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2022-04-20

(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训练部教务科,安徽蚌埠233011)[摘要]军事物流在保障军队作战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高效的物流保障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本文从新军事变革对物流人才要求入手,分析了军事物流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对构建军事物流学科理论体系、改革我军军事物流人才培训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物流人才培养思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流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篇1: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的现实,在对物流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物流人才 培养

[作者简介]夏训嘉(1968- ),男,湖南益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汽车运输工程学院物流工程与管理博士研究生,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湖南 长沙 410000)

由于物流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所以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的差距意义重大。

一、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形式有两种:一是高校的专业教育,二是上短期的培训课程后考取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这个体系有不合理性:一方面,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造成物流专业学科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不够完善,造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懂得比较肤浅的物流知识。

物流业寻求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跟上。据了解,我国目前在本科阶段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仅有1%,更不用说物流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了。这样低的招生比例,面对物流行业几十万个职位空缺只是杯水车薪。在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物流人才需求量的比较来看,到2006年为止,我国有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而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① ②。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消除物流发展瓶颈,已被提到战略高度。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已全面铺开;上岗资格培训人数也成倍增加。然而,物流人才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一些物流人才却因为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生产和管理需要,成为难以适应物流市场的人才,存在物流人才紧缺而物流人员相对过剩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当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受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物流业是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专业之间课程重复的现象未得到缓解,许多高等学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某一个环节,使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与此同时,物流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是没有转变思想观念。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还是按老一套来进行教学: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

三是教学内容与物流业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高等院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在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仓储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物流教育的内容及课程体系大大丰富,物流教育比改革开放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差距③。

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简单化。长期以来,我国的物流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缓慢和落后,在教育体制上,使得我国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对滞后,实行关门办学,闭门教书。具体到教学中,往往理论讲述多,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导致物流人才进入企业后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工作的主要原因。

五是课程设置不科学。许多高校物流课程设置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解释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导致物流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④。

另外,许多院校物流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国内学历教育的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三、解决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树立物流人才培养新理念。要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教学的具体要求,树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尤其是要树立培养物流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理念。同时要加强物流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物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物流教育要与时俱进。保持物流教育的先进性,要求物流专业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和实用化。国外物流产业及教育的发展远远领先于我国,我国开展物流教育应本着“拿来主义”原则,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模式,同时学科和教学内容也需要及时调整,以符合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另外,物流教育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既可以发现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又可以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能力⑤。

第三,构建物流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学历教育的完善上,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使教育教学内容做到实用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以适应全球化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发展上,要注意学科交叉渗透,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或在通才基础上培养具有突出技能的专家型人才。当前尤其要加强高等学历教育,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规范物流职业教育培训,严格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对物流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形成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特色。

第四,要注重实践与案例教学。针对物流专业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物流成本分析、供应链流程再造等,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方法。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对其缺乏了解,因此需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物流技术及理论的日新月异也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院系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此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另外还应大力提高高校物流师资水平,可通过开展在校物流师资出国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配备适用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多雷同,不齐全,缺少规范性的基础教材和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教材,同时也可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

第五,建立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物流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要提供稳定的资金以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政府、企业、有关机构和组织也应加大对高校软硬件物流设施的投入。除此之外,社会有关单位或部门可以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学生从事物流工作,开展物流研究,从而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

第六,创建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自觉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构建一种产、学、研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社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做到既懂理论知识,又善实践操作,还能思考研究,从而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工作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实用”“顶用”和“好用”的需要。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⑥。

四、结语

物流人员的相对过剩,主要是由于物流业中的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知识不全面或严重老化,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而物流人才的紧缺,主要是由于目前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有效的人才供给不足。因此,必须改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物流业加速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

[注释]

①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

②张馥通.浅谈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干部学院学报,2005(3):56-58.

③许恒勤,付强,孙黎宏.我国物流人才需求与物流人才教育[J].森林工程,2005(6):69-70.

④兰丕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38-39.

⑤陈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2-23.

⑥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102-106.

[参考文献]

[1]郭兰.浅议项目教学法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21).

[2]李红梅,罗生芳.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5).

作者:夏训嘉 廖 馨 李正军

物流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篇2:

关于军事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

(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 训练部教务科,安徽 蚌埠 233011)

[摘 要]军事物流在保障军队作战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高效的物流保障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本文从新军事变革对物流人才要求入手,分析了军事物流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对构建军事物流学科理论体系、改革我军军事物流人才培训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军事物流;人才;培养

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中,人才培养尤显重要。美军认为未来战争取决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并把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放在军事变革的首位。军事物流在未来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已在伊拉克战争中更加充分地表露出来,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物流人才的作用功不可没。面对全球新军事革命浪潮,贯彻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军事物流人才应当成为我军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1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军事物流人才的挑战

新军事变革为军事物流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军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复合型军事物流人才严重缺乏

军事物流系统是多种技术、知识相融合的复杂系统,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进行操纵、运行和管理。但是,目前这方面人才严重缺乏。原因一是人才培养数量少,没有专门的军事物流专业,军事仓储管理专业部队需求量大,每年招生数量却很少。二是地方物流行业已成新兴产业,物流人才待遇丰厚,军队与地方人才竞争激烈。三是部队在人才使用上,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严重,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

1.2 军事物流人才层次结构不尽合理

我军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物流相关人才的培养,迄今已为部队输送了大量物流人才,但是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出现,传统的人才结构暴露出不少问题,中专、大专学历的物流人才相对较多,而需求广泛的本科学历物流人才反而很少,同时,还普遍存在物流操作人才、物流功能性人才多与物流指挥人才、物流综合性人才和物流理论人才少的矛盾,造成我军军事物流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1.3 军事物流人才知识结构不够科学

长期以来,军事物流设置专业与学科受到限制,军事物流相关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许多还停留在操作层面上,仅仅是对实际工作的总结和重复,而不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与螺旋式上升。一方面缺乏与地方现代物流的交流,另一方面缺乏与军事指挥的融合,导致培训出来的学员知识面窄,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当前崇尚网络中心战、坐标战、非接触战争、非对称战争的新军事变革面前,我军的一些军事物流人员仍缺乏必要的信息科学知识,更不用说运用和掌握军事物流自动化系统,这已影响到我军新军事变革的步伐。

2 确立军事物流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

笔者认为,军事物流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结构:一是要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二是要精通军事物流专业知识;三是要具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四是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此外,还应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3 构建军事物流学科理论体系

军事物流人才培养离不开物流理论作指导。军事物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前沿理论三大模块。

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基石,是对军事物流基本运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军事物流理论大厦的根基越坚实,其发展空间才能越广阔。当前我军对物流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基础理论还存在空白,即使有些理论已经用于教学,仍需进一步深化探讨。比如物流系统理论、物流调控理论、物流结合部理论以及物流场理论,虽有些定性的描述,但还缺乏应有的定量论证,亟待进一步开拓完善。

应用理论则是学科理论的主体,是解决军事物流领域中各类现实问题理论方法的集成。当前我们应结合新军事变革,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出现的许多物流热点问题,更要下工夫研究探讨。诸如新形势下我军物流配送、物流中心建设、物流信息网建设、战储物资消耗标准以及战场物流防护等问题,都直接与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息息相关,需要调整各相关学科的科研力量,合力攻关研发。

前沿理论是学科理论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是对军事物流领域热点问题的理论探讨与扫描。

当前,在深化军事物流研究中,必须搞好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要让广大物流理论工作者深入部队,一方面发现问题,汲取理论营养,另一方面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于部队,接受实践的检验。二是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立足平时,瞄准战时,开发平战结合的新课题。初步将战场物流方案放到实验平台上加以验证,用计算机模拟战场环境,实现了平战时物流研究的有效结合。三是军队与地方的结合。军地物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决定了军事物流理论研究必须走军地结合的路子。近年来,物流理论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军地物流联合发展的模式,并推出了“军地物流一体化”的理论成果。如果我们能够坚定不移地走“三结合”的物流理论研究之路,军事物流理论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4 改革我军军事物流人才培训模式

军事物流人才是决定未来我军军事物流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重视军事物流人才,建设综合化、复合型军事物流人才群体,是我军军事物流人才培训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应抓住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历史机遇,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为构筑现代化的军事物流系统作出贡献。

4.1 建立多渠道培训平台

第一,充分利用军队院校资源这一主渠道进行自主培养,培养军事特色明显的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和军事物流士官队伍,以及对地方入伍的物流人才进行继续培训。第二,依托国民教育资源,特别是依托开办有物流专业的高水平地方院校、机构等,培训军事物流技术人才,当然这部分人才还需通过军队院校或培训基地进行相关军事基础和专业勤务训练。第三,利用我军继续教育资源,对在职军事物流干部进行函授和短训,如物流师培训、在职研究生教育等,保持军事物流人才知识结构的科学、合理。第四,利用军队网络进行军事物流人才的自学辅导和远程教育,指导部队军事物流实际工作,开展岗位练兵和鼓励自学成才。

4.2 完善培训内容

院校教育在继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力度的同时,以新军事变革为指南,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主要目标,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抓好军事物流学科基础课程、主干课程、跨学科课程的内容建设,开设信息战的有关课程,如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应用、联合信息战等,开设联合作战的有关课程,如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电一体战、一体化保障等课程;强化联合作战、三军联勤、军民兼容物流教学,使学员全面掌握信息战条件下作战理论和物流思想。对专业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使专业方向具有柔性,力求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相对稳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可拓展的专业方向,如通过军事物流配送中心设计与管理课程学习,使学员专业知识大大扩展,既掌握一般军事仓储的管理知识,又掌握军事配送及配送中心的技术路线和管理方法,将仓储、运输、配送结合起来,强化军事物流一体化观念。

4.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是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传递教学信息更加快速、准确、高效。为此,在教学手段上,要更加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建立网络化的教学体系、虚拟化的实验中心、可视化的模拟中心等,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远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开展以网上实验、网上设计、网上练兵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员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培训。开展经常性的走出课堂、走出军队、走出国门活动,开展军种间、友军间交流,进行社会调查,加大课后习题、教学实验、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课比例,并将实践课由传统的认识课向创新课转变;使学员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形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探索新型培训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员为中心的学员认知世界的教学过程,将学员的发展过程确定为教学活动的本质,强调学员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员的重点在于指导和引导,着眼于学员的学习、发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促进学员发展,具体可采用小班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协作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模式。总之,应采取多种办法,多管齐下,加快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军事物流人才。

[收稿日期] 2009-02-23

[作者简介]王龙洲(1973—),男,硕士,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训练部教务科科长,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作者:王龙洲 姬成敏

物流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篇3: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摘 要: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日益加快,而高校是物流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立足供求的高校物流人才模式需要高校认真思考培养目标和定位,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逐步提高师资水平;需要社会、企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构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优化培养资源,使高校真正成为高质量物流人才的供应地。

关键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物流专业人才供给结构分析

当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主要来源有:一是低学历无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大量充实到一线操作岗位,在工作中通过实践或参加相关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二是参加社会培训取得相关资格后进入相关企业一线操作和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比如报关员、单证员、采购员等;三是各层次院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四是有丰富从业经验和较高学历的业内人士,他们大多已晋升为物流企业高层管理者。

随着现代物流发展对从业人员学历和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高校已经成为培养较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物流专业在企业的校园招聘计划中已经由“新”变“热”。那么,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状况如何呢?

二、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一是优秀教材缺乏。教材的编著者缺乏实践经验,而实际从业者或缺乏理论功底,或没有动力参与教材编撰,结果使优秀的专业教材少之又少。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能够从事物流教学、科研和实务培训的高级人才数量不多。三是硬件不足。不少开设了物流专业的高校在物流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学生对物流设施和设备的了解只能借助图片和视频,而对于物流操作流程的认知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专业方向设置不合理

当前,有物流专业的高校主要开设有商贸物流、工程物流、生产物流、物流设备管理、国际物流、国际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方向。结合高校特色和现在开设的物流专业方向分析,部分高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过分迎合市场需求,较少考虑如何与本学校优秀专业的结合,使得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无法共享学校原有的优质资源。专业课教学则通过外聘教师或由关联性不强的其他专业课教师来完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素养可想而知。

(三)课程体系设置受限太多,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主要是模仿国外高校或借鉴开设该专业较早的其他高校经验来设置课程,缺乏科学论证,加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设几门核心专业课程,这样就构成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未充分考虑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环节时间较短,加上经费限制和实习单位联系困难,实践环节多数安排在校内或是一般的企业。此外,部分本科院校培养物流人才的定位是物流高层管理人才,而不是一线操作人员,因此从理念上重理论、轻实践。

(四)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国内有400多所普通高校、800多所高职院校、近2000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由于普通高校培养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毕业生应聘到低层次岗位心有不甘,应聘高层次岗位时又觉得力不从心。这样就出现不同层次教育背景的人才集中在低层次岗位过度竞争,相关企业对留住较高学历的应届生心存疑虑,造成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求职“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局面。

(五)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近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企业成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签订定向培训协议、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带薪实习工作岗位等。对于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来说,这些合作方式其实很难起到作用。一是普通高校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时间太短,且实习单位需要学生自己联系,这意味着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不现实。从企业角度讲,频繁的人员流动势必增加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作业效率,这就影响了企业成为高校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二是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即使带薪,若是协调不好也可能出现“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增加实践时间和以学生充当廉价工人之间的平衡难度。加上学生在外期间安全、学习、思想等方面管理难度明显加大,这些都会影响学校安排学生长时间校外实践的决定。三是有些实习基地类型单一,学生感觉实践内容和所学专业不对口、实践目标不明确,对到企业长时间实习产生抵触心理。四是对顶岗实习的考核多流于形式。

三、立足供求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分类,当前物流人才需求分为宏观物流人才和微观物流人才两个层次。宏观物流人才主要指研究型高端人才,是对物流理论和实践前沿进行探索和传播的一个群体。这部分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小,且培养最困难,应主要由知名高校和研究所来培养。微观物流人才中的高级人才主要指企业高管人员,是站在物流行业金字塔尖的人才,包括物流咨询师、企业执行总监、公司副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除了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懂得必备的物流操作技能,还要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应用现代物流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这类人才主要是从中层管理人员中培养而来的,基本上不从应届生中直接招聘。但是,这类人才是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方向。微观物流人才中的中级人才包括物流业务经理、项目经理、生产经理、操作主管等,一般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从业经验,对本部门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这类人才对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合理制定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

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来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比如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实践机会的角度考虑,外向型加工为主的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校可开设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国际货代方向专业,承接产业转移致力发展加工业之类城市的高校可选择生产物流方向。这样,既依托了原有的优势学科或学科背景,又考虑了区域经济特色,为学生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可以形成物流人才的差异化,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高校要充分考虑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适度压缩基础课,增加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比重。

(三)提升高校教育资源质量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校应组织有关专家、教师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出版一批精品教材,也可引进一些国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翻译试用后修改完善形成教科书。同时,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考察、培训、进修,到企业进行岗位体验,参与其经营管理,或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开讲座、作报告,改善高校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的现状。另外,可采用校企共建、共同使用的模式,让校内实训室不仅作为学生校内实习和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的场所,而且可以针对企业员工开设培训课程,从而解决高校投资困难和企业培训师资、场地缺乏的问题。

(四)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德国在协调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值得我国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法”针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作了明确的要求——“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才能成为职校的实习基地”。入选的企业认为这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可享受大量优惠政策。成为实习基地的企业设有“企业教育中心”,与学生签订“教育”合同,学生的实习教学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转是分离的。通过这些,在德国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都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完成学业以后就能成为一名技术工人。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因此,建立校企之间长效、良性的合作机制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政策激励、办法细则引导企业承担其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社会责任。学校和企业间也应共同探讨校外实践的方案,比如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整、实习项目的设计、企业教育中心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余绍军等.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2]霍伟伟.我国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8).

[3]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1,(8).责编:思 源

作者:张如云

上一篇:纳米金属材料管理论文下一篇:风电储能电力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