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2022-09-11

计算机科学已经深入应用到各个领域, 因此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 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怎样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一直考虑的问题。

1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 新的应试教育的产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四六级一样成为大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考核凭证, 而且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标的一项指标中, 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必须达70%, 这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 使各高校领导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但同时带来一个新的问题, 部分学校单一地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师教学质量唯一的评价指标, 造成了一部分教师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 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只讲考试的内容和一些应试技巧, 而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 但一些很简单的实际应用都不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 这样就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演变成了应试教育。

(2)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由于受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学校差异等因素影响, 学生入校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明显好于农村, 一部分学生觉得老师讲的慢讲得浅, 而另一部分学生又觉得老师讲得快跟不上, 教师常常顾此失彼。

(3)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一些高校非计算机《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通过投影演示操作, 而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课后上机练习中学生往往按部就班的照老师上课教的步骤再做一遍就完事, 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的授课理念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很被动, 没有学习兴趣, 就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

(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更新不快, 使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没有用, 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迷惑。

(5) 计算机学习和专业学习脱离。一些高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为了方便, 所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一样, 没有和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脱离, 没有把计算机的学习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议

2.1 更新教学内容,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 脱离应试教育, 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毕业证学位证分离, 计算机等级证书可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加分项, 而不和毕业证挂钩。这样教师有充分的精力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课程, 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 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 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导向都是不同的, 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不同, 各专业应根据各专业方向的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再次, 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 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 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 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有条件的高校也可根据自身地域特点组织教师编辑特色教材。

2.2 采取分层教学, 改革考试模式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个人发展目标的不同情况, 规划分级教学的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基本型的培养方案面向计算机基础一般的学生, 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 目标定位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创新型培养方案面向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 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外, 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主体, 考核采取课程设计、现场测评和答辩验收等形式。

2.3 改革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的模式, 在每讲一个新的知识点时, 都有一个精美的案例, 例如一个学习幻灯片时, 先演示几个精美的案例, 让学生产生要学的兴趣, 然后再介绍制作过程, 完成后找一到两个学生当场操作, 制作完成,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同学做出评价。整个课程结束后布置一个任务,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学生带着兴趣学, 带着任务做, 能大大提前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4 搭建立体化的自主学习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除了改革课堂教学, 建立分级分类的教学模式外, 还应该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搭建一个能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平台也应体现分级分类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必须从各专业领域应用的角度出发, 以不同的案例进行教学驱动。可由教师以案例的方式引出教学主题, 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进来, 由学生完成这些案例。在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上也应注重信息反馈的功能体现, 通过“课堂习题”、“网上答疑”、“作品展示”等板块实现自主学习平台立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 又是技术基础教育, 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充分发挥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的优势,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摘要:计算机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人生存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而高校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掌握并熟练应用这种技能。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 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 2006 (3) .

[2] 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6 (6) .

[3] 邹志文.浅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J].江苏大学学报, 2003, 25 (3) :91~92.

上一篇:工业N2O分解催化剂实现国产化下一篇: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特点与其采访技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