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表皮包装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建筑表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外在气质与文化输出能力,人们对建筑表皮的审美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建筑表皮必然对公共艺术以及城市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城市建筑审美也需要借助优秀的表皮艺术实现不断提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建筑表皮包装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建筑表皮包装艺术论文 篇1:

现代建筑表皮设计的艺术表现

现代建筑设计与其它的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表皮无疑是表现各种概念艺术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与建筑表皮之间联系性的不断探索,总结归纳出诸如:波普艺术、极少主义、数字媒体艺术在建筑表皮设计表达领域的方式和内容,分析出各种概念艺术与当前建筑表皮表现的各种结合方式,以期为当前建筑表皮设计提供新的参考。

现代建筑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在建筑表皮设计方面,波普艺术、极少主义、概念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都是深受建筑师喜欢的艺术形式。全文以最受建筑师欢迎的几种艺术形式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各种概念艺术和建筑表皮设计之间的联系因素和结合方式。

波普建筑表皮

1.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Pop Art)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之后因为以Andy Warhol为代表的一批明星级艺术家的影响力而在美国得到巨大发展。艺术家将身边的物品,如漫画、电影海报、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费品的图像通过解构、拼贴、重复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使其成为波普艺术的创作主题。波普由此出现在了时装、AC-DC、香烟、胶纸、摇滚唱片等任何东西上。波普艺术影响深远,几乎渗透到一切以信息为内容的载体。

2.波普建筑表皮

在波普建筑表皮中,表现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象。摄影图片、字母符号、电影艺术等似乎与建筑无太大关系,但这一切都成为了善于创造的建筑师的创作题材。在当今建筑表皮的设计中经常能看到许多精美的绘画和摄影图片,这些绘画和摄影图片因具有巨大的建筑尺度和材料质感,已完全超越了单纯绘画和摄影所具有的视觉感受,丝网印刷的玻璃使图像产生了漂浮感,而混凝土的特性使图片有着文献般记录的真实感。建筑师在通常意义上不能用于印刷的建筑表皮上转录了如此细腻的图像让人耳目一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筑师赫佐格与德穆隆对丝网“印刷术”这一技术进行了多种尝试,将它运用到各种材料上,如玻璃、石材、混凝土等。图像通过丝网“印刷术”的复制,改变了原有的意义而转化为材料表面的视觉质感。建筑材料上的丝网印刷术,使无机物有机化,使自然物人工化,使工业材料艺术化、人性化,在赫佐格与德穆隆的建筑中,图像也成了

材料。

埃伯斯沃德技术学院图书馆建成于1999年,该建筑的表皮表达采用了一种图画式处理手法,为这座具有19世纪建筑风格的校园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在项目的设计中,赫尔佐格和德穆隆选取了艺术家托马斯·鲁夫收集的旧报纸上的历史照片作为基本素材,通过丝网印刷术连续地、重复地印制在建筑的外立面上。不同的材料(混凝土和玻璃)由于被印刷上相同的图像,材料原来的视觉属性被改变,不同的材料具有了同一性。同时,相同的图像由于光线的关系,观赏角度的不同会发生图底反转的现象,从而唤起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遐想。

极少主义建筑表皮

极少主义艺术主要是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极少主义建筑表皮具有“直击人心”的效果,无论单纯就形式而言还是在建筑作品的细节处理,在20世纪晚期和今天的建筑作品中我們都能找到极其丰富的极少主义表现。这种表现可能是建筑形体可能是基地布局,可能是立面划分,可能是室内空间处理,也可能是局部的细节构造。

1.极少主义艺术观

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流派,极少主义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表现于绘画、雕塑领域。极少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评论家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e Krauss)对极少主义曾有过这样解释:“极少主义的实质并不在于那种一成不变的几何形体中心,相反,正由于它一反艺术作品只有通过显示某个隐性中心或作为其表现才能获得自身意义的观念,所以它把意义赋予物体的表面,并对反射性材料和挖掘自然光的效果感

兴趣”。

2.极少主义与建筑表皮

极少主义的思潮也影响着建筑师的创作。启发着建筑师舍弃追求表面上的美丽和矫揉造作的丰富感,转而去寻找建筑本体的美。极少主义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很多建筑师的作品都具有极少主义倾向,其中代表人物主要有:多米尼克·佩罗、雅克·赫佐格和皮埃尔·德穆隆、彼特·卒姆托、妹岛和世、拉斐尔·莫尼奥

等等。

多米尼克·佩罗认为极少主义是“包豪斯的真正内涵”,而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则仅仅是建筑发展的死胡同。他推崇美国极少主义艺术家唐纳德·乍德(Donald Judd)的作品,并且欣赏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大地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觉察出明显的极少主义设计倾向,强调严谨、简洁。佩罗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当属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1989~1996)。该建筑是法国塞纳河左岸第一个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给市民提供了一种新型集散广场。面对面的L形塔像四本翻开的书,进入图书馆就像走进知识的城堡之中。人行天桥纵横交叉的步行广场包围着“一小块森林”。简洁而尺度巨大的体量清晰地标志出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城市空间中的位置。 该作品是城市设计中的艺术精品。它是简约的艺术,感情上崇尚宁少勿多的

原则。

媒体艺术建筑表皮

建筑作为记录特定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一直以来都在充当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角色。在现代技术应用于建筑以前,信息传播的符号形式主要是各种图形、图案以及其它象征符号。伴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建筑表皮媒体表达的方式和特征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建筑作为媒介它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可言说的,另一种是不可言说的。可言说的意思是艺术作品的颜色形状、质感、建筑作品的尺度、比例、空间、结构、表皮等等都可以用语言文字或者图像表达出来,传递给受众的信息是明确的。它的确是人体感官的延伸,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与其它媒介不同的是建筑作品作为媒介还具有不可言说的特点,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重点探索建筑表皮媒体化的建筑师当中,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无疑是最闪亮的明星之一。他积极探索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把建筑表皮转化成信息的屏幕,一种“装饰性的外表包装”以此来反映我们的媒体时代特征。他认为材料质感集表皮的含义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物体间的张力呈现在外表或界面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让·努维尔(Jean Nouvel)及合作者设计完成了著名的媒体化建筑——巴黎阿拉伯世界中心。该建筑表皮特色在于,他们将27,000个铝制仿相机光圈形式构成的“快门”,置入南面表皮的双层玻璃内。这些构件符号一方面具有阿拉伯穆斯林传统文化的图案特征,注释阿拉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这些光电单元与计算机相连,利用气控方式调节阳光光线通过其表皮的量。在这里,置入式的符号信息已成为建筑表皮不可分隔的一部分。

总结

现代建筑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受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认识和总结这些艺术形式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是完善建筑表皮艺术表达形式的重要手段。全文对现代视觉艺术的概念及其发生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归纳出现代建筑表皮创作与现代视觉艺术之间紧密的关系。通过对波普建筑表皮,极少主义建筑表皮、概念主义建筑表皮和数字媒体建筑表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各个不同的现代视觉艺术在建筑表皮材料表达方面的思想和表现形式。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张金歌(1984-),男,汉,江苏省赣榆县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张金歌

建筑表皮包装艺术论文 篇2:

从建筑表皮谈城市建筑审美的标准

摘要: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建筑表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外在气质与文化输出能力,人们对建筑表皮的审美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建筑表皮必然对公共艺术以及城市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城市建筑审美也需要借助优秀的表皮艺术实现不断提高。

关键词:建筑审美文化;城市文化;审美感知;文化内涵

1 当代建筑审美存在的问题

1.1 形式模仿拙劣

当代有些建筑作品通常会打破原设计作品优秀的表现状态,强行模仿其他建筑形式,如陕西的宝鸡联盟大桥硬搬舶来形式。借鉴多种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原本不是一个坏的做法,但是胡乱拼贴各种艺术形式使得建筑最后不伦不类便是得不偿失。

1.2 立意低俗且猎奇

“中国建筑是最独特的美,是一种更内在的句法之美。”重庆武隆的“飞天之吻”以古代美好的愛情故事为创作背景,企图通过此建筑展现爱的主题,但将此立意表现在山巅之上,虽然能方便游客观景,但也显出一些恶俗的趣味。

1.3 设计理念牵强

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审美便是以和谐的风格为主,强调给人一种舒适美好的感觉。但吉林延边的长白天地度假酒店这一硕大的建筑物被强行冠以佛教的思想,造型夸张,使人难以理解其中的设计理念。

1.4 破坏自然景观,浪费自然资源

“人类与地球上自然形成依赖的关系,而我们改造地球表面的能力已发展得如此巨大,这可能变成一种灾祸而不是幸福。”建筑的生态问题与审美的考量有着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建筑中不尊重自然的情况有很多,此处不必举例。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会考虑到生态与自然资源等问题,实现与自然环境的良好结合,做到保护自然资源。

2 当代建筑表皮的表达

2.1 建筑表皮的历史发展与变化

建筑表皮是人们对建筑产生良好首要印象的关键,其在发展过程中从单一、厚重不断向多样、轻盈实现转变。在古代,中国北方建筑的表皮多利用木材和草泥,南方则以木材建造干栏式木构建筑[1]。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不仅在绘画题材上实现了从宗教故事向人文精神的表达,同时建筑方面的审美意识也不断增强[2],其中装饰主义的建筑表皮很好地反映在了特色鲜明盛极一时的哥特式建筑与巴洛克建筑中。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建筑表皮逐渐把握了整个建筑的内外空间的关联重要性。在建筑表皮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建筑师们也曾经向错误的方向努力过,如盲目地追求极简的型材而掀起了轻质建筑设计之风,这不仅没有对人们的建筑审美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浪费自然资源,由此,盲目跟风成为最大的错误。20世纪中后期,建筑表皮开始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表皮的职能在设计中的新媒体内容含量也越来越大[3]。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建筑流派批判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设计思潮,倡导要尊重城市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和谐[4]。但不管是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古典主义都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建筑需求,释放前所未有的潜能[5]。

2.2 建筑表皮发展的趋势

2.2.1 多元化趋势

人们急需拓宽认识范围,才能深刻地改变对人类知觉世界的认识[6]。如今建筑表皮的表达方式趋于多元化和虚拟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建筑设计的语言,同样也给予建筑表皮最大的自由[7]。单一的传统形式的美已经不再适合用来判断建筑表皮的信息标签了,信息符号在建筑表皮上也不再是一个附属物。例如路上随处可见的液晶显示屏、3D技术的显示屏以及一些商业区的广告牌和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环境方面的设计等等[8]。建筑表皮就像放大的商业包装,强调互动性和虚拟性的创新有利于这些外壳的艺术价值提升[9]。

现代社会的种种建筑表皮现象都昭示着建筑表皮不再只是建筑材料质感的表达,一定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形式语言和审美观念[10]。许多现代建筑中,新材料、新技术加成越来越大[11]。这种技术化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外在材料上的研发或是一些传统材料的改革创新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对表皮进行新技术处理的方面[12]。现在的参数化建筑也运用了各种新技术。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充满了多元化特点,非线性的建筑构造与参数化建筑有着一样的多变性,而流畅的建筑空间形态使观赏者在不同的视觉空间具有不同的体验[13]。科技数字化建筑与公共艺术的融合,使得突破传统建筑的束缚也变得不那么艰难。在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的风格将不再被轻易地定义,不再是某些固定派别的代表,更能够体现与技术相适应的理念[14]。

2.2.2 生态化趋势

生态化在建筑表皮的设计和建成中具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建筑设计师一直寻找最利于生态发展的设计方式[15]。若将整个建筑看为一个生物体,那么建筑表皮就是它的皮肤。近几年,人们在建筑表皮上种植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利用生态技术很好地提高表皮艺术的审美标准。利用多元素以及景观植物造景的不同打造出层次优美的生态植物群落[16]。

“建筑立体化”的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不仅有利于提高绿化率,也可以有效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17]。但是生态化的表现并不止于此,环保生态条件下构造的建筑表皮不仅具有观赏性,与其他耗能的建筑表皮相比还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3 当代建筑表皮审美的评价标准

3.1 建筑表皮的功能与造型应深度融合

建筑表皮具有支撑建筑创作体系的作用,所以强化与传达建筑表皮外在的表现性内容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强化建筑表皮的造型,就会出现内里的功能结构与外在出现脱节或是建筑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如沉浸式设计建筑表皮的功能与造型的关系应与沉浸式设计中体验者一样成为设计作品的一部分,达到人景共融、相辅相成的效果[18]。将建筑表皮的功能与结构做到深度融合的例子非常,比如沙特的世界最大遮阳伞——麦地那圣寺遮阳伞,其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大清真寺北院。从建筑表皮来看,伞的形状奇特却又看起来非常舒适,伞的开合机构非常复杂,但是整个伞的外形却干净利落。这个伞的主要作用是为那些来朝圣的人们遮阳避暑,它的建筑表皮与建筑结构精妙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具有“1+1﹥2”的效果。

3.2 與当地环境景观深度融合

想要建立起建筑表皮与当地环境的联系,通常要注重“材料的外在表现张力”与“具体地域环境”[19]。不过就我国实际情况来说,各个地域的建筑表皮与当地景观结合的情况比较混乱[20]。具体的地域环境存在许多层次[21],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创造不同的建筑表皮,不仅需要建筑设计师与观赏者产生共鸣,还需要建筑表皮的美感可以在不破坏地域特色的前提下美化当地的景观,这才是将建筑表皮与当地环境景观深度成功融合的结果[22]。因为每一位观赏者都有着不同的心境,所以在观赏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解读也不同[23]。

3.3 将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融入建筑表皮。

建筑表皮不再止步于表面的文化表达[24],建筑表皮形式不再单一。如果一个国家的建筑缺少特色就会显得乏味,只有将当地文化与建筑表皮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两者的价值发挥出来[25]。因为建筑增量只有通过自然教育才能使城市景观具有更大的生态与社会效益[26],因此优秀的建筑作品通常都会将外在的表现形式赋予更深刻的内涵,这正是一些艺术设计具有高级感的原因[27]。与缺少文化内涵的新兴建筑不同,一些老旧建筑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内涵,但却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被慢慢淘汰,对此,只有将老建筑原先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文化良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挖掘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建筑表皮[28]。将建筑表皮与景观较好融合起来的代表例子便是许多旅游地的民宿,这些民宿的设计在文化融合方面一骑绝尘[29]。一些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建筑表皮的发展有着指引作用,只有将地域性元素与城市景观融合,并在优良的文化渲染下,未来才会出现更多以表皮艺术为特色的建筑作品[30]。

4 结语

当代人们对城市建筑的审美评价能力越来越强,建筑表皮向着多维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现今建筑表皮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建筑表皮依然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表达手段。人们越来越严格的审美标准能够激发城市建筑爆发巨大的潜能,建筑表皮的未来发展道路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郭贝,蒋晖.浅析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理念[J].美术教育研究,2020(8):85-86.

[2]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9):22-23,27.

[3] 徐金鑫.浅谈展示设计中的新媒介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71-172.

[4] 庄佳.后现代主义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应用初探[J].艺海,2020(11):104-105.

[5] 黄晨玥.浅谈彼得·沃克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0-101.

[6] 施帆.公共空间中立体绿化的应用设计分析——以上海世博会场馆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35-36.

[7] 徐婧,梁晶.虚拟现实技术在住宅设计与展示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11):48-51.

[8] 刘雅荣,叶洁楠.基于地域特色营造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19):103-106.

[9] 陈思妤,杨杰.商业包装的媒介创新设计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80-81.

[10] 张润楠,汤箬梅. AR/VR数字化技术下对环境空间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69-70.

[11] 黄亦菲.浅析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3):172-173.

[12] 戴子涵.论现代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20(20):161-162.

[13] 郭贝,蒋晖.浅析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理念[J].美术教育研究,2020(8):85-86.

[14] 杨杰.刘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设计思维研究[J].设计,2020(3):74-75.

[15] 杨婧熙,丁山.基于自然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2-93.

[16] 沈乐.浅析景观植物造景配置——以情侣园之牡丹岛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06-107.

[17]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18]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19] 陈芳怡,李永昌.乡村风貌提升中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江苏省六合区横梁大营钟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49-150.

[20] 王璁.城乡结合部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89-190.

[21]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22] 成明,熊瑶.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占川河改造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1-102.

[23]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24]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1):179-180.

[25] 胡其良,殷思婷.论公共艺术作品和当地文化的有机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3):174-175.

[26] 彭浩楠,张耀.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68-169.

[27]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28] 赵哲,黄维彦.基于地域文化的书屋空间环境设计——南京老城南旧屋改造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29] 陈子玥,刘力维.浅析地方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体现[J].艺海,2020(11):156-157.

[30]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作者简介:庄惠雯(2000—),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朱一(1979—),男,四川遂宁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环境生态景观设计。

作者:庄惠雯 朱一

建筑表皮包装艺术论文 篇3:

当代商业空间设计的艺术态度探析

摘  要:商业空间作为商业产品营销的载体,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融入艺术化的设计成为经营者和设计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任何品牌商业空间的营造者都应该有一种代表自己品牌文化和满足顾客感官的艺术态度。没有艺术态度,则是营造者和设计师在商业文明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不会对品牌产品的营销有任何帮助。

关键词:商业空间;设计;艺术态度

人类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了商品经营方式的层出不穷,从商业建筑空间的角度来看,品牌专卖店便是从中衍生出的一种商业空间形态,商品的属性和商家的文化决定了其展陈空间设计的意义。这种意义让商品在空间中体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商业空间的设计间接影响着商业投资的成败。艺术态度决定了空间品牌文化的艺术表现和人们在特定商业空间的情绪变化。

一、当代商业空间相关的艺术类别

如今商业空间的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空间形态塑造。这是消费者进入商业空间所领略到的首个视觉元素,需要创作出与品牌相符的空间艺术形态。二是内外空间的色彩表现。空间的用色是设计师在品牌商业空间和商品展示设计中需要慎重把握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空间设计中材料的运用与表达。四是光影效果的营造。光影和照明是空间内消费者体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配合商品的展示艺术效果和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

(一)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设计是设计师在当代商业空间设计中所要掌握的首个视觉元素。空旷的场地留给设计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如何进行空间的分割,分割就必然牵涉到形态,而不同的形态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1]。设计师通过利用空间中的柱、墙、顶、架等建筑界面配合商品的展陈设备,确保消费者在空间中体会到一定的商品展示序列和品牌形象信息,这就要求商品展示空间的设计成为人与物之间交往的中介,为该品牌商品营造一个符合企业文化和品牌个性的空间结构,使消费者犹如置身于一个艺术殿堂之中,在内部的动线中感受该品牌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二)色彩表现

在商业空间中,色彩带给人的感受往往比空间形态更加敏感,也能使消费者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体验和感知共鸣。空间中的色彩表现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品牌的主打色调和企业的文化主色,较之空间的其他设计要素其对于人们的影响是最迅速的。品牌商品的平面包装和立体展示都需要色彩的烘托,让商品和其展示空间产生很好的信息传达和情感诱导作用。

(三)材料运用

材料在商业空间中所表达出的物质形态远比材料自身更具艺术象征。利用材料营造品牌商业空间特色关键是要把握材料的感官特性,利用不同材料各自独有的感官特征,在设计时借助材料自身的表现力,对环境空间感受进行调节[2]。在商品的展示空间中,自然材料与新型材料分别代表不同的空间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前一个代表古朴自然的原始意义,后一个则向人们展示探知时尚与未来的意义。材料的质感与色泽为空间的受众人群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如何选择材料成为设计师用来传递展示空间及产品文化内容的重要手段。

(四)光影效果

如今,知名的品牌专卖空间都善于利用照明设计增强空间的艺术感染力,照明设计和光影的调整有效地保证了商品的陈设效果,但它们的相互配合创造出了特定的光环境艺术,身处其中,视觉和情感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空间艺术渲染。

总之,对于商业空间艺术风格的演化而言,以上四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营造了商品展示和销售所依赖的空间视觉艺术氛围,让消费者在特定的时空中有效地接受产品信息、感受产品的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品牌认知。

二、艺术表现形式与商业空间的关系

与时俱进是空间艺术形式与风格变迁的动力,这种动力让现代商业空间的表达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偶然性。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形式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演进,各类品牌商业空间的设计意义就是以空间为语言、以综合艺术媒介为主要设计手段的空间艺术的迅猛发展,空间形式的艺术化充分映衬出商品的价值以此来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取向。

近代,品牌商业空间主要体现在各种博览会的现场。20世纪初期,我们国内的品牌商业空间往往具有浓烈的地域性特征,如当时北京的瑞蚨祥丝绸专卖、上海的老庙黄金等老字号店铺。在西方,隨着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的发展,工业化生产虽然促进了功能和艺术、技术和应用美术的结合,但建筑商业空间完全限定在功能至上的理念中,将功能和技术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

今日,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使艺术从创作观念到表达形式都发生了令人震撼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让艺术作为虚拟的形态进入空间。数字化和影像化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品牌商业空间中产品展示中平铺直叙的手法,数字化艺术让顾客对于产品的展示陈列更加注重自由、想象与互动,使原本静态的展示空间变为一个人与商品互动的舞台,这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视觉快感,也可以充分调动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艺术如今正在以多种多样的形态频繁介入商业空间设计中,空间的设计主题的表达成为各类商业品牌的设计延伸。陈列商品的建筑空间是顾客了解商品内容的第一步,设计师通过空间与陈设方式的设计来充分激发顾客的消费欲望,释放商品品牌的艺术内涵。艺术形式与品牌商业空间已密不可分,体验性消费成为商品销售之前的买家预热,也是商家的营销手法之一,在空间环境中的体验同样需要艺术手段的介入。

三、品牌商业空间对于艺术表达的多种取向

“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托尔斯泰的这句话隐含着属于艺术家创作中的某种态度。技术进步让商业空间对于艺术的表达更加丰富,空间设计师更是以积极的态度来让现代商业空间具有时尚风范,这是消费者驻足并进入空间的前提。因此,现代社会设计师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迎合态度和对科技的包容态度让空间的艺术化表达更加多样,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喜欢将商业空间进行艺术化定位,将空间的视觉艺术感受与艺术化的身体体验纳入商业经营的理念之中。

(一)抽象艺术取向

品牌商业空间设计及实践从当代艺术的诸多形式中汲取营养,其中抽象主义艺术首当其冲。伊东丰雄设计的东京表参道TOD’S旗舰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整个外立面就是一个抽象“树形”复制重叠而成,空隙填充双层玻璃,少数为铝板填充。极其具象的街道榉树枝干与极其抽象的建筑表皮线条共存共融,是具象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如图1)。而该建筑底层TOD’S shop空间的内部是如此错综复杂且具有流动性的抽象表达,与外部立面一目了然的简洁线条形成巨大反差,抽象几何形体形成的墙面和不规则的墙面转折,让消费者在每个位置都能看到多个立面,空间中的枫木与玻璃材料组合成的多边陈列柜,柜子的尖角延伸到外墙上形成几何开口,借此,在每个方向日光都可以照射进来,形成抽象化的光影效果。

(二)装置艺术取向

在当下的品牌商业空间中,空间设计师也经常利用装置艺术作品来营造观众的感官体验。重庆SND时尚店的内空间将装置艺术作为空间界面融入其中,3GATTI事务所设计出一个有张力、可拉伸的天花吊顶仿佛真实地被各类物件的重量所影响从而垂坠下来,在有限的空间中置放上万片连绵不绝的垂坠片,创造出一种缥缈的内部环境,如此简单却又引人入胜的想法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到此的消费者沉浸于这种时尚的“帘洞”之中。在时尚店的建筑外立面设计中,设计师仅用半透明的磨砂玻璃来隐约显现出内部垂坠片的剖面效果[3],让行人路过时对内部空间产生一种好奇,吸引顾客进入其中(如图2)。

(三) 数字化艺术取向

早在十多年前,库哈斯的OMA事务所在设计纽约Prada专卖店时就已经将数字化艺术引入其中,例如在试衣间部分,顾客由外看过去是一排透明的玻璃门,旁边地上设置了两个用脚踩的按钮,黑色按钮控制推拉门的开关,灰色按钮可以瞬间让玻璃门变为不透明[4]。通过数字技术系统来管理不同的更衣间,确定是否有人在使用,电子系统也可以控制一些投放在墙面上的图像(如图3、图4)。在试衣间内部一侧墙面选择镜子覆盖,在这面墙上装置有隐形显示屏,隐藏于镜子中后部,并且与试衣间的摄像头连接。设计师为满足试衣者的心理需求,故意将屏幕所显示的影像与实际试衣的动作有几秒钟的时间差,当试衣者转过身去看屏幕的时候就可以欣赏到自己360度的着衣效果。试衣间的另一侧是粉红色集成电路板状的格子,将衣服挂进去,屏幕上会显示衣服的材料、颜色和尺码,为顾客提供所有可选样式。库哈斯还利用电子影像艺术让带有信息和图像的屏幕不定时地闪耀在展示柜的货物上。将数字影像艺术与产品结合是库哈斯设计的初衷,在展示区域的电子屏幕上通过影响转门介绍产品的制作过程,并可以进行检索查询。

作为一门空间的艺术,品牌商业空间设计的目的在于利用空间的表现和被体验要素为消费者讲述品牌产品的故事和品牌企业的文化。设计者对于艺术的取向就是如何使顾客真正能够体会一种“身临其境”,怀著对于艺术无限敬畏的态度,设计师将艺术和科技相融合。

四、结语

以上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品牌商业空间的艺术态度问题,当前商业空间设计对于艺术化的营造是普遍的,那么持一种怎样的艺术态度去营造品牌商业空间是具有意义的呢?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很难回答。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任何品牌商业空间的营造者都应该有一种代表自己品牌文化和满足顾客感官的艺术态度。没有艺术态度,则是营造者和设计师在商业文明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不会对品牌产品的营销有任何帮助。

参考文献:

[1]钟华.空间展示设计的视觉要素[J].青年文学家,2011(3):121.

[2]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Francesco Gatti.从天而降重庆s.n.d时尚店[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11):30-33.

[4]吴丹.数字化时代下的媒介艺术与建筑设计[D].上海:同济大学,2005.

作者简介:冯亚星,硕士,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艺术与环境设计。

作者:冯亚星

上一篇:财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下一篇:普通高校舞蹈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