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介绍

2023-05-22

第一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介绍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介绍2

挺起不屈的脊梁

——记阜南县朱寨镇李寨小学教师刘子荣

【概要】刘子荣,一位单亲母亲,朱寨镇李寨小学的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二十多年前丈夫不幸离世,生活的重担非但没有把她压垮,反而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演绎了朱寨镇的一个又一个传奇。抚养二个孩子长大成人,赡养年迈的婆婆安享晚年,用爱心撑起留守儿童的一片蓝天。这位集“阜南好人”、“阜南县师德标兵”、“朱寨镇优秀教师”、“阜南县优秀班主任”等诸多称号于一身的乡村女教师。一位单亲母亲,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重担,我们不知道,刘子荣也不知道,因为她的脊梁从未弯过,哪怕一丝一毫!

天热了、天黑了人家往家回,可刘子荣在放学后,天黑时,总往承包地里跑,为了一家四口人的生计。2001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刘子荣像往常一样,放学后去搭理地里的庄稼,晕倒在玉米地里,下午上课时班长喊起立后,教师内哭声一片,当刘子荣问是何故时,班长含着眼泪说:“刘老师,你不能在这样不要命了,以后我们帮你干农活。”每每回忆起此景,刘老师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的说:“现在的孩子真懂事呀!”

有一次刘子荣放学回来后看见婆婆在流泪,就问:是不是子荣惹你生气啦,我有什么错就说出来呀!婆婆拉着刘子荣的手泪流满面的说:“我看你累的吃着饭都能睡,真着不想活啦,我这样拖累你,我真是于心不忍呀。趁着你还年轻,过你应该过的生活去吧。”说完老人已泣不成声。刘子荣跪在婆婆面前,拉着婆婆的手说:“虽然你儿子走啦,你还是我家的主心骨呀,只要我回来家能看见你老人家,再苦再累我也能坚持。”

在朱寨镇谈起小学的教学质量,刘子荣名字总是被人们提起,原因是翻开朱寨镇近五年的小学质量检测成绩,只要是刘子荣所带的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2015年春,中心学校组织业务检查,中心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朱鑫主动向校长办公室申请到李寨小学检查工作,当时大家都迷惑不解,当检查结束开总结会时,朱鑫的总结汇报三次提到刘子荣,对刘子荣的学生管理方法、课堂教学艺术和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大加赞赏。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朱主任想探究一下刘子荣取得成绩的原因。后来朱鑫常说:刘子荣在那样的特殊的家庭环境下,能取得这么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怎能不激起人们一探究竟的兴趣。

2004年父亲因患肺癌住进阜阳市人民医院,在父亲住院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为了不耽误工作,她仅在周

六、周日才骑着自行车到医院照顾父亲,当得知父亲病危消息时,刘老师正在课堂上,待下课后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离开人间。当弟弟见到刘子荣,把父亲临终时连喊她的名字时,刘子荣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痛苦,放声大哭。刘子荣常说:我这一生最大遗事就是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2006年开始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婆婆已是八十高龄,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同时进入高中,儿子在阜阳红旗中学读书,女儿在阜南实验中学学习,她还在进修大专,每当新学期开学,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为凑她娘三个的学费发愁,孩子们读完高中,家里就欠债一万多元,后来给儿子娶媳妇家里又欠了十多万元。虽然刘老师家庭贫困,负债累累,但她从不会在个人利益上斤斤计较。

前两年刘老师在李寨小学教学点教书,那里只有一年级一个班,孩子们年龄小,不懂事,又没有家长接送,每天放学,以免个别同学贪玩不按时回家,就在校门前的路上,目送他们回家,直到每队学生都到庄头时,她才能放心回家。她家离学校有六里路,其中有三里是坎坎坷坷的土路,每逢阴雨天,为了不耽误上课,她总是把自行车扛到水泥路接年龄较小的小学生到校。本村陈庄的李梦晴,大苗庄的张玉,曹静平等一学期不知坐过多少次刘老师的车。

本村陈庄有个学生马东悦, 2011年爸爸因车祸去世,她与弟弟和奶奶一起生活,家中经济困难,刘子荣得知此事后,每年从微薄的工作中拿出钱来给她交生活费,直到孩子小学毕业。为此,马东悦的奶奶逢人便含着眼泪说:没有刘子荣老师,我家的孙女早就辍学啦,她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呀!

一位单亲母亲,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重担,我们不知道,刘子荣也不知道,因为她的脊梁从未弯过,哪怕一丝一毫!

第二篇:最美乡村医生主要事迹介绍

二十五年风雨

——乡村医生盛伟事迹介绍

盛伟,男,45岁,中专文化,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姜庄村人,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务乡邻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卫生室服务的辖区内有十多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打针吃药极为不便,有的人为了拿一点要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志当一名医生,从而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1988年9月,我进入平邑卫校学习,毕业后,就回到了姜庄村父亲的诊所,我父亲是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于基层的卫生工作,无数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坚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来。正是父亲的影响我才选择了乡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诊所给家人拿药,我看他眼睑浮肿,面色牙龈苍白,我问他是不是有身体乏力,尿血史,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后来我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双肾结石,右肾已无功能。病人家属来我的诊所,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盛伟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1996年11月,被推荐为卫生室室长,成了当时全镇最年轻、在全县也为数不多的室长之一。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个人连续10余年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他乡医,村卫生室也多次被命名为县先进村卫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当年,辖区内老山顶村有几十户人家,地处一座山顶之上,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诊,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诊百余次,无论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个跟头,擦破点皮,更是家常便饭,记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顶的盛文山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我连夜赶往山,顶经诊断患者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发烧39度,我立即给他输上液体,并帮助抬下山送往镇医院。当夜进行了阑尾切除,当夜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当年还在老山顶居住的谢恒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当时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续高热,家人极力反对下山诊疗,我连夜到白彦镇卫生院咨询了医生在山上治疗了两昼夜,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下山的时候摔进了沟里,断了三根肋骨。

记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学东,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我通过了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我带来现金把他送到了白彦镇卫生院连夜做了手术,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23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要对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还几乎天天要为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无悔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坚守在姜庄流域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二十五年风雨

——乡村医生盛伟事迹介绍

盛伟,男,45岁,中专文化,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姜庄村人,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务乡邻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卫生室服务的辖区内有十多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打针吃药极为不便,有的人为了拿一点要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志当一名医生,从而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1988年9月,我进入平邑卫校学习,毕业后,就回到了姜庄村父亲的诊所,我父亲是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于基层的卫生工作,无数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坚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来。正是父亲的影响我才选择了乡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诊所给家人拿药,我看他眼睑浮肿,面色牙龈苍白,我问他是不是有身体乏力,尿血史,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后来我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双肾结石,右肾已无功能。病人家属来我的诊所,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盛伟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1996年11月,被推荐为卫生室室长,成了当时全镇最年轻、在全县也为数不多的室长之一。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个人连续10余年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他乡医,村卫生室也多次被命名为县先进村卫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当年,辖区内老山顶村有几十户人家,地处一座山顶之上,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诊,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诊百余次,无论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个跟头,擦破点皮,更是家常便饭,记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顶的盛文山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我连夜赶往山,顶经诊断患者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发烧39度,我立即给他输上液体,并帮助抬下山送往镇医院。当夜进行了阑尾切除,当夜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当年还在老山顶居住的谢恒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当时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续高热,家人极力反对下山诊疗,我连夜到白彦镇卫生院咨询了医生在山上治疗了两昼夜,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下山的时候摔进了沟里,断了三根肋骨。

记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学东,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我通过了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我带来现金把他送到了白彦镇卫生院连夜做了手术,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23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要对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还几乎天天要为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无悔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坚守在姜庄流域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第三篇:最美乡村医生主要事迹介绍王海

崎 岖 的 山 路

后榆林乡村医生王海事迹介绍

王海,男,49岁,中专文化,山西省山阴县王老沟村人,在后榆林村担任乡村医生已8年。

一、弟承师志,服务乡邻

后榆林村在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从1986年高中毕业后,发现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就医就药极为不便,在村人为了就医买药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看到这种情况,再加上我对医疗事业的特殊兴趣,我立志当一名医生,实现我的理想,为方便广大山区人民群众做奉献。

由于我对中医药事业的特殊兴趣,于1988年9月,我进入山西民进中医业余大学函授班学习三年,毕业后,又拜在山阴县民老中医师冯云名下做弟子,他传承了我好多中医药知识,学习了中医药技术。教会了我从医的医德医风。又通过了大同二卫校四年的学习,开始了我的乡村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乡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在邻村行医时,家住大坪村的王占德,见他走路一趋一趔,我问大爷出啥问题了,他说腰扭伤了,我说试着给扎一下针吧,王大爷说针火不伤人,行。我选了命门、肾俞,委中等穴位,给予针灸拔罐,经过30分钟的治疗,疼痛减轻,行走自如,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王海有神针!”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2013年9月市领导调研时,被称为我乡’最美乡村医生”。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辖区内后榆林村有三十六户常住人家,地处一座山坡之上,以前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就医用药十分为难,我去了以后,乡亲们十分高兴。住在一个名叫李喜的老大爷家中。常常与乡亲们谈心,为他们测血压,把脉,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的卫生常识和保健常识。2010年11月的一天下午,李大爷午休后因脑出血突然不省人事,通知李大爷的弟弟租车送到县医院诊治,半月后,回到了家,落了个下身瘫痪,睡倒在炕上。李大爷的弟弟寻了个服侍人照看,我便担当起李大爷的保健医生,月月为他推拿、按摩,有时还要给老大爷倒屎尿。2011年的新年后,我到县里开完会返回途中下起了大雪,同伴说这样的天气别回了,住店吧,我说村里有一个瘫痪的病人需要护理,于是骑车上路,近五十里的路,不知摔倒多少次,俩小时后跌回了后榆林村,继续为老大爷做护理。2011年的春季,在病倒后的第三个月,在我和服侍人的掺扶下,能下地行走,先是五步、十步,逐渐能走二十步、三十步,到院子里晒晒太阳。老大爷激动地说;’娃儿啊,现在像你这样好心的医生不多啊,尤其在咱们这偏僻的穷山村里更是难得。不然的话,我是无法重见天日。’李大爷的护理做了年半,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间。当时心里有一种失落感。2010年李大爷患病期间,在村的常住人群中,发现了一例糖尿病人,名字叫康英,多食、多饮、多尿,乏力,在山阴县医院确诊为糖尿病。我一边护理李大爷,一边随访这个糖尿病人,为她做健康指导,经常测血糖,测血压。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的健康宣传;要对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为高血压病人定期随访,对0-6岁儿童随访和管理,为35岁以上人群做测血压记录,还天天要为在村的病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八年如一日我坚守在后榆林上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有一种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父老乡亲的卫生保健,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2014.

3 . 25

第四篇: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人物”事迹简介

文永吉同志“最美人物”事迹简介

该同志扎根农村,在红寺工作了34个春秋,栉风沐雨,用一颗赤诚之心,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播下了爱的种子,一颗颗幼苗在文老师的培育下变成了参天大树,而他还在坚守那块耕耘了34年的土地。三尺讲台足以见证他对工作的热忱,三尺讲台足以见证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三尺讲台足以见证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正因为这样,1990年9月被静宁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9月被静宁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07年2月被平凉地区行署教育处授予“全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他不仅热衷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他还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他虚心学习老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向年轻教师学习如何制作课件。在工作之余他刻苦努力,通过自学考试先后取得了大专与本科学历。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研能力,在2015年第17期《甘肃教育》发表教研论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矫正方法》;2015年《新一代》第5期发表课改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不仅刻苦钻研自己的教学业务,而且还让他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吸收到新鲜的知识营养,使之茁壮成长。他所教的王磊同学2006年荣获静宁县高考理科状元,被南开大学录取,所教的王双伟同学2010年荣获全省高考理科16名,静宁县第2名,被清华大学录取。

他耐心帮助,细心关爱每一名同学,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照顾每一名同学。他所教的单亲儿童冯强、李俊同学,在他的帮扶关爱下,顺利完成学业,其中冯强同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文永吉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这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好老师。他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他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他真是红寺教委最美的乡村教师。

第五篇: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万吉中,男,汉族、1959年出生,中专学历,1978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万老师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6个春秋。他36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海拔1000多米、背靠宣汉大梁且偏僻的银峰村校。前32年长期担任小学1一6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毕业班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他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36年来,万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默默耕耘、无怨无悔

1978年2月,万老师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他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他放弃了竞聘乡、村干部的机会,放弃了下海经商的契机,始终坚持固守教育这块净土;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山区孩子的关爱,一干就是36年;他多次婉言谢绝了领导调他到中心校工作的好意。近年来,尽管他体弱多病,他还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师。他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这一职业。他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人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二、细心关爱,耐心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父爱,却盛于父爱。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细心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万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万老师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比如,班里有个女孩叫向世英,她学习不太好,特别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万老师课上经常提问她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当发现她的语文有进步时,就在班上每周一次的语文朗读比赛中,让她带着大家朗读。渐渐地,语文课上的一分钟演讲,她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来,后来向世英同学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看着孩子们的成长,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万老师的细心关爱就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班内的“鹅卵石”们日臻完美。

这样的例子在万老师身上很多很多,他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三、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任教36年来,万老师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历年来,他所担任的学科在统考中总是名列全镇前茅。200

5、200

7、200

9、20

11、2013年,在全镇小学毕业统考中,他所任教的语文均名列前茅。他本人也三次荣获了“县级优秀班主任”、多次获得“乡级优秀教师”、“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万老师虽然工作在平凡的小学教坛上,却桃李满天下。他教过的学生胡代奎、万宏、胡云斌曾分别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李绪华、李小君、李军、单祥英、况莹等20多名均已本科毕业并小有成就。每逢重大节日之时,他们的一声声问候和祝福,使万老师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明智的,感到无尚荣耀。 万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他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他是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是完美的乡村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万老师知道教师吃的是一碗良心饭,教师任重而道远。勤教学、苦钻研、淡薄名利、脚踏实地、继续默默无闻地工作。就如他自己经常说的那样“甘为人梯乐助英才上进,乐做柱石奋为新秀搭桥。”从初登讲坛的青涩,到今天的成稳娴熟,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上,万老师用真情和汗水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凭借自己丰富深厚的学识基础、创新求真的教学风格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感动并带动着身边的莘莘学子,共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在我们眼中,他就是最美的乡村教师。我们相信,万老师一定会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发挥余热,把他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等优良传统传承给我们的青年教师。

2013年9月17日

上一篇:怎么说服一个人留下来下一篇:最美家庭先进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