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的几个关系

2024-05-07

编辑工作的几个关系(精选九篇)

编辑工作的几个关系 篇1

1 网络新闻编辑的主要特点

1.1 网络新闻编辑具有强烈的整合性

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需要具有强大的时空整合能力, 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版面、内容和信息量, 进而设置具有强大信息量的栏目。网络新闻在整合的过程中, 需要新闻编辑能够每时每刻对新闻资讯进行整合, 并对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关注, 培养其自身对新闻的敏感度, 进而完成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达到最佳的新闻编辑整合效果。

1.2 网络新闻编辑的全时化特点

传统媒体播报的新闻讲究及时性, 但随着微信、微博的发展, 传统新闻的更新速度已经不能赶不上人们对新闻的知晓速度。因此, 网络新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时性”。全时化, 是指全历史、全过程和全天候。因此, 要求网络编辑能够24 小时做好准备, 以便能够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此外, 作为网络新闻编辑, 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采集、挖掘新闻信息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较多的信息中, 将最有价值的新闻挖掘出来, 呈现在网友面前。

1.3 网络新闻编辑的递增性

网络新闻编辑的递增性, 就是需要网络新闻编辑设置一些超链接, 使人们在浏览新闻的过程中, 得到自己想要的扩展新闻, 进而增加网络新闻的浏览量。网络新闻编辑还应该超越新闻的发布, 在发布新闻的过程中, 需要组织新闻发布者之间的交流, 实现新闻文本和新闻现场的交流与互动。同时, 应广泛应用网络的多元化服务特点, 将生活服务和教育服务等应用在网络新闻中, 以便增强网络新闻的关联性和包容性。

2 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

2.1 选择合适的新闻稿件

对新闻稿件的选择是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选择新闻稿件也是文字编辑工作的重点。而网络新闻编辑所要面对的新闻稿件更是不计其数, 需要编辑在众多的稿件中选择质量好的稿件, 对报道或者不报道的稿件进行严格把关和取舍, 以便将更优秀的新闻呈献给观众和网友。网络新闻编辑在选择稿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闻要具有社会性, 社会性的新闻能够在传播过程中, 对受众产生重大的思想影响, 进而对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对受众形成导向性的作用。网络新闻编辑在选择新闻稿件时, 既要对新闻稿件本身的政治性进行有效关注, 还应该对国家局势有所了解, 做到胸有成竹, 避免出现严重的偏差。

2.2 网络新闻编辑要注重对新闻稿件的修改

新闻编辑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做好新闻稿件的修改。同样, 网络新闻编辑也需要对网络新闻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改。新闻稿件在经过初选, 如果没有达到相关的发稿要求, 就需要进行有效的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 记者发给编辑的内容是比较繁杂的, 稿件写作水平不均, 编辑要对新闻稿件精心修改, 以免稿件出现基础性错误。这样就能够有效确保新闻稿件的质量。一般情况下, 记者发回的新闻稿件往往是有价值的成稿, 但大多数是半成品, 这就需要编辑对稿件进行校对和润色, 以便能够符合新闻稿件的收稿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在修改新闻稿件的过程中, 要经过熟读原稿、修改和再次阅读的过程, 以便能够在修改的过程中有效纠正新闻稿件的错误, 进而发现问题。

2.3 网络新闻编辑制作新闻标题

新闻的标题是人们快速了解新闻内容的关键。因此, 网络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的过程中, 应该针对新闻稿件的内容确定相应的标题内容, 再进行编辑工作。所以, 需要网络新闻编辑能够针对新闻稿件的内容制定吸引人眼球的标题, 以便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2.4 网络新闻编辑进行专题报道

在网络新闻中, 对专题报道的策划是新闻展开报道的第一步, 这需要新闻编辑能够对新闻项目做出专门的报道计划。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有效把握好专题报道, 重视专题的结果, 做好新闻的策划工作。

3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新形势下, 要规范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 并掌握其工作的重点。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新闻稿件有所了解, 并针对读者意见展开互动, 以便能够有效地满足网络新闻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多.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重要环节[J].华中人文论丛, 2010 (1) .

[2]杨雪.自媒体时代西部网的新闻报道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正确处理地方立法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篇2

(一)正确处理地方立法工作中的“滞后立法”“超前立法”“同步立法”三者的关系。

“滞后立法”者主张,立法应当是成功经验的确定,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许多改革政策和措施,具有很强的试验性和探索性,而法律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将这些缺乏成功经验为客观依据的措施上升为法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法树立法律的权威,不利于市场经济目标实现:“超前立法”者主张立法要有预见性、超前性的思维,只要立法工作经过科学的预测和论证,法律的可行性是有保障的,法律不仅仅是对成功经验的确定,而且也应发挥其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反对“成熟一件、制定一件”的思维。“同步立法”者主张法律不可能真正超前,也不宜落后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将改革措施法律化制度化,才是最佳选择。

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某一种观点,势必给立法工作的进程带来不良的影响。衡量立法工作对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不在上述立法方式或由这些方式而产生的法律的数量,而在法律实施后效果如何。法律实施的效果才是检验立法质量的尺度。从这一立场出发,地方立法工作应从地方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的实际出发,为实现最佳的立法效果,完全可以灵活地运用多种立法方式。无论是“滞后立法”、“超前立法”还是“同步立法”,对于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求的法律制度都是必要的.,都可以选择运用或结合运用。事实上,改革开放来,各地的立法机关并未排斥多种立法形式或者仅采用一种立法形式,上述各种立法形式的实例在实践中都可找到,而且这些实例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经验。

(二)正确处理好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一步到位”与“分步到位”的关系。

立法工作的“一步到位”是指立法机关在立法活动中,直接将法律规定与建立市场经济所需确定的新体制的目标一致起来,不必采取“过渡”措施:“分步到位”是指立法机关在立法活动中,使具体的法律规定既要反映出体制改革的方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一些过渡措施。立法的分步到位,使法律具有很强的过渡性。虽说立法的“一步到位”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因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许多重大改革措施,如企业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都很难实现一步到位,不得不采取多种形式的“分步到位”。为了使地方立法工作适应改革时期的需要,立法实践中,处理好二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在改革目标明确、条件也已成熟,可以实施市场经济所需新体制的范围领域,配合改革措施的“一步到位”,相应的地方立法也应克服困难,做到“一步到位”。如《海南经济特区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确立市场主体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就是做到了“一步到位”。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克服双轨体制下出现的混乱,也有利于法律制度的稳定和法律效果的最大化。二是在改革目标虽已明确,但不具备实施市场经济所需新体制的范围领域,应当采取“过渡性”的办法,立法工作要以“分步到位”的方式推进,逐步削弱旧体制,增强新体制;立法工作应讲求科学的对策,逐步适应市场经济所需新体制。具体地讲,就是地方立法工作中,应先将那些实际工作急需,立法条件又比较成熟的部分写进法律,以适应改革的迫切需要。然后,再根据改革进程,在条件进一步成熟时,及时修改原有的旧法,及时反映新的改革成果。

(三)正确处理地方立法工作中法规的稳定性和适时变化性。

首先,要正确推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我国,立法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政策,为此,为

正确处理国企监督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篇3

正确处理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关系

首先,监督是批判性的。企业中的监督体制源于国家的监督体制,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因此,批判性是监督的基本属性,没有批判性,监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批判性的立场出发,国企监督工作就必须破除“一团和气”的思想,以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重大问题”为己任,认真观察、分析企业中发生的每一重大事项,勇于发现和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监督系统形成的工作成果,无论是监事会工作报告、调研报告、提醒函,还是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效能监察报告等,也无论是提供给股东的,还是提供给经营管理层的,都应以揭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主,而不应以讲成绩为主,更不应把揭示问题只作为例行公事去敷衍粉饰。做好国企监督工作,必须改变目前说成绩多、揭问题少的现状,真正体现监督工作的本质特征。

其次,监督是建设性的。从古至今,监督的目的并不在于发现和处理有问题的组织、人员和业务,然后将其消灭。监督的根本目的是预防性的,是防止滥用权力,使组织系统具有免疫功能、自我完善功能,在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中,不出或少出问题。对有问题的组织、人员进行惩处,只是在预防作用失效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补救、警示措施。监督工作的建设性体现在监督过程和监督成果的运用两个方面。从监督过程讲,有效发挥监督的警示作用,使企业的各项活动能够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运行,可以起到保护组织、个人的作用,同时也可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这种作用本身就是建设性的。从监督成果的运用上讲,监督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督促相关权力机构运用各种资源去解决问题,形成闭环。从建设性原则出发,国企监督工作者就必须以推动企业发展为己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勇于发现和揭示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且还要勇于和善于通过制度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努力预防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持续改善。

再次,批判性与建设性是辩证统一的。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批判性是建设性的基础,建设性是批判性的升华。一方面,发挥监督的批判性功能,就是要通过严格的监督程序和威慑力量,确保组织和个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履职,以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监督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建议,是以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为前提的,所以,离开批判性,建设性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监督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揭示问题和处理有关的组织和个人,而是在于推动组织健康发展,因此,监督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批判性上,必须超越批判性向建设性跨越,所以,建设性是批判性的升华,离开建设性的监督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正确认识监督工作批判性与建设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敢于和善于揭示矛盾和问题,敢于处理有问题的组织和个人,又要善于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以批判为手段、以建设为目标的监督特点。

正确处理独立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首先,监督必须具有独立性。一个被监督对象绑架了的监督系统,或者发现是在自己监督自己的监督系统,其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西方政治学之所以讲“三权分立”,就是要把监督权从行政权中分离出来,使其能够具有“独立性”。国有企业监督工作的独立性,首先表现为监督系统权力和责任的独立性。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各种监督机构的设置来看,都体现了监督权力和责任的独立性特点。如监事会,其成员由股东聘任,监督费用在预算中单列,监事会报告直接报股东而不横向传递,监事会不从事或不直接干涉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这些制度设计都是要保证监事会工作的独立性。再如纪检监察工作,党章和有关法律规定可以越级报告,也是为了保障监督系统能够不受干扰地独立开展工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尝试设立地区性监督机构,是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监督的结合,有助于提高监督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监督系统有效行使职权的前提条件,没有独立性的监督系统是“聋子的耳朵”,是履行不了监督职责的。

其次,监督必须具有统一性。如前所述,监督的本质是防止滥用权力,保障组织能够体现相关利益者的意志并健康发展。国有企业监督工作的本质,就是要体现股东意志,并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受侵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在国有企业中,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在根本目标上是统一的,就是要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保证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国企监督工作必须服从于企业健康发展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这个统一的大目标,一切监督工作必须围绕这个统一的大目标展开。统一目标是监督工作的基本方向,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把监督工作游离于企业发展之外,而是要紧紧扣住这个主题,不仅要把其他的组织和人员作为监督的对象,更要把其作为服务的对象,努力把监督资源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资源,与企业的其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再次,独立性与统一性是辩证统一的。监督工作中的独立性是统一性的前提和基础,统一性是独立性的目的和归宿。没有监督系统的独立性,就无法保障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监督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反之,没有监督工作的统一性,监督工作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确认识监督工作独立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大胆坚持独立工作原则,敢于对企业中握有实权的机构、人员进行监督,又要树立大局观念,善于与其他机构和人员进行沟通与协调,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监督与服务的有效衔接,为企业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正确处理制衡与效率的关系

首先,监督就是要体现权力制衡。分权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指出,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会滥用权力。“三权分立”思想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提出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国家政体中,还是在企业治理体制中,“分权”原则是世界各国进行制度设计时必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权力来制约权力”,达到预防滥用权力的目的。因此,制衡是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重要原则,也是监督系统设置的根据。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制衡原则不仅体现在法人治理结构上,而且进一步体现在决策、职务设置、经营管理、案件查处等各个环节上,如,“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定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两个以上部门或人员办理一个事项原则、阳光操作原则、防止利益冲突原则等,都是要体现权力制衡,以保证权力运行有序可控。

其次,监督必须兼顾效率原则。要体现权力制衡,必然会增加管理的环节和流程,因而,必然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管理和执行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时间和效率有时会决定企业的命运,因而,监督工作必须正确解决好制衡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既不能以抢抓市场机遇为借口,弱化甚至不要制衡,把监督工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也不能以强化制衡为借口,一味地增加管理环节和流程,置企业经济利益于不顾。正确的做法是在制度设计中,尽可能以最少的程序来实现权力的制衡,在制度执行中,以最高效的流程完成监督任务,努力实现制衡与效率的高度统一。

此外,制衡与效率在本质上也是辩证统一的。制衡原则本质上是保证效率的条件,效率是制衡的目的。如前所述,设置监督系统,体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表层目的是要防止滥用权力,根本目的是为了规避一个组织中因滥用权力而可能出现的巨大损失,从这一点看,权力制衡的目的显然带有保障效率的因素,是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反之,实现组织的健康发展,避免组织发生灾难性事件,是制衡的目的所在,也就是说保障组织发展效率是制衡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正确认识制衡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就要求我们既要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上坚持权力制衡原则,尽可能避免出现不受约束的权力的现象,又要充分重视提高执行效率,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流程和环节,提高监督工作服务企业中心工作

的质量。

正确处理农机推广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篇4

关键词:正确处理,农机推广工作,关系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一项新机具 (或新技术) 大面积地推广开来, 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这是我们农机推广工作者的共同追求。那么,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要正确地全面回答这个问题, 并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根据我们多年推广工作的体会,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时期推广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在探索中明确方向, 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 按照推广工作的客面规律办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不仅要巩固和发展农田作业机械化, 还要在塑料大棚和经济作物等稳产项目上有所突破, 做到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归根结底, 也就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1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农机和农艺的关系非常密切。在通常情况下, 往往是农艺出题目, 农机做文章, 农业机械的性能要适应农艺的要求。特别是现在, 农业科技发展很快, 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普及率也很高。农作物品种不断更新换代, 各品种的种植方式也有新的变化。比如现在主推的玉米新品种适合密植, 才能体现增产的优势。我们就推广公顷保苗5万株的单体播种机。大豆新品种稀植, 这样有利于分蘖而高产。我们就改制排种的型孔轮, 由每公顷的32万株改制20~25万株, 达到省种省工增产的目的。

在施肥方面, 以前我们推广的单体播种机是种肥同时播撒, 因为型孔轮和排肥轮是安装在一根通轴上, 所以种肥在同一耕层内, 这样的弊病是容易引起烧苗和化肥挥发损失现象。农艺上提出了种肥分离的要求, 我们就推广了吉林省农科院研制的新型单体播种机。其结构是两个地轮联接两个半轴, 播种排肥互相独立, 保证了化肥施在种子下面, 满足了农艺的要求。由此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2 有机户与用机户的关系

购买农业机械主要是农田作业, 后勤加工和运输机械的农民, 他们都想通过农机来增加经济收入, 改善生活条件, 这些人在购买设备时, (1) 考虑的是投资的多少, 现有的经济条件能不能承担得起。 (2) 投资的回收情况, 预计多长时间能收回成本, 啥时能有盈利。由于在当地经营不出本乡, 相对风险较小, 加上对本地的需求情况熟悉, 所以很多人看好农机市场。对于广大农民来说, 他们是农机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对有机户的要求 (1) 收费应合理; (2) 质量能保证; (3) 时间及时。希望能在收获环节上有所突破, 这样既可减轻劳动强度, 又不误农时, 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丰富文化生活, 从事一些其他产业, 这是新时期农民的时尚。

可见, 有机户和用机户是相互依赖相互利用, 各取所需各有各的追求, 有对立的一面, 也有一致的一面, 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3 典型与普及的关系

要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切忌一哄而起不能急于求成, 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作法。推广一项新机具必须先抓好典型, 典型的经验成功以后, 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以便指导全面。通过现场演示和有关资料, 利用各种媒体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同进一户带动一村, 一村影响一乡, 一乡普及全县。用事实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 特别是农田作业的效果直观明了, 没有一点虚假。

一种新机具开始大面积应用, 我们还要跟踪服务以利于健康发展。 (1) 要热情服务, 抓好技术培训工和。 (2) 要当好参谋, 帮助农民算好经济帐, 宏观控制机具的数量, 使机具布局合理, 充分发挥机械的效率。

4 技术与行政的关系

对于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来说, 能够做好本职工作, 只是业务上的行家并不够。新时期的技术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的知识以外, 还应该学会做行政工作, 这是称职的全面的推广工作者, 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而与行政干部打交道做群众工作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应当主动与乡村干部交朋友, 给他们当参谋, 解答他们的咨询, 向他们宣传新机具新技术。

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改变一腿粗一腿细的现象。技术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虽然有时各有侧重但不能单打一。我们认为, 推广成果的大小, 最根本最核心的还是推广人员的素质问题。

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关系以外, 还有诸如推广与创收的关系, 推广与培训的关系, 大机械与小地块的关系等等。所谓关系, 其实也就是一对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在任何一对矛盾中, 总有一方起主导作用是决定的因素, 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互相转化, 既然矛盾是客面存在, 我们就必须面对再去研究和解决, 不能任其发展甚至激化。要有的放矢, 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 把主要的矛盾解决了, 也就是把关系理顺了, 关系融洽了, 工作也就有成绩了。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原来的次要矛盾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 矛盾的不断产生, 变化和解决, 为我们推广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是我们推广工作能够保持旺盛活力所在。只有善于解决矛盾, 推广工作才能持续发展。其实, 要做好推广工作, 不仅要学好自然科学, 也要学好社会科学, 这样才能处理好推广工作的几个相应关系, 这才是当代农机推广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这才能使推广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学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编辑工作的几个关系 篇5

关键词:出版活动;编辑价值;价值实现

如果说以前的编辑更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字工作者,那么现在编辑的核心价值则更多体现为个人的判断能力和综合素养,更多体现于对出版资源的发现、整合和创造。笔者仅就出版活动中影响编辑价值实现的几个因素作讨论,希望对编辑工作和编辑自身修养的提升有所启发。

一、趋同的商業价值取向抹杀了编辑活动的个性化

编辑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对编辑而言,是决定自己在文化传播、图书市场及出版社内部角色定位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是图书编辑在编辑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也是影响编辑价值实现的最直接因素。编辑活动的基本要求就是对准备传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而选择的价值取向不外乎两个方面:文化价值取向和商业价值取向。如何根据不同情况正确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编辑个人价值实现的关键。

当前国内图书出版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出版社作为市场主体通常把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更多注重图书品种和市场份额的增加,这就要求编辑对图书选题和内容做出优化的选择、加工以创造经济效益,即以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为重心,文化价值的追求更多的是服务于商业价值的追求。这使得国内原本属于不同出版范畴的出版社普遍倾向于大众通俗读物和快餐读物,文化含量高的产品的操作模式更多的是“拿来主义”。市场上什么书好卖就出什么书,编辑活动盲目跟进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文化领域的需求。这使得“快餐文化”产品过剩且品质参差不齐,而文化价值高的产品被虚置。编辑活动本来是图书出版过程中最富有个性化的文化创造活动,它不同于一般大众化的生产,然而上述编辑价值取向的趋同则使本应丰富多彩的图书市场出现选题雷同、重复出版严重的不良现象,同时也使得编辑丧失了个人的优势出版能力,进而难以实现其价值。

二、“短、平、快”的图书市场要求迫使策划编辑的选题方向偏离文化价值高的图书产品

大众通俗读物需求的旺盛、文化含量高的图书产品的“曲高和寡”、出版社追求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发行人员对图书产品趋同的评判标准,使得许多编辑人员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在策划选题和编辑加工中把眼前看得见的商业价值放在首位,追求“短、平、快”。许多编辑人员被裹挟在这种出版环境中难以超脱。策划编辑那些文化价值含量高的图书,作者、时间、成本投入、发行渠道和宣传运作等许多方面是编辑人员无法掌控的,甚至是编辑人员无法逾越的难题,这正是市场原创精品图书匮乏的原因之一,更是编辑价值实现的客观阻碍之一。

三、出版社的业绩考核标准,对编辑的价值实现起决定性导向作用

如果出版社对编辑业绩的考核是利润第一,即以经济效益为考核标准,那么随之产生的编辑活动的价值取向就必然是商业价值取向第一。只要有这种考核在强有力地引导,对编辑人员再怎么强调“社会效益第一”都会毫无用处。出版社当然了解注重图书文化价值的内涵的重要性,但迫于市场和竞争的压力,往往还是以利润为标准类衡量编辑人员的业绩。这就弱化了编辑活动中文化价值的追求,使之附属于商业价值。

四、编辑能力的高低是编辑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

能够确保我们所选择的作品是一部好作品的是作品内容的核心价值,即它的思想性。如果离开了内容,离开了思想性,所有的内容都是苍白且不能够久远传播的。编辑的社会价值和价值取向正是也必然是通过书稿的价值体现出来的,换言之,编辑的价值就埋藏在书刊的字里行间。因而,编辑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对内容的选择、对思想的甄别能力上。我们常说的“编辑要慧眼识书”说的就是编辑对作品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此外,编辑的使命还在于提升作品的价值,这是编辑必须坚持的理念和传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好编辑工作的价值归依。提升编辑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升华图书内容,这也是实现编辑价值的途径。当然,编辑对作品的提升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编校基本功之上的。编辑对内容的把控和提升,是需要在对作品深度理解后而做出的内容升华。这需要编辑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具备深厚的文字感知能力(精准判断)、文字辨识能力(知识的广博)、对作品整体掌控的能力(作品的再创造)等,绝非一蹴而就。

五、编辑个人的素养和价值取向影响着编辑价值的实现

要想成为好编辑,就要有严肃做人、诚信务实,严谨做术、执着求真,严格做事、守职至精的精神。除此之外,还要有对编辑职业的热爱,有“上善若水”的编辑精神和处事心态。这些无疑都影响着编辑价值的实现。

编辑这一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兼创新性的行业。想要在编辑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心态问题。既然顶着中国文化的脊梁,编辑就要甘愿献身,立足于中国优秀文化来做一个出版人。

编辑价值永远是通过图书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的,生产优质读物是编辑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心态,才能甘于奉献,多出精品,从而实现编辑价值的最大化。

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编辑,无疑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但是不能出现价值错位。在今天出版功能多元化、泛娱乐化倾向的出版背景下,适当追求利润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任何情况下,编辑的本质和价值都是不变的,只不过在市场化、数字化的条件下,编辑要更好地演绎价值,要学会运用资本的力量,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去做编辑工作。当下,社会经济环境和出版业环境共同影响和支配着编辑的价值取向。在出版社面临市场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编辑活动的价值取向趋同是客观存在。编辑要锻炼自己的真本领,在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作者挖掘、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推介宣传等方面以新思路把握好价值取向,将图书的两个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编辑工作的几个关系 篇6

一、务虚与务实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务虚性很强的工作,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把这种务虚的工作做实。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实事求是, 他对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深恶痛绝。他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 就是形式主义多, 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1]。因此在高校中为学生办实事, 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学生的思想问题有很多是由一些实际问题引起的, 实际问题不解决, 思想工作就很难转化, 要克服过去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两张皮的现象,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从切身中体会到学校的温暖, 消除思想上的顾虑, 在此基础上再施以适当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会为学生所理解, 为学生所接受。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 如果只注重虚, 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形同虚设, 没有效果, 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只注重实, 思想政治工作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通过实实在在的办实事, 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充实起来, 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的思想认识、政治立场等问题, 而人又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主体, 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变化发展过程, 是长期不断的培养熏陶和沉淀的结果,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不可能立竿见影, 一蹴而就。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做的好, 对于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塑造完美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下春风化雨之力, 才能收到点滴入土之效;必须积跬步才能致千里;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学生的各种日常生活中, 不断地熏陶培养, 才能修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认识;也只有通过这种长期的量的积累, 最后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升华, 使被教育者真正成为具有高度思想素质和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合格人才。

三、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在思想教育中, 情感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情感的说理显得苍白无力, 空洞干瘪, 学生也不易于接受;而没有理性的情感, 也会使人陷入狭隘的私情, 导致低格调的庸俗之情。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寓情于理, 情理交融, 以情感的沟通促进理性的交流, 以理性的思维驾驭情感的流动, 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得有声有色, 有理有据, 有感召力而又有原则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提倡以情感人主要是让我们所讲的道理学生容易接收。大学生大部分都有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主张, 有相当强烈的自尊心和耻辱感, 如果我们工作方法不对头, 过于简单生硬, 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反之我们如果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运用情感来触动他的心灵深处, 学生则会感到比较亲切自然, 乐于接受,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由于大学生涉世经验欠缺, 甚至对某些社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带有明显的偏见, 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能简单地以情动之, 过分迁就, 而要在情感的基础上, 大胆说理, 用道理来澄清是非, 坚持原则, 刚柔并济, 情理交融, 使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四、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 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其本身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客观世界的人, 他既是客体, 又是主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接受教育时是客体,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他又是主体。这种主客体性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尊重其主体性, 同时又要对其进行认真研究, 使其在生活学习中主动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实现其客体的属性。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 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居高临下, 不注重客体的信息反馈, 只想我说你听, 我打你通, 缺乏客体意识, 这样只能招至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实质上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主客体之间应该是互动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在工作中必须把握好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关系, 使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和客体地位是平等的, 工作过程中的信息是双向流动的, 这样才能满足教育客体的受尊重心理, 有利于激发工作客体参与和接受的积极性。

五、围堵与疏导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围堵与疏导是一对矛盾。所谓“堵”就是运用各种行政手段, 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 不问青红皂白, 一棍子打死, 只讲不准干什么, 不讲这是为什么。所谓“疏”就是遵循思想政治规律, 运用民主的方法, 讨论的方法,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沟通思想, 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现在我们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 工作方法单一, 不注重思想问题的解决。学生中一出现问题, 轻则训话, 重则处分, 根本不进行谈心说服和沟通工作, 造成了越堵越干、久堵不止的局面, 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不止不行不塞不流”, 这实际上就是讲“堵”与“疏”的辩证法。对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一方向要运用行政、纪律等手段进行处分, 理直气壮地反对和取缔;另一方面, 还要抓好疏导工作, 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 采取多种思想教育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地作用于被教育者, 使有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而自觉地加以改正, 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

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继承与创新也是一对矛盾。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优良传统,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也有不少改进和发展, 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这样,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 也有一套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之上, 针对新的形势发展, 必须选择新视角, 赋于新内容, 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首先在工作内容上, 要根据时代的要求, 不断地进行充实和调整, 在当前就是要紧紧抓好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要通过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 在工作主体上要树立“以成才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树立服务和服从于青年学生成才的观念, 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 在工作方法上要充分发扬民主, 讲事实摆道理, 以理服人, 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的对象, 加强针对性, 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 (影视技术, 网络技术等) ,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实践证明, 没有继承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的继承, 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 思想工作就会停滞不前, 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把握住继承与发展的辩证法, 坚持主方向, 弘扬主旋律, 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健康文明的发展。

七、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所谓教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 对被教育者的身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其发生预期的变化,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在高校中, 思想政治工作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 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亨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有所反映。一些学生不满足于理性, 崇尚现实, 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中的工作明显下降。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 单单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的, 只有加强管理才能走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由此可见, 只重视教育忽视管理, 教育就会显得力度不足;只重视管理而忽视教育, 管理就会失去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只有把教育和管理融汇起来, 通过持之以恒的管理, 使他律变为自律,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

八、显性和隐性的关系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大学生一直都是作为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 影响了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不可回避地遇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开展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直接教育方式不是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再简单地沿用过去的教育方式, 就会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在采取显性教育的同时, 逐步加强隐性教育, 使受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可以是一次随机的聊天, 也可以是有目的设计的学生生活环境, 还可以是精心营造的心理环境或文化氛围。总之就是要避免工作对象产生逆反情绪,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愉悦感,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地接受教育, 起到显性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如果能够正确地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 使二者互补长短, 各扬其长, 相待益彰, 相互促进, 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们思想深处的问题, 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 关键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 讲究工作艺术, 注重工作实效,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辩证关系, 提高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1页

编辑工作的几个关系 篇7

1 要正确处理好辅导员的职业群体定位与个人定位的关系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文件为高校教育解决了一个方向性问题, 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此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知识技能上要合格, 政治思想上要可靠。同时文件也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 这就指明了高校辅导员的必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同时也给了辅导员一个职业定位, 这是群体定位, 那么从辅导员个体来讲就是要将这一职业的整体命题解码为多个可操作的因子, 并通过个体因子的逐个完成, 来实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 即辅导员的个人定位。个人定位就是要将职业群体定位个性化、可操作化, 并形成个人的工作思路、方法、特色与理念。

例如, 有的学者将之定位于“意义世界”的构建者, 并形成了七个角色的集合体;有的学者将之定位于“成长导师”, 这些都是基于个人理论体系并结合个人实践经历的个性定位。其根本目标就是要解决16号文件的方向问题。如何解决?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通过恰如其当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多样的方法来实现, 这也就说明辅导员工作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并带有较强的个人艺术特色。

2 要处理好事务性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 每天要处理的事务性工作很多, 事务性工作是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显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位工作, 也是发展性工作。一方面辅导员往往被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缠身, 要想尽可能的做好本位工作, 就必须具备迅速有效的处理好显性工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工作方法、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实践技巧去适应工作需求。理论基础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工作方法、业务能力、就必须要到实践中去锻炼提升;理论基础、工作方法、业务能力在实践中进行操作总结就是综合素质与实践技巧了。另一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学生, 他们思维活跃, 接受新事物较快, 性格张扬, 如何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特质, 是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单一的通过说教去实现, 而往往是通过显性工作来实现的, 思想政治教育才不会空洞枯燥, 才会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 要处理好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

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是教师和干部, 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辅导员与学生的良好和谐关系, 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所谓“身正为师, 德高为范”,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辅导员实现这一目标往往是以情感感染人、以投入影响人、以品质塑造人, 但要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要把握一个要点、处理好一个关键点。

“一个要点”, 即为人、为师、为学的统一。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是在于教育和引导他们做一个优秀的人, 引导的前提是辅导员必须对他们有足够的影响,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能够及时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去影响他们, 用卓越的见识、独到的眼光去指导他们。在为师方面, 要给予学生真心的关爱, 要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方法、未来发展方向的设定上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在为学方面, 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共进的团体。面对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获取信息渠道更多的“90后”大学生, 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是越来越快, 辅导员如果不加强学习、增长自己的才干就会知识枯竭, 以往严格管理、简单说教式的工作方式已很难适应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要求。要摆正态度, 正确认识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并要主动的与学生和谐的共同成长。这不仅是辅导员开展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基础, 更是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一个关键点”即要建立有距有离的师生关系。“有距”不是划清界限、不要亲近, 而是要注意各自身份的建设;“有距”还指在某些事情上保持距离, 如原则问题、经济问题, 要保证辅导员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离”是指学生要离得开———辅导员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消灭”辅导员, 辅导员之所以是辅导员而不是“主导员”、“包揽员”是因为辅导员的工作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负责, 更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要辩证的认识“有问必答”与“有问不答”。学生“有问必答”, 是辅导员的最初级工作, 学生“有问不答”, 不是不管学生, 而是要培养、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独自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独立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才和探索创新能力。辅导员要把以人为本当作一种管理的哲学和观念, 实现学生工作理念科学化;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需求,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发展。

4 要处理好职业倦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有职业倦怠期, 辅导员工作也不例外。这种倦怠有压力性倦怠、知识性倦怠、事务性倦怠, 产生了倦怠会对工作提不起劲, 没有了创新意识, 容易激动发脾气, 倦怠是辅导员的冬天, 此时只有不断的自我充电, 积极的自我调整, 让辅导员的春天早点到来, 这也需要辅导员要对辅导员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辅导员工作既然是一门学科, 就必须有理论、有途径、有阵地, 辅导员可以选择一种阵地向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发展, 专业化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最终方向。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辅导员专业化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这是高校学生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客观需要, 也是辅导员推进工作的内在需求, 辅导员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 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增强自身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并逐步实现由事务性辅导员向探究性辅导员发展才会防止职业倦怠, 最终实现向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2]赵瑞君.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11) .

新形势下做好文学编辑的几个创新点 篇8

一、提高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是文学编辑创新的条件

文学编辑的创新是以编辑具有创新意识为首要前提的, 编辑要具备创新意识就要做到及时和准确地获取信息,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编辑意识。那么文学编辑的信息意识怎样具备呢?首先是从很多比较常见的文学现象中捕捉可以进行重组的信息, 然后是对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挖掘, 以便能够更好地挖掘文学作品中的闪光的东西[1]。信息意识是文学编辑应具有的一项基本素质, 这是因为只有具有一定信息意识的编辑才能实现获取信息和捕捉信息的目标, 如果一个不具有信息意识的编辑对信息漠不关心, 根本无发现信息的主动性, 因此就更谈不上发现新事物和新问题了。

我们目前处在信息化社会中, 大量信息围绕着人们, 这时还需要我们选择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既有真又有假, 既有远的又有近的, 不仅有整的还有散的[2]。因此, 在对文学编辑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信息进行明确的分类。

一个文学编辑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要做到有个性, 首先就要掌握他所关注的文学发展动态和文学热点, 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信息, 这样可以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力。另外, 还要深入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流程, 这样能够和作者进行随时沟通, 从而给予一定的指导。因此, 文学编辑应具有信息意识, 还要清楚地了解作者和读者的动态, 这个信息的获取需要文学编辑和作者能够建立很好的关系, 要以作者朋友的身份和作者进行交流。文学编辑和作者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是文学编辑获取信息的一种关键方式。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 文学编辑和文学作者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因为作者创造了文学成果, 编辑要通过和作者沟通, 实现更好地编辑文学作品的目的, 也就是说, 编辑的工作要在作者的帮助下完成。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作者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尽管文学编辑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但是, 有些作用还是不能替代的[3]。

文学编辑还要把握住一定的读者群体, 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了解读者的读后感受情况, 实时调整编辑的出版计划, 使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另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 网络是获得信息最快捷和最好的手段之一, 文学编辑应该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顺应日益发展的出版工作。

二、文学编辑创新中注意运用各种各样的思维坐标

这里所说的思维坐标并不是原来的稿件的一些比较理想的形式, 它是编辑从加工的角度出发设定的评价稿件的视角。编辑首先会对稿件的内容进行了解, 要清楚地知道稿件是哪方面的内容, 然后能够根据作者的思维坐标, 对稿件原本的内容进行设想, 想象一下稿件原本的内容应该是什么样的, 然后再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设想稿件的内容应怎样满足需要, 最后再从编辑的角度来进一步确定稿件的内容是什么, 本来稿件的内容是什么, 怎样让稿件适应读者的需要, 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把这些问题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一定的差距, 因此就会得到稿件应该是什么的结论。按照这样的情况再对原稿件进行修改, 实现进一步提高稿件的目的。

上述思维坐标在运用时是不可分割的, 应是交互进行的[4]。文学编辑的思维应不断改变和调整, 不断从各个方面进行各种对比, 做到仔细地、全方位地评价稿件, 以保证稿件能够得到最恰当的修改。文学编辑应在脑海中不停地转换这三种思维坐标, 要达到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以及编辑的角度都能找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还要清楚地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另外, 还要把在文学编辑过程中产生的意见和想法真正在现实中实现。也就是说对稿件进行恰当的修改, 然后要确定修改的最后结果, 进而达到文学编辑加工的目的。

三、文学编辑的自我提升是做好文学编辑创新的基础

现在是信息多样化和快捷化的时代, 这意味着文学编辑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有些人的思想观念落后, 工作行为方式落后, 需要在实践中好好磨练, 不断提升自己。这是新时代下, 每个文学编辑应注重的问题。

首先, 文学编辑应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从文学作品和稿件来说, 不管是文学的创作, 还是理论的评论, 都要求编辑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文学编辑在加强自己理论修养的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文学理论学习的开放性[5]。

其次, 文学编辑应该更好地团结自己的队伍, 使得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更广泛和稳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 编辑应具备一定的沟通和交流意识。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包括很多方面, 有动机、情感和意志等。

另外, 还要说的是, 文学编辑的开放性是要打破一定的框架和局限性, 能够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 能够客观和全面地评价各种各样的理论思潮。并且, 还要注重文学编辑创新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6]。因为文学编辑是出版的一部分, 出版是一种神圣的事业, 创新标志着出版事业的生存, 因此, 这也要求从事文学编辑的工作人员有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自觉地推动文学编辑的不断创新。其实, 文学编辑创新的过程中, 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是一种抽象工作, 它牵涉多个层面, 仔细来说, 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是建立在编者、作者和读者等层次的体系中, 它是建立在语言学、文学和编辑学等基础上的, 在文化观点和文学观点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的思维。因此, 文学编辑的自我提升是做好文学编辑创新的基础。

结束语

新形势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尽最大努力做好文学编辑的创新是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重要职能, 同时还是编辑文化的一种理想, 也是现代出版事业对和谐社会的文化责任。因此, 新时期做好文学编辑的创新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所以, 我们应努力做好文学编辑的创新工作。

摘要:新形势下, 文学编辑为适应时代需要, 应朝着创新性方向发展。文学编辑的创新点应从准确和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以及集思广益方面入手, 同时也应注重提高文学编辑自身的素质。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学编辑的创新点, 以期实现文学编辑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编辑,创新,新形势,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鲍宏礼.论编辑过程中的主客体及其关系特征[M].学报编挥与编样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33-335.

[2]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9:166-169, 299-301.

[3]卜庆华.学报编辑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413-415.

[4]蔡克难.编辑概念、编辑活动基本规律和编辑学研究的意义[J].中国编辑, 2010 (09) :39-41.

[5]刘电芝.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01) :120-124.

编辑工作的几个关系 篇9

一、稿件动态的更新

科技期刊稿件类多、量大, 需要处理的事情琐碎、繁杂, 并且针对不同稿件需要进行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稿件需要多次同作者就某一问题进行沟通、修改;有的作者回复邮件不及时, 需要对稿件进行催修;有的作者一次修改仅完成了编辑部的部分要求……凡此种种, 仅凭投稿平台中的简单状态不足以记录稿件的详尽情况, 且每次登录投稿系统也耗时费力。对此, 不妨养成实时记录稿件更新状态的习惯, 使稿件状态“动起来”:将投稿平台中不记录的细节用专门的纸质或电子文档以表格式或条款式做简明扼要的记录, 并随时更新。所记录的信息主要包括:作者、题目、收稿日期、修改日期、第几次修改、修改概要、目前状态, 等等。将所作的记录按照日期或拟安排的卷、期等方式归类、排序, 则有条不紊, 一目了然, 使原本混乱的稿件状态富有条理性, 极便于随时查找。另外, 与作者就稿件进行邮件沟通的邮件形式也能起到记录修改稿状态的作用, 可作为辅助手段;但是, 前提是在邮件中要求作者直接采用邮件的“回复”功能, 保留每一次邮件记录, 包括邮件主题和邮件内容。

二、稿件最终版决定权的归属

稿件的最终版, 亦即决定印刷的最终稿件, 其所有内容都应经过作者本人的认可, 编辑部不能剥夺作者对最终稿的决定权。如果不经过作者认可, 即将经编辑加工的稿件定版印刷, 极易出现加工过度的问题, 有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也会大大影响期刊在学术群体中的声誉。例如, 笔者在编辑稿件时遇到以下句子:“探针液:正辛烷 (AR) 、二碘甲烷 (AR) , 乙二醇 (AR) 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句中的标点使得该句话的意思模棱两可。如果标点无误, 则意思应为探针液只包括正辛烷 (AR) 、二碘甲烷 (AR) , 未指明产地;而另一种指明了产地的试剂乙二醇 (AR) 则不属于探针液。但是如果句中的逗号应为顿号, 句子的意思则为三种试剂均为探针液且产地相同。以上两种意思都解释得通, 但是作者的意思只有一种, 如果不通过作者的确认而妄加定夺, 则会出现科学性“硬伤”。再如, 作者稿件中的基金项目如果有多个的话, 其顺序按常理一般是国家级项目排在最前, 然后是省市级、校级等, 但是也有极个别的作者会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按需排序。当编辑部的常规处理与作者的需求冲突时, 本应“锦上添花”的修订便成了“伤筋动骨”的失误, 而这是有悖于编辑工作的初衷的。对此, 作者对稿件最终版决定权的回归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将编辑部对稿件所作的所有修订以批注的方式呈现给作者并由作者确认修订稿件的最终状态, 不仅可以避免因缺乏交流而造成不可更改的后果, 而且可以使作者了解编辑对其稿件所做的工作和贡献, 加深彼此的理解和沟通。

三、格式化条款的积累

科技期刊都有其所偏重的专业性, 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熟练掌握科技期刊的编辑规范, 而且还要熟悉本刊专业稿件的常用术语和专业描述。但是“术业有专攻”, 编辑毕竟不是相应专业出身的研究人员, 在处理专业性极强的稿件时, 除了多与同行、作者沟通、交流外, 一个事半功倍的应对方法是:积累本刊常见的专业性较强的条目, 将其格式化为条款, 保证知识的准确性。以《中国粉体技术》稿件中的常见专业术语及描述为例, 关于X射线衍射谱图所作的格式化如下:X射线衍射分析简称XRD, 作物相分析;图中的线称为谱线;中文图题一般为“……的X射线衍射谱图”;英文图题一般为“XRD pattern (s) of…”;横轴上的量为2θ/ (°) ;纵轴上的量如果是衍射强度I, 则单位为s-1, 如果是相对强度, 则无单位, 如果纵轴上无标值, 则删标目。再如, 类似d10、d50、d90等形式, 需在第一次出现时作如下注解:“d10、d50、d90分别是累积体积分数为10%、50%、90%时对应的颗粒粒径。”再如, “Fluent软件”中的软件名称可只大写首字母, 表示其为1个单词;而与其相对的, “SIMPLE算法”中的算法名称“SIMPLE”需全大写, 因为其为算法全称“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 Linked Equations”的首字母缩写, 而非单词“simple”。类似的还有“CASTEP软件”, 等等。将此类常见问题格式化为条款形式, 不仅可以节省大量重复查证、交流、讨论的时间, 避免相同问题的无谓重复, 而且还可使整本期刊的稿件在技术上保持统一体例。

四、word技巧的运用

word文档处理技巧的充分、熟练运用可以为稿件的编辑加工提供方便、快捷的工具。word文档处理技巧诸多, 需在实践中多加尝试、潜心研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仅举数例如下:英文摘要及英文图题、表题中英文单词的标注及更正功能, 使输入错误的单词一目了然且极易修改;标题序号及参考文献序号的自动标号功能, 可避免序号不连贯的低级错误;值得一提的是, 查找功能在快速、有效地核查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是否顺序引用时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场合中的汉字都要改为阿拉伯数字, 将“两种”、“五根”改为“2种”、“5根”, 再如, 将不规范的简称“MH”改为全称“Mg (OH) 2”, 等等。对稿件中的多处作同样修改时, 查找功能可保证无漏网之鱼。

五、结语

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中稿件状态日新月异, 需实时有条理地记录和更新稿件动态, 使稿件的历史状态和最新状态一目了然;作者对稿件最终版决定权的回归, 可以避免专业术语的错误等科学性硬伤及描述方式违背作者本意等问题的出现;格式化条款的积累, 可以以模式化的方式编辑规范常用的专业性问题, 省时省力地使稿件在技术上保持统一体例;应用word技巧对稿件进行查漏补缺, 保证了规律性问题彻查的万无一失。总之, 只要在编辑加工过程中, 潜心学习和研究提高科技论文编辑加工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和技巧, 定会事半功倍地加工出优质稿件。

参考文献

[1]尹萌芽.从认知特征谈科技论文的编辑加工[J].编辑学报, 2008 (2) .

[2]黄鹂.使用规范的量名称及量符号, 提高期刊编辑加工质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 .

[3]刘岩, 周红兵.编辑如何做好科技文稿的编辑加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6) .

[4]张凤, 李建英, 周瑜.科技论文编辑加工中重难点剖析[J].学报编辑论丛, 2012.

[5]张东涛, 汤成文, 叶胜义, 吴育娇, 张秀玉.科技论文的编辑加工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4) .

[6]翁志辉, 周琼.论科技文稿编辑加工的“度”[J].编辑学报, 2007 (5) .

[7]贾翠娟, 武文.科技文稿编辑加工的时机把握与修改技巧[J].编辑学报, 2013 (1) .

[8]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5445.2—2006粒度分析结果的表述:第2部分:由粒度分布计算平均粒径/直径和各次矩[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10]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电子图书下一篇:电子办公到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