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遇到的问题

2022-06-27

第一篇:大学生遇到的问题

大学生求职过程遇到的问题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是一名北京邮电大学的本科生,目前正在进行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遇到的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些问题,特进行此次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问卷全部采用匿名形式,保证对您所提供的信息完全保密,而且您所提供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仅做研究分析之用,所以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配合!

1.您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

(1)形势严峻,就业难

(2)形势正常

(3)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4)不了解

2.求职过程中就业单位哪些较能吸引您?(选择3个)

(1)薪资及福利水平

(2)个人及行业发展前景

(3)兴趣爱好

(4)地理位置

(5)工作稳定

(6)解决户口

(7)其他-------------

3.您就业首选地区是?

(1)沿海发达城市

(2)小城市或中西部城市

(3)出生本地

(4)城镇、农村等偏远地区

(5)国外

(6)其他

4.您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是?

(1)国企

(2)私企

(3)外企

(4)事业单位

(5)行政机关

(6)自主创业

5.您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不对口?

(1)很普遍,容易适应

(2)给就业造成一定困难,但易于克服

(3)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没办法就业

(4)从未关注过这一现象

6.您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吗?

(1)是

(2)否

(3)不知道

7.您考虑过自主创业吗?

(1)是

(2)否

8.对于求职,您最担心的问题是?

(1)对社会不了解

(2)缺乏工作经验

(3)专业技能不过硬

(4)不清楚就业前景

(5)其他------------

9.您现在的就业心态是?

(1)自信并积极做准备

(2)焦虑,担心找不到合适工作

(3)茫然不知所措

(4)没有考虑很多

(5)其他---------------

10.您能接受的月薪是?

(1)1000-3000元

(2)3000-5000元

(3)5000-8000元

(4)8000-10000元

(5)10000元以上

11.您在求职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

------------

个人信息

1.您的性别是?

(1)男

(2)女

2.您的学历是?

(1)专科

(2)本科

(3)研究生

3.您就读的学校类型是?

(1)“211工程”高校(含“985”高校)

(2)普通本科

(3)独立学院

(4)高职高专院校

(5)其他

4.您家庭所在地属于?

(1)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2)少数民族自治区

(3)地级市

(4)县级市

(5)城镇或农村

(6)其他-------------

5.您主修的专业是---------------------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参与配合!

问卷设计逻辑:

问卷整体分为三部分,包括卷首语、主体内容和结束语。卷首语主要介绍调查者信息,调查问卷的目的以及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并且表示感谢;主体部分主要是想要获得的信息,设计成相应的问题,包括遇到的问题和个人信息;结束语主要再次表示感谢。

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包括能遇到的问题和个人信息。

我能想到的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能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单位所在的城市、就业单位的性质、是否与专业对口、求职心态以及薪酬待遇等。根据这些问题设计成相应的问卷问题并设计选项。对于不确定的答案,每项后面都有“其他”,以供被调查者自己注明。在最后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被调查者可以自由回答。

个人信息:性别、学历、学校类型、家庭所在地城市以及专业等。这些基本发个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被调查者做出上述选择的背景。因为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学校、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人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设计个人基本信息的问题很有必要。

第二篇: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13

内容提要:随着当代大学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大学生因为一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而失去就业的机会。面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国家和学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活动,通过辅导老师和前来参加咨询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心理,建立自信心,以期达到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自卑心理社会角色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就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当代大学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大城市。假设你在大街上进行随机抽查,十个人有八个会是大学生,他们或许大专毕业,或许本科,甚至是研究生。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日益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尽管如此,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仍是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指大学生能够客观而恰当地评价他人及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认识能够高效而愉快地适应,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稳定且健全的人格,能够悦纳自己,并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据教育部公布的消息,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期,全国高校毕业生将从2002年145万增至212万,其中仅北京地区的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就达到11.2万人,增幅为26.3%。随着中国加入WTO,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对英语的要求由原来的四级标准变为六级,计算机也由市内二级变为国家二级。加入WTO尽管能提高我国各方面的水平,但却也出现部分用人单位对待毕业生的态度居高自傲,对人才的学历盲目求高的现象,出现了“重盗轻能”的思想等问题。尽管中国的就业渠道拓宽了,但还是存在供给需求不平衡,就业结构矛盾的现象。过去大学生就业都是统一由国家包分配,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双向选择”对人才的综合教育也提高了,在面对即将踏入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很多大学生还无法从以前的思想中转变过来,认为只有在机关单位找到工作才是最好的,忽视了现今世界三大产业发展的局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寻找工作时的思想拓宽。也有的大学生因为自己的学历太低而觉得自己不能在社会中找到一份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工作,很多时候已经考虑好了要去应聘某份工作,到最后还是由于学历问题而主动放弃了。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学生方面,大学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活在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当中,太重于计较工作环境的好坏。尽管刚毕业时找到了工作,但工资不高、工作环境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于现实与幻想的差距,他们无法接受,很多人往往在工作岗位还没学到技术就辞掉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完善,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健全,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的排外性、照顾关系户、领导打招呼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尽管如此,这种现象的存在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大学生只有在自身方面多做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懂得抓住机遇,才能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多占优势。

在大中型城市,大学生自己创业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相对较大,但还是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找份稳定的工作,以拿工资过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即不再是以前那种用人单位想聘请哪个人就哪个人,大学毕业生没有自选权,现在已转变为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相选择,即用人单位可以聘用或解聘某大学生的同时,某大学生也可以选择想要去应聘的用人单位。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相对模糊,还没把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兴趣、爱好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行就业双向选择,不仅使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前能更早地了解自身情况,确立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专业,使其能在就业前作好充足的理论准备,还能促使大学生在就业后发现和培养对工作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时期是个体生理发育趋于完善和成熟的时期,但也是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首次超过了生理的发育,出现了第二次心身异步现象。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社会实践领域进一步扩大,高效情操正逐步形成。由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很多大学生往往一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考虑毕业后找工作的问题,也有一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积累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经管如此,大学生本身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往往认为只要到大城市就能有一份舒适的工作、优越的报酬,却忽视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享有这份工作等最基本的现实问题。也有很多的大学生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或毕业的学校不是什么高等学府而害怕用人单位拒绝自己,徘徊在应聘门外,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感严重,致使心理失衡也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进入大学,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就已基本成熟。在生理方面,他们的神经系统会变得比较敏感、脆弱,体力和情绪常出现明显的周期性的变化,情绪波动不稳定,遇到问题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女性的生理功能以及体内的免疫功能明显比男性好,忍耐力也强于男性。健康不止存在于没有疾病,而且也存在于体内、精神、社会等各方面处于正常状态。大学生应在生理发展成熟的同时多关注自身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消除其心理障碍,预防其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对自我意识的发展,这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对学校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也为大学毕业生做好必要的就业心理准备。

从这里可以说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除了躯体健康、智力完善之外,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些家长对于大学生从小到大的过度保护,尽管在他们自己认为这样做是对子女好,为子女着想,避免孩子因为外在原因而受到伤害,

但却忽视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与子女多做互相交流,有时他们的这些做法却是害了子女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在成长时期对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也由于一个人家庭环境的关系,从侧面阻碍了大学生对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消极影响。换言之,这类大学生在生理方面的发育是成熟了,但他们的心理却由于许多外在原因而被扭曲了。

三、针对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但这也不能代表他们没有问题存在了。大学生在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面对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面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针对大学毕业生面对的这些情况,学校和自身等方面也需要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方面来说,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及对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1、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等心理,发展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所谓自卑心理,是指个人对自己某些生理方面缺乏自信及其它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的心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积累起来的。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注定了父母将会把自己的所有希望或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的愿望加注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尽管物质条件很好,但却从小就得承受来自家人无形的压力:在同龄孩子之间,长辈们总会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来加以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卑心理的产生;在学校,学习好坏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态度也有明显的差别,对于学习好的会和颜悦色,遇到问题也是有商有量的,但对顽皮的或者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待遇也就完全不一样了,学校及老师的这类做法不仅有失公平,也对自卑心理的形成及加深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因为遇到不近如人意的事而产生自卑等消极心理,大学阶段代表着离开了家人,有了相对独立的生活,也开始在这一时期树立自主意识,并开始适应社会。在大学阶段,已没有了考试最好就是班里的老大的思想,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搞好人际关系上,学习怎么和别人相处,如何多交一些谈的来的朋友。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由于平时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不错,使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别人时能很快地放松自己,不再拘泥于形式。但却有些大学生不懂得和别人的相处之道,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和别人相处,无法搞好自己的关系网络。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提问或选择到哪去应聘时,总会由于自己的害怕心理,不知该如何向他人描述自己等问题而出现开不了口、说不出话、说话结巴的问题,导致自己在就业上的难度加大。

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自己,在外在环境的变化中适当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平时多锻炼自己,克服害怕和他人交往的心理,平时保持适度的自信是克服自卑等心理的关键。要克服胆却的心理,不怕失败,并有意识地培养幽默感,学会自我调侃。

2、调整择业心理。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新兴职业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客观上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择业阶段是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阶段,这阶段往往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考验的阶段,同时又是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

在毕业前夕大学生会纷纷走向就业市场去观看和参加人才招聘会及人才交流会,了解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以便考虑自己该如何做,尽量为就业做好多方面的准备以通过用人单位的考验,争取就业的机会。以往那种等待国家的分配,等待用人单位来学校挑选合适的人或等待学业推荐就业的现象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了。美国名人戴尔・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你若不能做一条大路,那就做一条小径;你若不能做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不能以大小决定你的输赢,但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不能脱离实际,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适度的评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单位,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主动出击,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学生便是人才,毕业于非名牌大学,冷门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人才,有时候,人们口中所说的人才会因为自身能力强而傲慢自负,不重视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尊重,甚至把自己的优势和资本当作和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找不到工作,相反的,那些冷门专业出来的学生以诚恳、踏实、积极、自信的心态去应试会得到一份好的工作,从这两类人中可以说明,在择业中需要以平常心对待问题,确立正确的择业心态。

尽管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存有很高的就业期望。在就业的选择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在沿海城市工作,而急需人才的基层、偏远地区却少有人问津。大学生往往没有确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同时对工资的期望值过高,常常在某个工作岗位工作不久,在还没有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这类工作就说做不了而闹辞职,使大学生与很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而不自知。对于当前存在的这些现状,大学生应当变通一下思想,没有所谓的在大城市就业就一定会有好的发展,到基层、偏远山区的发展空间可能会更大,也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将书本知识向社会能力的转化。而学校方面更应当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施拓展计划,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并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在学校成立大学生就业规划设计的专业的指导机构,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当多考虑客观环境、自身应具备的条件以及个人兴趣等,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兴趣结合起来去选择工作,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用人单位聘用自己。要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克服择业过程中的就业心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就业综合能力。

3、尽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

高考,使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脱离家庭,开始独立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而同样的,在大学毕业到择业再到就业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所扮演社会角色也需要发生变化。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并仍接受父母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另一个是却因自己已掌握了本领,需要通过参加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使自己可以不再依靠父母而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去进行独立生活。大学生即将进入

社会,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开始独立的生活,就代表着不能像学生时期一样老拿家里的钱,应正视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都需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从学生到职业人士是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有些大学生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太过优越,或者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致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无法脱离自己学生角色的定位,对自身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阴影,生活上也无法转换过来。对于这个时期正确的做法是不再把自己当作是个大学生,而应该是以一个职业人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虚心学习以提交工作能力、培养独到见解并勇于挑工作重担以锻炼自己并提高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认可的具有独立资格的社会人,大学生自身也应尽快适应职业角色的转换,要做到独担一面,承担一定责任。

(二)从学校方面来说,在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同时,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内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主动及时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比以往更多更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亦严重,再加上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目越来越多,就业难现象严重,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很多大学生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甚至死亡的现象已很多见,大学生寻求心理援助的呼声也日趋强烈。对此,各大高校在学校内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站作为学生的行为指导中心。心理健康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来给予来访者以帮助和指导,解决一般人心理上的苦恼和情绪上的困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心理治疗,它由有经验的心理学工作者与医务工作者、教育管理工作者一道回答大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通过会谈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握其症状实质,做出正确诊断,并提出适当治疗或矫正的方法。作为大学生来说,通过咨询后往往能对自身出现的问题状况有一个初步的正确的认识,并在咨询老师的帮助下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从而减轻甚至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对即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帮助他们在面临就业前可能会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调试。

现在各大高校中存在最普遍的问题是尽管大学生中存在相当普遍的心理障碍问题,却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这种现象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就代表着这个人肯定哪方面有见不得人的毛病,因此他们怕被人瞧不起,怕别人说三道四,宁可有事自己放在心里也不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学生一旦有了想不通的问题就应该寻找别人帮忙,特别是面对就业时更应该遇到问题就先解决,才不会影响找工作、为计划未来的美好生活做打算。学校方面则需要多想办法,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纠正大学生的这一错误想法,在大学生中广泛而有策略地推行心理咨询,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及其重要性的宣传,扩大心理咨询的影响力,鼓励大学生遇到问题就向咨询机构寻找帮助。咨询机构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加强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在处理学习、工作、情感以及环境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上给予意见,适时给予帮助。不论是在校生还是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并努力完善自我。

(三)从家庭和社会方面来说,建立健全家庭支持网络,加大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树立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

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支持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不只是提供大学生休息的场所,也是对大学生做出各种选择,树立目标并要达到某种目标时的最大支持者。要使大学生对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即将面临就业的考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大学生刚出社会,对各种工作也没多大的经验积累,应聘时受到挫折是在所难免。有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常会使他们陷入颓丧、郁郁、烦恼之中。在这种时候,家人就需要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有时家人所表现出的一个关心、信任的眼神,一句安慰、鼓励的话语往往是他们再接再厉的最大支持者。同时家也是他们休养生息的港湾,它可以接纳他们,帮助他们储备再一次出发的勇气和力量,并给予心灵上的莫大支持。也可以交几个知心好友,遇到问题时也可互相出出主意,想想办法。

父母应与子女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信任,培养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子女多作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并帮助他们减轻已存在的压力,与他们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们能够在家里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给予他们足够的休息空间,做他们的心灵上的坚强后盾,使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心理有一份牵挂,有一份对家的责任感,让他们知道有人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时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篇: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9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 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

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就业恐慌;第四,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1]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能顺利就业。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3.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自大,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

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陷入自卑的泥淖。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3]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

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第四篇:初三学生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

初三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是自我意识和智慧的增长期,也是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的时期,因此极易出现种种心理上的困惑和矛盾。到了初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了,而对社会的挑战、家长的压力、老师的要求,他们极易出现心理偏差,表现出自卑、忧郁、焦虑等症状。我重点调查了初三(4)班的48位同学,发现有24位同学(占50%)对初三紧张的学习生活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从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为:面对竞争担心学习赶不上,信心不足或完全缺乏信心(有8人);虽然努力,但成绩见效不快,又苦于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10人);希望与老师沟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安慰(4人);父母的责怪和过高的希望使学生觉得心中烦恼(2人)。这些心理障碍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化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受到影响。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克服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奋斗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要提醒学生正确地评估自己,要实事求是,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目标可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就是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中考时想考什么样的学校。近期目标就是在每次考试中你要达到怎样一个水平。这其中,我们尤其要鼓励后进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要使后进生看到希望,增强努力的决心。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求学生敢于公开,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自己可以给自己增加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督促。

2.引导学生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就是说,学生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要能经受住失败和挫折的考验,要在奋斗中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决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要让学生坚定一个信念:不靠天,不靠地,要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3.教育学生处理好几个关系。(1)与家长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各有不同:有的放在面上,有的放在心上,有的喜欢唠叨,有的不大过问。有的学生嫌家长罗嗦,有的学生怨家长关心不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突发事件等等,也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协调好学生与家长的关系。(2)与老师的关系。在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往往会产生不协调的情况。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尊重老师,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因为老师的批评严了点、过火了点,就想不开,就赌气,就丧失信心。(3)与同学的关系。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志趣各异,长时间相处在一起,难免会有隔阂、磨擦。我们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思想。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讲爱国就要先从爱家长、爱集体、尊敬老师、热爱同学做起。同学间要团结互助,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遇到矛盾要讲风格。有什么委屈,可以向老师、家长提出,决不能把同学间的矛盾交给社会上的“朋友”来解决,这样做只会扩大事态,有害无益。

总之,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要注意调动学生、学生干部、家长的积极性,大家一起来做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在实践中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努力创建一个好的班集体,从而很好地完成初三年级的工作任务。

第五篇: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和预防措施

(一)、财物被盗、丢失。

现金最好的保管办法是存入银行。贵重物品不用时最好锁在抽屉、柜子里,放假离校应将贵重物品随身带走或托可靠的人保管,不可留在寝室。另外,在价值较高的贵重物品、衣物上,最好有意识作上一些特殊记号,即使被偷走,将来找回的可能性也要大些。

(二)、人身受到伤害

有些案件是学生外出遭遇坏人、流氓,被打伤打残,有些是同学间发生纠纷引起打架斗殴造成伤害。

1、必要的警惕性不可少

2、要发挥同学们的集体力量。

3、要以正压邪。

4、要随机应变、注意安全。

5、要头脑冷静,急而不乱。6. 一旦抓获窃贼,最好的办法是一面采取强制措施将其控制住,一面通知学校保卫部门或派出所,二是强制程度要适当,不能殴打辱骂,如将盗贼制服后打伤致残致死,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7、如遇两个以上的盗窃分子结伙作案,除仍可采取上述方法对付外,在他们分头逃跑时要集中力量抓住其中一个。

8、在无法当场抓获盗贼的情况下,应记住盗贼特征

(三)、受骗上当

1、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不要用感情代替理智。

3、交往要有选择,

4、不要总想贪便宜。

5、办事尽量走正常渠道按正规手续办理。

(四).交往中遇到的安全问题

1、明确最基本的交往关系

2、不要用感情代替理智

1)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态度诚恳而不失轻浮,三思而后行。

(2)对于“初相识”的,要谨慎,在不了解对方的时候,不要轻易露出自身的底细。 (3)对于那些“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的上门客,态度要热情,处置要小心。要避免单独行事,必要时可在集体环境中接待。

3、交往要有选择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注意“四戒”。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嫖赌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

4、意识到相对公开性,这种公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有些人习惯于把交往看作是自己的隐私,这是个人的权利。但是,既然是交往,就不存在绝对的保密。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合适的范围内透露或公开,更适合安全的需要。(2)交往中察明对方的疑点或已经受骗上当,应该及时处置,向老师或学校保卫部门报告,切勿“哑巴吃黄连”。

(四)、心理扭曲,承受能力差。

应对策略:

1、进行心理调整,

2、面对现实,重新定位,正确认识自己,

3、提升奋斗目标,

4、正确处理与同学间的问题和矛盾。

(五)、违法犯罪。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是智力正常。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三、意志健全。

四、人格完整

五、自我评价正确。

上一篇:大学心理活动总结下一篇:大型医用设备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