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红花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分析

2022-09-10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属于“胸痹”、“心痛”范畴, 临床上以气滞血瘀型较为常见。其病机为肝郁气滞, 气血不得舒畅调达, 痹阻心脉所致。我们采用以红花为主药的自拟中药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37例为研究对象, 男382例, 女155例, 年龄37~76岁, 平均54.3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6例和对照组231例, 2组在性别、年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符合《内科学》 (第5版) 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1], 并经中医辩证为气滞血瘀型胸弊心痛。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冠心病及合并症, 心绞痛发作时给予硝酸甘油含服。治疗组加用以红花为主药的自拟中药口服;对照组给予极化液 (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加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200U、普通胰岛素8U、10%氯化钾5m L) 静脉滴注。2组均为每天1次给药, 疗程2周。

1.3 方剂组成

红花10g、桃仁10g、枳壳10g、丹参15g、川芎15g、当归12g, 为基本, 辩证加减。气阴虚明显者加太子参18g、五味子10g、何首乌15g;肾阴虚显著者加熟地黄18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日1剂, 水煎早晚服。

1.4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分别检查心电图, 血、尿、便常规, 血脂、血浆蛋白及肝肾功能。每日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

1.5 疗效判定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 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以上, 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 缺血性ST段回升1.5m V以上, 但未恢复正常, 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下, 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1.6 研究方法

疗程结束后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分别为38.56%和50.33%,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无效率为11.11%,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2.2 心肌缺血改善情况

2组疗程结束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 , 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 (P<0.01)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为气滞血瘀, 胸阳痹阻所致,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中药红花具有活血通气, 祛瘀止痛作用。明《本草汇言》:“红花, 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中药红花的有效成分为红花黄素, 其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 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 可通过减慢心率、改善缺血心肌氧的供求关系减轻急性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2]。

我们应用以红花为主药的自拟方剂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8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硝酸甘油耗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P<0.01) , 提示中药红花可以显著改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另外, 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前后变化明显 (P<0.01) , 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P>0.05) , 提示红花可以有效降低血浆粘滞度, 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更加稳定的远期效果。

综上所述, 中药红花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具有标本兼治的临床功效, 应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红花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 选择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我院中医辩证诊断为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37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以红花为主药的自拟中药治疗, 对照组应用极化液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耗量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2组疗程结束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 , 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 (P<0.01)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中药红花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具有标本兼治的临床功效, 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红花,气滞血瘀,冠心病,心绞痛,疗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81~294.

[2] 杜永哲, 金鸣.红花抗心肌缺血研·究进展[J].中草药杂志, 2001, 35 (5) :473.

上一篇:桩梁式托换结构计算模型建立方法研究下一篇: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师范生专业技能现状调查研究——以广西师大2014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