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稿回家看看

2022-11-27

第一篇:国旗下讲话稿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诗歌

回家看看我留宿住过沈阳市

太原街的高登大厦

我下榻过调兵山

脚下的宝平饭店

我也酣睡过广州

环城路上的白云宾馆

站在高登大厦上

可以触摸到星星和天

坐在宝平饭店的餐桌上

可以把珍馐尝遍

睡在白云宾馆的床上

可以梦到嫦娥的脸

然而,这些华丽的风景

都不能让我留恋

今天,我又走进了

阔别已久的乡村小院

发现那座低矮的小房里

原来住着一位神仙

迎接我的一张脸上

布满了沟壑梯田

我仿佛看到了岁月的

风霜雪雨和雷电

一颗倔强的心脏

跳动了八十年

一个善良的生命

走过了两万九千二百天

妈妈没有去过塞北

也没有去过江南

八尔虎山下的小村庄

是她一生

都没有走出去的家园

一头猪十只鸡

还有几亩薄田

竟然让七个儿女

有饭吃有衣穿

一个大字都

不认识的乡下女人

竟然让她的儿子

学会了写诗学会了对联

最好吃的是

妈妈用大锅煮的高粱米饭

最好喝的是

妈妈院子里的那口甘泉

一捆苞米杆子就可以

把妈妈的小火炕烧得温暖

一层窗户纸

就能为妈妈遮挡风寒

住在妈妈的小屋里

就感觉不到冬天

想起妈妈的目光

我就一定要回家看看

第二篇:常回家看看

前些日子我的右眼一直跳个不停,俗话说:左跳财,右跳灾,虽然我不迷信这些,但近年来母亲一直卧病在床靠人照料,又加之离家路程太远及工作的原因自己又很少回家,所以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便一天到晚老往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电话打多了,每天都守护在母亲身边的小妹终于忍不住了,她说:姐,老是打电话回来问有什么用,你问什么爸妈都只

会说好他们拍你担心呀,你还是回家看看吧,妈妈的情况真的不是很好,如果真有什么事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听完小妹的话,仔细算算真的又有好些日子没有回家了,没想到这些日母亲的病情会加重的如此之快,忽然间我心里萌生着一种不祥的预感有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从头到脚阵阵发凉。回想起妈妈躺在病床痛苦的样子和父亲那憔悴的面容,那刻以前所有的托辞、借口显得那么苍白那么的无力甚至沦为谎言,我责问自己为什么在父母面前那么自私,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能回家去看看他们。以前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在那头嘱咐的话语依旧不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说自己一切很好,不要挂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原来二老一直善意的欺骗着我,我却天真的相信着他们,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回家问问就能求得心安了,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混蛋。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样,都怕自己会给子女添麻烦,怕儿女在外替自己担忧,怕影响孩子的工作和家庭,然而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却总是拿工作和孩子当挡将牌,心安理得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甚至用各种理由推脱说不能常回家。扪心自问,其实每个人都有孩子,每个人也有父母,可在感情的天平上我们的法码是不是总是偏向孩子,总把孩子看成是我们生命的全部,而对父母我们只会去享用他们对我们无私的爱而没想到去回报呢?身为父母我们陪孩子的日子还有大半辈子,而做为子女我们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日又还有多少,为什么我们就不明白呢?俗话说:娘心里藏着千个儿,可儿心里又几时惦着娘呢?想着举步维艰的母亲,想着满头白发的父亲,想着日渐苍老的父母,想着自己如此的“孝顺”, 泪水已不再受自己控制了肆意的从眼眶涌出,那是愧疚的泪是不安的泪我这个不孝的女儿忏悔的泪。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悲痛的事情,而“亲不待,子方知欲养”无疑才是真正的悲哀!如今子女“常回家看看”拟入老年法,身为子女的我们是否该好好反省反省了。常回家看看吧,父母健在的朋友们,就如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中所写,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容易满足,他们不图你为家做多大贡献,只盼望着你常常来到他们的身边,让他们随时能看到你是胖了还是瘦了,想问问你生活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也希望你能陪他们拉拉家常,听听他们讲讲你小时候的趣事和过去生活的艰辛不易,讲讲你不在时家里发生的大事小事以及他们往后生活上的一些安排。如果我们能耐心的聆听,偶尔说上几句心里话,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会感到很幸福的;常回家看看吧,虽然我们每个人在外都十分的不容易,还是多抽些时间带上孩子和爱人回家温暖一下老人们那颗孤独和牵挂的心,让自己年迈的父母好好享受那份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感受你那片至真至诚的孝心情怀,孝心不能等待,不要让我们在内心对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第三篇:不常回家看看

不常回家看看,是不能还是不想?

其实在回答上面那些问题时,回答说“有”的朋友们不用羞愧,虽然按孝道来看,哪一项说出来这都是“不孝”,是“大不敬”,但最起码有一点,没违法!而且与我们一样曾“不孝”过的人有很多,甚至包括不少成功人士。

著名中医专家,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平时风轻云淡,谈及自己八十老父对其放弃体制内编制,而导致无法评定职称的评价是“不正统很草莽”时,言语之中也是十分无奈。[详细]

著名编剧六六对其母亲的抱怨更是心直口快:“我妈每吵必胜的原因是她成功将丢失各类证件的原因归咎到我对她冷漠不关心让我哑口无言。”[详细]

你的父母让你郁闷过么?我爱父母,分开了就各种想,可回家了就各种吵,这是为什么?

拥有开明的家长是一种幸运,但坦白地说,确实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福气,否则吐槽微博@我的父母是个奇葩 、中国婆媳剧、天涯极品父母抱怨帖和豆瓣“父母皆祸害”讨论组都不会这么引人关注。

工作太忙, 离家太远,休不了探亲假,回家开销大„„在这些诸多理由后面,也许要反问自己一句真心话:你到底有多想回家看父母?(无需拿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说事,毕竟春节回家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看父母) 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一部分人是逃避和父母近距离相处的!只因年青一代愈发重视自由和个性,这往往与中国父母对子女家长式管理相忤逆,这是一场自由精神对家长精神的争斗,也是很多人想“孝”但难“顺”的困境心理成因。

而“常回家看看法”立法的初衷正是要约束这一小部分逃避父母的人,让人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精神自由和金钱财富时依然能不忘记曾将我们养大的老人。是的,意思就是,无论你与父母之间的分歧多大,但经常性地回家陪伴或者问候应是基本的准则。说白了,哄父母高兴,是你天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怎样又能哄得父母高兴,又能保有自己的自由人格和世界观,这要考量情商。

对老人来说,精神赡养和物质赡养同等重要,这已超出了道德层面所要求的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法律层面上所要求的“可不可以”的问题。既然公众能认可物质式的“赡养老人”入法,又何苦要反对精神式赡养“常回家看看”入法?

当然,这部“倡导性”的软法确实存在缺乏实际操作性的硬伤,但这是后续对法规的细化问题,不能因此否认该项立法的积极意义所在。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渐失说服力 用孝压人不如依法行事

传统家庭伦理本就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以“孝道”为例,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孝道”这项传统家庭伦理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比如 “二十四孝”之一,同时也是最残

忍的一项“郭巨埋儿奉母”,早被人们斥为封建糟粕,“卧冰求鲤”也被公认是不科学的行为。而被孔子认可的孝即“无违”一说,对于尊重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现代人来说更加艰难。(试问如今有几人能做到?)

此外,诸如古代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女子来说,讲究“夫为妻纲”,对子女来说则是“父为子纲”,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这些传统的家庭伦理,在经过几代人的抗争之下,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许还未完全退出,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摆脱,不是吗?)

而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一些美好愿景,例如“四世同堂”、“父母在不远游”等等,也在城镇化的滚滚浪潮及年青人外出打工的脚步声中渐行渐远。

据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已经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倾向:家庭民主逐步取代家长制;夫妻关系的平等成为家庭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增多;生育观发生根本变化等。

[详细]

因此,当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渐渐失去说服力,甚至会和现代家庭观念发生冲突时,拿什么来约束底限?唯有法律。最起码,法律可以告诉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在对待父母时,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什么事情是必须不能做。

即便我们深爱父母,但还是避免不了我们会偶尔“不孝”,但有了相关法律的约束,可以给处于弱势的年迈父母们提供最基本的法律救济。

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孝”与“不孝”这种道德概念难以厘清,与其用孝压人,不如依法行事。对于真正欺凌老人者来说,只是道德谴责不孝,久而久之也就是虱子多了不痒、脸皮变厚习以为常罢了。 甚至可说得更大胆点,如果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只讲亲情和法律,而不动辄扣“孝道”这顶道德大帽子,有没有可能父母和孩子会相处得更轻松?

“困境儿童”急需法律干涉人伦

其实,有一个群体,他们比老人更加弱势,更加急需让法律来干涉人伦,他们就是“困境儿童”。

困境儿童是指流浪的未成年人,因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等。

据北师大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高达58万。 近年来,中国“困境儿童”的悲剧一再上演。

2003年6月21日,成都3岁幼女李思怡被发现饿死在家中;2011年7月,广州7岁女童彤彤不堪饥饿从2楼阳台跳下觅食,2012年11月,贵州毕节五名流浪儿童闷死在垃圾箱中„„今年,南京两名幼儿因父亲入狱母亲吸毒,被活活饿死家中。

据媒体披露,两个孩子在被饿死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曾因饥饿而彻夜拍门喊妈妈,甚至趴到马桶上吃粪便充饥。三个多月中,邻居、民警、社区和亲戚都曾作出他们自认为称职的努力,但最终孩子一次次被还回她们的吸毒母亲手中,得救的机会被一次次地错过。

为什么?

有评论一针见血指出:“将孩子视为家庭或父母的“私产”,孩子挨饿或者挨打都是’家务事’,邻居不好管、不敢管,社区等基层组织也不爱 管、不屑管。他们不是没有爱心,更不是没有关怀,而是在保护孩子的命题上过于“谦抑”,而这与强势的传统家族观念不无关联。” [详细]

最近半个世纪,英国、日本、瑞典、挪威 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都先后出台了儿童福利专门法案,从法律层面上确立“困境儿童的监护权转移”原则,并且成立相应的国家保护机构。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父母达不到为孩子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要求,以儿童福利局为代表的儿童权力捍卫机构,会将儿童带离混乱的生活环境。如果法院判决剥夺孩子监护人的监护权,儿童福利局会暂时将儿童接收照料,并着手寻找一个合适的家庭来收养这个孩子。

十二年前的电影《刮痧》生动阐述了这样的案例,今天看来,电影中所彰显的“孩子至上”理念和“强制报告”等刚性制度,看似有违人伦的,实际却是我们所欠缺且急需的。

说得更直白些就是,你可以居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即便经济条件如此恶劣你也可以生孩子,但是,你若让孩子也居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上不了学,那可不行。如果你养不了,就请交出你的监护权。 若按这个的制度,老话里的“宁跟讨饭娘,不要当官爹”观念将不能被支持,因为这不从情感和人伦出发,而完全从儿童利益角度考虑。虽然有违人伦伤害感情,但这确实是对儿童保护的最大化。

7月5号,制作本期专题当天,又出现一则让人震惊且无奈的新闻,一个父亲带着6岁女孩晓晓在南京街头行乞,只因讨钱更多,晓晓索性叼着烟光着身子躺在父亲身边。面对市民的指责,身处壮年的父亲说“这是我的孩子,我不需要救助”“这么多年我都是这么过来的,种地太累,还不如这样。”

律师表示,因“监护人法定就是父母,现在她母亲失踪多年,晓晓又没有户籍所在地,那么,谁来提出变更监护人呢?这是关键。”因此律师认为晓晓的问题确实比较难办 “这确实是个盲区,各个部门看似都能管,但也都不好管。”[详细]

据传来的最新消息,女童连同其父被警方找到,并被连夜送回原籍,当地已为其申领低保,据称“女孩父母均为智障人士”。 [详细]

那么,然后呢?还有然后么

第四篇:回家看看诗歌欣赏

(一)野孩子他 是一个野孩子

清晨阳光未落,牵着憨厚的黄牛

踏走在冒着翠绿草叶的河畔上

不时把手中的石子抛到河里

水面呼吸的鱼儿惊恐的向水里窜去

稚嫩的笑声在岸上蔓延

你 是一个野孩子

奔跑在秋意的田野上

手中不忘滚动着锈迹斑驳的铁轮

滚滚的沙尘遮住了前方奔跑的你

后方有个声音在叮嘱

你记住多少

我 是一个野孩子

总在夜里望着高空上的皎月

寒冬的风把脸刮的生疼

只能一人默默忍受

伸手 企图将月儿抚摸

却换来眼中的一汪清泉

野孩子

别在外面游荡了

该回家看看那沧桑的容颜

陪陪家中为你牵挂的

——母亲

(二)候鸟

当第一缕阳光在这洒落

轻柔的风从草木上掠过

叶上的露珠散发银光 掉落

宁静唯美

一声鸟鸣在丛林中响起

早晨的静谧被打破

那一只候鸟

用嘴梳理着羽毛

飞起 在林中觅食

与其他飞鸟合鸣在蓝天下翱翔

向那温暖的一方飞去

那有它的避风港

它 是一只候鸟

那远方有着一份思念

一双望穿秋水的湿眸

让它思念

飞吧

飞向那温暖的地方

飞回那

母亲的怀抱

第五篇:常回家看看的优美散文

好久没听到妈妈的声音了,这两天电话一直没人接,也不知妈妈生活得怎么样?每次见面,妈妈总想把满腹的话告诉我,可我有时工作劳累,有时兴致不高,总是没有耐心听妈妈把话说完,偶尔还会反驳几句,妈妈个性很强,脾气有点急躁,听了总是生气,我只好再去哄妈妈,想想真是不孝!妈妈年纪大了,加上更年期,性格变了很多,有时还很任性,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办?妈妈的眼中长了一块云,我特意请眼科专家帮她看了一下。专家说,这云不能随意手术,就像割韭菜一样,割得快,长得快!可妈妈不信,背着我跑到外地,找到一家私人诊所,说那儿的医生保证手术后不再生长,于是决定在那手术。我和妹妹绞尽脑汁,又是危言耸听,又是好言相劝,可妈妈根本听不进。幸好那院长不负责任,又是喝醉酒,又是没时间,妈妈实在等不了,只好作罢!

想想这几十年,妈妈不辞劳苦,操心劳碌,为这个家尽心竭力,历经了沧桑,斑白了双鬓,我们常常感到无比愧疚!五十年代初期,妈妈在上海出生,后随外婆下放到苏北农村,因为家里生活条件差,外婆就把妈妈寄养在扬州舅爹家,可三年自然灾害,妈妈没过多少好日子。十岁那年,妈妈回到外婆身边,虽然生活艰辛,可外婆百般呵护,妈妈生活还算开心!

真正的苦日子从父母成家后开始,两个碗,两双筷子,一斗玉米就是父母的全部家当。没有房子,他们就搭了一个简易棚,开始他们新的人生旅程。第一次烧闷灶,妈妈就被呛得眼泪鼻涕一把抓。年轻的妈妈曾是父母的掌中宝,是我们村子里最漂亮的小媳妇,哪里受过这样的罪?

为了改变现状,父亲决定外出打工。所谓的家只好留给妈妈一个人打理,可妈妈不会做农活,也没操持过家务,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艰难。现在想想真不知妈妈当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更不知妈妈是怎么把我们姐弟拉扯大的?人到中年,我终于能体会到妈妈心里的苦楚了。

生我的那一年,妈妈生了病,我没有奶水吃,可怜的妈妈一个月一共吃了一斤棉籽油、一顿肉、一条鱼,我无法想象,那时外婆和妈妈如何艰难地把我喂养大?由于营养不良,我现在只好落了个“小巧玲珑”的美誉,高挑的妈妈很不满意,常常看着我说:“再多五公分多好!”老公常常打趣我,我只好让他去找丈母娘理论去。

我们的童年过得非常艰难,父亲打工的钱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生计,可再难妈妈的信念却从未改变,那就是让我们努力读书,坚决跳出农门!我们没有让妈妈失望,几番努力,终于接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最高兴的就是妈妈。只有我知道妈妈为什么这般高兴,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跟我说了一句话:凡是她没有做到的,我都必须做到!这么多年,我一直记住这句话,不管多难,为了这句话,我也要坚持下去!

九十年代起,我们的家境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和弟弟相继参加了工作,妈妈的担子轻了一点,可我知道妈妈还有一个心愿没了,就是离开农村。一直想把妈妈带到身边,可妈妈不愿背井离乡,只好帮她到老家镇上建了一处房子,妈妈非常高兴!可现在只有妈妈一人呆在老家,她既不愿跟父亲到单位去住,也不愿到儿女家闲着,虽说现在我们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妈妈却一直让我放不下。每次回家,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你还知道回来?”听了这话,我鼻子总是酸酸的……

妈妈年纪大了,可性格还是那么刚强,不愿意靠我们生活。都说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可我这个女儿却是聚少离多,一直劝妈妈把老家的房子卖掉,跟我们一起生活,可妈妈就是不依。我多么希望每天一下班,就能见到妈妈,就能吃上妈妈亲手做的饭;我多么希望每天晚上都能挽着妈妈的胳膊,一起散散步,一起陪妈妈唠叨唠叨,可是妈妈您会给我这个机会吗?

“香九龄,能温席。”我多么希望能给妈妈您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啊!以后只要周末有时间,我就回家看看,给您洗洗碗,陪您说说话,顺便看看您的小菜园子…….

上一篇:国企党建工作考核办法下一篇:个人八项规定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