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教学设计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忆秦娥教学设计范文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广州三中

马坤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看听背析四环节,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以及毛泽东作为一代革命领导人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掌握间接描写和景物描写特征以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娄山关战斗片段;听王秀芬歌唱《忆秦娥·娄山关》。 二.朗读并理解词意、了解词牌特点。

1.指导朗读(语速、音高、重音、断句)

2.把握词牌特点(小令、两片、下片换头、一韵到底、押仄韵、韵脚密、第三句叠第二句后三字、)

三.合作生成,探究真知。

(一)小探微析,词意初见。

词作中,写没写到娄山关的战斗?如果说没写,那么它写了什么内容?如果说写了,那么它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没写:上片写凌晨行军场面,下片写登上并越过娄山关所见的景象。

写了:从“咽”字,可以预感到将要发生的战斗的残酷;

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不仅可以感受到敌军的强大,战 斗的艰难,还可以感受到战斗的胜利结果;

从“血”字还可以感受、联想到战斗残酷,伤亡的惨重。

(二)穿针引线,勾勒感情。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词作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全词来谈一谈。

明确:抒发了红军将士不怕困难、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正视困难、

英勇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主席博大的胸怀和哲人的思想。

(三)剥茧抽丝,精雕细琢。

上片开头三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大家看,这三句景物描写有什么 特点?在词作中有哪些作用?

特点:视觉、触觉、听觉相结合,仰视、俯视相结合,色调凝重。

作用:交代时间;营造并渲染出一种苍凉、凝重的气氛;烘托红军将士的不畏严寒的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结尾“残阳”照应。 四.指导朗读并背诵。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默写本词;请同学们合理想象,扩充词作内容,500字左右。

第二篇:忆秦娥 娄山关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词含义。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诗词,再现伟人的心境。 3.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累文学素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词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累文学素养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千多的历史长河,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文学体裁。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的词体变化多端,如毛泽东创作的《泌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就是词的优秀作品。

二、讲授新课

(一)写作背景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一次最大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峰,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二)习读解决生字。 娥 娄 蹄 咽

(三)自主学习,理解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工具书理解“雄关、苍山、残阳、漫道、从头越”等词语的意思。 3.从文中找出描写红军行进时的自然环境的词语。 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 4.借助工具书逐句理解诗词的意思。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大风猛烈地刮着,在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的清晨,天空又开始降白霜了,战友们在严寒中穿着单薄的衣裳急速地、紧张地身娄山关进发。 6.师范读第二句。理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什么意思?

作者用“碎”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咽”来形容喇叭的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

7.学习第三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

不要说守备森林的雄关坚固如铁,但怎么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 8.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 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9.第四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比喻,把苍山比作海,把夕阳比作血, 10.这句话体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课后习题

1.选读一两首毛泽东诗词。

2.请你根据“苍山如海、残阳如雪”画一幅画,并在画上题上这首词。

板书 忆秦娥·娄山关

红军

拂晓行军(大无畏,英勇豪迈)

跨越雄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三篇: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y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仍依声韵,遵音律,采用中国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但他却是“旧瓶装新酒”,为旧体诗的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有人曾从技巧上批评毛泽东诗词作品,认为有些作品没有严格遵守音韵声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语入诗词的习惯,这些也许从传统诗词创作的角度该是成立的,但我们欣赏今人的作品,没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标准苛求今人,亦步亦趋,以形式的来约束内容,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大胆创新,继承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形式上突破声律的繁文缛节,不以内容迁就形式,内容上取材用语大大拓宽,表现了更广阔范围内的题材,表达了更丰富更绮丽的情感世界。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第四篇:忆秦娥

忆秦娥①·娄山关②

西风烈③,

长空④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⑤,喇叭声咽⑥。

雄关漫道⑦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⑧。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⑨如血。

①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②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③烈:猛烈,强劲。

④长空:辽阔的天空。

⑤碎:细碎。

⑥咽(yè):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⑦漫道:莫道。

⑧从头越:重新跨越。

⑨残阳:夕阳。

诗意: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声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⑴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⑵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⑸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⑹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⑺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⑻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⑼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⑽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⑾汉家:汉朝。

⑿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第五篇: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 《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

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 《丰 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

上一篇:有哪些好的理财范文下一篇:医入党思想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