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的变革读后感

2022-11-03

第一篇:第三世界的变革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 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 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起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第二篇:成熟组织的绩效变革读后感

通过三天时间拜读吴向京的著作《成熟组织的绩效变革》,让我对如何开展国有企业、特别是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1.为什么要开展绩效变革,可不可以不开展绩效改革 我的答案是:可以不开展绩效改革,但有必要开展绩效改革。

可以不开展绩效改革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就是书中研究的所谓成熟企业,已经有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手段,包括成熟的绩效管理,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和不断进步,至于企业中存在的人员臃肿、结构性缺员、劳动效率不高、吃大锅饭等等痼疾,并非出在落后的绩效管理上,也非单纯通过绩效改革就能解决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有垄断企业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造成的,绩效手段使用不好反而会出大问题,中国人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是历次社会动荡的思想根源,同样,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或合理而得不到认同,是职工不稳定因素的根源。因此,绩效改革的出路不是在框架设计上,也不是在制度流程设计上,而是在改变绩效文化和习惯。

有必要开展绩效变革的原因是,作为一个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单位就必须按照“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而践行“两越”精神的管理手段本身就需不断丰富、改进和提升,如机构体制改革、对标管理、资金管理、经营责任制考核、专项考核、干部人事管理、薪酬激励、全员绩效管理等等。目前,全员绩效管理作为成熟企业众多管理工具之一,更多的是停留在组织绩效管理层面,员工绩效管理,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由于难以量化、难以类比、难以区分优劣,怎么改、怎么评,都难以得到所有员工认同,最终出现采取民主测评代替绩效考评的无奈之举,出现“好好先生”绩效水平超过真正做出成绩的员工。

2.为什么绩效改革推动难度这么大

我的认识是:

一是绩效改革就是文化改革。员工改变思维、认识新事物的周期相对较长,而绩效结果作为员工收入分配、职业发展或职业认同的方向标,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没有平衡好利益关系,阻力重重,要让员工对新的绩效产生一致的认同感,难度更大。

二是绩效改革就是习惯改革。现行的员工绩效考评方式主要还是以差错考核为主,简单实用,又满足了大多数员工同一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大锅饭”现象的内在市场,要想让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起正向激励的绩效管理,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技巧上,都十分复杂。技术上,管理人员至少需要审

核、平衡员工提报的关键绩效指标和考评标准的合理性,甚至要与员工一起研究、寻找、设定关键绩效指标,技巧上,管理人员要让不同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评价标准趋同,要让员工彼此认同关键绩效指标的公平性,要艺术性的让员工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找准绩效改进的方向,对管理人员能力、精力、资历等都有较高要求。

3.《成熟组织的绩效变革》也存在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

一是仍未解决书中提到的部分问题。

二是关键绩效指标的寻找、考评方式存在问题。不进行横向比较,注重自己绩效提升,有鞭打快牛的缺点,

4.如何推动公司绩效改革工作

我的建议是:

一是培训先行。要统一干部员工思想认识,让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识、理解和支持绩效改革是成功的关键,否则,绩效改革制度、政策、框架、流程等等强推的结果就是束之高阁,最终成为一文废纸,正如2011年在本部强推的绩效合约。因此必须通过对新的绩效管理方式进行宣贯、培训,从下到上贯彻落实才能收到实效。

二是制度跟进。在扭转干部员工思想认识的同时,按照简单实用的原则,适当修订绩效管理制度,制度重点在于明确绩效管理的原则、管理范围、等级比例和考核结果的应用。

三是稳步推进。按照现有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牵头部门只要格式统

一、标准的绩效考核结果,绩效管理方法可以统一宣贯、培训,但不宜强推,一旦强推,就会出现2011年有的部门连指标都不会做,要求项目组定指标的抵制现象。在推行过程中,挖掘新绩效管理模式运行情况较好的部门、案例,组织各部门、全体员工学习,逐步推广。

第三篇:《变革的力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 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

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起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第四篇:《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读后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大师德鲁克在80年代的一本著作,虽然年代久远,但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我们来收集一下《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读后感吧。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读后感一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很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触管理岗位的时候,就被推荐了这本书,但受阅历限制,比较无感。

这本书最深刻的是在两点。第一点是,卓有成效这个词是针对管理者自身的,也就是说德鲁克认为要做好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成效。第二点是,认为卓有成效是可以训练得到的。为什么我觉得这两点很深刻呢,因为管理一般来说往往会和沟通协调、绩效激励、团队建设等关联在一起,都和他人直接有关,训练需要得到他人的配合,难度可就大了去了。德鲁克的观点是管理能力只是一种自身的能力,只要自己一个人训练就可以,把训练难度大幅降低,变成了一件可以立即实践的事情。这本书能这么的风行,这个应该是主要的原因。

在具体训练的方法上,德鲁克提出了五个方向:1)时间管理。2)专注于工作的贡献,而非工作本身。3)发挥自己和他人的优势。4)要事优先。5)有效决策。

这五点,是管理工作与普通工作的差别。随着管理层级的提高,影响力会越发增大,代价是会带来负作用。1)时间受到牵制,不由自己掌握。2)机构层级的增多会导致目标的分散。3)工作结果受他人的影响。4)日常事务增多。

这几个代价我觉得只要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工作,都会深有体会,尤其是对程序员出身的我们来说,这种转变会尤其的痛苦。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靠上面说到的前四个方向。

每个方向的训练都有很丰富的内涵,我说一个比较简单的,也就是第二条:专注于工作的贡献,而非工作本身。我的理解是,why比what更重要。简单推理下,在个人能力的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获得反馈,反馈的质量决定了成长的速度。反馈是由目标来决定的,目标越真实,反馈的真实性越强,质量也就越高。所以对我们来说,就要提高目标的真实性,就要多问why。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增加一个页面筛选"和"给用户节省一分钟的时间"这两个目标的差别。微信张小龙在前段时间的公开演讲中也着重提到了要警惕KPI,因为KPI不能解释why,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德鲁克的这本书很薄,提出了训练的可行性和总体的方向,只是入门,后面的路还很长。无论如何,行动起来,坏计划比没计划强,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读后感二

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所以,基于以上理论,总结下来就是“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的管理者都应该让自己的工作变得卓有成效”。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关键有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合理管控自己的时间,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其实有过此想法的人应该都很清楚,合理管控很不容易。不过书中介绍了做到合理管控的方法:首先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诊断,判断出哪些事情占用了时间。其次,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最后再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个人认为这些步骤里最关键的就是第一步,因为诊断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记录,而且不能因为记录行为改变计划做的事情,这个过程最好由第三人来完成,但这个第三人是不太好选择的。最近感觉自己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所以准备按此方法诊断一下。因为,这是作为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人的精力确实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做正确的事,很难成就自己,更别说成就企业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会有许多琐事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总是感觉每天都处于忙碌之中,但效率却不高。所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重要的领域,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能够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

“我能贡献什么”,这是想成为卓有成效管理者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反复阅读的章节。对于普通员工来说,通常只考虑,我被分配了什么工作,而不是考虑我能做什么。当然,在一个组织中,完成既有工作,这是无可推辞的;但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考虑我能贡献什么,那么无疑,则进了一大步。因为你从此不是一个被动的员工,如果你是管理者,则表明你有了再一次晋升的可能。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是激发自我潜力非常重要的一步。自我贡献的意识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激励的源泉。

“发挥别人的长处”,是我比较认同的书中提到的观点,也是我认为成为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关键点之一。书中提到了三点:1)要用人所长;2)如何管理上司;3)如何发挥自己长处。其中第一点:用人之所长特别强调四点:1.设定合适职位,有人能胜任;2.设定有适当挑战的职位,激发潜力;3.先考虑他能做什么,而不是岗位需要的最低要求;4.取人所长,容其所短。前边两部分没有太多可以讨论的,对于第三点,刚开始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求这样?不是变成因人设岗了么?后来想想还是有部分道理的。如果寻找最低要求候选人,那么该岗位大概很少能有创新以及突破,只能因循守旧。如何管理上司,主要是如何有效和上司沟通的问题。你能左右上司的渠道不多,没有行政命令,那么只能沟通。抱怨和建议是两种方式,但是抱怨只能让你看到不足,建议则能诱发前景,并按照你设想的方式解决前进。所以沟通方式很重要。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读后感三

一、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那么如何管理自己的世界,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最后再将它由碎片化而集中成大块连续性的时间段,书中提到有三个步骤,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第一步,记录时间;第二步,管理时间;第三步;统一安排时间。

时间完全没有替代品,我们可以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人力,但是无法增加已经逝去的时间,所以以上的步骤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自己的时间实际上是怎么么耗用的。

二、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作为管理者应常常自问:“对我服务的部门,在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贡献?”其实就是一种责任,包括自己的工作,与同事的关系,以及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比如会议等。尤其在人际关系上,也必须有效,在着眼于贡献的基础上应该满足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和培养他人这四项基本要求。

三、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优点,所以在工作之中,一定要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优点来共同完成任务。尽可能做到因事设人,避免因人设事产生恩怨派系。人事的决策,要公平和公正,否则就会赶走的好人,或破坏好人的干劲。为了避免因人设置的陷阱,必须要做到1、职位必须设置合情合理;2、职位要求必须严格且涵盖要广;3、用人时优先考虑人能做些什么,其次在考虑职位要求;4、用人所长的同时也必须能容人之短。

四、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一定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先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管理者越是想做重大的贡献,就越是需要更长的“整块时间”,越是想将纷繁复杂转化为成就,越是需要不断的努力,越是需要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

五、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都不是“是”与“非”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而卓有成效的决策者,是先从个人的见解开始的,因为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只能说明此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头脑迟钝了。有效的管理者鼓励大家提出见解,但是在鼓励的同时,也会让大家深思熟虑,认清其见解经过证实后的结果。

企业聘用管理者,就是希望他的工作卓有成效,所以管理者必须在组织里开展有效的工作,否则就对不起聘用他的企业。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也是一种自我训练。

综上所述,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分析时间记录,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衡量各项耗用时间的工作轻重,以此来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水平和质量;第二步,是管理者应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清楚自己的目标,重视自己的成果;第三步,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优点;第四步,掌握自己的时间安排,要事第一,一段时间只做一件重要的事;第五步,进行有效的决策。

第五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读后感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代要求

——读《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感

最近细心研读了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一章,有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要依靠教师教学行为、观念、方式的转变的落实上。也就是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

为什么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任长松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不光可通过书本,更多可通过互联网等来获取。如果我们不改变教学方法,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既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掌握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见识科技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高一地理必修一比较抽象,总有学生抱怨太难了,刚开始就比较畏惧,不想学,到高二选地理的人就很少。所以在高一时一定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可以借助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贴近学生生活,各种趣闻事例等,让学生想学、主动去学。

学生步入社会,寻求就业机会。可社会特别是工商界需要的那种具有创造性思维、善于学习、推理、擅长合作和会解决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会自主学习,会创造性思维,会推理,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善于合作,会与人相处。所以在教学中,宁愿让学生少学一些,也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给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多一些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实践经验更为丰富,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被历史的脚步所淘汰。

21世纪更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去创新。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能对知识形成浓厚的兴趣,有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如果在某些知识点上欠缺,只要他具备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会学习,他可以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补偿。由此可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俗话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任长松的观点很新颖独到。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这样才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乱世创造英雄,信息时代也会创造出“时代的教师和学生”。

上一篇:读书人是幸福人读后感下一篇:低碳环保主题班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