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研究报告

2022-07-28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然灾害研究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自然灾害研究报告

自然灾害学习报告

«自然灾害专题»学习报告

-----沙尘暴

自然灾害,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即构成灾难。

地质灾害:地质作用所产生的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山崩

气象灾害:短时间的大气物理过程产生的灾害,如:雨灾(暴雨、热带暴风雨)、风灾(台风、飓风、龙卷风)、水灾(洪水)、雪灾(暴风雪、雪崩)

气候灾害:气候异常所产生的灾害,如:全球大气变暖,旱灾等

水文灾害:如水灾等

生态灾害:恶性传染病(SARS、埃博拉病毒)、沙尘暴、火灾(森林大火)等

天文灾害:流星体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太阳活动引发的灾害

一、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对沙尘暴强度等级的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目前将沙尘暴强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即4级≤风速≤6级,500米≤能见度≤1000米,称为弱沙尘暴;6级≤风速≤8级,200米≤能见度≤500米,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风速≥9级,50米≤能见度≤200米,称为强沙尘暴;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时最大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米)时,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风暴,俗称“黑风”)。

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据研究表明,早在白垩纪末(距今7000万年),就有风沙尘出现。 上图为红海上的沙尘暴

据地方志记载公元351年甘肃武威一带就有强沙尘暴发生,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与牧畜伤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沙尘暴显示出周期性变化,它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和地面沙尘物质的多少有关,遇气候暖湿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好,沙尘暴发生频率低;反之在冷干气候时期,则沙尘暴发生频率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稍有增加,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

三、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春季沙漠的边缘地区,由于长期干旱,而且地表少有植被覆盖,当有大风来临的时候地表的沙尘很容易被吹起且被输移,但由于沙子粒径较大,不易形成悬移(悬浮移动,是小颗粒物质保证长距离输移的必要条件),因此不能长距离输移,这也是距沙尘较远的地区只有降尘而少见扬沙的主要原因。如果风持续的时间很长,形成悬移的浮尘能够被输送到很远的地方,所经过的地区就会出现沙尘暴;当风速减弱到一定程度后,浮尘就会降落,该地就会出现降尘天气。如果此时降水,就会形成所谓的“泥雨”。

在我国从沙尘暴形成过程所需的四个条件看,黄土高原、广袤的沙漠及由人为因素的破坏正处于荒漠化过程中的土地,北方春季末耕种的土地及处于施工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等)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源;而春季北方地区的干旱,又使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大风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现象,主要是冷锋活动或经纬向环流调整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沙尘暴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加剧,对沙尘暴发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全球干旱(其原因目前尚未知)等异常天气现象也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说人类活动对沙尘暴的产生只起到一定作用,并不能说沙尘暴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四、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

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受到沙尘暴的危害严重,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工矿、交通、新兴城镇及其它水利、电力、煤田和油气井等设施,均受风沙危害或威胁,一旦出现沙风暴或黑风暴,受害尤为严重。

案例:1993年5月5日 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此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涉及西北四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1200多万人。据统计,在此次浩劫中,共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只头,受灾农田和果林与幼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破坏都十分严重。此外,沙尘暴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大加快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另外降尘会对城市的大气造成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五、对于沙尘暴我们要做些什么 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且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 加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

环境的破坏对沙尘暴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加强环境的治理对于减轻或减少沙尘暴显得尤为重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从2000年起,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其中之一是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这对遏制沙尘暴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寻找比较准确的物质来源,对沙尘暴的源头进行重点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沙尘暴的危害方式,大体可归纳为4种:沙埋、风蚀、大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

沙尘暴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风是沙尘暴的原始驱动力。其次是沙源,如果没有沙源和很细的沙土等基本物质,光有大气环流也不会形成沙尘暴。第三,地表受热后(一般是在干旱的条件下)产生一种不稳定的上升气流,把地面的沙子带到高空,从而形成沙尘暴,这就是沙尘暴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

我国林科院曾经利用分布在全国的1000多个观测站、10年的观测资料来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条件做了一些实验,结果表明,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干旱区还在扩大,沙尘暴的来源还会存在的。再加上我们又不可能左右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自然因素好象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它,沙尘暴是土地沙化、荒漠化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采取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等手段来减少沙源。 在我国的四道防线阻击沙尘暴

• 第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 第二,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建起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

• 第三,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 第四,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障

2008年秋紫金学院 «自然灾害专题»小组实践报告

沙尘暴

摘要: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本文分别描述了沙尘暴的时空分布、沙尘暴的形成条件、沙尘暴的危害、面对沙尘暴我们要做的以及我国面对沙尘暴所采取的措施。

组长: 张

060105155 成员: 吴

060105242

姚跃华

060105154

2008—10—20

第二篇:甘肃自然灾害调查报告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八年级(5)班贾若飞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内陆的中纬度地区,这里降水量少,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占全省的2/3。干旱区面积大是甘肃气候的显著特征。夏季风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夏季风微弱时,便会出现干旱灾害。

干旱是甘肃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每年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都有发生。干旱常发生于春播作物下种、出苗时节或出苗以后。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极大,轻则大幅度减产,重则颗粒无收,甚至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省内受旱灾影响的地域较广,发生频率高。 冰雹是全省仅次于干旱的自然灾害。发生在每年4-10月,尤以5-8月最为集中,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年平均降雹日数达5-16天。全省50多个市县,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危害,甘肃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雹、消雹经验,他们利用土炮、高射炮、火箭等工具进行消雹,化雹为雨,减轻了冰雹的危害。

地质灾害中,地震尤为突出。甘肃省位于我国五大地震带之一的汾渭地堑—六盘山—河西走廊地震带。因此,这里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据统计,与全国其他各省、市、区比较,甘肃省历史上发生6级以上地震次数名列前六位。近代历史上,据甘肃

省已有具体破坏数字的24次地震统计,地震夺去了16万人生命,造成几十万头牲畜死亡,损毁十几万间房屋,在预防工作上,兰州地震局在省内两个地震带上设有数个地震观测站进行全天候观测,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甘肃也是一个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滑坡普遍存在于全省的山区。山体陡峻,地表起伏,加之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疏松、粘性差,地面缺乏植被保护,遇到暴雨,在重力作用下极易形成滑坡和坍塌。2003年,兰州发生的几次滑坡,造成了数百万的经济损失。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区。这是山脉众多,山高坡陡,森林植被颁不均,坡耕地面积广,降水又多暴雨形式。因此,这里水土流失现象普遍,局部地区还会形成山洪泥石流。加强植被保护,避免开垦陡坡,对防治泥石流灾害十分有效。

地震、泥石流、滑坡是全省最突出的地质灾害。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地质灾害已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经过调查,多数自然灾害属于人类造成的,如浪费水资源,滥砍乱伐等,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共生。

第三篇:关于自然灾害的分析调查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3班 *** 近年来,随着全球自然灾害不断地发生,人类开始渐渐懂得大自然的重要性了。但是,只是懂得它的危害还是不够的,还要认识到怎样去保护它。环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定义,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调查方法:上网查询,个人分析等。

(一)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

1. 北美黑风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

2. 秘鲁大雪崩 1970年5月31日20时30分,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区。

3. 孟加拉国特大水灾 1987年7月,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

4. 印度鼠疫大流行 1994年9-10月间,印度遭受了一场致命的瘟疫,30万苏拉特市民逃往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时也将鼠疫带到了全国各地。

5. 喀麦隆湖底毒气 1986年8月21日晚,一声巨响划破了长空。

6. 伦敦大烟雾 1952年12月4日,英国伦敦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7. 百慕大地区神秘灾难 据说自从1945年以来,在百慕大这片地区已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秘失踪,失踪仿佛是在一瞬间完成,就像天空破了个洞,飞机一下掉进洞里而无声无息了,或者大海突然张开大口,把船只吞噬„„百慕大这个黑洞,至今还没有看见底。

8. 通古斯大 1908年6月30日凌晨,一场罕见的惨祸降临到西伯利亚偏僻林区。

9. 智利大海啸 据说,智利是上帝创造世界后的"最后一块泥巴"。

10.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能量比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强烈400倍的大地震发生了。

11. 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 12. 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了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5级)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三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13. 海地地震

这次海地自1770年以来最严重的大地震,使这个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包括总统府和联合国维和部队驻地在内的数百栋建筑坍塌。据国际红十字会初步估计,此次大地震将为海地带来多达300万14.

15.

(二)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人类自从创生之日起,就以生物界前所未有的能力对自然进行着干预。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生存需要,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土地、淡水、空气、矿产等资源,并将废料遗弃地球表层,使致灾的人为作用日渐增加。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随心所欲的改造和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灾害从生。长期以来,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捕、滥用和无处理排污等,对自然界实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利用,已造成土壤浸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枯竭、物种消亡和环境严重污染,加剧了洪涝灾害、风沙灾害、浸蚀灾害和滑坡、山崩、泥石流灾害,使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其严重程度已危及经济建设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现在应该是人类清醒的时候了!我们应该面对现实,自我反思,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与大自然重修旧好

(三)为什么自然灾害会如此频发?

“自然灾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也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近年来,自然灾害呈频度加大、强度增强、损失加重的发展趋势,究其原因,则是因为(1)人口城市化,人口密度大;(2)经济增长,资产积累;(3)人类不合理的开发;(4)不安全的工程设施增多;(5)灾害的牵连性;(6)自然多变异性。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俗话说:“天火为灾(災),人火为火(祸)”,自然灾害的诱发原因不外乎两种,一为人为因素,二为自然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依靠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向自然索取,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了自然净化能力。所以,人类要从科学的意识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少它们所造成的灾害,我们认为,首先应全面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

(四)难道人类在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面对这一切我们应当如何做呢?

虽然很多地区是位于台风或飓风区,很容易受其影响,但是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去减少其对我们的伤害呢?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在灾害发生后,只知道埋怨,有谁想过,其实这些自然灾害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例如,在很多沿海地区生长着很多可以妨碍台风或飓风前进的红树林,是我们将其破坏的。

(1) 洪涝灾害:由于盲目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2) 干旱灾害:中国有 45% 的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加上人类活动对植被及土层结构的破坏使大量天然降水无效流失,导致了中国的水资源持续减少;

(3) 滑坡灾害:中国滑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分布的广泛性在世界少有。滑坡发育地区主要在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部、甘肃省南部和黄土高原沟壑区。除了自然形成的条件外,多难民。

智利地震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34,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

自然灾害还在发生中...... 种人为活动会对滑坡灾害有引发作用;

(4) 生物灾害:由于生态失衡、外来物种入侵、大面积单一种植等,中国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的病、虫、草、鼠害暴发或流行,造成每年粮食损失数十亿公斤,棉花 300-400 万担,木材近千万立方米,加上其它经济作物的损失,每年全国的的总损失近百亿元;

(5) 泥石流灾害: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 69% ,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泥石流危害的主要地区是西南、西北山区,其次是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北部边缘、秦巴山区、太行山辽南山区。泥石流灾害给城镇、农田、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能源和水利设施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每年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数百甚至上千的人员伤亡。虽然地质结构的演变孕育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条件,但地表自然结构受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会促使泥石流的发生。引发泥石流灾害的人为活动主要有:在山区建工矿企业,城镇、交通、农田和水利建设不断发展,滥伐森林、草地过牧、陡坡垦殖、开矿弃渣、筑路弃土、劈山引水等。

面对这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1.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2.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研究、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不仅要有政策,还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大家一起努力,你一点我一点,将我们的地球变成我们真正的家,大自然就好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和我们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第四篇:关于自然灾害的分析调查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3班***

近年来,随着全球自然灾害不断地发生,人类开始渐渐懂得大自然的重要性了。但是,只是

懂得它的危害还是不够的,还要认识到怎样去保护它。环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调查方法:上网查询,个人分析等。

(一)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

1.北美黑风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

2.秘鲁大雪崩 1970年5月31日20时30分,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区。

3.孟加拉国特大水灾 1987年7月,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

4.印度鼠疫大流行 1994年9-10月间,印度遭受了一场致命的瘟疫,30万苏拉特市民逃往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时也将鼠疫带到了全国各地。

5.喀麦隆湖底毒气 1986年8月21日晚,一声巨响划破了长空。

6.伦敦大烟雾 1952年12月4日,英国伦敦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7.百慕大地区神秘灾难 据说自从1945年以来,在百慕大这片地区已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秘失踪,失踪仿佛是在一瞬间完成,就像天空破了个洞,飞机一下掉进洞里而无声无息了,或者大海突然张开大口,把船只吞噬„„百慕大这个黑洞,至今还没有看见底。

8.通古斯大 1908年6月30日凌晨,一场罕见的惨祸降临到西伯利亚偏僻林区。

9.智利大海啸 据说,智利是上帝创造世界后的"最后一块泥巴"。

10.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能量比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强烈400倍的大地震发生了。

11. 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

12. 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了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

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5级)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三

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13. 海地地震这次海地自1770年以来最严重的大地震,使这个西半球最贫穷的

国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包括总统府和联合国维和部队驻地在内的数百

栋建筑坍塌。据国际红十字会初步估计,此次大地震将为海地带来多达300万

14.

15.(二)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人类自从创生之日起,就以生物界前所未有的能力对自然进行着干预。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生存需要,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土地、淡水、空气、矿产等资源,并将废料遗弃地球表层,使致灾的人为作用日渐增加。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随心所欲的改造和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灾害从生。长期以来,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捕、滥用和无处理排污等,对自然界实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利用,已造成土壤浸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枯竭、物种消亡和环境严重污染,加剧了洪涝灾害、风沙灾害、浸蚀灾害和滑坡、山崩、泥石流灾害,使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其严重程度已危及经济建设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现在应该是人类清醒的时候了!我们应该面对现实,自我反思,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与大自然重修旧好

(三)为什么自然灾害会如此频发?

“自然灾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也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近年来,自然灾害呈频度加大、强度增强、损失加重的发展趋势,究其原因,则是因为(1)人口城市化,人口密度大;(2)经济增长,资产积累;

(3)人类不合理的开发;(4)不安全的工程设施增多;(5)灾害的牵连性;(6)自然多变异性。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俗话说:“天火为灾(災),人火为火(祸)”,自然灾害的诱发原因不外乎两种,一为人为因素,二为自然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依靠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向自然索取,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了自然净化能力。所以,人类要从科学的意识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少它们所造成的灾害,我们认为,首先应全面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

(四)难道人类在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面对这一切我们应当如何做呢?

虽然很多地区是位于台风或飓风区,很容易受其影响,但是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去减少其对我们的伤害呢?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在灾害发生后,只知道埋怨,有谁想过,其实这些自然灾害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例如,在很多沿海地区生长着很多可以妨碍台风或飓风前进的红树林,是我们将其破坏的。

(1) 洪涝灾害:由于盲目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2) 干旱灾害:中国有 45% 的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加上人类活动对植被及土层结构的破坏使大量天然降水无效流失,导致了中国的水资源持续减少;

(3) 滑坡灾害:中国滑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分布的广泛性在世界少有。滑坡发育地区主要在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部、甘肃省南部和黄土高原沟壑区。除了自然形成的条件外,多难民。 智利地震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34,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 自然灾害还在发生中......种人为活动会对滑坡灾害有引发作用;

(4) 生物灾害:由于生态失衡、外来物种入侵、大面积单一种植等,中国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的病、虫、草、鼠害暴发或流行,造成每年粮食损失数十亿公斤,棉花 300-400 万担,木材近千万立方米,加上其它经济作物的损失,每年全国的的总损失近百亿元;

(5) 泥石流灾害: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 69% ,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泥石流危害的主要地区是西南、西北山区,其次是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北部边缘、秦巴山区、太行山辽南山区。泥石流灾害给城镇、农田、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能源和水利设施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每年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数百甚至上千的人员伤亡。虽然地质结构的演变孕育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条件,但地表自然结构受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会促使泥石流的发生。引发泥石流灾害的人为活动主要有:在山区建工矿企业,城镇、交通、农田和水利建设不断发展,滥伐森林、草地过牧、陡坡垦殖、开矿弃渣、筑路弃土、劈山引水等。

面对这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1.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2.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研究、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不仅要有政策,还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大家一起努力,你一点我一点,将我们的地球变成我们真正的家,大自然就好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和我们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第五篇: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

转发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的通知

皖粮仓〔2011〕107号

发布时间:2011年7月14日 浏览次数:438次 【关闭】

各市粮食局:

现将国家粮食局《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今年的灾损情况请各地按《办法》要求和附表格式于七月二十五日前上报省局,以便汇总上报。

电子邮箱: 联 系 人:戴春牛、白侠峰

联系电话:0551—2889716,2870502。

安徽省粮食局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主题词:转发 自然灾害统计△ 办法 通知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附件: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粮展〔2011〕1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为规范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工作,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提高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局制订了《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现予以印发。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安徽省粮食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科学、有效地组织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掌握灾情损失、提高应急能力、服务灾后重建中的作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是指由各类自然因素引起的,并对粮食企业造成损失或危害的突发性事件。自然灾害报告分期间性灾害报告和瞬时性灾害报告。期间性灾害一般持续

时间较长,灾害期间损失情况不断变化;瞬时性灾害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损失情况相对稳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类粮油仓储单位,以及参与地方粮食应急保障供应体系的加工企业、军供企业和供应网点等,以下统称“粮食企业”。

第四条 粮食企业遭受自然灾害后,应及时处置灾情,避免损失扩大,同时尽快清点损失情况。因灾损失粮食10吨以上或油脂2吨以上,或造成其他财产直接损失10万元以上,应及时报告。清点损失应在保证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特别要注意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学品处理安全和用电安全,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第五条 地方粮食企业要按照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规定的报送渠道向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情况,加工企业、军供企业和供应网点还应同时抄报对其授权定点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报告应讲求时效和实事求是,不得迟报、虚报、瞒报和谎报。

第六条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人员伤亡情况及库存粮油、仓房(油罐)、厂房、供应网点、附属设施、生产用车辆、设备仪器等的直接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附加电子图片。涉及中央事权粮(油)受损的受损企业还应将中央事权粮(油)的损失情况抄送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相关直属企业。

第七条 瞬时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受损企业应立即向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在灾后1日内报告损失情况。县、市(地)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灾后2日内逐级汇总上报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灾后3日内报至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影响特别重大的瞬时性灾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在灾后24小时内报至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如统计的受损情况有变化,应及时更新上报。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统计上报,应说明原因。

第八条 期间性自然灾害的报告应在灾害持续期间以不定期更新方式连续进行,前后两次报告的间隔最长不超过3个工作日。受损企业第一次报告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时间最迟不超过灾后3个工作日,县、市(地)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第一次上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时间最迟不超过灾后4个工作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第一次上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时间最迟不超过灾后5个工作日。

第九条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等中央企业所属企业遭受自然灾害,不纳入地方粮食部门统计范围,由总公司或集团公司直接将灾害损失情况报送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将相关情况抄送有关省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基础表

2.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汇总表

3.填表说明 附件3

填 表 说 明 1.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表分基础表(附件1)和汇总表(附件2)。基础表由企业填报,汇总表由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逐级汇总上报。

2.灾害类型填写属于哪种类型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风灾、雨雪冰冻、地震、泥石流、雷电等。灾害性质填写瞬时性灾害或期间性灾害。

3.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各类设施、设备、工具和仪器等。固定资产损失金额按灾害发生前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测算。

4.粮油损失指库存粮油不复存在,或失去食用价值。中央事权粮(油)包括中央储备粮(油)和临时存储粮(油)。

5.仓房和油罐的损失分倒塌与受损两种情况。倒塌即仓(罐)容灭失不复存在;受损即仓房(油罐)需要维修才能正常使用,并可以通过维修恢复原来用途。轻微受损且不影响正常使用、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不用上报。

6.附属设施、设备仪器及生产用车辆受损是指遭到破坏,完全丧失原有功能或影响正常使用功能发挥的情况。

7.人员伤亡是指因灾害造成企业区域内人员伤亡的情况。

8.“备注”栏填写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9.企业性质填写国有或非国有。

10.如企业有多个库区,可在统计表中“合计”以下依次加行,列明每个库区的损失情况,并逐列合计;单库区企业直接填“合计”一行。

11.汇总表中汇总层级填县(区、市)、市(地)、省(自治区、直辖市)。

12.汇总单位根据下级汇总单位或填报企业上报的表格填写,在汇总本级合计数的同时,还应全面显示以下所有层级单位的合计数和每个企业的统计数(多库区企业在汇总表中不列各个库区的数据),企业隶属哪级即在哪级下方显示。例如省级汇总表中,应显示各市(地)的合计数,在市(地)的合计数以下显示该市(地)各县(区、市)的合计数,同时整个表中还反映省、市、县各级所有企业的统计数。

13.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全国粮食系统纵向网上报本级报表(EXCEL格式)。

上一篇:招商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中山古镇前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