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单元教学设计

2022-10-20

第一篇:初三化学单元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主题词:走近化学走进化学亲近化学

[单元教材概览]

1.第一单元的学习是学生一生中化学学习的启蒙,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都起着先入为主的极其重要作用。教材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线索,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在治理环境,开发能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在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化学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学,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化学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科书在编写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就完全打破老教材的体例格局,对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变化、物质性质三个知识点只保留了一个。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到第二单元课题2中出现,物质性质在第二单元课题1中出现。这样编写好像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时减少了学习上的压抑感,可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兴趣上,也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像美好的化学世界,去憧憬未来的世界。.课题2的是新增的内容,体现新课标将探究学习作为学习的重要的内容,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与体验。.课题3与老教材中学生基本操作实验相比,减少了浓酸、浓碱的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仪器的连接等内容,将这些操作分散在气体制取实验中。增加了活动与探究,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学习给物质加热的正确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趣味,增加了给学生亲身感受的机会。

本章学习的地位主要是: 激发兴趣,学习方法。

其作用是:

开启化学的大门——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体验化学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课题1) 激发兴趣的起点 ——在化学的探究中感悟求知的乐趣(课题2)

学习方法的启蒙——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方法(课题2)

化学实验的起步——在实验的尝试中学习基本技能(课题3)

[知识结构透视]

[单元目标聚焦]

1.知识与技能:能列举与化学有关的事例说明什么是化学及化学研究的对象;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化工生产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化学研究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实验初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观察记录等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与化学有关的事例,使学生从化学对生命、生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中萌发学习化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继而产生朦胧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扫描]

重点:对学生进行化操作的训练。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理解。

[单元学情分析]

1. 化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生活中的事和物无一不可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利

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已知中了解未知,不断激发兴趣,调动求知欲,并从中挖掘出化学的意义为学生掌握化学变化做铺垫。

2. 对一门学科的好奇心是化学启蒙教学有利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个探

究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提升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研,迁移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3. 学生已有了物理和生物学习的经验,如氧气可以帮助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分析、推理实验现象。

[实验与活动分析]

1. 学完课题1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图书资料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科

技、社会的关系,了解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哪些属于绿色化学,哪些不符合绿色化学,提出你的改进意见并与同学交流。

2. 课题2第一课时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先做蜡烛燃烧的实验,并记录观察

的现象,同时查阅、收集有关蜡烛性质、用途的相关资料,并尽可能收集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蜡烛,用于课堂交流;第二课时学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想办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交流各自的办法和体会。这些活动既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用于交流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化学学

习的方法。第二课时学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想办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交流各自的办法和体会。

3. 课题3的操作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这

个学习过程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因此不能用学生演示代替,更不能仅做教师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教师要演示试管的具体位置,否则实验耗时长且容易失误或造成试管炸裂。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 一课时

课题2---------两课时:一课时用于探究蜡烛极其燃烧。一课时用于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课题3——-两课时:一课时用于了解实验室及其守则、认识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学习药品的取用。一课时用于物质的加热、仪器的洗涤。

[单元教学建议]

1.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化学的世界里,从而走近化学。课题1(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课题,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有用的知识.与原教材绪言相比新教材删去了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等知识点,增加了关于化学与生活、科技及化学发展史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这一单元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而现在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人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因此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入手,使学生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的兴奋点,不要远离学生原处的生活情景和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去让学生记住或背诵化学研究的对象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的矛盾,在问题解决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精髓。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采取引导式,如实验引导、问题引导、实物引导、事例引导等,然后可通过学生熟悉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讨论哪些与化学有关,还有哪些你知道的事或物也与化学相关等问题,教师可从学生的发言中了解学生对化学了解的程度,学生可以在互动的学习中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化学的体验。(课题1的设计)

2.通过对物质性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走进化学。课题2分两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以两个探究实验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探究物质性质的过程,教师要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重点追求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的时空,在体验中学会观察,学会设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合作。(课题2的设计)两个实验的体验点有所侧重,蜡烛燃烧侧重观察方法的体验,可通过学生实验——交流———再实验的方法,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

对蜡烛的观察;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则侧重实验的设计,体验对比方法的应用。必须注意,在这个课题的教学中一定要组织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归纳和总结观察的方法,探究的思路,将体验的过程得以升华和提炼,成为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吸入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的探究实验中,学生会遇到如何取气的问题,教师可布置学生先在家中试一试,有了先前的体验,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改进集气的方法,可使学生体验更深,动作更加娴熟,这也可以作为实验设计的探究。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后,可增加点燃镁带的反馈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蜡烛燃烧对比在火焰及其亮度、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有哪些不同,从而使学生对燃烧的现象观察更加仔细,更加全面。对于探究实验报告,教师要告诉学生它的作用,同时可提供范例,但不一定要求学生模仿,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实验最好由学生完成,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又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不过蜡烛燃烧产生CO2的验证实验有一定难度,

建议由教师完成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

3.通过实验操作及探究活动使学生建立热爱化学的情感,应用化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求知欲,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化学,亲近化学。课题3是实验基本操作课,分两课时完成,其重点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建议先让学生参观实验室,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参观之后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提出问题,使学生对化学药品的归类、保存、放置的方法有大致的印象。对实验的规则有大致的了解,为走进实验室做准备。参观前要提示学生看什么,使学生有目的的参观,印象更深(课题3设计)。基本操作的教学要和附录1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结合起来。我们建议采用任务教学法,即将物质的取用、加热等操作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应用提供的仪器去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通过选择仪器,选择正确的操作方法,手脑并用,建议采用先由学生操作,再由学生演示,学生评价、矫正的方式组织教学,在生生互动中完成任务,其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在操作中暴露学生的错误,在矫正中掌握规范的操作,经过错误的尝试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

4.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会有出乎意料的想法和做法,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的想法和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找出其亮点,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千万要避免把学生硬拉进教师预设的“轨道”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进入误区。

[单元评价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20%):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也可加在纸笔测试题中。

1. 你同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个观点吗?

2. 你认为学习化学是否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3. 你愿意上化学课吗?为什么?

4. 对你生活的自然环境你是否满意,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变?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20%)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也可加在纸笔测试题中。

1.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解的问题时,你会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2. 在学习了第一单元后,你是否发现了更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3. 在学习了第一单元后,你是否对你曾经想了解的问题进行探究?你是怎样做的?

4. 利用身边的材料,在家中你已经做了哪些实验?

第二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1 空 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 学生准备 预习课题1的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

课时1 创设情境

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这是什么?

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授新课

(板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观看图示。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2 [播放有关拉瓦锡的实验的幻灯片] 结合幻灯片强调其显示的拉瓦锡在200多年前的实验装置,指出整个实验可以总结以下四点: ⑴汞→变红。 ⑵空气体积减少1/5。

⑶变红的汞→银白色的汞+氧气。

⑷剩余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现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回答] ⑴因为汞在密闭的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某种气体发生了反应,所以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

⑵空气中的某些气体与汞结合在一起了,所以空气的体积减少了1/5。 ⑶红色粉末经加热后又得到了银白色的汞和一种气体,而体积恰恰是1/5,那么说明这种气体就是空气中所减少的那部分——氧气。 ⑷空气中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叫氮气。 [教师提问]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总结] 拉瓦锡是最早利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的结论。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示] [教师演示并提示]在集气瓶中先加少量的水,并作好记号(五等份);装置不能漏气;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最后等红磷熄灭才打开弹簧夹。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教师的演示,归纳实验现象] ⑴燃烧的红磷会逐渐熄灭。

3 ⑵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 [小组讨论、交流] 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虽然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⑵燃烧的红磷为什么会逐渐熄灭?

⑶燃烧匙中的红磷是过量的还是不过量的呢?

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了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并板书] 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是因为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的缘故。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低;或是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量氧气被消耗掉;或还没等温度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红磷量过少。

⑵红磷逐渐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已经被消耗完。 ⑶红磷的量 应过量,否则测得的氧气含量小于1/5。

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剩余的气体不溶于水。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证明:

(板书)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第三篇: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

4-1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 原子的构成

原子量的概念

设计思想: 原子构成的教学,设想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由于本节课内容属于微观教学。同学们看不见,摸不着。用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用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媒体教具:电教

复习与巩固

什么叫原子? 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引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原子有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质量是 1.6726*中子 质量是 1.6749*

kg kg

电子 质量是 质子质量的1/1836 1. 原子不显电性

原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P68 3.氢没有中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

说明1 原子很小 一个原子跟一个兵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兵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

2 在原子中原子核很小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空间,电子就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做高速的运动。

二.相对原子质量

1. 概念: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说明:1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电子质量几乎不计

2 化学上计算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3 查原子量的方法 P153 板书设计:4—1 原子的结构

一 原子的构成

二 相对原子质量 作业:P70 1—4 课后反思:下次应注意应用电脑课件帮助同学认识微观粒子

课题:

4—2 元素(1)

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一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重点难点:元素概念

设计思想:从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引出元素概念。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从元素种类引出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一 复习提问

1 水的组成 —氢、氧元素

引入:什么叫元素?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一. 元素 1.概念

具有相同的核点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举例: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8 即核内质子数为8 我们统称为氧元素 2.种类 (一百余种)

说明(1) 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它们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P65 氧元素 48.6%

硅 26.30%

铝元素 7.73% 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

4.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P66 探究活动 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某种药剂说明书中,表示钙、铁、等这些钙、铁指的是单质吗?为什么?它是指什么?

二.元素符号——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P67 27种元素符号要记住

H He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Mn Fe Cu Zn Ag Ba Pt Au Hg I 或 K Ca Na Mg Al Zu Fe S Pb(H)

Cu Ag Pt Au

1.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1)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2)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O: 表示一种氧元素——宏观

表示一个氧原子——微观 板书设计:4—2 元素 一.元素 1. 概念 2. 种类

3. 地壳中个元素的含量 4.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三.元素符号

1. 写法

2. 表示的意义

作业:P75 1—4 课后反思:

提前让学生别元素符号,但十 一过后很多同学遗忘了,应先让学生做卡片,同学之间互相提问就更好了。

课题:

4—2 元素(2)

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重点难点:认识元素周期表

设计思想:让同学们看元素周期表分析其结构及性质的转变规律 媒体教具:元素周期表

复习与讨论:

1. 矿泉中瓶上标签上的钾、钠、钙、镁指得是什么?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它们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引入:100多种元素组成了我们这个物质的世界,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寻求它们之见的内在规律性,使之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四.元素周期表 介绍:(P151)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

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

8、

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便于查找——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 在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说明:

↙原子序数 1. 元素符号→1 H

元素名称→氢

相对原子质量→1.008 3. 红色指放射形元素(元素符号红色)

※ 是指人造元素

紫色表示金属元素 黄色表示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7个周期

7个纵行

以第3周期为例 Na、Mg、Al、Si、P、S、Cl、Ar 2. 16个族

7个主族

7个副族

一个0族(稀有气体)第八族 罗马数字+A

罗马数字+B 第八族 由

8、

9、10三个纵行组成 板书设计:三 .元素周期表

1. 结构

(1) 7个横行 为7个周期 (2) 18个纵行:16个族

7个主族

7个副族

1个0族

1个

2. 规律

举例 第3周期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第7主族 F、Cl、Br、I 化合价为-1 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作业:练习册第2节

课后反思:学生预习后效果就更好了

课题:

4—3 离子(1)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难点:离子的形成

设计思想: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带领同学逐步分析 复习提问:

1. 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2. 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原子 3. 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有什么规律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 __决定元素的种类

5.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核点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引入:质子数为11的钠原子 核外11个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呢?今天我们做探究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

电子层

三 …………七 (最多的有7层) 电子数

2n2 说明:1)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

2)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得超过2个电子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

练习:

核内质子数__;__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__ 3. 说明:

(1)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 (2)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

(3) 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He为2个)称为稳定结构 (4) 每种元素都易通过得失电子,趋向相对稳定

结构 4. 小结:

(1)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1—4

4—7

一般为8个 得失电子情况

易失电子

易得电子

不易得失电子 化学性质

不稳定

不稳定

稳定结构 (2)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4—3 离子

一.孩外电子排布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1—4个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7个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 (He为2个0 3.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作业:P78.1.(1)(2) 课后反思:

4、5班个别同学学习态度有问题

看图(直观)也不明白

课题:

4—3 离子(2) 教学目标:1.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2.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难点: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原子、粒子 设计思想:从原子结构上分析离子的形成过程,用形象的似人方式讲述(离子)化合物 复习提问:

1. A

B

C

(1) 以上原子结构中哪种是金属元素 A

哪种是非金属元素B

哪种是稀有气体元素 C

(2) 哪种元素易失电子 A 哪种元素易的电子 C 2.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最外层电子数

引入: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都有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它们得失电子后又形成了什么微粒呢? 二.离子的形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

阴离子:带负电 2.离子表示方法

说明:

(1) 金属元素易形成阳离子 (2) 非金属元素易形成阴离子 3.由离子形成化合物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如:NaCl

MgO

4.原子、分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5. 物质与粒子之间的关系 P77

板书设计:

4—3 离子(2)

二.离子的形成 1. 离子

2. 化合物

3. 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作业P28.1.(4)2. 课后反思:微观粒子同学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练习巩固

课题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1)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含义

2.学会书写化学式 重点难点:化学式的含义

设计思想:由纯净物引出一种物质的组成不变,只有一个化学式。它表示的意义及写法 复习提问:

1. 举例说明什么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2. 什么叫纯净物?

3. 元素的种类决定于__,元素化学性质决定于__ 引入: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 一.什么是化学式

1.概念: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表示的意义:

(1) 表示1种物质

(2) 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3) 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

(4) 表示这种物质的1个分子的组成 举例: 1)表示水这种物质(宏观意义)

2)表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宏观意义) 3)表示1个水分子(微观意义) 4)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微观意义) 练习:、、

表示的意义

3.当化学式前有系数时只表示微观意义 如:

23n

2个水分子

3个二氧化碳分子

n个二氧化硫分子

4.说明: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P79 讨论:符号 H、2H、

2 各具有什么意义?

练习:下列符号即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

B.

C.2O D.O 5.我们学过的化学式(请同学一起写)

、、、、、

、6. 结化学式写法:

(1) 金属单质:元素符号就是它的化学式 Fe、Al、Mg、Na、K、Ca (2) 非金属固体:元素符号表示 C、S、P、Si (3) 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表示 He、Ne、Ar (4) 一般气体为双原子、分子 (5) 化合物:读写顺序相反 板书设计:

4—4 化合价与化学式 一.化学式 1. 概念 2. 表示意义 3. 写法

、、、、、

作业:P84 .4 课后反思:下次注意 多练习,帮助同学理解化学式表示意义 加强练习 因为课时较紧张练习不够。

课题:

4—4 化学式与化学价(2)

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重点难点:化合价

设计思想“由电子得失推出化合价,利用化合价口诀让学生掌握化合价 复习:

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 一般气体为双原子、分子 (2)

2.化合物化学式写法——读写顺序相反 (1) 氧化物:氧元素 写后面 (2) 其它:读写顺序相反 (3) 表示的意义

、、

、、

、HgO 引入: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元素化合价来推求。

二.化合价:化学式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互相化合的数目 1.化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例:

物质:

原子个数比

1:1

2:1

1:1

2:3 练习: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是 2:5 2.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3.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1

-2

-1

+1

+3 H

O

Cl

Na

Fe

元素化合价 原子团化合价:

-1

-2

-2

-1

+1 OH

5.原子团 如:、、中OH、

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原子团。

化合价口诀

+1价 氢 钾 钠 银

一价H Cl K Na Ag +2价 镁 钙 钡 锌 铜

二价O Mg Ca Ba Zn +3价 有金属铝 铁高3价亚铁2

三Al 四Si 五价P 氟 氯 溴 碘是-1

Cu 一 二

Fe 二 三

二 四 六 S 都齐全

Cu Ag 二价最常见

莫忘单质都为0 一价 氢、氯、钾、钠、银 二价 氧、镁、钙、钡、锌 二铜 三铝

四、七锰

二、

四、六硫

二、四碳

二、三价铁要记清 莫忘单质都为0 板书设计: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2) 二.化合价

化学上用化学家来表示原子之间互相化合的数目 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3.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3 -2

-1 +1

Al

O

Cl Na 4. 原子团

-1

-1

-2

-2

+1

OH

作业:P84 .1 课后反思:中午:问问题的同学增多,原子团、化合价没背下来

课题: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3)

教学目标: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重点难点:化合价与化学式 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设计思想:利用化合价法则写出化学式。利用化学式求化合价。学生看书、讨论、总结 复习与讨论:

1.化合价口诀

化合价原则 2.化合价表示方法

3.指出下列原子团的化合价

-1

-1

-2

-2

+1

OH

4.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为0 引出:利用化合价可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三.化合价与化学式 1.已知化合价写化学式

例:已知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氧为-2价 写出磷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

(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 正价的写在左边 负价的写在右边

P

O (2)

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5*2=10 (3) 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P:

O:

(4) 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即得此化学式

(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

(+5)*2+(-2)*5=+10-10=0

答:这种磷的化学式是

练习:已知氮元素有+

2、+

4、+5价

氧元素有-2价分别求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3. 化学价法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例:已知氧元素的化合价位-2价,求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解:

(1) 在化合物的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已知元素的化合价

(2) 求已知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总和

(3)求Fe元素化合价

(5)检查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总代数和为0 练习:已知 求 中S、C、P元素的化合价 4.化学式读法:从后向前读做“某化某” 板书设计: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三.化合价与化学式

1.已知化合价写化学式

2. 已知化学式求化合价

3. 化合价法则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4. 化学式的读法:从后向前读“某化某” 课后反思:

得意之出:学生能看书得出化合价法则及读法 不足之出:学生写化学式不够准确

课题: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4)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2.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重点难点: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设计思想:开始时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讨论纠正错误。

第四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1、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啤酒 B.食醋 C.加碘食盐 D.蒸馏水

2、下列食品包装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食品腐败的是( )

A.填充空气 B.填充氮气 C.填充二氧化碳 D.抽成真空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装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 B.为了防止氧气浪费,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C.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加热时,应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然后再将火焰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4、如图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碳,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出的现象的是:

A、甲瓶没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 B、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

C、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没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均无水流入

5.在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氧气,鉴别他们的最好方法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 B.用燃着的木条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分别称取各自的重量 6.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

A.加快反应速率 B.减慢反应速率 C.改变反应速率 D. 不影响反应速率 7.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如果不加少量二氧化锰,其后果是:

A.没有氧气放出 B. 放出氧气速度慢

C.生成氧气总量少 D. 反应慢,生成氧气少 8. 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9、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操作有:①加热;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④当有连续气泡时用排水法收集;⑤实验完毕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⑥熄灭酒精灯;⑦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正确顺序是( ) A.③②①⑦④⑤⑥ B.②③⑦①④⑥⑤ C.②③⑦①④⑤⑥

D.①③②④⑦⑤⑥

10.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共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11.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要制取大量的氧气,最好选用的方法是 ( )

A.加热高锰酸钾 B.加热双氧水

C.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 D.分离液态空气

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雾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14.下列四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其中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氢气+氧气点燃水 B.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C.酒精+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D.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15、用托盘天平称量某物质时,调零后将该物质置于右盘上,而砝码置于左盘,当天平平衡时,砝码读数为9g,游码读数为0.8g,则该物质的实际质量:

A、9.8g B、8.2g C、9g D、无法确定

5.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所具备的物理性质应是(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1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17、如图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碳,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出的现象的是:

A、甲瓶没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 B、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

C、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没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均无水流入

18、正确量取8ml液体,应选用的最合适仪器有: ①5ml量筒 ②10ml量筒 ③50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A、①④ B、② C、③④ D、②④

19.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口没略向下倾斜;④忘了加催化剂;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⑥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酒精灯 ( )

A.除④外 B.全部 C.除⑥⑦外 D.①②③⑤

20、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气体从b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

(3)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a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4)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b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5)装置中预先盛满水,将水排出贮气,气体从 端进入。(6)用水将瓶中贮有的气体排出使用,水从 _________端进入。 24. (4分)A、B两图分别表示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示意图

(1)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A中 B中 (2)A中水的作用是

A.燃烧得更旺 B.燃着的木条熄灭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21、现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 A.木炭 B.硫磺 C.铁丝 D.红磷

二、填空题:

15、(10分)在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字母):

A、空气 B、二氧化硫 C、红磷 D、五氧化二磷 E、水F、氧气G、氮气。

(1)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2)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 ;(3)在氧气中反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4)属于混合物的是 ;(5)属于易燃物的是 ;

16.(6分)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氮气;③五氧化二磷;④二氧化硫;⑤二氧化碳;⑥食盐水;⑦氖气。请用这些物质的数字代号....

填空: ⑴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⑵属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的是_______;⑶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

16、(4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生成 色固体物质。做这个实验时,应预先在盛氧气的集气瓶里装入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其目的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反应的基本类型: ,

17、(8分)用序号填空:

①二氧化硫是没有颜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它的密度比空气大;③加热并在有V2O5催化剂的条件下可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三氧化硫;④三氧化硫也可以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⑤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⑥实验室常用亚硫酸钠与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⑦二氧化硫可以用于消毒杀菌;⑧二氧化硫易液化;⑨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

⑴以上描述中属于二氧化硫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二氧化硫制法的是

(填序号)。 ⑵写出二氧化硫与氧气,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1、(6分)右图有多种功能,如收集气体、洗涤气体、贮存气体等。回答 下列问题:

(1)气体从a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

(3)B中水的作用是 。 13.(6分)某学生设计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

a ; b ;c ;d (2) 写出图中存在的3处错误。

① ② ③

(3))制取氧气前,必须先检查装置 ;收集氧气可

以用 法和 法。

20、(8分)将暗紫色(或紫红色)的固体A加热,产生

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取淡黄色粉末C点燃放入B中,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试回答:

①写出上述物质的名称:A ,B ,C ,D 。 ②写出上述有关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后面的括号写出其反应的基本类型:

(1) ( ) (2) ( )

三、实验探究题

25、(共6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氧气并测定收集氧气的体积。锥形瓶内盛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和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B中盛满水,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B中除了有气泡溢出外,

还伴随的实验现象是 , 原因是 。

(2)依据B中的现象,可推知氧气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3)利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要与 ,再读出液体体积数。当量筒内液体体积为45mL时,B中收集氧气的体积为 mL。

第五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自测题

九()班姓名

相对原子质量:Ca-40C-12O-16H-

1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15小题题后面的表格里(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B.二氧化碳制成干冰

C.用石墨作干电池电极D.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的石蕊试液中 2.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同,原因是

A.不同元素组成的B.不同种原子构成的C.碳原子数目不同D.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几种单质B.一种单质可以由几种元素组成C.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性质完全相同D.同种单质的性质完全相同

4.CO2的下列用途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灭火B.作化工原料C.制干冰D.温室中做肥料5.常把木制电杆埋在地下部分的表面烧焦而形成,这是因为

A.烧掉木材表面的水分以免毁坏B.表面生成的碳不吸水

C.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碳易与土壤中的物质反应 6.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三种仪器都要用到的一组是

A.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B.集气瓶、锥形瓶、带橡皮塞的导管

C.酒精灯、锥形瓶、集气瓶D.集气瓶、量筒、长颈漏

7.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否过大的正确方法是

A.放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B.放入一杯水C.放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D.放入一盏点燃的油灯8.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留传至今。请你从化学的视角,找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顺序正确的选项A.CaCO3~Ca ( OH )2 ~CaO~CaCO3B.CaCO3~CaO~Ca (OH )2~CaCO

3C. CaO~Ca( OH )2~CaCl2~CaCO3D.Ca(OH)2~CaCO3~CaO~Ca(OH)

29.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B.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C.一氧

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D.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10.以下方法不能用来鉴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的是

①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②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③闻气味;④通过灼热的氧化铜;⑤点燃。A. ①②B.③⑤C.③D.④

11.实验室制取CO2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

入酸液;④向广口瓶放人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D.②③④①⑤ 12.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取的方法是

A.点燃混合气体B.把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把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D.把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水

1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向盛有石灰石的锥形瓶中加入酸后,过一会儿石灰石表面几乎无气泡 产生,其原因可能是

A.没有加热B.锥形瓶的橡皮塞漏气C.加入的酸是硫酸D.没有用玻璃棒搅拌反应物14.根据O

2、CO2的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在选择发生和收集装置时不需考虑A.反应物的状态B.反应条件C.气体的性质D.气体的用途 15. 有关“物质—性质—用途”的叙述中,用途与性质不相关的是

A.氢气——密度小——可用于充灌探空气球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灭火C.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冶炼钢铁D.二. (本大题共 16分) 16.(1分)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最后剩余的气体是(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17.(1分)现有含碳的物质: ① 金刚石 ② 石墨 ③ CO ④ CO2 ⑤C60⑥C70 ⑦ H2CO3 ⑧ CC14 ⑨ Na2CO3 ⑩ CaCO3 等,其中属于碳的单质的有。属于碳的氧化物的有(均用序号填写)

18.(1分)一种无色气体X通过灼热的碳,得到另一种气体Y,Y和灼热的CuO反应又得到铜和X,

则X;Y是。(填写化学式) 19.(

3(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________;(3 )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

________;(4)有毒的气体_______;(5)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___________。(6)具有还原性的单质是。

20.(2分)是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物质,是很软的矿物之一,它们物理性质的石

墨可作电极的原因:;活性炭放在防毒面具中的原因是:。

21.(1分)现有

A、B 两个塑料软瓶, A 瓶内装有CO和O2 的混合气体, B 瓶内装有CO2气体。

某同学从野外捉来了两只活蝗虫,分别放人两个塑料软瓶中,拧紧瓶盖。结果两只蝗虫很快都死了。请分析蝗虫死亡的主要原因:A 瓶 。B 瓶22.(1分)某同学将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图所示,并轻轻 振荡试管,描述产生的现象:,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分)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几种单质,请你设计一个方案,证明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碳元素组成的。24.(2分)有 A、B 、C、D 、E 五种物质,它们之间有下列相互转化关系: (4)尾气处放置一燃着的酒精灯的作用是。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7分)

29.小明从湖中捡来一些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了测定碳酸钙的含量,他做了如下实验:

( l ) A + CuO( 2 ) C→B 十 H2O( 3 ) B+H2O→ C( 4) D+氧化物 ( 5 ) B + Ca ( OH ) 2 →D + H2O( 6 ) B + A ;试推测: A 是, B 是, D 是, E 是 。

25. (4分)只用C、CO、 O

2、CuO、CaCO

3、稀盐酸五种物质,进行单一或两两反应,可能产生

CO2的化学方程式有:(必须有一个分解反应,两个化合反应)①②;

③④;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2分) 26.(2分)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在实验中通常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能否与制取CO2的装置相同(填写相同或不同)

( 2 )氨气可以用法收集,收集氨气的集气瓶必须十分干燥,因为( 3 )现欲制取并收集一瓶氨气,除已有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外,要完成 该实验,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集气瓶和。(填写仪器名称)。 27.(5分)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的方案。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后加人试剂,结果发现Ⅱ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又立即变清。

(1)描述Ⅰ中出现的现象

(2)分析Ⅳ中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根据Ⅲ中的现象,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4)为了达到该同学的实验目的,该生所用原料最好将换成,且请你指出该 生实验中能达到目的的实验现象。

上述方案中多余的实验是。

28.(5分)如图是实验室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C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的所产生的现象:

A中 ;

C中.ABC(2) 实验步骤: ②先通入CO一会儿①加热④停止加热③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致冷却为止,

其正确的操作步骤为。(填写序号)

3)先通入CO一会儿的原因是;

实验结束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的目的是。

首先称且50g贝壳样品,然后将150mL的稀盐酸分5次加入(假设其他杂质均不与稀盐酸反应)。 2↑)

12)若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收集起来,共有多克? 3)小明测得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