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民政局贯彻落实

2023-01-15

第一篇:罗平县民政局贯彻落实

巴里坤县民政局贯彻落实纲要总结

巴里坤县民政局贯彻落实《县委关于贯彻落实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

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自治县有关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根据巴党办发[2012]17号文件要求,根据县纪委的要求,我局对照《自治县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人-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逐级签订惩防体系建设责任书,统筹安排惩防体系建设工作。

为全面贯彻惩防体系建设的职责任务,我们将惩防体系建设责任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层层签订了惩防体系建设责任书。使惩防体系建设责任延伸到人、到岗。在抓责任制落实的工作中,局党支部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切实负起责、负好责。根据每季度矛盾排查出的问题,按照责任分解的内容,落实到工作负责人和具体干部身上。

同时根据县纪委统一安排,我局及时召开党委会进行了传达贯彻,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下发了《巴里坤县民政局关于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建设责任制,将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主管领导、协办领导,主管部门和协办部门,提出了具体任务、要求及完成时限,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落实到人。在此基础上,重点抓了责任制检查和逐级汇报工作。

二、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自《实施办法》颁布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纪委的具体指导下,我局结合民政工作实际,按照从严治标、着力治本、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立足于“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理念,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社会福利需求为立足点,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四型民政部门。即:“贴心民政、阳光民政、廉政民政、效率民政”,使民政工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进一步树立了“民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落到实处,我们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党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了共促共赢。一是根据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局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严于律己,在财务开支、资金分配、项目落实等方面坚持原则,严格按政策和制度办事,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廉政教育,公开岗位职责,实行挂牌上岗,做到公开透明办理每一项业务,随时随地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落实。二是局领导班子成员能够模范执行中纪委五个不准和关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自觉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有关文件、材料,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真正从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平时工作中,班子成员既合理分工,各管一摊,又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为干部职工树立了榜样。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规范政务公开平台。通过宣传栏、民政网站和新闻媒体等方式,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工作进行公开,让群众清楚找谁办事、如何办事、办理结果,切实让群众满意。同时我们还采取印发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设立投诉电话、与民政对象谈心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意见建议,对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整改。四是从源头治腐入手,依靠制度从源头惩治和预防腐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巴里坤县民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巴里坤县民政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分解方案》,努力查找民政部门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先后完善了财务管理、车辆管理、来人接待、民政办事流程等15项制度和监督措施,形成了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的有效管理机制。

三、加强学习教育,提升党员干部廉政意识

一是加强学习,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了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章》、地区纪委(扩大)会议及县委干部大会精神以及《自治县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会议文件精神,正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使领导班子成员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廉洁从政意识。 二是认真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学习杨善洲、文建明等模范典型先进事迹,柯会仙、杨寒松等反面典型案件,做到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以《民政简报》等廉政专刊为载体,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一是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做到班子成员步调一致,团结统一。对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落实整改,做到重大问题及时通气,决策之前预先通气,带全局性的工作主动通气,常规工作定期通气,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补台的良好局面。通过教育活动,使干部职工正确对待手中权力,经常算好“政治、经济、名誉、家庭、友情、自由和健康”七笔账,自觉增强党性观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全力打造四型民政部门。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我局严格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应好”的标准,大力开展创建“四型”民政部门活动,切实加强民政部门自身建设。

(一)、着力创建“创新型”民政部门。结合新增民政工作职能,我们在寻找新时期下民政工作思路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民政制度机制;一是围绕城乡低保,打造阳光低保。局低保科进一步规范低保运行程序,强化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公平公正的阳光救助模式,设置文明岗,增强透明度,全力打造“阳光低保”,下村访户,采取“一看、二防、三查”的方式,排查、排除低保关系户,落实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吃饭难,群众满意度高,确保了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围绕医疗救助,实现病有所医。结合我县实际,以政府名义出台下发了《巴里坤县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全面开展困难群体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援助工作,加大对重点优抚对象、五保户、孤残户、低保户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救助面不断扩大,切实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题。三是围绕临时救助,实现难有所帮。开展冬令春荒救助,对特殊困家庭等“五类”人员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的救助。认真实施特困大学生教育救助,每年用于城乡低保困难家庭大学生救助金均在30余万元。

(二)、着力建设“服务型”民政部门。我们坚持以“学习、团结、勤政、廉洁”四好活动为载体,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突出民政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我们努力在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民政部门的服务质量。按照“民服务全程代办制”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城市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做好与社保局、扶贫办的对接工作,及时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设立了16个为民代办点、3个为民代办窗口,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三)、着力建设“效能型”民政部门。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针对梳理和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立足“量化考评、奖优罚劣、激励发展”的绩效考评理念,紧紧围绕民政部门工作的“绩”和“效”,对党员实行目标考核,在考评中以争先创优为导向,全面开展民政部门行政效能考评工作,有效的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民政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和民政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着力建设节约型民政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民政部门管理制度;局办公室着力加强办公室管理工作制度,完善了《巴里坤县民政局办公室工作制度汇编》,《巴里坤县民政局财务管理办法》,严格各项开支。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年内我局各项支出较2009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制定下发了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制度建设存在一些差距,一些制度目前正在补充和完善。

(二)是创新意识不强,开展工作成效不够明显。

(三)纪检监察队伍业务工作能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整改完善措施

在落实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局将围绕 2008—2012年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工作规划,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把惩防体系建设与镇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做到“三个同步”:即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发展工作同步部署、规范执法权力运行与创新监督机制同步要求、严肃执法纪律与制度建设同步实施。努力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的惩防体系建设,发挥好服务和保证作用,为自治县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狠抓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健全完善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以党员干部为重点,抓好法律教育、纪律教育,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廉政风险意识,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党性觉悟和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组织“创建文明和谐单位,争当人民满意工作人员”活动,营造和谐内部关系,化解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增强中心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完善制度建设。对本局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并根据情况变化,该补充的补充,该重订的重订,力求使有关制度更加切合民政工作实际,更加完善,更有管束力。

(四)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切入点,建设党员干部的纪律监督渠道,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充分运用警示手段,防微杜渐,确保无违纪违规违法案件发生。

巴里坤县民政局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第二篇:财政局贯彻落实爱国卫生条例情况汇报

xx市财政局贯彻落实

《湖北省爱国卫生条例》情况汇报

自《湖北省爱国卫生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局按照市爱委会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宣传,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积极贯彻落实《条例》各项规定,确保了我局爱国卫生工作的顺利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增强贯彻落实《条例》的责任感

一是层层传达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条例》颁布后,我局及时召开局总支、二级局以及股室负责人会议,传达《条例》精神,并且局领导每逢大会必讲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二是安排部署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对照《条例》,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并将爱卫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将其与财政其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考核。三是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工作动态。局班子成员根据职责分工,不定期开展爱卫工作专题调研活动,掌握《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及时解决一些焦点、难点问题;局爱卫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加强督办检查、教育指导,各二级单位、股室也积极参与,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爱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使《条例》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局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条例》意义和内容,广泛发动干部职工,将法律知识交给他们,让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参与《条例》贯彻执行之中。一是在宣传形式上。采取出版报、发资料、拉标语、扯横幅等形式,大力宣传《条例》,使干部职工熟悉、认识、参与、支持《条例》,积极主动贯彻落实《条例》。二是在宣传内容上。一方面将《条例》的各项规定、健康知识向干部职工宣传,提高干部职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另一方面加强《预算法》等财会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为《条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三是在宣传范围上。在利用周五学习日、世界卫生日、无烟日等时间,召集广大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宣传的同时,将宣传的触角延伸到老干部、家属,形成了全员参与爱国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检查,确保《条例》落到实处

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条例》的贯彻落实就容易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实效。为此,我们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督办落实。一是实行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各单位每季度汇报一次《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二是开展经常性检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不良倾向,制定改进措施,督促整改落实;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不认真执行《条例》的行为,坚决予以指正。规定对工作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一律取消单位评先资格,并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

2005年5月

第三篇:罗平县民政局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整改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经济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打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巩固前一阶段的整治成绩,寻找差距,鼓足干劲、以利再战,将我局的软环境治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发展软环境建设文件精神以及前一阶段我局开展集中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实际情况和自查自纠的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要求,通过前一阶段的自查自纠,寻找差距,鼓足干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进一步改进作风,打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把罗平县民政局打造成“办事态度最好、办事程序最少、办事效率最快、办事水平最高、办事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的政府职能部门,要让全局干部职工鼓足干劲,发扬“孺子牛”精神,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

(一)自查自纠,扎实整改

按照各级领导讲话、县委县府文件精神和罗平县民政局《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工作方案》,紧密结合本部门实际,深入查找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影响软环境的问题,机关干部作风是否做到风清气正,惠民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干部的服务意识是否到位;是否存在违背“公务员条例”、损害软环境的人和事;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对象的意见、

1 建议, 深入开展“九查九纠”活动:一查责任心差,纠正责任心差、事业心不强,耍滑头,不承担责任的问题;二查大局意识差,纠正本位主义、无团队精神、不协同作战、相互拆台、矛盾上移等问题;三查效率低,纠正办事拖沓、程序繁琐、效能低下、缺乏进取心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等问题;四查漠视群众、态度蛮横、敷衍塞责、冷硬横推、作风粗暴、吃拿卡要等问题;五查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落实不力,执行梗阻,执行决定事项“打折扣”等问题;六查不规范,纠正办事不公开、来公平、不公正,搞自由裁量、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问题;七查工作不在状态,纠正工作上不求创新、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工作激情不足、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八查乱“伸手”,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九查乱检查,纠正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频繁检查、越位检查等问题。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中期、长期整改措施和方案,对照方案集中整改。

(二)健全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1、建立和完善高效办事的机关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首办负责制、文明办公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切实加强政风建设。

2、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办事程序、服务承诺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3、建立和完善限时办结制和督查督办制。成立机关工作督查督办组,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督办。

4、建章立制,强化干部职工内部管理,进一步抓好全局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干部职工履职到位。

5、强化“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建立和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切实为民政对象排忧解难。

6、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抓好城乡低保的落实。

7、加强经费管理,严格审批制度,确保民政经费专项专用,充分发挥民政经费的作用,并对民政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工作要求

(一)深入学习发动。通过专栏、发放宣传资料、专题会、播放软环境建设相关碟子等形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使每位党员、干部深刻认识集中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人人关心软环境建设,全民参与软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责任体系。成立软环境集中整治领导组及办公室,制定领导组成员职责,明确责任。

(三)加大监督力度。局机关督查组要对我局集中整治软环境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检查,通过明查暗访的形式,随时检查各科室的学习、工作落实情况,严把学习关、查找问题关、整改落实关。每次督查后向镇主要领导汇报督查情况。

(四)加大督办力度。根据督查组反馈的情况,对工作不到位、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的科室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问题严重的,

3 还要追究其责任。

(五)认真开展测评工作。集中整治软环境结束后,对各科室和个人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测评,满意度达不到90%以上者,在机关职工会上予以通报批评。

四、整改效果

我局通过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治理,充分发挥了民政部门的职能,推进了全县民政事业的发展,切实做到“五个突破”:

(一)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突破。目前,在干部和职工当中,仍有不少人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偏差。最为突出的是,其一,认为改善软环境是“虚功”、“慢活”,费力不讨好,不如抓好各项重点工作;其二,认为优化软环境就是“分权让利、放松管理”,我们的经济本来落后,不严格管理,岂不是要更落后?其三,有极个别人还认为,“软环境好了,我的权力小了,利益没了,自我价值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首先要从加强学习教育入手,从根本上消除这样的思想认识。一是要加强干部职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二是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法律意识。二是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法律意识。当前特别要学习《宪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知识。三是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教育,提高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管理意识。四是要加强对软环境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的学习,提高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

4 务意识。为了搞好这四项“学习教育”,提高四种“意识”,在全局进一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

(二)转变职能,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上有新突破。第一,科学划分行政职责,理顺各科室之间的关系。第二,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三)健全制度,在依法行政和照章办事上有新突破。我局必须要建立的制度有:公示制度、办理期限制度、“窗口式”办公制度、定期评估制度、机关的监督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责任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四)严格监督,在责任追究上有新突破。要教育干部,教育群众,促进我镇软环境的尽快好转。

(五)加强领导,在督促落实上有新的突破。要保我局软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措施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关键是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领导,以求真务实的任用狠抓落实。领导要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亲自部署任务,亲自制定措施,亲自督促检查,亲自解决问题,亲自督办案件,确保软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〇〇八年七月六日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

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意见

皖政办„2008‟4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8‟33号)精神,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开创我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

1. 我省属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份俱全,现有少数民族人口45万余人,占全省人口近7‰,其中,回族人口约42万人,在全国居第9位。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民族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自觉性,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各项民族政策,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严防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现象出现,杜绝侵害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和谐,为我省加快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步伐

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发„2005‟16号)精神,全面实施《安徽省“十一五”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0年全省绝大多数民族乡村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

3.省及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县(含市、区,下同)应设立扶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省、市、县有关部门在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项目、民生工程项目及安排财政转移支付时,应对民族聚居地区优先安排;对需乡、村配套的项目,各级财政应努力提高补助标准,减轻民族乡、村资金配套压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享受各项经济扶持政策的同时,其所在市、县政府及其部门不得因此削减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正常安排的资金及应当享受的其他政策性资金。

4. 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水平。认真执行我省在中考、高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政策,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青年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和高等教育,根据少数民族特点积极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省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由省民委、省教育厅共同研究安排项目,主要用于民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也可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省教育行政部门应选择1所省属高校,积极向教育部申请设立民族预科班。各相关地区和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帮助有关学校办好西藏班,保障西藏班年生均

经费补助达到国家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民族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安徽省内地西藏班师资配备标准,优先解决西藏班师资配备问题。

5. 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具有民族特点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传统节庆、传统文艺、传统工艺以及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十一五”期间每个民族乡建成1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文化馆,每个民族村建成1个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继续办好每四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每五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6. 加强民族乡、民族村、民族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在安排卫生项目建设时,要优先将民族乡、村卫生项目纳入规划,优先安排实施,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使民族乡、村卫生院和卫生室尽快达到国家标准,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民族乡、村的全覆盖。努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饮水卫生条件,解决民族聚居地区人畜饮用水困难,2010年全部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范围内的民族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7. 各市、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及风景旅游区、学校、医院、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要按规定设立清真饭店、清真食堂(清真窗口)。各级政府要对清真餐饮服务企业给予财税政策优惠,省辖市及穆斯林群众较多的县、市要设立清真餐饮业扶助资金;省财政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用于扶持清真餐饮服务业发展,以逐步满足穆斯林群众的特殊生活需要。

8. 认真实施《安徽省2006—2010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规划》和《安徽省“十一五”少数民族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各类人才培养。继续执行我省在公务员招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有关政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根据职位需要,可以单独列出职位,专门用于录用少数民族报考者。

9.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落实低保政策,解决好少数民族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加强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少数民族人员的救济,在分配有关救济物资、资金时予以照顾;扶持民族乡村办好养老院,解决好少数民族五保户的生活问题。

10.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救助、法律服务等方面为其提供便利和帮助,支持其兴办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

四、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11. 各级政府应经常开展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依照有关规定开设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课程。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应把开展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宣传作为政治任务,积极开设相关专栏,着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基层民族工作网络 12.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市及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应实行民委委员制,并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齐

抓共管。县、乡、村和城市区、街道、社区应建立健全民族工作三级网络和三级责任制。要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定期督促检查;加强民族信息工作,认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和问题,妥善处置涉及民族问题的突发性事件,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确保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

二○○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皖发〔2008〕9号

(2008年5月3日)

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度稳步提高,一批经济强县脱颖而出。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象仍然存在。必须从全局的高度,以统筹的理念,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

1、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抢抓中部崛起政策机遇,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招商引资为抓手、产业园区为载体,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产业特色,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土地集约利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和社会和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因地制宜地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聚。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培育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县域经济活力。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积极构筑市、县、中心镇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徽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3、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到2012年,全省四分之一的县(市,以下简称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二分之一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特色产业取得积极进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涌现出在全国有影响的经济强县。

1

二、抓好项目建设

4、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按照提升“861”行动计划的要求,围绕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抓紧谋划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对县域列入“861”行动计划、需要国家核准或备案的大项目,前期报批工作由省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做好服务。“861”行动计划考核奖励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县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5、改进环评审批工作。在坚持环评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建立并落实环评文件同级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放开环评市场,开展环评招标,促进市场竞争。省、市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县级环评工作的监督检查。

6、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对经认定的省级产业集群,优先支持污水处理厂、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县域经济考核中给予加分。

7、提高县域通达能力。将高速公路连接线纳入全省高速公路路网建设规划,对新建高速公路,其连接线与主线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统一管理;对已建成高速公路,其连接线2010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确保2012年绝大部分县城和省级开发区半小时上高速。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基本实现县与县之间以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加快重要省际干线公路尤其是东向通道建设。

8、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实施省级开发区电网配套工程,为开发区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自2008年起,三年内完成低电压农网、未改造电网和农业生产线路的改造任务。

9、强化污染减排。加快城镇、开发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项目环评准入制度,加大污染减排考核力度,对出现重大环境责任事故的县,取消当年表彰奖励资格。

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10、综合运用土地政策。鼓励开发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县级政府组织开发未利用地和复垦废弃地为耕地的,经认定后,由省从土地复垦费等中按每亩5000元标准给予补助。建立健全工业用地产权交易市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依法流转,但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加快推进县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合理调整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2

11、降低用地成本。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重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征地管理费按低限标准收取。2008—2012年,土地出让金省级分成部分继续全额留给县级使用。

12、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规定。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其建设过程中各项规费经批准可予免交或先征后返。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和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培育主导产业,采取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引资成效。切实把好节能减排和项目审核关,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

14、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促进企业向开发区集中。整合省级用于支持县域开发区发展的各类贴息和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贴息或补助,并与投资强度挂钩。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估,作为今后开发区扩区的重要依据。

15、支持跨区域合作开发。按照遵循市场规律、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市与县、县与县之间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进行合作开发。省对市与县、县与县之间合作开发在税收分成、统计数据上给予协调支持。

16、提高县域经济外向度。以产业集群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依托,加强县域特色出口基地建设。完善出口退税财政补助政策,对县级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2008—2012年省财政给予全额补助。支持县域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五、改进县域金融服务

17、健全金融组织体系。落实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的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兑付央行专项票据,化解不良资产,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力争2010年达到40家。鼓励和支持徽商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有条件的县设立分支机构。逐步扩大村镇银行试点范围,探索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拓宽保险范围。进一步健全县域融资平台。

3

18、建立小企业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的长效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加强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设立专门的小企业贷款营销机构,加快开发适应县域小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扩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对象和范围,提高授信额度,灵活确定贷款利率和期限;将联保机制延伸到小企业、专业合作社等领域。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探索推广应收账款、动产和仓单质押等抵押类贷款业务。开展农民房屋抵押贷款试点。

19、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或参股担保机构,加快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信贷担保机制。省信用担保集团要将业务重心向县域倾斜,参与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再担保关系,提高县域担保机构信用等级和担保能力。进一步扩大省财政担保贴费政策实施范围。

20、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支持县域企业上市,推进中小科技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准备工作;自2008年起,县域新上市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返还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

21、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诚信建设,进一步改善执法环境,支持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行为,果断处置以各种名义出现的非法金融活动,加快构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

六、保障支持措施

22、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加大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省市与县的分配关系。继续实施财政强县奖励政策。2008—2012年,县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超上年基数部分全额奖励给县级。全面实施化解县乡政府债务试点,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

23、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县的对口合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技术难题攻关。推动城市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向县域延伸。鼓励科技人员到县域企业兼职或以技术参股,地方政府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支持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职教中心。扩大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规模,提高就业技能。制定并落实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县乡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

4

24、完善扩权试点政策。在第一批12个扩权试点县的基础上,按照坚持扶优扶强、注重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原则,再增加18个扩权试点县。认真落实首批已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研究提出下放第二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意见。

25、减少和规范检查评比活动。除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大环境责任事故等“一票否决制”外,省市原则上不再对县乡组织统一的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确需保留的,须报经省政府批准。对计划生育等考评实行省市数据共享,减少考评次数,精简考评内容。

26、实行分类考核评价。按照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在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区位、资源等条件的基础上,将全省61个县划分为三类,年终分类进行考核评价和表彰奖励。

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认真抓好落实。

上一篇:岭南文化研究现状分析下一篇:六年级圆柱的体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