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方法有效积累

2024-05-18

立足方法有效积累(精选三篇)

立足方法有效积累 篇1

一、在读中积累

首先是重视学生的诵读。因为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有道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要落实以读为本, 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 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 细加品味, 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 以至背诵。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 加大读书的实践。一般来讲, 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2, 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

如:学生学了《桂林山水》一课后, 写“漓江水”和写“桂林山”的句子, 学生喜欢读, 句式工整、对仗。学生很投入地读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读出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同时,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小学语文课本中已经归类, 并在积累运用或课后练习中加以背诵的有词语、古诗句、格言、对联、谚语等。如有写景物的词:柳暗花明、鸟语花香、明月清风、花好月圆、奇花异卉、狂风雨骤、云蒸霞蔚、山明水秀、层峦叠嶂、风调雨顺、惊涛骇浪。有格言: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知不足者好学, 耻下问者自满。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善学者, 假人以长, 以补其短。这为学生的积累提供方便。

古人强调要在“无字句处”读书。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 为充实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读不可。可见, 让学生走出课堂获取知识是非做不可的事。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 如书籍、报刊、电视、电脑等。但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益有趣的课外书籍, 如适合小生读的如:《儿童文学》、《故事大王》、开拓思维的《小诺贝尔》、《兴趣语文》、《兴趣数学》《同步作文》等。

如果我们在进行大量课内外阅读时, 也能随时记录, 这样日积月累, 积沙成塔, 必将结出“语言积累”的丰硕之果。因此, 要重视课外知识的积累, 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开始, 规定积累的篇目侧重于记人、记事、状物、写景的文章, 让学生熟读精思, 以摘记的形式积累语言,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在掌握了读书摘记的方法以后, 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时, 教师要做到:在保证有足够时间的前提下,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 一般同学以摘记妙词佳句、精彩片断和格言成语为主, 有能力的可增写读书体会、归纳结构提纲与写作特点等;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二、在背诵中积累

江泽民也说:“不论学什么语言, 都得背, 背诵使人受益不浅。”学生在读了好书后, 得及时把好的词句记在单独的积累本上, 便于今后保存、运用。当然,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最佳, 但有些让学生“死记硬背”也未尝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 学生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小学生自觉性差, 学到的好词句段, 得在家长那里背诵。回到学校, 可以和同桌欣赏, 学习别人搜集的好词句。有时, 也可以背给同桌听, 如:学生在读了写春天的词句段后, 会说出许多写春天的词句:万紫千红、柳绿花红、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等词。春天来了, 小草悄悄地探出头来……同时, 学生还搜集了写春天的古诗, 如高年级才学的古诗《咏柳》、《小池》, 也让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背诵下来。

三、在积累中运用

立足方法有效积累 篇2

一、拓宽积累渠道,丰富语言积淀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大量优秀读物,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促进语言的吸纳与积淀,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立足课内积累

课内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名篇佳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很多,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表达形式,对学生的语言规范具有引路的作用。因此,课内阅读教学必须用好教材,促进学生积淀语言。

1)扎实积累课内生字词、四字词语(含成语)等好词。首先,学期初,在备课组成员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每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单元训练点的基础上,批划出整册教材要让学生掌握的词语、词组,然后打印出来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贴在课本首页,天天读,日日诵;其次,预习时,笔者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几遍,读准生字,然后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包括不理解的字词及四字词语)并批注在词语旁边,课堂上以检查为主(包括生字、生词、用得精辟的词、四字词语等),课后一定让其听写过关(或家长听写,或教师听写),以达到能读、会写、会理解,有效积累每课的词汇;最后,期末再来一个词汇积累小测过关。在小学阶段,如果每篇课文的生字词及一些好词都能听写、扎实过关,那么到小学毕业,每位学生积累的词汇就非常丰富了。

2)有效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优美语段。首先,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画出优美语句,认真读一读、品一品并在句子旁边做批注(三言两语写写自己的体会或感受),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品味、朗读,进行内化积累;其次,让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写得特别美的语段等,并引导按类摘记;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或选择认为最美的语句、语段背下来。

3)努力研读教材,挖掘教材蕴涵着的读写转化点,引导学生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

2、丰富课外阅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仅是课堂上的训练,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丰富课外阅读形式,强化课外积累,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预期效果。

1)每天背一句优美语句、一首古诗词,一周背一段优美语段。提出要求很简单,教师一句话就可以了,但重在落实。在平时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把每天背的一句优美语句及一周一段的优美语段摘抄在“采蜜本”上并背给家长听,由家长签名,而笔者就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来检查学生每天一句优美语句的背诵情况,有时给个主题,如要求背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优美语句,有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古诗词的检查就利用早读或晨会课时间,一周再抽两首进行默写过关。

2)每天读半小时以上的书(课外书),并选择一篇优美文章读给家长听,与家长探讨这篇文章好在哪儿,或与家长交流学习心得,并让家长监督、落实后签名。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①写读书笔记。如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原文照录(摘抄型读书笔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型读书笔记);把自己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对文章写作形式的看法写出来(评价型读书笔记);把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感受型读书笔记);改写文章,或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扩写、补写,或续写文章的结局(想象型读书笔记)。②做读书卡片。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便做一个读书卡片,并在卡片上写清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出版社、书籍(或文章)主要内容、读书心得。③定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活动主题制作读书手抄报。

4)作剪报。从自己所订阅的报刊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剪下来,或结合课文预习要求查阅、整理相关材料,剪辑下来贴在剪报本上。剪报本最好要分门别类,有目录,以便查找、使用。

5)学习国旗下讲话或学校大型活动主持人及领导或来宾讲话内容,有意识地去记一些好词、好句。

二、开展多彩活动,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积累的兴趣,课外积累就成了巨大的负担。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永远不变的爱好,建立奖励机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是培养积累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可以开展争夺“积累之星”(定期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成语接龙、背古诗、讲成语故事、说历史故事等积累比赛)、读书手抄报评比、读后感评选、打擂台、读书节等活动,在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的双重刺激下,学生尝到比一比的乐趣后,积累成了一种流行时尚,都能主动去积累了。

三、重视阅读积累,促进有效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切身体会到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积累了许多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甚至背诵了大量的诗词名篇,可是到了平时的口头表达和实际写作时,却常常苦于无话可说,即使讲也常常是大白话,缺少文采,缺少说服力。以前积累的许多名句名篇都被抛置脑后,让所学与所用脱节,也将积累与运用生生割裂开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语言,将阅读中储备的语言要素、表达方式有效激活,将语言符号变成有活力的表达密码,让阅读积累与运用实现有效共生?

3、在书面表达方面

1)从教材的语言表达形式(句式、段落结构等)人手,让课文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拐杖。常让学生将所学课文的生动词汇,加上主题和内容,写成片段或小短文,然后挑选好的展示给学生,激励他们大胆运用所学的辞藻。长期坚持,学生文章的文采就可能得到提高。有时挑选课文中一些好片段,让学生去模仿,写成小短文,再组织学生自己去评价,同样选出好作品,展示给学生。通过练笔,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方法,并学以致用,运用能力、习作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2)在学生的习作中寻找有效运用的影子。笔者特别留心学生平时交上来的日记、周记、作文,从他们的文章里去发现课外阅读的影子。有的是一个好词,有的是一个好句,有的是一个故事典故的运用,或者是一个开头或文章结尾的模仿。只要有蛛丝马迹,笔者就紧抓不放,在班里大力表扬,并让学生介绍词是从哪儿来的,怎么想到用在作文或日记、周记中的。

2、在口头表达方面

1)关注学生的课堂发言。鼓励学生在上课发言时能旁征博引,多运用头脑中储备的语言,让自己的发言更加精彩。课堂上,学生如能运用上课外书的知识作答提问的,语言能模仿课外书中语气的,笔者就在班里给予热烈鼓励,并对考试评价栏中的“课堂表现”给予加分。这样的事,笔者每节课都在做,现在每节课都能听到一些学生的精彩发言,而且是逐渐增加。

2)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会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与同学会话、与老师会话、与家长会话时也能有意识地运用在课内外阅读中所积累的语言,让学生、家长互相监督。如有发现这样的例子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发给“能说会道”的喜报贴在班级的“光荣榜”上。每月评比一次,比比谁的喜报多,奖励前5名学生各一本书。

立足课堂,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篇3

关键词:活动经验;激活;积累;提升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感性知识、情感体验和应用意识。它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进行格式化,因此不能直接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它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生本课堂,而且他们自主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学生数学的学习受已有活动经验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是经验的改造者、促进者,应该分析原有活动经验的形成因素。活动经验的形成分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比如说“高”是从上而下的垂线;经验的负迁移,例如乘法的分配率与乘法的结合律25×(4+2)=25×4+25×2;已有活动经验的局限性还有词语本身带来的曲解(平行线)……这些已有的经验将会制约新活动经验的发展。受新课程教学理念趋势的影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把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要求之一,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笔者以“四边形的教学为例”,分析这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习中学生碰到的一些障碍,以及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如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从把握学生起点,激活原有活动经验;注重课堂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把握学生起点,激活原有活动经验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当前状态下已有的四基起点(包括知识起点、技能起点、经验起点和数学思想起点的总和)。我们的教学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必须先分析学生的起点在哪儿?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前老师可以通过访谈法,或者设计学习单了解学生已经会了什么,也可以上课开门见山找起点。基于学生学的经验准备一些丰富的、富于生活原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如看一看、搭一搭、数一数、找一找、想一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原有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片段回放】

环节一:搭四边形——感悟四边形的意义

1.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四边形)

2. 搭四边形。

a. 想一想,搭一搭。心里想一个四边形,回忆它是怎样的一个四边形。

b. 小组合作搭四边形,教师巡视选择代表性的作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c. 观察这些图形,是四边形吗?说说理由。(是四边形)

d. 指着图形数一数4条边。(板书:4条边)

3. 进一步认识四边形。

a. 介绍四边形的搭法;

b. 补充四边形的概念。

【分析】

1. 把握学生起点,需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

如何来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呢?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起点在哪儿?学生去哪里?需要设计哪些活动来激活原认知。认识四边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模糊”的四边形。模糊在哪儿?大多数学生能知道四边形有4条边,至于头与头碰在一起,相互不分开围成的四边形,需要在搭的过程中观察讨论建构四边形的正确模型。所以笔者设计以下有效的数学活动:先让学生想一想,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其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四边形有四条边。接着根据这条信息让学生选择4根小棒搭一搭,完成后让学生观察四边形是用了几根小棒,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对边的数量进一步地确认,最后让学生上台实物演示搭,边搭边介绍方法。这些数学活动经过学生想象、动手操作、充分观察、全班的交流讨论,不仅激活了原有活动经验,而且丰富了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

2. 把握学生起点,需设计启发性的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需设计一些赋予启发性的问题,既能呼唤起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还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比如说教师首先提出: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四边形的认知有哪些,另一方面也可以暴露出学生的错误想法。接着“你是怎样搭起来的?”“像这样分开可不可以?”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四边形除了四条边,还需要头与头碰在一起围成。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四边形深入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举反例、讨论来消除,逐步建立正确的四边形模型和丰富的活动经验。

■二、注重课堂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片段回放】

环节二:画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特征

1. 引入:我们通过搭小棒的活动认识了四边形。把你心里想的四边形画在小方纸上,一张纸画一个图形,比一比谁画四边形又快又多。

2. 展示交流:这是老师收集的作品,给它们分别编号。黑板上贴出。

3. 反馈交流:

a. 辨一辨:是不是四边形。②④⑤⑦⑧⑩是四边形;①③⑥⑨不是四边形。为什么不是?画一画:把不是的改成四边形。

b. 指一指:四边形的边和角。

c. 把四边形分一分类。按照什么分类的?(角)。

nlc202309040608

小结:四边形的角里藏着很多知识,像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d. 观察这么多四边形,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小结:四边形都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

【分析】

课堂操作活动包括直观的动手操作和隐性的思维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之间的直通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学生的数学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是自己悟会的。学生要在不断的数学学习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学生经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就积累什么样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数学活动形式化之基础知识,经验化之基础技能,概括归纳之数学基本思想。体验动手操作活动,要把这种“经历”形成并积累“经验”。

1. 观察、想象、操作,积累直观表象经验

小学阶段的几何图形教学中,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常常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认识四边形》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第二个环节中,安排了第一个活动画一画:学生通过搭四边形活动探究竟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借助想象四边形的特征,画出四边形。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程度不同,画出来的图形正确率和数量也不同,这些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而且为教师后继教学选择如何教学措施提供了信息。第二个活动指一指边和角,特别是⑩号凹四边形学生很少接触过,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它的四条边、四个角,让学生感悟四边形的特征。第三个活动分一分,你是按照什么分的?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最后是观察活动,找一找有什么相同点,抽象出了数学的本质,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这些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直观操作经验,学生的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提升了思维力度。

2. 辨析、概括、归纳,积累数学思考经验

直观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事物的表象,要把这些活动形成技能,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形成技能。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与纠正。这节课的闪光点就是教师运用了辨一辨的学习方式,说一说哪些是四边形,哪些不是四边形。在学生交流讨论中深化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抓住了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去除非本质的概念。最后学生进行自主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见,辨析、概括、归纳的教学方式可以积累学生的数学思考经验。

■三、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片段回放】

环节三:再搭四边形——感悟四边形的应用性和灵活性

(1)想一想:刚才我们搭了四边形,研究了四边形的特点,现在请你找一找在这幅校园图中的四边形。

(2)现在老师要请你搭四边形,请同学们听仔细:选择两根黄色的小棒和两根蓝色的小棒。用这4根小棒,搭四边形。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教师先展示四边形的4种情况,然后小结同样的四根小棒可以搭出四种不同的四边形。

(3)教师:我们可以用这四根小棒搭出这么多形状不同的四边形。

a. 重点研究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

b. 凹四边形和凸四边形之间的转化。

【分析】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反之,感悟了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如下两道习题:

1. 在生活原型中找四边形。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是应用于生活,用举例的思想找出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四边形,其实质是相同的。

2. 开放性的操作活动,选择两根黄色的小棒和两根蓝色的小棒,用这4根小棒搭四边形。根据角的特征,出现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还有凹四边形和凸四边形。这个数学活动蕴含着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变的是四边形的形状,不变的是四边形的本质。凹凸四边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了几何形体的内在联系,以旧知引新知,适时归类,形成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其空间观念。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在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中,丰富了四边形的内涵,但揭示了不变的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在学生如何去的路中,让学生不断地经历各种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触类旁通,积累丰富的、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上一篇:五字经下一篇:鸡白痢的发生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