石、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肾移植等肾系疾病的血瘀证治疗中, 且效果颇佳。益母草、牛膝、丹参、红花入肾经, 活血化瘀兼能引药下行, 确定靶点, 疗疾病之根本;而川芎、当归、桃仁虽不入肾经, 但也可化肾中之瘀。“七侠”既可各行其义, 也可结义而行。当然, 配伍应合理, 剂量要恰当, 有适证, 方可用, 无适证, 慎用之。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在肾系疾病血瘀证中的应用。方法:对1966-2014年有关肾血瘀证临床用药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总结归纳出肾血瘀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七味活血化瘀药, 即“七侠”分别为: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牛膝, 并结合其性味、归经及药理作用, 分析其在肾系疾病中的具体应用。结果:“七侠行义”于肾血瘀证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肾系疾病常伴有血瘀, 根据疾病的性质及时合理地使用活血化瘀药, 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施工安全监理工作下一篇:训练主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