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

2024-04-25

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共8篇)

篇1: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

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

养殖场(公司)及养殖大户建设标准

一、肉牛养殖小区建设标准

1、养殖小区离开居民区500米以上,统一规划,分户实施,水电路三通;

2、养殖小区入住户20户以上,户均养牛20头以上。

3、肉牛存栏500头以上,占地10亩以上。

4、养殖小区的选址规划时要经畜牧、环保等有关部门 审查同意后确定。

5、饲养品种必须符合畜牧部门推广方向。

6、养殖小区必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饲养种畜禽还必须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7、具备改良、防疫、防火灭火等服务设施

8、具备永久性改良、防疫室与合格的改良配种、防疫治疗等技术人员。

二、肉羊养殖小区建设标准

①养殖小区的选址规划时要经畜牧、环保等有关部门 审查同意后确定。

②养殖小区离开居民区500米以上,统一规划,分户实施,水电路三通;

③养殖户10户以上,每户养殖量在50只以上;

④养殖小区必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饲养种畜禽还必

1须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⑤具备改良、防疫、防火灭火等服务设施。

⑥防疫站、兽医站、改良繁育站等服务体系。

三、肉牛养殖专业村建设标准

1、肉牛养殖的户数牧区达60%以上;农区达30%以上。

2、肉牛养殖的收入牧区占60%以上,农民占40%以上;

3、肉牛产业产值牧区占该嘎查农牧业总产值的60%以上,农

区占该村农牧业总产值的30%以上,4、有固定的人工授精站和动防站,配备有合格的兽医及改

良技术员,改良配种采用人工授精方式。

5、农区户均种植粮饲兼用作物不少于10亩,多年生牧草不

少于10亩;牧区户均种植粮饲兼用作物不少于30亩。

四、肉羊养殖专业村建设标准

1、农区养羊户占该村总农户30%或人均养羊3只以上,每个

专业村年饲养量不低于1000只,全年实行舍饲圈养。

2、牧区养羊户占该村总牧户50%或人均养羊10只以上,每个专业村年饲养量不低于5000只,按规定实行季节性休牧。

3、每40-50只能繁母羊配备一只优质种公羊,种公羊为优

质肉羊种羊。

4、有固定的人工授精站和动防站,配备有合格的兽医及改

良技术员;改良配种使用优质种公羊或采用人工授精方式。

5、农区户均种植粮饲兼用作物不少于2亩,多年生牧草不

少于5亩;牧区户均种植粮饲兼用作物不少于10亩。

6、每10个养羊户配备1-2台饲草料加工机械。

7、建有村级养羊协会,配备有合格的兽医及改良技术员。

五、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公司)建设标准:

1、独立经营实体,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2、大畜发展规模在500头以上,小畜发展规模在2000只以上,并达到标准化经营。

3、禽类养殖业饲养规模5000只以上。

4、饲料基地在500亩以上,草场在5000亩以上。

六、养殖示范户建设标准

(一)肉牛养殖示范户建设标准

1、农区养殖户凡达到以下条件之一者称之为肉牛养殖示范户:①饲养母牛5头以上;②饲养育肥牛20头以上。

2、牧区养殖户达到以下条件之一者称之为肉牛养殖示范户: ①饲养母牛30头以上;②饲养育肥牛50头以上;

(二)、肉羊养殖示范户建设标准

①、农区全部实行模式化舍饲圈养,牧区实行季节性休牧。②、农区示范户饲养能繁母羊20只以上,当年饲养量50只以上;牧区示范户饲养能繁母羊50只以上,当年饲养量80只以上。

③、幼畜繁殖成活率达到98%以上,成幼羊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

④、改良配种使用优质种公羊或采用人工授精方式。

⑤、农区养羊户建有永久性防寒避暑的棚舍40平方米以上,运动场100平方米以上,青贮窖10立方米以上;牧区棚舍80平方米、运动场200平方米、青贮窖20立方米以上。⑥、农区示范户种植饲料作物或优质人工牧草5亩以上;牧区示范户种植饲料作物或优质人工牧草10亩以上。

⑦、每只存栏羊贮备精饲料50公斤以上,干草500公斤以上,青贮饲料300公斤以上。

⑧、与兽医人员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即包防疫驱虫、包常见病诊治、包技术指导。

篇2: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

1.选址

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自然环境良好,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具有一定缓坡而总体平坦;水源充足,取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交通便利,有硬化路面直通到场;周边环境符合防疫和环保要求。坚持规模经营、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办理合法用地手续。

2.布局

主要包括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等功能区,各区之间界限分明,符合防疫和防火要求。

2.1

生活管理区

主要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应在牛场(小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地段,并与生产区严格分开,并设有隔离设施。

2.2

辅助生产区

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热、维修、青贮窖、草料库等设施紧靠生产区布置。干草库、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设在生产区边沿下风地势较高处,并临近生产区。

2.3

生产区

主要包括牛舍等生产性建筑。设在场区下风位置,入口处设人员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各牛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等设施设备。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不得交叉混用或者回流。

2.4

粪污处理、病畜隔离区

主要包括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牛处理及粪污贮存与处理设施。设在生产区外围下风地势低处。与生产区保持一定间距。粪污处理、病畜隔离区设有单独通道,便于病牛隔离、消毒和污物处理。

2.5

其他

场区四周应建有围墙。

3.牛舍建设

3.1牛舍

可采用封闭式有窗牛舍,应满足隔热、保温、通风和采光的要求。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坚固。牛舍总建筑面积按照每头存栏牛6~8㎡计算。单列式牛舍跨度大于5.1

m;双列式牛舍跨度大于10.0

m。

3.2

墙壁

要求坚固结实、抗震、防水、防火,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便于清洗和消毒。

3.3

屋顶

能防雨水、风沙侵入,隔绝太阳辐射。要求质轻、坚固耐用、防水、防火、隔热保温;能抵抗雨雪、强风等外力因素的影响。

3.4

地面

要求致密坚实,不打滑,便于清洗消毒,配置良好的清粪排污系统。

3.5

牛床

地面应结实、防滑、易于冲刷,应向粪沟有一定坡度,可采用水泥地面或竖砖铺设,也可使用橡胶垫层或木质垫板。

3.6牛栏

分为散放式牛栏和拴系式牛栏两种。

3.7运动场

与牛舍等长,按6-8㎡/头设计,地面用立砖或三合土铺成,中间向两边倾斜,三面设排水沟,向清粪通道一侧倾斜。运动场周围设围栏。运动场内设水槽。

4.青贮窖

青贮窖(含平贮)要选择建在排水好,地下水位低,防止倒塌和地下水渗入的地方,要求用水泥等建筑材料制作,密封性好,防止空气进入。青贮饲料的储备量按每头牛10kg/天计算,总贮量应当满足牛场全年需要量。

5.草料库

根据饲草饲料原料的供应条件设计,应分饲料库和干草棚,总贮存量应满足3~6个月生产需要用量的要求,精饲料的贮存量应满足1~2个月生产用量的要求。

6.其他配套设施

6.1

供电

牛场电力负荷为2级,宜自备发电机组。

6.2

道路

与场外运输连接的主干道要连通;通往畜舍、干草棚、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等运输支干道宽度不低于3米。运输饲料的道路与粪污道路分开。

6.3

用水

牛场内有足够的生产和饮用水。

6.4

排水

场内雨水采用明沟排放,污水采用暗沟排放和三级沉淀系统。

6.5

消防设施

牛场建筑物防火等级按民用建筑防火规范等级三级设计。

6.6

兽医室

配备诊疗、消毒等必要的仪器设备,以满足日常诊疗和消毒等工作需要。

6.7牛粪堆放和处理设施

粪便的贮存与处理应有专门的场地,牛粪的堆放和处理位置应设在养殖场生产及生活管理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必须远离各类功能地表水体,并进行防雨、防渗处理。

6.8

其他

养殖场周边、场内道路两旁有绿化措施。

7.机械配备

根据牛场实际需要,自行配备必要的草料粉碎机、取料机、TMR饲料制备机、兽医诊疗、饮水、清粪等设备。

8.粪污处理

篇3:浅谈高标准肉羊养殖示范场建设

1 产地环境

1.1 场址选择

(1) 应建在地势高燥, 通风良好, 排水便利, 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 (2) 周围1000m内无化工厂、采矿场、屠宰加工厂等污染源。 (3) 距离公路、居民点、学校等公共场所500m以上。

1.2 水质水源充足, 水质符合标准。

1.3 空气场内和舍内空气质量符合标准, 无污染源。

2 建筑要求

2.1 规划布局

(1) 管理区、生产区、配套服务区 (包括兽医室、配种室、饲料加工间等) , 应间隔一定距离。废弃物 (粪便、污水、病死羊) 处理区应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 管理区设在上风向或侧风向。 (2) 厂区周围设有围墙或绿化隔离带。 (3) 场区内污道、净道分开, 互不交叉。 (4) 羊舍和运动场要合理, 运动场面积一般为羊舍面积的2~3倍。

2.2 设施设备

(1) 厂区入口应设有消毒池, 长度为进场大型车车轮周长的一周半, 宽与门相适应, 消毒池的深度能保证入场车辆所有车轮外沿充分浸在消毒液中, 生产区入口设有更衣室、消毒室。 (2) 应配备饲料、饲草加工设备, 还应备有青贮池、运料车、消毒器械等。 (3) 羊舍通风透光, 地面高出舍外地面至少20cm, 并有一定的坡度。 (4) 设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3 饲养管理

3.1 品种主要品种选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夏洛莱等

3.2 饲料合理搭配饲料, 以青贮为主, 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结块的饲料。

3.3 兽药来自正规生产厂家, 有生产许可证和批准文号, 禁止使用违禁兽药。

3.4 规章制度

篇4: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

2008年,吉林康大食品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公司肉兔产业发展政策的带动下,形成了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依托龙头企业周边地区积极发展肉兔养殖的局面。但离满足公司生产规模所需兔源数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目前的发展数据测算,2009年的回收量还不足300万只。因此,必须把加大力度发展肉兔养殖规模作为工作重点。在2008年发展的基础上,吉林康大把2009年定位在养殖规模发展年。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养殖规模,在农安县继续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同时,吉林康大希望得到政府更大支持,制定政策,鼓励发展肉兔养殖专业乡镇、专业村,快速提升养殖规模。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老百姓致富的同时,为康大生产经营提供兔源保障。

2009年吉林康大将继续大力推进标准化肉兔养殖小区建设,配备技术人员服务、指导养殖小区建设,为养殖小区提供规划设计、设备安装、养殖技术集中培训。根据吉林康大制定的《养殖小区建设服务指导流程》、《备案养殖小区设备设施建设标准》和《吉林康大养殖小区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为养殖小区统一制作了场区标识、制度牌,配置消毒药品。签订肉兔保值回收合同,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实行“一场一人制”的管理模式,提供规范的养殖管理指导和技术服务。制定养殖政策,扶持推动养殖专业镇、专业村和养殖大户的发展。

吉林康大秉承康大集团“事业同创,成就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注重长期发展,主动承担市场风险。首先保障养殖户的利益,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带动当地政府经济增收,企业得到投资回报。随着吉林康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和肉兔养殖发展,必将带动当地肉兔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在当地将形成全国最大的肉兔养殖生产基地,同时推动吉林康大向全国最大的种兔繁育、肉兔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共同推动兔业产业在东北地区的快速发展,为农安县富县裕民做出贡献。

篇5: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

肉牛养殖标准化生产, 就是在场址布局、畜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

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的定义为“六化”, 即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黑龙江省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在政府扶持下和专家的指导下, 都从创建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2012年国家又出台了新的政策, 优先扶持标准场申请菜蓝子项目, 更为广大的养殖户和养殖场建设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加创建的养殖场, 首先要进行肉牛养殖场和小区备案, 达到申请标准养殖场的必备条件, 内容如下。

1 基本要求

1.1 法律法规要求

肉牛繁育场和肉牛育肥场不得位于《中国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明令禁止的区域, 土地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区域内土地使用规划。

1.2 防疫证明要求

具备县级以上畜牧兽医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两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和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无非法添加物使用记录。

1.3 牛场备案要求

具备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登记证明;按照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要求, 建立养殖档案。

1.4 养殖规模要求

育肥场为年出栏育肥牛500头以上, 或存栏能繁母牛50头以上。

2 选址与布局

2.1 牛场环境

牛场环境条件应符合GB 3095的规定。

2.2 牛舍内环境

牛舍内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应符合NY/T388的规定。

2.3 选址

牛场应建在地势平坦高燥、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排水良好、交通便利、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任何畜、禽传染病的地方。

(1) 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 15618的规定。

(2) 场界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居民居住区、交通主干道和其他畜牧场500 m以上。

(3) 场区周围1 500 m以内无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厂、兽医院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和单位。

2.4 牛场布局

(1) 牛场分为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

(2) 生活管理区和生产区必须严格分开;各功能区应相距50 m, 粪污处理区与牛场最近牛舍相距100 m以上。

(3) 牛场生活管理区设在牛场常年主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地段, 生产区、病畜隔离区设在场区下风位置, 辅助生产区紧靠生产区位置。

2.5 场区

(1) 牛场设有专用车道直通到场。道路宽度不小于4 m, 转变半径不小于8 m。

(2) 牛场入口处必须设立车辆消毒池。

(3) 生产区入口必须设立人员消毒更衣室和消毒通道, 各牛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

(4) 场区内应设净道和污道, 并且不应交叉使用。

(5) 牛场四周应建防疫围墙或防疫沟, 并建绿化带。

3 饲养设施和设备

3.1 牛舍建设

牛舍以牛舒适为主, 应能保温隔热, 通风良好, 光照充足, 地面和墙壁便于清洗, 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液腐蚀;牛舍应具备良好的清粪系统。

3.2 饲养密度

(1) 拴系育肥牛舍的饲养密度≥3.5 m2/头。

(2) 散栏育肥牛舍的饲养密度6~8 m2/头。

(3) 肉牛繁育场要有单独母牛舍、犊牛舍、产房、育成舍、育肥牛舍、隔离牛舍, 并有明显标识, 运动场面积≥15 m2/头。

(4) 牛舍间距为檐高的4~5倍为宜。

(5) 采用TMR方法饲喂时, 牛舍通道宽4~5 m。

3.3 配套设施

(1) 舍内应有固定的有沿食槽或地面食槽。

(2) 舍内应设有清粪通道, 小群散养方式可采用移动式围栏形成人工或机械清粪通道。

(3) 舍内应设有饮水器、独立饮水槽或自动加热恒温饮水槽。

(4) 运动场中应设有补料槽及饮水设施。

(5) 牛场要配置消毒设备。

3.4 生产机械设备

肉牛繁育场、肉牛育肥场应配备饲料运输设备、饲料的粉粹及混合设备、粪污的运输设备及TMR饲喂设备等。

3.5 辅助生产设施

(1) 牛场应建有足够贮量的干草棚2 t/头、青贮窖10 m3/头、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等。

(2) 草料库、加工车间消防符合GB 50039的规定。

(3) 牛场给水标准按每100头牛30~50 t设计。

(4) 牛场电力负荷为2级, 宜配备发电机组。

(5) 牛场应有装牛台和地磅。

(6) 牛场应在场区内建有兽医室及诊疗室。

(7) 肉牛繁育场应建有人工授精室。

(8) 牛场应建焚烧炉或化尸池。

4 牛只引进

4.1 牛只检疫

(1) 必须引进牛只时, 应从非疫区引进牛只, 并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2) 引进种牛和其他用途的牛只时, 要严格执行《种畜禽管理条例》第7~9条和GB 16567的规定进行检疫。

4.2 隔离观察

引进的种牛和其他用途牛只时, 隔离观察至少30~45 d, 经兽医检疫部门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 方可供繁殖或育肥使用。

4.3 饲养

4.4 饲养投入品

(1) 全程使用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应符合NY/T5127的要求。

(2) 定期对各种饲料和饲料原料进行采样和化验。各种原料和产品标志清楚, 在洁净、干燥、无污染源的储存仓内储存。

(3) 不应在饲料中使用NY/T 5128规定以外的饲料及添加剂, 不应在牛体内埋植或在饲料中添加镇静剂、激素类等违禁药物。

(4) 使用含抗生素的添加剂时, 应按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执行休药期。

4.5 营养需要

在肉牛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和饲养阶段, 日粮配制采用的营养标准应符合NY/T 815的要求。

4.6 饲养工艺

(1) 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2) 应根据牛群的不同生理阶段、体重等合理分群。

(3) 肉牛育肥场采用分阶段育肥的饲养生产工艺, 分为隔离 (过渡) 期和育肥期两阶段;也可以采用直线育肥的饲养工艺。

(4) 按照牛的种类进行育肥, 分为奶公犊牛育肥、杂交公牛育肥、品种公牛育肥、淘汰母牛育肥等。

(5) 阉牛的育肥采用肌肉间沉积脂肪, 生产雪花牛肉的饲养工艺。

5 管理

5.1 管理总则

保持各生产环节的环境及用具的清洁卫生, 饲养密度要适宜, 要经常观察牛群的健康状况。

5.2 生产管理

(1) 牛场应建立各项生产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

(2) 牛场应制定繁殖计划、饲料的采购与供应计划。

(3) 牛场应有科学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5.3 人员管理

(1)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并有健康证。

(2) 牛场必须配备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治牛及其他动物的疾病, 场内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牛的配种工作。

(3) 经常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5.4 饲喂管理

(1) 按照饲养规程饲喂, 不堆槽, 保证牛的营养需要和饲养目标。

(2) 不喂冰冻和发霉的饲料, 捡出饲料中的异物, 保持料槽清洁卫生。

(3) 饲喂时要做到定时、定量、定人、定位。

(4) 采用TMR全混合日粮 (TMR) 饲喂时, 水分应控制在45%~50%。

(5) 经常观察牛群的采食、反刍、粪尿排泄行为及精神状态。

(6) 春秋二季和引进牛只后应进行驱虫。

5.5 饮水

(1) 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并有水质化验报告。

(2) 保证牛有充足的新鲜、清洁饮水。

5.6 繁殖管理

(1) 母牛保证一年一胎, 产后可实行带犊哺乳, 3个月早期断奶。

(2) 母牛配种后2~3个月妊娠检查;分娩母牛在预产期前15 d进入产房;产犊母牛及时进行护理和产后监控。

6 卫生与防疫

6.1 牛场卫生

(1) 牛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衣和紫外线消毒, 工作服不应穿出场外。

(2) 外来参观者进入场区参观应彻底消毒, 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 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

(3) 消毒剂应选择对人、奶牛和环境比较安全、没有残留毒性, 对设备没有破坏和在牛体内不应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NY/T5125的规定。

(4) 要按照NY/T 5128的规定, 建立规范的消毒制度和消毒方法, 定期对饲养环境、牛舍、生产器具、牛体等进行消毒。

6.2 牛场防疫

(1) 牛的产地检疫应按照GB 16549的规定执行, 保留检疫和处理记录。。

(2) 牛场防疫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NY/T 5126的规定执行。有免疫接种计划和免疫程序的实施记录。

(3) 有传染病发生应急预案、隔离和控制措施。

(4) 有预防和治疗肉牛常见病的规程。

6.3 兽药使用准则

(1) 治疗牛只的兽药使用应符合NY/T 5125的规定。

(2) 肉牛育肥后期使用药物时, 应根据NY/T5128执行休药期。

(3) 发生疾病的种公牛、种母牛及后备牛必须使用药物治疗时, 在治疗期或达不到休药期的不应作为食用淘汰牛出售。

7 环保要求

7.1 粪污处理

(1) 粪污的堆放和处理设施位置必须远离各类功能地表水体 (距离不得小于400 m) , 自然堆放时的场所必须采用防渗地面, 应有防雨、防溢流设施。

(2) 牛场的粪污应采用沼气发酵、制作燃烧块、生产有机肥、自然堆肥发酵等方式, 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后符合NY/T 1168的规定方可运出场外。

(3) 牛场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放时, 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

7.2 病死牛处理

病死牛只均采取深埋或焚烧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处理方法符合GB 16548的规定, 并保存记录。

8 资料记录

所有记录应准确、可靠、完整。

8.1 育种记录

牛只标记和谱系的育种记录。种牛及肥育牛来源、牛号、主要生产性能及销售地记录。

8.2 繁殖记录

发情、配种、妊娠、流产、产犊和产后监护的繁殖记录。

8.3 牛群周转记录

哺乳、断奶、转群的生产记录。

8.4 饲养记录

饲料及各种添加剂来源、配方及饲料消耗记录。

8.5 兽医卫生记录

防疫、检疫、发病、用药和治疗情况记录。

9 生产水平

9.1 育肥指标

育肥场的公牛育肥期平均日增重≥1.2 kg。

9.2 繁殖指标

繁育场的母牛繁殖率≥80%, 犊牛成活率≥95%。

篇6: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

华泰来

近年来,珲春市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引导传统分散型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过去三年间,该市共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及小区114个,目前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达168个。

为给经营者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开拓资金渠道,珲春市加大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资金扶持力度,每年筹资近200余万元,为新建、扩建的标准化养殖场提供补助。同时,该市农村信用社采取多种措施,将贷款政策向规模养殖场倾斜,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给予长期、大额贷款扶持。三年来,共为畜牧养殖经营者发放贷款近8000万元,有效解决了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融资难题。

东辽县人社局:“三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蔡雁清 韩景春 周日出

在“三帮扶”工作中,东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做好与对接村镇的帮扶工作,投入12万余元为安石镇先进村修涵洞,解决了多年困扰此村的出行难问题,为东辽县平岗、安石两镇10个村贫困户捐衣物300余件;组织专家到安石镇先进村进行义诊,为全村150余名群众进行了B超、心电、量血压、妇检、中医问诊等方面检查,同时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问题。在省人社厅与东辽县的对接帮扶工作中,东辽县人社局积极协调配合,努力争取资金,全年共筹资65万余元,完成5个乡镇、15个村村部修缮工作,并帮扶电脑、打印机、电视、办公桌椅75台套,援助书刊35000册、书架20米、被褥270套、棉衣物15捆、织袜机30余台、援梦大学助学资金1.2万元。

蛟河国家级粮油高产示范片增产2.7万吨

常学文 孙继东

创建国家级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活动,是蛟河市为提高粮食产量而进行的一项重点农业生产工作。该活动通过采取集成技术,实施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生产模式,实现高产目标。

蛟河市8万亩国家级粮油高产示范片采用的集成技术涉及选择高产优良品种、种子处理、培育壮秧、整地精耕细作、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科学灌溉、科学用药、适时收获和秋翻地等每个生产环节。每个万亩示范片还都确定了一项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核心技术。玉米示范片核心技术应用地膜覆盖和垄侧减耕播种,水稻示范片核心技术应用绿色水稻规范化生产,大豆示范片核心技术应用单垄双行技术。专家测产结果是,包括水稻5个、玉米2个、大豆1个的8个示范片,今年总增产2.7万吨。

篇7: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

1 安全优质猪肉的含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猪肉食品的需求呈现出从追求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绿色、卫生、安全的优质猪肉越来越受到青睐。安全优质猪肉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猪肉中不存在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 或者其含量低于一定限度, 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二是猪肉品质如肉色、嫩度、风味要好。具体而言, 针对不同质量标准, 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个不同层次, 以有机食品的生产流程要求最严格。并且, 国内外专门针对这三种不同层次猪肉食品, 从生猪的饲养管理、环境控制、肉食品生产加工等环节制定了一系列标准。

2 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目前影响猪肉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毒有害物质有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三大类, 且以前二者影响较大, 危害较重。生物性危害主要由病原微生物 (如细菌、病毒、霉菌等) 、寄生虫 (如囊尾蚴、绦虫等) 及昆虫 (如蝇、蛆等) 引起。而化学性危害主要是由于环境污染、饲料中抗生素、生长促进激素等药物的大剂量长期添加、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防腐剂、着色剂的大量违禁使用等原因造成。在猪肉生产的整个环节, 包括饲料原料选择、饲料配方设计、饲养环境控制 (如土壤、空气、水源) 、疫病防治、屠宰加工、运输等, 任何一个环节把握不好, 都有可能导致猪肉及其产品质量遭受生物性危害或化学性危害, 出现质量卫生安全问题。

3 安全优质猪肉生产的关键点控制

要实现安全优质猪肉的生产目标, 应强调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尤其应重视以下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点。

3.1 环境

猪场选址应科学合理, 远离化工厂、屠宰场及其它污染源, 距离交通干线、城镇及居民区至少1km;有充足清洁的水源保障;有完善的卫生防疫隔离设施, 如围墙、防疫沟、绿化隔离带;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生产模式;合理规划布局生产区与生活区、行政管理区的分离。

3.2 引种

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和仔猪, 需要引种时, 应从证照齐全, 有经营资质的种猪场引种, 且应严格检疫, 并对引进猪只进行隔离观察。经检查合格, 方可混群饲养。对于只引进商品仔猪的育肥猪场, 最好是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

3.3 防疫卫生

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 开展猪场的防疫卫生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定期开展全场的卫生消毒工作, 并选用低毒、低残留的消毒剂;通过建沼气池、堆肥发酵、沉淀等方式对粪尿及污水实施无害化处理, 对于病死猪尸体应按规定程序进行焚烧或深埋, 防止疫病传播。

3.4 饲料配制

饲料原料及其产品应来自非疫区、无霉变、未受农药或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污染, 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NY-5032-2001) 进行饲料配制。使饲料营养成分能充分满足猪只在不同饲养管理阶段需要的同时, 又能保证饲料中不含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成分。

3.5 兽药使用

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0-2001) 合理使用兽药, 并严格执行休药期, 建立健全兽药采购、使用登记制度。

3.6 猪肉产品的屠宰、加工、运输、贮藏

对达到出栏体重的育肥猪, 应进行严格的屠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 检测内容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理化指标、药物残留快速检测等, 并建立完善的屠宰、检疫、检验记录和产品质量保障溯源制度;在运输、贮藏和销售环节, 既要有冷藏车、冷藏柜等硬件设施, 也要有相应的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 防止二次污染。

4 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促进安全优质猪肉生产

4.1 传统的分散养猪模式难以保证猪肉产品质量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 加上广大农村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 在很多地方, 生猪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散养为主体。由于缺乏资金、技术、观念落后, 很多农户仍是按照传统方式养猪, 从饲料配制、饲养管理到防疫卫生等各环节都极不规范。因生产过于分散, 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给猪肉质量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 一些不法商贩、屠宰场为了谋取不当利益, 置国家法律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 使一些注水猪肉、病死猪肉、老母猪肉进入市场流通, 使老百姓对猪肉质量安全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4.2 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建设有利于安全优质猪肉生产

4.2.1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定义

2001年, 国务院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农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 应以粮食转化为主, 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专业饲养小区。所谓养殖小区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饲养某种特定畜禽, 由政府推动和统一协调, 在企业和养殖大户的带动下, 在养殖主体自愿参加、自主经营、互助合作的方式下, 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种、人畜分离、集中建设、配套服务、规模生产、分户饲养的原则, 达到安全、优质、高效、增收的目的, 以合作组织为载体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 有利于推行规范化养殖, 标准化饲养, 便于统防统治, 实行程序化免疫, 还可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发展生态农业。

4.2.2标准化养殖小区对促进安全优质猪肉生产的意义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兴起, 是畜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是实现畜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也是使畜禽饲养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前提条件, 同时还是畜牧业集约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加快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 可以更好地对猪肉及其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促进安全优质猪肉的生产。通过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 可以促进畜牧业标准化。按照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 通过制定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卫生防疫制度等一系列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 把畜牧业生产整个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将最终促进安全优质猪肉的生产。通过加快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 有利于围绕安全优质猪肉生产的各环节开展技术培训, 内容包括饲养管理技术规范、饲料使用准则、兽药使用准则、兽医防疫消毒规范及屠宰、加工、包装、运输、贮藏等相关技术, 并实现技术配套组装与集成, 从而提高养猪业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养猪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炎坤, 加快发展养殖小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J], 湖北畜牧兽医, 2004, 2:12-14。

[2]廖国周, 等, 安全优质猪肉的生产[J], 饲料与畜牧, 2003, 1:11-15。

[3]雷海伟, 无公害生猪生产的关键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 2004增刊:25-26。

[4]中国肉类协会, 中国肉类食品安全报告[J], 中国牧业通讯, 2005, 16:13-17。

[5]孟德荣, 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J], 山西农业, 2008, 2:30-31。

[6]杨玉芝, 等, 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J], 河南畜牧兽医, 2008, 29 (3) :19-20。

[7]胡启山, 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08, 1:44-45。

篇8: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小区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为生

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把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一方面, 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的重要作用, 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另一方面, 加强领导, 举全县资源, 对生猪产业发展科学规划, 严格措施, 全力推进, 突破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的宣传, 成立生猪产业化领导小组和乡镇专门领导机构, 建立部门间联习会议制度, 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二是确定“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为基础, 以建设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为重点, 以健全配套服务体系为保障,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思路, 提出“龙头企业建基地, 连小区, 带农户”的市场化运作的经营发展模式。三是确定“通过放心肉工程、良种繁育工程, 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 狠抓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强化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 突破加工瓶颈, 兴办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战略。从而使全县干部职工明白“发展什么, 为什么发展, 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思想观念问题。同时, 按照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配置,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针, 制定未来五年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目标, 使计划在市场基础上得以建立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障。

1.2 强化四大支撑, 为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2.1 强化政策支撑。

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 国务院集中出台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场 (小区) 建设、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费补贴, 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资金补助等一系列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 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平昌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决策部署, 在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了生猪产业政策扶持的力度。

一是建立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机制。2007年以来, 县委、政府出台了《突破性发展生猪生产的决定》、《加快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决定》等, 每年统筹安排发展资金200万元以上,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 奖励种猪养殖大户和优质商品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大户。坚持“政府主导、业主主体、信贷支持、项目配套”的发展机制, 积极争取中央、省对我县畜牧业生产的支持。

二是加大生猪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 对自筹资金占投资总量65%以上的养殖户 (场) , 根据建设规模大小给予不同额度的信贷支持。2007年, 全县投放生猪产业贷信资金首次超过3000万元, 其中, 县农村信用联社投放每户 (场) 3万元以上的生猪养殖大额信贷达到1786万元, 共支持养殖户568户。2008年、2009年分别投放生猪信贷4300万元, 5800万元。

这些政策的实施, 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同时广泛吸纳了民间资本对生猪产业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 2007至2009年, 民间投入资本就达3.5亿多元。

1.2.2 强化科技支撑。

县委、县政府在生猪产业发展中, 坚持知识创新、科技创新, 大力推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适用技术, 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

一是坚持养殖小区建设技术创新。按照国家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标准, 结合平昌实际情况, 规范执行“四分离四配套六统一”建设标准。“四分离”即人畜分离、干稀分离、雨污分离、料水分离;“四配套”即配套建设粪沟及雨水沟、沼气池、自动饮水、厕所和洗手间及洗澡间;“六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圈舍建设标准、统一良种引进、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环境控制标准、统一养殖保险。从而解决了粪污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及农村燃料问题, 减少农作物秸秆作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及疾病传播、人畜共患病发生, 改善了生猪生长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方便了农户生产生活, 降低了养殖风险。

二是加大畜牧兽医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科技人员责任包片到小区、户等措施, 积极推广熟改生、单一改配合、楼圈改地圈、沼气替燃料等一批新技术, 强化科技入户的实际应用, 从而使全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有了较大发展。

1.2.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

为增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后劲, 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积极申报畜牧产业项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统筹安排支农资金,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几年来, 平均年争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达1500多万元, 地方投入配套资金400多万元, 对提高县、乡畜牧部门的服务能力,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增强畜牧生产后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4 强化部门协作支撑。

强化部门协作支撑, 是促进平昌县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发展, 都有着很高的认识, 积极为生猪产业化建设出谋划策、出钱出力。财政部门在生猪养殖小区建设资金上给予优先安排;发改部门在项目申报上重点给予倾斜;国土部门、林业部门为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和龙头企业用地、用材等简化办事程序, 从优从快办理相关手续;各金融部门也扩大授信额度, 增加信贷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农业部门与畜牧部门联合建立了猪-沼-果 (菜) 循环农业模式。各部门的协作, 为生猪养殖小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3 构建四大体系, 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3.1 构建技术培训体系。

一是制定了培训制度。在系统内, 采取送出去培训、短期轮训、到大型养殖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等方式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二是组建技术培训班, 深入农村, 送资料下乡, 送技术下乡, 把各种培训学校办到农村, 办到养殖小区。三是与教学、科研等部门联合建立培训基地, 每年对养殖小区进行1~2次集中培训。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 使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提高, 也使养殖户逐步成为合格的饲养员、防疫员。

1.3.2 构建畜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服务体系。

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畜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服务网络, 在品种改良、标准化饲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 已实现了对生猪标识的订购、收领、登记、发放、管理及溯源一条龙管理, 对生猪从出生到饲养、调运、交易和屠宰上市全程监管。以通过积极争取, 使动物防疫经费、乡镇防疫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动物防疫效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年终考核, 并与“以钱养事”资金挂钩。这些政策的落实, 为保持乡、村技术队伍的稳定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1.3.3 构建加工流通体系。

按照市场引导、龙头企业拉动的策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重点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促使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档次,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上下功夫。目前, 已形成了畜禽产品加工企业3家, 开发了5个绿色、特色畜产品, 生猪贩运商户达180多户, 从而解决了生猪大规模发展后产品的销售问题, 使平昌县的生猪产业在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1.3.4 构建良种繁育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生猪良种繁育场建设, 建立“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瘦肉型猪品种良种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 全县已建成5个良种猪繁殖场。二是在全县43个乡镇分片、分区域设立了6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 (点) , 搭建品种改良平台。形成了“良种场+精液供应中心+人工授精站 (点) +养殖户”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活跃, 养猪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但农户各自经历不同, 虽然养猪的积极性很高, 但对畜牧兽医知识比较欠缺, 往往由于品种、饲料、饲养管理、防疫等诸多问题解决不好, 带来较大损失, 通过对全县生猪养殖小区的调查研究, 发现了以下问题。

2.1 饲养管理不科学

日粮组合不当, 大多采取自配料, 不按生理阶段配方, 造成粮食浪费, 增加成本, 经济效益降低。分群饲养未注意, 大小混养、病、健同圈, 密度过大, 使小猪不能同步发育, 造成僵猪或疫病传播。

2.2 防疫意识差, 免疫程序不合理

重治不重防, 往往因防疫不到位, 治疗又不及时导致猪只死亡, 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2.3 诊断错误, 用药混乱, 延误病程, 增加死亡

没有技术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兽医, 依靠本地防疫员, 乱用药、滥用药, 不该混用的几种药一并注射。

2.4 投融资困难

养殖小额信贷虽然已经起步, 但发展速度仍滞后, 许多养殖户流动资金不足, 得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 缺乏后劲, 养殖户猪的存栏不足, 圈舍闲置浪费, 导致生产成本高。

3 几点建议

3.1 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制度, 积极创建优质养殖基地

一是加快推进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信贷支持、技术支撑、用地规划等措施, 建设不同规模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组织和引导养猪户把改厕、改水、沼气建设与生猪生产配套, 从环境、设施、品种、畜禽饲养、投入品管理使用等方面实行规范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 切实增加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将生猪产业发展作为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重点投放领域。同时,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 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三是加快品种良种化、优质化同步, 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良繁体系建设, 对引进优良种猪、种母猪给予政策性补贴, 对县、乡、镇6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 (点) 的设备、设施进行更新完善, 提高猪人工授精站 (点) 的辐射能力和品种改良质量。

3.2 全面调整养殖结构, 加快发展草食畜禽

平昌县草场资源丰富, 草山草坡面积达103.6万亩 (1亩=667平方米) , 年产各类饲草饲料100万吨, 其中秸秆40多万吨, 为积极发展草食畜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草食畜禽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是百姓的主要肉食品之一, 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大力调整养殖结构, 就是要树立“草当粮用、羊当猪养”的新观念, 充分利用平昌县草山草坡资源和大量秸秆饲料优势, 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高产饲料作物和牧草, 同时, 深入研究扶持政策, 加强技术保障、市场引导、品牌培育等工作, 确保草食畜禽业的发展。

3.3 加大畜牧行政执法力度, 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是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 增强执法者和各利益主体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营造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良好风气。二是强化动物疫病监测和突发疫情监控工作, 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确保畜禽及产品的卫生质量。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改善执法手段, 提高执法水平, 切实做到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四是加强市场监督检查, 建立安定有序的市场体系。

3.4 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建立以平昌县畜牧业信息网为重点的畜牧信息网络平台, 通过国家、省等行业网站, 县、乡、村畜牧服务网络, 各种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经济组织, 及时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 尤其要加强对市场信息变化规律的分析, 逐步形成信息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3.5 加强科学技术的利用和转化, 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要进一步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方面, 要增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坚持以业主投资为主体, 国家适当扶持, 多渠道筹资的投资形式,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 加快科技的普及与推广, 提高工作效能。另一方面, 要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利用和转化, 用科技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用科技提高产量和品质, 用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6 优化信贷机制

上一篇:会展经济与管理个人简历下一篇: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