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试验评价

2024-05-03

防治试验评价(精选十篇)

防治试验评价 篇1

评价目前常用药剂对柑桔树木虱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等, 为指导安全科学用药防治柑桔树木虱提供依据。

2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柑桔木虱 (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 。脐橙品种为纽贺尔。

2.2 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信丰县油山镇长安村黄虎里农户陈家文果园, 属丘陵坡地, 排灌方便, 土壤肥力中等。果园脐橙9 年树龄, 施药, 果实正处于膨大期, 行间杂草较少, 木虱发生较为普遍。试验田面积2800m2, 种植规格为3.6m×3.7m。各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肥水等条件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相符。

2.3 土壤资料

试验果园土壤为中潴灰潮沙泥土, p H值5.2, 有机质含量4.74%, 全氮0.1756%, 碱解氮209mg/kg, 速效磷14.1mg/kg, 速效钾46mg/kg (1982 年土壤普查资料) 。

3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9 个处理, 处理⑴:25%噻虫嗪WG50g/667m2;处理⑵:25%噻虫嗪WG 25g/667m2;处理⑶:2.5%高效氟氯氰菊酯EC 66.625m L/667m2;处理⑷:2.5%高效氟氯氰菊酯EC 40m L/667m2;处理⑸:10%联苯菊酯EC 33.375m L/667m2;处理⑹:10%联苯菊酯EC20m L/667m2;处理⑺:48%毒死蜱EC 100 m L/667m2;处理⑻:48%毒死蜱EC 50m L/667m2;处理⑼:50%稻丰散EC 100m L/667m2; 处理 ⑽ :50% 稻丰散EC66.625m L/667m2;处理⑾:70%吡虫啉WG 20g/667m2;处理⑿:70%吡虫啉WG 10g/667m2;处理⒀:50%烯啶虫胺SP 33.375g/667m2; 处理 ⒁ :50% 烯啶虫胺SP16.625g/667m2;处理⒂:30%醚菊酯SC 40m L/667m2;处理⒃:30%醚菊酯SC 20 m L/667m2;处理⒄:20%啶虫脒可溶粉剂33.375g/667m2;处理⒅:20%啶虫脒可溶粉剂16.625 g/667m2;处理⒆:空白对照 (CK) 。

3.2 小区安排

小区面积133.4m2, 约10 株果树;空白对照67m2, 6 株果树, 不设重复。各小区随机排列。

3.3 施药方法

按试验设计用药液, 采用浙江省台州市多米乐农业机械厂生产的3WBD-16 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 工作压力0.15~0.4Mpa, 喷片孔径1.3mm, 流量0.65~0.88L/min, 以叶片为重点, 正、反两面均匀喷透, 喷至柑桔树滴水。于2015 年7 月14 日脐橙夏梢生长、柑桔木虱卵孵盛期施药1 次, 667m2用药液量100kg。不施用药剂防治其它病虫害。

4试验期间天气及调查、计算方法

4.1 气象资料

施药当天 (2015 年7 月14 日上午) 晴天, 东北风, 1.1m/s, 平均温度为31.2℃, 最高温度38.1℃, 最低温度25.5℃, 相对湿度为66%;试验期间以晴为主, 雨量少, 气温偏高。

4.2 调查方法

7 月14 日药前调查虫口基数, 药后5、10、15 天进行残虫调查, 共调查4 次。每处理区定点调查2 株, 在每株的东西南北中方向各选新梢1 个, 挂牌定点, 调查梢上和叶片上的木虱虫数, 统计活虫数和防效。

4.3 药效计算方法

防效 (%) =〔1- (CK0 虫量×PT1 虫量) / (CK1 虫量×PT0 虫量) 〕×100。式中:PT0———处理区药前活虫数, PT1———处理区药后活虫数, CK0———对照区药前活虫数, CK———对照区药后活虫数。

5结果与分析

5.1 防治效果

从表1 可以看出, 供试药剂对柑桔木虱均有一定的防效, 部分药剂防效非常好。 25% 噻虫嗪WG50g/667m2、50%烯啶虫胺SP 33.375g/667m2、50%烯啶虫胺SP 16.625g/667m2药后5、10、15 天的防效均达100%, 说明对柑桔木虱速效性和持效性很好。由于柑桔木虱具有高传病性, 木虱成虫和若虫都会传病, 单个木虱成虫的传病率高达70%~80%, 也就是说, 取食了病树叶片上的汁液的成虫, 再飞到键康树上取食, 就有70%~80%的可能性将黄龙病菌传到健康树上。因此, 防治柑桔木虱的农药防效必须在100%以上, 才能保证不传病、不扩散。

5.2 对作物的安全性

试验期间观察, 各药剂处理区内脐橙生长正常, 与空白对照区基本一致, 无药害现象出现, 也未见有益现象, 可以在脐橙上推广使用。

5.3 对其它生物影响

水稻主要病虫防治技术试验初报 篇2

阳新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属鄂东南丘陵地区,水稻病虫害常年频发,严重制约粮食稳步增产.但部分农户对病虫为害程度不甚了解,并难以接受新型植保技术,农业生产经常遭受巨大损失.为真实了解不同防治情况下,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损失的差异,探讨高效防治技术,在阳新县综合农场四队进行病虫防治技术对比试验.现就本试验结果作出初报.

作 者:林先松 柯贤文 朱彩云 作者单位:林先松,朱彩云(湖北省阳新县植保站,阳新,435200)

柯贤文(湖北省阳新县农技推广中心,阳新,435200)

几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评价 篇3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安泰生、银法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两者混配用量减半比单独使用效果好,药后7天、14天、24天的防效分别为56.09%、81.66%、85.51%。品质好,产量及产值高,耐贮藏。

关键词:安泰生;银法利;马铃薯晚疫病;试验评价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46

为了进一步明确安泰生、银法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笔者在茂港区坡心镇上吴村委会在用高巧作拌种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安泰生、银法利单独喷施及组合用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试验,以筛选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佳效果,供大田生产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作物和药剂

供试作物为马铃薯,品种为粤引8538;防治对象为马铃薯晚疫病。供试药剂为70%安泰生粉剂和银法利687.5SC,对照药剂为克露,均为德国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地点及面积

1.2.1 试验地点 广东省茂名市茂港区坡心镇上吴村委会。

1.2.2 试验地概况 面积50亩,于2013年11月10日种植,畦宽1.2米(包沟)、高25厘米,沟宽40厘米。双行植,株行距25×30厘米,亩植4000株左右。试验地属壤土,有机质较少,微酸性,前期每亩施用农家堆沤肥800~1000公斤,中期施撒可富复合肥100~150公斤,土壤干湿适中。

1.2.3 试验小区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小区66.7平方米,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见表1。

1.2.4 施药时期与方法 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现中心病株时(薯块澎大初期),连续3次叶面喷雾,每次间隔7天,时间分别是2014年1月7日、1月14日、1月21日,最后一次调查时间是1月31日。

配制药液时,先用少量水溶解药剂,然后按规定的施用药液对水充分混匀药液,用利农牌HD-400型手摇压缩式型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处理。注意,在施药时,按每亩用药量60公斤均匀喷雾,使处理小区植株充分着药。

1.2.5 调查、记录和计算方法

1.2.5.1 调查时间、方法和次数 前3次调查时间在施药前,最后一次在施药后10天进行。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取5株,查全部叶片,按下列分级标准记录。全期共调查4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药前各处理区的平均病指在0.61~0.85之间,表明晚疫病在本试验地的发生及分布基本均匀。

安泰山与银法利混配用量各减半喷施防治效果最好,比安泰山、银法利单独使用防效显著提高,药后7天、14天、24天的防效分别为56.09%、81.66%、85.51%;安泰山、银法利单独喷施防治效果相当,药后7天、14天、24天的防效分别为44.71%、75.58%、73.09%和44.84%、72.13%、75.74%,比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略高,详见表2 。

2.2 质量和产量

收获时,不同处理区按东、南、西、北、中五个点各抽取10平方米(缺穴补株及去除边缘植株行)称其产量,并按每个薯块大于或等于150克、小于150克的标准分成两级,然后换算成每公顷的产量。安泰山与银法利混配用量减半处理区每公顷的产量为36480公斤,≥150克/个的占92.5%,安泰山、银法利单独喷施每公顷的产量为33225公斤和33198公斤,≥150克/个的占88%和86.5%,克露药剂对照区每公顷的产量为31140公斤,≥150克/个的占80%,清水对照区的产量为20970公斤,≥150克/个的占50%,详见表3。

2.3 经济效益评估

在茂名地区,一般种植马铃薯每公顷投入成本为28000元,包括薯种、人工、化肥、农药等费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安泰山、银法利混配用量减半喷施,每公顷产值为63803.5元,比安泰山、银法利单独喷施多投入成本700元,多增产值7188.1和7931.3元,多增纯利润7488.1和8231.3元,比对照药剂处理产值多增12733.9元,多增纯利润12783.9元,比清水对照区产值多增21711.6元,多增纯利润19661.6元(详见表3)。因此,安泰山、银法利混配用量减半喷施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值得在本地区推广使用。

2.4 对马铃薯生产期间的影响

试验期间调查,未发现示范药剂对马铃薯产生药害。

2.5 对马铃薯贮藏期间的影响

防治试验评价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宝应县鲁垛镇何家村庙沟组, 前茬为小麦, 土壤类型为黄泥乌杂土。

1.2 供试药剂

博达、锐星 (由扬州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40%卷螟清 (毒·辛, 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阿维苏 (市售)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分别为:博过1 125g/hm2 (A) 、1 500g/hm2 (B) 、1 875g/hm2 (C) ;锐星1 500g/hm2 (D) ;卷螟清1 500mL/hm2 (E) ;阿维苏1 800g/hm2 (F) ;以清水作对照 (CK) 。2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8年8月12日在水稻 (徐稻3号) 上进行, 此时稻纵卷叶螟处于1~2龄。各处理按药量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 施药时天气晴朗, 无风, 气温30℃左右。

1.5 调查方法

施药前和药后1d、4d、7d, 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共查25穴, 调查活虫数、稻田蜘蛛虫量, 7d加查白叶数, 药后15d加查蜘蛛残虫数, 计算杀虫效果、保叶效果及对天敌的杀伤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效果

由于用药时, 田间稻纵卷叶螟处于低龄若虫期, 田间只有零星束叶。因此, 药前和药后1d稻纵卷叶螟虫量和卷叶数均未能调查。药后4d调查, 田间出现少量束叶, 卷螟清的效果最好, 为91.67%, 其次为锐星和阿维苏, 防效为75.00%, 博达的防效在58%~70%之间。药后7d调查, 博达1 875g/hm2、锐星1 500 g/hm2的防效明显上升, 均为92.31%, 其次为博达1 500g/hm2, 防效为88.46%, 博达1 125g/hm2防效最低 (见表1) 。

2.2 保叶效果

药后7d调查, 对照区的卷叶数明显增加, 卷叶率为3.5%, 各药剂处理区的卷叶率均在1%以下, 其中博达1 875g/hm2的效果最好, 为87.30%, 其次为卷螟清, 保叶效果为84.13%, 博达1 500g/hm2与锐星1 500g/hm2的效果相当, 均为82.54%, 博达1 125g/hm2的保叶效果为71.43%。

2.3 对蜘蛛的安全性

药前调查, 各处理区蜘蛛数量为45~60头/百穴, 药后调查 (见表2) , 各处理区和对照区的蜘蛛数量均有所下降。药后1d、4d、7d、15d调查博达1 125g/hm2对稻田蜘蛛的杀伤率都在5%左右, 对稻田蜘蛛的影响较小。博达1 500g/hm2药后1d、4d、7d对稻田蜘蛛的杀伤率在20%左右, 药后15d对蜘蛛的杀伤率为11.76%, 与锐星、阿维苏的杀伤率相仿。博达1 875 g/hm2药后1d对蜘蛛的杀伤率为36.75%, 药后4d为34.52%, 药后7d为30.53%, 药后15d为22.35%, 对稻田蜘蛛有一定的影响。卷螟清对稻田蜘蛛的影响较大, 药后7d的杀伤率在80%以上, 药后15d也在60%左右。

3 小结

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筛选试验简报 篇5

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筛选试验简报

为验证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笔者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纹枯病中等至大发生情况下,每667m2用240g/L满穗悬浮剂20mL、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15mL、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50g,300g/L爱苗乳油15mL隔7d再用药1次,兑水量50kg/667m2,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

作 者:姚红艳 陈时健 张纪英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00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S4关键词:药剂 水稻纹枯病 防效

茶棍蓟马防治试验 篇6

关键词:茶棍蓟马;凤冈县;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05-1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1%苦生碱•印楝素乳油 植物源农药,浙江绿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市购,该农药通过了有机认证。

1.1.2 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南京红太阳农资连锁集团有限公司,市购。

1.1.3 2.5%菜喜悬浮剂 生物农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制造,市购。

1.1.4 联苯菊酯 河南郑州万安特农化产品有限公司,市购。

1.1.5 茶树修剪机 市购。

1.1.6 黄板 重庆市茶科所提供。

1.2 防治对象

茶棍蓟马。

1.3 试验作物

茶叶。

1.4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选在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镇田坝村,种茶前该村多为耕地,种植玉米、烤烟、辣椒等作物。该地海拔平均913m,年平均温度15.2℃,7月平均最高温度26.5℃,平均1月最低温度2.2℃,年降雨量1250mm,土壤属黄壤土,肥力中等,pH值6.5。试验前茶棍蓟马在不少茶园已经开始发生,有的虫量较大,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1.5 试验设计

1.5.1 修剪等处理防治茶棍蓟马 安排在永安镇田坝村太平组李兴红家茶园,试验地面积1.8亩,该茶园2002年11月种植,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试验前该茶园茶棍蓟马数量较大,符合试验条件。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200m2:(1)1%苦生碱•印楝素乳油30ml/亩;(2)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g/亩;(3)修剪(用修剪机剪去茶树蓬面3-5cm的枝叶);(4)修剪+1%苦生碱•印楝素乳油30ml/亩;(5)修剪+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g/亩;(6)空白对照。

1.5.2生物农药菜喜防治茶棍蓟马 安排在永安镇田坝村胜利组允学华家茶园,该茶园2002年11月种植,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试验地面积1.5亩,施药面积1亩,空白对照0.5亩。试验按2.5%菜喜悬浮剂100ml/亩喷雾,在同一块茶园,在同样管理条件下,施用菜喜与未施用菜喜进行比较。

1.5.3 黄板诱杀茶棍蓟马成虫 安排在永安镇田坝村三坝组孙德礼家茶园,试验地面积2.5亩,其中挂黄板2亩,空白对照0.5亩,按4m×6m处悬挂一张20cm×30cm黄色粘板,共悬挂黄板54片,悬挂高度高于茶树顶端20cm左右,用竹片作支撑。与相同条件下未悬挂黄板的茶园作对照。

1.5.4 低毒化学农药联苯菊酯防治茶棍蓟马 安排在永安镇田坝村太平组黄明贤家茶园,试验地面积1.5亩,该茶园2005年11月种植,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试验前该茶园茶棍蓟马数量较大,符合试验条件。试验按2.5%联苯菊酯80ml/亩喷雾,其中施药面积1亩,空白对照0.5亩,在同样管理条件下,施用联苯菊酯与未施用联苯菊酯进行比较。

1.6 调查方法

试验地每处理随机定点调查五点,用铁丝固定成一个边长为0.33m(1尺)的正方形,每点固定0.11m2(1尺2),调查各处理防治前及防治后3天、7天、14天各处理茶棍蓟马数量,对安置黄板的处理,同时调查黄板上诱集的茶棍蓟马成虫数量。

2 试验结果

2.1 修剪等处理防治茶棍蓟马试验结果

通过对修剪等5种处理与未修剪未施药的空白对照比较,各处理3天后,苦参碱·印楝素防效为33%,吡虫啉、修剪未施药、修剪+吡虫啉、修剪+苦参碱·印楝素等处理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各处理7天后,除苦参碱·印楝素防效防效为57.02%,其它处理防效都在90%以上;各处理14天后,苦参碱·印楝素防效防效为72.85%,其它处理防效都在90%以上。从表一可看出,吡虫啉、修剪未施药、修剪+吡虫啉、修剪+苦参堿·印楝素等防治茶棍蓟马效果好,持效期较长。

2.2 生物农药菜喜防治茶棍蓟马试验结果

药后3天、3天、14天后,2.5%菜喜悬浮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5.44%、87.14%、89.67%,说明2.5%菜喜悬浮剂防治效果较好,且见效较快、持效期较长。

2.3 黄板诱杀茶棍蓟马成虫试验结果

7天后黄板诱集田间控制茶棍蓟马效果为85.01%,14天后控制效果为95.16%。试验表明,安置黄板10天后黄板诱成虫700-1100头/板,平均865头/板。说明黄板对茶棍蓟马有很好的诱集效果,且持效期较长。

2.4 低毒化学农药联苯菊酯防治茶棍蓟马试验结果

茶棍蓟马防治试验田间调查显示3天后联苯菊酯对茶棍蓟马防治效果为90.39%,14天后马防治效果为89.53%,说明联苯菊酯具有防治效果好、见效快、持效期较长等特点。

3 小结及建议

3.1 小结

从该试验可以看出,苦参碱·印楝素对茶棍蓟马防治效果一般,黄板对茶棍蓟马成虫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修剪、修剪+吡虫啉、修剪+苦参碱·印楝素、联苯菊酯、吡虫啉、菜喜等处理对茶棍蓟马成、若虫均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3.2 建议

有机肉鸡白痢药物防治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原材料:

选用紫皮大蒜, 剥去外皮捣碎备用;微生物制剂为EM原露 (江西省天意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 恩诺沙星可溶性粉。

1.1.2 试验动物:

试验用鸡为从当地的肉种鸡厂购进的三黄胡须鸡。试验鸡5日龄, 从自然感染鸡白痢的鸡群中挑选。从试验鸡群中挑出病鸡,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 确诊为鸡白痢感染鸡群。

1.2 试验方法

1.2.1 治疗试验:

从感染鸡群中选择临床症状典型的雏鸡150只供试验用, 网上平养。分成5组, 每组30只。用药时间7 d, 试验分组情况见表l。用药后每4 h观察1次, 记录发病情况及死亡数。

1.2.2 预防试验:

对自然感染的发病鸡群挑去有临床症状鸡后随机分成4组, 用药时间15 d, 网上平养。分组情况见表2。每天观察记录鸡只健康状况, 记录发病数和死亡数。

1.2.3 试验用饲料:

试验期内所用饲料均自配, 不含任何抗生素。

2 结果

2.1 治疗试验结果

见表3。

2.2 预防试验效果

见表4。

3 讨论与结论

大蒜和EM原露联合使用来治疗鸡白痢, 总有效率达到了93.3%, 与恩诺沙星治疗鸡白痢的总有效率96%相比, 仅低2.7%, 与恩诺沙星的疗效相当, 可替代恩诺沙星来治疗鸡白痢病。

单一使用EM原露, 总有效率仅为56.7%, 基本无治疗效果, 表明EM原露不宜作为治疗药物单独使用。单一使用大蒜, 总有效率为83.4%, 治疗效果一般, 可作为治疗药物单独使用, 但难以替代恩诺沙星。

大蒜、EM原露及“大蒜+EM原露”3组药物预防效果, 保护率均超过了80%, 表明大蒜和EM原露无论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 对预防鸡白痢的发生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大蒜与EM原露联合使用效果最好。

大蒜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 在杀灭鸡只体内有害菌的同时, 也可杀灭鸡只体内大部分有益菌。在联合使用大蒜和EM原露预防鸡白痢时, 要把握好两者使用时机, 一般要求交替使用, 若要同时使用, 应减少大蒜的使用量, 以降低大蒜对有益菌群的抑制。

南瓜实蝇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篇8

近年来, 由于瓜果的频繁调运, 给此虫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007年该虫首次在林州市石板岩乡太极山发现, 而后扩展到海拔400 m以上的临淇、原康、合涧、桂林4个乡镇的东部山区以及城郊、石板岩、姚村、任村4个乡镇的西部山区30多个行政村。因这些地区气候凉爽湿润, 生态环境好, 为南瓜实蝇的繁衍危害创造了条件。2009年6月15日至10月31日林州市植保站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为期4个多月的南瓜实蝇的监测、研究与药剂防治试验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幼虫、蛹防治试验方案

进行土壤杀虫处理。重点应放在受害严重的果树树冠下的土表层。一般5—8月为南瓜实蝇成虫的羽化高峰期, 用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 或50%辛硫磷800~1 000倍液, 喷洒田地表面, 每7 d喷1次, 连续喷杀2~3次, 杀灭入土化蛹的老熟幼虫和出土羽化的成虫。

1.2 成虫试验方案

1.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从林州市南部原康镇 (东经113°42′13.3″, 北纬35°55′20.5″) 牛窑沟村始到西北部乡镇石板岩乡沙岸村止, 中间跨越了原康、合涧、城郊和姚村4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 其都在山区, 植被覆盖率高, 生态条件良好, 地势比较偏僻, 在这些行政村布点分设悬挂诱捕器。

1.2.2 试验材料。

试验作物为南瓜;防治对象为南瓜实蝇。供试药剂有0.6%增效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2%阿维菌素水剂2 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2 0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

1.2.3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 喷施0.6%增效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2%阿维菌素水剂2 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2 0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 以空白作对照 (CK) , 6个处理试验地点分别设在庙荒村、沙岸村、邢家墁村、牛窑沟村、常家岭村和石湾村, 随机排列, 无重复, 试验面积2 000 m2。在幼虫盛发期, 采用手动喷雾器喷雾施药, 每隔7 d喷施1次, 连喷3次。药后7、14、21 d通过设置的诱捕器统计虫量, 调查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作物的受害率和防治效果

施药后7、14、21 d, 0.6%增效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 寄主作物受害率分别为70%、65%、55%, 防治效果一般;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 寄主作物受害率分别为30%、15%、10%, 防治效果好;2%阿维菌素水剂2 000倍液, 寄主作物受害率分别为50%、40%、20%, 防治效果良好;48%乐斯本乳油2 000倍液, 寄主作物受害率分别为60%、35%、0, 防治效果最好;40.7%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 寄主作物受害率分别为20%、10%、5%, 防治效果好;CK, 寄主作物受害率分别为40%、75%、90%, 防治效果最差。

2.2 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上述5种药剂中, 2%阿维菌素水剂安全性最好, 对其他生物没有不良影响;0.6%增效溴氰菊酯乳油的安全性次之, 猫狗误食后有轻微中毒症状;80%敌敌畏乳油安全性最差, 猫狗误食后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死亡;48%乐斯本乳油没有发现异常现象;40.7%毒死蜱乳油在花期施药过量后, 能引起南瓜花枯萎死亡, 幼瓜受害后畸形, 生长受到阻碍[4]。

2.3 对作物产品质量评价

施用上述5种药剂后, 瓜类受害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提高了瓜类的产量, 瓜的品质明显得到改善。

3 结论与讨论

施药后, 诱捕到的成虫数量呈上升态势, 南瓜的受害度明显减轻。喷施48%乐斯本乳油农药2 000倍液7、14、21 d后, 瓜的受害率分别是60%、35%、0, 防治效果明显, 48%乐斯本乳油是上述5种药中防效最好的一种, 在生产中建议示范推广;喷施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7、14、21 d后, 瓜的受害率分别是30%、15%和10%, 防治效果也很不错, 但是该药对其他生物不太安全, 在生产实践中要谨慎使用;喷施40.7%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后7、14、21 d后, 瓜的受害率分别是20%、10%和5%, 防治效果很好, 但是该药会产生明显药害, 在花期施药过量后, 能引起南瓜花枯萎死亡, 幼瓜受害后畸形, 生长受阻, 因此在使用时要特别掌握好用药量, 不能超量施药;喷施2%阿维菌素水剂2 000倍液后7、14、21 d后, 瓜的受害率分别是50%、40%和20%, 效果没有前3种药好, 但它的低毒性占绝对优势, 适合在蔬菜上广泛施用;0.6%增效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防效不是太理想, 建议最好不要用于防治南瓜实蝇[5,6]。

参考文献

[1]安坤鹏, 吴保锋, 申科, 等.南瓜实蝇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 2011 (20) :7-13.

[2]陈永区, 黄均成.柑桔小实蝇综合防治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6) :118-119.

[3]吕艳君.柑桔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8) :82.

[4]李灵贵.南瓜实蝇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 2009 (3) :12-13.

[5]张献强.瓜实蝇的防治药剂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1.

海棠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篇9

海棠锈病是各种海棠的常见病害,对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 Makino)以及梨(Pyrus spp.)、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等观赏植物危害较为严重,导致叶片枯黄早落。还会危害桧柏、侧柏、龙柏、铺地柏等观赏树木,引起针叶及小枝枯死,影响园林景观。

海棠锈病的病原菌有梨胶锈茵(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和山田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Hirats.f.),2种锈菌都是转主寄生,危害海棠类及桧柏类植物。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类植物寄主体内越冬,次年3—4月冬孢子成熟,当时旬平均温度为8.2~8.3℃,日平均温度为10.6℃以上,且有适宜的降雨量时。冬孢子开始萌发,冬孢子萌发5~6 h后即产生大量的担孢子,随风传到转主寄主海棠等树上,侵染叶片、叶柄、果实及新梢[1,2,3,4,5,6]。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选用25%嘧菌酯乳油、30%己唑醇乳油、25%腈菌唑乳油和40%复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进行海棠锈病防治效果试验。25%嘧菌酯乳油为新型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内吸治疗型杀菌剂,阻止真菌中ATP的生成杀死病菌细胞。嘧菌酯杀菌广谱广,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不易产生抗药性。30%己唑醇乳油为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性,杀菌谱广,防治效果佳。25%腈菌唑乳油为广谱杀菌剂,内吸性好,药效高,持续作用时间长,兼具预防保护作用,还具有增加植物叶绿素含量,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40%复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杀菌谱广,可用于防治各类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同时还具有延缓病菌抗药性发展的作用。

1.2 试验设计

4种供试药剂,选择5种浓度喷雾防治,各处理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1.3 试验区设置

试验区设置在太湖县晋熙镇,共选择12处120株感病海棠植株进行试验。施药在海棠植株出面明显病斑之后进行。试验区设置如表2所示。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施药前,清点植株上锈病病斑数。施药后30 d,再次清点未消退的锈病病斑数,病斑消退率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各处理的菌斑消退率如表3所示。为了进一步分析试验结果,筛选合适的防治药剂与施药浓度,对表3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不同施药浓度(行)F=15.620 847,大于临界值F-crit=3.259 166 7,P-value=0.000 105 5小于0.05,差异显著。不同药剂(列)F=9.846 243 3,大于临界值F-crit=3.490 294 8,P-value=0.001 478 2小于0.05,差异显著。

根据方差分析结论,再结合表3可以看出,25%腈菌唑乳油4 000倍液、25%嘧菌酯乳油600倍液、30%己唑醇乳油2 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5%腈菌唑乳油4 000倍液、25%嘧菌酯乳油600倍液、30%己唑醇乳油2 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由于近年来城市绿化中较多地选用桧柏类植物,因此海棠锈病的发生在所难免。结合多年来防治实践,笔者认为,海棠锈病的防治,关键是要在早春病斑出现前施药预防,出现病斑再防治已经影响海棠的美观、影响观赏了。

对于海棠出现病斑之后,建议选用25%腈菌唑乳油进行防治。一是25%腈菌唑乳油具有较强的内吸性,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杀灭病菌。二是25%腈菌唑乳油具有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有利于海棠恢复健康,加快病斑的消退[5,6,7,8,9,10,11]。

参考文献

[1]黄云.植物锈菌的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重寄生菌及寄主的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4.

[2]王丽霞.主要花卉真菌病害调查与病原真菌鉴定[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0.

[3]付余波.我国四省区梨主要病害的病原鉴定、分子检测与药剂筛选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4]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0-23.

[5]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6]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9-201.

[7]张国庆.有害生物主要防治技术[EB/OL].(2012-05-17)[2016-06-10].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2034.

[8]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9]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10]周乾.基于劳动公平的我国如期脱贫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318-319.

百泰防治苹果轮纹病试验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作物为18年生苹果树, 品种为乔纳金, 试验地点在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大卢村, 壤土, 土壤p H值为7.1, 有机质含量为1.2%, 株行距5米×6米。每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果树专用肥100公斤;试验处理浓度分别为: (1) 60%百泰干悬浮剂1000倍液。 (2) 60%百泰干悬浮剂1500倍液。 (3) 60%百泰干悬浮剂2000倍液。 (4) 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的70%品润干悬浮剂700倍液。 (5) 70%甲基硫菌灵1500倍液。 (6) 对照喷清水。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每小区面积为2棵树, 4次重复, 试验地总面积40棵树。用奇勇牌电动喷雾器喷雾, 施药时间在苹果幼果期、轮纹烂果病感病前, 即2011年6月18日、7月1日、7月12日、7月23日、8月3日、8月16日。每亩喷药液量180升。

果实采收前对轮纹烂果病进行调查, 方法是每小区选1株树, 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 每方位调查1个结果枝上的所有果实, 调查苹果轮纹烂果病发病情况, 计算烂果率和防效。调查时间在9月26日。同时对已经采收的果实在贮藏期进行病果率调查, 调查时间分别为10月6日、10月16日、10月26日。同时在施药后注意观察苹果树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有无药害产生。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60%百泰干悬浮剂对苹果轮纹烂果病有较好的防效 (见表1) , 3个浓度处理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分别为83.49%、77.14%、64.12%, 70%品润700倍液的防效为75.26%。60%百泰干悬浮剂对苹果轮纹烂果病的防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 推荐使用浓度为1000~1500倍液。试验期间各处理药剂对苹果树均无药害, 对果树生长及产量无不良影响。药剂对叶片有积极影响, 试验处理区叶片表现光亮、肥厚;果实表现果锈少、果面光洁、果皮薄、着色好、口感好, 同时发现百泰对苹果轮纹烂果病除了具有保护作用外, 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结论

上一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下一篇:跨国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