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护理论临床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阻塞性黄疸病人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名阻塞性黄疸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观察其皮肤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56例痊愈,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0例;对照组46例痊愈,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4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自护理论临床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自护理论临床管理论文 篇1:

临床护理教学意识淡薄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临床护理教学中老师教学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找出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真正原因,提出对策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在实习护生每结束一个科的实习后向护生发放,统计最后所得分数。结果 在所调查的内容中,由实习护生对临床护士带教能力评估表可知,师生关系、护生学习能力判断与评价总分50分,实得分43.90,所占百分比最低(87.50%);由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实习情况评估表可知,其中工作条理性与独立工作能力总分35分,实得分18.45分,所占百分比最低(79.44%)。结论 从所得结果推断在实习护生认可老师们的职业态度与道德、专业水平与技能后,真正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是老师们的带教意识与责任心。

[关键词] 临床护理教学;意识;对策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护生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中间环节[1],是使护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需具备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2]。而现代护理观和整体护理实践都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能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执行[3]。如何做好临床护理教学,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更贴近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对临床护理教学中影响带教老师教学意识的因素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3~2004年度来我院进行临床生产实习的122名实习护生,包括中专生64名、大专生50名、本科生8名。年龄18~23岁。

1.2方法

把122名实习护生分成每3-4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科实习。在护生实习期间对我院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进行教与学双向质控和评价。护生在某科实习结束后由护理部教学组统一每人发放一份《实习护生对临床护士带教能力评估表》,让实习护生对该科护士的带教能力进行评估。调查表共发放277份,回收率为100%。同时向该科室的带教老师发放一份《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实习情况评估表》,让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估。调查表统一发放给每个实习科室的主带教老师,两天后由主带教老师统一收回上交护理部教学组。调查表共发放277份,回收率为85%。

《实习护生对临床护士带教能力评估表》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护士的仪表、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专科知识与操作示范能力;师生关系及实习护生学习能力判断与评价,其中临床护士的仪表、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占总分的30%,专科知识与操作示范能力占总分的20%,师生关系及实习护生的学习能力判断与评价占总分的50%,总分为100分。

《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实习情况评估表》中内容主要包括:实习护生仪表、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学习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力;工作的条理性与独立工作能力,其中实习护生仪表、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占总分的30%,学习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力占总分的35%,工作的条理性与独立工作能力占总分的35%,总分为100分。

2结果

2.1实习护生对临床护士带教能力的评估

见表1。其中师生关系、护生学习能力判断与评价总分50分,实得分43.90,所占百分比最低(87.50%)。

2.2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实习情况评估

见表2。其中工作条理性与独立工作能力总分35分,实得分18.45分,所占百分比最低(79.44%)。

3讨论

本文的2份调查表的结果显示,由实习护生对临床护士带教能力评估表可知,师生关系、护生学习能力判断与评价总分50分,实得分43.90,所占百分比最低(87.50%);由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实习情况评估表可知,其中工作条理性与独立工作能力总分35分,实得分18.45分,所占百分比最低(79.44%)。由以上结果不难推断出,反映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临床护士的职业态度与道德,专业水平与操作技能,而是是否具备临床护理教学的意识与责任。究其原因:

一是作为临床一线的护士没有真正意识到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多元角色的作用。按照Roy的适应理论,可将角色分为初级角色、次要角色和暂时角色。初级角色是社会的基本角色,如男性、女性、女儿、儿子等;次要角色是个体在完成伴随发展阶段及初级角色而来的任务时,必须承担的角色,如妻子、丈夫、护士、教师等;暂时性角色是于次要角色相关的、可自由选择的角色。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来源于护理角色。护理教师要完成角色功能,需要有服务对象,即学生,有与教师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并应清楚自身的角色和角色发展的机制。临床护理教师既要承担护士角色的义务,又要承担融教学、管理、临床和科研为一体的教师角色,护理教师要正确认知角色,认清护理教师角色的具体功能,明确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的义务。而目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正是欠缺了这种角色意识,这就关系到临床带教老师是否具有教学意识;是否能成为护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否有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意识;是否掌握科学的、先进的、有针对性的带教方法;是否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

二是缺乏完善的临床教学环境,从而影响了带教老师教学责任的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临床护理教学环境中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医院科室各项工作都与经济效益挂钩,临床教学工作往往成为医务人员的额外负担;医疗体制改革把医院推向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这给医院临床教学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⑷。(2)教学激励措施不力,老师教学意识淡薄。由于目前我院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临床教学奖励机制,对老师教学工作未能给予有效激励,因而老师之间缺乏竞争力。(3)临床教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对于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评估,故对于临床带教老师而言,临床教学是一个“软”任务,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因此出现了临床带教能“躲”就“躲”,采取逃避、敷衍、应付的态度。

三是老师缺乏教的意识,将临床带教看成一项简单任务,应付了事,忽视实习生临床技能与再学习的培养,不善于利用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临床小讲课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实习护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四是缺乏与护生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意识。老师缺乏主动与护生交流的意识,因此不了解护生的心理活动,也就难于与护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进行学习的平等师生关系,因此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五是临床带教老师缺乏创造临床再学习的环境意识。护生在校学习仍沿袭着原有的规范化模式,对临床上早已使用的高、精、尖的护理技术与技能及许多临床上屡试不爽的护理革新项目等知之甚少[5],而带教老师又恰恰欠缺了主动为护生创造临床再学习环境的意识,由此也影响了护生对临床实践环境的适应能力。

4对策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而临床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任务[6]。临床带教老师有责任帮助护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成为有资格、能胜任的实践者[7]。带教老师对于实习护生来说既是老师,又是领导者[8]。作为临床护士必须在面对护生时要适应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确主动的带教意识和正确的专业思想,其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气氛,并通过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变为他人的内驱力[8],直接影响着实习护生的心理和行为。临床带教老师的素质修养,参与临床护理教学的意识及态度将直接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护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今后的发展。因此,要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临床护士的带教意识和带教责任心。

4.1 建立临床护理教学支持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支持与质量管理体系:以护理部-护理教学组-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教学片长为主体的支持与管理体系,各环节都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与责任,科护士长和病区护士长应给予临床主带教老师以相应的支持,把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纳入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工作质量管理与质控范围,在评估和质控病区护理质量的过程中,掌握病区的教学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4.2建立完善的临床护理教学评估体系

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与责任、带教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并将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挂钩,并且落实到位。每月教学片长有教学质量质控重点和改进措施,每周病区主带教老师有教学双向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同时加大奖励力度,对临床护理教学主动、负责的带教老师予以表彰、奖励,使带教老师在完成临床护理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

4.3加强临床带教老师带教意识与技巧的培训,以临床带教老师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为主

培训方式宜实行分片培训,做到有针对性,达到人人参与、个个掌握的目的,使临床护士在培训中不仅仅增强教学意识,更懂得如何教,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达到双赢。

4.4加强临床带教老师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一方面,在学习与培训中强化带教老师的心理素质,真正认识到为人师表的重要性以及为人师的个人魅力,从思想意识上把临床护理教学确认为是一种责任。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在与实习护生相处的过程中如何了解和掌握护生的心理动态和特点,并在与护生的沟通中做到理解和包容,从而真正建立起平等、友爱、理解、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实习护生在既严格又平等、既宽松又负责的临床实习环境中成熟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钮美娥,薛小玲,孙永梅. 护理临床教学中的环节质量控制[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2):33-35.

[2] 杜慧敏,于瑞英,罗文川. 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护理质量[J]. 护理管理杂志,2003,3(3):42-43.

[3] 孙静,孙雪洁. 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护理,2002,8(1):71-72.

[4] 孙梯业. 陈自强.颜伟,等. 临床急诊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7A):69.

[5] 王霞. 临床护理教学问题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8):989 -990.

[6] 沈慧玲. 临床带教者十忌[J]. 中华护理杂志,1990,25(11):606.

[7] 黄津芳,邓红. 临床护理教学研究的新动向[J]. 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7,16,(5):195.

[8] 沈俊芳,赵佛容,郑兴涛. 论如何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00,4(15):287.

(收稿日期:2009-06-20)

作者:翟颖娟

自护理论临床管理论文 篇2:

临床护理路径在阻塞性黄疸患者皮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阻塞性黄疸病人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名阻塞性黄疸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观察其皮肤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56例痊愈,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0例;对照组46例痊愈,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4例。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阻塞性黄疸患者皮肤护理中实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皮肤症状,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并保证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阻塞性黄疸; 皮肤护理; 健康宣教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bstructive jaundice; Skin care; 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ongji Hospital of Wuhan, Wuhan 430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1.030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内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的工作顺序、有准确的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它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为目的,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质量[1]。临床护理路径,最早诞生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2],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模式[3]。二十多年以来,临床路径在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应用也逐渐推广,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也在不断增加,从急性病到慢性病,从外科到内科,从单纯临床管理到医院各方面管理扩展,国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基本处于成熟阶段。美国80%以上医疗机构都至少对部分患者实施了临床路径,以通过缩短患者住院日,提供兼顾成本—效益的高质量治疗护理[4]。

阻塞性黄疸患者由于胆盐沉积于皮肤内神经末梢,常可引起皮肤瘙痒,是阻塞性黄疸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胆道阻塞后,阻塞以上的胆管扩张,胆道内压升高。胆红素排入肠道受阻,结果结合的胆红素逆流经Disse间隙入血,或经胆道上皮损伤处漏入淋巴系统和血液中,造成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患者巩膜、黏膜、皮肤黄染。为此,本科于2013年开始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对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皮肤症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2014年收治入院的120名阻塞性黄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责任制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患者从入院开始即进入临床路径护理,责任护士根据制定的每日皮肤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对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观察,健康教育等,护士长及时督促,落实执行情况和效果。

1.3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 为推进“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实现专科疾病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照顾,实现各个专科护理特色,本科开展了“一病一特色”优质护理服务项目——临床护理路径在阻塞性黄疸患者皮肤护理中的实施。为此,科室成立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小组,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参照卫生部有关临床路径标准,并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及患者的需求,制定出适合阻塞性黄疸患者皮肤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小组成员认真制定阻塞性黄疸患者皮肤护理的标准,患者信息表并制作专科特色宣教手册。

1.4 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的皮肤护理疗效来评价效果。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瘙痒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60%,巩膜皮肤黄染明显消退;显效:经过患者治疗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59%~30%,巩膜皮肤黄染明显消退;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瘙痒症状减轻,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29%~10%,巩膜皮肤黄染消退较慢;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瘙痒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10%或加重,巩膜皮肤黄染不消退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临床路径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一组成员共同制订的一种照顾模式,是一种对某种疾病的大多数患者最有效照顾流程的护理规范[6],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康复,以患者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7]。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一定模式接受治疗与护理。临床路径主要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护理手段为纵轴[8],制订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即临床路径表),能够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控制医疗成本,为患者提供优质化的医疗服务流程[9]。其功能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时间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顾及控制质量和经费,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其目的是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措施使用的随意性,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10]。

阻塞性黄疸的发生机制主要是不同部位胆管狭窄或闭塞而引发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阻塞性黄疸一旦发生对患者预后影响明显,特别是重度阻塞性黄疸患者死亡率高达20%[11-13]。同时,由于血液中胆汁酸蓄积,胆盐的浓度升高,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患者皮肤瘙痒。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使皮肤、巩膜、黏膜及某些体液发黄的现象,一般是指胆红素代谢障碍的临床表现。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在17 mmol/L以下,超过34 mmol/L时即可有临床黄疸出现[14]。

本研究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在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中的应用,患者经过治疗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巩膜皮肤黄染明显消退,结果显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模式。对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在饮食方面,应多饮水,进食粗纤维食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的宣教;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皮肤瘙痒的问题方面,应每天温水洗浴或擦浴;将患者的指甲修好剪短,防止抓伤皮肤,并且宣教尽量不要用手挠皮肤,以免发生皮肤破损,内衣及睡眠用品以纯棉薄衣为宜,保持床铺整洁,减轻对皮肤的刺激;同时,面对皮肤的不适感,患者可能会有焦虑情绪等,笔者通过耐心的讲解病情及及时的皮肤护理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配合治疗。良好的治疗效果密切护士与患者的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同时,护理的具体化和更有针对性使护理效果变好,增强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指导护士预见性地、主动地进行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笔者首先认真制定了阻塞性黄疸患者皮肤护理的标准,接下来组织全区病区护士认真学习制定的皮肤护理标准,并进行学习后的考核。除了理论考核外,更注重临床实际操作和健康宣教的考核。按照制定好的路径及标准,责任护士每日对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皮肤护理,促使患者的皮肤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责任护士的工作效率,使患者的预后十分良好,本文实验组痊愈例数为56,痊愈率达到93%,无效率低至0。为了评估效果,还制定了阻塞性黄疸患者皮肤护理信息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如何正确书写。这使得护理人员能在临床操作中更好的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并给予记录跟踪。为了达到更好的健康宣教效果,还特别制作了专科特色宣教手册,并发放给患者。患者认真的阅读了专科特色宣教手册,患者通过自我学习,给予的反馈是皮肤状况得到了改善。临床路径护理有效的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治疗热情。同时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取得患者住院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的主要执行人员是护士,是护士照顾患者的行动依据,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够贯穿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满足患者绝大多数的治疗需求[15]。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的特点,更有利于为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具有重大意义[16]。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除了可以规范护理操作的各项流程外,还进一步严格了护理服务,制定护理要点及特点,并将其总结成了临床护理程序,预防护理人员因个人业务能力不同所造成的遗漏或疏忽,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17-18]。全部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相互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地提高护理质量、完善临床护理路径[19]。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皮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消除了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按照制定的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责任护士能有效地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为患者解决皮肤瘙痒等问题。同时,此举也增进了护患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及护理过程。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模式主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制订有序和符合逻辑的护理服务模式,能显著增强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和有效性,利于融洽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升护理服务质量[20]。因此,本科将继续保持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并不断修正改进。

参考文献

[1]杨青.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1,27(3):43-44.

[2]占琼英,周兰英,杨少强,等.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鲁护理杂志,2013,7(2):31-32.

[3]赵晓丽,于倩,肖丽群,等.小儿支气管肺炎实施临床医疗护理路径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11):161-162.

[4]朱祖福,杨江胜,孔玉,等.临床路径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l1(10):1178-1179.

[5]黄永康.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患者瘙痒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0):2387-2388.

[6]郝模.论3项改革联动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5.

[7]方立珍,王爱莲.临床路径——全新的临床服务模式[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8]戴翠红.临床护理路径在前列腺良性增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科研,2010,7(10):17-18.

[9]周晓娟,任文秀,金侠.临床护理路径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A):26-27.

[10] Cheah J. Clinical pathways an evaluation of it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care in an acute care general hospital in S ingapore[J]. Singapore Med J,2000,41(7):335-346.

[11] Iwasaki M, Fumse J, Yoshino M, et al.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for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caused by metastases from nonbiliary and nonpancreatic cancels[J]. Jpn J Clin Oncol,1996,26(6):465-468.

[12] Tsuyuguchi T, Takada T, Miyazaki M, et al. Stenting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for obstructive jaundice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biliary tract carcinomas[J].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2008,15(1):69-73.

[13]钟丽君,吴祖光,刘宏涛.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护理体[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1,11(2):153-154,160.

[14]李晶,黄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23(1):291.

[15]孙文琦,侯黎莉,高雯,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1):21-23.

[16]庞勇.9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34-35.

[17]龚伯雄,肖锋.临床路径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实施中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10-11.

[18]郑海英.临床路径在腹股沟疝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75-176.

[19]田霞.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实践[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8008-8009.

[20]蔡志红,张玲霞,王利.临床路径护理在脑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肿瘤药学,2013,3(1):75-77.

(收稿日期:2014-12-03) (本文编辑:王宇)

作者:柳莎 甘玉芳

自护理论临床管理论文 篇3:

有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

【摘 要】目的:探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方法:对本地18所级别不同的医院中约80项基础护理操作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各项基础护理操作的临床应用率为92.15%,其中66.25%的操作由护士完成,33.75%的操作由医生和其他人员进行;由分析结果提出对应的防范措施: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更新临床教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思维,增强知识运用能力、完善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结论:改进护理专科的教学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水平,对于实现基础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护理教学;临床实践;脱节问题

随着近年来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教学模式也在随之不断的进行改善,以促使理论教学更加适合临床实践的需要。部分调查资料显示,护理专科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后,反应临床实践操作同在课堂上学习的护理理论知识存在不一致现象;部分临床见习负责教师反应,学校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过于繁琐机械,部分内容已经被淘汰或不适用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教学同临床应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本次研究通过对本地医院的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应用情况进行研究调查,旨在对基础护理教学同临床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提出问题

1.1 教学现状

随着护理教学的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知识和内容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但是仍与临床的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距。基础护理教学的主旨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该专业特点在于有较多的实际操作内容。在《护理学基础》及《新编护理学基础》中,均保留有近80项护理操作内容,因此基础护理教学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1.2 临床现状

对本地18所级别不同的医院进行80项临床基础操作应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2.1临床基础护理操作的应用情况,见表1.

表1 80项基础护理操作的临床应用结果

类别 例数 临床应用 非临床应用

基本操作项目 26 22(27.75%) 4(4.75%)

临床护理项目 11 9(11.5%) 2(2.25%)

治疗护理项目 36 31(40.25%) 5(4.75%)

抢救护理项目 7 7(8.5%) 0(0)

总计 80 69(87.5%) 11(12.5%)

1.2.2 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人员的情况 见表2.

表 2 69项基础护理操作的技术人员情况

类别 护士 医生 其他人员

基本护理操作 14(20.92%) 0 8(6.83%)

临床护理操作 2(2.65%) 0 7(8.85%)

治疗护理操作 23(31.25) 2(2.44%) 6(7.56%)

抢救护理操作 4(5.35%) 3(3.15%) 0

1.3现存问题

1.3.1部分过时操作技术仍在被讲授

当前临床应用的很多设备都已革新,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了众多护理操作。但是目前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扔在按照过往内容进行操作讲授,使得众多已经被淘汰的操作项目还在课堂中出现。

1.3.2护理教学程序繁琐,过于机械

随着一次性护理用品的出现,使得护理操作中的许多中间环节大大简化,但是护理教学仍旧按照原有的操作程序进行讲授,使得课堂同实践脱节。

1.3.3部分课堂内容并不进行临床操作

目前在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大部分清洁护理操作均是由家属完成,使得护士所需进行的护理操作项目大大减少,因此造成许多教学中讲授的患者卫生清洁护理工作基本不会再临床出现。

1.3.4部分内容不属于基础护理范畴

部分抢救性和治疗性的护理操作主要是由医生完成,而护士在其中主要起着协助的作用,但是这些内容扔被在课堂上作为护理专业的教授内容。

2 问题分析

2.1被淘汰的护理操作项目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医疗设备不断得到革新[3]。目前大部分医院均配备有齐全的护理设备,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对某些操作项目,如电动吸痰、氧气吸入等已实现管道化和中心控制,但是在教学中仍是以人工操作为讲授重点。因此,教学内容应紧跟临床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

2.2护理操作机械繁琐

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教学在结合临床需要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规范进行护理操作的讲授。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是应用护理操作流程图来辅助教学,指导学生护理操作的正确次序。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受到医院的实际条件的制约,应该在操作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变通,以期最好的完成护理操作。同时,护理教学只能对临床操作中的一般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对于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无发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要求学生不断进行自身解决问题的护理思维的培养和强化。在护理教学中,繁琐的教学程序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则需要更具实际要求进行调整,不能僵化。

3建议和对策

3.1 不断更新教育者的观念和知识

在实施护理操作教育时,要求教育者很除了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外,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护理教育应该同医疗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教育者应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以便于将临床应用中的新技能、新器械及时向学生介绍,以培养更加适合临床护理的新型护士。

3.2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护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发现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进病房,同病人进行实际接触,使课堂教学同临床实践牢固结合。

3.3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完善教学基地的建设,实现现代化和标准化,按照医院的具体要求来建设教学基地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以保证学生在教学基地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尽早融入实际医院工作的节奏。

综上所述,改进护理专科的教学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水平,对于实现基础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涛.论护理临床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67

[2]王东耀.护生基础教育的缺陷与变革方向.实用护理杂志,1999,15(4):3

[3]吴明.改革《护理学基础》教学,培养新型护理人才.护士进修杂志,1999,14(6):37

作者:徐巧丽

上一篇:高效课堂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基层公路职工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