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事争议案例评析

2023-01-13

第一篇:劳动人事争议案例评析

劳动争议/纠纷典型案例评析二十例

一、 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的无效

1、

2、

3、

4、

5、 采取欺骗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 采用胁迫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 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 强迫续订劳动合同无效

违背集体合同条款的劳动合同相当条款无效

案例1.1采取欺骗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

朱某为某大学英语专业自学考试本科学生,由于无法按时通过各科考试,拿到毕业证书,为了能够参加工作,朱某购买了该大学英语专业自考本科文凭,并且通过该文凭应聘到一家外资公司担任管理人员,朱某上班后能够完成各项任务,各方面都符合公司的要求,并且在工作1年后,朱某通过了各科自学考试科目,取得了本科文凭。但是,后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发现朱某由于招聘的属于“假文凭”,因此,要求解除与朱某的劳动合同,并且不给付相应的工资。争议发生后,朱某起诉到法院。

★解析:法院判决:由于朱某实用假文凭订立劳动合同,存在欺诈,劳动合同无效。但是,外资公司应当给付拖欠的工资,以及经济补偿金和因此产生的惩罚性赔偿金。

注意事项:劳动合同无效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关系无效。 (1) 劳动合同无效,必须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尽管存在《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的情形,但是在当事人未依法申请确认劳动合同无效,并且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依法确认其无效之前,劳动合同原则上是合法有效的。只有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有权确认劳动合同无效。

(2) 劳动合同无效的,但已经履行的部分仍应给付劳动报酬。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3) 劳动合同无效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关系无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0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并不等于劳动关系。目前实践中存在三种组合形式:①先有劳动合同,后在劳动合同履行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②先有实际用工和劳动关系,而后补订劳动合同;③劳动合同订立后即开始实际用工和建立劳动关系。因此,劳动合同仅仅是劳动关系权利义务确立的重要依据,并非全部。脱离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依然存在。但是,如果由于劳动关系本身存在违反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的,则不仅仅劳动合同无效,还导致劳动关系无效。

案例1.2职工停工医疗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无效

江某于1992年3月受聘于某橡胶制造有限公司,从事橡胶配料工作,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江某在该橡胶制造有限公司一直未间断该工作。2004年12月9日,江某感到身体有不良反应,感觉头昏、眼花,该橡胶制造有限公司遂送江某到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2004年12月14日转入某区人民医院治疗,2005年1月16日在转入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治疗,诊断为:帕金森综合症;病毒性脑炎。在江某住院治疗期间,该橡胶制造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25日找到江某家属和江某所在的村委会,经过协商达成了《关于橡胶制造职工江某离厂的解决协议》,协议约定:“

一、江某因病不属于工伤和职业病,与在橡胶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作无关;

二、工龄的补偿:橡胶制造有限公司按江某12年工龄,每年按一个月工资400元计算,工龄工资为4800元;

三、爱心的补偿:橡胶制造有限公司本着同情弱者,考虑到江某家庭困难,病员还需继续治疗的因素,一次性解决江某治疗费和生活补助费20200元;

四、今后责任的界定:此次解决后,江某今后与橡胶制造有限公司吴任何经济责任关系。” 2005年4月22日江某治疗好转出院休养,2005年9月28日,江某身体恢复后向橡胶制造有限公司去函,要求回橡胶制造有限公司上班,并要求橡胶制造有限公司补发其病假期间的病假工资。橡胶制造有限公司回复称:江某已于2005年3月25日经与公司签订离职协议,解除其与橡胶制造有限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其劳动关系解除前的工资,公司已通过工资卡发放了,不存在补发的问题。

★解析:

1、 该橡胶制造有限公司不具有解除江某劳动合同的理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9条第2项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受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26条、第27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2、 江某家属与该橡胶制造有限公司签订的《关于江某离厂的解除协议》,系在无证据证明江某无民事行为能力且无江某授权的情况下所签订的。家属的代理行为是无权代理行为,该协议对江某无效。

二、试用期制度

案例2.1在试用期内,劳动者违规违纪,用人单位是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谢某2005年4月与某市某服装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试用期为6个月。7月20日晚上,本该值夜半的谢某因为参加朋友的婚礼,一时兴致高涨,喝了不少酒,之后就跌跌撞撞带着一股浓浓的酒气来到单位,被单位门卫张某拦住,因饮酒过量,谢某欲强行冲进公司,便挥拳将张某打到在地,受伤的张某当场鲜血直流。事发后第二天,了解情况的单位迅速做出决定,对酒后肇事的谢某处以500元罚款的处罚并同时决定解除与谢某的劳动合同。谢某不服公司的处理决定,认为单位既然已经对其行为做出罚款的处罚决定,就不应当再对同一行为做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重复处罚决定,并认为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未按照法律提前1个月通知。因此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撤销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解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后,经过庭审调查,谢某的确存在酒后不服从管理、殴打他人的行为。谢某2005年4月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7月21日打人被处理,期间尚未满试用期6个月。对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维持企业的决定。

三、 劳动合同的期限制度 案例3.1 续订劳动合同

蒋某,为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经面试合格后与某销售公司签订了为期1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期限自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合同到期后,销售公司又与蒋某续签了1年期限的劳动合同。2009年12月31日,双方劳动合同到期,销售公司提出终止劳动合同,不再续签,蒋某提出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方发生劳动争议。

★解析:续订劳动合同包含了用人单位的意愿,因此,续订劳动合同等于当事人双方同意续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则劳动合同终止。

案例3.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李某于1979年参加工作,1984年被调入龙海丝织厂(以下简称“丝织厂”)。2003年9月17日,丝织厂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丝织厂先后两次通知李某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后一次通知中明确规定:李某与本厂签订为期1年的短期劳动合同,若不签订,将对李某作辞退处理。

2003年9月19日,李某向纺织厂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遭到纺织厂的拒绝。李某在厂方拒绝与之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时,无奈与丝织厂签订了为期1年的短期劳动合同,时间自2003年9月20日起至2004年9月20日止,合同约定李某为待业岗位。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李某在双方持有的两份合同上均注明“保留期满争议权”。

2004年9月21日,合同期满。次日,纺织厂要求李某重新签订一份为期1年的劳动合同。李某提出异议,要求纺织厂和自己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纺织厂见李某敬酒不吃吃罚酒,遂于2004年9月23日作出“关于终止与李某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决定”。李某收到决定后不服,于2004年9月25日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

★解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维持丝织厂的上诉决定,驳回申请人李某的申请。对此,李某不服,向区人民法院起诉。 在庭审中,李某以自己是在厂里连续工作二十多年的老职工为由,请求法院判令丝织厂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丝织厂辩称,劳动合同是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现劳动期满,续订劳动合同的前提必须是双方自愿,我方不同意续签,劳动关系即应终止。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依法作出如下判决:

一、 撤销丝织厂作出的终止劳动合同的决定;

二、 丝织厂与李某应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丝织厂不服,向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最终作出维持原判,驳回上诉的裁定。

四、工作岗位与工作地点

案例4.1 对怀孕的女职工是否可以变岗变薪?

杨华,原本担任某公司资深策划,月薪9000元。2007年5月21日,该公司一个项目宣布解散,包括她在内共有10余名员工将要离职。公司在5月29日与其解除合同。但是她发现自己意外怀孕。杨华和其他员工申请了劳动仲裁,同时杨华表示怀孕妇女不得被解聘,应当恢复劳动合同关系。7月27日,杨华在公司人事部门有关人士陪同下去了制定的仁济医院检查,发现自己妊娠13周。“按此计算,怀孕肯定是在5月29日合同解除日前,所以公司重新安排其上班。” 2007年7月30日早上,杨华到了公司,公司人事部门提供了她一份“清洁工”的机动职位。合同中规定,“半小时内应将所有员工的杯子清洗干净”,以及“保证上班时间不得使用手机对外联系,经公司允许可使用公司提供的电话进行通信”等。

★解析:对于怀孕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往往会单方调岗调薪。而《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6条规定:“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第27条第1款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因此,对于怀孕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应该予以特殊保护,不能单方变更工作岗位或降低工作的待遇。 《劳动法》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以及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1周岁的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因此,当怀孕的女职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属于国家禁止女职工在孕期、哺乳期从事的劳动,用人单位应该从保护怀孕女职工的角度,合理妥当地将怀孕女职工调到更为轻松的工作岗位,并且原则上不得降低其工作待遇,除非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

案例4.2 工作职务不等于工作岗位

姜某,国外某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一直在国内知名A软件公司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姜某在与A公司的劳动合同到期后,被B公司所录用。基于姜某的专业技能及在业界的声誉,B公司与姜某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的工作岗位为公司软件研发部门的工程师,经过两年的工作,由于姜某的出色表现,公司经过内部考核和选拔,聘用姜某为公司的软件研发部门的部门经理,双方签订了聘用协议,协议约定的聘用期为3年,期满后,根据姜某的表现决定是否继续留用或者提升。然而,姜某属于技术人才,缺乏管理的才能,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部门经理的相关管理职责,导致部门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影响了部门的研发能力。因此,公司决定解除聘用协议,从而相应降低了姜某的职务工资。而姜某不服,认为公司单方变更劳动合同,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公司给付经济赔偿金。

★解析:本案中A软件公司确定了岗位与职务分别管理的制度,并且与姜某就工作岗位等签订了劳动合同,就职务签订了聘用协议,而姜某由于职务履行不符合需求和聘用协议的要求,因此,A公司解除了聘用协议,免除了姜某的职务。姜某与A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依然有效,职务免除后,姜某依然可以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从事相关的软件研发工作。

1、 用人单位可以合理设置岗位和职位,对于岗位管理和职位管理可以区分,明确各自不同的职责和责任,对于二者分别进行管理;

2、 工作岗位的确定应该由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而职务的确定则主要由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工作表现等单方选拔确认,二者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原则上用人单位可以基于合理的职务设置,就职务的确定与劳动者单独签订聘用协议。

3、 如果用人单位确立了工作岗位与职务分别管理的原则,并分别签订劳动合同和聘用协议,聘用协议时依附于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而存在,因此,原则上是先有劳动合同,或者说先有工作岗位,然后又聘用协议,或者说职务。

4、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确立工作岗位与职务分别管理的原则,而是直接在劳动合同中预定了的工作岗位与职务相同,则应该遵循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

5、 如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住的职务聘用,必须是基于职务的考核不合格或者聘用协议的约定,而且原则上并不能因此而解除劳动合同,除非符合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相关规定。

五、工作时间、休息休假

案例5.1 综合工时、不定时工时须报批

某物流公司,需要招聘大量长途运输汽车驾驶员,王某等经过面试被物流公司招录为长途运输汽车驾驶员。王某与物流公司订立为期1年的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采取不定时工时制度。而每次具体的运输任务的安排以公司出具的“行车单”为依据,然后根据其运输量及运输里程计发工资待遇。

但是,由于物流公司人员吃紧,王某签订劳动后同后即被要求上班,而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对于不定时工时的申请也没有太在意,因此,迟迟没有对王某等人办理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申请。合同期满后,王某觉得工作太辛苦,因此决定不再与公司续订合同,双方于是办理终止合同的相关手续。办理过程中,王某出示了自己保存的一年来行车时间记录,上面有每天工作时间的记载,并有超过8小时候的超时工作的时间记录,要求公司按劳动法的规定支付其两年中超过规定时间的加班工资。公司认为与双方约定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因此,王某的工作时间不能以每天8小时计算,而且其工资也已按运输量及运输里程计发,不存在加班的情况,王某在工作中已经每月结算领取了所有的工资,对王某的要求不予同意。双方于是发生争议。

★解析:根据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第4条的规定,王某属于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应该可以申请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但是,实行非标准工时制度的前提之一是需要办理审批手续,未经审批不得实行,即使是约定实行,也只能按照标准工时计算。因此,该案中物流公司应该依法向王某支付加班工资。从该案中,王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当事人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所实行的工时制度,如果约定的是综合工时或者不定时工时制度应该及时办理审批手续; (2) 如果未办理审批手续或者未经批准,则关于综合工时或者不定时工时的约定无效,而应该直接适用标准工时制度。

案例5.2计件工资的工人加班时同样应该得到加班工资

林某在重庆一家私营摩配企业从事压膜工作,公司对压膜岗位实行的是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计件工资制度,规定职工轮休作业,没压制一件零件得到0.2元工资。林某由于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一般每月工资为1200元左右,当公司效益高时则可以得到1600元左右。2003年6月期间,该公司由于需要赶制一批产品,在林某已经达到规定的工作时间的情况下,经与林某等人协商后,安排林某等人延长劳动时间以及在休息日加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公司也没有安排林某补休。月底,公司以林某每月工资1200元为基数,仍然按平时的工资标准计算林某的工资。林某认为公司的做法不合理,降低了自己的工资,因为在加班期间,她在公司任务紧张的情况下,工作极其卖力,劳动强度也加大了,因此她认为公司应当向其发放加班工资。但是公司向其解释说,由于林某的工资实行计件工资,本身就实行的是多劳多得,故只能按照其实际加工出的产品数量用以确定其工资,之外就不应当得到加班工资。

林某经咨询后了解到公司的做法是错误的,因此在与公司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向当地劳动监察机构投诉。劳动监察部门经了解详细案件经过后,指出该公司的错误,并责成该公司补发林某应得的加班工资。

★解析:林某所在公司的做法是错误的,林某应该得到加班工资。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林某是在实行计件工资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及在休息日加班是否应当计算加班工资的问题。

本案实际涉及的是加班认定问题,一旦确定加班成立,用人单位就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否则就不支付。就本案而言,林某延长工作时间和在休息日加班本来就是用人单位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明确要求加班的,其工作量如果是法定工作时间外完成的,用人单位应当对超额部分支付加班工资。如何计算林某应得到的加班工资金额?由于林某实行的是计件工资,故应当依据其平时工作计件定额来确定。基本原则是在完成定额任务后,多余的部分则按正常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计算。

六、劳动报酬

案例6.1职工被拘留工资不支付

田某系某建筑材料经营公司职工,2001年9月10日因涉嫌诈骗活动被当地公安机关拘留10天。9月20日公安机关以田某与诈骗活动无关将其释放。田某被拘留期间,企业扣发其当月工资300元。田某以自己无错误,以其不能履行劳动非因个人原因为由,要求企业补发其工资。企业拒绝补发,田某不服,即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车申诉,要求企业补发所扣工资并赔偿损失。

★解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案后,经调查最后裁决对田某的请求不予支持,维持企业扣发其被拘留期间工资的决定。田某不服仲裁裁决,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最后维持了该仲裁裁决。

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不支付劳动者工资?在这起因工资支付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劳动者由于非个人的原因而未能履行劳动义务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可以不支付其在拘留期间没有提供正常劳动情况下的工资。劳动者是被错误拘留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其在被拘留期间的工资。如果最后被证实该拘留时错误的,由此造成的损失,劳动者可以向错误拘留自己的公安机关请求国家赔偿。

七、培训协议与服务期

案例7.1 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赔偿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

1998年,大学刚毕业的郑某与重庆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其中约定头3个月为试用期,并约定公司在此期间对郑某进行岗位培训。3个月后,郑某通过学习,证实成为了该房地产公司的销售人员。进入公司工作后,郑某凭借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在销售上创下了惊人的业绩,于是公司高层经过慎重考察,决定派郑某到北京总公司深造半年,以便将来将其提拔到公司管理层。2000年1月,公司与郑某签订培训合同,由公司负责郑某在北京深造期间的一切费用,并同时约定郑某结束深造后不得提前解除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否则将补交公司为其支付的一切培训费用。2000年5月在北京进修的郑某被某外资企业看中,经过一系列接触,郑某决定跳槽到该企业。同年6月,郑某结束在北京的学习,回到重庆准备办辞职手续,公司根据合同要求郑某赔偿单位为其支付的全部培训费用共6000元;郑某认为不公平,他认为单位对员工的培训室国家法律赋予单位的义务,费用完全由员工承担是不公平的。双方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于是公司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郑某赔偿公司为其支付的6000元培训费。

★解析: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郑某在接受培训后,违约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赔偿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对重庆某房地产公司的主张应予以支持;但要求郑某全部承担6000元培训费有失公平,郑某承担的培训费应按合同约定的工作期限和其在公司实际工作年限的比例分担。综上所述,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培训劳动者,劳动者也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为用人单位服务。如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赔偿用人单位的损失,但前提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赔偿数额和办法不违背劳动法及相关法规的有关规定。

案例7.2 试用期间离职,可以不支付违约金

杨某为某知名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被A软件开发科技有限公司录用为高级软件工程师。双方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为6个月。杨某前往公司报到后,A公司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选派杨某等一批年轻的软件工程师前往美国某科技公司进行短期培训,培训期间为3个月。A公司于杨某等签订了培训协议,约定“A公司支付所有的培训费用及交通费,培训期间杨某的工资、福利照发”。而“培训完成后,杨某应该在A公司服务5年,如果杨某违反该服务期约定,须支付相当于公司所支付的培训费用的违约金”。3个月的培训期满后,杨某从美国返回原公司上班。但是,由于培训期间,杨某结识了国内另一著名IT公司的软件研发部门经理,该经理认为杨某为可塑之才,开出高薪,引诱杨某跳槽。杨某权衡再三,提前3日书面通知A公司要求解除劳动合同。A公司认为双方存在服务期约定,杨某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解析: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解除权是劳动者法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因此,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劳动者不用给付违约金。因此,用人单位应将专业技术培训约定服务期与试用期错开。即或者在试用期满后进行培训,或者为了相应的培训而不约定试用期。此外,对于招录的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相应的福利待遇等也应与试用期错开,如:办理户口的迁移手续,原则上应该在试用期满后进行。

案例7.3 劳动合同期限先于服务期届满的如何处理

某公司于其专业技术人员陈某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后来公司派陈某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双方又签订了为期5年的服务期,但是一直没有对劳动合同期限进行相应的修改,后来,劳动合同到期。

★解析:由于企业通常是在劳动合同履行一段期限后,才签订培训协议约定服务期,因此,经常出现服务期与劳动合同期限不协调的问题。如上述案例,劳动合同期限仅为3年,而服务期为5年,劳动合同到期终止了,但服务期却依然存续,因此,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7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因此,在劳动合同期限限于服务期终止的情形下:

1、双方当事人对此可以约定;

2、如果没有约定的,则劳动合同的期限自动延续至服务期满。

案例7.4 多次专业技术培训协议如何拟定? 张某为某公司技术人员,因为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条新的生产线,而根据其岗位和所需技术的特点,张某需要每年定期参与供货方举办的为期1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因此,公司每年都会在12月份将其派往外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公司支付相应的培训费用和交通费。而对于此类需要多次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形如何订立培训协议?

★解析:因为多次专项技术培训涉及培训费用、培训期限及服务期的问题,而原则上对于多次培训可以按照培训次数订立培训协议,但是,如果按次订立培训协议,则由于次数过多,可能面临培训协议的内容协调及管理成本的问题。因此,建议对于多次专业技术培训的培训协议的订立,可以采取总括性规定加补充协议的方式,即对于培训所涉及的共同的实务,如: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待遇等问题,可以总括性的规定在一起,而根据每次专业技术培训的特点再订立补充协议,如:培训的期限等。

多次专业技术培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在于服务期约定的协调的问题,因为每次专业技术培训都由用人单位支付培训费用,可能都要约定一定期限的服务期,所以,我们建议,多次专业技术培训的服务期约定可以采取“累加的方式”,即约定前一次服务期满之日起,后一次服务期开始计算。如:上述案例中,公司若每次培训与张某预定服务期1年,则第二次培训的服务期从上一次服务期满之日起算。

八、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

案例8.1 泄露单位商业秘密触犯刑律

2001年10月,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重所”)高级工会曾是裴国良利用工作之便,将西重所涉及的板柸连铸机主体设备图纸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中。2002年8月,裴应聘到武汉中冶连铸公司担任副总工程师,同年国庆节,裴返回西安,将上述图纸资料带回武汉,输入中冶连铸公司的局域网,用于项目设计。2003年7月,发现图纸被中冶连铸公司盗用,西重所遂向警方报案。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中冶连铸公司使用的图纸就是西重所设计的板柸连铸机主体设备图纸。利用这一技术秘密,中冶连铸公司与四川和山东两家公司签订了总价款为1.4亿元的合同,牟取了巨额利润。而该图纸是裴国良提供的,其行为给西重所造成了至少148万元的经济损失。

★解析:2006年2月,西安市中院一审认为,裴国良利用工作之便盗窃单位商业秘密,允许他人使用,后果特别严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作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中冶连铸公司大量使用西重所的商业秘密,与其他企业签订合同,是给西重所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也是侵权行为的直接受益人,应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审判后,裴国良、中冶连铸公司、西重所均表示不服,并提起上诉。2006年10月,在审理过程中,西重所与中冶连铸公司及裴国良就附带民事诉讼达成了调解协议,刑事部分也在10月审理终结。陕西省高院认为,作为高级工程师,裴国良明知西重所板柸连铸机主体设备技术设计图纸资料属商业秘密,仍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将其私自复制据为己有,后又将该资料交由中冶连铸公司使用,其行为给西重所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后果,已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原审判决定罪名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8.2 竞业禁止

2001年8月,甲网络公司于网络工程师张某签订了一份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同时又和张某签订了商业秘密、竞业禁止协议,约定张某离开公司后,不能到类似行业就业并应保守商业秘密,否则张某需要赔偿甲公司人民币2万元。之后,张某按照合同在该网络公司工作了3年时间。工作期间,张某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在公司的开发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8月,双方的合同期满后,张某没有与公司续签合同,而是跳槽到了另一家网络公司。

★解析:随后,甲网络公司向劳动局申请劳动仲裁。事情经过劳动仲裁后很快就起诉到了法院,甲公司要求张某按照竞业协议内容,赔偿甲公司2万元。法院在庭审中认为,双方虽然签订了竞业禁止协议,但甲公司在协议中并没有就竞业禁止的规定为张某提供相应的补偿。因此,张某与甲公司所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时无效的,张某不受竞业禁止的限制。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九、社会保险

案例9.1

协议放弃社会保险的约定无效

张某在重庆某公司担任技术人员,在1999年进入公司时,公司要求与张某签订一份主动放弃享受社会保险的协议,并承诺将企业应缴的保险金折合为奖金按月发放给张某。张某当时考虑到自己才30岁,考虑养老医疗还为时尚早,就和公司签订了该协议,公司也依照协议按月给张某发放了等值于保险金的奖金。2003年,张某因与公司主管发生某段,公司接触了与张某的劳动合同。

★解析“在经济补偿上,张某与公司产生分歧,张某认为公司没有为自己缴纳社会保险金,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公司则认为,张某自愿放弃了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同时张某已向保险公司投了两份商业保险。为此,双方将问题提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庭认为,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义务,不能因为职工资源发起而免除用人单位的责任,该公司应当补偿张某在其工作期间的保险费。

十、劳动合同的终止与解除

案例10.1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

2003年3月12日,某市化工厂招用工人,与李某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双方约定,劳动合同期限从2003年3月20日到2005年3月20日。李某因年纪较大,被安排在厂传达室工作。

2004年9月27日,因李某已到法定退休年龄,化工厂为李某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是,李某认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为5年,到2005年3月20日劳动合同期限才届满,现在化工厂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违反了劳动合同的约定,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化工厂认为,李某已经年满60周岁,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化工厂为其办理退休手续,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并无 不当之处。用人单位化工厂遂终止与李某的劳动合同,为其办理了推休手续。

★解析:李某不服,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请求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确认化工厂为其办理退休手续违约,应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十一、工伤与职业病篇 案例11.1“工伤概不负责”无效

陈某是一家汽车维修公司的农民工,与汽修公司订立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陈某应该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如果因为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受伤的,公司概不负责。2008年7月日,在维修车门时,由于陈某没有戴防护镜,导致铁屑刺入双眼,经认定为工伤,并被鉴定为4级伤残。陈某向公司申请工伤待遇。公司则认为:双方劳动合同明确约定,由于陈某自己违反操作规程受伤,公司概不负责,所以,陈某应自己治疗。

★解析:“工伤概不负责”的约定违反了《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强制性规定。《劳动法》明确规定,职工在工伤的情形下,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而且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应该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

案例11.2职业病认定纠纷

2004年9月,申某向重庆市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递交患病性质认定申请,自称2002年8月起在某鞋业公司做鞋帮工,2004年3月起,出现头晕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导致无法工作,2004年7月,在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被确诊为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重庆市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过调查,于2004年9月认定申某伤残性质为工伤。某鞋业公司不服,申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该工伤认定书。

★解析:本案关键:申请人所患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是否属于在被申请人工厂工作而引发的职业病。

某鞋业公司认为:首先,申某为临时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同时申某在2004年3月即离开公司,双方已不存在劳动关系。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2004年9月作出的工伤认定书中把申某列为申请人单位职工,与事实不符。其次,申某离开申请人处是2004年3月,申请工伤认定是2004年9月,在此期间,申请人无法了解申某的去向和工作单位,申某也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未在有害环境中工作,申某在离开申请人处后患病原因不明,不能将责任推给申请人。 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为:在申某提出工伤性质认定申请后,我局即电话要求被申请人提出工伤报告和相关材料,但被申请人以种种理由推脱。2004年9月,我局到被申请人处进行调查取证,被申请人不予合作,也不准其单位职工向我局提供任何相关证明材料。2004年8月,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对被申请人进行调查,做出《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劳动卫生学调查表》和《空气中有毒物质检验报告单》,证明被申请人单位空气中苯的浓度超出国家标准,而苯正式职业性重度苯中毒的病因。根据申某提供的病历和血液室化验报告单等证明材料,申某2004年3月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增生性贫血伴骨髓受损,2004年4月在重医附一院被诊断为慢性再障,2004年7月,在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被确诊为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申某是在申请人处工作期间因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第二篇:经典劳动争议案例

(一)

恢复劳动关系与支付赔偿金在审理案件中的“灵活度” 案情简介:

李某诉称,2004年6月14日,与A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任广告总监。9月6日,双方订立期限一年的劳动合同,月均工资税后63 000元。期限届满后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实行标准工时制,但未续签合同。自建立劳动关系始,每天加班3小时,公司未支付过加班费。自2008年1月始至同年9月27日期间,公司安排李某在法定节假日加班8天、双休日加班75天,也未支付加班费。

2009年5月31日,公司封闭了李某的办公场所,并通知李某解聘。11月20日,李某向仲裁委申诉,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支付未订立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等。

2010年5月,仲裁委未在法定期限内结案,李某向法院起诉。李某认为,公司未依法与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李某存在加班事实,公司应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及25%的经济补偿金;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应支付自2009年6月1日始至2011年3月20日期间的工资及25%的经济补偿金。故李某起诉要求恢复劳动关系,并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支付自2008年2月始至同年12月期间未订立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693 000元,支付自2004年6月14日始至2009年5月31日期间的平日加班工资1387 296元及25%的经济补偿金,支付自2008年1月至同年9月27日期间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69 517.2元及25%的经济补偿金,支付自2008年1月至同年9月27日期间双休日加班工资434 482.5元及25%的经济补偿金,支付自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20日期间的工资1 366 448.25元及25%的经济补偿金。

A公司辩称,李某所诉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时间、任职、工资标

1 准属实。2004年9月,双方订立期限一年的劳动合同,并约定期限届满自动续延。2008年1月,双方再次续签劳动合同,期限至2010年12月31日届满。依照公司制度,总监以上高管人员加班不支付加班工资。劳动合同存续期间,李某严重失职,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法院一审:

经审理查明,2004年6月14日,双方建立劳动关系,李某任广告总监,月均工资税后63 000元。同年9月6日,双方订立劳动合同,期限至2005年5月31日届满。2009年5月27日,公司以李某严重失职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发生争议。同年7月,李某向仲裁委申诉。2010年5月,仲裁委未在法定期限内结案,李某向法院起诉。

诉讼中,就2008年1月后双方是否订立有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公司出示了《劳动合同》及《续签劳动合同确认表》,《劳动合同》署名李某、公司订立,订立日期为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期限自订立日始至2010年12月31日届满。《续签劳动合同确认表》记载人事部门已将上述期限的书面劳动合同交由李某签收。经质证,李某不认可《劳动合同》、《续签劳动合同确认表》为自己签名。经双方选定,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签名进行鉴定。

2010年10月,鉴定中心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鉴定结论为无法判断李某的签名样本与检材上“李某”的签名为同一人书写。经质证,李某认可鉴定结论,公司认为该鉴定结论并未否认证据中的签名为李某亲笔书写,应推定为李某签名。双方均表示不要求就该争议再次进行司法鉴定。

诉讼中,双方均认可公司的规章制度规定总监以上职务人员加班不支付加班费。但李某认为该条规定违法,并就其加班的事实出示了如下证据:广告部考勤报告单、加班报告单及加班交通费申请单等。在2004考勤报告单上记载李某加班439.32小时,领导审批意见栏有公司副总张某签名,批注按公司规定总监以上没有加班费。

2 在2005考勤报告单上记载李某加班712小时,领导审批意见栏公司副总张某签名,批注只做考核评定用。在2006考勤报告单上记载李某加班794.24小时,领导审批意见栏公司副总张某签名,批注李某要注意对员工加班要严格控制,公司规定总监以上没有加班费。经质证,公司副总张某认可签名的真实性。对2007的加班事实,李某出示了署名广告部年中考勤统计审批表复印件,在该考勤报告单上记载李某加班718小时,在部门领导审批栏加盖有小型圆章,字样为公司媒介统计长孙某。李某称该表的原件已交公司存档,但未举证。经质证,公司不认可复印件的真实性。对2008的加班事实,李某出示了署名公司董事长吴某签批的员工加班报告单,记载李某平日加班561小时、公休日加班385小时、法定节假日加班64小时,期限自2008年1月日始至2008年9月3日,并在备注栏书写有广告部工作加班及奥运会项目启动到运营结束期间的加班。经质证,公司董事长吴某否认该报告单为自己签批,但证明李某在上述期间每天平均加班3小时,具体哪天无法确认。在法定节假日、双休日至少存在3小时的加班。对2009的加班事实,李某出示了加班交通费申请单,记载李某因制定公关计划和相关管理规则预算等,在2009年1月1日至同年4月30日期间加班312小时,批准人署名范某。经质证,公司总经理范某否认该单的签名为自己书写。经双方选定,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对争议证据的签名进行司法鉴定。2011年3月,该中心出具文书司法鉴定书,认定争议的签名属公司总经理范某本人书写。经质证,公司不认可司法鉴定结论,但未出示反证。

对公司解除合同的理由,公司出示如下证据:

1、业务流程的有关规定、合同管理办法、业务分工规则、广告部总监岗位说明书。证明李某作为广告总监的岗位职责包括与广告公司进行财务核算、确保正确付款,监督户外广告的投放、交涉漏报、错登、错播、不正常状态等,一旦发生应通过营业部以书面形式给客户满意解释并采取必要措施等。经质证,李某不认可该证据,称李某的

3 职责只负责广告发布,不负责其他事项。

2、公司与镇江某公司的户外广告发布合同、付款申请表、户外广告登记申请表、调查谈话笔录、关于镇江某客户户外广告事宜的情况说明、出差申请表、民事裁定书、委托代理协议、律师费发票等。证明在镇江广告项目中李某未能履行监督户外广告发布的职责,未及时发现镇江公司违约行为,在客户提出投诉后也未妥善处理,造成客户提前终止与公司的合作,同时与镇江某客户也发生争议、公司财产被查封,造成公司经济损失25000元。该项目纠纷在2009年4月结束。经质证,李某不认可该证据,称李某没有失职,已经和镇江公司谈判并向公司领导汇报,后由法务部处理。

3、公司与美华公司的合同书、公证书、补充协议书、汇票、解约协议、发票等。证明李某在该项目中未履行确保正常付款的职责,未支付美华公司的广告款,美华公司与公司解除合同,造成公司经济损失56万元。该项目纠纷结束于2008年底。经质证,李某不认可该证据,称自己已按时申请付款,延期付款非李某所致。

4、声明、公司与东方公司的户外广告发布合同。证明2008年8月李某代表公司与东方公司谈判过程中撕毁对方保留的合同原件,给公司的商誉造成恶劣影响。经质证,李某承认声明是本人书写,但合同实际非李某撕毁,书写声明为公司利益考虑。为证明其主张,李某出示了署名东方公司出具的证明。东方公司证明撕毁合同是自己公司职员不慎撕坏,与李某无关。公司不认可东方公司的证明的真实性,并称李某本人书写的声明属直接证据,其证据效力高于东方公司证明。

5、员工手册及公证书。证明公司在2007年12月依法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员工手册,并已经通过电子邮件向包括李某在内所有员工送达。员工手册规定,员工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公司财产损失超过1000元或者严重损害公司声誉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经质证,李某不认可该证据真实性,称未收到员工手册。

6、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及公证书。证明因李某存在严重失职行为,

4 2009年5月27日公司依据员工手册决定解除与李某劳动关系,并通过电子邮件、EMS、办公室张贴等方式向李某及其指定联系人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经质证,李某不认可该证据,称未收到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并出示照片证明2009年5月31日公司将其办公室查封, 6月3日找HR询问,得知公司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公司认可解除李某劳动关系的事实,但不认可照片的真实性。

7、李某名片印刷确认单及证明两份。证明李某的电子信箱为limou@com.cn,公司通过该电子信箱向李某发送员工手册、解除劳动合同通知等。经质证,李某不认可该证据。

8、某公司就镇江项目的投诉邮件及照片,证明在镇江项目中李某失职。经质证,李某不认可该证据。

诉讼中,李某提出诉讼保全申请,要求查封公司住所地房屋一套,并提供担保。法院于2010年6月作出民事裁定书,查封了A公司所有的上述房屋一套。 一审法院观点:

关于在2008年1月1日双方是否订有书面劳动合同的争议,司法鉴定中心做出鉴定结论,法院对该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结论依法认定。根据该司法鉴定结论无法判断争议签名属李某书写,应视为双方未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公司对此的抗辩意见不能成立。现李某要求公司支付自2008年2月始至同年12月期间未订立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支持。关于2007李某的加班情况,李某虽出示相应证据,但该证据不属原件,无法比对辩认,本院依法不予认定。

关于是否支付其他时段的加班工资的问题,诉讼中,根据双方陈述可证明公司的规章制度规定,总监以上高级管理人员加班不支付加班费;在李某出示的加班证据中,公司相关负责人已有按公司规定总监以上没有加班费、只做考核评定用的批注,可证明双方对考勤报告单、中方员工加班报告单及加班交通费申请单的用途均有明确专

5 项约定;且由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企业高管人员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即不存在加班问题。故李某要求支付加班费,依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劳动合同法》中虽规定,劳动者有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根据公司出示的证据,不能直接证明李某任职期间存在严重失职行为,公司解除双方劳动关系依据不足。现李某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

关于李某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请求,自《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至2009年5月底,双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期限已满一年,应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关系。但李某要求判决双方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法律依据。

关于李某要求公司支付自2010年6月始至2011年3月20日期间的工资问题,公司解除劳动关系依据不足,但李某在上述期间未提供劳动亦客观存在,法院酌定参照2010年北京社平工资三倍由公司支付李某的工资损失。

一审法院判决如下:

1、恢复李某与公司的劳动关系;

2、公司向李某支付自2008年2月始至同年12月期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693000元;

3、公司向李某支付自2009年6月始至2011年3月20日期间的工资损失270980元;

4、驳回李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法院二审:

二审法院主持调解,双方最终签订达成和解,确认公司与李某之间的劳动关系于2009年5月31日解除,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人民币300万元。

6

问题探讨:

1、未签订劳动合同,有哪些罚则?双倍工资最多付几个月?

2、 解除劳动合同,要遵循哪些“游戏规则”?

3、仲裁或诉讼时,员工非要恢复劳动关系,公司非要解除劳动关系(拒绝员工上班),法院通常如何考量?

4、哪些解除合同情况下,需要报纸公告送达?

经典劳动争议案例

(二)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竞业限制协议有无拘束力?

案情简介:

1999年3月,张某入职某公司,双方于2009年3月15日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中约定:“张某在离职后2年内不得到与公司在业务上有竞争关系的其他企业任职,也不得自营与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公司将每月按月工资60%的标准支付竞业限制补偿,如张某违反竞业限制义务,违约金为应得全部竞业限制补偿的两倍。”公司自2009年1月至12月共支付张某工资20万元。2011年3月13日,双方劳动关系解除。

张某曾以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工资等为由提起劳动仲裁申请,仲裁委查明事实后,认定公司违法解除与张某的劳动合同,并以此裁决该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416,667元以及相应的未休年假工资17000元。该仲裁裁决因双方当事人均未向法院起诉而发生法律效力。

之后张某又提起仲裁,主张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后,其自行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公司应按照双方约定的2年的竞业限制期限支付竞业限制补偿。

但公司则主张,张某离职时该公司并未支付张某竞业限制补偿金,且该公司的解除行为已被判定为违法解除,故张某应明知无需再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张某对此不认可,并主张自2011年6月17日仲裁期间才明确得知公司拒绝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

仲裁委员会裁决:

1、公司支付张某2011年3月17日至2011年6月17日已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期间的经济补偿费30000元;2 驳

8 回张某的其他请求。张某和公司均不服裁决,起诉至法院,张某起诉在先。

2011年6月20日,公司向张某发出《无需履行竞业限制通知书》,张某认可于2011年6月22日收到该通知书。

法院一审:

在本案中,刘某与公司在合同中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合法有效,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且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刘某于离职后有从事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行为,故其应该支付刘某竞业限制补偿金。

法院认为,刘某自2011年3月16日离职之日起、至刘某明知公司拒绝支付竞业限制补偿或者公司明确告知刘某无需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时止,来确定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支付期限为妥。公司虽主张曾经明确告知刘某无需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但未能提供证据予以证明,且刘某对此不认可,故对其主张不予采信。而公司关于以不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方式告知刘某无需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主张以缺乏证据。

本案中,可以查明的事实为刘某于2011年3月17日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及经济补偿金,仲裁委于2011年6月17日开庭审理此案。根据现有证据材料显示仲裁庭审日期为刘某明确知晓公司拒绝支付竞业限制补偿的时间,故认为以该日期作为刘某履行竞业限制期间的结束时间为委。综上,可以认定公司应支付刘某2011年3月17日至2011年6月17日期间的竞业限制补偿金。

案例评析:

1、本案争议焦点:违法解除合同,或者员工辞职以后,竞业限制协议是否还有效?

2、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和员工在劳动合同或者竞业限制协议中,

9 并没有约定补偿数额,或者离职后企业未及时向员工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是否依然受竞业限制协议的约束呢?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除另有约定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用人单位请求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额外支付劳动者三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注:相当于“违约金”),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后,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也就是说,不是交了违约金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

第三篇:广州市中院劳动争议十大典型劳动争议案例

案例1

用人单位以调岗变相辞退员工案:

煮饭阿姨被调做数控车工,获赔经济补偿1万多元

章兰于2000年10月进入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石基南番电器机械厂(以下简称“南番电器厂”)从事清洁与煮饭工作。2011年8月,南番电器厂将47岁的章兰调至车间做数控车工,章兰因其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原因不同意调动,也未再回该厂上班。双方就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发生争议。

法院审理认为,章兰自入职南番电器厂以来一直从事清洁与煮饭工作,现该厂单方调整其工作岗位,未经双方协商一致,且两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内容、性质均发生重大变化。该岗位调整实际上改变了双方当初建立劳动关系的目的,章兰以用人单位没有按原约定提供劳动条件为由,解除双方的劳动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金,符合法律规定,故判决南番电器厂向章兰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1万多元。

法官点评:用人单位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应具备充分合理性,其用工自主权应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行使。本案用人单位单方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表面上看没有降低劳动者工资待遇,也不具有侮辱性及惩罚性,但实际上劳动者并没有能力胜任新岗位,用人单位是变相辞退劳动者,故应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案例2

用人单位通过竞岗降低员工薪酬案

保险公司主管被降至操作岗,获赔经济补偿金17万多元

贺雪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任综合管理部单证主管,其工作岗位为管理岗。2012年10月,保险公司开展主管岗位人员公开竞聘工作,要求部门主管岗位人员必须参加此次竞聘,而竞聘的岗位只有文秘岗主管和行政岗主管。贺雪报名参加并在《竞聘报名表》中选择服从调剂。同年11月,保险公司下发通知免去贺雪综合管理部单证管理岗主管职务,后又将其工作岗位调整为客户服务中心保单服务岗,该岗位属于操作岗,不属于管理岗,且薪酬比之前管理岗位有所降低。贺雪未到新岗位报到上班,要求保险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17万多元。

法院审理认为,用人单位如通过竞岗方式对劳动者岗位进行调整导致劳动者薪酬减少的,应事先对此进行充分明确说明,贺雪虽在《竞聘报名表》上确认接受岗位调剂,但保险公司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将竞岗后有可能降低薪酬的后果告知贺雪,故保险公司的调岗行为缺乏合法依据,应支付贺雪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17万多元。

法官点评:用人单位在行使用工自主权的同时,应保障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竞岗方式对劳动者岗位进行调整,但因此可能导致劳动者薪酬减少的,用人单位应事先对此进行充分明确说明,否则即使劳动者选择服从岗位调剂,但对降低的薪酬不予认可,用人单位调岗行为的合法性就值得质疑。

案例3

用人单位解雇虚报出勤员工案

女职员迟到1小时遭即辞 追赔偿金败诉

2011年12月11日8点32分,肖萍到广州市中德电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德公司”)上班,比正常上班时间迟到约1小时。肖萍仍在考勤表上填写出勤时间为7点30分,即公司规定的上班时间。中德公司《雇员手册》规定:经常迟到、早退或缺席等属A类犯错,初犯者被获发警告信,如在同一内累计超过三次警告会被即时辞退。虚报出勤的行为属C类犯错,即时辞退。中德公司以肖萍虚报出勤违反《雇员手册》为由解除双方劳动合同,肖萍则认为其属于A类犯错,公司属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赔偿金。

法院审理认为,中德公司的《雇员手册》经员工代表大会制定并送达员工,内容亦无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故用人单位及员工均应自觉遵守,并可作为法院裁判依据。肖萍当天迟到1小时,本应如实陈述迟到原因,由公司依照规章制度处理,但其对迟到原因作虚假陈述,其行为符合用人单位《雇员手册》规定的虚报出勤,故中德公司据此解除肖萍的劳动合同正确,无须支付赔偿金。

法官点评:本案用人单位制定的《雇员手册》内容及程序均合法,并曾送达给员工,可作为法院的裁判依据。从用人单位将经常迟到、早退或缺席等列为A类犯错,区分初犯及一年内累计三次警告后才辞退,而将虚报出勤列为即时辞退的C类严重犯错看,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的诚信。肖萍的不诚信行为使其“迟到”的小过失升级为“虚报出勤”的严重犯错,从而被“炒鱿鱼”,提醒广大员工应以诚信为本,避

免弄巧成拙。

案例4

员工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解除劳动关系案

财务经理按约领取补偿金后又诉赔偿金败诉

杨宏于2001年6月进入广州立邦涂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邦公司”)任财务经理,2012年3月至5月,双方就解除劳动关系事宜进行多次协商。同年5月25日,立邦公司向杨宏发出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主要内容为:公司即日解除与杨宏的劳动合同,一次性支付离职补偿金及代通知金、上年未休年假、本年应休年假等各项费用近15万元,(其中离职补偿金为11万多元)……本通知一式三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同日,杨宏在该通知下方签名,立邦公司应杨宏要求在加盖公章后将该《通知》寄了一份给其本人,随后向其支付了《通知》约定的款项。杨宏确认其签名前已经详细阅读了《通知》的内容,但其签名仅表示收到《通知》,对其中的内容并不认可,因而立邦公司系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少付的经济补偿金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

法院审理认为,立邦公司在《通知》中已明确记载与杨宏就解除劳动合同事宜多次协商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杨宏确认签名前已仔细阅读《通知》内容,应当视为双方已就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杨宏主张其签名仅表示收到《通知》,对《通知》内容却不予认可,理由不能成立。遂判决驳回杨宏诉讼请求。

法官点评:本案的《解除劳动关系通知》虽然是由用人单位出具,

但实质上是双方多次协商达成的协议,依法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劳动者签字确认且实际受领约定款项后,双方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已经终结。因此,劳动者的诉请不能支持。

案例5

用人单位为员工出具不实收入证明案

好心帮员工开“高薪证明” 却被员工当“索薪证据”

凌玲2011年9月入职广州伯盛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伯盛事务所”),双方无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凌玲诉二倍工资。凌玲提交该事务所2011年3月25日出具的《收入证明》,主张其月工资13000元。伯盛事务所则称因凌玲与该所法定代表人存在私人关系,《收入证明》是该所为助其申请驻外法国公民及家属社会保险补贴而出具的,并不代表其实际收入。该所提交了凌玲签名的2012年1-5月工资单,证明其平均月收入为1万元左右。

法院审理认为,伯盛事务所未与凌玲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依法应支付凌玲2012年1月10日至同年5月17日期间的二倍工资,凌玲主张以月工资13000元计算,但其提交的《收入证明》与实际工资收入不符,且系伯盛事务所于2011年3月25日出具,不能作为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

法院遂根据凌玲签名确认的同期工资单所载明的实际工资数额,判令伯盛事务所支付其二倍工资差额45000多元。

法官点评: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出具不实证明,有违诚信,且可能

损害国家、集体、他人或自身权益;劳动者明知该不实证明与其实际收入不符,却主张用人单位按照不实证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更有违诚信。鉴于用人单位出于人情等原因为劳动者出具不实证明的情况时有发生,提醒用人单位应规范管理,实事求是,劳动者亦应以诚信为本,理性维权,共同创建和谐劳资关系。

案例6

劳动合同中签名缺失案

劳动合同无公司法人签名 员工指印也不是员工的

广州雷蒙特科学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蒙特公司”)主张已和员工于军签订劳动合同,但提供的劳动合同尾部无公司盖章和法定代表人签名,有于军指印。于军对指印提出异议并申请司法鉴定。鉴定结论是劳动合同中的指印不是于军的。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雷蒙特公司提供了劳动合同,但从鉴定结论来看,劳动合同中的指印并非于军的,而且合同形式也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规定的生效要件。

法院判决雷蒙特公司支付于军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15000多元。

法官点评:实践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或签名“不认账”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双方应在合同签订时对各项必备条款的内容予以明确,并当面签字或盖章,以预防纠纷的发生。

案例7

员工在新旧单位的工作年限连续计算案

环卫工被转来转去 其工作年限应由新东家承接

2007年年底,广州市天河区政府沙东街道办事处按照改革要求将环卫作业向社会发包,要求中标企业无条件接收全部工人,并且承认工人此前的工作年限。广州市隧成建业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隧成公司”)成为第一家中标企业。环卫工徐海被安排与广州市芳村劳动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芳村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再派遣到隧成公司工作。2011年,广东路通交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通公司”)作为第二家中标企业,出具《承诺书》,承诺无条件接收环卫工人,并承认徐海此前在芳村公司的工作年限。但在与徐海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未对工作年限的承接予以明确,遂引发纠纷。徐海要求将芳村公司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入路通公司,并由芳村公司支付经济补偿,由隧成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因招标文件明确要求中标企业无条件接收所有环卫工人并承认工人此前的工作年限,路通公司对此也出具了《承诺书》。因此,徐海的用人单位发生变更的情形,符合《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故认定徐海在芳村公司的工作年限连续计算入路通公司,而芳村公司现在则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法官点评:在环卫用工体制改革中,环卫工人属于非因本人原因变更用人单位。因此,前后用人单位间应就劳动者的工作年限等问题做好衔接,并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以在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顺利推进用工制度改革。

案例8

用人单位以入职表替代劳动合同案

把入职表当劳动合同 支付员工二倍工资

陈南2010年3月入职广州市安骐汽车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骐公司”)时填写了《员工入职表》,其中有陈南的基本情况及其工作岗位、试用期工资等内容。2010年12月31日,陈南辞职,双方就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发生争议。

法院审理认为,安骐公司在陈南入职后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安骐公司主张陈南填写了《员工入职表》即视为双方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见于法无据。

法院判决安骐公司应向陈南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3万多元。

法官点评: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按照法律规定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入职表》、《招聘登记表》等因不具备劳动合同规定的要素,并不能等同于劳动合同。

案例9

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劳务协议”替代劳动合同案

五年工龄被切割 一场官司打回来

韩香于2003年11月至2011年8月在广州大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大厦”)工作,其工作时间、地点、岗位均未变化过。期间,韩香与广州市鹿鸣酒家(于2005年被广州大厦接管)签订了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劳动合同》,与广州大厦签订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的《劳动合同》。各方当事人对签有《劳动合同》期间的劳动关系均无异议。但广州大厦提交了2005年和2006年与韩香签订的两份劳务协议,主张2008年前与韩香属于劳务关系。上述劳务协议主要内容包括韩香的劳务费按时计算,每天总工作时间不超过11小时,韩香自行办理社会保险,以及劳动管理和协议的变更、解除、终止条件等。广州大厦亦表示签订劳务协议期间,按计时工资支付固定劳务报酬给韩香,韩香有调休,每月有休息日。

法院审理认为,韩香在广州大厦的工作时间、地点、岗位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广州大厦亦按计时工资支付固定报酬给韩香,有调休,每月有休息日,且劳务协议中约定对韩香的管理亦带有明显的劳动关系才具有的人身依附性特点,故认定韩香与广州大厦在2003年11月至2007年间亦属于劳动关系。

法官点评:虽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务协议来代替劳动合同,如双方的用工情况符合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法院仍会依照法律规定,认定双方之间属于劳动关系。

案例10

用人单位不为员工办理社保案

员工病亡 家属追医保待遇损失成功

谭建生前是增城市新时新纺织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时新公司”)员工,曾出具《申请书》放弃购买社保,并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2009年12月26日,谭建下班回到宿舍后突发脑出血经治疗无效死亡。其家属谭祥等人遂要求新时新公司支付谭建的医保待遇损失。经增城医保中心核算,谭建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可报销医疗费为20888.28元。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谭建自愿放弃参加社保,但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保是法定强制义务,新时新公司仍不能免除其法定义务。故新时新公司应根据核算数额向谭建家属赔偿未购买医保所造成的医保待遇损失20888.28元。

法官点评:社保是国家对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收入时给予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属于法定强制性义务。即使劳动者自愿放弃,用人单位也不能免除其参保义务,否则很可能承担更大风险。因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积极参加社保,并依法缴纳社保费用。

(注:劳动方当事人均为化名)

第四篇:劳动争议典型案例

劳动争议

公司老板主观认为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胜任该岗位,,想让该员工辞职,可又拿不出他不胜任的理由。此员工拒绝写辞职报告,公司又不愿意写辞退书,因为不想付补偿金,后来,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想到一个办法:把这个员工调到他完全不会接受,也不能胜任的生产车间去工作,想逼他辞职,可此员工并没有接受调动。他写了张请假单,但人力资源部以工作任务重不予批复他的请假。于是,他没去车间报到,就这样走了。三天后,公司出了通告,宣布该员工无故旷工三天,作自动离职处理,并暂停发放当月工资。

该员工六月份已申请劳动仲裁,现在促裁结果出来了, 就在仲裁委员会准备要裁定的时候,公司还是决定主动跟员工联系,想协商调解。最后在公司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一番谈判后,公司答应付给该员工三个月的工资后,该员工同意调解了。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真的佩服这位员工,从六月份到现在,她一直坚持着,跑劳动局,到仲裁委员会,找律师……而且她五月份刚结婚,因为还没生宝宝,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单位愿意给她工作机会。不过,她终于用法律的武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1、首先公司想辞退员工必须依据公司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委员会讨论通过的正规企业规章制度,而且规章制度需要到所在地区的劳动局进行备案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够依据其中的规定辞退员工。你公司的老板主观判断不具有法律效力。

2、人力资源部对该员工作出的工作调动是不合法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工作岗位、地点、待遇都是预先固定的,公司想变更岗位实际上就是想变更已经签署好的合同。而合同的变更必须经过双方同意才行。

3、员工请假只要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出具了病假申请就可以了,企业并没有权利不批准休假。在2008年钱,由于法律缺陷,企业的确有权利不允许职工休假,但在2008年后发生过1起诉讼案件,法院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法律是《宪法》,其他二级法规都要遵从宪法的规定不得违反,且宪法规定了公民拥有“生存权”和“健康权”,公司不批准休假,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根据什么文件都是对员工宪法赋予权利的剥夺,都是完全不合法的。由此可见,企业没有权利不批准员工正常休病假。

4、公司随后作出的无故旷工三天,作自动离职处理也是没有根据的。旷工就是旷工、离职是离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旷工解除劳动关系是依据劳动合同法中“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条款;离职解除劳动关系是依据劳动部

[2005]52号文件《关于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定做出的。两者在操作过程中有根本上的不同。

我建议:如果你是劳动者,你可以拖延时间,不跟公司见面。到6个月左右的时候,书面通知公司无正当理由不法给病假工资,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发放双倍工

资和工资总额15%的赔偿金,同时发给每年工龄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如果有医院诊断,可以依据《企业职工医疗期规定》要求公司发放3-12个月工资的疾病就业补贴。

如果你是公司HR,你应该同意他的病假,尽快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向职工道歉,给他涨工资,引诱他回岗上班,然后在上班的第一天就鸡蛋里挑骨头,根据规章制度对他工作不到位的地方作出出面处罚,然后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责令其待岗培训,培训期只需要发放所在地最低生活费就可以了,然后在最长6个月的培训期内整的他求你同意他辞职,这样连补偿金都可以不给。

第五篇:劳动争议仲裁案例八

劳动争议仲裁案例八:产假工资不发、生育费用不报 “无情”公司败诉

发布日期: 2005-11-11

[案情简介]

女职工陈某自学校毕业后就与江宁某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且一直在该公司工作,至今有7个年头。2003年9月陈某向公司请假回家待产,10月生育一子,为此花费医疗费1617.22元。2004年2月,休满3个月产假的陈某回单位上班,却被告知该公司不是国有企业,其休产假3个月期间的工资停发。当她要求报销生育医疗费时,该公司又以同样理由拒绝报销生育医疗费。无奈之下,陈某于2004年5月申请仲裁,但因超过期限仲裁委未受理。后陈某向江宁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公司支付医疗费和生育津贴3732.02元。法院审理认为,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期间,依法享受特殊的劳动保护。《江苏省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又规定,女职工所在单位应按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符合计划生育的女职工,产假期间原工资照发,女职工所在单位支付工资后,再由生育保险基金以生育津贴形式对企业予以补偿;因生育所需符合规定项目和标准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普通病房住院费和医疗费等生育医疗费以及因生育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等也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陈某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其3个月产假工资用人单位应予发放。由于陈某所在单位未缴纳生育保险费,故陈某的生育医疗费应由用人单位支付。据此,江宁法院于2004年6月25日缺席判决某电子有限公司支付陈某生育医疗费和生育津贴共计3732.02元。

[点 评]

根据《江苏省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享受以下生育保险待遇:

(一)女职工生育,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产假。产假期间本人原工资照发。

(二)女职工怀孕后,在规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因生育所需符合规定项目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普通病房住院费和医药费等生育医疗费,女职工在产假期间因生育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由于陈某所在单位未依法缴纳生育保险费,因而陈某的产假工资、生育医疗费应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故法院依法缺席判决电子有限公司支付陈某三个月产假工资并报销生育费用。

上一篇:劳动纪律检查情况通报下一篇: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