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论断,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校企协同创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受到了各方的重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才培养下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才培养下物流管理论文 篇1: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珠三角经济发展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给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应在满足珠三角地区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重新设计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采用必要的措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珠三角;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随着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现代物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据预测,广东省对专业物流人才需求量至少在20万以上。但目前广东省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难以形成对接,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一致。物流运作与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重点放在对各种物流管理决策问题的解决以及物流原理的实际应用上。

目前,广东省已有3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或方向,但教学大多仍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理论课程和理论课时安排过多,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安排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多为具体的理论课程服务而没有形成体系且优化程度低、部分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或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理论上而结合企业实际少、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1、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应用型高校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整合与改革,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和融合,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整合,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专业的系统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并把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抽出来,按照不同层次的总体方案进行建设。

实践教学的安排可分为4个阶段,从专业认知实习了解企业基本状况,到课程仿真实训模拟企业物流各环节运作流程、分析企业物流各子系统运营状况,再到综合运用物流专业课程知识以系统方法初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课程设计,最后到以毕业实习(到企业顶岗实际操作)与毕业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实训,形成由浅入深、由部分到综合的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结合,精训:课内,加强课外,将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原则具体落实在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的个性设计充分的发挥,特别是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见图1)。

第一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可安排在专业基础课的开始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通过校内实训室物流相关模型展示与仿真,或者到物流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听取企业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开拓视野,使其对物流活动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认识物流行业的现状,了解其发展趋势,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物流专业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可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该层次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各理论课程教学重点模拟现场实际,设置相关实验背景,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加深学生对相应原理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应注意整合、优化已有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尽量按照物流流程以及教学的逻辑性与层次性来确定具体的实训项目,避免实训内容的重复。

第三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角色实训、课外研学等,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进行。每个综合型实验课程应涵盖若干门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经过综合型实验课程的训练,可使学生对分属于各门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提高其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如利用ERP实训,采用情景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设定企业角色,模拟企业运行,然后进行角色轮换,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整个企业运营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与职业素养。再如运用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让学生进行备货、运输、仓储、物料搬运、配送、订单履行、物流网络设计、存货管理、供应/需求计划、外包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确定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并通过讲演、小组研讨、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活动练习等多元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及掌握专业知识。

在该阶段,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解决方案,实施其全过程。或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3~5人组成研究团队,配备导师,自选题目或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选题,这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人际关系、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将起到很好的作用。教育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通过对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的研究分析,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学习企业经营的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大赛的现场答辩,对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应变能力、说服力、自信心等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很大帮助。物流设计大赛尽可能要求大多数学生参加初赛,对初赛或复赛被淘汰的队伍,组织他们继续进行研究,可以作为课外研学获取学分。

第四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没计阶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物流相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坚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做毕业设计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设计、科研等较为全面综合的训

练。

这个阶段是在校外的实习就业基地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此时实习的内容安排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要求掌握物流企业实习岗位的职责、了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熟悉工作流程及操作要领、学会独立操作。目的是熟悉从业环境,学习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来正确处理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供素材。

开展面向企业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处在真实的环境下实习,针对企业运作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或是学生今后工作相关的实际工程问题,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用“双导师制”,由企业派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指导,学校指导教师负责对毕业设计环节和设计质量把关以及教学常规管理。

2、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2.1 实验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相对于其他管理类专业而言,物流管理专业更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物流实验室建设要把握4个方面:实验室建设方向的确定,物流实训层次的设计,实训课程的设定,实验室物流设备和技术的选择、物流软件的选择。应建设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室,可以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物流管理理论与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提升认知水平和专业素质。

2.2 教学模式改革。改革传统的物流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物流教学中。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物流方案,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物流方案的设计需要运用综合物流知识,物流方案设计的好坏很能体现学生物流综合理论学习的程度。

2.3 实践基地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密切联系,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企业既可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平台,也可使企业借此了解学生,选择学生。学校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对企业的改造与再造提供解决方案,并可以考虑适当介入企业物流管理的决策过程,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应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特长,形成教学、科研、企业三者之间的稳定的联系,借助区域地理优势实现资源分享,实现“双赢”。

2.4 师资队伍建设。要打造出一支既具有很强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管理经验的教师队伍,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学校可以分批分期委派物流专业的教师去各物流公司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并及时轮岗,以更新教师的知识,保持最优良的师资。另外,学校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物流专家作为客座教授进行讲座或合作研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新动态和新进展。此外,教师的科研要与教学结合起来,并把研究成果拿到企业去推广应用,并不断地充实到教学中去。

3、结束语

基于上述探讨,笔者认为,只有遵循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规律,秉承“重实践、强能力”的理念,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校内外实训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构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规律的、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正锋,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156—157.

[2]周刚毅,孙宝寿,李国平,等,面向企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6—137.

[3]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物流科技,2008(4):75-77.

[4]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8.

[5]周艳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146—150.

[6]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0):34—36.

作者:燕珍 邓小瑜 蔡晓丽

人才培养下物流管理论文 篇2:

校企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论断,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校企协同创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基于此,文章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2.107

0     引 言

海南省肩负着落实中央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定位”,服务于我国高水平开放的大局,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现代物流业作为海南省重点支持产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做出全新的部署,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目前海南省的高职教育规模小、底子薄、发展慢、竞争力弱,与发达省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且海南物流管理高职教育与现代物流业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还严重制约了海南物流管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契机,建设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积极实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与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全面梳理和分析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面临的机会、威胁,进而为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理论依据与支撑

1.1   校企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实施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模式。首先,协同创新是一种制度性安排,一般由国家意志的引导实现,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单元;其次,协同创新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种分享机制,促进不同的创新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最后,协同创新是一种开放式创新模式,各个创新主体具有共同的目标,能够突破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边界,形成创新合力。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这表明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将更加多元化,校企协同育人、育训结合、多元办学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1.2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自我诊断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海因茨·韦里克教授提出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作为一个常用的策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进行系统、全面、完整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SWOT分析法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通过调查逐一列举研究对象自身的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与外部面临的主要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按照矩阵形式排列,并采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作为组织决策参考的依据。

2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专业历史悠久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随着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走过了15個年头,其始建于2005年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物流管理方向),并成立“物流管理教研室”;2006年11月,经海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专业,开始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名义招生。经过15年的发展,2009年9月,物流管理专业被学院批准为“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物流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专业,且在2013年被教育部验收;2016年,物流管理专业被海南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物流管理专业被确定为海南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专业;2019年,物流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骨干专业;2020年,物流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双高计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建设专业。另外,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海南省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唯一主任委员单位。

2.1.2   专业定位清晰

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立足海南省、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置港口物流、航空物流、国际物流、国内物流4个专业方向,紧密对接产业,以“物流带动商流、商流反哺物流”为出发点,以“校企协同创新、产教融合”为核心,以“学校舒心、企业上心、社会放心”为目标,以“服务行业企业物流供给质量、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提升”为己任,优化专业结构,为物流企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宽视野、会操作、善学习、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同时,结合海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产业人才支持,集“信息化、生态化、低碳化仓储、运输、配送为保障,产、储、运、销各环节的安全管理”为一体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特色专业。

2.1.3   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首先,科研成绩稳步提高。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共完成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10余部。其次,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海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5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2次,行业竞赛获奖10余次,专业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获奖10余次。最后,专业教学团队结构相对合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校外导师,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指导学生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2.2   劣势

2.2.1   师资力量薄弱

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室目前有16名专任教师,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8人,助教3人,是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最多的专业之一。从学源的角度看,只有2位教师所学专业与物流紧密相关,大部分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具备系统物流理论知识、具有丰富企业经验、具备创新意识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能够参与企业物流系统规划、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的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系统性、实操性强且综合了多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目前特别缺乏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仿真、物流园区规划的专业教师。非科班专业教师采用单纯的理论教学方式进行核心课程教学,导致变成“夹生饭”,学生既学不好理论知识又掌握不了技术技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快速融入工作中,最终无法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偏离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2.2   校企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协同创新度低

一方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程度不高,尚未与行业企业建立起深度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合作形式主要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及校外导师、邀请企业高管来校开设讲座、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考察,而对于专业共建、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引企入校、科研项目合作、技术研发、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流于形式,并未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校企协同创新程度低,尚未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一體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少,并未建立起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分享机制,无法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无法进行资源整合、无法实现优势互补,更不能推进技术应用、推广和落地。

2.2.3   “供需错位”问题突出

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以持续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产业演进呈现出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转移的显著趋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适应物流产业演进趋势与产业协调发展,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普遍对物流产业变革反应滞后、对行业前沿动态把握不足,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急需大量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技术日新月异、产业更迭周期缩短的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跟随物流行业更迭变迁的主动性不强、反应迟钝、阻力较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矛盾突出、供需不平衡,人才供给以学校为主导的“供给导向型”为主,忽视了以市场为主导的“需求导向型”人才供给模式。

2.2.4   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

首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模式,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现实,且专业课之间的重合度较高,不同课程之间出现反复教授的情况。其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真实环境下的操作和技能训练。虽然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为1∶1,但以机房操作替代实践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最后,缺乏有效的“引企入校、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在校内外不成熟的实践教学环境中,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不高,对其就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3   机会

2.3.1   “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

作为我国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海南省正成为国际陆海贸易的新支点、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海开放的桥头堡。2019年,海南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近110个,占全部对外投资项目的64.7%,实际投资同比增长了69倍,投资主要集中在运输物流、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等服务业,占总投资的95.59%,提升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与投资合作水平。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同时,还要支持指导本地教育系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打造教育合作交流区域高地,助力做强本地教育。海口市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和北部湾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海口市,物流管理专业应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契机,在“教育互联互通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合作、丝路合作机制”的行动中积极进行教育深度合作、互学互鉴,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扩大专业的影响力。

2.3.2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物流”机遇

目前,海南省进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期。其中,《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6+1+4”系列制度安排,就是在构建一个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提下,做好税收、社会治理、法治、风险防控4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6个方面的自由便利。《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多次提及与物流相关的表述,从政策的角度提高海南现代物流业的红利。比如,取消船舶和飞机境外融资限制、在“中国洋浦港”建设国际船籍港、在“中国洋浦港”登记并从事国际运输的境内建造船舶给予出口退税、在海南试点开放第五和第七航权、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这些政策都需要物流管理专业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打造“金”牌专业。

2.3.3   教育创新岛的“物流”机遇

2019年6月,教育部与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目前,海南省正逐渐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高地,且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健全开放办学机制、推进科教产协同发展、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推动“教育+”跨界融合、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等方面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2.4   威胁

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现在,经过21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数量从几十所增加到1 430多所,已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数量的快速递进导致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深刻领会校企协同创新并成功实践的学校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江浙”等发达地区。目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3方面的威胁:一是生源质量持续下降,高考录取分数线持续下降导致新生入学成绩逐年下降、新生报到率持续下降、在校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且学习兴趣不浓;二是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调查研究机制,缺乏校企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宏观层面的指导很难落实到微观操作层面上;三是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实质,围绕产业打造专业的动力不足,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付出的成本大于收益,校企协同创新缺乏内生动力。

3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3.1   SO组合——增长型策略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抓住发展机会,并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专业定位,紧紧依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校的建设成果,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一带一路”、海南自由贸易港、教育创新岛的发展机遇,紧密联系产业服务产业,深入开展专业调研,以“双高校”建设为契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3.2   WO组合——改进型策略

要正视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的短板,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改进。①通过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全球招聘并积极引进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依据《海南省“候鸟”人才工作站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候鸟工作站,充分发挥候鸟专家的智慧,推动专业发展。②针对校企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协同创新度低、供需错位等问题,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充分利用现代物流业作为海南重点支持产业、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教育创新岛的政策机遇,主动出击,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并付诸实践。③对于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教育创新岛的机遇,引进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专业发展实际重构。

3.3   ST组合——改进型策略

①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屏蔽外部环境的威胁。物流管理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招生宣传方面下功夫,学校要出台相关招生奖励政策,激发专任教师的招生热情。②大胆创新、科学决策,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制定相关制度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3.4   WT组合——防御型策略

物流管理专业要直面师资力量薄弱且结构不合理、校企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协同创新度低、供需错位、生源质量持续下降、校企协同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可以落地的可操作政策的现实,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在内部无法突破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外部发展路径,坚持开放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创新之路。

注:惠青,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丽,李明武,李璐.产业集聚视角下湖北省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15(14):182-184.

[2]王生雨,管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J].教育观察,2014(9):78-80.

[3]朱赛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8(6):40-45.

[4]王滔.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原因及对策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2):85-87.

[5]尤子鹃.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6):5,8.

[6]张婧.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研究[J].科技經济导刊,2020(15):101-102.

作者:陈松 惠青

人才培养下物流管理论文 篇3:

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物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高职物流专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存在问题,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高职院校培育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

关键词:智慧物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物流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物流的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适应物流行业市场变化的节奏,针对企业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的智慧物流人才。

1 智慧物流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国家、地方等各部门颁布、部署了一系列的“互联网+”物流政策。这些政策都积极鼓励各级、各部门加快智慧物流业发展,并积极探索物流人才联合培养的新路径。伴随着新兴的智慧物流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普及、应用,对相关物流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他们作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物流的相关操作业务,又要掌握新兴的物流信息技术。

笔者通过企业走访、分析发现,民营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目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大中专院校,尤其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从而对技能型人才有了更大需求。大多数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更注重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能否更快的适应新岗位,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力是否强,因此我们在校期间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目前,智慧物流发展前景较好,企业需要专业的智慧物流人才,除了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希望他们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尽快的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2 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目前,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智慧物流迅猛发展,对专业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更为紧迫。大多数企业的物流岗位的管理人才的主要还是来源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但目前的物流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企业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

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基本雷同。这主要是没有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也没有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同,以及不同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制定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如今智慧物流大力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增加,高校如果没有进行人才培养的调整,就可能导致难以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少高职院校的不清楚自身特色,不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没有掌握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盲目培养,不能凸显院校的自身特色,不能为地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师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我们国家的物流发展虽然比发达国家发展相对要晚,但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但我们从事物流管理教学的专任教师尤其是很多中、老年教师,他们不能跟上时代变换的节奏。他们大多数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物流专业知识,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对于物流行业没有太深入的了解,缺乏一线的真实的物流教学案例以及前沿的物流操作技术等。而近几年,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双高计划”创建,引进了不少高学历的又是刚刚跨出大学校园的博士等从事教学工作,他们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一直在校园学习,缺乏一线岗位的工作经验,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智慧物流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学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学习现代化知识,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2.3 物流实训室建设相对困难

随着智慧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院校原有的物流设施设备已经不能符合现代智慧物流行业的使用标准了,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智慧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和实际物流行业发展之间的脱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审批流程还是比较多,且时间较长,需要走很多环节和流程的。不少实训室历时几年建成后,有的设备就已被新的技术要求所淘汰里,而且这些物流设施设备价值都非常高,利用率却较低,所以这也是很多院校实训室很难建成的一个原因。而且高职院校的实训室不是真正的操作一线,学生不能真正的提高动手能力。

2.4 校企合作停留表面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都基本和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但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的物流企业并不是很积极的开展校企合作,这其中有很多企业会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出发,不愿意让学生去生产一线“操作”相关机器设备,还的企业虽然愿意提供工作岗位,但却是变相的使用“廉价劳动力”,这都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开展。同时,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时候,没有和当地企业进行沟通、探讨,没有从市场需求、企业發展的立场出发,从而导致专业设置的脱节,不能完全符合相关用人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而也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高职院校所应有的作用。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几点措施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为当地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和技术,发挥高职院校自身社会服务优势。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于1960年,学院围绕“交通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设置专业,立足交通,服务地方,专业特色鲜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丰富。

3.1 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可以把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内容(如1+X证书制度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也可以邀请合作企业一起参与进来,共同制定顺应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物流发展相关政策及目前智慧物流行业前沿发展技术等,将职业能力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同时,增加理实一体课程的课时,及实训周,加大实训课时比重,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看老师操作,而是要自己会操作、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例如,我们引入行业新标准,邀请相关合作企业和职能鉴定机构等一起参与教材的编写,将行业最新标准和职业技能考证等融入到教材内容中,使得教材内容和实际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在学生毕业要求中,明确提出“双证的”要求,即除了修满规定的学分获得学历证书外,还必须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针对与企业合作的订单班的特殊性,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特性,我们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企业导师来学校,专门为学生开专题讲座。最后的学期,学生去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并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

3.2 提升实训室综合功能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方便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纷纷申请了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站。高职院校可以在拥有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站的基础上,请企业一起参与实训室设计、建设,融合教学、培训、训练等多种项目。同时实训室建设还可以参考、引用物流技能大赛的相关设备,近几年,全国举办的职业院校物流技能大赛的内容就包括了与智慧物流相关的知识及设施和设备的操作。综合这些,可以建设一个集专业课程教学、又有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同時也有技能大赛相关标准的多功能实训室。我院的新建成的物流实训基地属于省级物流实训基地,并拥有现代化的智慧物流设备并配置了4D仿真软件及智慧物流比赛相关的设施设备等,学生能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3.3 培养双师型智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

高职院校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理论,还要继续拓展知识面、了解并掌握智慧物流相关技术知识。同时,更要加强对教师的物流技能培训。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物流行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也是智慧物流市场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必然高职趋势。院校可以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资格,并大力支持教师申报职业技能鉴定及各物流技能大赛的考评员等资格。学院鼓励教师提升专业技能,鼓励专业教师脱产去企业实习,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服务等,掌握智慧物流行业前沿的信息技术。例如,我们派专业老师和学生一起去海澜集团进行实习,学习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并在一线进行工作锻炼,达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3.4 加强校企深层次合作

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为地方培养输送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和企业间进行多方面的深度、紧密的合作。

(1)合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例如,我校和海澜集团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假期,公司会负责安排暑期社会实践团对进驻海澜电商现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期,公司会对学生及物流专业老师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进行了系列业务培训和岗位实践指导。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师生都能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能进行岗位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2)成立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学院先后和苏中医药物流有限公司、林森物流、海澜之家等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如海澜集团选派多名业务骨干,组织师生共同参观了海澜之家电商中心和物流园区,丰富了海澜班教学的具体内容。按照校企合作的协议,海澜集团派出了四名岗位经验丰富的专职工作人员(企业导师),进驻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专项工作。前期,企业先进行岗前培训,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注意事项等。后期就是真实的线上业务活动了,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全按照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实践。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且能熟练掌握相关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大大提升。

(3)开展校企合作的创新计划。企业发展需要创新,高校具有科研创新方面的一定优势,两者可以结合起来。高校中如火如荼的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比赛;也可以由学生组队,由专业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合作指导——“双导师”。不同的合作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创新性。

4 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

网络发达的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生除了在教室学习知识,还可以通过网上的学习平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相应的内容。平台学习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答疑等互动环节,也可以进行智慧物流仿真模拟训练,弥补在实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训练不足。如学院在线课程建设,开展后取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其中的优秀课程也推荐为省级优秀,还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综合能力。

5 结束语

如今,我国的智慧物流行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用人企业对相关的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也需要积极应对,发挥高校服务于地方发展的作用,结合企业需求去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从而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健.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248.

[2]高职智慧物流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EB/OL].[2019-07-09].http://www.xielwb.com/zhiyejishujyxue/99172.html.

[3]杨志伟.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9,(26):228

作者:王厦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成因试析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