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途径初探

2022-09-1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 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 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 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 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 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 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那么, 如何在高校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呢?

1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解读

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七大报告在继续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突出强调了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转变, 提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报告对科学发展理念作了进一步拓展, 提出“实现三个发展”。一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二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 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三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第二,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以人为本。一是以人为本的性质和含义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这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以人为本的目的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回答了为谁发展, 靠谁发展和由谁享有发展成果等发展的根本问题。

第三,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 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协调发展, 就是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特别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往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 科学筹划, 协调发展, 兼顾各方。报告对统筹兼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统筹发展, 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统筹协调利益关系, 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还要统筹协调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三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四是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这是统筹兼顾的目的。报告还提出在统筹兼顾中注重抓主要矛盾, 重点是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 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 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任何工作都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确立这样的指导地位, 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科学发展观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在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把全党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统领各项工作, 着力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全社会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切实转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才能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果。第三,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推进各方面的体制创新,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第四,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上来, 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为科学发展提高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 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基本途径

2.1 在高校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 在文化建设方面, 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创新, 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2.2 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途径

我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面临着极好的形势。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 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一定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发挥作用。一定要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发挥作用。一定要在推动理论创新,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一定要在造就宏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定要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发挥作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要以育人为本, 以德育为先, 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课堂作用, 真正成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宏大队伍,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2.2.1 充分认识和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 人才密集, 力量雄厚, 承担的课题多,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从人数上说, 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人数大约是28万,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总人数大约为32万, 占到4/5以上。其次,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绝大多数集中在高校。第三, 高校的学科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完善。第四, 高校担负了大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研究数量最多, 研究成果也最广。第五,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摇篮, 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 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我们要进一步认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重要地位, 特别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地位, 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要更好地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 必须着力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我们要在教学和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真正成为这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宏大队伍中的合格一员。我们要在教学和科研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 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研究, 健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中, 体现在我们的每一堂课中, 体现在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中。

2.2.2 创编一套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大学生中华智慧精读本》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年轻的、活跃的、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群体, 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有着强烈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道德意识、平等意识, 但缺乏成熟的是非判断能力、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 在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工作中, 学生问题层出不穷,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 在相关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中下了很大功夫。2006年9月已投入使用的四门必修课的新教材, 旨在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化育能力。而儒家文化是中华智慧的典范之一, 以其对人进行自导式教育得以源远流长。如何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 以自导式管理为人生导向, 使他们理悟生命之道, 文化之实, 社会之需求, 使他们降低其人生成本, 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 成为时代, 国家, 民族的有用之才,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如何在大学校园得以承继, 如何使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融入中华文化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 是创编一套《大学生中华智慧精读本》的意义所在, 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导管理能力。

2.2.3 充分认识和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达成三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现有2300多万在校大学生, 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生群体。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我国社会矛盾凸显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 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辅导员有其特殊的使命。

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在我国, 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独立、规范, 越来越需要专门的组织和专业的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现实要求做好学生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水平, 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辅导员自身也需要经历一个从侧重一般学生事务管理, 到侧重学生思想教育、人格塑造的职业发展过程。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加速转型的背景下,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解决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某些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出路是进行专业化建设, 催生职业化队伍, 向专家型发展。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另外, 现阶段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学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 辅导员更应培育出和谐的学生群体, 以这样的“细胞”去共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总之, 新形势下的高校改革与发展为辅导员提出了严峻的现实与挑战, 也成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契机和平台。

辅导员应肩负起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重任, 只有经过专门、系统培训的辅导员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因此, 辅导员应坚定不移地走职业化道路, 开拓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长、成就自我。

总之, 我认为从目前来说, 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途径有三:一是着力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使科学发展观能准确生动地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二是创编一套大学生中华智慧精读本,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导管理能力, 同时使科学发展观以另一种必要的补充形式进教材;三是建立一支具有中华文化素养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人员不在多, 而在于其必须具备“精, 菁, 兢”的职业素质。这样才能使科学发展观通过所有渠道和网络真正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高校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其途径有三:一是着力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二是创编一套大学生中华智慧精读本。三是建立一支具有中华文化素养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师素质,大学生读本,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科学发展观学习教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1.

[2] 徐家林, 陶书中.高校辅导员工作新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11.

上一篇:调整林业类专业设置,适应就业岗位对接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