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教学案文档

2023-03-19

第一篇:文言文翻译教学案文档

文言文语句翻译教学案

教学目标:1.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断句意识; 2.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文言现象; 3.翻译后的句子要通畅顺达。

教学重点:1.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断句意识; 2.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1.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文言现象; 2.翻译后的句子要通畅顺达。 教学方法:讲练引导 课堂实录:

文言文阅读是现在高考中,一定会出现的。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又是必考的。今天我就试着讲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师: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这是同学们都熟知的。对于文言文学习,同学们感到困难的是什么?

生1:读不懂。个别字词不知什么意思。

生2:文章中一些特殊现象,如前面我们学习过的一些倒装、活用一些知识,总是能不清。

„„

生: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对句意的理解。

师:同学们说的,我深有同感,你们所说的一些现象也是老师当年的困惑。今天,我就带着大家试着解决一些文言文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即翻译问题。因为老师认为对一篇文言文学习的好坏,最根本的要归根于对句子的理解与翻译。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文言语句的翻译:

出示:1.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3.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促织》)

生演示:1.沛公如果不先攻破关中,大王您怎敢入内呢?

2.登上高处摇动手臂,手臂没有加长,而看到的人远。

3.招募有能力抓捕到它的人,用抓蛇来充当他应缴纳的租税。 师问:同学们在演示翻译过程中,注意了什么?

1、2:两个句子都是学过的,我们按着记忆去翻译。 生3:我注意了其中“募”、“当”两个字的意思。

师:这三个句子的翻译情况,我很满意。三位同学的方法,我只赞同第3位学生的解释。文言文翻译,或者是句意的理解,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感性记忆上,如上面三个句子。我们要学会从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东西上,即要“学以致用”。

如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词意及画线的句子翻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生1.庄生家负郭:负,背负、背靠

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如,就像

可疾去矣: 疾,快速

生2. 长男既去,不过庄生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朱公长子离开庄生家,不再去经过庄生而私自留在了楚国,把他私下带来的黄金拿去送给楚

国掌管事务的贵人。

师:句中词语的解释整体很好,现在我们请生2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2:在翻译句子时,我注意从自己的储备中找东西:如“过”有过错、经过、超过、拜访等意,在文中我考虑用“经过”意应该好一些;“献遗”中“献”有拿出意,“遗”有“赠送”的意思,我考虑“献遗”就应是“拿出送给”的意思;至于“楚国贵人用事者”,根据我的知识积累,我认为它应该是个定语后置句,所以我认为应该是“楚国用事者贵人”的顺序。综上所述,就有了上面的翻译。

师:生2分析的太好了,这种意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要的。当然,我们要来看一看这里一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该选段中有“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可见,在前面应该有其父要求长男带着书信与金钱,来拜访庄生的意思,所以这里才说“如其父言”。文章紧跟着是庄生对长男的一段说辞,“可疾去矣,慎毋留”,可见庄生要求该长男快走。下面就出现了“不过庄生而私留”,这个地方的“过”到底是“经过”还是“拜访”呢,根据前文推断,该处还是“拜访”比较合适。

可见在学习文言文,尤其是理解文言文语句时,对语境的了解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一句:

„再迁殿中丞,徙知鄠县。老吏曹腆侮法,以希亮年少,易之。希亮视事,首得其罪

该句中“易”、“视事”分别应作何解释。 生:从前文可以看出希亮知鄠县,老吏侮法即老吏使法律受侮、老吏轻慢法律;“以希亮年少,易之”中“易之”应是“欺骗他”;“希亮视事”即“希亮看事情”,结合上文,应为“希亮上任”。

生:我认为“以希亮年少,易之”的“易之”应为“轻视他”更合适。因为“易”本身有“换”、“改变”、“轻视”等意,把这些意思带进去,“轻视”应更合适。

师:两位同学的分析与讲解都很精彩。文句中“易之”与“视事”的正确解释应是融合两位学生所说的就可以了。

从以上的例子与讲解可以看出,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对语句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走到文言语句所在的语境去具体的理解,才能较全面的掌握。

以上所说的解决文言文语句意思的方法只是较基本的,这些思路与方法对简单易懂的语句是很有用的,然而现实是文言语句并不都是简单易懂的。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语句,尝试着翻译:成龙„„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余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一分钟后:

生:成龙„„曾经考察知道强盗所住的地方,他假扮成乞讨的人,进入他们的巢穴,和强盗们相处十来天,详尽的得知他们平时打劫的情形。

师:很好。能否分析一下? 生:“尝察知盗所在”即“曾经考察知道强盗所住的地方”;“伪为丐者”即“假扮成乞讨的人”;“入其巢”即“进入他们的巢穴”;“与杂处十余日”即“和强盗们相处十来天”;“尽得其平时行劫状”即“详尽的得知他们平时打劫的情形”。

师:很好,你真正的做到了结合语境,在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章法。同学们看看我的理解步骤如何。

“成龙„„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余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生(群):这样断开后,看的更直接,理解起来更容易。

师:所以,我们在看文言文时,尤其是看到较复杂的文章时,都一定要有适当的断句意识。它能帮助我们直观、直接的理解文言文语句的意思,即使是对一些文言现象也可以反映出来。

如:邑人同在籍中者忌之,潜加构毁,自是连上不中选。

我们把它适当的断开为:邑人/同在籍中者/忌之,潜/加构毁,自是/连上/不中选 则“邑人同在籍中者”这个特殊句式就能够直观地看出。

师:下面我们来练习恰当的断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生思考断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师:断的很好。说说你的根据。 生:“莫柔弱于水”是整体;“攻坚强者”是整体与“ 莫之能先”是完整的意思,应放在一起;“ 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两个句式相同,且“ 柔”、“ 弱”相应,把其断开很恰当。“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中“ 莫不知”、“ 莫能行”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所以把它们分别划开;“ 其无以易之”中“ 其”代指前面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且“ 其无以易之”句式完整,所以划在一块。

师:很好,说得很到位。同学们看看,这样断开后理解起来就很容易很直观。所以,我们以后在解决文言文语句时,把语句恰当的断开是理解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练习几个句子的翻译:

1.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

2.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

3.德贇既失党军子,遂围竹山民贼所尝舍者曰王氏,杀父子三人。 生: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

何福想坚持使燕国军队疲惫,移军营到灵璧,深挖沟筑高墙自己固守。 生: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

经过他的窗户,听到屋里安静的如同没有人,掀开门帘发现人正在屋里,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为出名的贤人呢?

生:德贇/既失党军子,遂/围竹山民/贼所尝舍者/曰/王氏,杀/父子三人

崔德贇失掉党军子的行踪后,就包围了贼军曾落脚过的竹山平民向氏一家,杀了向家父子三人。

师:本堂课,我们学习并整理了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的方法。请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有整体与断句意识。相信长时间的断句练习加上同学们积累的文言文知识,一定能帮助同学们走出迷茫的文言文海洋。

反思:本堂课所授知识是复习内容,一开始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当我说出了对句子要断开后再理解,学生好像有了很大的兴趣。学生们在掌握这一知识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灵感令我佩服,同时,我也看到在上复习课时,我们一定要在更高的层面上给学生以指引,让学生尽量多掌握一些实用的东西,争取使他们在面对难点时,能多一些方法,多一些尝试。

第二篇:文言文翻译教学案[范文模版]

高三语文导学案

第 1 页 共 3 页

文言文翻译

学习目标

学习把文言文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语句的一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及原则

“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留、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 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调、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求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随堂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生气,(我)不也是君子吗?(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省略成分补出。)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庐陵文天祥自己给自己的诗集作序。(该保留的词语要保留) 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音乐。(“为”字的翻译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译出) 7.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人们)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它鸣叫(人们)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注意省略内容要补充)

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认为鲁地小了,登上泰山认为天下小了。(注意活用)

11.谢公与人围棋,俄而淮上谢玄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 谢公与他人下棋,一会儿淮水谢玄的信使到了。谢公看完信,沉默不说话。(注意“信”、“书”的古今异义)

巩固练习

(一) 臧孙行猛政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刘向《新序》 1.给第一处画线句子断句并翻译。

1 高三语文导学案

第 2 页 共 3 页

断句: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难道没有听说过子产作郑国相的事吗?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众的人,压制邪恶,褒扬善行;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2.翻译画线的句子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他活着的时候被人们爱戴,死后人们为他悲痛。

(二) 齐人说靖郭君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

[注] 靖郭君,即田婴,是齐威王之子,封于薛地。 1.给第一处画线文字断句,并翻译。

断句: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翻译: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用网不能逮住它,用钩不能牵住它,一旦跳荡离开了海水,蚂蚁就可以随意的把它吃掉了。现在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啊。您如果能长久的有齐国的保护,还要小小的薛城做什么呢?

2.翻译:“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 失去齐国,即使把薛地的城池修到天那么高,也还是没有用处。

(三)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 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 子产,名公孙侨,子产是他的字。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然明,郑国大夫,名蔑。乡校:当时地方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1.为第一处画线部分断句并翻译。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执政措施

2 高三语文导学案

第 3 页 共 3 页

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稍微疏通,使河水疏导;不如我听到(这些意见),把它们当作药物啊。”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2.翻译第二处划线的句子: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四)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提示:本题重点考查不定指代词“或”和兼词“诸”的翻译。)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宝玉当作珍宝,如果(你)把宝玉献给我,(我们)(就)都失去了珍宝。(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以„„为”的翻译和省略句式。)

(五)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1.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只有接触到它,才能了解它;只有亲自实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2.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翻阅五岳画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联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臣心,改旧态也。”以元揩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选自《贞观政要》) 1. 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赵元楷)又暗地里养了一百多只羊、几千条鱼,准备赠送给皇帝的亲属。

2. 以元揩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因为元楷在隋朝就是一个奸邪谄媚的人,所以太宗说这番话来警告他。

第三篇:文言文语句翻译学案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文言文语句翻译学案

一、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等方法。

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天津卷)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吉林卷)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重庆卷)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1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湖北卷)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2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全国卷)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广西卷)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重庆卷)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上海卷)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3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湖南卷) ...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全国卷)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广东卷)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4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福建卷)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福建卷) 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湖南卷)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5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五、归纳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六、牛刀小试

七、课后巩固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6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 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èn):客死者的灵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3分)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

.

卒:死亡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存:抚恤 .故:旧交情 名:说出

7.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凡丧之所急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3分)

参考答案:

6、A卒:终于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7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9.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4分)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 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顾”、“须臾”、“废”各1分) 参考答案: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 怀。(2分)

【参考译文】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向南眺望,只见 迅猛的黄河、滔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江堤水堰、河川湖泊,都是天下艰险之地,我被这 些阻隔(无法顺利回乡送葬)。我孤身一人,面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徘徊路 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 为生活的依托);对上没有极高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 用一般的人。只剩下先父需用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倚赖谁,而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担心忧虑无法把它运回。在这个时候,惟独您殷勤关切 帮忙,营救看护,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岸边(送别我扶柩南归)》(您的帮扶)使我在 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地护理奉侍,而医药等费用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解决了。 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连一些琐碎细微小事,也没有不如 愿的(得以解决)服丧之礼,能最终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您对我体恤成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我私下认为您辅佐天下的道义,都会受到千秋万世的讴歌颂扬,推崇称道,并不像见 识狭隘的人那样苦苦追求一个小节上的完美。您的地位到了顶点,而且年事己高,皇上也 不敢用政事来劳烦您,难道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后生,应当用危急痛苦的心情,杂乱细 小的事务,去充塞您的耳目,承蒙您的体贴吗?但是您却念及先父的旧情,尽力援助我, 以至于这么大的恩情啊!您虽然不能再出山而被托付以天下的政事,但是您那爱护培育天 下人才,不忍心让一个人流离失所的道义,都是出于自然的天性,而且继续坚持推行,并 不因为在职或退位而有所变化,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在叙守丧期间,不敢按照世俗的浅薄人情,违背俗礼去向您表示谢意;丧服解除后(服 丧期满),又想到您对我的大恩无法形容的,几句空话不足以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反复 考虑,直到现在,连一封信也没有呈进。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希望 您终究会谅解我的!您坚守胸怀天下的道义,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我用来报答您的东 西,也只能是胸怀天下的道义罢了。我发自内心如此真诚地许愿,但不敢说肯定能实现。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8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第四篇:文言文翻译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作业及考试中,我发现文言文翻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直译为主,对译的意识不强。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当然来译句。

2、忽视下文,把句中应当译出的意思遗漏了,造成语意理解错误。

3、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4、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学生翻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生词,不知其义;二是一词多义,不能断定;三是句子省略,不知所云;四是语序倒置,不会调整。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语境意识,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二是学生缺乏必要的文言知识的积累,不能在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提高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存在的盲点,为了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提高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从以下方面入手指导学生:

一、认真阅读原文,上下文,把握文句大意。因为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审清得分点。得分点一般是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搭配、关键字词(如语类活用、互文见义、偏义复词及通假字),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三、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而我美妾与马”应分清句法结构:主语是“我”,谓语是“美”宾语是“妾与马”“美”应译成“使……(穿得)美丽”“使……(吃得)精美”。不能译成“我有美丽的婢女和好马”。如:“几误罪言者”应准确理解“罪”为动词。

四、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恶可深罪?”学生译成“罪恶是很深的吗?一是没弄懂句法结构,“罪”是谓语动词,二是不理解“恶”的意义,其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疑问句可判断出“恶”是疑问词,可译成“哪”,“怎么”“什么”。我们在《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中学过此类用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系统工程,文言翻译题是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考查文言基础知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提升翻译能力。

第五篇:初中文言文句式教学案

武汉市新洲思源学校

周国安

教学目标: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等形式。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勇气的”。

⑥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 “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非此即彼。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⑧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学习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为„„所”表被动。如: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②为乡里所患。

三、学习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子何恃而往?”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宋何罪之有?”“子曰:何陋之有?” “唯利是图”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 “夜以继日。”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者”使定语后置。“„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人有鬻矛与盾者”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多以“于”为标志。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③战于长勺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美哉,我少年中国。”“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四、学习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以一战”省了宾语,应为“可以(之)一战”;

4.省略介词宾语。如:“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之)咨之。”

5.省略介词“于”。如:“先(于)天下之忧而忧,后(于)天下之乐而乐。”

五、动手练习:

(一)、填空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

)分(

)人。”

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二)辨析下列句式,并试着准确翻译。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3、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邹)忌不自信。

6、能谤讥于市朝

7、臣本布衣。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且焉置土石?

10、一言以蔽之

11、僧之富者不能至

1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3、问女何所思?

1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5、帝感其诚。 部分答案:1.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干什么的?”2.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3.我不能让富裕的江南(吴国),十万老百姓,受别人控制。4.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5.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美)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6.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12.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一道(指有共同的志向)呢?14.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帝感其诚”是被动句,无标志,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六、小结

上一篇:五一中国梦劳动美节目下一篇:无烟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