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2023-02-08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是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本文试就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略陈管见。

1 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时代特征

应用型金融人才首先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因此在市场发展不同时期应用型人才的标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金融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和一体化,而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各种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更为突出,市场对人才及其知识体系需求的更新速度也相对更快。

在当前的市场需求环境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综合运用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的金融产品满足顾客的综合金融需求;(2)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把专业的金融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对现有的金融服务进行改进和创新;(3)具有完备的信息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4)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和人文素养;(5)具有国际化的观念、视野和较高的外语水平。2 0 0 6年底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这不仅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国外的金融机构将更加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所有这些变革都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和谐统一,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管理上,坚持“三分管、七分理”,强调人性化管理;在教学理念上,将传统的说法:“老师教,学生学”转变为“老师,教学生学”,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在教育思想上,树立质量意识,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培养观念上,坚持金融本科教育以“通才教育”为主的理念,实现从培养单一的专业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培养少数精英人才向培养更多的大众化人才和高质量的精英人才并重转变;在教学改革与发展观上,着重处理好以下关系,即: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协调发展,保证质量与提升层次相互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渗透,突出特色与整体发展相交融,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互为补充。

3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1 创新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打好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系统培养。如增加外语、数学、计算机、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现厚基础的要求;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编排各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增加学科共同课课时,体现宽口径的要求;注重实验教学,体现重应用的要求;设置研究型教学模块与应用型教学模块,体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增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时,体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包括五个平台: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3.2 创新课程体系

为适应经济金融的多元化发展,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如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外语、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型和研究型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定量分析方法在高等财经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要增加金融学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并开设数学与传统金融专业相复合的课程,如金融数学、数理金融、金融统计学等。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国际同步,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要走向国际化,还要继续大力引进国外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加一些适应新经济、新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根据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需要,逐步打通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的界限,使学生的金融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和完善,为今后从事金融领域任何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合作办学领域的拓展,通过合作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教师授课、互认学分、共同认证与管理及共同颁发学位,进而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针对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的特点,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团队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及现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聘请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人员来校讲解金融企业具体业务和金融市场新产品、新变化,同时以实地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和辩证分析等实践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金融业的最新变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4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以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不但要建设好专业基础课实验室,还应建设不同类型的有特色、多功能的专门化实验室以及专业综合试验室。其次,增加实习的次数,改变实习时间,变后期实习为全程实习。让所学的内容能以最快的速度和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可以随时发现理论学习的不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变前学后忘为以用促学。第三,通过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开设大学生研讨班、组织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竞赛、实施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等更多新颖、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以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政策背景,以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为主线,针对金融专业办学特点与国内外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方面探讨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大楷,蒋萍,刘庆生.国际高等财经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借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

[2] 臧冠荣.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高层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

[3]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上一篇:新闻传播中全媒体互动的趋势研究下一篇:浅谈在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中质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