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医案三则

2022-09-12

探索中西医结合之路, 把中西医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指导临床用药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然结果。下面对所收集案例分析如下。

例1

吴某某, 女, 72岁。2007年2月17日来院就诊。患者表现为咳嗽、乏力、不思饮食、口干、自汗。1周前因肺感染到哈市某医院就诊, 查血常规;WBC13.6×109/L, N=79%, L=20%。胸片示“右肺片状阴影”, 诊断为;肺感染。给予;生理盐水150mL+克林霉素0.9g, 5%葡萄糖200mL+双黄连粉针3.0g, 每日1次静脉点滴。1周来咳嗽等症状并未减轻, 反而出现乏力、不思饮食、口干、自汗嗜睡等症状, 随来我院就诊。查体;右肺散在湿啰音。舌红少苔 (镜面舌) , 脉细数而无力。血常规;WBC10.7×109/L, N=71%, lL=29%。诊断为“右肺感染, ”。中医辨证属;热邪犯肺, 余邪未尽, 气阴两伤。因病人拒绝中药治疗, 随給5%葡萄糖5 0 0 m L+参麦注射液5 0 m L, 生理盐水500mL+克林霉素0.6g, 每日1次静脉点滴。3d后病人口干等症状明显减轻, 能进少量饮食, 精神转佳。舌淡红, 上覆薄苔, 脉细数较前有力。继前法调理1周, 病人痊愈。分析;该患年龄较大, 正气不足, 邪热炽盛, 致使津液大伤, 气阴两虚, 加之克林霉素、双黄连苦寒虽能直折火势, 但也能伤阴败胃, 致使病情加重。故随給她加大液体量的输入, 减去双黄连和克林霉素用量, 又辅以参麦注射液养阴益气, 使正气得复, 疾病得以康复。

例2

王某某, 女, 76岁, 2008年5月10日就诊, 主诉;咳嗽、乏力、头晕、嗜睡咳、白色泡沫样痰等症状。该患半月前曾因肺感染在哈市×医院住院治疗, 用药不详, 5d前好转出院, 5d来仍咳嗽少痰或咳白色泡沫样痰, 伴乏力头晕、嗜睡。查体BP90/60mmHg, 右肺中下野散在湿啰音, 心音弱, 律齐, 舌淡苔薄, 脉细无力。查血常规;WBC10.11×109/L, N=71%, L=29%。诊断为;右肺感染, 伴感染性休克。中医辨证属外感热邪, 余邪未尽, 正气以伤。治疗当扶正祛邪。因患者拒绝中药治疗, 随給5%葡萄糖500mL+参麦注射液50mL+黄芪注射液30mL, 生理盐水500mL+头孢哌酮舒巴坦3.0每日1次静脉点滴。1周后乏力头晕, 咳嗽等症状减轻, 又继续静脉点滴1周, 病人痊愈。分析;本例病人年龄较大, 素体虚弱, 外感热邪, 余邪未尽, 正气以伤。故用参麦配黄芪以扶正气, 头孢哌酮舒巴坦抗菌消炎, 使正气得复, 余邪渐尽, 疾病得愈。例3

郭某某, 女, 2008年11月11日来院就诊。该患, 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 平素体质较弱, 经常咳嗽, 喘息, 动则尤甚。因天气突然变化, 又发咳喘, 症见咳嗽痰多, 喘息不能平卧, 咳白色泡沫样痰, 双下肢浮肿, 汗出而多。查体;双肺满布干湿啰音, 心音遥远, 律不齐, 心率93次/min, 腹部胀满, 双下肢浮肿, 按之凹陷不起, 舌淡胖边有齿痕, 苔滑腻, 脉滑数而无力。查血常规;WBC11.61×109/L, N=73%, L=27%。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 合并心衰。中医辨证属;水饮射肺, 水气凌心。治疗当温肺化饮, 利尿强心。因病人拒绝中药治疗。随给25%葡萄糖20mL+西地兰0.4mg, 速尿40mg静脉注射, 生理盐水150mL+克林霉素0.9g+地塞米松5mg, 5%葡萄糖150mL+参附注射液30mL+黄芪注射液30mL, 生理盐水100mL+喘定0。5g每日1次静脉点滴。3d后, 病人咳喘明显好转, 已能平卧, 咳痰量减少, 汗出亦减少, 心率81次/min。停用西地兰, 速尿, 余继续用药1周, 病情稳定。分析;病人素体阳气不足, 又有宿痰顽疾, 遇气候变化, 病情发作。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急用西地兰, 速尿利尿强心, 喘定, 平喘, 克林霉素, 地塞米松抗菌消炎, 参附黄芪回阳补气, 温化水湿。诸药合用使病人病情得以平稳。

讨论上述病例均采用了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 有机的运用到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 指导临床用药, 将2种思维方式相互贯通, 形成优势互补, 故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西医在防病治病实践的优势互补与结合是医疗实践的进步, 它将必然导致医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摘要:本文将中西医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取得一些较好疗效的案例报道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中医理论,临床用药,中西医结合

上一篇:心理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肾病护理效果研究下一篇:数据中心高热密度节能机柜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