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环境下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的探索

2022-09-10

党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它是当前推进全国小康社会构建、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建设重要步骤。而金融产业更是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产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服务支撑。在中国社会对乡村振兴的实地探索阶段农村金融机构有着极大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挑战。对此我们应满足现代化农村建设在金融服务产品上的需求,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和金融技术,为其提供优质的金融支持。

一、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推动绿色化乡村产业建设发展造乡村文化休闲产业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正处于由迅速增长化向保质发展化变革的重要阶段,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更要减少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即产业发展趋向绿色化。对此,农村金融机构更应将构建绿色产业的理念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践行:重点扶持农村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高效节能等产业建设,减少此类产业信贷利息并利用机构对农村产业经营方式的引导,加快农村资源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如通过加快畜牧种植业的无害化处理、低碳高产能技术的推广改善乡村环境、增大产业收益。同时对畜牧种植业、文化休闲游产业进行有机整合,推出乡村特色旅游主题文化。在农村发展农家乐品牌、对农产品精包装、以农村金融支持农特产电商行业发展,打造多方位一体的绿色休闲农业旅游链,将农业与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行业深度融合,改善乡村建设的总体风貌。

(二)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带有区域化色彩,这不仅在城市化建设中有所体现,在乡村建设中也尤为明显。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供需严重失衡,金融需求尚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要求政府及银行需要对农村发展薄弱的地方重点部署金融机构,增大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并开展惠民延伸服务,建成覆盖面广、方位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体系。乡村金融机构还应在当地普及金融常识,改善乡村经济环境,不断开拓农民创业思想,推进乡村经济的增长。

二、乡村振兴环境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挑战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乡村建设中地域化差异明显,有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供求长期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主持推进农村金融市场改革。2005年央行批准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试营点,2006年银保监会批准村镇银行建设,各地农村信用社也相继组建农商银行,成为农村金融服务建设的关键性力量,而在其中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首先,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产业升级开发都需要大量原始基金的投入,这些资金投入在短期内难以规模性收回,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中长期信贷负担。在当前国家政策环境下今后一定时期内,各地农村都要进行道路、通信等基础产业的构建,还要对教育、文化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这些都需要金融机构对农业地区调动大量资金予以支持,调度范围广、数额巨大,需要对实施性进行合理的评估。

再者,当前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显著,为了追求更丰厚的市场利润,部分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中取消自己的营业点,将银行范围转至县城内,这样的银行“去农化”倾向削减了农村金融供给力,恶化了农村地区本就需要发展的信贷资金行业。另外,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在近年来才开始逐步发展,在支农惠农上还有不足之处。由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改革发展涉及多产业链区域一体化建设资金数目庞大,农村金融合作机构所能提供的资金实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偏弱、科技知识储备落后、开展互联网电商营销力度不足,这些综合原因对农村的吸储能力造成重要影响,难以寻找到合适的资金来源投入对农村项目进行产品开发。再者,特色化文化乡村产业建设需要多维度一体链共建,故而导致农村项目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的特点,对此类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确定是否进行信贷业务,这极大的增大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投入难度。随着银行发展中的“去农化”趋势,导致目前的农业金融机构缺乏一定的支农能力。虽然随着近年来的发展,金融机构规模数量上发展不错,但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占比低、项目对象分散、贷款单笔业务额较低、短期内难以增强农贷款的可获利性、业务集中于县镇和非农领域中是当前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

三、乡村振兴环境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出路

(一)创新服务模式、完成金融产品升级

为了推动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机构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增加自身在农村市场的竞争力,努力使自己的运营模式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对此,作为金融机构理应率先运用科技完成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对待“三农问题”,最大的状况是农村建设和城市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我们应合理利用大数据科技通过真实的数据和客观的描述将农村状况展示在项目投资者前,为乡村振兴战略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农村金融机构现已将办理点部分迁至县镇内,对此针对县内银行业务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应合理利用互联网手段对业务内容渠道进行整合,发挥信息化时代信息处理的便利性,并努力简化业务审核的程序,加快信贷业务的办理,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水平。

其次,信贷相关金融产品服务与国家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银行部门。更应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切实把握政策内涵,关注政策中对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期限、信贷额度、抵押贷款期限份额的相关内容,不断推出优质金融服务产品,把国家的惠农政策传递给广大农村群众。

最后,乡村振兴建设是围绕农村绿色生产结合地区区域性优势打造的多元化经济链。针对此趋势,金融机构应对乡村振兴产业的经营在生产、加工、营销层面上分别提供金融支持。对不同环节不同需求的客户判定其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水平,精确化定价使利率水平处于群众能接受的区间之内。同时产品制定应和实际情况相符,例如农产品存在季节性特点,对此我们应在不同季节针对产品特性推出特色服务。例如在春季种植时期,农村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应以资金支持为主,保障农民新季度产品的种植。在秋收阶段,农民手上拥有一定可用资金,金融机构应在农村群众中宣扬金融理财业务,引导农民正确理财,提高农村群众经济素养和总体实力。

(二)放松农村金融创新的政策约束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发展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路径,更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中争取市场份额的竞争力保障。农村金融改革具有极强的系统性要求,那么规避金融风险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便需要政府立足于农村现今的金融发展需求健全和优化金融监督制度。关于这一方面,不论是曾经的“四位一体”金融体系,还是前一段时间推出的“五位一体”农村金融体系都没有对制度的安排做出合理解释。在当前乡村振兴,乡镇产业追求可持续化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探索中,政府应提供宽松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政策、农业金融机构需明确金融创新各个环节的主体部分、定位好自身的优势功能和产品特色,在各方合作下构建一个执行力强、覆盖面广、可持续化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推动“五位一体”机制的构建,将政府、银行、农业金融机构包括其中,降低信贷风险。农业金融机构可以与商业银行展开深度合作,以金融机构为总体单位,汇集农业用户各类信贷需求和信贷资产,向商业银行申请担保基金,为农民贷款提供更多贷款。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正不断开展产品创新、服务优化工作,建立更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农民的实际增收。

(三)发展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

当前社会处于互联网信息高数发展的科技化时代,移动通讯逐步遍布全国。大数据技术可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的惠民便民服务。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运营而生。结合当前时代潮流在农村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我们应不断推进移动基站、通信设施建设,从而在农村推广普惠金融网上运营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内,农民可以在家完成生活缴费、金融支付、信贷、理财等各项服务,方便农户的生活。这在全国范围内已有多处开展,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但是因为部分农村地区移动通讯业务发展还不完善,对此各区域应加强农村信号基站的投入,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完成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对称性获取和电商营销平台的发展,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的推广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重要战略意义。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出与实施表明政府将社会化建设攻坚的着力点转移至乡村地区,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差异性显著。合理地运用好农村金融力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农村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合理运用互联网科技手段针对当地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仔细剖析、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主动寻找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的途径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和农民在取得收益后的理财保障,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

摘要:农村金融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完成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处。在全国各地着力于乡村振兴之际,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针对现今客观存在的挑战迎难而上,完成农村金融产品的升级、服务的优化,以更优质的金融体系助力乡村建设是本文金融道路探索的立足点。在此希望可以借本文为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农村金融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一些合理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升级,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贵东.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探讨[J].知识经济,2020(18):32-33.

[2] 张乐,赵越.金融科技背景下“五位一体”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甘肃例证[J].生产力研究,2020(05):31-35.

[3] 张乐,赵越.金融科技背景下“五位一体”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甘肃例证[J].生产力研究,2020(05):31-35.

[4] 曹玲玲,刘悦.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供需均衡发展路径分析———基于宿迁的调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6).

上一篇:新零售背景下连锁超市消费体验提升研究——基于消费体验问卷调查下一篇:新型自动气象站测报业务软件运行故障及其处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