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下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2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运用1978-2010年的相关数据和时变参数模型估计方法,就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探寻。首先,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却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负向抑制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金融发展下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金融发展下农村经济论文 篇1:

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金融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使得农村金融结构落后、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等。文章针对这些农村金融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一些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发展;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行怀勇,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政策,山东青岛,266109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是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从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到对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旨在提出针对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供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参考。

一、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从农村开始,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改革中心转入城市后,国家对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关注程度略显下降。我国农村金融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活跃和市场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金融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以下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结构落后和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为辅助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表面上看这个体系功能合理、种类齐全,但在实际上缺少层次性,矛盾冲突多,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不能满足农村日益提高的金融需求,而且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不足,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垄断。另外,农村金融工具主要以短期小额贷款为主,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低下得到反映;同时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和经营实力、管理体制和经营水平、技术手段和金融服务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低水平的垄断经营和金融服务边缘化。

(二)农村资金匮乏,资金严重外流,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当前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实施的信贷、利率等金融政策差别不大,而农村金融市场投资环境的不完善、资信差、信息不对称,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商业银行将从农村金融市场吸纳的资金从赢利能力差、风险高的农村金融市场流向赢利性高、风险相对低的城市金融市场,进一步造成农村资金的匮乏。资料显示,商业银行每年以吸储的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大约3000亿元。

我国政府为防范金融风险,严格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使得许多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发挥为农村金融市场补充融资的作用,这造成民间资本流出农村以寻求其他投资市场。政策限制是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和外流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民间金融即农户间借款和各类非正式资金,其发展迅速,规模较大,但缺乏规范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转向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市场化、资金利用率高的民间金融。但像正规金融一样金融市场及其运作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这是制约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府长期对金融的不当干预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赶超型国家发展战略影响下,我国整体经济在发展初期实施以牺牲金融发展来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政府对金融长期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过度干预,指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金融创新管制过严,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其二是职能缺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到了“返哺”农村的时候,但政府在“返哺”这一问题上动作过小,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我国农村金融在曲折中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农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改革,使农村金融业务规模和内容都有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985年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农产品收购资金短缺更加严重。为使农村政策性金融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1994年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管理农产品收购资金、农村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1996年,中央推动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三大基本架构基本形成,成为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主体,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此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缓慢。农村改革的滞后一方面直接引起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使农村金融改革缺乏立足之基础,也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缓慢,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三)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整体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使金融深化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基础,限制了整体金融深化的进行。而农村经济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差、经济主体力量较小、市场观念较弱等因素,一直处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边缘,市场化程度更低,农村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较低,这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存在严重金融抑制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多级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1.将商业银行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改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手段,只有资金雄厚、金融服务能力强、技术先进和控制风险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才能担起这个重任。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作为构成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因此,改革现行的农村金融和税收政策,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赢利能力,改善经营环境,重新把商业银行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放松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完善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多种经营形式的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群体。这不仅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的垄断经营模式,还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和服务范围,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资金互助组织

分散农户的细小规模导致过高的小额交易频率和风险,导致商业金融无法追求到利润,必将进一步退出农村市场。因此重构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资金互助和村级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没有农民的互助与村级合作金融组织,商业信贷和保险就无法在农村生存。只有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发展了,新的合作金融组织出现,商业金融抽走的资金才可能回归农村。

(二)加强金融监管,引导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整体改革推进

国家应该建立起分工合理、功能完善、长短结合、适度竞争、品种齐全、服务方便、城乡互助、监管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

1.分工合理,功能完善

农户资金互助合作金融是基础,主要是对内部成员交易,解决商业银行面对农户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规模过小问题;商业金融主要与资金互助组织交易,实现规模经营;政策银行扶持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起到引导和传导货币政策功能。

2.长短结合,适度竞争

农村金融市场需要长期信贷与短期信贷相结合,才能化解经营风险,才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竞争是促进机制和体制转变的最有效手段,开展适度竞争,将能使金融机构充满活力,提高效率。

3.品种齐全,服务方便

农村一家一户“原子化”经济规模细小,更需要政府承担责任,推进改革,建立符合小农经济需求的信贷、保险、信托理财、方便借贷、互相担保等金融服务。

4.城乡互助,监管有序

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已被确定为国家战略。要实现城乡互助,引导城市资金回流农村,必须引进新的市场主体和产品,如信托等。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市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和自律体制,形成以自我约束为基本要求,建立分层次的监管机制和体制,促进有序监管,保持金融稳定与繁荣。同时,农村金融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

(三)积极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建立在地下钱庄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其实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存的合理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不足。同时,在农村,地下金融业的存在为小型工商企业和农业提供了资金来源,为农村经济发展保住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地下金融业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负效应很大,因而对于地下金融业要采取疏导而不是行政堵截的政策。目前对地下金融业的整顿应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关键是要对业已形成的各种地下金融组织进行规范和改造,促使其向合作金融发展。

(四)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回流机制,改变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的局面

追逐利润是决定商业银行金融资本流向的重要因素。现行的僵化的农村金融定价、经营政策和缺乏竞争活力和赢利能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资金等金融资源缺乏吸引力,使得商业银行将资金等金融资源从农村向城市收缩,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外流。因此,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经营权限,提供更为优惠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构建有竞争力和赢利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将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重新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使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资金流出通道变为流入通道。与此同时建立商业银行农村存款返回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按吸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现行的农村金融市场严格的准入政策和单一的金融结构制约了民间金融合法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民间金融资金能以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载体合法地吸纳到农村金融市场,构建有效的民间资金回流到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以充实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

(五)建立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和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1.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

(1)根据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如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

(2)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如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

(3)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2.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1)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

(2)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

(3)推进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的城乡差别利率。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贴现的条件,调节信贷资金流向;

(4)推进农村金融利税改革,县城内金融机构要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资金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支农贷款超过一定限度的给予享受减免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金融结构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5,(1).

[2]田力.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

[3]温铁军,姜柏林.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07,(1).

[4]吴晓灵.农村金融要适度竞争[N].国际金融报,2006-03-23.

作者:行怀勇

农村金融发展下农村经济论文 篇2: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运用1978-2010年的相关数据和时变参数模型估计方法,就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探寻。首先,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却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负向抑制作用。时变参数模型的估计结果则进一步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整体上呈现弱化趋势,当前的正向作用机制比较微弱;而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经历了一个先减弱后增强的“倒V”型变化过程。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增长;时变参数模型;动态演化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发展尤其是农村金融发展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并广泛应用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政策研究当中。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其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框架也已初步形成,为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服务于农村经济增长创造了基础条件。那么是否正如我们的直觉和预期,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呢?如果是,这一推动作用又是否强烈,是否稳定呢?二者之间的事实关系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和分析的问题。

在已有的研究中,Goldsmith(1969)开创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定量研究的先河,他对35个国家1860—196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增长依赖于金融发展,两者互为因果,尤其是在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的超常水平发展[1]。由于Goldsmith的研究成果缺乏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的控制,所采用的金融中介规模这一指标不能够准确度量金融系统的功能,并且对于金融发展、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高三者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因为存在上述研究不足,King & Levine(1993)在改进和弥补Goldsmith研究不足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运用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面板数据重新检验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路径,同样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2]。然而,在许多针对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并不能证实金融部门能够引导长期的经济增长,例如Demeteades & Hussein(1996)、Shan & Morris(2002)、Boulila & Trabelsi(2004)等[3-5]。受上述理论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谢琼、方爱国(2009)采用了协整分析、多元回归和典型相关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1978—2006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农村金融的发展非但没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反而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等方面存在消极影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外生于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制度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存在偏差[6]。冉光和、温涛(2008)在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同样实证检验了1978—2006年间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证实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成长模式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约束效应[7]。但是安翔(2005)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却表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季凯文、武鹏(2008)以农村全部金融资产与同期农村GDP的比值来衡量农村金融的深化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也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并且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8]。

纵观已有研究不难发现,由于在选用指标和分析方法上的差异,有关二者关系的结论没有达成一致,同时还反映出一些问题,特别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1)目前绝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是局限于利用固定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静态分析,没有考虑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这在我国金融政策变化较为频繁的转型时期显然是不足的。(2)已有的统计数据中,有关农村金融发展的数据只有30多年,并且都是截面数据,由于样本数据太少,这在估计多个变量时显然会影响到模型估计的精确度。(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选择过于单一,且各有侧重,导致结果不可比。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中介效率两个方面来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在分析方法上选择了时变参数模型进行估计,从动态演化的角度来考察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选择的时变参数模型采用了卡尔曼滤波进行迭代估计,由于该估计方法对样本容量的要求不高,可以显著提升估计结果的精确度[9]。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时变参数模型的构建

本文试图借助于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设定本文的计量模型,通过一些替代的经济计量分析,建立一个含有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新型生产函数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该生产函数以其简单的形式具备了经济学家所关心一些性质,对于农业技术的经济数量分析具有特殊意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ALαKβ(1)

(1)式中Q为生产产量(生产总值),L和K分别为用于生产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α是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β是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A为综合技术水平。这里借鉴Greenwood & Jovanivic(1990)、Murinde(1994)、温涛(2005)、刘旦(2007)等的研究方法,将农村金融发展也视为一项生产要素引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其作用与资本、劳动等一样都是生产中必备条

(二)数据说明

本文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包括了农村人均GDP、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其中,农村GDP为1978—2010年我国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之和。劳动投入水平用1978—2010年乡村从业人员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进行替代。资本投入水平则采用了1978—2010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GDP的比率进行分析。在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两个指标中,涉及到的农村存款余额为1978—2010年农村储蓄存款和农业存款之和;农业贷款为1978—2010年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另外,本文所用到的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982—2011年)、《中国金融年鉴》(1986—2011年)、中经网数据库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三、实证结果及其经济含义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时变参数模型要求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本文首先利用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各变量数据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变量进行差分后使之成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各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那么据此进一步对相关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同时构建出相应的协整方程以反映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在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误差修正模型(ECM)还可以分析各变量的短期相互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时变参数模型的估计,以进一步确定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一)单位根检验

为了确定各变量的平稳性,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看出,LNGDP、LNLDRK、LNTZSP、LNJRGM和LNJRXL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非平稳变量,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ΔLNGDP、ΔLNLDRK、ΔLNTZSP、ΔLNJRGM和ΔLNJRXL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这就说明LNGDP、LNLDRK、LNTZSP、LNJRGM和LNJRXL都是一阶平稳序列,记为I(1),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以确认它们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二)协整检验

由于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而利用协整方程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由于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检验之前必须首先判断VAR模型的结构。综合运用赤池信息(AIC)和施瓦茨(SC)的定阶准则,并结合似然比(LR)检验,本文最终确定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1,故协整检验模型的滞后期确定为0,表2为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利用协整检验在确定了LNGDP与LNLDRK、LNTZSP、LNJRGM和LNJRXL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估计农村经济增长与其他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见表3)。根据表3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人均GDP的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243 7(小于0),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说明当农村经济的增长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对其具有较为明显的反向修正作用。另外,LNRKJG和LNTZSP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并不明显,而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JRGM和JRXL两个指标,其在长期中分别与农村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在短期中依然成立,并且较为显著。

图3反映了1982—2010年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产出弹性系数的变化轨迹。容易看出各年的弹性系数值都是大于0的,说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但是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产出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还呈现出一定的阶梯状,即1982—1993年的平均弹性系数为0.385 3,1994—2004年平均弹性系数下降到0.283 9,而2005—2010年的平均弹性系数仅为0.083 7,反映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弱化趋势,而且当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两个阶梯转折点的出现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是紧密相关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这不仅在统计口径上陡然缩减了农村金融的存贷余额数量,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还受到严厉打击,农村金融发展依附体的分裂与打压使得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限制;2004年的转折点则可能与该年逐步推行的“两减免三补贴”惠农政策相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从2004年开始我国政府将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强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增长效应产生了替代效应,致使趋势又一次下降。

图4反映了1982—2010年农村金融中介效率产出弹性系数的变化轨迹,其趋势上与资本产出弹性系数的变化相似,即先增长后下降的“倒V”型,但是二者的意义截然不同。由于各个年份里产出弹性系数值小于0,反映出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而1982—1986年的上升趋势说明的是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抑制作用在减少,而1987年—2010年的持续性下降则说明抑制作用又重新增强。1983年农业银行总行发出了《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试点意见》,对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体制改革,恢复其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和集体金融组织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了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农村存贷业务得以恢复,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走向正轨,然而到了1986年,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出《关于开办邮政储蓄业务联合通知》,邮政储蓄业务被央行界定为只存不贷,而其他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的逐利思想和模仿效应也都不自觉地遵循着“偏农离农”的路径,最终使得农村资金缺乏,生产和投资处于自发状态,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缺乏效率。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8—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呈现正向关系,而以“贷存比”衡量的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却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即使在短期,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依然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时变参数模型进一步探寻了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中介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产出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呈现阶梯状,反映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在整体上具有弱化趋势,而且当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农村金融中介效率产出弹性系数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说明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经历一个先减弱而后增加的变化过程。

整体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并不和谐,甚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受到了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制约。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无正向作用的结论,其所揭示的只是由于现行农村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战略导致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结构、功能和效率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间不相协调的事实。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农村经济增长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现行农村金融的功能和结构进行改进,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多元化,在完善和健全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和引导农村民间(非正规)金融事业的平稳发展,多角度地解决农村居民融资难的问题,进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同时还需重塑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正常发展,转变由于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低下而导致的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和配置低效率,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力提升。

注释:

①协整方程中小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协整方程中估计系数的标准差,中括号中的数字表示系数的t值。

参考文献:

[1]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King & Levine.Financial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717-738.

[3]Demetriades & Hussein.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51):387-411.

[4]Shan & Morris.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ad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02,(16):153-168.

[5]Boulila & Trabelsi.The causality issue in the finance and growth nexus[J].Review of middle east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4,(4):123-138.

[6]谢琼,方爱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了吗?[J].经济评论,2009,(3):61-68.

[7]冉光和,温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7):27-37.

[8]季凯文,武鹏.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评论,2008,(4):21-28.

[9]陈冲.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演化[J].统计研究,2010,(5):13-20.

[10]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24-31.

[11]贾立,王红明.西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40-49.

[12]李茜,谷洪波.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绩效分析与政策规范[J].经济与管理,2010,(1):68.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作者:陈冲

农村金融发展下农村经济论文 篇3:

农村金融的发展及困境

【摘要】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是推动农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 如何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做好我国农村金融的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必须做好组织体系、金融体制和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构建和谐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历程 农村经济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也逐渐成长起来。建国后,国家就高度重视对农村金融的管理,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并强化对其管理。截止到1957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依旧比较缓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佳绩,相应的农村地区的经济也爆发了持续了活力,也让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起来,并进一步支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农村金融对资金的流入流出现状

(一)农村金融资金流入

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的“绝对总量”依旧是比较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比不上城镇经济的发展,所以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也难获得具有规模的存款;在农村地区广大的农民群众基本把相关收入用于养老、储蓄等活动中去,用作投资的很少,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吸纳到的相关资金能够用于投资的比例比较小。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资金却可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创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农村金融资金流出

一直以来,深受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镇的经济效益都要远远高于农村的经济效益的,在资金的流转方面,都是自低向高的走势,农村的资金很多都是通过农村金融机构流向了城镇。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入资金本来比重就不大,加上大量资金的流出,就进一步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会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释放活力。

三、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资金没有更多的投向农村发展

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相矛盾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以服务三农作为基本要求,以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由于受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信贷审批权限的制约,使支农资金大量外流,削弱了支农资金的供给,弱化了对农村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发展中,作为我国农村市场主体的农村信用社,由于资金受到限制,没有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足够资金,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许多乡镇仍旧没有服务机构,造成许多金融服务真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二)农村金融体系定位不清

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方向有偏离,没有为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我国金融机构由于历史问题和机制的原因,责任分工不明確,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多样化难以满足,更多的县域资金流向城市,农村信贷资金严重缺失,支农方向发生偏离,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资金得不到合理需求。由于农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国有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撤离,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面积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经营和定位相脱离,农村和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三)金融发展环境受到制约

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弱势区域,以其为服务对象的农村金融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有利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稳健发展。农村金融主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造成了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瓶颈,无法有效地为农村经济贡献更多力量。

四、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充分发挥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

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发展重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金融机构体系还有监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下,积极的开动脑筋,降低有关的资金成本,想办法扩大资金的输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强化自身网点的使用,优化分支机构的功能,提高对农村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要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突出在农村市场的竞争优势。对于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规范和完善其内部治理机制,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誉,打造相关的品牌,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强化外部约束机制,更好的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合理、有序、科学的开展相关工作。一方面可以积极巩固传统的老业务,另外一个方面也可先试点新业务,在逐步扩展,简化相关的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注重顾客感受和体验,减少顾客的流失率。

(二)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

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农村非正规的金融活动也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块,不能忽视,而是需要充分利用起来,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同时还要强化对这一块的引导和监管,确保其朝着合法、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现存的二元金融结构是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的,想要一刀切,对于目前的发展实际是不合适的,农村非正规的金融活动是农村经济主体相对缺乏强有力资金保障支持而出现的一种市场反映,它的出现是受需求的驱动。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到这一点,并认识到这一制度机构现存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更加合理的利用起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化解农村金融的结构性矛盾

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然后推进农产品的期货交易,此外还要强化相关的监管机制建立,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规避机制,从而更好的保障农业生产,为农民增加收入创立条件。同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充满活力也需要在遵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引入相关的资本市场运作手段,比如;发行股票、债券等,为农村金融机构吸纳资金创造条件,从而可以缓解农村建设发展对资金多样化需求和农村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需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融资的规模,并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规范农村金融行为,从而可以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繁荣发挥巨大作用,进而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明.四川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5).

[2]孔令超,宋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2(10).

[3]李文鑫.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12).

[4]钱建英.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作者简介:盖尊琦(1996-),女,汉,黑龙江省肇源县,东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

作者:盖尊琦

上一篇:证券投资行为分析及建议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