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企业投资论文

2022-04-19

为全面完成精准扶贫工作和加快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任务,广西宁明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甘蔗尾梢、玉米秸秆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决定将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列为脱贫攻坚重点扶持产业。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肉牛养殖企业投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肉牛养殖企业投资论文 篇1: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概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从肉牛养殖、牛肉生产、牛肉价格、进出口贸易及消费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国内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人口增长、消費量增长、资源约束性增强、牛肉生产增长缓慢、环保压力增大、疫病防控压力增大、进口量不断增长、种源问题突出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增加肉牛产业科研投入、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肉牛企业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肉牛产业;变化;牛肉消费量;政策

牛肉营养价值高,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特点,在国内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2007年以来国内牛肉的产量一直维持在600万t以上。研究国内肉牛产业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特点、变化及趋势,对肉牛绿色健康养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牛肉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肉牛养殖情况变化

1.1 2020年肉牛存栏量恢复至7 502万头,为近10年来新高

2010—2016年间国内肉牛的存栏量不断增长,2016年年末国内肉牛存栏量为7 441万头,比2010年增加702.1万头,增幅10.4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7%。2017年存栏量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犊牛和育肥牛价格倒挂,肉牛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同时养牛业遭遇环保压力不断增大,使得多数养殖户处于压缩或停止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状态,且小规模养殖户陆续退出行业。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肉类供给缺口增大,对牛肉需求增加,肉牛养殖利润增长较多,激发了行业养殖热情,年末存栏量有所增长。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0年年末,肉牛存栏同比增长7.2%,国内肉牛存栏量达到7 502万头(图1)。

1.2 2020年肉牛出栏量为4 520万头,比2019年有所下降

2011—2020年国内肉牛出栏量进入新的增长期,2020年国内肉牛出栏量为4 520.3万头(图2),比2019年出栏量略有下降,但比2011年增加319.7万头,增幅7.6%。2011—2020年间出栏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73%,这一阶段比前十年增速明显放缓,主要由于肉牛养殖成本增加、养殖面临环保压力增大、小规模养殖户不断退出行业,养户退出导致的肉牛出栏量降幅大于由于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增幅。

2 牛肉产量及批发价格变化

2.1 牛肉产量稳中增长

2008—2010年间国内牛肉的产量基本维持在615万~630万t。2011—2016年间国内牛肉产量处于下降后的稳定阶段,产量维持在610万~620万t。2017—2020年间国内牛肉产量有所增长,由634.6万t增长至672万t(图3)。整体而言,2008年以后国内牛肉产量变动增长幅度不大,可能和国内肉牛的生产资源禀赋、养殖收益、生产管理水平有关,同时预计未来国内牛肉产量的增长空间不大,不过牛肉的消费需求仍将维持一定的增长。

2.2 牛肉价格一路上涨,2020年均价超过70元/kg

自2012年以来,国内牛肉的价格一路上涨,2010年1—12月份均价为29.84元/kg,而2020年全年的均价已涨至73.11元/kg,上涨43.28元/kg,增幅1.45倍(图4)。国人对牛肉需求量的强劲增长,是市场价格不断走高的重要原因,在不同年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2020年牛肉的需求还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双疫情”影响下的替代功能的影响。

3 2009—2020年间国内牛肉进口贸易量变化

3.1 10年间国内牛肉进口量增长超过200万t

2009年,国内牛肉进口量仅1.45万t,2012年以后中国变成牛肉的净进口国,且进口不断攀至新高,到2020年国内牛肉进口量已经达到211.83万t,增长超过145倍(图5)。虽然2020年有猪肉缺口带来的替代性增长,但是仅从往年进口量的趋势上看,也处于增长的通道中。另外,政策的放开也是牛肉进口量增长的重要原因,2020年1月,中国和缅甸签署了《关于缅甸向中国出口屠宰用肉牛检疫与卫生要求议定书》,规范了东南亚边境活牛交易市场,推动东南亚牛源入境合法化进程;2020年2月,中国海关总署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解除进口美国牛肉及牛肉产品月龄限制的公告》,解除了对美国30月龄及以上牛肉及牛肉产品的禁令,允许符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检验检疫要求的相关产品对华出口。进口的牛肉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等29个国家,巴西是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3.2 2020年牛肉出口量萎缩至170 t

从图6可以看出,整体国内牛肉出口量不断萎缩。2010年国内牛肉出口量约为2.21万t,2011年以前国内牛肉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属于牛肉出口国,而到2020年国内出口量已降至169.92 t。国内的牛肉主要出口至中国香港、意大利、巴拿马和中国澳门;全牛杂碎全部出口至中国香港。出口量的萎缩,除了和国内需求旺盛有关,还与国内外牛产品价格差有关,出口牛肉的利润变薄或在国内销售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以2020年为例,国内牛肉平均出口离岸价格7.97美元/kg,折合人民币55.79元/kg(汇率按7计算),仍远远低于国内70元/kg以上的均价。

4 国内牛肉消费量变化

4.1 近10年国内牛肉表观消费量增长40.45%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牛肉的表观消费量在不断的增长,从2010年629.26万t增至2020年的883.81万t,增加254.55万t,增幅40.45%(附表)。牛肉表观消费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牛肉产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进口量的激增,进口量的大幅增长对国内牛肉表观消费量的增长贡献更大。由于受国内土地、水及饲料资源的限制,预计未来国内牛肉消费量的增长来源仍将主要来自国外进口。

4.2 人均牛肉消费量不断增长,2020年超过6 kg/人

2009年以来国内人均牛肉消费量不断增长,从2009年的4.71 kg/人,增长至2020年的6.29 kg/人,增长1.58 kg/人,增幅33.55%(图7)。牛肉含有较为丰富蛋白质和氨基酸,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营养价值功能被国人所认可,另外,国内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是牛肉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快速的城市化极大增加了牛肉消费。近10年消费者对于牛肉消费的认知水平和品牌意识也有所增强。

4.3 猪/牛比价呈“V”字形走势

猪/牛比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消费者在消费猪肉或消费牛肉的经济性选择行为。猪肉价格占牛肉价格比重较高时,更多的人选择消费牛肉;而猪肉价格占牛肉价格比重较低时,出于经济性或性价比的考虑更愿意选择消费猪肉。从图8可以看出,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猪/牛比价较高,在0.5以上,说明相对而言,猪肉与牛肉相比人们更多选择消费牛肉。在这一期间,国内养猪业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导致国内养猪业受损严重,猪肉产量增速缓慢,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0年6月国内猪肉批发价为13.98元/kg,至2012年6月涨至19.75元/kg,涨幅41.27%;而这一时期,牛肉的批发价格由29.21元/kg,涨至38.09元/kg,涨幅30.4%,猪肉上涨幅度更大。同样在2019年6月—2020年12月,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国内猪肉缺口,价格大幅上涨,人们相对更愿意选择消费牛肉。2010年7月—2019年5月间,国内猪肉年度产量处于高位,维持在5 100万~5 800万t之间。相对充裕的猪肉产量,使得国内猪肉批发价格维持相对稳定,平均价格为20.82元/kg。这一期间,肉牛产业结构仍处于变化调整期,在比较经济效益低、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響下,散养的母牛养殖群体不断萎缩,肉牛存栏数量不断下滑。牛肉的批发价格由38.09元/kg,上涨至60.48元/kg,涨幅58.78%。牛肉价格的快速大幅上涨,使得猪肉的性价比升高,选择消费猪肉的人更多或人们更愿意消费猪肉。

5 存在问题

5.1 养殖成本不断增加,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由于近年来国内饲料原料价格、人工劳务成本、疫病防疫和治疗费用不断增加,养殖户对肉牛养殖积极性下降;牛肉价格的不断攀升诱使屠宰母牛以满足牛肉市场需求,导致很多地区“杀青弑母”现象日益严重,这无异于“杀鸡取卵”。同时,肉牛产业还面临饲草资源匮乏、散户退出增加、环保问题突出、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产业竞争力不强等诸问题,使得中国肉牛产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1-3]。

5.2 尚未建立联合育种机制,企业育种能力有待加强

2019年年末,全国有38个种公牛站,共存栏肉用种公牛(包括乳肉兼用牛)2 952头,有44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全群存栏6.14万头,核心群2万头。但是国内在肉牛育种上仍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联合育种机制。大部分肉牛育种场群体规模小且分散,处于各自为战、封闭育种、目标不明的状态;肉牛育种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育种效率不高,特色不突出,市场优质优价反应迟钝[4]。

5.3 牛肉进口量增长挤压了国内肉牛的利润空间

近10年间中国先后解除了爱尔兰、荷兰和丹麦三个欧盟国家牛肉输华禁令。2017年,中国批准美国、白俄罗斯牛肉可以出口到中国。法国牛肉被禁17年后,2018年6月25日,被正式批准可以出口到中国。2020年1月,中国和缅甸签署了相关牛肉进口的卫生安全协议。2020年2月,批准了美国牛肉的进口。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进口实行自贸区协定税率,对东盟的牛肉及牛肉制品进口2010年开始就已全部减免关税。关税降低或取消降低了进口牛肉的价格,牛肉进口量大幅增加。质优价廉的进口牛肉对国内肉牛养殖和牛肉市场供应产生深刻影响,严重挤压国产牛肉生产加工的利润空间。同时在国内牛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之下,国内外价格差拉大,牛肉走私行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会严重扰乱市场价格。若是疫区国家牛肉流入国内,会给国内牛肉安全带来隐患。

6 相关建议

6.1 加大肉牛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

非洲猪瘟发生以来,各种利好生猪产业生产的政策不断出台并压实,极大地促进了生猪的恢复性生产;而肉牛方面政策,全国性产业规划文件仅2009年农业部印发的《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2021年7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两部门印发的“2021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包括将继续实施牛羊调出大县奖励;实行良种牛引进补贴政策;鼓励肉牛养殖小区建设等。对比而言,近些年国内肉牛产业的发展扶持政策仍相对偏少,力度略显不足[5]。政府可以在加大信贷规模以及贷款贴息政策,肉牛养殖户繁育良种母牛提供精饲料补贴,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肉牛产业等方面发挥作用。

6.2 增加肉牛产业科研投入,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动区域科研力量整合,重视自主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选育优良品种,改变“只引进不育种”的现状,实施杂交改良计划,鼓励“产学研”协同推进国内外优质肉牛品种的改良,提升肉牛品质。引进先进高效的生产技术,扩大肉牛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科学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升肉牛养殖技术效率水平,推动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科技创新,推进养殖场、屠宰场标准化、规模化和智能化发展,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国内肉牛全要素生产率。积极发展扶持多样化的服务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主体作用,及时精准服务肉牛产业,为行业中型企业和中小规模养殖户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市场行情、购销服务、市场调研、保险甄选等服务,帮助肉牛企业和养殖户构建自主的竞争能力。争取建立政府,社会化组织,肉牛养殖企业以及养殖户沟通交流信息平台,一方面,政府能及时了解生产实际,对政策法规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社会化服务组织及时收集信息,做好市场的监测预警工作,为生产提供信息指导。

6.3 培育发展肉牛企业全产业链生产模式

鼓励发展肉牛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建立肉牛产业供应链体系,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化肉牛产业。完善从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到市场营销服务的肉牛产业全链条供应链体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肉牛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全过程管理数据和分析服务模型,推动肉牛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融合,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养殖、协同销售,促进不同规模肉牛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构建肉牛产业全产业链“集团化企业推动、支撑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联动、服务部门互动”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6):48-52.

[2]王明利,石自忠,杨超,等.中国肉牛产业发展规律及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石自忠.中国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4]高雪.2021年5月第十九届(2021)中国畜牧业博览会[J].畜牧产业,2021(5):15-16

[5]张越杰,田露,曹建民,等.中国肉牛產业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Existing Problems Analysis and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CHEN LAI-hua,LI Juan,WANG YA-hui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20年度科技创新工程重点任务(项目编号:CAAS-ASTIP-2020-AII)。

作者简介:陈来华(1982— ),男,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产业技术与经济。

通信作者:王亚辉(1986— ),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分析。

作者:陈来华 李娟 王亚辉

肉牛养殖企业投资论文 篇2:

广西宁明:肉牛养殖成脱贫攻坚支柱产业

为全面完成精准扶贫工作和加快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任务,广西宁明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甘蔗尾梢、玉米秸秆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决定将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列为脱贫攻坚重点扶持产业。自2017年起,在全县13个乡(镇)、3个华侨农场大力发展生态肉牛養殖产业,力争全年全县牛饲养量达6.05万头以上,2018年-2020年全县牛饲养量保持在9.72万头以上,使生态肉牛养殖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支柱产业。

宁明县率先在崇左市7个县(市、区)中成立县、乡两级现代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机构,并将牛羊养殖任务下达给乡(镇)、农场,推行责任清单管理,实行定领导、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定责任并定期检查。同时建立“周汇报”例会制度,以协调会、现场办公等模式研究、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牛群未动,粮草先行

在养牛饲料供给保障方面,该县将通过利用甘蔗“双高”示范基地、甜玉米种植基地,鼓励带动群众种植甘蔗、甜玉米,充分利用丰富的甘蔗尾叶、玉米秸秆进行精加工成为养牛饲料。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种植牧草,并对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等给予补贴扶持。宁明县出台优惠政策,凡在沿河两岸30米内种植牧草的给予每年每亩500元补贴,在荒山荒坡种植牧草或构树的给予每年每亩300元补贴。与此同时,对县域内年收购、加工牛饲草料1万吨以上的规模饲料加工企业、合作社给予每吨20元的补贴,确保全县肉牛养殖饲草有充足保障。在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前提下,该县种植牧草面积可达26200亩。目前,自治区畜牧站已经免费为该县提供1000吨王草种,并陆续送达全县各乡(镇)、华侨农场。截至3月4日,全县完成牧草种植1850多亩。

“推广牧草种植不仅能为牛羊养殖提供饲料保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还能有效保护母亲河,绿化美化环境,保住绿水青山。”宁明县委副书记黄定颖深有感触。

“甘蔗卖给糖厂,甘蔗尾叶直接收购加工,提升甘蔗叶利用率。群众种植牧草、甜玉米,每亩年产牧草15吨、甜玉米秆10吨左右,按照每吨300元计算,亩产值达到3000元-4500元左右。仅甘蔗尾叶和甜玉米秆两项就能为群众人均增收500元左右。同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养殖小区、基地打工领取劳务报酬。”该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作平给有发展养牛意向的农民算了一笔账。

扶持养殖,龙头带动

宁明县不仅对牧草种植及收购加工给予补贴,还出台肉牛养殖扶持政策,鼓励全民养牛,推动养牛产业发展。该县规定,今年全县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个肉牛养殖小区。对基础母牛见仔补母2000元/头,引进良种种牛补贴5000元/头;对获得市级、区级、国家级的养牛龙头企业给予10万元-30万元的补贴;对于获得自治区或国家标准化示范场的肉牛养殖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奖励;对从事养殖类家庭农场,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或产值20万元以上)且被评为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的,给予5万元奖励;对注册会员14户以上,年产值达140万元以上的养牛合作社,给予10万元奖励;对县域内向银行贷款全额用于养牛业发展的业主给予利息100%补贴。通过这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合作社、个人购牛养牛,进一步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现代生态养殖和规模化养殖。

该县还着力引进和培育养牛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优势和带动作用,解决贫困户缺少技术和销售渠道的难题。目前,该县成立了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并以其为平台,对全县贫困户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资金进行整合后,采取入股龙頭企业的形式参与发展肉牛产业,致力于打造宁明肉牛标秆企业。该县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在板棍乡引进了旭超公司,实施旭超农业循环开发项目。该项目于2016年7月启动,项目总投资9210万元,占地2万亩,主要以“育肥牛”为主,利用牛的粪便种植牧草、水果、水稻及林下种植蘑菇。该项目第一期投资3500万元,年计划养牛3000头,种植牧草面积1940亩。项目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运营,每个贫困户通过与旭超公司、信用社三方共同签约,贷款5万元(政府贴息)入股,公司每年给贫困户分红4000元。另外,村民还可以出租土地给公司种草,可以到公司打工赚钱。目前,该项目已经建成实验室、仓储设施及标准牛棚等,并种植牧草100余亩,将购进200头良种肉牛进场养殖。目前,当地已有200多户贫困户与旭超公司签订入股协议。

合作共赢,延伸产业链

在养牛产业发展过程中,该县要求各乡(镇)、农场、行政村(社区)均成立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吸纳贫困群众入股经营,享受分红。合作社负责组织社员在甘蔗“双高”片区种植管理甘蔗,在丢荒的土地和丘陵地带种植牧草、甜玉米、构树,确保养殖小区牛饲料充足。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收购协议并按照双方约定送到养殖小区,由龙头企业给予各合作社牧草150元/吨、甜玉米秆300元/吨、甘蔗叶130元/吨的保价收购价。牧草基地所在地的合作社,每年还可以从龙头企业中按照每吨饲料原料3元的标准提取管理费,作为合作社的运作经费和村里的集体收入。

为全方位建设标准化现代畜牧养殖小区,该县还专程邀请了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动物养殖专家组,深入全县各乡(镇)现场指导养殖小区的规划建设,为当地发展养牛业“把脉”,就优良牛品种选育、疫病综合防控、健康生态养殖、肉牛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提供建议和指导。

对于如何做大做强生态养牛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效益,该县按照“一业多辅、一体多元”的发展思路,在优先发展肉牛养殖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产业。一是在养殖小区建立1-2个年产牛饲料1万吨以上的加工厂,提升蔗叶等利用率,增加群众收入。二是成立屠宰及深加工公司。养牛规模达到3万头以上后,在县内建设一个年屠宰1万头牛以上的屠宰加工厂,给予75万元奖励。三是向前延伸产业链。该县通过建沼气池的办法,处理利用冲洗牛场废水和牛尿等废弃物,经过发酵后的废弃物作为有机肥直接灌溉牧草、甜玉米、甘蔗种植基地,实现“养牛-沼气-有机生物肥-种牧草-养牛”的有机循环;将养牛所产生的牛粪晒干后作为基肥用来种植蘑菇,蘑菇肥又用来种甘蔗、牧草、玉米,实现“牛-蘑菇-蔗(牧草、玉米)-牛”的另一个良性循环,既降低产业经营成本,又增加产业效益。

“发展生态肉牛养殖产业,符合宁明县资源优势,符合贫困群众产业发展需求,对调整优化全县产业结构意义重大。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延伸产业链,将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养牛,将成为宁明县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县县委书记刘勇充满信心地说。

作者:周贻刚 陆铁山

肉牛养殖企业投资论文 篇3:

让全县人民发“牛”财

7月将至,酷暑已然。素有吕梁“后花园”之称的山西省方山县处处是景,美不胜收,该县积翠乡赤红村的肉牛养殖基地在绿水青山中更是格外养眼:一排排整齐的圈舍,一头头壮实的肉牛,一道道规范的流程,构成了一幅现代化大规模养殖的新画卷。据宏康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从2019年5月起,该基地的肉牛就开始出栏获得收益了,由此延伸的时产10吨饲料的加工生产线、年产2万吨的有机肥加工项目、牛粪养蚯蚓粪污处理项目也已初步建成投产,年屠宰3万头的肉牛屠宰厂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将于今年投入使用。养殖场现已安置贫困劳动力85人,人均年劳务收入达3.3万元。

这些数字,印证着方山县聚焦脱贫攻坚,将肉牛养殖产业确立为县域主导产业,并着力发展壮大的科学决策,也彰显出方山县大力整合扶贫资金发展脱贫产业的初步效益。
科学决策破解难题

中央、山西省、吕梁市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至少有两项产业联结贫困户增加其收入。方山县共有20015户51486名贫困人口,境内主导产业不强,特色产业不优,扶贫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差,品牌效应带动弱、链接机制不完善。如何实现两项产业全覆盖,是个大难题。

为如期实现2018年脱贫摘帽,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贫困户两项产业链接收益,方山县拿出1.4亿元财政统筹整合资金,下拨给每个村20万元,每个贫困人口2000元产业扶持资金,支持发展村集体产业,带动贫困户受益。然而,以前跑项目要资金的乡村两级干部,面对“从天而降”的“巨额”资金,陷入了从“没钱实施项目”到“有钱不会花”的窘境。一方面,难以找到收益合适的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干部不敢随意乱动扶贫产业资金,担心投资不当会“缩水”,致使资金下达3个多月仍趴在账上“睡大觉”。针对此情况,县乡村多次召开脱贫产业发展研讨会议,集中研究脱贫产业,最终有54个村利用扶贫资金选择自行发展产业,其余村和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因无合适项目而闲置。产业扶贫和实现增收以及扶持资金的高效利用一时陷入了尴尬境地。
肉牛养殖基地内景

方山县脱贫领导小组先后六次召开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广泛征集意见,最终把有着传统历史的肉牛养殖确定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一项主导产业,由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规模在万头以上的大型育肥养殖场1个,在马坊镇、峪口镇由企业投资建设规模千头以上的中型育肥养殖场2个,在养殖密集区由村建设规模为百头以上的小型养殖场100个,以此带动农户散养能繁母牛,养殖规模近期目标达到2万头,实现贫困户户均1头牛,中期达到5万头,远期达到10万头。

说干就干,在资金筹措过程中,经乡镇和村委反复向群众征求意见,未自行发展扶贫产业的贫困户自愿将闲置的每人2000元产业扶持资金集中起来,由村委会委托扶贫开发公司统一经营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和贫困户受益,决定由方山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承载主体,采取“村集体+扶贫开发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将整合的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村集体产业扶贫资金13804.85万元,委托给方山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协议约定贫困户每年获得收益不低于本金的15%,村集体获得不低于10%的收益。2018年底,方山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在项目实施阶段就将贫困户收益资金300元全部发放到位。
利益联结助农增收

据了解,除贫困户每人获得15%的收益之外,方山县在实践中还探索出三种助农增收模式,一是搭建“企業+村集体+农户”模式,由宏康牧业公司与村集体签订购销协议,村集体牵头成立肉牛购销协会,缩减销售中间环节,农户每销售一头牛可增收500元-800元,带动全县打造形成养牛专业村102个。二是搭建“企业+企业+农户”模式,宏康牧业公司与县内老传统、良泉两户白酒企业签订酒糟购销合同,利用酒糟进行肉牛育肥;两户白酒企业与农户订单种植酿酒高粱,企业按照1.2元/斤的保底价收购高粱,带动全县发展高粱种植1.8万亩,亩均增收300余元。三是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宏康牧业公司利用粪污生产有机肥,提供给合作社和农户,合作社和农户利用有机肥发展有机中药材、有机蔬菜等产业,全县共发展中药材5.09万亩,亩均年收入达2000元以上;发展有机蔬菜1.2万亩,亩收入达4000元以上。同时,宏康牧业公司与合作社按380元/吨签订青贮玉米购销协议,合作社与农户订单种植青玉米1.5万亩,亩收入达1500元以上。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综合同步实施,目前全县肉牛存栏突破3万头,肉牛产业不仅实现了贫困户收益全覆盖,其带动辐射效应已基本惠及全县7个乡镇的农业人口。下一步,我们要咬定主导产业不放松,在经营管理、科学饲养、产业效益和科技含量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打造吕梁第一、山西省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让全县老百姓一同发‘牛’财。”方山县委书记王锦锋信心十足地说。

作者:高龙

上一篇:供电企业审计经济论文下一篇:地方财力财政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