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意义展望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伴随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绿地匮乏、生活节奏快等诸多问题的出现,那些温馨、舒适且具有情趣的乡村生活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喜爱。基于此,论述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通过对休闲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进行对比,了解自身发展中可提升的空间和不足,提出对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意义展望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意义展望管理论文 篇1:

农业大数据及其应用展望

摘要:大数据拥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成为各行各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针对大数据提供的机遇和挑战,从农业视角对大数据技术农业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大数据的发展背景、相关概念、特征进行介绍;然后,对农业大数据的内涵进行诠释,并从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农业生命信息感知等6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大数据获取的途径,对农业大数据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当前农业信息技术体系,从精准农业可靠决策支持系统、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5个方面对农业大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大数据;获取;应用展望

主要从事农业信息服务、农业大数据等方面的研究。E-mail:guoleifeng@caas.cn。大数据主要来源于大联网、大集中、大移动等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不但是信息技术从单项应用到多项融合的结果,而且是信息技术从前端简单处理向后端复杂分析演变的表现,更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大数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极大促进了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网等快速兴起,以及各种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产生数据、获取数据、传输数据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云计算、集群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海量数据聚集提供了可能,图片、视频、音频、日志等非结构数据得以长久保存,数据处理、存储能力从GB、TB级达到了PB、ZB甚至更高,突破了原有数据规模和范畴。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结果[1]表明,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 ZB,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200 PB)。大数据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视野和更新的发现,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许多科学家预言,在21世纪,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大数据都将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从起步、普及、提高、推进等一系列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为代表的农业信息技术正逐步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农业形态和过程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透彻的感知”,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与可感知,包括作物长势、作物营养、畜禽生长信息、土壤参数、环境信息、气候变化等;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物联网、传感网、因特网等在农业领域应用,实现了农民、生命体与资源环境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消费者、农产品、市场的互联互通;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化”,通过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感知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农业生产决策、农产品市场管理等更加智能。从数据角度分析,可以归结为:产生的数据多、传输的数据多、处理的数据多。可见,农业领域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农业大数据存在和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非常重视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建设[2-3]。农业领域是大数据产生的无尽源泉,具有浩大的数据基础。随着各种智能传感终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数据来源更加广泛、新颖、迅速,类型更加多样,农业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模态多变、实时性强、关联度高,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相关应用研究,其意义将非常明显。我国在农业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然而面对大数据提供的种种机遇和挑战,农业大数据具体的发展应用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剖析。

1大数据

与云计算的横空出世非常相似,大数据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但略有不同的是,云计算发展早期主要由企业推动,而大数据则几乎同时得到了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各方面的共同青睐。大数据最早是由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提出的,他在《第三次浪潮》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01年,Gartner的分析员道格·莱尼在1份关于电子商务的报告[4]中,提出未来数据管理的挑战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量(volume)、速(velocity)、多变(variety),大数据“3V”描述即起源于此。然后,直到2008年以后,大数据的概念才逐步被认可,并被政府、企业以及学术界所广泛传播。2008 年《Nature》出版专刊《Big Data》,从互联网技术、网络经济学、超级计算、环境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海量数据带来的挑战。2011年《Science》推出关于数据处理的专刊《Dealing with Data》,讨论了数据洪流(data deluge)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指出,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这些数据,人们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012 年,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2013年,英国政府发布了《英国农业技术战略》,表明英国今后对农业技术的投资将集中在大数据上。2013年,日本发布《信息通信白皮书》,计划充分利用个人购物数据等庞大数据提供服务。

关于大数据的概念目前尚没有非常统一的定义,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维基百科认为“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5]。高德纳认为大数据是指“超出了常用软件环境和软件工具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为其用户收集、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6]。IBM将大数据的特征相结合对大数据进行定义,认为大数据具备3个基本特征:体量浩大(volume)、模态繁多(variety)、生成快速(velocity),或者就是简单的“3V”,即庞大容量、极快速度、种类丰富的数据[7]。

一般来讲,大数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数据量庞大: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量是以PB、EB、ZB为存储单位的,PB级别是常态。(2)数据增长、变化速度快: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产生、存储和变化的速率十分惊人,目前因特网上1 s产生的数据量比20年前整个因特网所存储的数据量还巨大。(3)数据具有多样性:数据格式除了传统的格式化数据外,还包括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并且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还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2农业大数据

2.1农业大数据内涵

农业数据主要是对各种农业对象、关系、行为的客观反映,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技术、理念、思维等原因,对农业数据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够,一些深藏的价值关系不能被有效发现。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研究,农业大数据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笔者认为农业大数据不是脱离现有农业信息技术体系的新技术,而是通过快速的数据处理、综合的数据分析,发现数据之间潜在的价值关系,对现有农业信息化应用进行提升和完善的一种数据应用新模式。

简单地讲,农业大数据是指大数据技术、理念、思维在农业领域的应用[8]。从更深层次考虑,农业大数据是智慧化、协作化、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先觉泛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衍生的一种计算机技术农业应用的高级阶段,是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多维度、多粒度、多模型、多形态的海量农业数据的抽象描述,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资源、环境、过程等全产业链的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跨地域的农业数据大集中有效工具,是汲取农业数据价值、促进农业信息消费、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走向更高级阶段的必经过程。

农业大数据解决的问题不是存量数据激活的问题,而是实时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利用的问题;农业大数据解决的问题不是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共享的问题,而是不同行业、不同结构的数据交叉分析的问题。农业大数据至少包括下述几层含义:

(1)基于智能终端、移动终端、视频终端、音频终端等现代信息采集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广泛使用,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文档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被大量采集,农业数据的获取方式、获取时间、获取空间、获取范围、获取力度发生深刻变化,极大地提高农业数据的采集能力。

(2)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多结构的交叉、综合、关联的农业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取代了关系型数据库成为数据存储与管理的主要形式,基于数据流、批处理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交互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智能管理等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环节大量应用。

(3)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达成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农业大数据协同效应得到更好的体现。农业大数据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循环、高效、完整的生态圈,数据隔离的局面被打破,不同部门乐于将自己的数据共享出来,全局、整体的产业链得以形成,数据获取的成本大大降低。

(4)大数据的理念、思维被政府、企业、农民等广泛接受,海量的农业数据成为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天气信息、食品安全、消费需求、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等多源数据被用来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耕地数量、农田质量、气候变化、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产业结构、农资配置、国际市场粮价等多种因素被用来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政府决策更加精准,政府管理能力、企业服务水平、农民生产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2.2农业大数据获取

农业大数据获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农业要素数字化并进行有效采集、传输的过程。目前,农业领域的数据积累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达不到电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数据积累水平。然而随着农业数据采集方式的变化,自动化、智能化、人工化信息终端的大量涌现,数据的实时、高清以及长久保存等需求使得农业大数据成为可能。农业大数据源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流通等方方面面,不同的数据源,对应不同的数据获取技术。从目前情况分析,农业大数据获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9]是指对与动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营养元素、CO2含量、气压、光照等环境数据进行动态监测、采集,主要依靠农业智能传感器技术、传感网技术等。随着多学科交叉技术的综合应用,光纤传感器、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仿生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新一代传感器技术以及光谱、多光谱、高光谱、核磁共振等先进检测方法[10]在植物、土壤、环境信息采集方面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环境数据的精度、广度、频度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传感器终端的成本逐渐降低,大范围、分布式、多点部署成为现实,数据量呈级数增长。

(2)生命信息智能感知。生命信息智能感知[10-11]是指对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长、发育、活动规律等生物生理数据进行感知、记录,如检测植物中的氮元素含量、植物生理信息指标,测量动物体温、运动轨迹等。常用的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包括光谱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热红外技术等。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改变了原有的以经验为主的人工检测模式,使生命信号感知更加科学、智能,实时性、动态性、有效性得到大大提高。农业生命信息是对农业生产对象本身的数字化描述,是对生命个体进行监测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典型的时效性。

(3)农田变量信息快速采集。农田变量信息快速采集[12]主要是对农田中的土壤含水量、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压实、耕作层深度和作物病、虫、草害及作物苗情分布信息采集,一般分为接触式传感技术、非接触式遥感技术。国内在农田空间信息快速采集技术领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已设计出便携式土壤养分测试仪、基于时域反射仪(TDR)原理的土壤水分及电导率测试仪、基于光纤传感器土壤pH值测试仪,并在作物病虫草害的识别、作物生长特性与生理参数的快速获取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11]。精准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方向,快速、有效采集和描述影响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变量信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基础。高密度、高速度、高准确度的农田信息具有数据量大、时效性强、关联度高等特点。农田变量信息主要服务于精准农业生产,强调实时性、精准性等特点,属于局部、微观、持续的农业数据。

(4)农业遥感数据获取。农业遥感数据获取是指利用卫星、飞行器等对地面农业目标进行大范围监测、远程数据获取,主要采用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具有获取数据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获取信息手段多、信息量大等特点。农业遥感技术[13]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主要应用在农用地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农作物大面积估产与长势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作物模拟模型等几个方面。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时-空分辨率的大覆盖面积多光谱传感器、高空间-高光谱传感器的应用等[14],农业遥感数据精度逐渐提高,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格式也越来越复杂,多源数据融合需求非常迫切。农业遥感数据能反映大面积、长时间的农业生产状况,属于宏观、全局层面的农业数据。

(5)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质量、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生产成本等数据进行动态采集,涉及农业流通、农产品价格[15]、农产品市场[16]、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动态性、实时性、变化性,一般由“智能终端+通信网络+专业群体”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诸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随处可见,加上网络的宽带化发展以及集成电路的升级,人类已经步入了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基于智能终端的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越来越频繁,数据量越来越大,图片、视频等数据格式激增。基于3G的基层农技推广平台等是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的典型应用。

(6)农业网络数据抓取。农业网络数据抓取指利用爬虫等网络数据抓取技术对网站、论坛、微博、博客中涉农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定向采集的过程。网络爬虫(网页蜘蛛),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地抓取万维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有广度优先、深度优先2种策略。网络爬虫Nutch能够实现每个月取几十亿网页,数据量巨大;同时由于其与Hadoop内在关联,很容易就能实现分布式部署,从而提高数据采集的能力;另外,Deep Web也包含着丰富的农业信息,面向Deep Web的深度搜索也越来越多[17]。农业网络数据是在互联网层面对农业各方面的客观反映,具有规模大、实时动态变化、异构性、分布性、数据涌现等特点。搜农、农搜等搜索引擎都是基于主题爬虫的农业数据获取平台,在农业网络数据获取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2.3农业大数据现状

2.3.1农业大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遥感、农业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云存储、数据仓库等技术为数据海量存储提供了可能,传感器、遥感数据、移动终端、网络等都积累了大量的农业数据。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从“技术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目前,农业领域都在积极部署农业大数据相关方面的研究,农业大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起了信息联盟,旨在促进涉农信息资源与专家队伍的集成、共享,联合推进农业信息云服务;山东农业大学发起了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http://www.nydata.com.cn/),以期促进大数据在山东省农业领域研究及成果应用发展。2014年,中国科学数据大会举行,专门设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分论坛。

2.3.2农业大数据积累初具规模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农业数据的积累,目前农业大数据已具备了一定规模,数据的存储格式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视频、图片等数据量也在不断攀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18](试点)项目于2003年正式启动,重点采集作物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类科学、农业科技基础数据等。截至2012年,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达448.93 GB。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19]构建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畜牧等农业技术数据库,面向全国70万个农技员提供服务,总记录超过10万条,视频数据超过5 000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研发的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现有地学遥感数据资源约280 T,以中国区域为主,覆盖全球地理范围。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CGRIS)[20]拥有粮食、纤维、油料、 蔬菜、果树、糖、烟、茶、桑、牧草、绿肥、热带作物等200种作物、41万份品种/种质/基因信息。

2.3.3农业大数据研究具备了一定基础农业信息化研究工作一直与农业数据密切相关,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与预警、数据挖掘、信息服务等方面,基于数据的农业信息处理分析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与农业相关的主要监测、预警系统共有84个,其中食物保障预警系统12个,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18个,市场分析与监测系统35个,作物分析与预警系统19个;中国搜农作为国内首款农业垂直搜索引擎[21],持续稳定运行6年,获取了海量的农业信息,信息总量超过100 TB,信息更新周期平均为30 min,目前每周平均信息增长量3 GB,每天监控3万多个农业网站发布的超过2万多个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的2万多个农产品品种的价格、供求等信息。

3农业大数据应用展望

基于大数据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推进传统领域创新与应用实践,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在农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有部分领域完成了大数据积累,具备了利用大数据理论与技术进行深入数据分析和价值发现的条件。根据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精准农业可靠决策支持系统

变量决策分析[22]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核心,致力于根据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相关因素在农田内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分布式的处方农作。高密度的农田信息获取后,怎样根据这些不同角度的农田信息,推出一整套具有可实施性的精准管理措施,是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作物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等传统的生产决策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效果并不理想。利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集成作物自身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气候、土壤、生物、栽培措施因子等数据,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突破专家系统、模拟模型在多结构、高密度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可为农业生产决策者提供精准、实时、高效、可靠的辅助决策。

3.2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集成与整合各分散的信息资源与系统,在全国范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资源体量大、数据处理流程复杂、信息服务模式多样,需要实现海量农业信息化数据获取、传输、加工、服务一体化处理。利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研究复杂多样、动态时变用户需求的快速聚焦与大规模服务及用户动态需求组合的学习和进化机制模型,突破农户需求智能聚焦技术,实现信息服务按需分配以及云环境下大规模部署的智能系统服务与庞大“三农”用户群的多样性、地域性、时变性等个性化需求快速对接[23]。

3.3农业数据监测预警系统

农业数据监测预警[24]是指对农业生产、市场运行、消费需求、进出口贸易及供需平衡等情况进行的全产业链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预测预警与信息发布,其主要任务包括感知市场异常波动、实时监控生产风险、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推动管理关口前移等。2002年以来农业部开始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启动了稻谷、小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7种重点农产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目前,监测预警技术已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病虫草害、农产品价格[25]、农产品市场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和挖掘技术[24],可以实现农业信息流监测、农业数据关联预测、农业数据预警多维模拟等,大幅度提高农业监测预警的准确性。

3.4天地网一体化农情监测系统

农情信息遥感监测[26]主要是指利用遥感等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情况信息,如作物面积、长势和产量信息、农业灾害信息、农业资源信息等进行远程监测和综合评价,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的过程。基于遥感-地面-无线传感网的一体化农情信息获取体系,在解决了数据时空不连续难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海量农情数据融合处理的问题。与此同时,遥感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传感器分辨率的提高、新型传感器的应用等,以及遥感影像的数据量急剧增加,海量数据的存储、快速产生、信息提取、融合应用等,为遥感数据分析带来了挑战。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研究天地网一体化农业监测系统中的多源多类数据的智能融合与分析、定量化反演以及网络化集成与共享关键技术,实现全局数据发现与跨学科的数据集成和互操作,可为农业遥感信息的深入分析提供支撑[14]。

3.5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属于复杂大系统,贯穿农业信息获取、数据传输与网络通信、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专家系统、自动化控制等于一体,在大田粮食作物生产、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方面广泛应用。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获取的范围越来越广,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数据、生理数据、生态数据、根系发育数据以及大气、土壤、水分、温度等农作物生产环境数据,到针对畜禽个体、群体的生长发育、环境和健康数据以及动物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动物监控状况数据等,数据传输精度越来越高,数据传输频率越来越快,数据传输密度越来越大,数据综合程度越来越强。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突破多源数据融合、数据高效实时处理等方面的瓶颈,实现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动态、可视化分析与管理以及畜禽养殖的个性化、集约化、工厂化管理。

4结语

大数据对各行业的思维模式、产业链条、技术体系、服务流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对于农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抢占大数据这一新时代信息化技术制高点,找准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力点,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

伴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方面深入、广泛应用,智慧农业不断发展,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农业应用已经具备了基础。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农业大数据的作用,密切跟踪国际大数据前沿技术,结合国家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制定国家层面的农业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战略,梳理农业大数据重点发展领域,凝练农业大数据关键技术,推动大数据技术与理念在农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The 2011 digital universe study: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R].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and EMC,2011.

[2]梅方权.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对策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1):13-17.

[3]郭作玉. 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 天津农林科技,2006(2):4-7.

[4]Laney D. 3D data management:controlling data volume,velocity,and variety[R]. Application Delivery Strategies,2001.

[5]Manyika J,Chui M,Brown B,et al. 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EB/OL]. [2014-07-10]. 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business_technology/big_data_the_next_frontier_for_innovation.

[6]Pattern-based strategy:getting value from big data[R]. Gartner Group Press Release,2011.

[7]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分析:大数据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EB/OL]. [2014-09-20]. http://www-935.ibm.com/services/multimedia/use_of_big_data.pdf.

[8]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 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9]戴起伟,曹静,凡燕,等. 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173-1180.

[10]何勇,聂鹏程,刘飞,农业物联网与传感仪器研究进展[J].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10):216-226.

[11]陈威,郭书普,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2):196-205.

[12]汪懋华. “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 农业工程学报,1999,15(1):7-14.

[13]邢素丽,张广录. 我国农业遥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6):174-178.

[14]陈仲新. 农业遥感大数据处理应用[C]. 北京:科学数据大会,2014.

[15]张石锐,郑文刚,申长军,等. 嵌入式手持无线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终端[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2):514-518.

[16]尚明华,秦磊磊,王风云,等. 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小麦生产风险信息采集系统[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5):178-182.

[17]刘伟,孟小峰,孟卫一. Deep Web数据集成研究综述[J]. 计算机学报,2007,30(9):1475-1489.

[18]赵胜钢.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体系结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303-9305.

[19]卢文林,李秀峰.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农技咨询数据库的构建[J].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8-39.

[20]曹永生,方沩.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J]. 生物多样性,2010,18(5):454-460.

[21]王儒敬,黄河. 中国搜农:一种基于复杂自适应搜索模型的农业垂直搜索引擎[C]. 丽江:第七届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2009.

[22]赵春江,薛绪掌,王秀,等. 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4):7-12.

[23]王儒敬.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应对策略思考[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5(3):337-343.

[24]许世卫. 农业信息智能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J]. 中国科技论坛,2010(9):128-135.

[25]田文君,申长军,郑文刚,等. 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与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5):1816-1821.

[26]周清波,吴文斌,杨鹏,等. 基于“3S”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成果,2010(10):33-38.

作者:王文生 郭雷风

农业意义展望管理论文 篇2: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 要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伴随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绿地匮乏、生活节奏快等诸多问题的出现,那些温馨、舒适且具有情趣的乡村生活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喜爱。基于此,论述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通过对休闲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进行对比,了解自身发展中可提升的空间和不足,提出对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 乡村;休闲农业;发展;展望

1 我国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关系

1.1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通常分布于都市圈或度假区周边,多位于城郊、乡村区域,是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将观光旅游、生活体验、农业生产融合为一体的交叉型产业。作为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目的、服务为手段、城市游客为目标,将旅游和农业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需要融合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在国内尚属于新兴行业,具有起步晚、起点低、潜力大、前景广的特点。

1.2 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

传统农业是我国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相比具有较多不足,例如:生产效率低、农业附加值低、管理水平低、浪费劳动力、产业结构不完善和市场信息不畅通。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虽然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化农业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3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关系

休闲农业的发展通常依附于传统农业或现代化农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休闲农业发展于传统农业之后,其中大量留存并融合传统农业的设施和生活、生产方式,使参与者得到体验的同时了解到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与文化[1]。随着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开展运营管理,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农业附加值,还能为参与者普及现代化农业知识。

2 休闲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

2.1 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中国的休闲农业最早出现在台湾地区,20世纪70年代台湾大力扶持休闲农业发展,逐渐显现规模。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首先开展荔枝节,逐渐从最初招商引资为目的的节庆转变为市民参与的采摘节,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以农家乐、度假村为代表的乡旅形式大量涌现,乡村旅游得到快速推进。2001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农村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并公布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进一步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2002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对农业旅游的规范化提供依据。2011年,农业部发布《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作为我国首部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目的加快、加强、推进休闲农业的建设。2016年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中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中再次提及推进创意休闲农业。这标志着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将会在今后达到新的高度。

2.2 休闲农业在国外的发展

国外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观光阶段、度假阶段、租赁阶段。

2.2.1 萌芽阶段

20世纪初为休闲农业的萌芽阶段,在当时没有特定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建筑,参与者只是单纯地到农民家食宿休闲并参与相关农业活动,欣赏田园风光,借此离开城市的喧嚣,在乡村安静舒缓的氛围中得到放松。

2.2.2 观光阶段

20世纪中后期为休闲农业的观光阶段,这不仅仅是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逐步出现了以观光为职能的观光农园、观光牧场,它将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与乡村的农业生产与农业作物想结合进行经营管理,是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融合与交叉。

2.2.3 度假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度假模式已无法满足大量人口的涌入,场地管理经营者在场地内大量建设用于休闲、娱乐、养生、住宿的度假类建筑与设施,丰富并扩展了场地内的度假功能[2]。

2.2.4 租赁阶段

租赁阶段属于新型的经营模式,目前主要出现在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少数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管理者将大块的土地划分成小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者团体,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土地进行管理,在使参与者体验性增强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增加盈利的同时拥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3 休闲农业的运营方式与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大中型城市和景区为依托,农业为载体,但在休闲内容中并不局限于农业生产和田园风光,而需要将生活方式、文化体验融于其中。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个体经营型,按照其开发模式可分为乡村田园型、农家乐型、科普教育型、民俗风情型等。

3.1 运营方式

政府主导型是由政府负责出资组织农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地区环境,搭建平台并出台相应互利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個体入驻项目区进行项目运作,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科学的休闲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经济效益。

集体经营型是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统一规划的优势,通过产业升级发展休闲农业,带动乡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企业带动型是以在资金、技术、管理、影响力等方面有较强的企业为龙头,由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农户提供农产品和土地资源,形成“企业+农户”的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管理。

个体经营型是以农户为个体,农户利用自家房屋、庭院以及周边的田园景观,吸引周边区域的游客来此消费,提供食宿、娱乐、体验、观光等活动方式,具有价格经济、运营简单、成本低廉、组团经营的特点。

3.2 开发模式

乡村田园型的发展模式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方式、特色农产品为元素,结合农田、果树、花卉、渔业、牧业等产业开发体验性的休闲旅游项目。

农家乐型的开发模式充分利用乡村的民居,由村民、企業或个人将房屋改造成民宿,是集吃、喝、玩、乐、住、游和购为一体特征。

科普教育型是利用农业园区、农业博物馆等场所,普及农业知识,让人们了解并学习相关农业技术。

民俗风情型是以乡村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统文化、古老村落相结合开展休闲旅游活动[3]。

4 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4.1 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休闲农业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科学的规划需要结合当地的现状结合: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等诸多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有深刻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土壤水源、气候条件、区位信息、旅游人群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信息后才能进行开展规划设计,只有在前期多做工作,做到因地制宜才能避免后期反复调整,并非盲目效仿、没有市场定位、胡乱布局、没有服务配套设施、粗放经营。

4.1.2 专业的管理团队匮乏

当下我国缺乏休闲农业的专业管理团队,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导致从业者管理混乱,相关部门协作困难。需要规范团队建设,从农业、观光、住宿、交通、餐饮、娱乐等领域出发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管理团队,对团队下的服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整体团队素质。

4.1.3 档次较低,项目雷同

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大多从业者因市场导向进入该领域,以规模小、档次低、项目雷同、缺乏品牌影响力的小型农家乐和农场为主。需要逐步加强该领域中的科普教育,增加功能丰富、互动体验感强的活动项目,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提升休闲农业的品牌知名度。

4.1.4 季节性强,没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传统农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由于休闲农业在观光体验中受传统农业影响,参与度会随农业的季节性波动,无法拥有稳定的经济效益。需根据不同的季节有针对性的布局,形成四季有景,也可以与农业4.0相结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解决传统农业中的季节问题,并在不同时节举办不同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活动。

4.1.5 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关于休闲农业的知名品牌数量极少,要实施品牌战略必须在不断追求服务品质的同时积极利用品牌推广的营销手段,利用多种媒介让潜在的消费群体了解、接纳并喜爱该品牌,提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4.2 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较好,但休闲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即有高原丘陵又有山川平原,在多变的自然环境中有草原、耕地山林等多种自然资源;二是中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的民族也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三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前往环境优越的乡村休闲度假;四是休闲农业具有体验性强的特点,利于和企业、高校合作开展科普教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参与者的协作沟通能力的同时使相关知识得到普及。

4.3 休闲农业实施的措施

4.3.1 结合当地文化,打造特色农场

近年大量资本流入休闲农业,尤其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竞争尤为激烈。只有与当地农业资源结合,寻找文化、审美、艺术、娱乐的差异化,行成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空间,让参与者愿在其中参与、体验,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4.3.2 做“小而精”的农场,避免“大而全”

在农场创立初期,若想农场得到发展,首先需要学会如何生存,只有能生存下来,才有可能做大。在土地有限、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眼,尽可能地做到“小而精”,在形成竞争优势后,逐步发展,切勿贪大贪全。

4.3.3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规划在农场正式建设之前具有重要意义,是对场地的分析与展望,思考如何做、怎样做的一个过程。通过规划制定计划,通过协调分步实施,让农场先运营,再逐步发展,通过资金流的运转减少管理成本和资金压力。

4.3.4 由主导产业带动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有别于大部分休闲旅游项目区,当休闲产业依附于农业时,才被称为休闲农业。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加工业,休闲农业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勿轻易本末倒置。

4.3.5 提升服务品质,精细化管理

农场的服务可分为传统服务、体验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农场中硬件设施再好,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也很难做好。因此,需不断提升管理中的服务,多为人着想,在大方向做好的时候多注意细节。

4.3.6 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中农产品具有利润低、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提升收益率通常有两种措施。第一是大面积高效农业,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降成本、增产量,提升整体质量。第二种做绿色、安全、有机的生态农业,满足部分安全、健康、养生、追求品质的人群需求。此外,可以通过加工、创意,提升产品、延长价值链,再通过休闲农业及其他渠道增加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吕国伟,任国柱,刘芳.美丽乡村:休闲农业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3]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俞志成

农业意义展望管理论文 篇3:

农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摘要:农业增长的关键在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分别从农产品价值链、农业产业化及农业新常态三个视角对农业转型升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转型升级;价值链;农业产业化;农业新常态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是一国之基础。农业增长的关键在于传统农业如何从根本上转变为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我国的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发展的短板逐渐突出。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粗放式生产模式,农民收入低,农业产出不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对传统的农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的转型升级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讲意义重大,只有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整个经济转型升级才得以实现。

1国内相关研究观点

1.1农产品价值链视角

价值链由具有价值的个体活动组成,其分析的核心在于价值。价值链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要求企业站在全局的髙度对其个体活动及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挖掘企业的竞争优势。农产品价值链的建立、延伸和改造对农业的转型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农产品升级,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农业另一种意义上的升级。朱旭东,黄挺认为农产品价值链是一条增值链,其“ U”型结构分别代表初级农产品向前后延伸,这个过程实现了价值增值。农业价值链是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工具,徐运敏以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对甘肃省优势产业如何进行价值链升级进行分析。其中,电子商务在特色农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互联网与农业两者的结合扩大了农产品的营销范围。还指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李树君指出,农产品深加工是提升产品价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樊慧玲强调了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升级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是阻碍我国农业升级的一道屏障。农业转型升级的实现必须要摆脱“微笑曲线”的低端,往附加值高的两端延伸。戴孝悌指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整体附加值偏低,只有不断拓宽农业价值链的增值空间,如增加农产品加工环节,才能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1.2产业化经营视角

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结合成了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其中主要引入了生态旅游的观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进入了新常态的环境,传统的农业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瓶颈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总体不高。因此在广大山区,由于其天然存在的自然景观资源禀赋极其丰富,景区旅游和生态旅游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化的开发项目。

刘朋虎等认为传统的生态农业在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阶段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将充分發挥农业发展本身依托的资源禀赋,将生态农业发展与旅游业高度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农业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也能发挥旅游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李晓红等通过对当前新常态环境下广西省农业转型升级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广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的原因在于缺乏地方上的“龙头企业”示范效应,终端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不高。因此,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就美国的农业转型升级来说,周晶晶、朱力指出美国的农业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商资本对美国工业的大规模建设的投资。对于西部丝路经济带地区,李英认为该地区工业的发展,能够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巨大优势,使其能够进一步走上“工业带动农业机械化”之路,进而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此外,当地“龙头企业”的建设,大大推进了该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赵家凤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农业转型升级问题,承接农业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还有利于在提升农产品技术含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服务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汪明召、蔡杰提出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其中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相互结合有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从而大大提升了产业链的增值空间。因此农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更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的产业经营方式,让互联网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的发展。

1.3经济新常态视角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对传统的农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什么是农业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农业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又该如何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沙敏认为,我国农业新常态的有如下特征:(1)农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2)农业劳动力趋于老龄化;(3)农业资源受到了明显的环境约束等。梅香生则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新常态有以下几个特点:粮食增产潜力和风险并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主要体现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动力方面。外部动力包括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金融定向调控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工商及民间资本进入到农村;内部动力方面包含了土地劳动资本的顺畅流动、科技兴农以及人们对于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经济新常态给农业带来大量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了许多挑战与制约。马莹认为,我国农业在新常态背景下转型升级面临的制约因素有制度不健全、劳动力认识不足、创新激励不够完善、融资渠道不通畅以及人才与技术方面存在局限5个维度。赵俊亚则认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应当被概括为生产要素不完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生态产品良莠不齐3个方面。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农业资源高度紧张、农业生产力素质不高以及现如今人们对农产品更高的要求才是农业转型升级所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农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挑战源于行业本身的问题,以及科技力量的支持力度。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那么农业如何才能实现更好的转型升级呢?应对农业新常态,首要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角度推进农业生产。同时,政府应当树立消费促进生产的理念,采用高新科技作为引领,多项措施齐下,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严雪晴等人在西部地区农产品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提出,要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的升级转型,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推进农资供应、农作物种植、采摘等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

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们只有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发展,才能促进农业更好的转型升级。首先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唯有大力促进农地制度改革。其次,要从项目的立项,评估,激励,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改革创新,以达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另外,应该结合国内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转变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国外相关研究观点

不同的国家针对其农业发展采取的措施都不尽相同,一些农业相对发达国家的农业转型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美国早期农业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国颁布的促进农业发展的国家法律与政策。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境况得到很大改善,农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升。此外,国外资本的引入促进了美国农业转型,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提升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绿色革命”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威廉·高德提出,以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法国在其农业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引入外资,对农业进行财政补贴,使用先进农业装备,农产品出口总额仅次于美国。日本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根据农民意愿向其出租土地。此外,日本通过不断完善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建立跨国公司等途径来提高本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了竞农业争优势。

综上,基于国外农业成功转型的经验,我国的农业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首先,必须发挥政策优势。政府应该增加对农业的各项政策补贴,采用新型管理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其次,农业生产应该采取规模化管理模式,提高农业收益。再者,加强对农业的科技创新,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最后,应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已在相关领域对农业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尽管还存在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已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路。

(1)农业价值链升级的分析不全面。农业价值链的分析是当前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研究方向,但如何进行价值链升级过程复杂,本文对农业产业增值过程阐述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探讨。

(2)应注重对案例的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农业的转型升级更有实际意义。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使得研究更有说服力。

(3)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定量研究文献颇少。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定性分析上,缺乏对其的定量研究,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朱為斌. 产业价值链提升视角下的农旅融合路径与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6.

[2]朱旭东,黄挺. 江苏现代农产品价值链发展初探[J]. 江苏农村经济,2009,(08):6364.

[3]徐运敏. 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价值链优化路径探索[J]. 江苏商论,2016,(04):2022.

[4]李树君.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J]. 中国农村科技,2015,(04):6669.

[5]樊慧玲. 基于“微笑曲线”分析农业产业价值链优化的路径选择[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01):397399.

[6]戴孝悌. 中国农业产业价值链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 农业经济,2016,(01):68.

[7]刘朋虎,仇秀丽,翁伯琦,张艳芳. 推动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的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2):178182.

[8]李小红,孔令孜,宁夏,覃泽林,韦志扬,白先进. 新常态下广西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6,(07):1116.

[9]周晶晶,朱力. 现代农业转型的国际借鉴与政策启示[J]. 现代经济探讨,2015,(08):5963.

[10]李英. 丝路经济带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划,2015,36(05):160165.

[11]赵家凤.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02):178181.

[12]汪明召,蔡杰. “互联网+”推动湖北农业转型升级的策略[J]. 科技创业月刊,2016,29(02).

[13]沙敏.农业“新常态”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0):973977.

[14]梅香生.在新常沙敏.农业“新常态”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0):973-977.

[15]贾晓娟.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288289,314.

[16]马莹.常态下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293):2627.

[17]赵俊亚.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发展,2017,(3):2526.

[18]严雪晴,陈晓华. 经济新常态下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1):57.

[19]R.DouglasHurt.American Agriculture:A Brief History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Ames,Iowa,1994.

[20]周海生. 以制度安排求解农民组织化问题[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3(04):3639.

作者:刘静茹

上一篇:建筑特色设计管理论文下一篇:地方安全建筑施工论文