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公开课谈读书

2022-07-21

第一篇:校内公开课谈读书

校内公开研讨课反思与总结大全

校内公开研讨课课后总结与反思

从正式开学到现在整整有三个月时间了,这三个月中,我在各同组老师在指导下,在教研组长张彦明老师的引领下,9月份上了一堂公开课,10月份做了一次汇报课,11月份又参加了桥西区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作为一名新人,我十分感谢学校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各种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成长起来。感谢同组的各位老师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全方位的指导。虽然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但对刚刚参加教学工作不久的我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每一次准备、每一次课后研讨、每一次总结反思后的收获。

接下来是我就对这段时间以来我们校内公开研讨课进行的总结和反思。

一、课前准备。上课前认真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好方向。注重学情:授课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对于重点班的学生,要在原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而对于普通班的学生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活动的选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次评优课准备中,我起初在最后环节设置了一个拍手歌,评课时韩丽媛老师给我指出来:形式虽好,但不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

二、不拘泥于课本,尤其是所选材料要与时俱进,做到常教常新。来我校之前,我有过在其他学校短暂的任教经历,但那时基本都是严格采用课本上的材料,按着教材的前后呈现顺序来组织教学。在这里,王悦彤老师让我知道了如何去选材料,普通人物材料怎么选,典型人

1 物材料如何用。韩丽媛老师使我明白了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活动和资料的呈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再通过学生之口来展示知识点。不必拘泥于课本顺序。

三、多媒体的运用,更形象直观地展示所授内容,尤其是视频材料的使用,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淡化说教的痕迹。在多媒体使用技术方面,组长张彦明老师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如,视频材料的时间不宜过长,尽量控制在3分钟以内,幻灯片的卡通动画使用注意事项,切换声音问题,一张幻灯片上颜色的种类,一个课件幻灯片适宜的数量,教材上已经有的材料不在多媒体上呈现,课堂环节齐全(有新授、有学生活动与讨论、有小结、有课堂练习与巩固)等等。

四、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我在上课时有一个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爱引导,但往往把握不住引导的度。结果就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将正确答案说出来了。同组老师们听过我的课后,诚恳地给我指出来:老师在课上一定要少说,让学生多说,充分参与,充分表达展现自己,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导的课堂。

五、切忌华而不实。这次评优课的课题为我爱我师,起初我在课件中,采用了一个视频,一个学生活动,两次小组讨论,一个赞美老师的诗歌朗诵,结尾一首拍手歌。给大家的感觉是花哨,实际内容没有深入进去。在王悦彤老师、刘文周老师、张彦明老师、林燕老师等老师的帮助下,我去掉了诗歌朗诵、和最后的拍手歌。而是将里面的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师感动自己的故事这个环节深入进去,让学生

2 小组内讲述故事,然后全班内分享,共同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

六、抛给学生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就老师提出的问题互动起来,关键在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有可操作性。课堂上还要注意恰当的实时的引导。评优课上我设置的回忆自己身边的老师另你感动的事。因为这个问题设置在刚刚看过2015年最美教师加措的视频之后,所以他们大脑中可能会产生“只有像加措老师这样的事迹才是令学生感动的事,自己身边的老师可能很少有这样做的”,所以这个环节就不知道回忆什么,说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适时地去引导:老师对学生的爱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如老师在学习上给予耐心的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谆谆的教诲,也可以是生病时老师亲切的问候…….

七、上课教师语言的严谨性。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很少留意自己的语言的规范性,所以会有口头语,说话随意的毛病。通过集体研讨的活动,我意识到要想上好一堂课,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开头的导入语,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上课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要斟酌再三,不多说一句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

八、评价语的恰当使用。在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全部说“好”。评价要具体,如“这个同学回答得很全面”、“这个同学观察的很仔细”、“那个同学见解很独到”等。

九、板书公正。板书要注意分正板书、副板书。

3

十、注重日常素材的积累。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密切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和基本的政治素养的学科。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关注现实,注重搜集和积累对教学有用的现实素材,使课堂内容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血有肉,能够引发学生现实思考,深入学生内心的课。

在集体教研活动中,使我明白了一个好的老师她的课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汲取新的血液,课堂教学才会生龙活虎。作为我本身来说,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我相信只要肯付出,肯汲取经验,接受建议,一定会很快成为合格的、优秀的老师。我会努力去做,用爱和知识去关心爱护孩子,提高自己。这些都是我在校内公开研讨课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督促自己做一名有进步的教师!

4

第二篇:2017.3第一轮校内公开课教学活动总结

搭建课堂研讨平台 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董家营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为加强教师业务交流,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专业水平,落实“高校课堂”,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组织并开展的校内第一轮校内公开课教学活动圆满结束。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教学活动的亮点

本次活动每位教师的授课,都各具特色,突出了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流程合理,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表现了我校教研活动的亮点。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内老师全员参与。开展活动前,校委会领导进行了认真研究,教导处进行了精心安排,从听课到评课总结,学校领导自始自终全程参与,教研组认真组织落实,使公开课活动能够落到实处。本次活动除邹校长校内事务繁忙,陈校长准备市级课题研究结题资料时间存在冲突外,其余13位老师全部参加。

2.学校教师态度端正,准备充分,展示了风采。教师们均能针对校情、学情进行精心备课,教学环节流畅,课堂上能积极使用教具、卡片、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使课堂变得形象、生动、活泼,展示了我校教师良好的素质风采。

3.教学过程展示特色,落实“高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多样,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 4.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们能努力创设学习情景,尽量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教师们能放手让学生们去观察、总结数学规律;能够让学生到台上板书、自由发言、动手表演等多种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自主探究、认真分析、大胆质疑,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5.组内评课及时,研讨氛围浓厚。各教研组组组长都能够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及时对本组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评课,评课过程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畅所欲言,均能从专业角度诚恳地指出优点与不足,授课教师也能虚心接受大家提出的建议,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需改进的方面

本次活动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1.板书设计欠科学性规范性。有的公开课板书设计还不够清晰简洁、规范工整,随意性强,缺乏对学生的示范性。

2.教学语言欠精炼性和艺术性。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抑扬顿挫,没有激情和感召力;有的英语老师语言流利却不够标准,对单词的听说读写重视不够;有的教师语言啰嗦、重复;低年级教师肢体语言的使用欠缺。

3.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不够活跃。

4.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单一,缺乏多元化。

5.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生的激励及约束方法还需不断更新,对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把控能力还需提高

三、几点建议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内涵,并将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准确把握学段目标、课时目标、教学重难点。

2.加强学习,认真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3.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常规课上成公开课。俗话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我们尽量用公开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平时的每一节课,认真的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尽量将常规课和公开课划等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这次教学活动本学期的教学活动,展示了我校教师朝气蓬勃、激情教书、自我超越的工作作风。

最后,感谢全校每位教师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一起总结经验和教训,激情做事,干净做人,努力自我超越、奋力追赶超越,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更大的努力。

2017年3月21日

第三篇:秋语文教研组校内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历时近七周的校内公开课于11月1日结束,现将此次公开课的反思小结如下。此次公开课整体上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都蕴含着一种思想,即这节课我要讲什么,怎么讲,怎样导课,又怎样拓展等等,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轻松温馨,人文气息浓郁。板书整洁简明又不乏新颖,如赵厚老师设计的“心心相印”板书。导课新颖,且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如王永丽老师的“粽子谜语”导课,冀辩丽老师的节日习俗导课。情景教学让人身临其境,如徐艳玲老师的“假如你就是《父母的心》一文中被送走的孩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分角色朗读读出了人情冷暖,如赵厚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长子次子三女儿等角色,很好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法灵活,教学形式丰富。多媒体一体机的使用,赵厚老师的课堂辩论会,冀辩丽老师的几大教学板

1、幻灯片设计太多,应该控制在15张以内,甚至更少。幻灯片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并不能代替教案,更不能当教案来用。很多教学环节,并不是非得用幻灯片才能很好地展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幻灯片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要为了“幻灯”而“幻灯”。

2、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到位。表现为教学重难点不明确,教学环节混乱,教学板块之间缺少衔接过渡,有教学目标却不向学生明确目标也不围绕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走到哪是哪。

3、贪多。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说,其结果什么都没有说清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手忙脚乱。说到底,是目标定性问题。只考虑教师因素——想讲什么、要讲什么,而忽略了学生因素。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其实,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一节课学生能掌握多少,就教多少”的原则。把“大容量、快节奏、教学内容丰富”作为评价一节课的优点,应该是一个误区。

4、教学思想认识偏差。总以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就是一节成功的课。事实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巧和方法获得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哪些体验等等。

5、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肤浅。对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阅读读通——阅读读透(理解)——阅读读悟(体验)——阅读质疑(发现)”层面,强调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而没有认识到阅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读个明白,而是要学会写——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阅读教学,不要仅仅为了阅读理解感悟而教,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和方法。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写作。

6、教学语言还不够简洁清晰,缺乏亲和力。表现为方言与普通话夹杂运用,口头禅、不完整问句多;一调到底,不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激励性评价语言少,或表扬肯定评价语言单一,缺少变化。

7、讲多练少,学生活动少,自主合作探究没保证;字词处理花时多,——老师只教学生不会的东西嘛。

8、忽略题目作用,缺乏整体感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心灵”不就是文章的中心么?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有三问::“是什么?(文本内容)——为什么?(写作的目的和方法)——怎么样(有何感悟?如何运用?)

第四篇:从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从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从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邓静漪 【摘要】我国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展示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第三单元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谈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语言教学 阅读课 有效教学设计 反思

一、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room)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受实用主义教学影响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突出的问题是多为老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学习的效果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倡和践行有效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二、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的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1)授课内容为牛津英语高二第八模块第三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 和Reading部分。本单元是谈论绘画艺术的,是继第二单元谈论音乐艺术之后又一与艺术相关的内容。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给学生展示了五幅风格迥异不同类型的画,帮助学生了解五种画的类别及其代表作品,从而给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作铺垫。Reading部分Visiting the masters是通过一个中国学生去欧洲旅行参观了著名博物馆(the museum in the city of Malaga,the Louvre Museum, the Musee d’Orsay, the Van Gogh Museum, another museum in Amsterdam), 以e-mail的形式给读者介绍了五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毕加索、达芬奇、莫奈、梵高、伦勃朗)以及他们的名画(《毕加索自画像》、《蒙娜丽莎》、《睡莲》、《星夜》、《向日葵》、《夜巡》)。 文章不是很难,文章的脉络也很清楚。文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文学艺术,提高艺术素养的机会,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本节课教学设计与实施采用以下教学原则:兴趣性原则、交际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采用scanning 和skimming 阅读策略。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主性阅读、小组讨论、问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策略。

(2)教学对象分析:施教对象为高二年级某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但艺术这个话题并不是非常生活化,有相当的学生在此领域的知识相当贫乏,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难度设定不高,主要从课文内容入手,做一些简单的了解和分析,同时学习一些教学策略,在活动设计时给学生充分的提示和指导,在内容升华方面则引领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更要学习艺术家那种投入和专注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2.教学设计

(1)顺其自然的导入,贯通前后知识

新课程标准关于教材使用建议中有这样的说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所以笔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设计:将Welcome to the unit 与Reading两个内容合二为一,整合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Welcome to the unit主要是谈论画的类别及世界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的,这与我们Reading的内容有很多相通、相同的地方,所以完全可以将Welcome to the unit作为Reading 的导入环节来处理。为让Welcome to the unit 的内容更为贴近Reading,笔者在此环节全部选用了课文中提到的五位画家的作品来呈现,以此来说明画的类型——抽象画、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壁画。然后由画及画的作者过渡到课文处理。

(2)把握文章框架,从整体入手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而阅读的教学不仅教授内容和让学生口头表达思想,同时也应该通过学习不同体裁文章的构架和写作方法来实现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本课在导入到文章之后,先进行了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y)的梳理。通过给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勾勒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和主要涉及的内容,从而实现对文章的初步了解。

(3)由表及里,从粗到细

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和框架之后,就应该学习一些细节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领悟。该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作者及姑妈在欧洲游历期间参观的艺术博物馆,着重介绍了几位世界知名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使这两个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旅游路线和博物馆。文章中明确提到了位于不同国家的几个艺术博物馆,要把旅游线路更直观地表现给学生,比较好的方法是地图法加箭头法。找一张标明国名的欧洲地图(涉及到文中那几个国家的那部分即可),然后用箭头标明出发地、途径地、终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博物馆所处位置,也可以对艺术家的出生地有进一步的感受。

第二,画家和作品。文章作者在介绍画家和作品时,主要涉及到出生地、出生/去世时间、代表作、绘画风格等信息。笔者用幻灯片展示画家的照片或画像,然后设计以上信息让学生进行填空,由此,学生对文章细节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skimming这一非常重要的阅读技巧。

(4)活动设计,趁热打铁很重要;情感升华,积极引导不可少

任何一篇阅读的学习都不能只停留在文章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运用和情感的升华。语言的功能在于运用在于交流,而教学的功能除了习得知识更在于育人,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这个环节设计的好坏至关重要。在活动设计环节,笔者安排了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用表格的形式再现文章中介绍的几个知名画家的姓名及他们的国籍、时期、作品、画派。学生被要求填出某个画家某个缺漏的信息,这既检查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复习了相关词汇。

第二,猜谜。趁热打铁,邀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其他学生,而下面学生依次根据前面操练的内容描述某画家的有关信息,让讲台前的学生猜画家的名字或代表作或国籍或画派。本环节的主要作用在于训练学生完整表达语句和段落的能力,同时可活跃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第三,作为无锡人,学生们对著名的无锡宜兴画家徐悲鸿有所了解,因此,笔者设计了讨论话题:介绍徐悲鸿。为了让学生在对该画家的介绍更为全面,更好地模仿文章中的结构进行人物和作品介绍,笔者在幻灯片上给了一些必要的信息,如出生时间、幼年时期生活背景的艰苦、学画的坚忍不拔、留学和游历情况、擅长的画派,而将出生地,代表画作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这一话题的设计,除了达到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之外,还为下文的情感升华做铺垫。

第三,思想升华融入课堂教学。在文中,几位绘画艺术家的作品固然伟大,但更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家都对绘画艺术矢志不渝,或成功或失败,无论遇到怎样的艰苦,从未放弃对于自己所爱的艺术的追求(如梵高);无论多么成功,始终没有自满或放弃对绘画艺术进一步的追求(如毕加索)。作为学生,作为一个平常人,我们或多或少会经历逆境也会享受成功,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成败呢?对于梦想的追求(如理想的大学),会因为某些因素而停下脚步吗?提出问题后,请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3.实践反思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会有让人惋惜的遗憾。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几个不足的地方。一是在导入环节中,尽管笔者所给的代表画作非常著名,但有个别学生在该方面的常识实在太少,不能把代表作和画家正确地对号入座。一是本文中有几个词汇的发音学生把握的不是很好,如画家的名字和画派的名称。考虑原因应该有几下几点,一是知识面狭窄,对绘画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二是对词汇课前预习不够,也是平时不注意训练朗读的结果。

但也有很满意的地方。第一,整个课文内容框架和细节理解方面的设计扼要明了,可操作性强,给与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另外前后贯穿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很好的预热和巩固了文章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地很流畅。第二,最后感情升华的部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回答积极而正面,表述形式丰富多彩,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紧扣教材中心,符合学生能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真正学会运用和表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邱金利,《中学英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袁振国,《当代教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 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一、出示问题,激情导入(5分钟)

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同学们是否细心想过,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指两三名同学回答)

师:每个人都有理想。有的人理想很现实,有的人理想很崇高。在封建社会,读书无非是为了升官发财,衣锦还乡,耀祖扬威。现代,有的人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未来的安逸,生活的美好而读书,有的人为爸爸妈妈而读书,有的人为老师而读书,有的人为做官而读书,有的人为挣钱而读书,有的人为吃饭而读书。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他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课。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清理思路

(一)背景了解(2分钟)

1、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2、学习生字 齐读 小老师带读 开火车读

(二)整体感知(5分钟)

老师:同学们在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了解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1、故事一:疑惑(1-6自然段)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2、故事二:租界察看(7-8自然段)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话中的深意。

3、故事三:立下宏志(9-16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读书目标(17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引出“中华不振”

师:“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兴起)课文中有一个与它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齐读1至6自然段,找找是哪个词语?(板书: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2、引入历史背景解说。

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中国——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圈占土地——建造楼房、 强占租界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④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径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话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播放课件)

师:这都是因为什么?(中华不振)

3、分角色朗读。

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伯父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他的话应该怎样读才好?

师:怎样才能读出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疑惑呢? (播放课件)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小组合作

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大大方方、声音洪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地倾听,必要的时候做补充。

【预设】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师: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

(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师: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大不相同、耀武扬威)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为什么巡警在租界里“耀武扬威”?(中华不振!)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预设】

A、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说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师: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中华不振)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B、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师:“不但不„„反而„„”这一关联词体现了周恩来对中国巡警的行为有着怎样的感受?(愤怒、痛心、失望……)中国巡警的行为表明了什么?(中华不振)这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C、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师: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 D、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出示: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敢怒不敢言。)

师:看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让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三)参读“中华不振”

师: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出示资料)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这到底是为什么?(中华不振)

(四)思考“中华不振”

1、展开想象,走进周恩来

师:然而,在当时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

3、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师: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梁启超说过:

(出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

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铮铮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师:(配乐)是啊,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是他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从心底轻声地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图一: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二: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这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师: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5、总结

师:同学们,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一十一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三十三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因为他从小就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让我们在缅怀周总理的同时,谨记他的教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上一篇:写去荷塘玩的作文下一篇:学前教育学练习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