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推动文明升华论文

2022-04-26

摘要:作为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既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社会发展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内容。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德育体系的科学内涵;推进大学生自我物化观念的人本升华;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责任意识;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道德教育推动文明升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教育推动文明升华论文 篇1: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摘 要: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摇篮,肩负着培养民族振兴与社会发展优秀人才的使命,大学生则肩负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是我国社会倡导生态保护的生力军。文章认为,将生态文明观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范畴中,不但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将更有利于人类生态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 教育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崭新的文明形态。20世纪30至70年代,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发生了“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和疼痛病事件。80年代末期臭氧层的损害及本世纪雾霾等环境问题的出现都已经严重危害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摇篮,肩负着培养民族振兴与社会发展优秀人才的使命,大学生则肩负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是我国社会倡导生态保护的生力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文明的重要途径无疑是提升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有利于具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够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将生态文明观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范畴中,不但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将更有利于人类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几个阶段之后,出现了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从这种文明形态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正面“交锋”中不断的发现老子“无为”思想的重要性,要从畏惧自然、征服自然到最终的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于自然界由开发到和谐共存的全新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好坏甚至是国家的前途和发展。高校肩负着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重任。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与文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着文明的发展程度。特定的文明对教育有着特殊的要求,同时,文明也离不开教育的维持,教育是文明性质和水平的体现。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关系

生涯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影响我们生涯发展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种因素的选择和创造。它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职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对于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合理的、全面的审视,并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轨迹。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应该也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的“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之一。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亦是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化建设。

(一)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了工业文明对自然肆意的掠夺和破坏之后全面反思社会发展得失而提出的新思想。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遵守人类社会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传统的教育极大地发挥了它所特有的功能和价值,而生态文明教育则是将到的适应范围扩大化,道德范围不但要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容,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广度。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自然不仅是人的生存根基,更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家园,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体现出人类自身的进步。生态文明教育要使人善待大自然,发展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理性的关系。

其次,帮助大学生确立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肆意的掠夺和无休止的开发,从根本上讲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行为,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社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讲是利他主义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念。可以说,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宏观整体的道德思维,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意识、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必然首当其冲。

(二)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生态文明的视阈下表现为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当今,生态文明观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教育促使大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赋予大学生自觉保护自然地意识与能力,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相对以往更高的要求,将会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涯规划教育意在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前提下,合理提高自身能力各方面能力,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与所处环境做出有效的判断,最终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够为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自觉活动的前提。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有自发到自觉得一个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类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的自觉程度就会高。自觉活动是由自觉意识影响和支配的活动,是人的高层次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从自发活动上升到自觉活动,这种升华需要强大的理想和信念作为动力支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思维和组织能力,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由自发上升为自觉的活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同时,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把人和自然规律相结合,才能够使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人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价值取向,养成爱护大自然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生呢?笔者认为,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时俱进。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解放思想,大学生只有不断接受新思想才能在行动上有新的突破。

(一)将培养“生态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曾经指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与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由此可见,人的本质与人的生产是一致的,不同的生产表征着不同类型的人。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新范式,需要具有生态人格的主体来承担,我们将其称之为“生态人”。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是“自然界对我们无情的报复”。建设生态文明要培养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生态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定意义上来讲,生态人的培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未来生态社会的塑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生态人的生态思维和生态人格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生态人的培养是“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

(二)将生态价值观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指导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时人类在对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新探索和伟大创新,这一全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需要科学的引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重在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关注者、传播者和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传播生态文明理论,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生态文化。

生态价值观是人对生态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的整体评价及看法。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以生态价值观作为工作的指导理念,可以改变以往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出发点的片面的观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生物领域和整个自然领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研究中期研究成果,项目号2572014EY02]

参考文献:

[1] 郑士鹏,陈树文.生态文明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赜.求实,2013(1)

[2] 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3] 廖志丹.融合与超越: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3)

[4] 高梦婷.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的作用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责编:贾伟)

作者:吴迪 杨冰雨 宋妍

道德教育推动文明升华论文 篇2:

新文明形态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价值研究

摘 要:作为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既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社会发展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内容。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德育体系的科学内涵;推进大学生自我物化观念的人本升华;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责任意识;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新文明形态;大学生;德育;价值

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生态文明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到党的十八大做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的科学论断,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旋律。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主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生态文明进入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丰富高校德育时代内涵,推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丰富大学生德育体系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即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狭义上的德育,则仅包括道德教育。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德育,其本质都在于对德的弘扬和教育。而这个“德”,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长期以来,大学生德育始终把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而忽视对于大学生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则对这一缺失进行了弥补和矫正。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活动,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观念为底蕴,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理念由以人和社会为本位向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位一体为本位的历史性转变,把社会领域的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扩展到自然领域,教育大学生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还要肩负起保护自然和发展自然和回馈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生态文明教育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共处共融,自然拥有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在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人类的平等观念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德育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生态文明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摆脱理论灌输教育方式的束缚,引领大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重新审视和反思传统理念和生活方式,以获取生命和自然的真谛。大学生以生态感受和体验,激发其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形成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使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探寻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渗透到高校德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拓展了高校德育的理论内涵,还诠释了高校德育的实践本质。

二、生态文明教育推进大学生自我物化观念的人本升华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形态磨合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主导价值观念。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在中国呈现明显的抬头趋势,特别是大学生,正在成为信奉和实践物质主义和消費主义的生力军。推崇金钱至上、及时行乐,追求狂欢宴饮、时尚名牌、攀比斗富等现象在大学生生活当中不断出现,并且有蔓延的趋势。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以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和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为前提和代价的,如果大学生始终受其影响,那么今后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更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

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正是党和国家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回应。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都是世界的主体,都具有主动性和存在的价值,不存在人服从于自然,也不存在自然服从于人,而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达到自然适应和满足人与人适应自然内在统一。从本质上来说,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权利的侵犯和剥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既是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摆脱对物的依赖,以精神追求代替物质享受,以对自然的关爱和保护代替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把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作为奋斗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正确定位人在环境中的角色和作用,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双赢式”的发展。同时,生态文明从人生意义的高度审视人的消费观,倡导以节俭、理性为特征、以人格净化和人的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以充实、幸福为基本内容的健康文明消费观,引导大学生摆脱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物质享受的诱惑,追求以知识和智慧为基础的精神产品和服务。以精神享受为核心的消费模式,不再是对环境变相地破坏,不再是对资源无止境地索取,而是以精神价值追求代替物质价值追求,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以绿色消费代替污染消费。生态文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和消费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协调发展,这既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新境界,也是大学生迈向全面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三、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责任意识

传统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认为,价值和财富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程度的唯一标尺。人类为了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而对自然进行肆意的改造、索取和破坏,被视为是一种正当合理的经济行为和伦理行为。随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破坏,正在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以最脆弱的生态条件支撑经济社会的最快速发展和承载着历史上最大的人口压力。要走出目前的生态困境和发展瓶颈,人类就必须反思和改变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生产的中坚力量和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唯有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其环境恶化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培养其现代生态文明素质,是重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环境的污染源于心灵的污染,文明的病痛源于价值观的错位。” 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念,增强生态保护责任意识,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无法脱离生态环境而存在,倡导绿色生态文明,引导大学生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用个体与社会、眼前与长远、国家与世界相结合的意识辩证地看待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承认和维护自然的主体地位和应有价值,形成生态保护的责任共识,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生存发展环境,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实现大学生生态思想意识的根本转变。同时,生态文明教育较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能够把生态环境现状的理论教育与生态环境考察、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进而呼唤他们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的回归,并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活动中。这种生態责任意识落实到实践上具体表现为:以盲目追求金钱财富为耻,以理性保护生态环境为责;以片面追求奢侈生活为耻,以提倡节约自然资源为责;以崇尚过度高档消费为耻,以坚定实践节能减排为责;以牺牲自然及后代人生态利益为耻,以重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为责。生态责任意识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教育旨在通过增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让其明白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生态保护的迫切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形式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实现自然的健康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生态文明教育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人们普遍追求的、最完美的人格形象。从古至今,中国教育始终坚持对“理想人格”培养目标的追求和探索,从“仁”、“义”、“礼”、“智”、“信”到“德”、“智”、“体”、“美”、“劳”再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无不是对理想人格的规范和完善。然而,不难发现,包括现代教育在内的教育理念过分张扬人类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却忽视人类的客体性和自然性,这必然会造成大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反思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重新定位人类的客体性和自然性的内在需要。因此,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把片面发展的大学生,塑造成主体性与客体性、社会性与自然性完美结合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对于摆脱教育困境和人类的未来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原因在于对客体性和自然性知识的缺失。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其内在地说明人类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物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一部分,其产生、变化、发展过程是自然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自然的;人来源自然,依靠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基础,没有自然也无所谓人类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相对于自然又是客体的。生态文明诠释了人类的客体性和自然性的基本内涵,是人类的自然性和客体性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教育以生态价值观念、生态行为方式、生态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为大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客体性和自然性,深化对自然主体性和客观性的认识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活意识。同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生态文明教育既有其独特性,又与其他教育理念和方式具有共通性,特别是道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能够产生新鲜课程,如“生态伦理学”、“环境社会学”等等,这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观念和道德评价标准突破,使人类的道德尊重与道德责任从强调“社会本位”扩展至“社会与自然本位”,从强调“现实本位”延伸至“现实与未来本位”,也是对高校德育的思想内容和工作思路的开拓,使生态文明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能够融入到高校德育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教育大学生,推动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和必经阶段,宽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有助于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生态文明是我党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提出的又一崭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当代大学生肩负起生态责任和生态使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的德育功能,塑造大学生理想生态人格,养成大学生良好生态行为,才能够使大学生肩负起应有责任和使命,并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2]蒙秋明,李浩.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94-97.

[4]王丹.论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10.

[5]刘惊铎,王磊:《生态教育及其跨世纪意义》,教育评论,1998(5)。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12-11-09。

[7]蒙秋明,李浩:《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42。

作者:王洋 房檬檬 段然

道德教育推动文明升华论文 篇3:

道德教育要选好载体

道德教育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其他任何方面的教育一样,需要选好合适的载体,用好对路的方法。苏州市开展道德“评谈”活动,运用传统的评弹艺术形式广泛传唱身边的动人故事、凡人善举,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市民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一做法拓展了道德教育的形式,提升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值得借鉴。

优秀传统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崇高的道德价值,是真善美的形象表达,既具有抒发愉悦心情的娱乐功能,也具有陶冶品德情操的教育功能。人们感受艺术之美的过程,往往就是道德升华的过程。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用艺术形式传播道德更注重人们的心灵感受,更尊重受众的情趣和接受习惯,能够潜移默化地拨动情感的心弦,叩击心灵的触点,令人难以忘怀、终身受益。

苏州评弹是流传百年、经久不衰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道德“评谈”正是巧借评弹艺术的土壤,把道德教育搬上舞台,以多样化的手法立体式刻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以丰满、亲切的艺术形象生动展现他们的善行义举和心路历程,寓情于美、寓教于乐,贴近群众、吸引群众,使大家在艺术欣赏中感悟了道德良知、提升了精神境界。

教亦多术,因地制宜。开展道德教育,要多措并举、形式灵活。只有拓宽思路与视野,善于运用开放性思维,借助有效载体,从观念、形式、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更好地激发起人们崇德向善的道德自觉,使道德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

(责任编辑:胡鹏)

作者:钟轩岩

上一篇: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企业年金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